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三市学习考察报告

时间:2022-11-18 02:19:00

浙江三市学习考察报告

20**年9月下旬,市委组织部有关同志就干部教育培训、知识分子和非公有制经济、国有企业、改制企业党建等工作到浙江省宁波市、温州市、绍兴市进行学习考察。考察中听取了当地组织部门领导的有关情况介绍,与相关处室的负责同志进行了座谈交流,并结合我市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进行了探讨。学习考察情况如下。

一、浙江三市的基本情况

宁波市、温州市和绍兴市处于长江三角洲经济活跃地带,是经济发展较为发达的地区,经济实力居全国前列。宁波市是对外开放市和副省级计划单列市,下辖6个区、2个县、3个县级市,总人口543万人,20**年,全市GDP达1400多亿元,财政收入230多亿元,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2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400元。温州市是沿海开放城市,下辖3个区、2个县级市、6个县,总人口750万,20**年全市GDP达1055亿元,财政收入126.6亿元。绍兴市市下辖1个区、3个县级市、2个县,总人口433万,20**年全市GDP达900亿元,财政收入75亿元。

二、三个城市相关工作的主要特点和经验

(一)思想解放,观念超前,有敢为人先的精神。

宁波、温州和绍兴的经济快速发展,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思想解放,观念新,思路新,有一种敢试敢闯的精神。

在温州进行学习考察,印象最深的还是温州活跃的民营经济。温州是我国市场经济最活跃的地区,又是我国最具民营化特色的区域。至20**年,民营经济在温州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达到90%以上,民营企业数量占全部企业数的比重为98%,占工业总产值的95%以上。到了温州才知道许多全国名牌产品出自温州的民营企业。至20**年,温州市已有的4个中国驰名商标均为民营企业所获得,29个省名牌产品、33个省著名商标也绝大多数为民营企业所拥有。其中包括正泰、德力西、天正、华仪等公司的工业电器,报喜鸟、庄吉、法派和美特斯邦威等公司的西服和休闲服,奥康、康奈、吉尔达、东艺、红蜻蜓等公司的皮鞋,以及大虎打火机公司的防风打火机等。制鞋业是温州民营企业最大的产业,最初基本上都是手工操作,至今基本上都采用了机械化生产线。在温州鞋业龙头企业奥康公司里,从意大利和台湾引进的生产线即达10余条。有的制鞋企业还引进了自动化设备,采用了机器人操作。服装业是温州第二大产业,在温州西服业的报喜鸟、庄吉、法派等龙头企业中,普遍采用了国外引进的先进装备和工艺。报喜鸟、庄吉等公司还引进了意大利的服装设计师和工艺师。工业电器是温州的第三大产业,正泰、德力西、天正等温州工业电器的三巨头都已经部分采用了自动化、半自动化的装备和技术。

在温州民营经济之所以发展起来,除了自身的动力和内因外,与温州政府的“无为”为之提供了重要的外部环境,努力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分不开,可以说,没有这种“无为”,温州的民营经济也许早就胎死腹中了。在个私经济和民营经济发展的初期,许多做法都是不符合当时社会主义经济学理论的,经常会引来“姓社姓资”的争论,温州人提出,凡理论与实践发生矛盾时,先服从实践。对民营经济不压制、不取缔,只要不是上面明令禁止的,就都让它发展。政府和政府官员的这种“无为”需要冒极大的政治风险,需要极大的勇气和胆量。这种“无为”提供了“温州民营经济”产生的政治环境。于是,个体工商业、服务业、家庭工厂纷纷建立,雇工经营、合股经营等新的经营模式不断涌现。

学习考察过程中,我们强烈地感到这些地方的组织工作也具有这个特点。三个城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比较早,发展比较快,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显得越来越突出,在没有国家政策指导的情况下,早在1986年和1987年,宁波市和温州市就积极探索非公有制经济党建的形式和方法,建立了浙江省第一批私营企业党支部。组建中,他们不争论、不动摇、不停步,不断推动这项工作的开展。目前,三个城市的非公有制经济党建工作走在了全国的前列,截止到今年6月份,宁波市应建非公有制经济党组织3004个,已建2790个,占应建的92.9%;温州市应建非公有制经济党组织2219个,已建2219个,占应建的100%;绍兴市应建非公有制经济党组织1883个,已建1806个,占应建的95.9%。温州市在非公有制经济党建工作中明确提出“固定职工50名以上的企业要有党员,正式党员3名以上和固定职工100名以上的企业都要建立党组织”的要求。为保证这个目标的实现,温州市不断开阔思路,实行落实责任分片、协调部门合力、督促企业配合、选派干部指导等方式抓党组织建设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宁波市针对组建工作的实际,探索出以块为主、条块结合的管理体系,形成了单独组建、联合组建、村企联建、挂靠联建、区域组建、行业组建等六种模式,使组建工作得以顺利开展。

(二)思路宽,起点高,以大气魄把工作定位于全国范围。这些地方在谋划工作时,坚持高起点、高站位,把各项工作放在全国乃至全世界范围内确立自身定位,誓争一流。宁波市在99年就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高素质人才引进培养若干意见》,提出了“经过若干年努力,基本形成与宁波市跨世纪发展和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适应的人才资源优势,逐步建成长江三角洲的人才高地之一”的战略构想,着力把宁波市建成区域性人才集聚和辐射中心、人才培养中心、高新技术研发和转化中心、人才培植中心。去年7月,宁波市委、市政府提出把人才作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一号工程"来抓,要把宁波建成人才的乐园,初步形成了宁波的人才政策环境优势。(一)突破户籍政策。在全国率先推出了全日制大学本科以上学历人员可在全市范围先落户后就业的措施;推出了到县(市)工作的硕士及50周岁以下副高职称以上人才,可在中心城区落户,并放宽随迁人数的限制;出台了《宁波市外来人才各种方式参与宁波建设的意见》。(二)开通绿色通道。改"审批制"为"准入制",按照就地、就近、方便的原则办理引进手续,同时还实行了政务公开和限时服务等措施,缩短了办理的时间,为各用人单位"抢夺"人才争得了主动。(三)加强财政支持。对能承担重大科技攻关任务,或者对本市产业发展有重要作用的高级专家以及院士,根据实际分别给予200万元以下和500万元以下的科研专项启动经费,对企业引进的博士后每人资助4万元。去年以来仅宁波大学市政府就专项拨出1790万元,通过建立8个重点实验室(研究所、开发中心)的形式,重点资助了近10位引进的高层次人才改善科研条件。保税区投入了1亿多元用于创建宁波留学人员创业园区;开发区人才工作经费投入达812万元;11个县(市)区也都分别每年安排了300、200、100万元左右的人才开发专项资金。(四)改革分配制度。制定了《关于事业单位分配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试行)》,实行了分级分类管理;实行岗位工资制,落实单位内部分配的自主权,使收入向做出显著成绩和突出贡献的人员以及单位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倾斜。用搞活分配来集聚人才。(五)挖掘专家潜能。放宽了部分高级专家的退休政策;允许专业技术人员业余兼职。

为了形成宁波的人才创业环境优势。他们做了以下几项工作:首先建立了领导合同制。市里专门成立了人才资源开发办公室,层层建立了人才资源开发工作目标责任制,强化了对人才工作的量化考核.第二确立了引进机制。以实施"1111引才工程"为重点,全面实行引才、引智、引项目三位一体全方位推进的战略。采取了:一是领导引才。市领导带头实行引才指标责任制;二是筑巢引才。建立了保税区留学人员创业园区,目前已形成19名由博士和教授组成的企业经营者队伍;与浙大合作,建立了浙大科技园宁波分院、浙大宁波博士后工作站;与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合作投资2.7亿元建立兵科院宁波分院;与中科院、清华大学等20多所国内重点高校院所建立校(院)市合作关系,建立了科技开发、成果转化和研究生来甬挂职的工作基地;三是搭台引才。拨款350万元举办了两届引进高层次人才和智力(技术)项目洽谈会;四是腾岗引才。各级分别任命了引进人才担任宁大校长、分院院长、科技副县长等一大批重要岗位;五是智力引才。实行"柔性流动"政策,突出以项目引人才,上半年全市开展了大规模的外地甬籍高级人才的调查,已建立了总数达6368人才外地甬籍高级人才库;六是网络引进。通过用人方式的创新,初步为各类人才,尤其是高素质人才跨地区跨国界"流动",创造了一种简便、易行、高效的新模式。第三强化了培养机制。重点抓了宁波市"4321人才工程"和优秀中青年人才的培养,采取了:一是定向培养。已选送39名优秀在职中青年人才赴国内高校和科研机构攻读硕士博士学位,选送优秀学科带头人到国外深造,首批已落实3人,第二批8人正在落实之中;二是合作培养。与国内重点高校合作开办15个紧缺急需专业硕士班和研究生课程进修班,开办9个公务员高级研修班,设立"清华远程教育站";三是结对培养。将"4321人才工程"人选与国内高级专家结对。通过重点培养,去年全市入选省"15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2名,第二层次2名,进入"151人才工程"的人选已达10名。第四强化了激励机制。建立人才公平竞争机制。去年全市破格晋升的专业技术人员近2700人,市政府已对三位科技创业功臣颁发了每位30万元的科技创新特别奖。

(三)紧贴中心,服务大局,有强烈的发展意识和服务意识。这些地方的组织部门把促进经济,服务发展作为衡量组织工作的根本标准。

20**年,三个城市的组织部门进行了机构改革,科室设置和人员配备表现出精简、高效的特点。宁波市委组织部设11个处,定编73人,实有人员57人;温州市委组织部设10个处,人员48人;绍兴市委组织部设11个处,人员43人。

我们在温州考察学习期间,温州市在全市机关部门正在开展一场“效能革命”,使我们强烈的感受到了温州人保持自我加压、居安思危的意识。

温州用了二十多年的时间完成了从“生存命题”到“发展命题”的跨越,这是了不起的成就。但是他们也强烈的感到:当前全国各地的发展竞争十分激烈,特别是区域经济发展对软环境的依存度越来越高,软环境已经成为一种高潜质的发展资源。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稍有松懈,就会失去机遇。失去一次机遇往往就会失去一个发展阶段,一步落后就会步步落后,要想在新一轮发展中赢得主动,就必须下大力气改善发展环境。在今年年初温州市开展的“温州学全国”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中,许多干部群众提出,机关部门存在的有令不行、办事拖拉、吃拿卡要、态度刁蛮等痼疾,已成为温州寻求更大发展的严重障碍。为此,温州决定开展“效能革命”,以硬措施改善软环境,以软环境促进大发展。效能革命重点解决机关效能不高的问题,创造体现温州速度的“效能”,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促进温州的再次腾飞。

温州提出,借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的东风,动真的、来硬的、抓实的,以铁的决心、手段和纪律,抓好机关作风建设。为此他们从制度建设入手,出台了三个配套文件《市直机关效能监察若干意见》、《市直机关领导干部管理监督若干意见》、《公务员能力建设和绩效考核若干意见》。建立了效能制度:办事公开制度、窗口式集中办理制度、首问负责制和一次性告知制度、AB岗工作制度、办事时限制度、否决事项报告备案制度、实行重要岗位轮岗交流制、投诉查实下岗制、机关工作人员末位淘汰制、领导干部引咎辞职和责令辞职制。提出了“四项禁令”:严禁有令不行,严禁办事拖拉,严禁吃拿卡要,严禁态度刁蛮。对违反禁令者,一律严肃处理,情节严重或造成恶劣影响的,予以辞退或开除,违反禁令者所在单位的领导要负连带责任。建立健全经济发展环境投诉中心和效能监察中心,全权负责接受投诉和查处工作,坚决做到投诉必查,违反必究。这些制度措施非常具体、操作性强,保证了活动开展不走过场,使这此次效能革命真正产生了效果,实现了长效管理。

座谈中,三个城市的组织干部谈组织工作必谈经济,使我们深刻体会到他们的大局意识、发展意识和服务意识。在实际工作中,也都把组织工作和经济发展紧密联系起来。绍兴市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针对实际、贴近现实,把落脚点放在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上。根据城市化快速推进的需要,在同济大学举办了城镇化知识培训班,对全市分管城建工作的县区、局办和乡镇领导干部进行了培训;举办“城市化与可持续发展”等专题讲座,围绕建设“旅游大市”的目标,组织举办了建设“旅游大市”研讨班,到上海、西安等地学习考察,聘请国家、省旅游局和高校专家上课辅导,收到了较好成效;针对发展开放型经济,培养外向型人才的需要,利用每周两个晚上的时间举办了英语学习。宁波市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举办了公共行政管理、城市规划等专题研讨班,提高干部队伍的领导能力和水平。温州市、绍兴市都根据加入WTO的新形势的需要,举办了各级干部WTO知识培训班。在非公有制经济党组织组建过程中,各市都把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促进企业发展作为企业党组织的重要任务和职责。为此,明确要求党组织书记不仅要政治素质好,组织能力强,还要懂经营、会管理;开展党组织活动要与企业经营结合起来,并加强对党员经济管理和企业经营等知识的培训。

(四)创新意识强,积极探索组织工作的新方式、新方法。

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中,绍兴市主体班次教学采用多媒体技术,增强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和直观性;对中青年干部的教育培训实行“1+3”办学模式,即三个月培训中,组织学员用两周时间自带铺盖,深入农村蹲点调研,用一周时间到企业体验生活,再安排一周时间到部队接受军训;同时,为使年轻干部接受党性教育,组织中青班去延安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到监狱进行警示教育,有机地把课内学习与课外教育结合起来;在市管干部进修班中实行“2+1”教学模式,即教师2小时讲课,1小时学员提问,教师释疑,相互探讨。宁波市针对具有高学历的中青年干部基层工作经验不足的实际,组织他们到基层学习考察、挂职锻炼。温州市在课程设置上下功夫,合并培训内容,将政治理论、法制教育等内容全部纳入主体班次,统一考试,统一发证。宁波市把调查研究作为探索知识分子工作新途径的基础性工作,开展了两次大的调研活动,形成了《新世纪宁波人才支撑体系的研究》、《实施“一号工程”三周年人才资源发展报告》,在此基础上,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宁波紧缺人才培养工程的实施意见》、《宁波市引进高素质人才和智力实施办法》等文件,提出了许多有创造性的意见和做法。

通过考察学习,我们开阔了视野、拓宽了思路,增强了做好组织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要以这次学习考察为契机,认真研究三地经验,增强创新意识,集中精力做好我们的工作。有关科室提出了加强和改进相关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为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推动工作开展做好了准备。

1、理顺关系,加大组建力度,推动非公有制经济党建工作的深入开展。一是加强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基础工作,理顺关系,健全组织。在完成非公有制企业党建调研,摸清底数,制定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实施意见》,确定我市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工作的总体思路、工作目标。二是筹备召开全市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会议,总结我市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情况,查找存在的问题,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三是进一步扩大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的覆盖面。督导县区和相关部门重点抓好党员3人以上、职工100人以上企业建立党组织,职工50人以上企业发展党员工作,并为建立党组织创造条件,理顺组织关系,完善覆盖网络。按照“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到哪里,党建工作就延伸到哪里”的原则,针对不同企业、不同党员分布的实际情况,在非公有制企业中分别组建独立支部和联合支部。同时加强企业工、青、妇等群团工作,发挥群团组织的助手作用。四是建立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联系点。准备在全市10家非公有制企业中建立党建工作联系点,重点对其党建工作给予指导,帮助解决相关问题。并利用联系点的典型示范作用,带动其他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做好党建工作。五是开展灵活多样、切实有效的组织活动,充分发挥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的作用。进一步强化指导,帮助企业根据生产经营实际,探索有效的党组织活动方式、方法,采取多种形式,切实加强对党员的教育管理。不断完善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制度,采取“先试点、后总结、再推广”的方法,重点制定好《私营企业党组织组建制度》、《党组织工作制度》、《党员学习生活制度》、《流动党员跟踪管理制度》等。

2、强化领导,突出重点,切实加强干部教育培训工作。进一步发挥市委干部教育培训工作领导小组的总揽作用和市委组织部的牵头抓总作用。每年要至少召开1次市委干部教育培训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对全市干部教育培训工作重大问题进行研究部署,明确工作重点,确定培训班次,落实培训经费,保证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顺利进行。市委组织部要加大对承担干部教育培训任务的单位的协调力度,定期督导检查,了解掌握全市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情况,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保证形成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合力。认真研究培训内容和课程设置,紧紧围绕市委和市政府的中心工作,培训内容要服务全市工作大局,符合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促进我市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课程设置要符合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切实围绕培训主题,保证培训效果。进一步加强干部教育培训的管理,严格执行办班审批制度,各单位年初报培训计划,办班时履行审批程序,实现干部教育培训有序化管理。加强对各类培训班学员的管理,严格抽调、考勤、考核等管理环节,保证培训的顺利进行。强化培训基地建设。把提升我市各级党校和行政学院的教学水平,整和教学资源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扩大国内教育培训基地,继续发挥中央党校、清华大学、燕山大学和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的作用,并不断扩展建立其他培训基地;适时探索境外培训的有效途径,提升干部教育培训档次。

3、立足服务,营造氛围,开创知识分子工作新局面。一是立足为我市社会经济建设服务,加强党管人才工作,开展人才强市调研活动,摸清我市人才底数,为市领导的决策提供准确的信息和较为可行的建议。二是有组织部、人事局牵头,确立人才发展战略研究课题,抽调人才工作协调小组成员,组成人才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确立一个总课题和若干子课题,分别对党政领导人才队伍、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民营企业人才队伍建设以及党管人才工作载体和工作定位、人才机制和人才环境进行研究,从而系统、全面的调查研究我市人才发展情况,并提出一系列对策措施。三是积极营造“四尊”氛围,做好我市第六批拔尖人才的选拔管理工作。修订完善《秦皇岛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选拔管理办法》的基础上,公平、公正、公开地选拔我市第六批拔尖人才,使我市的人才选拔与管理工作更加规范科学。在为知识分子服务上,按照八字部风的要求,为知识分子办实事,营造知识分子之家的温暖。四是加强市直院校班子建设,加大对市属九所院校领导干部的管理力度,建立一支政治坚定、作风优良、业务过硬领导干部队伍。五是发挥人才工作协调小组作用,出台我市人才强市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