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综合性学习问题及对策

时间:2022-08-30 08:48:36

语文综合性学习问题及对策

内容摘要:随着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飞速发展,教育改革也在不断推进。《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将“综合性学习”与“识字写字”、“口语交际”、“阅读”以及“写作”同等列为义务教育阶段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在2017年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问世后,“综合性学习”在内容、形式等方面都有了新的发展。本文在综合梳理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系统分析当前统编版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存在的问题,并且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对策,以期为统编版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学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统编版;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现状及对策

“综合性学习”自提出以来,便一直受到海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与研究,“综合性学习”带来的理论效果,也受到国内教育界的普遍认可并主张积极推行,但在实际教学中却存在诸多问题与不足,这在2017年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推行以来,表现的尤为突出。

一.当前“综合性学习”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基础教育过程中,教育教学综合化是时展对教育所提出的要求,吕达曾指出:“在我国未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综合化将给学校课程带来巨大的变化和新的风貌,但学校教育将要产生和遭遇的问题、难题也是空前的。”[1]。由于“综合性学习”板块应用时间以及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完全投入使用时间较短,在实际教学中与理论教学效果还存在一定差距,以下将简要分析统编版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在实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教学理念的制约

教学理念是人们对教育教学内在规律认识的集中体现,对教育教学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2],而在统编版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实际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依旧采用传统填鸭式的讲授方法,使学生成为学习的被动接受者。这样的教学理念在很大程度上打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忽略了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培养,没有为学生创设一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环境,从而降低了统编版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实际教学效果。

(二)教学内容认知的缺乏

语文学科作为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与实践性课程,其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生活实践的紧密结合。”[2],要求在“综合性学习”中,不仅要实现义务教育阶段语文学科教学目标外,还应加强学科之间的联系,开展跨学科跨领域学习以及围绕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开展学习活动,以促进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与提高。但在统编版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中,教师对于《课程标准》中“综合性学习”的定义、各学段教学内容目标以及具体教学建议等知之甚少,很少有教师对《课程标准》进行深入的研读与思考,并且在“综合性学习”的教学实施过程中,缺乏对“综合性学习”教学内容的认知。因此,许多教师在统编版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学过程中,依旧按照普通课程内容进行教学,不仅未实现义务教育阶段语文学科的既定教学目标,还缺乏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以及贴近社会生活实践的学习。

(三)教学实施形式的单一

《课程标准》指出“综合性学习”应该立足于现实生活,要突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能力。除此之探索者外,“综合性学习”的设计还应形成多元开放的格局,提倡多学科跨领域学习,以培养学生的“大语文”观。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开展“综合性学习”教学活动是以发展学生语文实践能力为任务核心,其目的在于打破传统语文教学相对封闭的状态,改变传统语文学科教学以课堂为中心、教材为中心、教师为中心的想象,从而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精神,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方面发展。但根据统编版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实际教学情况反映,许多一线教师表示,由于教学压力大、时间紧、任务重,对于“综合性学习”的教学内容,常常是按照教材和教参无感情的照本宣科,并没有立足于现实生活与实践,没有根据学生的现实情况及时调整教学内容,仅仅是局限于课堂与教材本身。在“综合性学习”的教学设计过程中,也本着节约“教学成本”的思想,对设计进行简单化处理,如:教师为节约教学时间,本应由学生在活动前期自主收集整理的相关资料,都由教师提前收集整理并且一股脑的塞给学生,而学生的活动成果展示环节也常常一笔带过。这使得“综合性学习”教学活动始终处于“课堂为中心、教材为中心、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语文教学范围内,导致“综合性学习”教学内容枯燥乏味,教学实施形式流于表面过于单一。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课程标准》中统编版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学目标。

(四)教学评价反思的滞后

教学评价是指“对教学工作质量所作的测量、分析和评定。它包括: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和进行课程评价。”[3]。其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有效学习,完善教师教学方式,科学有效的课程教学评价在教学活动中具有激励、诊断、调节作用。因此,针对初中阶段语文学科的教学评价而言,《课程标准》便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评价应准确反映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状况,全面落实语文课程目标。应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评价的多重功能,恰当运用多种评价方式,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与互动,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2]。而对于统编版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这一具有实践性、开放性、自主性、探究性、发展性的学习板块来说,教学评价更应注重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如学生活动参与、相关资料收集整理、问题提出与解决、活动成果交流与展示等方面的情况,对于不同活动环节还应采用不同主体、不同方式进行课程教学评价。但在统编版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实际教学中,却形成了教学评价主体与方式的单一。一方面,在“综合性学习”开展的一些活动环节,教师的评价占据了主体地位,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几乎由教师单独进行评价,学生或其他主体参与评价较少,这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学生主体”的教学原则;另一方面,对“综合性学习”的评价方式基本以口头评价为主,通常当学生汇报完活动资料后,教师随即对该环节进行口头点评,而教师口头评价却又带有主观性与随意性,这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统编版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评价反思的滞后,不利于该板块教学目标的有效实现。

二.“综合性学习”教学对策

“教学策略是指以一定的教育思想为指导,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中,为实现教学目标而制定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调适、优化,以使教学效果趋于最佳的系统决策与设计。”[4]换言之,教学策的略目的之一便是为了提升教学质量与水平,实现教学的有效化。因此,针对当前“综合性学习”教学存在的问题,本文将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形式以及教学评价四个方面进行教学策略优化,以推动统编版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效果的有效达成。

(一)更新教育教学理念

教育教学理念,是教育者组织开展教学活动的先导,对教学活动目标的有效实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当前统编版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学活动中却依旧存在填鸭式的传统被动教学现象,而正是由于这种教育教学理念的滞后才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综合性学习”教学目标的有效实现。因此,在开展统编版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活动之前,应加强关于“综合性学习”的教学理念培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课程标准》指出:“综合性学习应突出学生的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要加强教师在各环节中的指导作用。”[2]。进行教学理念培训时,教师需明确在统编版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学活动中,是要为学生构建一种多元开放的教学环境,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在该教学活动中教师扮演的是组织者与引导者,而学生才是“综合性学习”教学活动的主体。因此,教师在组织开展“综合性学习”教学活动时应秉持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育教学理念。

(二)明确教育教学内容

在义务教育阶段中“综合性学习”作为与“识字写字”、“口语交际”、“阅读”以及“写作”同等重要的五大语文学习板块之一,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教师在组织开展统编版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前要明确该板块的教育教学内容。《课程标准》中非常详尽地阐释了不同学段关于“综合性学习”的教学目标、内容以及要求,其中义务教育第四学段(7~9年级)“综合性学习”的学段目标与内容可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自主合作探究的跨领域跨学科学习;二是充分挖掘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教育资源开展语文实践;三是在课堂与教材的基础上迈向课外、校外,不再仅仅局限于教材与课堂之中。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课程标准》对于统编版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学要求是要贴近现实生活,在生活实践中开展教学活动。因此,教师在组织开展统编版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活动时,应紧紧围绕现实生活开展跨学科跨领域的多元化实践教学活动。

(三)创新教学实施形式

教学理念的更新,教学内容的明确是为了在“综合性学习”的教学活动中选择恰当的教学组织形式以更好的实现统编版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学目标。《课程标准》中关于“综合性学习”的教学建议指出,“综合性学习”之所以称之为“综合性”是因为在该教学板块中将语文知识的应用综合化,在围绕现实生活的实践中以及多学科跨领域的学习过程中促进学生语文学科素养的整体化发展。《课程标准》还指出,“综合性学习”教学活动的开展应由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立足于现实生活进行多学科跨领域的多元开放设计,并且要积极构建互联网学习平台,开拓更加广阔的学习创造空间。因此,教师在组织开展统编版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活动时,应引导学生以教材为出发点,整合不同学科知识,从现实生活寻找提炼“综合性学习”主题,并且在教师的引导下细化主题,由不同学生小组根据不同活动主题自主合作讨论设计活动的方案流程;自主选择利用学校、家庭以及社会等多种渠道多方资源收集、整理、筛选资料信息;自主选择以汇报、演讲、表演、图文、辩论、访谈等多元形式展示活动成果。在统编版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始终扮演引导者角色,让学生全程自主参与其中并完成实践活动,逐步引导学生自主构建学科知识体系,培养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促进其语文学科素养的整体化发展。

(四)完善教学评价制度

教学评价作为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环节,其根本目的在于完善教师的教,促进学生的学。《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对于“综合性学习”的教学评价,考察的着重点应是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以及对于语文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其中“综合性学习”教学评价在义务教育不同学段的侧重点是不同的,一、二学段注重考察学生对于“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兴趣与态度,而第四学段(7~9年级)则注重考察学生在活动当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展示活动成果的能力,这既注重对学生的形成性评价也注重终结性评价。除此之外,《课程标准》还提出,“综合性学习”的教学评价还应尊重和保护学生在活动中的积极性、创造性以及自主性,要综合运用多主体、多样化的教学评价方式,构建一种多元立体的教学评价模式,促进“综合性学习”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由此,我们在对统编版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活动进行教学评价时,首先要注重评价主体多元化,除了常规教学活动中所用的教师评价外,还应采用学生评价以及家长评价,学生评价又可以分为学生自我评价、学生之间互评。这种多主体的教学评价方式,不仅可以使教师深入的、动态的掌握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能力表现;培养学生发现、提出、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还打破了传统教学活动范围,促使“综合性学习”教学活动从教材、课堂、学校走向社会,使得该教学活动更加贴近于现实生活,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教学活动的学习空间。其次,要注重评价方式多样化,评价时将口头评价与书面评价相结合、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这既尊重和保护了学生在活动中的积极性、创造性以及自主性,还注重了学生在活动参与过程中的表现和活动成果展示中的表现。综合性学习”作为语文学习的重要板块之一,其学习内容涉及多个学科以及领域,具有实践性、综合性、探究性、合作性等多方面特点。因此,需要语文教育工作者及时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明确教育教学内容、创新教学实施形式、完善教学评价制度,在统编版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实际教学中不断探究实践,以推动其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

参考文献

[1]吕达.新世纪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改革[J].北京:人民教育,2001(6):03.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3]程书肖.教育评价方法技术[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4]周军.袁振国.教学策略[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作者:刘鹏 代晓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