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下的思政工作

时间:2022-01-16 10:32:08

心理学下的思政工作

一、建立心理危机干预机制,提升幸福感。

首先,人需要多方面的感受和需求。要高度重视人的主体感受、情绪反应,充分关注每一个人的自身成长与发展的需要,关注他们的理想、信念、情感和期待,努力创造条件让每个人都能够根据自己的选择发挥聪明才智和潜能,不断提升他们的工作生活幸福感;针对人们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最大限度地消除容易导致心理失衡、失调的外部诱因,为促使人的心理和谐提供社会环境支持。其次是及时干预机关干部心理危机。要建立从党务干部、部门领导到分管领导、党政一把手的心理危机快速反应机制,建立从心理咨询室到专业精神卫生机构的快速危机干预通道,对处于困境的机关干部进行心理诊断、干预、跟踪和控制。特别是要高度重视心理问题高危人群的预防和干预,对心理问题及早发现、及时干预、有效控制。三是在考选干部中注重考察心理素质。要把干部的心理素质和心理调适能力作为选拔任用干部的重要依据之一,保证考选的干部身心均处于最佳状态,有足够的勇气和毅力处理各种矛盾和问题,真正能够担当重任。

二、正确理解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心理疏导的作用。

心理疏导从思想政治工作角度来讲,它体现的是科学发展和以人为本的精神理念,是工作人性化的一种具体表现,是满足人类个体心理需求与精神需求的一种科学做法。思想政治工作是做人的工作,既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又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思想政治工作要求有较高的说服力、较强的影响力,同时也要求重视形式和内容的创新。根据群众的实际需要,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应更加注重人的心理需求和精神需要。所以做思想政治工作,绝不可以只从政治角度出发来考虑问题,也要从心理和精神角度来分析,这样才能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才能让人们接受思想政治工作。心理和思想是有机统一的,也是会相互发生作用的。

三、完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机制。

建立健全社会舆论汇集和反映机制,加强社会心态的监测、评估和预警,完善社会心态疏导、调适与平衡工作体系,促进社会情绪交流渠道畅通,避免不良心态积累恶变,引导社会心态良性变化,帮助人们在潜移默化中达到心理和谐。加大心理卫生投入,健全心理咨询网络,把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贯穿、渗透、体现于各级各部门的思想政治工作、家庭教育、学校教育、舆论引导、文化消费、志愿服务、专业咨询、心理医疗等各个方面。在各种组织内部,建立健全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机制,加强组织与成员、成员与成员之间的交流沟通,及时帮助人们解决思想情绪和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在坚持心理卫生教育、做好心理卫生辅导的同时,注意抓好教育引导和利益促导。在当今的社会里,思想政治工作已经从原来的侧重教化,发展为进一步强化对人的主体地位的肯定和尊重,以及强化对符合人性的生理需求、生存状态、生活条件的关注和保障。关注人民群众的主体感受,关注每一个人的成长与发展,关注人的理想、信念、情感。努力让每个人都能够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发挥聪明才智的环境,使人人有平等创业和凭借自身能力改变自己、实现愿望的机遇已显明地展现出来。因此,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和途径、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健康,是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必须认真加以研究和探讨的问题,努力从教化式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中解放出来,开辟一条坚持既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又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的心理疏导式的思想政治工作新路子,以进一步融洽关系,促进和谐,十分必要。

作者:王建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