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猪副伤寒的主要症状和防治对策

时间:2022-07-11 15:20:05

仔猪副伤寒的主要症状和防治对策

摘要:仔猪副伤寒是由沙门菌引起的一种传染病,严重影响着仔猪生产,一旦发生就会给养殖场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预防和控制该病的主要措施是提前免疫接种,消除外界环境等发病诱因隐患,不断加强管理,切实增强仔猪自身抵抗力。本文综述了仔猪副伤寒病原及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症状等,提出了必要的诊断、预防及治疗方案,以供参考。

关键词:仔猪副伤寒;沙门氏菌;预防;治疗

养猪业是我国畜牧业的主导产业,生猪产业是保障“菜篮子工程”和食品安全的基础性产业;猪肉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猪肉供应事关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我国大部分地区的饮食习惯也离不开猪肉。但在实际发展中,仔猪副伤寒严重影响仔猪健康,给养猪场带来了巨大损失。它是一种在猪饲养环境中广泛传播的人畜共患病,被感染了的猪肉等产品最终成为携带沙门氏菌病来源的畜产品,给养殖产业和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双重隐患。只有不断加强管理,切实增强仔猪的自身抵抗力,才能提升养猪经济效益。

1病原及流行病学

仔猪副伤寒也称猪沙门氏菌病,主要是由猪伤寒沙门氏菌引起的仔猪肠道传染病,多见于20~120d的仔猪,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1]。另有相关报道,鼠伤寒沙门氏菌、德尔卑沙门氏菌和肠炎沙门氏菌等也能引起仔猪副伤寒[2]。鼠伤寒沙门氏菌是一种侵入性细菌,主要侵入回肠和结肠引发炎症;肠炎沙门氏菌是引起急性肠胃炎的主要病原体,感染后的典型症状有发烧、腹泻和呕吐[3]。沙门氏菌是革兰氏阴性菌,生化特性十分活泼,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最适宜繁殖温度为37℃左右,适宜pH为6.7~7.7,在大量繁殖后通过粪尿不断排泄到外界环境中,污染饲料、饮水、猪圈、食槽及周围环境而感染健康猪,部分还可通过脐带或带菌母体子宫内感染[4]。大多数沙门氏菌不耐热,60℃条件下15min内即可被杀灭,70℃条件下5min左右就会失去活力,该菌对于化学消毒剂的抵抗力不强,特别是对次氯酸盐的耐受性较低,常用消毒剂均能将其杀灭,如5%石碳酸、0.1%升汞或1%来苏尔可在20min内将其杀死。

2临床症状及特点

仔猪副伤寒主要症状为败血症和坏死性肠炎,分为急性败血症、亚急性和慢性三种类型[5]。急性伤寒多发生于仔猪断奶前后,具有较高的病死率;发病初期,病猪体温升高,食欲不振或废绝,精神萎靡或站立不稳,弓背弯腰,腹痛、腹泻,在鼻端、耳、颈、腹及四肢内侧皮肤上出现紫色斑,发病后期,猪多见下痢、拒食、咳嗽,体温持续升高,呼吸困难、衰竭而迅速死亡;少数猪结膜发炎,便秘后腹泻,病程可持续数天,最终死亡或瘫痪。亚急性和慢性病例最为常见,其病状与急性相似,主要表现为下痢、肠炎,粪便呈粥状或水样、自然下流,体温高、精神不振等,病猪日渐消瘦、衰弱,最后发展为坏死性肠炎,多在15d以上死亡,或生长发育停滞,最终成为僵猪[6]。对急性症状病死猪解剖可观察脾脏、肝脏肿大或有出血点和坏死灶斑,心内外膜、膀胱、胃黏膜均有出血斑;亚急性或慢性病死猪剖检主要病变在盲肠和大结肠,尸体脾和肠系膜淋巴结及皮下水肿,出现胸腔积液或心包积液,胃肠黏膜点状出血,呈现坏死性肠炎和黏膜弥漫性麸皮样坏死症状[7]。

3诊断与检测方法

临床上诊断时可以从患病猪的临床症状、病理变化、流行病学特点、实验室检测等综合判断。实验室诊断可取病死猪淋巴结、肝脏等组织,恒温培养进行增菌处理后,穿刺接种到三糖铁琼脂(TSI)培养基上进行反应,培养基斜面(碱性)显红色、底层(酸性)变黄色即为阳性,这只能判定为可疑沙门氏菌属,还要将可疑菌群分别接种于尿素酶琼脂、赖氨酸脱羧酶培养基进行进一步筛选。沙门氏菌是最常见的食源性致病菌之一,可在水、乳及肉类等食品中生存数月。据统计,在细菌性食物中毒中沙门氏菌感染率位列榜首,因此如何快速、准确地检测沙门氏菌对食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8]。常规方法检测时,整个样品富集、选择、细菌培养、生化反应和血清学鉴定等过程费时、费力且检测过程复杂[9]。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免疫荧光法、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聚合酶链PCR等分子技术的应用,有效提高了检测速度和灵敏度,已广泛应用于食品、临床样品和沙门氏菌的环境检测;胶体金免疫层析分析法更适合现场检测,具有显色时间短、操作简单等优点[10]。

4防治措施

4.1预防措施

仔猪副伤寒一年四季都会发生,特别是在多雨、潮湿和寒冷环境中更容易滋生,是一种严重危害仔猪健康、影响养猪业发展的传染病,其传播速度快、发病死亡率高,一旦发生将会对养猪企业造成巨大的损失。该病流行与发生主要是因为外界带菌源的传入或饲养管理不善所致,而哺乳期仔猪抵抗力较差,因此发病率较高。预防是控制该病发生的关键措施,除了做好仔猪饲料和用水安全、饲养用具消毒、圈舍通风与卫生清洁、粪便清除等工作外,还应按时接种疫苗。一是加强猪舍的日常消毒,选用多种消毒药品,交替使用,以保证消毒效果;同时保持猪舍的环境卫生,及时清扫食槽、清除粪便,保持清洁干燥。二是加强饲养管理,定人定岗定程序,加强对母猪、仔猪的饲养管理,初生仔猪早吃初乳,提早补充优质饲料,要确保饲料清洁无污染、营养充足而均衡,还要防止突然更换饲料,造成仔猪应激。三是及时注射疫苗,仔猪断奶后(1月龄)接种疫苗,预防仔猪副伤寒疫苗主要分为灭活疫苗、以氢氧化铝作佐剂的弱毒活疫苗、仔猪副伤寒活疫苗三大类。四是适量添加益生菌为主的微生物制剂,以调解仔猪肠道微生态平衡和有益菌群优势,如丁酸梭菌、植物乳杆菌、乳酸肠球菌、酵母菌、枯草芽孢杆菌等在仔猪肠道中与沙门氏菌进行激烈的竞争,从而抑制沙门氏菌等有害菌的生长与繁殖。五是对发病仔猪及时隔离饲养与治疗。猪舍可用10%~20%石灰乳或2%氢氧化钠彻底消毒;在尚未发病的仔猪饲料中可添加适量的银翘散、金霉素加以预防。

4.2治疗方案

治疗目的是治愈发病仔猪,阻止病原体传播。由于猪沙门氏菌病死亡率高,所以早期的治疗对提高仔猪存活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目前对于沙门氏菌敏感的抗菌素仍然是最主要的治疗药物,但也要对症用药,不可盲目或肆意使用药物,治疗可根据症状优先通过口服的方式给药,对症状严重或需要紧急治疗的可考虑采用注射方式用药。

4.2.1抗生素疗法

可用于治疗沙门氏菌引起的胃肠道感染症。氯霉素口服给药,40~70mg/kg体重,或土霉素口服给药,20~30mg/kg体重,或新霉素给药,10~15mg/kg体重,2~3次/d,连服3~6d[11]。也可将粘菌素混合在饲料或水中饮用;使用新霉素5~10mg/kg体重,纯复方红酒酵母多糖3mg/kg体重,两种药混合在一起灌服,2次/d,连用5~7d即可[12]。4.2.2磺胺类药物疗法使用磺胺嘧啶混合饲喂,单日剂量15~30mg/kg体重,连续使用5d;或使用复方新诺明,肌注剂量0.2ml/kg,首次用量要加倍,连注3~7d[13];或使用10%磺胺噻唑钠10~30ml,25%葡萄糖注射液30~60ml,静脉注射,连注3~5d。4.2.3呋喃类疗法使用呋喃唑酮(痢特灵),日剂量20~40mg/kg体重,2次/d,连用5~7d。呋喃唑酮治疗肠炎、菌痢的疗效高于氯霉素,对沙门氏菌具有较强的杀菌作用。

4.2.4中医药疗法

参考配方1:黄连15g、秦皮20g、黄柏30g、白头翁30g、石膏60g、紫草10g、大黄10g、白茅根(鲜)100g,水煎浓缩,直肠灌注,2~3剂。参考配方2:黄连、木香各15g,白芍、槟榔各20g,滑石25g,甘草10g,水煎分4次灌服,药渣拌饲料饲喂,2次/d,2~3剂[14]。参考配方3:丹参18g、金银花30g、薏苡仁15g、丹皮10g、败酱草30g、土茯苓18g、苦参18g、广木香6g,煎熬灌服,药渣拌饲料饲喂,3~5d一个疗程[15]。参考配方4:黄芩、荆芥、桂枝各20g,杏仁、麻黄各15g、防风、桔梗各25g、川芎、大枣各12g,生姜、干草各12g,水煎候温灌服即可;或研成细末,开水冲调灌服。每日1剂,连用7~10d可愈。

5治疗效果及应用优势

猪沙门菌在临床上很容易出现耐药性,在治疗中多采用2种以上的抗生素。西医疗法通过口服或肌肉、静脉注射的方式,往往直达病灶,治疗效果明显,但增加了耐药性,副作用大。中医疗法主要对症用药,副作用小,使机体处于平衡状态。在实践中,利用中医疗法治疗时,应结合病猪的实际情况,合理调整中药配方,针对症状差异适当加减药方剂量。大量实践证明,中医药治疗仔猪副伤寒有着良好的功效,中草药的使用不仅达到了治疗症状的目的,而且增强了仔猪的抵抗力,同时降低了抗生素药物的耐药性。

6结论

仔猪副伤寒对养猪产业的影响和危害很大,特别作为人畜共患病的沙门氏菌直接威胁到食品安全和人类身心健康。养殖过程中,应坚持“预防为主、治疗为辅”的原则,不断提高饲养管理水平,切实增强仔猪的自身抵抗力,保证猪场内的环境卫生,防止不利因素对仔猪造成威胁。

作者:蔺国龙 王宁飞 王小鹏 石芳权 单位:甘肃省西和县畜牧兽医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