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型大学继续教育论文

时间:2022-05-26 09:25:00

研究型大学继续教育论文

一、研究型大学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

我国继续教育起步较晚,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才正式引入“继续教育”这一概念。直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大学才开始开办正规化的继续教育,特别是一批研究型大学发挥了重要的示范和带头作用。短短30多年的时间里,研究型大学继续教育虽然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在办学定位、办学模式、办学机制、质量保证等方面也存在诸多问题。

1.研究型大学继续教育办学定位缺失

我国研究型大学定位于产生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和培养高层次精英人才为目标,因此对传统意义上的普及化教育层次、非全日制、社会影响较小的继续教育不重视,在整个办学系统中处于可有可无的边缘地位。从已经公布的大学章程来看,只有小部分研究型大学比较重视本校的继续教育,作为社会服务的一个窗口和桥梁。但遗憾的是绝大部分研究型大学根本没有提及继续教育,对继续教育的办学定位缺失。

2.研究型大学继续教育办学模式亟待转变

研究型大学继续教育仍主要以学历教育为主,在办学模式上缺少特色,同质化严重。培养模式上仍以应试教育为主,缺乏对业余成人学习特点、心理、职业等方面的研究,在专业课程设置、教材使用等方面更多的是复制研究型大学全日制教学体系,不能很好适应市场经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对于非学历教育,则处于比学历继续教育相对更次要的位置,同时由于办学历史较短、经验不足、理念滞后、模式僵化,导致在具体实践中,缺乏有效的项目策划、市场开拓和质量控制能力,办学质量和品牌参差不齐,市场影响力不大,效益不显著。同时,研究型大学非学历继续教育项目往往垂青于经济管理类,针对市场热点进行开发和运营,而不是结合研究型大学自身的办学优势和特点开发引领社会进步的高端培训项目。总体而言,研究型大学继续教育的以学历继续教育为主并且特色不明显、非学历继续教育发展乏力的现状,已经不适应于社会经济形势的总体发展和整体教育体系的变化,研究型大学继续教育办学模式亟待转变。

3.研究型大学继续教育的办学机制尚需优化

研究型大学的继续教育有别于全日制教育的最大区别就是市场化属性更强。研究型大学开办继续教育,必须责权下放,以学院为主体,充分调动各个办学实体面向市场的积极性,机制相对灵活,自负盈亏,全成本核算,强化产值导向和效益导向,推动继续教育做大做强,形成核心竞争力,赢得社会的认可,塑造品牌形象,才能形成继续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但是总体而言,目前高校继续教育运行机制虽然已经呈现“半市场化”的状态,但主要还是依附于普通高校的教育管理体制和机制,忽视了继续教育面向市场的创新,以至于继续教育的管理、规划以及资源配置手段的计划性气息较为浓郁,而市场化特色薄弱。研究型大学继续教育要发挥潜力,办学机制有待进一步优化。

4.研究型大学继续教育的质量保证体系有待完善

研究型大学继续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导致在质量保证上容易出现两个极端:一方面,随着整体宏观形势的发展,高等教育普及化的现状,研究型大学继续教育招生形势日益严峻,入学门槛越来越低,生源质量的降低和生源数量的减少,加之研究型大学很少在继续教育上的投入,导致在教育质量上的滑坡。另一方面,继续教育片面地依靠品牌运作,过度地依赖市场行为,单纯追求数量增长、盲目扩大办学规模获得了较高的经济效益,但直接后果就是教育教学质量的严重滑坡。研究型大学继续教育要建立稳定、持续的质量保证体系,还需要在实践中探索和完善。

二、研究型大学开展继续教育的争论

继续教育是研究型大学在创建学习型社会发挥作用的重要形式。但是在高等教育大规模扩张之后,学历继续教育的“补偿性”功能进一步削弱,围绕研究型大学开办继续教育的问题出现了一些争论和分歧。争论主要集中在价值、模式、层次、质量和机制几个方面。

1.价值的争论:要还是不要?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关于研究型大学是否开展继续教育的问题出现了不同的观点,很难得到一致性的回答。研究型大学的继续教育似乎沦为了“鸡肋”。一方面,从宏观导向上看,国家在创建学习型社会过程中,研究型大学通过开办继续教育,对推动全社会的终身学习的确能发挥一定的积极作用,同时也可以为其自身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获取一定的政策支持。从微观现实来看,继续教育,无论是成人教育、网络教育,还是自学考试或者函授教育都有一定的成长历史,一旦停止办学,必然会引发一系列的矛盾和困难,如人员安置、资源利用上存在多元化的利益诉求等;同时继续教育在产生了社会效益的同时,也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研究型大学办学经费上的不足。然而另一方面,由于继续教育面向市场办学,在办学的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矛盾往往会被扩大化,受到社会舆论的强大压力。同时由于目前继续教育以学历教育为主,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数量上甚至超过了全日制学生。学校内部出现的不同声音,导致学校管理层对是否继续开办继续教育产生了疑问,也就是“举办继续教育的价值何在?”

2.模式的争论:学历还是非学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及高校的大规模扩招,学历继续教育的“补偿性”功能进一步削弱。与此同时,非学历继续教育的作用却日益显现,并且形成了一个不容忽视的教育市场,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顺应这种趋势,国内清华大学率先停止了学历继续教育,继而转型开展非学历继续教育,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益。清华的例子促使国内其它研究型大学,特别是985高校普遍开始思考一个问题,那就是是否还需要举办学历继续教育?为什么不可以走清华大学的路子,转而开展非学历继续教育?通过转型开展非学历继续教育,可以解决原来开展学历教育的人员问题,同时也避免了由于发放学历学位所产生的校内疑虑等一系列问题。因此越来越多的研究型大学开始走转型发展之路,也就是从发展学历教育转向发展非学历教育。但是由于历史、观念、体制、机制等诸多问题,转型之路并非一帆风顺,遇到了一些阻力和困难,继续教育的办学模式究竟路在何方?

3.层次的争论:大众化还是高端?目前,研究型大学学历继续教育对象是高中起点本科、高中起点专科和专科起点本科,相对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的精英标准,属于大众化层次。因此在校内就会有一种论调,学历继续教育降低了研究型大学的层次,应该退出学历继续教育,转而从事非学历继续教育。又由于研究型大学重在学术研究、发展科学、培养高层次人才,相较于其他类型的高等院校,通常具有学校规模大、学术层次和师资水平高,学科门类齐全,办学条件和效益较好的特点。因此,许多人认为研究型大学应该充分利用这些特点及优势,提高其非学历继续教育的层次,尤其要注重开展高端培训。但是所谓的“高端”至今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界定,目前仅仅从学费高低、教育对象的社会地位等方面来加以区分。

4.机制的争论:体制内还是市场化?继续教育面向市场办学,市场的作用会传导到教育的过程中,要求机制上相对比较灵活,但是研究型大学作为体制内的事业单位则要求相对稳妥,矛盾因此产生。一方面,继续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市场化的运作方式。从国内研究型大学的实践来看,如果继续教育办学单位作为机关事业单位来要求,则相对办学规模较小,效益不明显。而继续教育办学单位作为相对独立的办学实体则机制相对灵活,办学规模相对较大,会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当然,也存在着研究型大学的继续教育过度市场化的问题,也就是全部采用市场化运作继续教育,导致研究型大学继续教育变成了单纯的创收,教育质量低下,在继续教育行业造成了恶劣的影响。所以矛盾就出现了,在体制内办继续教育还是面向市场化办继续教育?

5.质量的争论:精英标准还是社会标准?任何质量的评价和保障都要基于一定的质量观和质量评价标准。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发生了变化,相应的人才质量观及继续教育质量评价标准也发生了一定的转变。针对继续教育质量评价标准的问题,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是精英标准,即仿照全日制精英标准来衡量判断继续教育质量;另一种则是社会标准,即用具有较强职业性、实用性的社会标准来衡量继续教育质量。由于继续教育授课对象大部分为从业人员,因此在授课内容上注重针对性、实用性和基础性,和全日制学生相比,缺少了系统性、专业性和创新性。在质量保证体系上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如果按照全日制精英标准、一元化的质量体系来看待继续教育的质量,无疑有所欠缺。因为继续教育采用的社会化的质量保证体系,更加注重“因材施教”,更加突出实践特色。

三、研究型大学继续教育转型的思考

美国大学继续教育联盟认为“大学继续教育是普通高等教育的延伸和补充,是一种创新的教育形式。大学继续教育的核心价值是创新,是对不断变化着的社会环境和学员需求的创新性的回应”。在我国,研究型大学开展继续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然而如何处理好转型之路上的种种矛盾和争议,也是我们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1.明确继续教育的定位和发展路径。研究型大学需要明确规划本校继续教育的发展,明确发展定位和发展方向。从指导思想上、办学理念等顶层上进行设计,使得具体的办学单位在实践中有章可依,持续发展。现代大学的继续教育作为大学履行社会服务职能的重要体现,维系和改善大学与社会关系的重要环节,大学应把继续教育纳入现代大学的总体发展规划,使得继续教育成为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动力,成为重塑现代大学自身形象的标志之一。在国内,如北京大学就专门制定了《北京大学继续教育发展规划》,明确了北京大学继续教育今后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与发展方向。这个规划虽然不可能解决全部争论,但是明确了继续教育的发展方向和发展路径,解决了校内的一些争论,为继续教育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氛围和环境,有利于继续教育做大做强和转型发展。

2.以信息化整合继续教育教学模式。继续教育的对象大多为从业人员,工作压力大,为了工作的提升或者新岗位的需要进行充电,面临着工作、家庭和学习之间的诸多矛盾。现代信息技术为开展继续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要用现代信息手段整合现有的夜大学、网络教育、自学考试、函授等多种形式的学历继续教育,建立学习平台,强化学习支持,克服网络教学存在的劣势,推动基于互联网与面授学习的混合型教学模式,提升学习效果和学习质量。目前全国67所研究型大学的网络学历教育已为继续教育提供了基础和平台,但我们还需要整合不同类型的学历继续教育的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更新教育观念,推动继续教育体制变革等,塑造在线继续教育的品牌和形象。同时推动现代信息技术在非学历继续教育中的应用。如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组建了一个虚拟的“伯克利继续教育在线”,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和教育技术,使学员能随时随地学学开设的课程或项目。“伯克利继续教育在线”整合了大学专业院系的课程,同时也将学院开发的继续教育项目通过在线教育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如国内清华大学从2005年开始,与国家发改委合作共同组织实施了“中国创新成长型企业自主培训体系建设(521)工程”,目前用户单位近1500家,参加培训和受益的学员超过300万人次。2007年,与国务院军转办积极开展合作,针对全国军队转业干部培训的实际需求,研发并推出了清华军队转业干部网络学堂项目,在线学习人数近万人。当然,和在线教育市场相比,高校的在线教育培训的市场规模较小,发育尚不成熟,还需要有一个不断培育培养的过程,日积月累,厚积薄发,逐步形成高校的在线继续教育模式。

3.以市场化推进继续教育办学模式改革。市场必须成为研究型大学继续教育办学当中重要的元素,一是市场的需求导向性强化了大学对大学继续教育的引导,提升了大学继续教育满足社会需求的能力;二是市场的竞争性提高了大学继续教育与市场之间相互选择的效率,也进一步激活和扩大了社会对大学继续教育的办学层次和办学空间;三是市场的价值性既是大学继续教育竞争的基础,也体现了大学继续教育对社会的现实贡献。研究型大学继续教育必须紧密结合市场需求,通过市场化手段,调动办学单位和校内学术支持单位的积极性,推动规模的扩张和经济效益的提高;以市场培育的思想加大对项目,特别是非学历培训项目的投入,逐步拓展市场;以市场化手段加强对继续教育办学单位品牌的营销,提升继续教育办学的美誉度和关注度,形成市场的良性循环。当然,以市场化手段推进办学模式的改革并不是单纯只注重市场,而是要市场驱动、质量优先、管理规范,逐步形成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的合理结构,整体推动继续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4.分阶段、分步骤推进学历继续教育向学历、非学历并重发展。学历继续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的一种补偿教育手段,在历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面临新的形势,学历继续教育在不同的细分市场发生了变化,特别是在一些教育基础较好的沿海发达地区,学历继续教育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萎缩,所以学历教育势必要变化。但是不同的高校,由于所处的区域不同、优势学科不同、学校的定位不同,需要分阶段、分步骤地推进研究型大学继续教育从学历继续教育为主向学历继续教育和非学历继续教育并重转型。针对不同的研究型大学,学历和非学历所占的比重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可以略有不同。在非学历继续教育发展阶段,可以从相对较为容易的、具有一定资源优势的考前辅导等项目开始运作,逐渐积累经验,拓展多元化的办学项目。在转型的过程中,要注意转变办学理念,优化队伍结构,加强项目研发,塑造培训品牌等,在市场的洗礼中逐渐提高办学层次。

5.建立和完善继续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继续教育办学过程中,市场是继续教育得以生存的基础。缺少了市场,继续教育就是无源之水;办学质量则是继续教育得以发展的核心。没有了质量,继续教育就是缘木求鱼,不但得不到市场的认可,而且势必影响到研究型大学的办学声誉,从而停止或限制继续教育的发展。所以质量更是继续教育发展的生命线。要保证和提升继续教育质量,首先要转变质量观和质量评价标准。不能用一把尺子、一套标准来衡量继续教育与全日制教育。其次,继续教育办学单位要建立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这个体系可以参照全日制学生,但却不能全部照抄照搬,研究型大学继续教育的质量保证体系必须由学术化定位转向社会化定位、由学科取向转向职业取向、由统一性原则转向多样性原则。并且这种质量保证体系更关注它的多元化和发展性,需要针对不同的类型、不同层次乃至不同地域,建立适合项目发展、有针对性的、多元化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

作者:王福胜单位:上海交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