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与人才培养研究

时间:2022-06-02 16:36:25

产教融合与人才培养研究

摘要: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采用“双师制”和“双教学”模式,在人才培养、校企深度参与课程设置、教学环节、师资建设等方面具有极高的现实价值。文章通过探索并研究适合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旨在为做好“订单引领、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提供思路。

关键词: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教育教学;合作机制

随着2021年4月全国职业教育大会的顺利召开,职业教育成为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促进就业创新、推动中国制造和服务上水平的重要基础,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十四五”规划的开局和《中国制造2025》战略目标下,我国制造业迎来重要的产业升级。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对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需求量与日俱增,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已成为实现“双精准”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之一。为此,笔者所在的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和广东利元亨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深入合作办学,校企经过多次实地考察、沟通交流、精准对接、精准育人,以“订单引领、产教融合”为原则,于2021年初签署校企合作“利元亨订单式人才培养”协议,现已开始有步骤、有计划地实施订单班学生人才培养。

一、企业“订单式”人才培养实施方案遇到的现实问题

广东利元亨智能设备有限公司四月份的订单班,主要是针对企业的实际工作需要,从学校“下单”,在笔者所在学校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招收电气装配管培生、机械装配管培生两个岗位技术储备干部。针对企业的实际“下单”,如何将高职学生培养成企业需求的员工成为摆在我们面前急需解决和突破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以往,企业总是认为人才培养的主要责任是学校,这种主体观念要逐步转变,才能充分发挥学校和企业联合育人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作用。现实中,企业与学校二者之间还缺少一个协调服务平台。虽然双方签订了合作协议,但在育人实践中可能存在方向偏离,为长期、深入、有效合作埋下隐患。点对点的“订单式”人才培养要想持续进行还有一定的困难。“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虽得到认可,但在有效供给方面还明显不足,制约了校企合作的普及性。另外,受偏狭教育理论限制,企业缺乏深度参与学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目前,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学生采用“2+1”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在校学习通识课程、专业技术平台课程主要以学校教师授课为主。如何让企业技术人员在此阶段积极有效地参与到教学环节中是学校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学校与企业相对独立,由不同部门管理,学校主要由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管理,校企双方在本质上是将“育人”与“用人”分开的,“育人”的大部分责任是由学校所承担。企业虽为学校提供技术人员支持,却未将自己作为协同育人的主体,“双导师”共同讲授专业课程效果不佳。订单班学生以准员工身份进行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以企业教师为主导,学校教师参与积极度不高。

二、“订单式”人才培养工作的实施路径

从2020年开始,笔者所在学校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相关教师和广东利元亨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相关专家多次互访、实地考察、沟通交流,并成功申报现代学徒制联合培养,与机电学院共同举办技能大赛。在一系列深度合作和交流基础上,又签订了“订单式”人才培养协议,企业专家来学校进行宣讲,挑选订单班学员,针对订单班学生,融入企业专业理论课程、培训课程和实操课程,同时在工资待遇、升职加薪方面都做了专项规定,以有效激励学生[1]。

(一)校企精准对接,精准育人探索

本着“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双赢、共同发展”的原则,校企双方要建立长期、紧密的合作关系,以“订单引领、产教融合”为切入点,由校企双方共同组建专业指导委员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实行共同开展招工招生、培养培训、专业建设、课程体系开发、教师队伍组建、教育教学实施、管理队伍搭建和考核评价的机制。通过签署校企合作“订单式”人才培养协议书,企业可以为学生设立“利元亨蓝领奖”“助学金”“成果技术奖”等,并在实习期间对表现优异的学生进行加薪奖励,激励订单班学生努力提高专业技能、专业素养[2]。

(二)根据企业生产需求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企业根据实际生产情况和岗位人才需求向学校“下单”,在机电一体化专业招收电气装配管培生和机械装配管培生两个岗位技术储备干部。人才培养方案紧跟企业岗位需求,创新人才培养新机制,将学业标准和职业标准融合,校企共同确定专业技术平台课程,专业技术方向课程、创新创业特色课程,优化课程结构和提炼课程内容。在课程体系设置中,学校既要考虑企业用人需求,又要兼顾学生岗位技能迁移能力和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将具体工作岗位内容与任务融入课程教学中,使课程教学体系的改革与课程内容的优化、教学环境的优化与企业生产过程相互渗透,让学生在知识产生的情境中参与企业实践,实现学生职业能力和企业岗位、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学习岗位和企业生产岗位零距离对接,培养工匠精神,着眼他们职业生涯的长远发展。在“订单式”培养中,我们充分利用了校企合作、“订单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发挥了企业的主体地位,改变了企业以学校为主体的“订单式”培养方式,实行了“以校为本”的教育运作模式。校企双方结合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性质,遵循“学生—准员工—员工”这一递进式人才培养途径,构建“学习+实践+实习(实战)”三阶段的工学交替教学运行模式。其中,人才培养路径和模式如图1所示。

(三)探索校企合作教育模式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学生采用“2+1”的人才培养模式,由利元亨企业深度参与教育教学环节。第一学年:由学校教师讲授通识课程、专业技术平台课程,同时邀请企业专家在学校开展相关讲座,让学生对企业有所了解与认识,并将企业文化融入日常的教学培养中,培养学生的企业文化认同感,提升学生的主人翁意识。第二学年:在专业课程中嵌入企业定制化课程,由校企“双导师”共同讲授专业课程,强化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与运用,推进专业课程与职业技能有效衔接和统一开展。在此教学过程中,由于企业实际生产时间紧张,学校需要和企业落实企业专家来学校给学生授课的时间、授课方式、授课要求以及需要校方协助的问题。第三学年:订单班学生在该学期修完所有课程达到甲方要求后,以准员工身份进行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由企业教师进行教学和管理,学校选派教师进行全程协助。在培养过程中,学校教师既要做好在校的教学管理工作,又要协助企业指导学生[3]。实习期间,学生第一次进入社会工作,学校需要和企业提前安排好学生住宿、工作岗位、企业指导教师、实习期间待遇等问题,解决学生的后顾之忧,使学生安心在企业学习实践。企业也要适当提高“订单”学生的薪资和福利待遇,防止人才流失,明确绩效考核方案,对表现优秀的订单班学生给予相应的绩效奖励,提高学生工作的积极性。

(四)建立“双导师”制度和“双教学”人才培养模式

共同做好校企“双导师”队伍的建设与管理,采用“双师制”和“双教学”模式,组织教师进企业参观调研和实践锻炼,校企双方教师要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共同成长。在订单班这个合作平台上,继续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形成良好互动发展,定期开展双方师资队伍交流与培训,提高教师团队的实践动手能力,促进教师团队理论水平和知识结构紧跟智能制造行业发展[4]。

三、产教融合协同育人长远发展的方法和思路

广东利元亨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内先进智能制造行业国家高新技术上市企业之一,笔者所在学校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与该企业经过几年的校企深入合作,共建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在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选择广东利元亨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作为“订单班”企业,是考虑到其具有一定规模以及发展潜力,只有这样的合作企业,才能承担起校企协同育人的重担。校企签署了校企合作“订单式”人才培养协议书,学生双向选择,保证了学校、企业、学生的权益。在此协议基础上,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采用“双师制”与“双教学”的模式,企业设置奖学金、助学金、赞助学校的各种技能比赛,将企业文化融入日常人才培养中,培养学生企业文化认同感,扎扎实实探索和研究每一步人才培养路径和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理论学习、技能提升遵循企业的实际需求开展,培养计划更具个性化、精品化,以市场变化为风向标,以紧密对接行业企业产业链为人才培养目标,培养的人才与行业企业用人需求高度契合,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学校人才培养存在校内实训和校外顶岗实习相脱节的矛盾,有助于实现高职教育人才的精准培养。同时有效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实现员工的稳定性和衔接性。“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指企业做好岗位预设、做好员工职业生涯规划,与高职院校深层合作、共同育人,以实现“人—职匹配”精准化人才培养。毕业生直接上岗,有效降低了企业岗前培训和社会招聘费用,进而降低企业人力成本支出费用。在舆情影响下,高职学生就业是学校重点关注的问题。广东利元亨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是一间在行业内有着一定知名度的大型公司,专业对口。企业将订单班的学生在校表现,比如考试成绩、参加竞赛、参加社团活动等作为工资额外加薪的一项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将学校人才培养和企业有机结合,激励学生好好学习,可以缓解学生的就业压力,提高了学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5]。“订单式”人才培养是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的有效方式,拓宽校企合作领域,校企共育,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学生在企业的积极参与下,有助于培养工匠精神和精益求精的习惯,有利于提升人才培养的适用性、针对性。

(一)校企合作设立奖励机制

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实训计划、课程标准。根据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采用针对性的教育教学方式。订单班学生在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习时,企业会定时派专家给学生指导相关课程,将最先进的理论和操作技能传授给学生,同时积极参与学校顶岗实习、毕业典礼等活动。利元亨公司为学生设立“利元亨蓝领奖”、助学金、成果技术奖等,并根据学员在实习期间的表现给予一定的薪资,例如专业排名、参加省市技能竞赛等,以鼓励学员提升专业技能与专业素养。校企要将合作育人工作渗透和落实到点滴工作中。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最严重期间,利元亨公司给学校捐赠了一批防疫物资,在学生返校之前,增强了学校防疫物资的储备。2021年公司赞助共建学院“利元亨杯”工业机器人大赛,为获奖学生颁奖和提供奖金,鼓励学生继续努力学习和积极实践。

(二)建设产教实训基地

成立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建设领导小组,以笔者所在学校机电工程学院院长为组长,以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群和企业为基础,由教务处、财务处、实训中心、企业人力资源部和培训中心等部门共同参与,在教学管理、实训场地管理、学生日常管理等方面,校企合作双方共同制定管理办法。通过完善现代学校和企业治理制度,积极推动双方资源、人员、技术、管理、文化等全方位的融合。

(三)企业与学校定制化联合培养

企业和学校探索多种人才培养模式,对在校学生和企业人员开展定制化联合培养,紧密对接行业企业产业链,培养的人才与行业企业用人需求高度契合,有助于实现学生“零距离”上岗。毕业生直接上岗,有效降低了企业的岗前培训和社会招聘费用以及企业经营成本。现代学徒制办学模式既能提升学生个人学历,也能实现员工就业的稳定性和衔接性。

四、保障产教融合实训基地的有效使用

(一)建立产教融合实训基地组织保障措施

为了培养“订单式”人才,协议双方成立了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建设领导小组,以笔者所在学校机电工程学院院长为组长,以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群和企业为基础,教务处、财务处、实训中心、企业人力资源部和培训中心等部门共同参与,以ISO9001质量保障体系为标准,建立规范的实训基地建设流程,经费管理规范,专款专用。

(二)建立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制度保障措施

针对校企合作,笔者所在学校分别制定了《校企合作产教对接项目及经费管理办法(试行)》《校内实训基地管理办法(试行)》《“创新强校工程”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教师教学规范》《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教师师德规范》等管理制度,从基地建设、经费管理、教学规范、师德师风等方面明确岗位职责,规范管理。

五、结语

笔者所在学校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与广东利元亨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经过多年校企合作,在双方互信互利的基础上,为了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精准育人,真真切切符合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使培养的学生实现“零距离”上岗,从而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经过一年多的教学实践,校企合作在人才培养、课程设置、教学环节、校企合作的内容和深度以及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探索出了一条适合于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值得进一步的总结和推广。

作者:候聪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