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力学课程思政教学与实践

时间:2022-08-17 09:39:31

建筑力学课程思政教学与实践

摘要:在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背景下,分析了土建类专业建筑力学课程的思政功能,说明了挖掘思政元素的实现路径,并以“物体系的受力分析”一节为例详细阐述了小知识中蕴含大思政的理念,通过在土建类专业班级实施课程思政,使学生层面和教师层面都有了较实施前明显的变化,达到了双赢的良好局面,可为同类型课程思政的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思政建设;思政内涵;实施成效

建筑力学是土建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平台课(基础课),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应用力学原理分析和研究建筑结构及构件在四种基本变形下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等方面问题的能力。它不仅为后续的专业核心课奠定必要的理论基础,也为直接解决工程中的一些实际问题提供分析方法和计算原理;同时也可培养学生的抽象、推理、分析和综合的逻辑思维能力。本课程的总体教学目标是:建立准确的力学基本概念,熟悉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具有熟练进行静力平衡计算的能力,具有能够进行构件的强度、刚度及稳定性分析计算的能力,具有熟练进行杆件基本变形力学实验的能力;具有解决工程中一些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抽象、推理、分析和综合的逻辑思维能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全面提高学生自身素质。

1建筑力学课程思政功能分析

长期以来专业教育只重视知识传授,在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等方面的深度和广度都涉及不够,这样在客观上与人才培养目标的预期必然有较大的差距。建筑力学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逻辑严密、环环相扣是其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课程除了为后续专业课程提供理论基础支撑的功能外,必然也蕴含着价值塑造的功能。本课程的授课对象为高等职业教育一年级学生,学生刚结束了紧张的高考,步入大学校园,心智尚不成熟,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思政教育的及时引入十分必要。这就要求专业教师在讲授每个章节知识点的同时,需要深入挖掘其背后的思政内涵,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政教育。工科类专业课程因为理论计算多、逻辑严密区别与传统的思政课程,教师需要摒弃传统的思维模式,深刻体会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将课程核心理念从教学转变为教育,进而精心潜挖专业知识与思政内涵的关联。当然,专业课中每个知识点所对应的思政元素是有差异的,在教学中也应该避免牵强附会,应该有重点的、有主线的涉及,结合建筑力学课程特点和内容知识点,我们认为应重点在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自信、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和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科学精神、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辩证思维能力等几个方面下功夫。

2建筑力学课程思政元素挖掘

每一门专业课中都蕴含着大量的思政元素,建筑力学课程也不例外,高职建筑力学课程主要由理论力学静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三大部分构成,在授课前教师需要搞清楚每一章节或者知识点包含了哪些思政元素,如何巧妙地将思政元素融入课程课堂教学过程中去、在专业基础课少学时背景下既让学生学习到应有的专业知识也在润物细无声中得到应有的思政教育,需要长期的课堂实践积累并及时修订诊改,通过在本校工程造价专业中一年的教学实践,我们结合了习题、案例、实验等体现思政元素,当然,课程体系本身的逻辑严密、环环相扣反映了严谨的科学态度和逻辑思维,本身也为思政元素。表1以建筑力学课程第一章物体的受力分析中的思政元素挖掘为例作以说明。由表1可以看出,人物事迹元素、哲学思想元素、逻辑思维方法元素、工程元素基本贯穿了建筑力学课程始终,在看似普通的知识点中都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教师需认真发掘整理形成全新的课程教学设计(教案),并制作对应的教学课件,精心组织课堂教学环节,力求改变原来固有的课程教学模式,改变学生认为的建筑力学课程只有公式推导、理论计算的刻板印象,增加课堂氛围、提升课堂活跃度,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得到相应地提升。

3建筑力学课程思政案例举例

3.1案例描述与其思政内涵

在建筑力学课程物体与物体系统的受力分析一节中,物体一般是指单一构件,物体系统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构件构成的系统;受力分析就是对要研究构件的受力情况进行分析,分析该构件受到哪些主动力和周围环境中有哪些约束力(被动力)的作用?每个作用力的作用位置和方向如何?对构件进行正确的受力分析并做出其受力图是求解静力平衡问题和对构件进行设计计算的基础,所以一定要思路清晰、严谨认真、科学求实。作为土建从业人员,在作构件受力图时要在构件的分离体图上画出该构件作为受力物体所受外界物体给它的力,切不可把该构件施加给其它物体的力画到该构件的受力图上,研究对象要明晰,要注重分析过程的科学性。在对物体系统进行受力分析时候要考虑内力与外力的相对性,系统内力是系统内部各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而外力是系统所受外界物体给它的力,在画物体系统受力图时,应把系统内部物体看作一个整体,只画它们所受外力而不能画出它们内部构件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总的说来画物体系统的受力图需要注意以下五点:(1)必须明确研究对象;(2)确定选取研究对象的次序;(3)研究对象内部的约束力不可暴露;(4)注意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画法;(5)注意约束力表示的统一性。下面以一个物体系统的受力分析实例来说明其中的思政内涵。题目:构架如图1(a)所示,各杆重量不计,在E处受一主动力F。试画出各个杆件及整体的受力图。要画出图1(a)物体系统整体及各个构件的受力图,研究次序很重要,如果先研究整体,辊轴支座C处力的方向很明确的,它垂直于支承面方向,可以利用三力平衡汇交定理确定固定铰支座A处的反力方向,见图1(b),然后继续观察BC杆件,可以发现BC杆件为二力构件,根据二力平衡条件很快可以确定力的方向;接着又运用作用与反作用定律、三力平衡汇交定理确定AB杆中B、D处的约束力,最后根据作用与反作用定律画出EC杆件D处的受力。在画图的过程中要时刻对照五点注意事项,避免出错。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次序的选择非常重要,是核心要点,决定了受力图的简洁程度,如果不加思考,随意的选取一个构件作为起始,虽然受力图也可以画出,但是先导学习的三力平衡汇交定理、二力平衡条件等知识就没有得到充分的应用,而且画出的受力图很多位置将会是分量的形式,非常冗杂。画好受力图是对物体或物体系统进行受力分析与计算最基本的步骤,要注意构件之间的连接是单铰还是复铰、约束的类型等,做题时应严谨认真,实事求是,正确反映客观事实,克服主观臆断,讲究确定性和精确性,在多种画法的情况下尽量做到简洁。本案例告诉我们应从整体着眼,从大局出发,让整体处于统帅、突出决定地位,画好局部(各个构件)并保证正确。

3.2课程思政案例实施成效

物体及物体系统的受力分析这一节看似与思政教育毫不相干,但实际上也蕴含着思政元素,由此我们得到一个启示,工科类的课程要善于在小知识中发掘大思政,并加以运用。通过本节的讲授,不仅让学生掌握了本节课的理论知识,启发了学生的辩证思维方式,也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学生形成严谨科学的态度,树立了大局观、全局意识。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在讲授了基本的理论知识、注意事项后,分组让学生练习习题,先允许学生出错,然后讲解习题本身,用几句话映射思政元素,使学生印象深刻,效果良好。当然,不是一节课就可以达到多大的思政成效,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量变可以引起质变,近百个学时下来,点点滴滴的思政融入使本课程形成了巨大的思政合力,这样就做到了实施课程思政的初衷。

4结语

通过建筑力学课程思政的教学实践,结果表明:在学生层面上,改变了长期以来高职学生对建筑力学课程枯燥无味的固有认识,人物事迹、哲学思想、逻辑思维方法、工程特色等元素的引入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趣味性,客观上拓展了教学内容,打破了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两张皮”的现象,做到了课程从教学到教育的转变,是思政课程的有益补充,提升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自信、坚定了学生的理想信念和爱国情怀、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思维和科学精神、培养了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辩证思维能力;在教师层面上,教师通过收集材料、精心准备教学设计、制作教学课件,这个过程也在无形中提升了自身的政治素养,使得这一过程成为政治理论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有益补充,坚定了教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在学生层面和教师层面达到了双赢的良好局面。

作者:郭江涛 单位:杨凌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