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市农村党建凸显勃勃生机

时间:2022-07-14 11:40:00

遵义市农村党建凸显勃勃生机

近年来,我市各级党组织按照“围绕经济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总体思路谋划和推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以创建农村基层组织“示范带”建设为依托,着力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努力提高基层党员干部队伍素质,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积极探索“干部经常受教育、群众长期得实惠”的长效机制,市、县、乡、村一年一部署,一年一总结,一年一考评,一年一表彰,深入开展农村党的建设“三级联创”活动,有力地加强和改进了农村基层党建工作,提高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的整体水平,为全市农村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

注重责任上“联”,建立“三级联创”责任机制

(一)构筑“三级联创”责任主线,纵向联动三个“责任人”责任

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而“三级联创”是一个责任体系,关键在县委,重点在乡镇党委,基础在村党支部。在“三级联创”活动中,市委建立了县、区(市)委抓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责任制,明确县、区(市)委书记是第一责任人,乡镇党委书记是直接责任人,村党支部书记是具体责任人。县、区(市)委与乡镇党委、乡镇党委与村党支部,层层签定目标责任书。把县、乡、村三级党组织和书记的责任联在一起,目标联在一起,任务联在一起,奖惩联在一起。建立了从领导班子整体到每个成员的责任体系,形成了从县委到乡镇党委、村党支部,从县委书记到乡镇党委书记、村党支部书记的三级责任主线。各县、区(市)委高度重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从人力、财力和工作精力上加大了工作力度,做到了每季度至少研究一次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县、区(市)委书记认真履行第一责任人的职责,按照“全面负责、确定规划、组织实施、搞好协调”的责任要求,带头抓联创活动,做到有思路、有安排、有检查;定期召开基层党建工作例会,并经常深入联系点,调查研究,指导工作,帮助乡村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各县、区(市)委还充实和加强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办公室的人员力量,抽调专人办公,并在经费上给予保证,有力地保证和推动了农村基层组织“三级联创”活动的开展,逐步形成了市、县、乡、村“四级联动”、上下互动的良好工作格局。

(二)构筑“三级联创”责任网络,横向联动县级党员领导、县属部门、乡镇党委成员及站所责任

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涉及方方面面,相关部门必须齐抓共管,密切配合,一抓到底。我市继续坚持和完善了“领导干部帮村”、“机关部门包村”、“工作队驻村”等责任制度。县级党员领导干部带领县属部门、乡镇领导干部、乡镇站所负责人形成责任整体,定点帮扶一个乡镇,一个五好村,一个后进村,一包三年不变。县级党员领导干部主要帮助所联系的乡镇、村理清发展思路,找准发展路子。县属部门主要在人才、技术、资金、项目、信息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推动乡镇、村的经济发展。乡镇党委成员及站所工作人员每人挂包一个村,对创建工作进行具体的指导、帮助。各级各部门包乡帮村争创“五好”,不达“五好”不脱钩;包巩固包发展,不先进不脱钩,不达小康不结账,形成了齐抓共管的好机制。通过集中捆绑投入和党建帮扶,极大地增强了基层组织的造血功能,农村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加快,贫困村的发展意识和发展能力明显增强,一大批机关干部在帮扶工作中得到锻炼,干群关系进一步密切,各级各部门的积极性已初步调动起来,营造了各级各部门齐抓共管的浓厚工作氛围。

注重措施上“联”,不断创新“三级联创”工作机制

(一)用典型带动,狠抓“示范带”建设,农村“两增一改”呈现良好发展势头

一是开展农村基层组织“示范带”创建活动,示范带动作用得到较好发挥。为了深化“三级联创”活动的内涵,建立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常抓不懈的工作机制,市委始终坚持“以点带面,整体推进”的工作思路,把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放在经济发展的大格局中去思考,把党建的“三级联创”安排在市委、市政府确定的“经济强县”、“经济强镇”、“经济强村”的经济发展带上,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考核、同步提高,逐步形成“让干部经常受教育,使农民长期得实惠”的长效机制。从2000年3月起,先后在全市选择各种类型的示范乡镇88个、示范村602个加以建设,其中市级“示范带”涉及7县22镇60个村,把余庆县作为先进县进行创建。四年多来,我市通过扶持、引导、帮助、服务、宣传等手段,用强村带弱村、大村带小村,以点带面,典型引路的办法,层层都建示范点、抓示范点、树示范点,在点上解决问题,在点上化解矛盾,在点上总结经验,培养树立了一批富于时代性、体现先进性、具有推广性的先进典型,达到了刺激一点、策应一片,辐射八方的目的。示范村各项工作都走在了全市前列,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目前60个市级示范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2646元,集体经济10万元以上的有40个村,占总数的70%;拥有各种村属企业118家、驻村企业423家,每年向国家上缴各种税金6889万元。现在的示范村到处是发展创业的场面,到处有调产建设的项目,党心思上,政心思强,民心思富,干心思进,正以“跨越式”的发展展示农村的新风貌。“示范带”建设已深入到了部门机关,深入到了乡镇农村,深入到了广大干部群众心中,已成为我市党建工作中最明确的目标和各项工作的亮点。

二是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农民和村级集体经济实现增收,农村经济呈现出良好发展势头。市委坚持把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和村级集体经济收入作为“三级联创”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各县、区(市)结合实际,采取提供致富信息、办示范园区、建经济服务组织、对口帮扶等多种措施,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使全市农村经济发展步伐加快,农民收入普遍增加。2003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1919元,比上年增加5.6%。全市有191个乡镇、904个村建立了示范服务基地,分别占总数的84%和48%。在提高农民收入的同时,各地还积极探索村集体经济发展路子,努力壮大集体经济实力。目前,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全市村级集体经济年纯收入1000元以上的村占行政村总数的98%以上,其中年纯收入5000元以上的村占50%左右。

三是积极组织引导群众改变村容村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进一步加快。在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三级联创”活动中,我们把改善村容村貌,建设农民新村,发展公益事业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注意用先进文化教肓农民,用致富技能武装农民,用现代文明塑造农民。各地以“五通三改三建”为切入点,普遍开展了“富在农家、学在农家、乐在农家、美在农家”的“四在农家”活动,使群众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生存观念逐步改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进一步加快。同时,各级党组织注重加强村级办公阵地建设,村级办公条件得到了较大改善。2000年以来,全市共修建了160平方米以上的村办公楼924幢,已有1261个村实现了有公房办公,占行政村总数的66.7%。50%的村实现了“办公机关化和办公自动化”,村干部实行了8小时坐班制和挂牌上岗制。

(二)以上促下推动,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领导班子建设,农村干部整体素质有明显提高。

一是以转变乡镇干部作风入手,切实加强乡镇领导班子建设,使乡镇党委的“龙头”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各级党委采取切实措施,认真解决乡镇干部“走读、不安心、作风漂浮”三大问题。激发内在活力,增强争先创优的意识。市委组织部加大了对乡镇主要领导的管理力度,凡是乡镇“一把手”要求调整的,必须报市委组织部批准,保证了主要领导的相对稳定;凡在乡镇正职任职满10年的,经考核符合上报条件的,及时上报市委批准享受副县级待遇。目前,全市226个乡镇,一、二类乡镇达203个。党委班子成员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占75%,35岁以下的占38.5%;政府班子成员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占79.2%,35岁以下的占55.3%。班子结构进一步改善,战斗力和凝聚力进一步加强。基层干部队伍的思想作风、工作作风有了较大转变,全局观念、竞争意识、服务意识、责任意识进一步增强,思路进一步拓宽,带领群众调整经济结构,发展农村经济的自觉性和本领有所增强。

二是以村级体制改革为契机,继续巩固和完善现行的村干部选人用人机制,切实解决广大农民最关注的经济发展缓慢、调产无方、治穷无策、致富无路等问题,进一步配齐配强村党组织书记。采取突破身份界限和行业界限,以“两推一选”的方法,把那些政治坚定,作风廉洁,享有威望,乐于奉献,群众拥护的能人选进村级领导班子。一些地方还采取下派国家干部到村任职,还通过竞争上岗产生村民组长,增强村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村级组织正在由“有人办事”向“有能人办大事”转变。绝大多数村都建立健全了村级配套组织。近几年来,全市共调整村支部书记1779人。全市支部书记平均年龄36.9岁,其中30岁以下的437名,占总数的23.2%;高中以上学历的1352名,占总数的71.7%,其中大专以上学历的911名,占总数的48.3%。村级后备干部平均每村已达5名以上,基本上每村都有1名以上中专学历的村干部。

(三)以下触上联动,积极探索党员发展和队伍管理的有效形式,党员队伍建设逐步走上了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一是把发展农民党员工作摆在重要位置,认真做好农村发展党员工作,不断为党的队伍增添新鲜血液。全面贯彻“十六”字方针,重点做好在优秀青年中发展党员工作,不断改善党员队伍结构,提高党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努力建设起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规模适度、作用突出的党员队伍。农村党员队伍不断扩大,整体素质有一定提高。2001年至2003年,全市共发展新党员20525名,其中,35岁以下占总数的73.5%;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占总数的65.8%,所有指标都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到2003年底,全市共有党员201043名,其中农民党员占总数的55.0%;35岁以下占总数的21.7%;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占总数的38.5%。

二是对党员发展和教育管理工作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特别是在“严把入口、疏通出口”和先进性教育试点等方面,寻找到了一些有效的制度和办法。各地探索和建立了“三个培养”工作机制;红花岗区建立和完善了发展党员的“五个制度”;遵义县做到“四个严格”,坚持“七个不发展”,有效地防止了在发展党员工作中违反组织原则、降低党员标准以及不按规定程序、弄虚作假现象的发生。全市普遍开展了“无职党员设岗定责”,道真县开展了党员“十户代言人”、桐梓县推行了以“五学四议三帮”为主题的“党员活动日”制度,组织党员采取多种形式过组织生活,使支部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务川县开展以创“十星级”党员活动为载体的党员先进性教育,使党员党性不断增强,党员队伍更加纯洁。

三是大力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农村党员、干部整体素质有新提高。各县、区(市)认真落实“万名党员培训”计划,建立了党校、农广校为主,培训示范基地为辅的培训网络,采取内培与外出参观相结合,党校授课与实地操作相结合,搭建载体与选派年轻党员到示范村挂职等多种有效形式开展培训,贴近实际、讲求实效。仅去年,全市就举办各类培训班529期,培训党员2.3万人次。通过培训,农村党员干部政治素质、政策水平有一定提高,法制观念、市场意识、风险意识有所增强,带头发展农村经济和带领群众富裕的能力有所提高。

(四)上下配合互动,强化制度建设,增强了党的工作实效,为民办实事有新进展

一是建立完善农村党建工作制度,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各县乡党委都建立了定期研究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县乡两级党员领导干部联系点等制度,对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定期研究,定期检查,狠抓落实。红花岗区实行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督办、动态管理等制度;余庆县实行部门和镇、村共创共建十包责任制;道真县实行“三包两挂一书”责任制;习水县对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实行卡片式管理等。

二是建立健全乡镇党委和村党支部建设的各项制度,进一步规范工作程序,切实搞好镇务公开和村务公开,逐步推行了组务公开,积极引导干部和群众严格依法办事,按章行事,基层政治文明建设有了新起色。目前,全市227个乡镇全部推行了政务公开。村级组织在普遍推行村务公开的同时,认真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和《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建立健全了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各项制度,通过各种途径广泛吸收村民参与各项事业管理,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现在,全市所有行政村全部实行了村务公开,60%的村民组实现了组务公开。通过政策法纪教育,对农村中存在影响改革、发展、稳定的突出问题,依照有关政策和法律法规,进行了综合治理整顿,公开处理了一批违纪违法人员,解决了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维护了农村社会稳定。

三是为民办实事取得新成果,农村党群干群关系进一步改善。通过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特别是通过农村党建“三级联创”活动的开展,干部受到教育,群众得到实惠。仅“三个代表”学教活动期间,就帮助群众解决生产生活问题28546个,为农民群众提供各类信息上万条,投入各种资金8000万元。较好地解决了群众行路难、用水难、用电难等问题。

注重目标上“联”,改进“三级联创”考核机制

(一)科学制定创建目标,实行联动考核

一是建立目标考核责任制。每年底,市、县、乡、村分别按照农村党的建设“三级联创”活动目标,制定考核标准,从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党的建设、社会稳定等方面,逐级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与任用干部、评先选优结合起来,奖优罚劣。

二是建立健全“三级联创”动态监控网络。实行“村党支部半年自查、乡镇党委普查、县委不定期抽查、市委年终交叉检查”的考核制度。在考核上注重“三个结合”,即:“自我考核”与“上下考核”结合、“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结合、“平时考核”与“年终考核”结合。

(二)以群众满意度为标准,实行干群互动考核

开展“三级联创”活动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于群众满意。考核“三级联创”活动时,我们注重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把评判权交给群众,把群众的满意度作为检验基层领导班子的重要标尺,用村级组织建设的成效来衡量乡镇党委的工作,用乡镇、村两级组织建设的成效来衡量县委的工作。把县、乡镇、村三级创建目标联在一起,严格坚持标准检查验收,广泛接受群众的监督。实行合格一个,命名一个;落后一个,淘汰一个的动态管理办法,扎实推进了各项工作的开展。

目前,全市14个县、区(市)中有4个基本达到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先进县标准,226个乡镇党委1765个村级党组织中有47个乡镇、898个村基本达到“五个好”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