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课程教学设计优化研究

时间:2022-08-17 09:45:45

应用型课程教学设计优化研究

摘要:文章基于课程思政,以立德树人为核心,分析当前高校应用型专业课程教学设计思路方法,研究如何有效将“课程思政”理念贯穿课程培养目标制定、知识体系梳理、理论教学设计、实践教学设计等方面,并提出优化建议,为今后推进高校应用型课程思政教育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课程思政;应用型课程;教学设计;景观规划设计原理

课程思政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1-3]。课程思政是一项系统工程,而高校应用型专业课程的思政教育是最为关键和最难实施的部分。景观规划设计原理专业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景观规划设计思维和技术能力,具有较强的实践应用性特点。如何更好地将思政教育融入此门课程教学的全过程显得尤为重要,且极具研究价值[4-7]。本文立足课程思政,结合行业发展背景和课程特点,重点针对课程思政教学内容体系梳理、课程教学设计及教学方法优化等方面开展分析,以期将课程思政科学合理地融入景观规划设计原理应用型课程教学过程中,达成课程思政培养目标,并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

1基于课程思政的目标制定

本课注重将课程思政教育理念贯穿于具体课程理论知识模块教学中,以“美”为关键词,注重培养学生“美”的设计感,培育学生“美”的思想观。即通过专业课教学,结合中国美学文化和大国工匠精神等思政教育,进行知识模块化处理的教学内容组织,积极引导学生树立全面正确的景观规划设计职业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明确景观空间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哲理观念,引导学生培育家国情怀、文化自信、创新探索、爱岗敬业等新时代大国工匠精神。

2基于课程思政的知识模块体系梳理

课程教学坚持立德树人,立足行业需求,对接国家乡村振兴,结合中国古典园林等案例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并充分考虑大国情怀、工匠精神等思政教育需求,进行教学内容梳理与知识模块化设计。教学内容分为4个篇章,其中奠基篇-景观规划设计基础理论14学时;提升篇-景观规划设计方法技巧18学时;巩固篇-景观规划分类设计案例剖析8学时;应用篇-景观规划设计创新实践16学时。而思政教育也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等环节,有意识地贯穿于“奠基-提升-巩固-应用”四大篇章中,以期实现有效的思政实践。表1中为景观规划设计原理课程部分知识模块的思政设计思路。又如在乡村环境景观规划设计教学中,结合中国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开展法治意识、人文情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教育。因此,案例素材通过结合当代时事、热点话题、中国文化等不断更新优化,丰富课程思政教育形式。

3基于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

景观规划设计原理课程在总体教学设计中,立足课程思政,依托线上线下教学平台,结合设计企业工作岗位,在校模拟工作室,开展学习任务。景观设计师在实际工程中,会涉及六大典型岗位任务。结合这些岗位能力素质要求,本课共设计奠基篇、提升篇、巩固篇、应用篇的“分层递进式”教学篇章,制定对应的六大典型岗位的学习任务。整个课程通过“六化”举措,即课程开发“行业化”、学习场景“混合化”、学习内容“岗位化”、学习状态“工作化”、实践环境“社会化”、职业素养“工匠化”。最终使学生具备讲诚信、善沟通、精美学、通创意、会表达的行业岗位思政能力素质要求。

3.1理论教学设计

理论教学中,重点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利用BOPPPS教学模式,注重以问启学、交流互动,并通过“趣”与“美”贯穿教学始终,并在专业知识教育中实现思政的“润物细无声”。以“对景与夹景”的教学为例:①案例选择之“趣”与“美”,在契合授课知识基础上,选择学生感兴趣,并易引发情感共鸣的园林古诗引导学生体会诗中景观意境、园中造景巧思,感悟中国智慧,培育文化自信;②内容呈现之“趣”与“美”,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结合案例视频、图片动画分析等提升知识讲解的趣味性,强化内容表达的美观性,丰富学生学习的视听感受;③参与方式之“趣”与“美”,课程导入环节中,引入典型的“手绘古诗”微视频提出问题,启发学生从专业角度赏诗思考,线上同步开展“以诗话景”主题讨论,并延伸于课后互动。让学生在主动的趣味参与中感悟造景知识之“美”,领略造景技巧之“美”,提升造景思想之“美”(见图1)。以“孤植与对植”的教学为例。①案例选择之“趣”与“美”:本课重点从现实场景中挖掘“例子”,选择具有典型纪念空间植物配置案例,在开展专业知识讲解的同时,无形中引导思政教育,启发学生感悟配置意境,培育学生家国情怀。即通过“黄山迎客松”“西安千年银杏”“南京雨花台忠魂亭”等极具中国特色的植物营造案例来讲解,并引导学生自主获取相关新知识,有助于加深学生对于知识记忆的烙印,建立学生对知识更感性的认识,同时在潜移默化中进行“文化自信”“家国情怀”“工匠精神”的课程思政教育。②内容组织之“趣”与“美”:为更好地让学生了解植物在景观规划设计中的重要作用,以及与其他景观构成要素的相互关系。例如在讲解孤植树配置时,通过黄山迎客松文化感悟、西安千年银杏盛景赏析等方式展开讲解,剖析典型孤植场景案例图片或微视频,讲解孤植植物配置知识点,引导学生看图(微视频)思考,激发学习兴趣,并感悟孤植文化意境,感悟中国文化之美。而在对植植物配置方式时,则通过南京雨花台忠魂亭植物配置方式展开授课,让同学们观察其植物配置特点,并思考这样的植物配置方式烘托了怎样的环境氛围,从而引导学生自主观察思考并感悟对植植物配置意境。③参与方式之“趣”与“美”:通过组织学生展开综合案例剖析,发现“校园空间中植物景观设计的“美”,并分析其植物配置特点。让学生体验所学知识用于实践分析的欣喜,激发学生的学习成就感,并无形中培育学生的文化自信和家园情怀,更好地实现课程思政“润物细无声”的教学目的。整个教学过程,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教师按照学生的反应状态做出灵活的处理,师生互动有效,学生不仅收获了新知,而且建立了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

3.2实践教学设计

在课程设计实践教学环节中,依托高校所在地,结合绵阳本土乡村地域文化资源,开展“设计下乡”,助力乡村振兴。有意识地提升学生对乡土农耕、传统文化的感悟,并培育学生的人文关怀、民族情怀等思政素养。以开展绵阳北川乡村入口广场景观设计任务训练为例,在前期实训指导中,教师有意识地积极融入“北川羌文化”“白马藏文化”“防灾减灾文化”等思政教育案例。在具体实践过程中,通过学生组队成立项目小组形式,模拟工作室,明确实践环节,训练岗位技能。重点让学生团队自主利用线上丰富的同类项目资料开展优秀案例剖析,通过“小组生生交流、班级组组交流、课程师生交流”等不同讨论交流形式,思考在具体的设计中如何更好地传承并融入绵阳北川羌族地域资源文化,实现景观功能、人文关怀、文化传承兼具的最优设计方案。通过选择典型的真实场地开展课程设计训练项目,不仅可以更好地强化社会服务功能,发挥专业实践价值,也能更好地实现学生对地域文化深度认知感悟传承的思政实践教育,更好地培育学生的家园情怀,塑造学生“做匠人、怀匠心、行匠事”的景观设计工匠精神。

4结语

对接高校应用型课程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问题,作为高校教师,课程后期教学中将继续创新教学改革,不断挖掘丰富课程思政内容要素,结合课程思政资源案例,更新课程教学情境,优化课程教学设计,丰富课程思政教育形式。力争使思政教育更好地贯穿课程教学的全过程,更好地实现高等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

作者:罗小娇 单位:绵阳城市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