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检验技术教学改革与实践

时间:2022-06-10 11:19:31

微生物检验技术教学改革与实践

[摘要]“岗课赛证”融通是培养复合型技能人才的重要模式。以微生物检验技术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为着眼点,重点阐述通过以岗定课、以赛促课、以证融课的方式进行微生物检验技术的教学改革与实践。以革兰氏染色项目为例,具体介绍了基于“岗课赛证”四元融通的教学设计,包括教学实施流程、教学方法与分析、教学效果等内容。相比传统教学模式,本教学模式能够切实提升教学质量,助力于服务区域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为微生物检验技术教学改革提供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岗课赛证;微生物检验技术;教学改革;革兰氏染色技术

为全面深化育人机制改革,培养服务于区域发展的高素质技能人才,2019年出台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明确提出: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相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1]。这体现了职业教育课程构建的基本模式,被作为职业院校课程规范设置的基本标准[2]。“岗课赛证”融通是产业界、教育界、竞赛界、证书界四大系统中人才培养需求的有效联合[3],是培养复合型技能人才的重要模式。因此,专业课程作为人才培养和课程体系建设的基础,以课程改革为核心推动育人模式变革,在教学中科学融入“岗课赛证”四元融通的育人模式,对高等职业教育深化改革具有重要意义。微生物检验技术作为一门高职院校食品、医学检验、药学等相关专业的核心课程,以微生物学的理论为基础,强化实践与应用。然而,传统教学中仍存在一定的问题,如学生能力与岗位匹配度不够,高端教学模式向大众转化难,职业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不畅通等。为切实有效解决上述问题,在课程教学设计、实施、评价等环节中实现“岗课赛证”融通的路径探索至关重要。为此,我们进行了“岗课赛证”四元融通微生物检验技术课程的探索与实践,基于行业岗位需求,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重构课程项目,实现“以岗定课”;基于技能竞赛要求,赛教融合、赛训融合,实现“以赛促教”;基于专业证书制度,课证融通,实现“以证融课”。

一、开展基于“岗课赛证”四元融通微生物检验技术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本研究针对2017—2021年食品检验和医学检验专业毕业生抽样调查,问卷结果显示,约31.2%的学生从事微生物检验相关工作;83.3%的毕业生和用人单位认为专业实践操作技能是最重要的素养与能力。因此,根据课程内容与工作任务相一致的原则,需要从岗位能力需求出发,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设计课程内容,与行业企业协同构建模块化、项目化、能力递进式的课程内容,同时,不断优化教学方法,才能使学生有效掌握和提升岗位实际操作技能,实现“零距离”上岗。微生物检验技术作为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和卫生资格证书考试的核心内容,以行业认证、技能竞赛的能力和素养要求为目标融于教学内容,是教学改革的必然选择[4]。通过“课证融通”的方式,将新工艺、新技术、新要求、新标准的有效融入,证书的技能要求与教学同步进行,既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又可提高学生技能证书的通过率,为学生未来的就业提升打开通道。此外,技能竞赛是教学效果的高端展示,在教学环节融入技能竞赛的标准与要求,可进一步提升教学水平和学生技能水平,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因此,在课程建设与改革过程中,进行“岗课赛证”融合育人是产业转型升级时代背景下,培养高素质复合型技能人才的现实需求。

二、基于“岗课赛证,四位一体”微生物检验技术教学改革的基本内容

(一)不断深化校企沟通交流,通过对广东省食品、医疗卫生相关的第三方检测机构的问卷调查、实地走访,明确岗位能力对课程的需求,基于典型工作任务,开发情境化实训项目,行业标准对接课程标准,实现课程内容与岗位能力需求的精准对接。(二)技能竞赛的项目设置依据职业岗位和行业发展需要,其评分准则具有引领性和标准性。积极推动微生物检验教学形成“赛教(训)融合”模式,竞赛项目和操作标准设置为课程实操考核内容和评分标准。同时,在竞赛选拔、培训、竞赛训练观摩和视频录制的全过程中,推动“以点带面”教学资源的普适化。(三)基于国家相关职业标准的认证,如“1+X”技能等级证书、卫生检验等相关资格证书,加强“课证融通”。开展教学评价标准与证书标准对接,技能培训有机融入教学课程,使毕业生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获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培训完美融合。

三、基于“岗课赛证”四元融通的教学模式探索与应用

探索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将“岗课赛证”的理念全方位融入课程,逐步推进微生物检验技术课程的优化与改革。革兰氏染色技术是细菌检验中重要的基本操作技术,是从事微生物检验岗位的常规检测项目之一。同时,该操作项目在食品、医学技能竞赛以及相关职业技能证书中,均作为考核重点。因此,本文以革兰氏染色技术实训教学为例,阐述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学实施流程

根据岗位能力和职责、竞赛标准、证书评价要求以及学生实际学习能力,设定教学目标,并开展教学实施。革兰氏染色实训教学过程分为课前探究、课中强化和课后拓展三个环节,每个环节设定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开展教学活动,具体教学实施过程如表1所示。1.课前探究:采用翻转课堂的形式,加深理论知识理解,建立岗位意识。利用超星学习通学习任务、微课、测验等教学资源,将部分教学内容前置。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讨论,初步建立学习任务与岗位需求的关系,形成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间的联系,进一步理解革兰氏染色的基本原理,了解操作的标准流程和注意事项。教师依据在线测试结果,对学生知识掌握情况进行评估,设计实施过程。2.课中强化:主要包含查漏补缺、操作示教、实操练习、总结评价四个部分。首先,通过前置测试,掌握学生自主学习情况,以问题为导向,利用动画演示的方式,针对性地梳理强化和巩固理论知识点,建立实操感性认识。其次,通过教师分组示范操作,融入竞赛标准和证书考核关键点,重点展示操作难点与技巧,使学生掌握标准操作规程、重点步骤,强化安全意识。再次,通过任务驱动法和探究式学习,向学生三项基本任务:(1)独立完成未知样品的检测;(2)染色结果的判断与分析;(3)完成革兰氏染色案例结果分析。基于上述任务,学生开展实操练习,掌握标准化的操作流程,提升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最后,通过课堂随拍的方式展示典型错误操作,小组讨论进行分析与总结。此外,利用超星学习平台完成课堂总结和教学效果评价。课堂中将技能竞赛的标准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试的要求与规范进行有机融入、剖析、理解与内化。在强化技能的同时,更强调学生的科学素养、人文素养的提升,如科学规范描述实验结果、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生物安全意识等,小实验蕴含大道理。3.课后拓展: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拓展作用,通过采取虚拟仿真训练、实验室开放日操作训练及观摩竞赛选手训练等方式,深度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进一步促进学生操作能力的巩固提升,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工匠精神。

(二)教学方法与分析

在教学设计中,根据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多种困境,充分利用微课、虚拟仿真平台、移动学习平台等资源,采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法、任务驱动法、合作探究法等教学方法,开展革兰氏染色实训教学,促进知识内化,将抽象知识具体化、知识呈现丰富化、教学评价客观化以及学生素养全面化如表2所示。

(三)教学效果

教学实施紧扣岗位要求、竞赛标准和证书培训内容,贯穿“岗课赛证”四元融通的教学改革理念。学生在熟练掌握操作技能的同时,其实验室生物安全意识,质量意识、岗位意识进一步提升。通过对实验班90名学生进行的教学改革实施效果评价问卷调查显示,100%的学生喜欢此教学模式,认为教学资源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并希望在本课程中继续实施该模式教学;95%的学生希望该教学模式能够在其他课程中推广使用。

四、教学改革成效

通过稳步扎实地推进“课证融通”教学改革,毕业生获得技能等级证书比例达到100%。其中,“1+X”粮农食品安全评价职业技能等级证书通过率达95%以上。同时,教学团队也先后荣获2020年度“1+X”粮农食品安全评价“优秀师资团队”称号和2021年度“优秀教学奖”“优秀组织奖”。近两年,学生在各类专业技能竞赛的微生物检验赛项中均取得了优异成绩,荣获全国高职院校技能大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和三等奖1项。此外,学生在微生物检验与应用领域的创新科研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其中,微生物的研究项目获得广东省2021年攀登计划项目的支持,专利授权1项。在上述比赛和项目中均体现了学生扎实的微生物技能、科学素养与职业素养。通过“课证融通”模式的改革与实践,进一步畅通了毕业生在行业内职业发展路径,其职业素养和技能水平快速提升,实现能力与就业岗位的实时、精准对接。通过对30余家用人单位的跟踪调研表明,用人单位对我校在校生、毕业生的综合技能与素质均十分认可。综上,“岗课赛证”四元融通的教学模式能够切实提升教学质量,助力微生物检测领域高素质技能人才的培养,为微生物检验技术教学改革提供借鉴与参考。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深入学习贯彻《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Z].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2019.

[2]马玉霞,王大帅,冯湘.基于“岗课赛证”融通的高职课程体系建设探究[J].教育与职业,2021(23):107-111.

[3]张慧青,王海英,刘晓.高职院校“岗课赛证”融合育人模式的现实问题与实践路径[J].教育与职业,2021(21):27-34.

[4]曾天山.“岗课赛证融通”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实践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8):5-10.

作者:李玮玮 蔡天舒 冀霞 单位:惠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 惠州学院 生命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