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窥呼吸内科学教学中的多媒体

时间:2022-01-12 02:08:04

管窥呼吸内科学教学中的多媒体

一、多媒体教学在呼吸内科学教学中的优势

1.教学内容直观,易于理解传统的呼吸内科学教学模式是利用黑板和粉笔,授课老师将授课内容写在黑板上,教师一边讲解,学生一边听讲、抄写。这种教学方式耗时较多,并且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影响教学效果。而多媒体教学方法可借助网络的优势把信息量较大的教学信息资源呈现给学生,用多种信息展示方式,在向学生演示大量的图片的同时,可添加必要的说明性文字,如支气管肺癌的教学过程中,可将具有典型临床症状、体征的肺癌患者的胸部X线片,胸部CT片,PET-CT片及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结果、细胞学和组织病理结果及图片等以及诊治经过显示出来。我们还将呼吸内科病房收治的呼吸系统疾病患者一些具有特征性、代表性意义的病例资料拍成照片,如三凹征、杵状指、口唇紫绀等,然后通过PPT教学课件向学生播放,这样可以明显提高教学效果,给学生直观的印象,加深对相关内容的理解。因此,多媒体课件能够将呼吸内科学的相关疾病内容以图、文、声、画、视频等多种形式展现给学生,因此可以使传统的呼吸内科学教学方式,转变为现代、多样、动态、立体、形象的教学等,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所学的理论知识的印象,有助于学生记忆。

2.引入临床病例,增加课堂信息量在呼吸内科学的学习过程中,为了加深学生对所学疾病的理解,可以结合具体病例进行讲授,如展示胸腔积液患者的典型症状、体征检查等真实图片,以及相关实验室检查的结果,诊治经过,一方面可以使学生们加深对课堂上讲授的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另一方面还可以培养学生分析临床问题、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并为临床见习和实习奠定基础。此外,由于呼吸内科病房的一些急危重症患者如ARDS患者以及进行机械通气患者,因多方面愿意不能接受医学生的见习,因此,回顾以往的病例资料就是现阶段最好的教学方式。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这些病例资料,可弥补临床见习的不足。

3.能充分发挥网络的优势,及时更新教学内容由于医学的不断进步,就要求临床教学内容与之同步,而多媒体教学迥异于传统教学,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能将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有机地整合到教学之中。由于连通了互联网,教师可以迅速地更新知识,并随时在教学中增补新的内容。同时,学生可方便快捷地从网上下载教师布置的相关参考资料和教学任务。学生同时可以利用互联网便捷快速的优势,向指导教师提问,与网上的其他学生交流,获得更大的学习自由和空间,获取更全面的信息,开阔视野,活跃思维,进一步提高学习效率。

二、多媒体教学在呼吸内科学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如何提高多媒体课件质量课堂教学中使用的多媒体课件的质量直接影响呼吸内科学教学效果。思路清晰是制作成功的关键,条理清楚是保证课件质量的基础。在制作课件前,应确定课件的适用对象,针对教学的不同群体,以教学大纲为主轴,确立各疾病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和各知识点。然而,有些教师往往由于备课草率,只是仅仅书本文字扫描到幻灯片中,而并未使多媒体课件具备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徒有多媒体的形式,而缺乏应有的内涵。在多媒体教学中还存在另一种不良倾向,即一味地追求多媒体课件的视听效果,插入大量的图片和动画视频,甚至和教学内容关系不大,往往忽略了课件应有的严肃性和严谨性,冲淡了课堂教学的严肃气氛和重点内容,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影响教学效果。

2.实现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的有机统一传统教学方式的“填鸭式教学模式”不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不能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图文声像并茂、形象生动、信息量大等特点,在呼吸内科学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我们应引导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掌握教学内容的相关重点内容和难点。但我们更应清醒地认识到,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和受体,教师只应在教学活动起着一定的引导作用,多媒体课件技术则是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一座桥梁,可以增强双方的沟通。目前,有少数教师在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活动时,常常只是忙于演示课件,却不重视和学生的沟通和交流,忽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反馈,影响了教学效果。

由于上述原因,在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授课老师要善于掌握课堂气氛和课程进度,在演示课件的过程中,穿插使用传统的黑板板书手段,从而增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信息反馈和互动交流,充分发挥出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地位,同时可以增强广大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意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综上所述,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方式,在呼吸内科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发挥着巨大作用,但同时其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多媒体教学并不能完全代替传统的教学手段。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结合呼吸内科学的教学内容和教学重难点,将二者进行有机结合,互相补充,互相促进,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内容,从而真正提高呼吸内科学的教学质量。

作者:王苒桂淑玉孙耕耘单位: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呼吸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