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农村职业教育新发展

时间:2022-11-21 09:29:15

“互联网+”时代农村职业教育新发展

摘要:随着我国信息化水平升高,宽带网络逐渐普及和完善,互联网已融入大众日常生活中。网络的普及应用和发展不仅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还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教育模式。在互联网时代原有的农村职业教育模式无法适应现代化知识更新需求,也受到不同部门制约。在“互联网+”时代下,通过提高对农村职业教育的认识,优化专业结构并丰富教学内容,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加强实践教学,建立训、研、创一体化的实习基地的途径,更好地开展农村职业教育。

关键词:“互联网+”;农村;职业教育

“互联网+”是指将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与现代制造业、服务等行业相互融合、创新促进转型和增值,在“互联网+”发展过程中,每个领域会根据实际发展情况及市场数据充分掌握该领域及相关领域发展状态,找寻适合自身发展的“互联网+”路径。事实上,国内越来越多的行业与互联网存在密切联系,产品功能呈现智能化、网络化的特点,整个国家的产业格局迎来翻天覆地的变化。“三农”问题是关系现代化建设全局和小康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我国70%左右的人口在农村,农村稳定才能保障全国稳定,农业现代化才能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现代化。现代农业生产模式的变化以及农村从业人员的需求,给传统农业的转型带来机遇和挑战。在阻碍农业发展的重点因素中,农业科技水平不高是主要原因,直接影响农业生产效率和资源产出率。因此,改革农村职业教育不仅关乎农村发展问题,还关系中华民族整体素质和未来发展问题。必须注意,原有的农村职业教育模式存在一系列问题,从而出现招生难、办学能力低、学员水平低等情况。在“互联网+”发展背景下,探索适应全国农村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策略,对缓解农村青年就业压力、提升农业竞争力产生重要影响,也为推进小康社会建设步伐做出重要贡献。

一、“互联网+”时代下职业教育的未来发展趋势

在信息化时代,“互联网+”是大势所趋。现阶段,我国处于产业升级转型阶段,基于“互联网+”战略推动下促使生产方式发生巨大变化,这也对职业者提出更高的要求,我国生产制造正朝着生产智能方面迈进,这也是开展第三次工业革命的重要内容。判断“互联网+”教育是否成功的标准如下:用户利用网站进行学习,是否对他从事的工作有帮助;是否帮助其解决实际工作中的技术难题。想要培养优秀的从业人员,要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一)借助网络信息技术开设网络教学

教学内容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教育的学生或成人只有学会并灵活应用所学技能,才能维持长久的学习兴趣。细化的职业技能培训,是未来网络教育发展的重要问题。职业教育课程必须设定明确的出发点,希望学生掌握所需的技能。在开设面向职业教育相关课程时,必须考虑某个行业发展需求、某一种软件、设备使用情况,软件行业内最新的应用技术等内容。职业教育要与企业密切连接,可由不同领域的企业制定合理的教学内容,为学生进行授课。

(二)以现代教育技术推行交互式教学模式

随着网络教育的不断发展,原有的教育已告别初期盲目发展阶段。随着引入大量的国外网络教育,学习者能自主判断什么是好的教育。例如,美国的网络教育发展态势推动我国网络教育的发展,在“互联网+”教育环境下,一定可将网络教育推向新的高度,从而提升网络教育质量。现在的问题是如何采用不同形式的交互工具,让具有类似兴趣的网络学习者组成互动社区,这就需要通过不断实践完成。这种互动式社区能有效培养学习者学习兴趣,加强彼此的沟通和交流,促使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二、当前农村职业教育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影响职业教育发展的因素分析

职业教育就是让受教育者掌握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的职业知识、技能。开展职业教育重点在于培养应用型人才,成为拥有一定的文化水平和专业知识、技能的劳动者。与普通教育相比,职业教育重点在于培养劳动者实践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义务教育需要变革的内容较多,想要进行现代化生产自然离不开专业优秀人才。因此,开展职业教育尤为重要。职业教育受到政治、经济、教育等因素的影响,其中,经济是影响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因素,例如,劳动力市场规模、就业失业情况、企业结果、经济发展模式等。从产业结构角度来说,建立职业教育制度、扩充职业教育规模等在一定程度上受益于工业革命。工业革命从农业为主导转变为工业为主导模式。目前,我国处在全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时代,在“互联网+”战略模式下,智能化、信息化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技术,进而对从业人员提供更高的要求。由于新技术、新工艺和材料的出现,如果职业教育依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无法适应其发展要求。“互联网+”模式打破权威对知识、技术的垄断,人人均可获取并使用知识。对于农村职业学校来说,多数教师虽然具备丰富的理论功底,但缺乏明显的实践经验。同时,农村职业教育想要达到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学校应为学生配置实践操作性强的实训基地和设备。必须注意,现阶段多数农村职业教育实训基地较少,所用实训设备无法满足学习要求,所设立的专业也没能按照市场需求进行合理的设计或者增加。

(二)缺少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基础设施

农村职业教育被归纳至二等教育范畴,国家对其发展的关注度明显低于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必须注意,农村职业教育最基本属性并非是经营性的,而是公益性教育模式。从经济学角度来说,农村职业教育隶属于公共产品,这种公共产品属性决定其发展以政府为主导,通过政府职能达到公共利益最大化的效果。同时,积极鼓励企业、社会理论及个人等多元主体参与农村职业教育,逐步形成办学体制多元化局面。目前,全国多个地区农村职业教育面临诸多困境,这一情况受到学术界的广泛重视和关注。相关调查数据表明,70%的农民对开展职业教育保持无所谓和不满意态度,仅有9%的农业技术由学校职业教育获得,有32%的家长和学生认识到农村职业教育对生产产生较大作用,多数学生对学校专业课教师和教学效果并不满意。农村职业教育供给质量不高,无法适应市场具体需求。分析其原因是农村职业学校软硬件建设无法满足农村职业教育发展需求。农村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有所不同,其最大差异就是展示其实用性和实践操作性,这种特征促使农村职业教育配备的师资力量、实训基地等设施与普通高中有所不同。

(三)缺乏完善的农村职业教育体系

目前,我国农村职业教育整体水平较低,形式过于单一,无法满足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资源开发、提升农村劳动力素质要求,不能适应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主要表现为:已有的农村职业教育主要根据初高中学生设定2-3年级以上阶段的教育,针对农民的短期培训和岗前技术培训等成人教育少之又少。同时,农村素质偏低的情况表明农村职业教育发展存在巨大发展空间。从所有制方面来说,主要以国家和地方政府投资的职业学校为主,私人投资的农村职业教育较少。因此,培训资源会分散至各个管理部门,导致培训资源短缺和严重浪费的情况。

(四)教育内容涉及面较窄

近些年,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对农村、农业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基于互联网上对农民开展培训主要集中在电子商务领域,内容局限在如何开网店、如何获取利益等方面,导致农民对互联网作用依然停留在管窥状态,导致农业数据利用率较低,信息技术无法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三、“互联网+”条件下农村职业教育改革的有效路径

(一)提高对农村职业教育的认识

农村经济的发展必须依赖科技、教育的支持,我国农村人口较多,劳动力素质较低,想要提高农民收入和农村经济,必须培养大批高素质劳动者。因此,应充分认识到改革农村职业教育的重要性,明确发展职业教育就是发展农村经济的理念。实践表明,凡是重视发展职业教育的地区,其经济水平明显提升。此时,不仅要克服不重视教育的思想,还要批评职业技术教育落后和不良社会风气情况,提倡把最优秀的人才放到农村生产第一线,将大量农村青年培养为当地经济发展所需的人才。目前,部分地区普通教育发展较快,升学率不高,只顾及少数学生的升学服务,不重视面向全体学生等原因,导致送出去较多学生但回来较少。同时,各地农村职业教育想要跳出偏重政治和经济功能怪圈,应对农村职业教育的定位和未来发展进行适当调整。农村职业教育政策必须解决弱势群体发展问题、弱势群体教育不公平待遇问题。由学历教育转向提升劳动者技能和素质轨道上,借助职业教育提升农民素质,培养大量新型农民。当然,农村职业教育要以立足农民、服务农民为目标,遵循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展现职业教育优势,从而培养复合型技术人才,逐步提升农村职业教育的认可度及质量。

(二)优化专业结构并丰富教学内容

职业教育是将学生培养为优秀的应用技术人才,提升劳动者素质水平,增强劳动者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在社会需求呈现多样化特点的同时,职业教育层次、教育内容、办学形式也呈现多样性特点。只有符合农民需求的教育形式,学校才能有发展生机。从农村经济、科技和教育发展水平来看,多数地区的职业技术教育要以培训初中级、短期培训为主,满足职业技术发展需求。“互联网+”农村职业教育是指将互联网创新结果与农业相关的领域进行融合,推动技术发展,提升生产效果,形成以互联网为依托的社会经济发展形态。农业知识是农村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互联网、云计算等技术,依托设置的各类传感节点和无线通信网络,在农村职业教育过程中,利用数据网关、一体化控制器、主控制箱等设备开展教育和培训工作,确保农业生产、管理、物流等过程实现智能化管理效果。各涉农职业教育学校依据农业管理、生产、经营等信息开设相关的专业,培养市场紧缺的人才,为开展智能农业服务提供重要依据。从课堂教学层面来说,对内容创新尤为重要。创新应紧紧围绕学生学到真本事和可持续发展为依据。从教学内容角度来说,建设优化的课程体系,将重点放在基于“互联网+”环境下农业生产具体应用中,重视讲解智能农业知识、能力。教师要根据当前智能农业发展对新型农民专业技能要求和学生对未来职业知识、能力等需要,建立数字教育资源共享体系,改造传统教材,实时更新教学内容,达到因材施教的效果。

(三)改革创新传统的教学方法

从教学模式创新角度来说,运用教育信息化技术,把教师、机房转变为互动课堂学习中心,把图书馆、宿舍建设为支持学生自主学习空间,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利用在线开放课程、微课等途径创新教学模式,消除传统课程教学的弊端,利用网络化教学手段打造“互联网+”环境下的农村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借助互联网的动态感知技术,随时了解人员流动、个体感知等情况,让学生能随时通过网络平台进行互动和交流,推行“一生一案一评价”的教学管理模式。从教学方式角度来说,紧紧围绕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兴趣展开。2015年,国内第一份阅读指数研究数据表明:人们常用手机来阅读信息,所占比例为38.7%,明显高于纸质媒介(27.3%)和电脑(17.2%)。在日常教学中,要重视应用互联网,例如,通过微信平台发出教学内容、分享有关文章等内容,便于学生掌握学习重点和难点问题。使用信息技术改革传统教学模式,从而形成移动、个性化学习方法。

(四)加强和落实实践教学

从实践教学层面来说,加强体验式教学。必须把互联网技术应用并贯彻至整个教学过程中,促使学生重新认识到新时期农业生产、管理、经营模式,创设网络智能化、精细化农业生态环境,确保学生接受的实践教学在全真环境下进行。从培养创新创业能力角度来说,涉及农村职业教育应把创新创业教学融入“互联网+”教育过程中,纳入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以创业园、农业创客空间等为依据,将科研优势合理转化为教学优势,分阶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

(五)建立训、研、创一体化的实习基地

对传统实习基地进行改造升级,例如,建立种子科技园、农业信息化示范基地等,创设实训、科研、创业为一体的智能实习基地。借助物联网、云服务等技术,建立应用分析精准化、生产控制智能化、过程监管全程化等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在“互联网+”条件下,以农业管理、流通、经营信息化为目标,建立网络化运营和管理体系,根据生产情况实施远程监控和管理。利用互联网技术实施生产、经营和管理工作,创建数据统计平台,把大数据分析作为基地后期改善依据,把涉农专业教育由课题转移至基地中。如果现场实训安排存在困难,必须开发替代性虚拟仿真系统及实习基地,有效解决无法提供真实事件环境引发的问题,把虚拟仿真平台和实验室应用到学校日常教育中,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农业运营管理相关知识。总之,“互联网+”模式重点在于融合共享,应用在农村职业教育领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农村职业教育信息化,推动农村职业教育改革和创新,便于尽早建立网络化、数字化、终身化教育体系。针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农村职业教育要培养适应新时期农村发展的人才,构建顺应“互联网+”农村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农村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紧紧围绕农业产业链培养满足时展的人才,全面提升农村职业教育人才质量。

作者:孙凌晨 罗丹丹 单位:长春师范大学 吉林大学 吉林省学校后勤管理指导中心

参考文献:

[1]陈国胜,沈杨.“互联网+”背景下农业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农业教育,2015(6):38-42.

[2]周云.由“互联网+”对今后中等职业教育的冲击的思考[J].科学导报,2015(13):306-307.

[3]张霞.论浙江农业与职业教育的互动及协同发展[J].继续教育研究,2013(1):53-54.

[4]刘淑焕,等.浅谈互联网+职业教育的实现途径[J].商业经济,2015(11):7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