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秋生产工作会的讲话

时间:2022-12-23 02:56:00

晚秋生产工作会的讲话

同志们:

在今年这个特殊年份,夺取晚秋丰收具有特别的意义,不仅可以有效弥补地震灾区损失,促进全省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而且可以为夺取抗震救灾全面胜利提供重要支持和保障,为实现全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奠定更好的基础。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今年晚秋生产,早在今年7月中旬召开的全省夏季农业工作座谈会上就对晚秋生产作了安排部署,7月下旬省政府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切实抓好2008年晚秋生产的意见》。当前,正处于再生稻蓄留的关键时段,也是其他晚秋作物生产准备的重要时期。我厅召开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落实省政府的安排部署,进一步细化晚秋生产的各项措施,并研究谋划明年小春生产。

刚才,泸州、自贡、宜宾、眉山和南充5个市,分别就晚秋生产、粮油高产创建等工作,作了很好的发言。他们的发言各有侧重、各有所长,值得各地学习借鉴。厅粮油处、经作处、植保站分别就相关工作讲了很好的意见。下面,我着重讲四个问题。

一、关于晚秋生产

今年以来,全省农业部门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先后克服了去年秋播的湿害、年初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5.12”特大地震灾害以及大春病虫为害等带来的不利影响,小春已丰收到手。据统计,全省小春粮食总产达到761.7万吨,比上年增产6万吨,连续五年增产。油菜籽总产达到189.5万吨,比上年增产17.4万吨,增10.1%,再创历史最好水平。从各地调查的情况看,全省1400万亩春玉米已基本收获,预计总产增加2亿斤以上,是上世纪末大抓“玉米工程”以来,生产水平最高的一年。不少地方也反映,水稻生产是近七、八年以来形势最好的一年,如后期不遇大的自然灾害,有望获得丰收。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要夺取全年粮食丰收,当前生产上还面临一些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一是水稻穗期病虫害防治形势依然严峻。受7月下旬以来雨日明显增多的影响,川东南再生稻区稻纵卷叶螟,川西北穗颈瘟、稻曲病和近期大量迁入的稻飞虱,对水稻后期生产构成较大威胁。二是农资货紧价高。目前全省尿素平均市场零售价每吨2300元左右,部分地方化肥价格突破最高零售限价。农药价格总体上也比去年涨10%~20%,直接影响农民晚秋生产投入积极性。三是秋马铃薯种薯供应问题多。受“5.12”地震灾害影响,部分马铃薯良繁基地遭到破坏,产量损失较大,据测算,全省秋马铃薯种薯缺口在30万吨左右,约占种薯需求量的一半。而且种薯价格高,部分地方每公斤达到2元左右,比去年高40%左右。此外,地震灾区农民财产损失大,灾后恢复重建任务重,直接投入农业生产的资金极为有限,劳动力不足的矛盾将更加突出。以上因素都将直接影响今年的晚秋生产。

省政府今年下达的晚秋生产目标任务是:晚秋粮食作物面积达到1600万亩,种植秋菜500万亩;力争晚秋粮食总产量达到190万吨以上;实现农民人均增收5元。各地要进一步增强抓好今年晚秋生产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按照“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突出主作,开发特色,增加产量,提高效益”的思路,坚持抗灾夺丰收的思想,加强领导、明确责任,突出抓好面积、技术、资金、物资“四落实”。

(一)抓好面积落实。没有面积,就没有产量和效益。要通过考核面积任务、组织种子(种苗)、供应农用物资、开展技术培训等措施,确保晚秋面积任务落实到田。再生稻历来是我省晚秋粮食生产的重点,务必保证全省再生稻有收面积达到425万亩以上,总产达到40万吨以上。各再生稻主产区和适宜区要确保蓄留技术落实到位,实现蓄留一片、成功一片;次适宜区要落实好留桩、施肥、化控等关键技术,尽力提高蓄留成功率。秋马铃薯以其发展迅速、效益较高,已成为我省晚秋生产的又一亮点。各地要及时落实种源,搞好组织供应,通过增种、套种,确保全省面积达到480万亩以上,总产原粮46万吨以上。秋菜是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要根据区域特点和市场需求,引导农民稳妥发展秋菜。浅丘平坝的城郊重点发展速生叶菜类,远离城区的深丘、低山区重点发展储运方便的根茎菜类,高山区要充分利用反季节优势,生产9-10月份上市的优质蔬菜。同时,秋红苕、秋玉米和二季玉米、秋大豆等,也要保证落实计划种植面积。

(二)抓好技术落实。各地要通过多种方式,培训晚秋作物高产栽培技术,提高技术到位率和到田率。要层层建立示范样板,辐射带动大面积生产技术推广。同时,要及早研究制定晚秋作物防灾减灾技术预案,避免和减少灾害损失。再生稻重点抓好健身栽培、早施重施促芽肥、完熟收割、高留稻桩、“九二〇”化控及病虫防治等技术。秋马铃薯重点抓好催芽播种、稻草覆盖免耕栽培、套作栽培等技术;秋菜重点抓好培育壮苗、设施栽培、病虫绿色防控等技术。

(三)抓好资金落实。今年,省财政已安排3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川南再生稻高产示范片促芽肥补助;已安排1172万元专项资金,用于6个地震极重灾市(州)秋马铃薯、秋淡蔬菜和病虫防控补助。农业部近期安排我省1500万元专项资金,将重点用于水稻螟虫、农区蝗虫等病虫防治补助。各市(州)也要积极争取当地财政支持,争取安排相应的专项资金用于晚秋生产和关键技术推广。

(四)抓好物资落实。各地特别是秋马铃薯主产市,要根据种植计划和市场需求状况,积极主动与省内种薯繁育基地和相关科研单位衔接,及时调剂调运适合当地种植的种薯,保证生产需要。秋菜、秋红苕、秋玉米和二季玉米、秋杂粮等,也要根据实际,组织供应相应的种子(种苗),满足生产所需。同时,各地要积极组织农资供应,加强市场监管,满足晚秋生产所需。

关于水稻穗期病虫防治,我要特别强调四点:一要加强监测。要及时组织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加大病虫监测力度,及时防治警报。二要明确职责。要根据病虫防治预案的要求,明确相关部门职责,加大病虫防控行政推动力度,确保防治措施落实到位。三要加强宣传。要立足于早、立足于小、立足于好,防患于未然,并采取多种方式,加强病虫防治的宣传。四要及时防治。要抓住防治关键时期,使用对路农药,抢晴施药,确保防治面积占应防面积的95%以上。

二、关于粮食高产创建

今年由于领导重视、措施落实,全省粮油高产创建取得了明显成效,呈现五大特点:一是重视程度高。各地按照“七个一”的要求,积极争取了领导批示,出台了相关文件,成立了领导小组,配套了项目经费。在党政领导和财政部门的支持下,项目县整合“三百”工程、马铃薯科技推广等项目资金,为高产创建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如:巴中市将产粮大县奖励资金的绝大部分,用于玉米高产创建;郫县政府拿出2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水稻高产创建;资阳市政府明确将产粮大县奖励资金的10%,用于高产创建。二是示范规模大。全省部级高产创建示范区,小麦、油菜、水稻、玉米、马铃薯示范面积分别达到10.3万亩、3.2万亩、11.8万亩、8.2万亩和4.5万亩。三是平均单产高。9个部级小麦高产创建示范区平均亩产达386.2公斤,比非示范区亩增85.5公斤、增28.4%;3个油菜高产创建示范区平均亩产达187.3公斤,比非示范区亩增30.3公斤、增20.7%。四是高产典型多。广汉市小麦测产最高亩产达5*.6公斤;东坡区油菜高产攻关田3.2亩,验收亩产达238.6公斤;泸县水稻最高产田块2亩,测产亩产达781.6公斤;合江县水稻最高产田块1.8亩,测产亩产达777.9公斤;简阳市玉米最高产田块2.4亩,测产亩产达772.8公斤;万源市马铃薯最高产田块1.3亩,测产鲜薯亩产达4857公斤。五是示范带动强。开展粮油高产创建活动,促进了优良品种和实用技术的推广,提升了粮油作物生产的整体水平,带动全省小春粮食平均亩产增加4公斤,小麦平均亩产增加3.5公斤,马铃薯平均亩产增加1.5公斤(原粮),为全省小春粮油丰收发挥了重要作用。

7月下旬,农业部在湖北召开了南方秋粮生产暨高产创建工作会,对粮食高产创建的有关工作进行了深入部署。总理7月18日对粮食高产创建工作,作了如下批示:保持粮食稳定增产,提高单产是重要途径,从这个意义上说,开展粮食高产创建活动具有关键性作用。

粮油高产创建是今后一段时期农业工作的重要抓手,各地要把这项工作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作为一项经常性、制度性、常规性的工作来抓。当前,重点要抓好以下几项工作:一要强化技术指导。要继续整合技术力量,深入晚秋高产创建第一线,指导和落实技术措施,搞好技术服务。二要搞好测产验收。目前还没有进行测产验收的县,要及时组织专家和技术人员进行田间测产和现场验收。三要加强宣传引导。要通过广播、电视、网络、报纸、标语等,加强宣传,扩大影响,营造声势。特别要及时宣传领导,争取重视和支持。四要搞好经验总结。各高产创建县要认真总结取得的成效和经验,客观分析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对策和建议。

三、关于马铃薯产业发展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马铃薯产业发展,逐年加大了投入,马铃薯产业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20*年,全省马铃薯种植面积达916.8万亩,总产鲜薯1066.5万吨,面积和总产分别比2003年翻了一番,均位居全国前列。厅里反复研究,认为马铃薯是我省最具增产增收潜力、最具加工增值潜力、最具市场开发潜力的作物,决定把马铃薯作为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来抓,通过3~5年的努力,把我省建成全国的马铃薯生产、加工强省,力争面积第一、产量第一、加工前列。

7月31日到8月2日,我厅专门组织考察组到“中国马铃薯之都”—甘肃省定西市,考察学习马铃薯产业发展的经验和做法,深受启发。近年来,定西市把马铃薯产业作为全市第一大优势产业来培育,马铃薯产业的影响力和竞争力明显增强,已成为全国马铃薯三大集中产区之一。20*年该市马铃薯种植面积达到366万亩,总产鲜薯达到502万吨,总产值达到16.8亿元,农民人均从马铃薯产业中获益521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8%。该市马铃薯产业发展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我们借鉴。一是健全的良繁体系。20*年全市生产脱毒苗2700万株,原原种3600万粒,原种扩繁基地4700亩,一级种薯基地5.23万亩,二级种薯基地50万亩。种薯生产已由政府推动为主向公司化、集约化、市场化和专业化方向发展。二是健全的生产服务体系。定西市把培育马铃薯专业合作组织,作为推进马铃薯产业化的重要措施,全市发展马铃薯专合组织180多个,订单面积218万亩,占马铃薯种植面积的59%。形成了“企业+协会+基地+农户”、“企业+基地+农户”、“协会+基地+农户”等运作模式。三是健全的市场服务体系。已建成6个较大规模的马铃薯批发市场,其中3个为全国重点马铃薯批发市场;配套建成了32个中小型马铃薯交易市场,2000多个马铃薯收购网点遍布全市乡村,马铃薯贩运大户达到3125个。形成了以六大专业市场为主体、中小型市场和农贸市场为补充、贩运大户为依托、收购网点为基础的马铃薯市场服务体系。全市马铃薯外销总量1*万吨。四是健全的加工体系。全市马铃薯淀粉加工企业达到443家,其中,千吨以上加工能力的企业33家,万吨以上的20家,马铃薯精淀粉及其制品生产能力已达到35万吨,产品已发展到精淀粉、变性淀粉、全粉、薯条、膨化食品等10多个品种。注册马铃薯商标10个,有3个马铃薯产品已获得国家地理标记注册。五是健全的组织保障体系。定西市政府成立了支柱产业开发领导小组和马铃薯销售协调领导机构;制定了《马铃薯优势产业链建设规划》和《马铃薯产业发展财政支持项目实施方案》;年安排马铃薯财政专项资金1065万元,农发行贷款1.19亿元,集中使用,重点支持马铃薯良繁体系、加工体系、贮藏体系和市场营销体系四大环节。

虽然我省马铃薯产业,生产规模上去了,良种繁育和加工也起步了,但是区域发展不平衡,产业化程度低,产业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与甘肃省定西市的马铃薯产业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一是党政主干线还没完全打通。除凉山州以外,普遍存在“上热下冷”的现象,省上抓马铃薯产业的力度大、热情高,市、县重视不够,措施不力,认识不到位。二是良繁问题突出。主要表现在原原种、原种、生产种繁育脱节,种薯生产和营销机制不新,生产能力低。我省原原种的生产量仅相当于定西市的1/4、甘肃省的1/10。三是专业化市场建设滞后。目前我省还没有全国性的马铃薯批发市场,更没有专业的马铃薯交易市场,只有零星收购的小商小贩。四是资金投入分散。项目布点太多,重点不突出,投入虽多但比集中,虽然种植面积有所发展、产量有所提高,但未能形成优势产业带,没有产生规模效应。

要解决上述问题,做大做强我省的马铃薯产业,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在“创新”上狠下功夫。一是创新发展思路。要切实改变重产前、轻产后,重生产、轻加工,重数量、轻质量的传统观念,坚持“面向市场建企业,依托企业建基地,围绕基地建良繁”的发展思路,通过政府推动、科技驱动、企业带动,不断扩大马铃薯种植面积,形成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种植、订单化生产的格局。二是创新投入方式。要彻底改变过去项目资金分散安排的做法,集中资金,重点支持3-4个种薯繁育科研单位,扶持几个大的订单生产基地和加工龙头企业。三是创新良繁机制。学习借鉴甘肃省定西市的马铃薯良繁经验,大力引导扶持种薯生产企业(协会),要把种薯生产逐步由政府推动为主转向企业化运作为主,推进原原种、原种和生产种的公司化运作,农业部门主要负责种薯的质量监管和技术服务,协助企业建设种薯繁育基地,提高良种繁育体系的建设效率和质量。四是创新经营模式。省上准备安排一定资金,扶持马铃薯加工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和营销协会,探索“企业+协会+基地+农户”、“企业+基地+农户”、“协会+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进一步加强马铃薯市场体系和信息网络建设,积极培育马铃薯营销市场,建立马铃薯产销信息网,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手段,多渠道组织马铃薯鲜薯的销售,实现产销衔接。同时,依托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马铃薯项目和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马铃薯贮藏设施,实行分散贮藏和集中贮藏相结合,建立旺贮淡供机制,确保商品薯均衡上市,保障农民利益。

四、关于明年小春生产

一要明确思路目标。明年全省小春生产总体思路是,稳粮扩油调结构,依靠科技提单产,产业经营增效益。目标是“一稳两扩三增”,即稳定小春粮食面积,扩大油菜面积,扩大小春马铃薯面积,增加小春粮食总产,增加油菜籽总产,增加小春季农民人均收入。

二要落实关键措施。一是落实责任。省政府将印发2009年小春生产指导性意见,将面积、产量目标任务纳入对各级政府的目标考核。各级也要切实加大行政推动力度,确保任务、责任落实。二是落实面积。油菜要通过大力开发冬闲田(土),撂荒地复耕,推广旱育秧节约的秧母田等途径扩大面积;马铃薯要通过推广油菜空行套作及小麦预留行套作扩大面积。三是落实技术。狠抓优质高产抗病良种及免耕栽培、测土配方施肥等节本增效技术的推广。加强病虫草鼠湿害防治,特别是要突出抓好小麦药剂拌种。四是落实资金。省财政即将下拨产粮、产油大县奖励资金。产油大县奖励资金,财政部已明确要求全部用于支持油料产业发展,省财政进一步明确要增加对油菜新品种、轻简化集成技术试验示范展示及推广、开展优质高产示范创建等方面的支持。各地要加强与财政的衔接,积极争取落实。产粮大县奖励资金,各地也要积极争取更多的资金用于发展粮食生产。五是物资落实。要及早做好小春生产所需种子和化肥、农膜、农药等物资的组织供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