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旧动能转换需求特色空间研究

时间:2022-04-21 09:10:27

新旧动能转换需求特色空间研究

摘要:空间是城市发展的载体,如何塑造具有特色的空间形态,并促进与保障城市设计的有效落实,值得探讨。以武汉国家网络安全与人才创新基地二期的特色空间为研究案例,利用比较矩阵等方法,从空间要素的提取、挖掘、评价到特色区域的划分、空间轴线的组织,最后形成特色空间结构体系与控制性详细规划进行衔接,以期为新旧动能转换时期的产业园区特色空间塑造提供经验参考。

关键词:新旧动能转换;特色空间;工业园区;网络安全产业

1新旧动能转换的时代背景

2015年10月,政府工作会议中对中国经济进行了初步判断:“我国经济正处在新旧动能转换的艰难进程中。”所谓新旧动能转换,是通过社会发展的新动力、新技术、新产业等经济新常态下的需求与供给,改变传统的第一、二、三产业的经营模式。

1.1产业动能的新旧转换引领产业空间新变革

在以传统“旧”动能为主导的经济发展阶段,维系国民经济的支柱主要以原料、劳动力密集型工业企业为主,在此发展阶段,我国的工业园区主要以均质化、低密度蔓延为特点。随着我国产业经济的更新迭代,诸多大城市的产业园区逐渐由资金、劳动密集型企业向技术密集型企业过渡,带动了新城、新区和大学城等多种新型城市空间的出现。

1.2产业技术的更新迭代引发产、城、人要素的新互动

在传统产业模式下,生产原料、人的体力为产业的核心要素,普通技工为产业人群的主力,导致人群对产业空间的品质需求往往被忽视,进而造成传统产业园空间品质偏低、产城互动关系弱等问题。随着技术的迭代升级,新经济、新业态不断涌现,人的智力因素逐渐成为产业发展的主要支撑,就业人群逐渐由普通技工向高素质劳动力转变,从而倒逼城市空间的营造者不断提升空间品质。

1.3“城-人-产”的良性循环带来对城市特色空间的新认识

在“城-人-产”的良性循环影响下,如何全面快速地提升城市空间品质成为热门话题,人们开始反思改革开放的前三十年,城市特色空间的保护与研究成为城市规划和建设发展中重要的课题之一,“城市的魅力在于特色,特色是城市的核心竞争力”逐渐成为城市建设、运营者的重要理念。

2特色空间营造相关研究梳理

近几年,很多城市都将城市特色的打造作为未来城市发展的主要目标,关于如何界定城市特色空间,如何通过规划设计城市特色空间来提升城市的商业运营环境和居住环境品位的相关研究不断涌现。

2.1相关研究梳理

通过中国知网搜索相关研究,以“特色空间”为关键词精确跨库检索,共计文献113篇,其中,大部分为城市特色空间的研究,包含少量特色小镇、建筑设计、色彩规划、城市公园的具体空间研究。2017年文献数量达到峰值,这与2017年3月《城市设计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令第35号)的颁布存在一定联系。

2.2与规划编制体系的关系

通过相关研究结果梳理,城市空间特色研究在规划编制体系中的作用体现在从控制要素上指导城市设计导则,城市设计导再进一步指导不同层级的法定规划的编制。具体而言,框架阶段的特色空间研究指导大尺度的城市设计并指导总体规划,主要表现为宏观层面的特色类别引导;片区层面的特色空间研究通过中尺度城市设计来引导分区规划或控制下详细规划(以下简称“控规”);而地段层面的特色空间研究则通过提取要素落实在小尺度城市设计上,具体指引修建性详规划和单独的建筑设计。

2.3控制模式总结

总结现有的特色空间相关研究,其控制模式主要有以下3种。1)主题控制模式该模式强调在城市的特定地段,强化形成地段主题特色,实施城市特色控制。如上海“新天地”的塑造便是该模式的典型。该模式能够塑造鲜明的地段特色,但基本只适用于基地本体资源特征鲜明的区域,而且不同特色主题地段需要不同控制措施,难以普及,不便控制管理。2)意象控制模式该模式借鉴凯文·林奇的“城市意象”理论,将城市空间特色归结为区域、路径、边缘、节点和标志等空间形式,并已运用到许多规划实践中。但该模式局限于形态层面,控制不够细致,在管理实践中存在难以落实的问题。3)要素控制模式该模式主要用于对城市规划控制要素的补充和修正,通过立法手段解决开发商、公众利益及城市景观环境之间的矛盾,超越仅从形态层面讨论空间特色的窠臼,将能够反映城市特色的要素进行理性、规范和系统的控制,引导和保障规划实施。系统性和细致性是要素控制模式的主要优势。结合以上3种模式的优缺点,本研究首先结合意象控制模式中的区域、路径、节点和标志的空间划分形式,为了更好地进行要素控制的实施落地将各要素明确化、规范化。

3国家网络安全与人才创新基地特色空间实证研究

3.1网安基地概况

2018年4月,党中央提出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需正确把握五个关系,强调要加快新旧动能接续转换,加快“四大基地”建设,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积极布局未来产业。经过全省范围内的选址比选,国家网安基地最终落子于武汉东西湖,具体位于武汉市东西湖北部,吴新公路、硚孝高速以东,四环线以北,杜公湖以西区域,一期范围5km2,二期范围17km2。

3.2特色空间研究指导网安基地规划控规编制的必要性

1)完善规划体系本研究将探索解决城市总体规划(以下简称“总规”)层面特色空间规划难以落实、城市设计的法定性不够等问题,同时为控规乃至城市设计方案的编制提供相关指引依据,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提炼总规控制要素,梳理特色空间脉络,转化为控规中的相应法定控制要素,将城市总规构想、城市设计意图转化为规划管理的直接依据,以增强特色空间规划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2)引导规划建设在控规阶段,以网安基地二期规划为实证来检验片区阶段城市特色空间规划研究方法的可操作性,提升其推广价值。网络安全产业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对于传统产业的用地其空间较为灵活,为丰富的特色空间塑造提供了有利条件;网安基地处于主城向农村地区过渡的区域,自然、历史、产业特色要素相对丰富、集中,但也面临因大型项目建设带来的特色空间保护压力问题,同时具备新技术产业园的发展潜力,以此为例研究,具有示范推广性。

3.3网安基地二期特色空间的识别与评价

3.3.1梳理上位规划,提取区域空间特色控制意图网安基地位于武汉东西湖主城区向北部大别山山系过渡的平原低丘地区,处于武汉市域六大绿楔之一的府河绿楔之内,依据《武汉市总体城市设计战略》,西北侧的柏泉风景区属于自然类特色空间载体之一。其中,西侧为东西湖现代设施农业区,东侧为府河绿楔湿地公园,总体呈现蓝绿基底与历史城镇之间相互融合依存、互为借势的整体关系。此外,由于硚孝高速、外环高速两侧防护绿地从中穿过,将基地总体分割为三大组团,通过充分梳理和保留基地内部山水要素,充分衔接基地内部与上位大格局系统之间的山水联系,可构建“侧卧府河畔,活水徉其间,青罗划三瓣,朱玉镶其间”“田、村、水、园”相融相生的总体山水格局控制意图,充分维护基地的山水格局生态稳定性以及景观的多样性。3.3.2立足基地特色空间意向,挖掘基地空间特色要素1)山水自然资源方面通过梳理基地现状生态资源,并结合相关湖泊“三线一路”保护规划,基地内部主要的水系资源主要包括幺教湖、肖家教湖、杜公湖、泥达湖、龙王沟、府河、东流港等;绿地方面主要包括外环及硚孝高速两侧防护绿带、幺教湖公园以及各组团内部的中心公园等,基地周边需要考虑的绿地资源主要包括府河滨河湿地、北面的柏泉郊野公园。2)历史文化资源方面主要分为历史人文类以及休闲旅游类。历史人文类资源集中分布于柏泉镇周边及以北地区,以仰韶文化遗址以及名人故居、传统街巷遗址为主;休闲旅游类资源主要分布于周边生态资源相对丰富的地区,以农庄、主题公园等形式为主。这些都是未来基地内部可以深入挖掘和打造的特色空间资源。3)现代风貌资源方面以规划中即将塑造的各级公共活动中心地段为主,以前期概念规划内容为参考,主要布局两级活动中心,一级活动中心分别位于柏泉老镇区中心以及南部组团中心水景周边,二级活动中心主要位于各组团中心水景附近。3.3.3综合考量多重因素,量化评价基地空间特色要素在汇总基地内外可利用特色资源的基础上,为了客观理性地评价梳理各类特色资源的空间价值,采用了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式,综合评价各类资源的特色发展潜力。通过上述评价体系对各类资源进行综合评价,根据分值不同分成标志特色资源(一级)、优势特色资源(二级)和基本特色资源(三级)。标志特色资源和优势特色资源的分类分级,将形成本次规划中提炼和概括空间特色结构的重要基础,也为后续控规特色风貌分区管控等内容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3.4网安基地二期特色空间与控规的衔接

3.4.1特色空间叠加交通系统,选取特色空间体验路径认知景观轴线用于串联特色景观资源,从而构建特色空间结构的主骨架,通过余家嘴遗址、龙王台遗址、茅庙集老街、杜公湖、南部水廊、健康小镇、东流港公园等特色资源,形成了“历史风貌—自然风貌—现代风貌”等不同主题的连续空间,突出了网安基地的代表特色。而深入体验型景观轴线则串联镇西农庄集聚区、科教组团、孙武故居组团、幺教湖公园以及近网安一期组团。此外,结合道路体系,为便于人们多方位体会空间的主要特色,还确定了3条主题认知路径:如余家嘴遗址、茅庙集老街等构成的历史特色认知路径;游船码头、文化展览馆、湿地公园、垂钓俱乐部等串联的自然生态认知路径;企业研发中心、创客新天地、创业服务中心等构成的现代特色认知路径。通过不同的主题和路径将特色资源进行串联。3.4.2特色空间要素主题归纳,引导控规特色区域的划分依据空间整体框架及功能布局,将整个网安基地二期划分为四类特色风貌引导区。包括古镇历史风貌区、活力创新风貌区、新型智慧风貌区与滨水生态风貌区。古镇历史风貌区深挖历史,夯实古镇文脉延续特色,充分尊重民俗风情,增强本地文化自豪感与地域归属感;活力创新风貌区将生态环境与创新科技充分融合,体现网安学院、超算中心、软件园等高新产业风貌;新型智慧风貌区充分结合高端制造产业特色与工业4.0创新工厂的建筑空间尺度;滨水生态风貌区凸显城市环水而居的特色,以居住、康体、养生功能为主,展示自然与人文风貌的重要资源,对提升空间风貌品质和特色至关重要。3.4.3“点-线-面”全要素结合,构建特色空间结构体系根据前文梳理的基地山水格局、特色资源集聚区分布、特色风貌引导区的划分、特色空间体验轴线的连接状况,确立网安基地二期整体空间特色规划的总体目标为形成“头枕青滔依沃土,活水中流映双核,动静双轴千景出,古镇新貌万象坊”的城市空间特色体系。1)“头枕青滔依沃土”指东侧的府河绿楔与西侧的现代农业示范区构成城市整体山水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2)“动静双轴千景出”是指依托临空港大道构建的串联型特色空间发展轴和依托张柏公路—北部水环—京东方大道构建的特色空间体验轴线,展开城市公共活动,构筑网安基地二期最具魅力的骨架空间。3)“活水中流映双核”强调基地内部水系对特色空间、特色节点的串接联系功能。4)“古镇新貌万象坊”指基地内部将在功能分区基础上强化城市风貌的针对性引导,打造古朴与现代、传统与创新风貌交融并存的现代产业空间新范式。

4结语

新旧动能转换是激发城市活力的重要驱动,特色空间是城市发展的重要载体。在新旧动能转换的趋势下,随着生产空间的尺度与结构发生变化,产城空间的差异性与独特性不可忽视。针对具体的产业园区研究其特色空间,对空间要素进行提取并构建相应的特色空间体系,是传承历史文脉、推进城市设计工作、完善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不可或缺的工作。

参考文献:

[1]程晓,汪朝森.文旅型特色小镇公共空间景观设计分析[J].城市住宅,2020,27(12):150-151.

[2]陈天宇,臧鑫宇,陈天.基于新旧动能转换的产城融合实践———以某产业园区为例[C]//共享与品质———201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2018.

[3]王丽.新旧动能转换背景下的养老公寓适老化设计研究[D].济南:山东建筑大学,2020.

[4]FLORIDAR.Theriseofthecreativeclass[J].Washingtonmonthly,2002,35(5):593-596.

作者:孙婷 牟俊 单位:武汉市规划编制研究和展示中心 武汉市规划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