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如何渗透法制教育

时间:2022-11-29 09:44:16

语文课堂如何渗透法制教育

学校教育是整个社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教育的内容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而发生巨大的变化。学校教育中的法治教育只在社会学科中开展,在其他学科里法治教育还是缺失的,这使学校法制教育内容上针对差,远离中学生生活、学习实际;方法呆板、粗糙,照本宣科地讲解抽象的法律条文,枯燥无味,缺乏时效性,法律条文的讲授与学生的日常行为脱钩。让学生被动地接受法治教育,不但未能提高学生的法制意识,甚至还造成了学生以消极方式抵触,从而背离了学校开展法制教育的初衷。这种现状直接妨碍了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影响到学生的思想、道德意识的成熟与完善。在各个学科中都有法制教育的内容,都可以开展法制教育,而且在不同的现实环境中应用法律知识,效果会更好。法制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语文教学在完成德育任务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道非文不著,文非道不生”,自古以来,我们的语文教育就有“文道统一”“文一明道”的基本传统和基本原则。在语文教学中,怎样凭借学科特点,通过多种途径进行法制教育?在多年的教学中,笔者得到以下见解。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语文教师将会使用到不计其数的成语、俗语、歇后语等词语,教师在给学生讲解某一个词语意思的同时,不妨尝试一下用法制角视来解释分析这些词语。在法制社会的今天,如果我们的合法权利受到侵犯,应果断拿起法律武器还捍卫自己的权利,通过合法的途径来要求侵犯我们权利和利益的人们赔偿我们的经济损失甚至是精神损失,这样做才是对的。课文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主阵地。利用课文向学生灌输法律知识自然是最直接的、快捷而有效的途径。例如,在《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文中,鲁智深“三拳”打死镇关西,从文学的角度来看,写得酣畅淋漓、痛快之至,体现出主人公嫉恶如仇、惩恶扬善的狭义精神。这种“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以暴制暴的行为在封建时代“恶人横行,好人受欺”的黑暗背景下,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必然性。教师如果只是简单的照本宣科,对于世界观处于形成期的初中生来说,难免会误导学生产生漠视社会秩序和法律的错误观念。所以,在教学本文时,我注意引导学生用现代人理性的法眼辩证思维、用评判审视的眼光重新解读经典名著,做到“去糟糠,取精华”。如遇歹徒,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正确对待,不可也不应该鲁莽行事。同时,对于我们学生来讲,我们应该机智,充满智慧地区解决。可以请求他人,可以发短信,也可以直接拨打110……总之,应在确保自身安全的条件下进行,以避免不必要的牺牲或损失。从而树立了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法制观。值得注意的是: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时,应将语文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时,应将语文教学内容与法律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既不能把语文课上成法制课,也不能漠视语文教材中蕴含的法制教育因素,而要恰当地把握分寸,实时渗透,潜移默化。素材是证明问题的有力证据,为课文说明事实,也是为全新的解读,拓展,延生法制教育服务。鲁迅作品《社戏》中有这样一个场面:“孩子们在看社戏的归航途中,偷吃了六一公公的豆。”

小说的主题表现少年纯真的友情,赞扬农村少年的一些美好的品质,和“我”在以后的生活中在也没有感受到这么淳朴、天真、可爱的少年朋友般的友情。教师可惜“偷豆”事件向学生说明这是一种违背反社会公德的行为,孩子们虽然还未成年,但也受治安处罚,从而杜绝学生盲目模仿。明确了偷窃、骗取、抢夺少量公私财物的行为都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是可耻的行为。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渗透法制教育、全新地解读、拓展、延生法律知识,将会使学生的“生活世界、书本世界、精神世界”有机联合起来,实现语文教学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实际。从而提升青少年的法律水平,提高了学校法制教育的时效性,更好地推动未完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整体工作是顺利开展,促进依法治国方略实施和社会主义法制的建设。

作者:杨应林 单位:海原县九彩学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