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村建筑活化策略研究

时间:2022-08-18 11:33:26

旧村建筑活化策略研究

摘要:文章对旧村建筑活化进行研究,以旧村建筑存在的实际问题为出发点,提出“保护与更新”的理念,并通过结合港头村的设计实践方式,解析保护与更新的具体概念与表现形式,以及在旧村建筑改造设计中运用的可能性,为旧村建筑活化提供具体的意见。

关键词:旧村建筑;活化;保护;更新

如今,有许多旧村建筑走向没落,它们向外诉说着沉淀的岁月,大多仍保有着自己独特的人文价值与历史魅力。这些建筑的遭遇不尽相同,有些仍旧在为人们遮风挡雨,有些人迹罕至已逐渐失去了往日的生机,还有些已经不再使用陷入崩塌毁灭的局面。广州港头村探索出的针对性改造策略为基于保护与更新理念下的旧村建筑活化提供了一种新的解题思路。

1港头村建筑的现状及所面临的问题

1.1港头村现状

广州市花都区港头村,距今已有600年的历史,村落坐北朝南,村前为池塘,村后为山丘、河流和小溪,是“梳式布局”的广府民居。村中拥有清代及民国时期所建的建筑,且带有镬耳山墙、灰塑等艺术特征,是广府传统村落的代表案例。尽管有着优美的自然景观和历史资源,但是村内产业发展落后,建筑功能老化,部分传统民居因老旧而存在安全隐患,满足不了当代人的多种需求,亟须改造升级。

1.2港头村所面临的问题

1.2.1经济价值不足大多传统村落都存在产业发展滞后的问题,港头村也不例外。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港头村内所能提供的就业机会渐少,很多村民选择了离开村子,人口流失严重。但其作为广府建筑的典型案例,仍具有较高的参观学习价值。可以通过将村内建筑活化,进行功能置换,向旅游业方向调整升级——依托建筑活化的手段提升传统建筑的品质,进而带动古村的旅游业开发和经济收益可谓势在必行。1.2.2场地活力缺乏村内的部分民居保存完好,但也有部分民居无人居住,正在逐渐被人们遗忘,走向衰落。笔者通过实地踏勘发现:当前港头村内驻足交流空间不足,缺少文化传播空间,也无新颖业态带动场地发展。场地活力建立在良好的使用性和功能性基础之上,而建筑作为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活力的主要载体。若从场地活力激活的维度上思考,老旧而封闭的建筑只会导致人们交流的匮乏。如何开放场地的使用价值,让更多人参与到场地的活力提升,是旧村建筑活化过程中所面临的重要问题。1.2.3历史文脉疏离旧村历史建筑对地域文脉传承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建筑特点反映了当地风土人情以及艺术风格。港头村有着清代及民国时期的历史建筑,改造过程中可能会因为追求商业利益最大化,而忽略对文脉层面的保护,肆意大改大建或直接僵硬照抄,导致建筑脱离自身文化。建筑在改造的过程中,不仅只是需要考虑形式的美观性,更应当尊重其历史文脉价值。但是文脉的传承与延续并不是一味地复刻,修旧如旧。日本知名建筑设计师青山周平在面对岭南港头村改造时表示:城市需要老建筑与新建筑交织与对话,来表达建筑应有的时间厚度[1]。历史文脉的传承与延续的方式和方法是灵活多样的,需要深层次地挖掘其内涵,并用设计的手法加以创造,使得乡村的生活记忆更加深入人心。

2保护与更新的概念

2.1保护——精神与记忆的温存

一个城市的进步,建筑是最好的见证者。因而,我们应当尊重历史,用最谦逊的方式做出旧村改造方案,也就是我们所倡导的保护理念。每座历史建筑的建造都无不展示着前人智慧的光芒,其本身都曾展开过相应的活动,留下了独一无二的场所精神,不能被直接丢弃,建筑的故事应该被续写。在港头村中,这些历史建筑映射出岭南建筑技艺与人文情怀,具有极高的保护价值。通过设计的手段将建筑的精神与记忆保存,让更多后人感受建筑背后的故事,例如传统建筑的建造方式、构成形式、材质肌理、色彩应用等。保护好建筑的历史元素,让人产生与历史记忆的对话,从而达到情感的共鸣,使得建筑精神与记忆在空间中温存。

2.2更新——业态与功能的新生

旧村建筑无法满足更多的社会诉求,需要我们做出改变,但不能直接推倒重建,而是用谦逊的态度去更新建筑。更新的维度可以是建筑业态的置换,相应的外部形式以及内部空间的改造,并注重其功能的需求变化,让建筑适应性地活化。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孙一民认为粉饰一新的乡村如果没有打通空间、经济、文化的血脉,也将是僵硬无力的。[1]面对如今村落衰败的建筑,如果不采取措施去更新利用,村落将继续空心化发展。旧村建筑更新绝不是单纯形式的更新,简单地为旧房子镀一层好看的皮囊,而是如何将改造后的场地激活,为村民创造更好的生活环境,带动村民的经济发展。

2.3设计启示

旧村的建筑具有自己独特的建筑、空间美学与历史教育价值,在改造时,保护与更新二者相辅相成,在建筑改造中均占有重要地位,如果只考虑到更新,在改造过程中肆意改造,将会致使文脉断裂,丧失建筑本身宝贵的历史价值。在港头村建筑活化过程中,我们应当先找到建筑本身的历史价值,而不是对村内所有的建筑修旧如旧,需要根据不同的历史价值做出判断,找到最佳功能路径去激活它,让新业态带动建筑空间的活力。随着时间的推移,需要进行改造的历史建筑项目愈来愈多,树立好保护与更新的理念,对经济效益和文脉保护具有积极的意义。

3港头村活化发展模式

面对港头村的岭南建筑风貌,应当以最谦逊的方式和态度去保护祖辈们用辛勤的双手创造的智慧结晶。港头村此次的改造创新思路,综合多维度的思考:从业态入手,以岭南文化为载体,打造建筑学相关专业的教育基地,依托设计类创意竞赛为平台,进行非传统的改造尝试,为旧村建筑活化创造出新的火花。

3.1以乡村旅游产业为导向

国家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港头村是广州市234条美丽乡村示范村中遴选出的重点打造的对象。以旅游产业为导向对传统村落进行规划和发展是传统村落更新活化以及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2]。港头村拥有着悠久的人文历史、独特的景观和保存完好的传统建筑,为发展旅游产业奠定了优良基础。港头村在适应性的活化和完善其旅游体系后,将会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体验学习与参观游玩,有效唤醒港头村文化与经济价值。振兴乡村是乡村建筑改造的最终目的,将港头村打造成为岭南美丽古村的明信片,将有效促进乡村产业发展转型。

3.2以建筑教育基地为载体

港头村由政府主导创立了“岭南国际建筑师公社”美丽乡村项目,通过港头村的实际项目,对岭南建筑文化进行研究,为学术教育提供了实践基地,实现产学研相结合。项目通过集合建筑学相关专业的创意,助力港头村的可持续发展。在此过程中,公社的国内外建筑大师也参与到了港头村的建筑改造中,以点带面地激活港头村的活力,为乡村的公共建筑提供活化思路,也为未来乡村建筑改造带来了具体的参考。此次建筑教育基地活动的开展,切实帮助建筑学相关专业开拓了理论实践与检验的平台,也为乡村文化重拾了自信,有效提升了乡村设计的影响力与港头村的知名度。

3.3以征集设计类竞赛创意方案为依托

港头村使用部分传统建筑作为“趣村·港头”国际青年设计师竞赛的场地,鼓励青年设计师、在校师生及跨专业或学科的从业者参赛,这将为港头村改造设计征集到更多优秀的方案与思路。让青年设计师的思想注入乡村,使充满活力的思想和古老的村落之间能够产生更加有趣的对话,为乡村振兴带来不一样的灵感,拓展乡村项目实施发展的可能性,也让更多年轻的设计师关注到乡村的可持续发展,领略到乡村艺术与乡村美学,拓宽设计的视野,肩负起更多的社会责任。与此同时,跨专业或学科的参赛方式也引导了设计未来发展的趋向,协同合作下的设计增加了创意的发散性与项目落地的可能性,以及后期推广运营的可持续性。综上,港头村此次展开的设计类竞赛,从乡村实际情况出发,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更加严谨的创作背景,也为港头村带来了更多维度的创意。

4更新与保护视野下的旧村建筑改造设计策略

4.1业态激活场地

在港头村的改造过程中,充分考虑场地内的业态发展,将更新后的空间价值转换为有效的经济价值。笔者在参赛方案中通过对未来人群进行定位分析,产生了“对内的村民”和“对外的游客、入驻者”两个不同视角(图1),将业态定位成摄影展廊,提出“摄影驿站”的概念,吸引更多热爱摄影的人群进入,将推动文化类产业进入村庄,提升港头村旅游业发展。这一举措可以帮助村内部分的待业人群实现就近工作,同时,场所内的大部分空间保持共享模式,开放的展览与舞台均为村内的大人与孩子提供了文化熏陶的功能空间(图2),这些功能空间将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带动港头村文化产业更好发展。在综合考虑业态定位人群的前提下,建立好生产和生活之间的关系。利用建筑活化联系起村民和游客,将业态与场地紧密结合。场地不仅承载着盈利,还需搭建起乡村共享交流的平台,为村民提供再就业的可能;为儿童提供艺术开发的天地;为乡村文化活动提供展示的舞台(图3);为摄影爱好者提供办展、交流、结交新朋友的新场所。将美景与摄影结合,摄影与文娱结合,文娱与村民结合,形成互生的业态关系,做到良性的可循环经济模式,赋予场地新的使用价值。总结而言,在业态上,摆脱传统乡村的业态模式,用业态激活场地,真正做到“业态先行”的理念。在建筑上提倡开放、共享,取消建筑与场地的边界感,让人成为建筑的主体。既要创造可联系的新空间,同时考虑未来经济营收,让新业态成为建筑改造后的孵化器,唤醒经济与场地的活力,推动旧村发展,切实为当地居民造福。

4.2场所精神营造

根据场所精神的历史性、关联性、差异性等特性可将这些影响要素大致分为自然环境要素和人文环境要素[3]。旧村建筑是村内文化形态与生活方式的真实映射,是集合了村民情感记忆的生活家园,理应得到体现、继承。建筑作为场所精神的承载空间,使得在港头村生活过的每一代村民都可能会对其赖以生存的场所有独特的见解,在建设更新过程中需要对村民的集体记忆进行深层次回溯与挖掘。如村心处的一处残墙遗址,场地空间较为开阔,残墙作为场地中构建的重要部分,依然葆有着重要的场地记忆,具有文化传承的符号意义,通过加建屋顶的更新设计,既保留了现场遗址又拓展了空间新功能(图4)。在这个屋顶之下,集合了摄影范围的业态空间,对村庄的文化教育作出了一定的贡献,达到场所的共创共享,让不同的使用人群去激活、结合残墙更新后的空间,实现了面向不同人群的辐射(图5),便是对场地最好的尊重。在建筑活化的同时,以不牺牲场所精神为前提,避免场地文脉的疏离,拒绝乡村面貌变成千篇一律,坚持改造更新后的建筑依旧是村民心灵和情感的归属之地。

4.3室内外设计元素创新

港头村作为天然的岭南特色建筑博物馆,具有良好的保护与挖掘价值。在港头村的更新设计中,将建筑室内外的特色元素进行总结:建造材料多为青砖、红砖、大阶砖、木材与红瓦;特色的元素有村落的梳式布局、遗存的骑楼空间、镬耳山墙、拱门和坡屋顶;典型的装饰技艺有灰塑、石雕、石雕、砖雕与木雕,通过梳理后,再将这些元素加以创新,作为外部形式改造及室内空间运用的符号,对建筑形象的整体性梳理具有一定帮助。比如将具有岭南特色的镬耳山墙轮廓或是场地内拱门的线条提取出来并运用于建筑屋顶或墙面,利用新材料以及现代设计思维方式,构建新旧之间的对话空间。如参赛方案在原残墙遗址旁新建墙体,并在新墙体上暗示出原址内的拱门元素,拱门的门洞作为艺术品的展示窗口,既满足了场地的艺术展览新功能,又限定了展品的展览区域(图6)。新墙通过提取旧墙的元素,产生新旧之间的对话,从而显现出场地内的时间厚度。在室内设计的环节中,也应当体现相关的设计元素,一定程度上保留空间原来的使用状态,利用旧有的铺地、墙面、顶面留存空间记忆,既是对往日建筑信息的回溯和历史的尊重,也让建筑更加具有延续性。在衍生品售卖空间中保留了建筑遗址的墙体,插入玻璃盒子使新空间功能完整,同时利用现场遗留的材料在空间中继续使用,如前台的桌子是使用了建筑外墙的青砖材料垒砌而成,桌子不完整的造型呼应了残墙的现状,让人产生空间的回忆和情感的共鸣(图7)。

结语

文章阐述了保护与更新视野下的旧村建筑活化策略,并以港头村改造实践为例,分析了其活化发展模式及相应的设计理念。在“岭南国际建筑师公社”美丽乡村项目的推动下,依托设计类竞赛征集创意改造方案,让我们得以看见乡村振兴和旧村建筑活化未来发展的方向与更多的可能性。旧村建筑活化需匹配新功能业态,营造场所精神并提高室内外品质,以拥有自我造血的功能,从而实现旧村建筑的保护与更新。港头村的设计实践是一次新的尝试,也为今后其他乡村建筑活化项目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参考文献:

[1]南都讯.8名国际建筑大师强强联手,广州百年港头村将华丽转身[EB/OL].(2020-08-13)[2021-10-20].

[2]成永刚.广州市以旅游产业为导向的传统村落的规划发展研究[D].华南农业大学,2017.

[3]邹鑫旺.基于场所精神的乡村公共空间营造策略研究[J].中外建筑,2021(01):144-148.

作者:马航威 单位:华南理工大学设计学院 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