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引渡制度人权保护

时间:2022-02-06 09:22:44

浅析引渡制度人权保护

摘要:引渡制度是国际司法协助的重要制度,是各主权国家有效行使管辖权和惩罚犯罪分子的重要保障。“死刑不引渡”作为一项国际通认的引渡原则,对推进人权保护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积极意义。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国际司法合作已是必然,各国在坚持“死刑不引渡”的基础上打击犯罪且保障人权也是必然。

关键词:引渡;死刑不引渡;人权;人权保护

一、国际通行引渡规则

引渡作为国际刑事司法协助的重要形式,是主权国家以对逃亡犯罪人实行刑事管辖权为目的,而将被限制于自国内的刑事司法管辖权延伸到他国领域内的国家行为。它具体是指国家根据条约或基于其他理由把在其境内而被别国指控或判定犯罪的人,应该国请求,移交该国审判或处罚的行为。国际上各国进行引渡的法律依据主要有三种:一是签署的有关引渡的国际公约,如1990《联合国引渡示范条约》;二是国家之间签订的双边或多边引渡条约,如2005年签订的《中国与西班牙的引渡条约》;三是主权国家国内法关于引渡制度的规定。伴随着引渡制度的产生和发展,衍生出了一系列的引渡原则,其中双重犯罪原则、政治犯不引渡原则、专门原则、本国国民不引渡原则、死刑不引渡原则是主要的引渡原则。

二、死刑不引渡原则与人权保护

国家间通过缔结双边或者多边引渡条约,将国家引渡外逃犯罪人的行为上升为法律行为,对维护国际社会秩序安全虽然起到了重要作用,但犯罪人的人权保障成了一大挑战,可以说,现代犯罪人引渡的根本问题是国家主权的扩张和逃亡犯罪人人权保护之间的对立关系如何调整的问题。(一)死刑不引渡原则的确立。18世纪以前,死刑并没有成为引渡的限制条件。18世纪随着资产阶级启蒙运动的兴起和发展,人道主义思想开始提出并得到了刑法学家们的极力主张,但是真正立法上废除死刑则开始于19世纪中叶。1847年,美国密歇根州首开废除死刑先河。而后掀起了世界范围内第一次废除死刑运动的高潮,但到二战以后,人权的内容日益丰富,被告人、被判刑人的权利保障也提到人权讨论中来。(二)死刑不引渡原则的依据。1948年《世界人权宣言》第3条规定:“人人有权享有盛名、自由与人身安全。”第5条规定:“任何人不得加以酷刑或施以残忍的、不人道的或者侮辱性的待遇或者刑罚。”因此,可以说《世界人权宣言》是死刑不引渡原则确立的重要的法的依据。1966年《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经济、社会及文化权利公约》等均规定了生命权是个人的基本权利之一,是绝对不可任意剥夺的基本人权。以上人权保护的国际法律文件均可被视为是死刑不引渡原则的法理依据。(三)死刑不引渡原则的表现形式。鉴于对人权的保护,“死刑不引渡原则”便应运而生,目前已被世界上大多数主权国家载入其引渡法或者是明确规定于双边引渡条约中。前者如1981年《瑞士联邦国际刑事协助法》第37条第2款的规定,后者如《泰美引渡条约》第6条的规定。目前,有关引渡问题的国际公约中,“死刑不引渡原则”也成为了其中的重要内容,其中,以1957年《欧洲引渡公约》的规定最具代表性。

三、确立死刑不引渡原则的意义

首先,死刑不引渡原则的确立是国家行使主权的具体表现。引渡所涉及的国家的刑事司法管辖权,是国家行使主权的一种非常典型的表现形式。引渡条约作为国家间进行引渡活动的重要依据,各国在平等协商的基础上签订双边或多边引渡条约,为国家行使刑事司法管辖权提供法律保障。其次,死刑不引渡原则的确立有利于有助于维护国际社会的公共秩序。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推进,国际性的犯罪与跨国性犯罪趋势日益严峻,将死刑不引渡原则作为一个刚性原则确立于引渡制度中,为国际刑事司法合作提供便利,使外逃犯罪人受到应得的法律制裁。最后,死刑不引渡原则的确立有效保障了犯罪人的人权。死刑不引渡原则是指当被请求引渡国有理由相信引渡客体在被引渡后有可能被引渡国判处或执行死刑时,被请求国应予以拒绝引渡。可以明确地看出,死刑不引渡旨在保护引渡客体,即犯罪人的人权,与废除死刑及限制死刑保护人权的目的殊途同归。人权保护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永恒主题,而人类社会想要不断地想要向前发展,必然需要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因此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国际司法合作已是必然,各国在坚持“死刑不引渡”的基础上打击犯罪且保障人权也是必然。

[参考文献]

[1]黄风.中国引渡制度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

[2]秦一禾.犯罪人引渡诸原则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7.1.

[3]张旭.人权与国际刑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4.

[4]张旭.国际刑法论要[M].吉林大学出版社,2000.

[5]邵津.国际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8.

作者:蒋艳萍 单位:甘肃政法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