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落儿童”下学前教育中视频的探索

时间:2022-07-12 16:19:54

“部落儿童”下学前教育中视频的探索

摘要:“部落儿童”研究视角强调儿童具备能动性,其通过一套完整的、自我良性运行的且符合儿童生活方式的符号和话语创立自我独特的社会类别。在当前影像传播时代,3-5岁的学前儿童不可避免卷入其中。中视频跨越技术壁垒实现了用户深耕,无疑是实现学前儿童教育视觉化途径的有效手段。从长远发展看,中视频将发挥其优势,助力儿童教育实践。

关键词:部落儿童;学前儿童;中视频;教育影像;视觉化

我国拥有庞大的学龄前人口数量与规模,“十四五”期间随着我国“全面三孩”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等各项新政的出台与实施,使得社会对学前儿童抚养与教育问题的关注愈加凸显。在此背景下,我国儿童视听媒介在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时期面临着不同以往的复杂形势与全新使命,其生产既要遵循儿童的基本认知规律也要积极应对传媒产业发展的新趋势。2020年,西瓜视频总裁任利锋提出“中视频”概念:即1分钟至30分钟的视频内容,并以横屏的方式进行视觉呈现。按此概念,中视频并非一个新兴事物,该形式的视频影像早已进入大众消费视野。[1]但当这一概念被单独列出后,是否能为儿童媒介产品的创制带来全新思路。同时,在视听媒介逐渐介入社会表达的当下,3-5岁的学前儿童以其独特的认知机制对视听信息进行选择和处理,中视频如何主动迎合并聚焦这群“特殊的受众”,在当前与短视频和长视频的媒介混战中“突出重围”,为促进学前儿童教育并探索新时代家庭教育途径是本文探讨的核心问题。从儿童影像视角出发,教育中视频的创制由来已久。一般意义而言,儿童影像的内涵存在客观性和主观性的统一,即包括“与儿童有关的影像”和“儿童视角的影像”两种不同解读方式。[2]前者侧重表现儿童在影像中的“存在”,通过视听影像的表达呈现出与儿童有关的言语、行为、外表等现状,意为展现儿童的客观存在。在这种形式影像中儿童只需“出镜”,其创意和拍摄技法的使用全部取决于成人,影像本身实则是成人依据自身喜好建构的结果。后者指的是儿童主观世界的再现:即最大程度还原儿童的所思所想,试图以儿童独特的视角看世界,这种影像即是“部落儿童”研究范式所探讨并加以确认的。其虽然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依赖于成人创意摄制,但其以学前教育学、心理学、儿科医学等多学科关于对儿童早期认知机制的研究成果为纲,探索出符合儿童认知规律的视听影像,为学前儿童的教养实践提供了重要的媒介思路。例如,作为全球教育电视生产的重要实践典范,20世纪90年代风靡全球的儿童电视节目《芝麻街》已证实儿童视听影像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手段,它能有效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真正融入其认知过程,形成一个完整的儿童建构知识的良性循环机制。该节目将“寓教于乐”作为明确定位,为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众多因家庭贫困、无条件接受学校教育的幼儿提供了接受教育的媒介环境与机会。同时也为缩小社会“知沟”、促进教育平等提供了有效的媒介方案。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与便携化个人移动终端的普及,儿童视听影像的内涵迎来了新时代注解。短视频行业快速兴起,儿童类别在短视频垂直细分类别中所占比重日益突出,具有较高流量比。[3]但仔细研究不难发现短视频“赛道”与学前教育内容不可弥合的现实困境:一方面,由于3-5岁的学前儿童尚未具备独立摄制短视频影像的能力,在短视频视角下的儿童影像通常是成人主导创意与拍摄,视频内容多以客观性的儿童影像为主,表现为成人视角下“与儿童有关的影像”。另一方面,以1秒至30秒时长展现影像见长的短视频在形式上追求快节奏、碎片化与浅层化叙事,将其与为学前儿童创设的严谨启蒙教育内容挂钩显得极不现实。同时值得注意的是,当下儿童短视频市场的火热伴随而来的是内容的泛娱乐化与弱理性化等问题,为人诟病。一些短视频平台所播放内容存在与儿童形象及年龄极不相符的现象。例如,在抖音短视频平台上充斥着大量以儿童为对象的无底线恶搞内容[4],影像创作者均为成人,所涉内容将儿童作为取乐成人的工具;也有短视频内容中儿童模仿成人表现出超出年龄界限的言行等。这类影像似乎成为成人在忙碌工作之余进行娱乐消遣的“一味调剂”。因此,将短视频作为儿童影像的承载媒介显然存在诸多问题,让人不得不思考短视频作为一种视频媒介形态在展现儿童影像以促进学前儿童启蒙教育的可行性与专业性。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新童年社会学”掀起了“部落儿童”的研究范式,其承袭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丰富的人种学研究经验,对作为独立个体的儿童加以确认:儿童有能力自主创建一个独立于成人世界的自治群体。他们用独有的习俗、规范、仪式形成自己的活动场域,虽不可避免受到成人世界影响,却始终与之保持隔离。[5]对这种看似“自治”的独立社会类别的确立继而得到了来自现代心理学、儿科医学、社会学、哲学等多学科研究成果的证实:学前儿童是能动的主体,其具有积极的信息加工行为与能力。在这一基础上,儿童早期研究获得关注,即尽管3-5岁的学前儿童虽尚未具备完善的智力、身体发育、能力等方面发展,但其区别于成人的认知能力与规律形成了极具儿童属性的特质。由此,“部落儿童”研究范式为儿童影像的中视频探索提供了新的理论视野,即学前儿童具备影像信息加工和处理的认知能力,儿童影像的主观层面表达虽无法再现最真实的学前儿童“眼中世界”,但其创作应最大程度符合3-5岁学前儿童的认知规律,充分体现教育启蒙与影像创作的深度融合,通过对儿童受众的精准把握与内容深耕,彰显视听媒介环境下儿童教育影像的新探索。

1.技术支持下的儿童中视频影像

当代社会人们的日常生活逐渐沉浸于影像中,一方面是传播环境发展的必然,另一方面也得益于现代传播技术的变迁:智能手机的应用与普及、移动互联网发展、5G技术领先的高速率、低延时和大连接的特点都为影像生产与传播搭建起完备的技术框架。[6]儿童中视频影像的生产区别于传统的儿童电视节目制播体现出新媒介环境下的技术属性:第一,承载中视频影像的数字化终端设备日趋便捷化与智能化,以此拥有突出的用户体验。智能手机、平板计算机、儿童掌上学习机等各式智能化终端设备逐渐扮演起微型计算机的功能,硬件与软件日趋数字化、个性化。一部智能设备的功能集通讯、学习、娱乐等多功能于一体,通过独立的操作系统和运行空间给用户极大的个性化体验。中视频内容可以搭载各式智能化设备,使儿童的观影体验不再囿于家用电视机,极大提升了影像信息传播的便捷性。第二,移动互联网和5G技术的日趋成熟无论从儿童影像的“制”和“播”两个层面均赋予学前儿童更多自主权,拓展了“寓教于乐”的新场景。一方面意味着以视频语言代替文字语言的生产效率更高,传播速度之快,知识获取更具直观性、形象性。这一点明显区别于泛娱乐化、弱严肃性的短视频内容形式。中视频以PGC(Professionally-generatedContent,专业内容生产)呈现的视频内容使得影像话语表达具有较强的逻辑性,为儿童教育性内容的注入提供了理性的“可操作空间”,能最大程度还原“部落儿童”理念所创设的儿童影像视角。另一方面,技术的进步优化了中视频的播出环境。特别是融媒体时代下,即使还未具备完善且稳定的媒介使用能力的3-5岁儿童也卷入其中。一般意义上,学前儿童中视频的播放环境极大程度取决于家长的媒介使用行为,因此,中视频具备同短视频收视便捷、获取信息直观等“短平快”式的观影体验,但更放大了亮眼的“横屏”体验优势,有效扩大了观影时的视野和纵深的层次感,使儿童能更好聚焦于广泛的主体对象,更符合3-5岁学前儿童的视觉认知规律。

2.维系学前儿童与家长的深度用户群

《新媒体蓝皮书: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No.12(2021)》中明确指出,当前短视频用户数量趋于饱和,抖音和快手的双巨头格局已定。[7]长视频由于受制于观看时长与场景不够灵活影响受众留存。在此背景下,中视频现已成为视频消费市场新的增长点。1分钟至30分钟的中视频内容区别于短视频碎片化的内容结构,在线性表达及内容逻辑上有突出的优势,有效迎合了部分需要精准定位的深度用户观影需求。这种垂直化发展无疑对现今浮躁的媒介社会的内容表达注入了新动能。从某种程度上,中视频为用户提出了指向更明确的内容选择,以此有利于深度用户群的搭建与维系。

2.1定位“娱乐+教育”诉求的PGC服务

20世纪60年代美国幼儿教育类节目《芝麻街》的出现让人们逐渐意识到用电视教育儿童的有效性。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如今家庭已成为新的“媒介中枢”,一项研究表明,从儿童媒介设备使用率排序的结果显示:城市儿童媒介使用从高到低依次是手机、电视、计算机和平板计算机。儿童接触媒介的视频类型包括:娱乐节目、电视剧、动画片、儿童节目等,其中动画片是儿童的“最爱”。[8]从中视频的观影人群来看,现代家庭的父母已经具备了用媒介教育儿童的基本意识与素养,无论学前儿童接触媒介的行为是依赖父母媒介使用行为的无意识参与,还是在父母有意识引导下的自主观看,不可否认的是,学前儿童的媒介使用经验实则更多体现为父母的媒介选择偏好且更注重“教育”与“娱乐”的共融。中视频的PGC内容无论从创意编排还是观影体验相较于短视频与长视频更适合儿童观看,成为家长的首选。从影像生产方来看,定位“娱乐+教育”诉求的PGC服务还意味着从学前教育IP源头的打造、教育类内容剧本的编创、教育资源的注入、资金投入到专业教育创作团队的定位等各项因素将形成一个优质的生产全环节生态链,以此能有效保证学前教育视听中视频产品的专业性。以我国爱奇艺视频平台为例,儿童频道的内容体现了教育的类目细分,包括儿歌、故事、学英语、百科、国学、手工、识字、数学、美术、舞蹈、音乐、诗词、运动、口才等多种教育内容资源,能极大程度满足学前儿童和家长的教育诉求。其中,《超级宝贝JOJO》是我国推出的一部强调“适龄启蒙、亲子共学”的中视频动画作品,以1-3岁儿童的生活场景趣事贯穿始终,激发幼儿的求知探索欲。该动画一度稳居2020年腾讯视频周播数据榜榜首[9],其动画简介明确将其定位为“支援父母轻松育儿”,无疑凸显了其作为教育媒体的内容属性,其衍生品JOJO系列故事绘本也颇受幼儿和家长欢迎。

2.2聚焦追求深度学前教育知识的用户圈层

在新媒体传播时代,受众的地位远超过以往任何时期,如何通过媒介产品吸引用户并维持用户的忠诚度是媒介生产新的着眼点。用户圈层指的是根据用户的某种状态进行层级划分。学前教育类中视频的用户定位是具有教育启蒙诉求的深层用户群体,通常是学前儿童及其家长。这类用户的观影行为受地域、社会阶层等因素影响较小,但对教育视频内容的质量、种类及效果有较高的期待。相较于短视频来说,中视频已是内容的深度模式,对作为用户的儿童与家长已不再是浮于表面的信息传递,而是有更具有深刻教育目的和效果的知识学习。在这一用户诉求的刺激下,也能为中视频的生产者带来具有针对性的知识领域创作灵感,从而形成精准把握,有效促进生产逻辑的良性循环。因此,学前儿童教育类中视频是帮助学前儿童启蒙发展的媒介化思路,其深耕于针对3-5岁专业化启蒙教育知识,而区别于其他笼统隶属于“母婴”大类的视频内容。包括数字、语言、音乐、美术、体育和其他社会技能都应涵盖在“教育内容”中,更强调学前教育的专业性与实用性,以此为学前儿童的启蒙与教养实践提供专业性参考与可操性方案。

3.以学前儿童认知为限的叙事策略

尽管中视频的提法与概念相较于短视频并不为人所周知,实则中视频已是现存视频形态领域的组成部分,但其作为学前儿童教育资源的重要性并未得到重视。以我国三大视频平台为例,爱奇艺、优酷、腾讯均已提出明确且发展较成熟的儿童视频平台类别,但并未从儿童中视频形态本身对其进行战略定位并加以明确。

3.1深耕叙事,突出儿童的故事化影像偏好

虽然儿童个体存在差异,但其普遍具有好动不好静的特点。同时,他们喜欢动作性强、活泼跳跃的形象物体,否则容易使其降低视觉注意。在这一前提下,设计逻辑结构清晰、主体形象生动、故事化情节简单流畅的节目内容显得尤为重要。通常来说,1分钟时长以内的短视频内容擅长竖屏展现,并利用碎片化信息快速吸引受众眼球获得流量,但其不适合胜任教育启蒙儿童的重大任务;擅长于30分钟以上长段落叙事的长视频形态无法使学前儿童保持注意力长时间集中,有悖于学前儿童的认知规律。由此,中视频对学前儿童来说是绝佳的承载故事的视频形式:在形式上,“横屏”形态展现的故事观感更舒适,视野更生动,容易刺激学前儿童的视觉认知机制;在内容上,既规避了短视频娱乐平庸化的内容风向,也将儿童影像从主打成人的长视频领域中剥离出来,形成适于儿童的风格化视频属性。为迎合儿童喜欢听故事的习惯,1分钟至30分钟的中视频信息容量无疑是适宜的。英国是世界范围内优质学前儿童节目的产出国,在英国广播公司BBC的婴幼儿节目平台CBeebies上播出的低幼儿节目具有高质量保障,深受儿童和家长的普遍欢迎。笔者以CBeebies婴幼儿平台2022年4月1-7日一周的节目内容样本进行梳理发现,平均每天包含15个节目单元,平均每个视频内容时长10分钟,都是典型的中视频形态。以4月1日播放的15个节目为例,其中故事化节目占10个,均以学前儿童日常生活中家庭关系与伙伴关系的故事为主。例如,《Bluey》(布鲁伊)展现的是现代家庭生活的日常趣味故事,主人公布鲁伊、妹妹宾果和爸爸妈妈每天都有开心逗乐的故事上演;《Sarah&Duck》(莎拉和鸭子)讲述的是小女孩莎拉和好朋友绿头鸭的趣味故事,每天两个小伙伴都会遇到各种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展现了友谊与想象力。中视频是适合儿童的完整叙事载体,依赖技术最大程度促进了故事化视频体验的流畅性,同时学前儿童通过故事化的影像内容获得有关认知发展、身心发展、社会技能习得等多方面能力。带领儿童认识并理解社会,将故事贯穿于日常生活中,有助于儿童领略并感受人文之情、人情之美,也是一种帮助幼儿习得社会美德与感受人伦情怀的有效途径。

3.2助力“家庭教育”的深度垂直知识化内容

知识化内容消费是未来媒介行业发展的一大趋势。不同于长视频多以综艺、剧集为主战场的视频内容定位,中视频更依赖于知识性内容取向,即脱离于浅层面、广覆盖的内容,逐渐迎来的是用户对“纵深化”知识内容的诉求,包括测评、科普、教育等,愈发将中视频定位为理性、知识化内容的“代名词”。通过专业人士对内容的筛选、梳理和解析可以快速高效地让普通用户获取知识。一方面,就学前儿童的中视频内容构成而言,其教育性与实用性更易打造深度垂直的知识形态以维系幼儿及家长的“黏性用户群体”。以CBeebies的内容为例,最能抓住幼儿眼球的动画片只占总节目量中的一部分,此外,还有益智游戏、影视、真人实景等内容形态;节目内容有启蒙类、语言学习类、数学学习类、自然科普类、艺术类、社会性培养类、思考与探索类,动手实践类等深度知识摄入。例如,以真人实景节目形态展现的科普教育内容可以带领幼儿认识恐龙、认识并饲养宠物、培育蔬菜等。CBeebies的内容生产理念始终坚信,好奇心是儿童认识周围、认识世界最好的老师,节目内容在保护幼儿好奇心的同时更重要的是使他们扩大了视野、丰富了情感,探索能力和审美能力都得到了极大提升。由此,在探索深度垂直知识化内容生产的背景下,通过中视频展现的幼儿教育内容形态更丰富、知识更多元、专业性更强。基于这种幼儿中视频影像的形态及内容,整体质量将更有影响力与传播力,容易获得市场认可且易出“精品”,以此提高用户“黏性”。《PeppaPig》(粉红猪小妹)是英国BBC推出的一部学前幼儿教育中视频产品,成为近年来最具潜力的学前儿童视听内容品牌,深受广大学前儿童和家长的喜爱。但相较于我国学前儿童中视频市场而言,基本以动画内容占据主要市场,缺乏有影响力的品牌形象,对儿童深度教育内容的探索还远远不够。另一方面,就学前儿童的中视频内容体验而言,作为受众的儿童及家长的观影习惯也绝不会停留在通过让儿童随意观看视频以草草打发快节奏的“带娃时光”,而是逐渐转向对高质量、高密度知识内容输入的视频内容之需求。《贝乐虎儿歌》是我国推出的一档通过动画演绎、适合1-3岁低幼儿童欣赏的儿歌节目,内容包含律动儿歌、亲子儿歌、中文儿歌、英文儿歌、经典动画片主题曲等歌曲形式,节目将儿歌、故事、古诗等启蒙内容融入原创动画中,可以帮助学前儿童习得有关音乐、节奏、生活习惯、礼仪美德等知识,启蒙幼儿的语言表达与社会认知能力。同时,学前教育中视频的用户对视频内容的深度依赖将逐渐使中视频的战略地位提升至当前我国倡导优化“家庭教育”的重要布局中。在这种意义下,学前教育中视频的内容开发与技术创制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与应用前景,相应地其生产制作门槛也更高,对创作团队来说无疑是极具挑战的。

结语

当视频化的影像内容逐渐成为主流社会的话语组成之一,其内容和形态在极大程度上反映了当下人们的媒介诉求和媒体的社会责任。中视频在短视频与长视频相对饱和的市场环境中“一跃而出”。我国有庞大的学前儿童人口,在这种形势下,中视频应扩大自身优势,专注优化自身特点与属性,打造视频生态中的角色亮点,助力并发挥“寓教于乐”的功能拓展。中视频以其过硬的技术支持、深度优质的内容保障和以学前儿童认知为限的叙事策略形成了“天然的”促进儿童教育的媒介属性,适合作为学前儿童启蒙教育的“良伴”。当然,儿童教育类中视频的创意与生产仅在内容层面进行剖析和发掘是远不够的,还需要我国儿童媒介研究的学界和业界协同探索,对目前的中视频影像生产和文化业态进行科学规划,实施专门针对学前儿童影像可持续发展的研发战略,落实提升影像内容质量和产业发展的有效措施。影像内容与生产研发产业联动,才能使学前儿童教育中视频有优质内容生产基础,为儿童启蒙教育与教养实践提供坚实有效的媒介保障。

作者:贠翔悦 许磊 单位:江汉大学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