蚕桑生产技术培训会领导讲话

时间:2022-03-31 04:08:00

蚕桑生产技术培训会领导讲话

同志们:

经县委、县政府研究,今天专题召开全县“东桑西移”项目建设工作暨蚕桑生产技术培训会,这充分说明了县委、县政府对这一产业培植和发展的高度重视,也说明了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统一思想,充分认识“东桑西移”项目建设的重要性

建设蚕桑基地、发展蚕桑产业是我县抢抓国家实施“东桑西移”工程的战略机遇,立足郧西实际,整合优势资源,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现实选择。

(一)实施“东桑西移”项目建设,发展蚕桑生产,是抢抓国家政策机遇、培植农业骨干产业的战略举措。黄姜产业持续低迷之后,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培植农业新的替代产业,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东南沿海地区蚕桑生产受到土地的制约,“东桑西移”成为必然趋势。在“十二五”期间,国家通过产业政策引导、公共财政扶持、龙头企业带动等方式,计划在中西部地区建设200个万亩以上的蚕桑基地,并对每个基地县进行重点扶持。根据《省农业厅关于做好年秋冬播工作的意见》,我省“东桑西移”基地主要分布在原鄂东大别山区的老蚕桑基地和十堰市新建蚕桑基地。年邻近的郧县被确定为“东桑西移”工程全国首批50个万亩蚕桑基地之一,蚕桑生产发展迅速。今年5月,我带队专题向省政府、省商务厅汇报我县蚕桑生产情况,取得了省政府和省商务厅的支持。省商务厅同意将我县列入国家“东桑西移”年项目县,向国家商务部争取立项。因此,立足县情,抢抓机遇,推动蚕桑产业发展,是承接国家产业转移,调整产业结构,培植新的农业替代产业的战略举措。

(二)实施“东桑西移”项目建设,发展蚕桑生产,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中国是蚕桑生产起源地,有“丝绸之国”的美称,蚕丝生产、加工已有数千年历史,为人类文明和世界各国经济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年全国蚕丝年总需求量达到10万吨,供给量9.75万吨,缺口2500吨,国际市场缺口更大。由于市场需求旺盛,各产地近年来纷纷出现抬价抢收现象。国际国内蚕丝、蚕茧价格均比去年上升。同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市场对丝绸产品的需求量将不断增加,发展蚕桑生产的市场前景十分看好。今年9月,我带领县直相关部门和部分乡镇的负责人到阳、镇安等地考察学习蚕桑产业发展的经验,深受启发。陕西省各市县均把蚕桑生产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坚持发展20余年,效果显著。邻近的郧县后来居上,发展势头强劲。因此,大力发展蚕桑产业,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三)实施“东桑西移”项目建设,发展蚕桑生产,是我县农民持续增收的必然选择。蚕桑产业是我国一项覆盖面广的传统产业,蚕桑生产具有投资少、见效快、效益高等特点。东部沿海地区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的发展,土地、人工成本大幅度上升,在江浙一带每生产一斤鲜蚕茧成本价达到7元以上,而在、一带每生产一斤鲜蚕茧成本价仅4元左右,中间相差3元以上。虽然在东部地区蚕桑效率比其它农产品效益高,但与其它方面的投资比较效益还是较低。在中西部地区农业产业中,蚕桑却是风险小、投资少、经济效益较高的优势产业之一。根据国家丝绸工业总公司年统计表明,全国各种农产品每亩现金收入中蚕桑为1393.48元名列第一,烤烟、棉花、稻谷、小麦每亩现金收入分别为773.65元、615.44元、484.7元、318.96元。我县土地、劳力的成本较低,蚕桑生产的比较效益将会更加突出。桑树生长周期短,容易成林,发展蚕桑不仅可以使农民脱贫致富,还可以绿化环境,涵养水源,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因此,加快蚕桑产业发展,对于促进农民增收、改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四)实施“东桑西移”项目建设,发展蚕桑生产,我县具有独特的自然优势和一定的技术基础。我县具有气候温和、无霜期长、降雨量适中等特点,一年中有5个月的时间适宜桑蚕生长发育,是理想的蚕桑生产地区。全县坡耕地面积占总耕地面积比重大,95%左右的土地属中性土壤,非常适应桑树的生长,为蚕桑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全县拥有农林技术人员300余人,其中近半数拥有高、中级职称,经过短期培训,完全可以胜任对蚕桑生产的技术研发和技术指导。同时,我县多个乡镇曾有桑蚕养殖经历,具备了一定的技术基础。自年开始,在城关、观音、涧池3个乡镇发展桑树600余亩,今年秋季已经投入蚕桑生产,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率。

二、抓住关键,加速推进我县蚕桑产业发展

(一)科学制定发展规划。在“十二五”期间,我县要把蚕桑产业作为农民增收、财政增税的又一重要支柱产业来培育。到年,全县计划发展桑树10万亩,实现产值5亿元,农民增收3亿元,财政增加税收2000万元。从今年开始到年,每年建设400亩优质桑苗培育基地,年提供种苗1200—1500万株,年新增桑树基地3万亩;每年新建设标准化养蚕大棚200个、县级催青室1处、小蚕共育室5000个,推广应用方格蔟500万张。两年内,配套建设蚕桑科技培训基地2个,引进自动缫丝10组以上的初级加工企业2家,建设收购烘干加工点8个以上。基本实现蚕桑生产产业化。

年,我们将集中发展桑树基地1万亩。按照“统一规划,相对集中,高产密植,规模经营”的思路,集中在8个基础较好的乡镇(观音、涧池、河夹、景阳、安家、夹河、香口、马安)重点发展35个蚕桑产业示范村,每村集中连片密植桑树500亩以上,对发展蚕桑积极性高的村、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和扶贫开发重点村优先安排桑园建设计划。已被确定的重点乡镇和基地村,要尽快制订具体的发展规划和措施,分年度实施,一任接着一任干,不得因乡镇换届主要领导的变动而动摇这一目标,也不得因村级班子换届和驻村干部的变换而动摇这一目标。有关部门要根据这一目标,认真制定发展规划,进一步细化工作措施,确保全县规划目标如期实现。

(二)认真落实基地面积。一是基地选择。当前,秋播生产在即,各乡镇(场、区)要广泛宣传蚕桑产业的发展前景,引导农民主动调整产业结构,按照“统一规划、相对集中、规模经营”的发展要求,在不影响粮食生产的情况下,腾出土层肥厚、能灌能排的水田和平地,建设标准化的高效桑园。桑园要求相对集中,一方面是为了发展规模经营,便于肥、水、病的管理,另一方面是为了保障生产安全,防止农药等有害物质污染桑树,引起蚕中毒。二是桑苗栽植。桑苗以秋冬栽为主,春栽为辅。今年我们要以冬栽为主,重点在观音、马安、涧池、河夹、安家、香口、夹河和景阳8个乡镇新增加蚕桑基地1万亩至1.2万亩,其他乡镇(场、区)也要办好试点,享受同等优惠政策。自明年起要在全县适宜发展蚕桑的区域全面铺开。今年10月中旬以前林业局负责联系桑苗供应商,签订采购合同;10月30日以前由各乡镇政府和林业部门按照退耕还林的要求完成桑园的规划、设计,要逐村、逐户、逐地块落实面积,健全档案,分步实施;11月底以前完成所有桑苗的栽植任务。三是桑苗供应。根据这次到浙江桐乡等地考察学习情况和本地土壤、气候等特点,今年新发展的桑树要以农桑14号和71-1嫁接品种为主,这两个品种的特点是生产速度快、桑叶产量高、叶质好,生长过程中需要大肥大水,所以在选择建设基地上要以中等肥力以上、能灌能排的水田和坪地为主。桑苗由县“东桑西移”项目建设办公室统一调配。各乡镇(场、区)要在10月下旬以前将新发展桑园桑苗款足额上介到县“东桑西移”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农户按每亩640株256元预交桑苗款,桑园建成验收合格后,按相关政策给予种苗补贴。基地面积已经落实,桑苗款没有及时收齐的乡镇,可以乡镇为单位在县蚕桑办公室办理借款手续,但借款额度不高于应交纳种苗款的40%。

(三)加强蚕桑科技服务。聚合林业部门、县乡农技中心及乡村干部等各方面力量,大力发展蚕桑生产专业协会(合作社)、民营蚕桑技术服务组织,形成县有蚕桑站(办)、乡镇有蚕桑技术服务队、村有专职蚕桑辅导员、组有蚕桑科技示范户的四级服务网络。以“高产桑园建设、小蚕共育、省力化养蚕、簇具改良”四项技术落实为突破口,加强蚕桑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示范和推广,加快科技成果在蚕桑生产上的转化应用,全面提高蚕桑产业发展的经济效益。县“东桑西移”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从县农业局、林业局等单位抽调人员组成技术指导组,深入到发展蚕桑产业的乡镇(场、区)开展技术指导和培训。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与林业局、农业局共同办好神雾岭茶场、六官坪林场两个蚕桑生产示范点,作为蚕桑标准化生产示范、培训基地。在冬季以前完成六官坪林场大棚内高密度栽培桑苗和神雾岭茶场标准化栽培桑苗任务,明年4月份在六官坪林场举办全县农林蚕桑技术服务干部、村级专职蚕桑辅导员和养殖大户参加的蚕桑实用生产技术培训班;6月份在神雾岭茶场开展一至二期养殖大户蚕桑生产技术培训班。自明年开始,各涉农单位要创新技术服务队伍考评管理机制,将种桑养蚕的各项技术服务作为县乡农技中心“以钱养事”的一项重要内容,将技术员的报酬与工作业绩紧密结合,对所有服务蚕桑产业的技术干部实行工资、职称、考核、奖惩、提拔任用与工作实绩“五挂钩”。

(四)认真落实各种激励机制。蚕桑是我县新培育的农业产业,在群众中难免会出现思想认识、发展观念、工作理念上的问题,在加大宣传的同时,采取一定的激励政策,引导农户发展。一是林业部门将新争取到的退耕还林计划,主要用于发展蚕桑基地建设,在适宜发展蚕桑的区域,退耕还林树种要以桑树为主。达到密植桑园标准的,按每3亩桑园认可1亩退耕还林面积,落实兑现政策;二是在全县180个贫困村中,属蚕桑发展重点村的,在新阶段扶贫时优先列入扶贫重点村计划。扶贫重点村要抓住机遇,用好资金,加大发展蚕桑力度,以实际工作业绩赢得政策上的扶持。三是金融部门对农民发展蚕桑生产提供贴息贷款,每年全县安排蚕桑贴息小额贷款不少于1000万元。四是县政府建立蚕桑发展基金,实行“以奖代补”支持龙头企业和生产大乡镇、大村、大户的发展,对新建标准化桑园10亩以上的大户、1000亩以上的大村,验收合格后采取“以奖代补”的办法给予补贴;五是建立蚕桑发展考核机制,把蚕桑生产纳入乡镇、村、组干部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将蚕桑生产纳入乡镇(场、区)农业公益性采购合同的主要项目,将蚕桑生产技术纳入职业技术教育、阳光工程、雨露工程的主要培训内容,利用退耕还林、水土保持、小流域治理、以工代赈、扶贫开发和新农村建设等项目扶持蚕桑产业发展。希望各乡镇(场、区)抓住机遇,强化措施,确保我县“兴蚕桑,大发展”目标的实现。

三、强化措施,为“东桑西移”项目建设提供保障

(一)强化组织领导。为了推进全县蚕桑生产的快速发展,县政府成立了县“东桑西移”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具体组织领导全县蚕桑生产工作。各单位要充分认识推进蚕桑产业发展的重要性,将蚕桑产业建设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做到思想认识、桑园面积、扶持政策、服务体系、部门职责、组织领导“六到位”,力争将蚕桑产业培植成为我县“十二五”期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各乡镇(场、区)要按照一个产业、一支队伍、一套考核奖励办法的要求,集中精力抓好蚕桑产业建设。乡镇(场、区)党委书记要亲自抓、主动抓,并配备过硬的蚕桑工作专班具体抓产业发展。各乡镇(场、区)负责蚕桑工作的专班确定后,报县“东桑西移”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非特殊情况中途不得变换。

(二)坚持典型带动。蚕桑作为我县农业产业中的新型产业,部分群众对这个项目有一个认识过程,难免会出现发展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的现象。各乡镇(场、区)要广泛宣传、办好试点,通过典型带动,促进全面发展。要以发展蚕桑生产大乡镇、大村、大户为主,培育一批蚕桑生产基地乡镇、基地村、示范户,辐射带动全县蚕桑产业发展。县“东桑西移”项目领导小组成员每人每年要抓好一个百亩以上的标准化桑园示范点;发展蚕桑的乡镇(场、区)产业领导小组成员,每人每年要抓好一个50亩以上的标准化桑园示范点和5户蚕桑技术示范户;各乡镇农业服务中心、林业站要抓好一个百亩以上的标准化桑园管理示范点。建立领导抓点检查通报制度,县“东桑西移”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将定期对各联系点的发展情况进行检查通报。

(三)严格奖惩兑现。县政府将蚕桑发展纳入相关乡镇(场、区)领导任期责任目标,实行年度目标考评。各乡镇(场、区)党委、政府(管委会)对辖区内的蚕桑产业建设全面负责,乡镇(场、区)党政主要领导是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是具体责任人。县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用于蚕桑产业建设的考核奖励,对工作突出的单位和个人实行重奖;对未完成当年蚕桑生产各项任务或弄虚作假、工作不主动的予以通报批评;对连续两年未能完成计划任务影响全局工作的,追究相关领导的责任。

(四)强化部门协作。“东桑西移”工程作为整个蚕桑产业发展的重要部分,涉及许多部门,只有各方面密切配合、通力协作,才能确保顺利实施。各相关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密切配合,各负其责,形成合力,大力支持蚕桑产业发展。商务部门要加大“东桑西移”项目申报工作力度,加强组织领导,精心准备,做好项目的申报、争取和实施监管等工作;林业部门主要负责桑树种苗引进和桑苗基地建设,同时用好退耕还林政策,扶持发展高产桑园基地;农业部门负责蚕种引进和养蚕技术指导;发改、财政、扶贫、水电、交通、科技、金融等部门在项目、资金安排上要向蚕桑产业倾斜;公安、物价、工商、质监等部门要加大市场监管力度,依法打击各类影响蚕桑产业建设的行为;新闻宣传部门要大张旗鼓地宣传蚕桑产业发展的良好机遇和优惠政策,努力营造加快蚕桑产业发展的氛围;青团、妇联等组织要广泛开展各种参建活动,共同促进蚕桑产业快速、健康发展。其他县直各部门要将蚕桑生产作为各自扶贫点的富民支柱产业来抓,努力形成全县上下齐抓蚕桑奔小康的整体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