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教学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6 14:21:21

教师教学论文

教师教学论文范文篇1

作为为各行各业提供管理人才与智力支持的高校会计学科,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会计教学培养的方式在学术界与实践界都受到了极大的重视,会计教学改革的尝试也在这些高校中展开。作为高校教育的主导者教师群体,如何应对全面改革中的大环境对会计教学与时俱进的要求,成为了外界以及教师群体本身都在探讨的问题。大学教师作为高校教师中的中坚力量,他们的培养对象和目标与高职等职业教师有所不同,怎样找准自己的方向有的放矢的迎接会计教学的挑战是横在教学质量面前的一座大山。

2国内研究情况

会计教学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变化而逐渐改革推进着,国内关于会计教学的研究大多是对理论教学的内容以及课程设置安排上进行的,而关于会计实践教学的研究主要是以职业教育的立场来进行的,鲜有的从教师的视角去研究会计教学体系的建设基本也是站在中职、高职教育改革的立场来讨论的,譬如熊玉红,戚英华2010年6月在《中国商界》中“试论会计实训教师应具备的素质及其培养途径”,从会计实训老师的角度来分析其应具备的素质及及培养途径;张跃红2010在“会计实训教学及教师与学生的定位”中,讨论会计模拟实训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定位,并针对会计实践教学提出了建议,认为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关键在培养“双师型”教师。

3本科会计教学的挑战

3.1界定本科会计教学的内容与人才培养目标。首先要明确本科的会计教学与职业教育是不同的。本科的会计教学要求“厚基础、宽专业、强能力、高素质”,更多的考虑学生知识的系统化、完整化以及学生未来的发展。而会计职业教育要求以“能用为度,实用为本”,更多的考虑学生要有“必需、够用”的知识以及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正是由于存在这种不同,本科会计教学的内容与人才培养目标上可以参考但却不应该借鉴职业教育。其次,由于会计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不管对本科教育还是职业教育都是如此,实践教学在本科会计教学当中的地位经历了从无到有、从轻到重的过程,但实践教学的指导思想、教学要求、教学时数的比重一直存在着较大的争议,同样应避免实践教学限于职业教育的培养模式之中。了解了本科会计教学的特点,在界定教学的内容与人才培养目标上才不至于迷失于当前的短期社会需求,而忽略了对学生长远发展能力和素质的培养。

3.2设计本科会计教学的模式、方式。本科会计教学的模式、方式在不同的学校之间进行了大胆的尝试。本科生从高中生升学而来,在高中主要从传授知识的教学模式中,学习了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本科的会计教学方式在选择仅仅继续采用传授知识的教学模式,已经很难达到人才培养目标。目前普通本科的教学模式主要有三种:一是知识传授的教学模式,二是思维能力发展的教学模式,三是以发展健全人格为导向的教学模式。根据会计学科的特点,怎样运用已有的教学模式、方式,创新适宜于本科会计教学的特有模式、方式,是广大高校正在积极探索研究的重要课题。

3.3本科会计教学要求与时俱进。正如本文在开始中提到的,我国会计政策制度正进入全面改革的时代,我们所在的会计工作的大环境正以日新月异的速度发展着,这也要求我们的会计教学内容要时刻跟上时代的步伐。本科会计教材的更新速度、本科会计教师知识的更新速度决定了教学内容是否与时俱进。

4大学教师的应对方法

4.1加强对本科会计教学的研究。面对会计教学中的挑战,大学教师作为科研工作的主流群体,主要应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以期推进会计教学的实际工作。

4.1.1加强研究界定统一的本科会计教学的基本内容与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会计教学内容的研究探索一直没有间断过,主要针对会计教学的理论内容与实践或实训内容进行着。现阶段可以将会计教学内容分为会计理论教育与会计实践(训)教育,对于会计理论教学的基本内容的研究已经进入了一个相对成熟的阶段,且已对理论教学的基本课程达成了一个共识,但是在实践教学上的研究仍然缺乏研究,更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统一的关于基本内容的有效共识。本科会计教育工作不同于高职等职业教育工作,教学内容与人才培养目标切不可照搬或借鉴职业教育。通过对两种教育方式间加强比较研究,有助于我们确定本科会计人才的基本培养目标。

4.1.2加强对本科会计教学的模式、方式的探索研究。“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是在教育中传播最广的一句话,大学的基本教育模式,从最简单的传授知识,到现在的翻转课堂教育法,无不是人们对教学方法的创新,目的就是为了学生不仅能够学到知识,更能够知道怎样去学到自己想了解的知识。本科会计教学也必须以学生为主体,由重视原理记忆变为重视原理应用,由注重问题结论变为注重发现问题,结合会计学专业极具实用性的特点,尝试与创新不同的教学模式、方式的研究,以期使学生逐渐养成善于发现问题和探索问题的习惯,进一步培养自主创新能力。

4.1.3加强更新教材内容的研究。随着我国会计全面改革进程的深入,带来了会计准则、制度的修订,随之而来,我们用在会计教学过程中的教材也应做出相应的更新调整。有丰富会计教学经验的大学教师之间可以组织起来开展对教材更新的研究,通过教师间按专题聚集分工、备课、研讨,加快编写一些结合新情况、突出实际操作的补充教材,以期及时向学生传递最新的会计改革动态,传达一些会计热点问题和新出台的会计政策,以达到思想上的同步。

4.2拥有“双师型”资格。大学教师作为高校教育的中流砥柱,大都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他们一般多来自于各大高校的硕博研究生,属于从“理论到理论”的教育模式。会计学作为应用性学科,既需要理论的深度与广度的支持,也需要实践对理论知识的应用和检验,在高校中广泛认同的对会计专业教师具有“双师型”资格的要求对大学教师而言仍然有必要。所谓“双师型”即指高校教师资格和会计师资格。高校教师资格是从事高校教育工作的必要条件,也是本科会计专业教师从事会计教学的前提,体现的是教师在教书育人上的能力,是对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认可;会计师资格是我国对会计人才从会计专业技术资格的类别上进行的认证,体现的是中级会计实践能力,是对具备一定处理实际会计业务能力的认可。“双师型”的提出最初来源于高职教育,但现在在所有的会计教学中已成为基本共识。

4.3参与会计实践工作。拥有了会计师资格说明了在取得资格证的时候,这些教师具有了一定进行会计实践的能力,但是这样的能力如果不能在实践中继续强化熟悉,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样的能力只会被弱化,并且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对于没有到过企业参与真实会计工作的教师,缺乏对会计工作现实流程的感性认识,在会计教学工作中传递理论知识难以深入浅出,进行实践指导难以对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出现的问题做出确切的答复。正因如此,从事会计教学的大学教师有必要在教学科研之余在学校认可的情况下,寻找机会积极的参与企业的会计工作,同时,也可参加相关的职业培训,校外高级会计师具有丰富的会计实践经验,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培训和教学实践锻炼后,在教学中能较好地将书本知识与会计工作实际紧密结合。

5结语

教师教学论文范文篇2

1.1培训制度不健全

目前各高职院校的教师培训制度普遍不健全、不完善,培训计划经常变动,“无法可依”和“有法不依”两种现象同时并存。作为真正培训主角的教师也处在被动的局面,在时间、地点、费用等培训的关键问题上不能很大程度的自主,使教师对学校的培训政策、培训计划信心不足,对培训活动失去兴趣,甚至漠不关心。

1.2培训形式单一

多数学校的师资培训还停留在老教师对新教师的“传、帮、带”上,培训方式主要为教研室活动、同行之间相互听课、督导听课等,这些活动由于缺乏较好的操作性与规范性,大多流于形式,没有实质性的内容甚至名存实亡。这些都影响了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

1.3缺乏有效的考核和评价

不能对教师起到很好的激励作用,挫伤了教师参与培训的积极性。

2微格教学在教学技能培训中的应用

2.1微格教学的准备

2.1.1微格教学原理、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与研究。

2.1.2制定微格教学计划。微格教学区别于传统集中培训的地方,是将复杂的教学过程分解成许多具体单一的技能,并逐项进行训练,必要时对某一单项技能进行多次反复强化训练,当每种技能都掌握后,再进行整体练习,最后形成综合的技能,这是一项具大的工程。因此需要制定微格教学计划,有目的、有规则地进行培训。

2.1.3确定技能培训内容,制订技能评价标准。

2.2微格教学的实施

2.2.1布置教学场所,必须具备摄像机、三角架、电视机(电脑或多媒体)等基本设备。

2.2.2将受训教师分组,每个小组5~10人。

2.2.3确定训练技能,编写教案。

2.2.4提供示范。指导教师先展示技能评价标准,然后播放一段生动形象、规范有趣的教学示范录像片,在播放录像的同时,指导教师根据评价标准对示范录像进行点评,指出优缺点。2.2.5微型课堂实践。10分钟左右。一名受训教师讲课,其他教师听课,主持人录像、计时、时间一到马上结束(无论是否讲完)。2.2.6重放录像,自我分析,讨论评价。所有教师一起观看录像,观看完毕后,先由受训教师根据评价标准进行自我剖析,说出自己做得好的地方,指出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再由指导教师引导其他教师对受训教师讲课的表现做出平等、客观、公正的评价,先提肯定意见,再提中肯的建设性意见,指导教师做好记录,然后进行总结或作精辟点评并记录,最后将记录交给受训教师保存。

2.2.7根据反馈记录修改教案,重新进行微型课堂实践,重新评价,如此循环,直至掌握所培训的教学技能。

2.2.8其他教师轮流接受训练。

3结果

目前我校成立了师资培训专门机构,初步建立了一支培训队伍,制订了较完善的微格教学培训计划、培训内容和评价标准,对我校专、兼职教师进行了初期的培训。培训结束后分别对教师和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对教师的调查结果显示:(1)90.4%的教师认为培训形式很好,尤其是临床一线工作人员,医疗工作本身就繁忙,还要不断地更新新业务新技术和进行科学研究,压力越来越大,根本没有足够的时间参加传统的集中培训。而采用微格教学的形式培训,培训场所随机,培训时间灵活,可根据自己的工作空隙时间或业余时间,根据自己的工作地点安排培训,能够保证自己在兼顾临床工作的同时顺利完成培训。

(2)80.3%的教师认为培训一针见血,能深刻认识自己的缺点,并决心改正。以往督导办老师听课提出的意见,自己没有直观的感受,因而很难予以充分重视,即使重视了也没有机会立即改正。而采用微格教学培训,自己身上的优势与劣势能通过录像亲眼目睹,印象深刻,从而决心改正,发扬优点,克服缺点。

(3)94.6%的教师认为培训内容很适用,涉及了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各项技能。

(4)76.7%的教师认为培训成效显著。费时不是太多,但实践机会多,能进行再循环练习,不断改进,确确实实提高了教学技能。

(5)88.9%的教师认为在教学技能提高的同时体会到了教学的乐趣,并使教育理论知识得到了更新。对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学生普遍认为教师的授课艺术发生了变化,对教师课堂教学的总体满意度,78%的学生认为“非常满意”,16%的学生认为“满意”,6%的学生认为“一般”。

4讨论

微格教学又称“微型教学”、“微观教学”、“小型教学”,“录像反馈教学”,最早由美国斯坦福大学D.Allen和他的同事A.Eve在1963年提出,是一种以教育学理论为基础,以现代视听技术(如录像等)为手段,对教师的教学技能进行培训的实践性较强的教学方法。它将复杂的教学过程分解成许多容易掌握的具体单一的技能,对每一技能提出训练目标,并逐项进行训练,必要时甚至对某一单项技能进行多次反复强化训练,当每种技能都掌握后,再进行整体练习,最后形成综合技能。通常将参加培训的教师分成若干小组,对每组每一教师轮流进行培训。培训时,受训教师进行10分钟左右的“微格教学”,用摄像机将实况当场摄录下来,随后小组成员一起反复观看录像,观看完毕后,先由受训教师做出自我评价,再由指导教师引导其他教师作出客观、公正的讨论和评议。这样,教师的各种教学行为的训练就变得可被观察、分析和评价,对需要掌握的知识、技能也可进行选择性的模拟。微格教学在教学技能培训中具有很大优势:

(1)理论联系实际。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进行,使教育教学理论得到具体地贯彻和实现。

(2)目标明确、针对性强。微格教学把一堂课的各教学环节和各种技能分别独立进行训练,每次只训练1~2种技能,便于受训者在短时间内掌握,并通过反复训练、反馈与讨论,更容易完成训练任务。

(3)多层次反馈系统、及时准确。微格教学利用录像真实而准确地记录了教学的全过程,教学一结束便可立即回放教学录像,受训教师作为“第三者”参与反馈(这是别人的评价不可比拟的,受训教师跳出当事人范围亲自观察自己的讲课,直接看清自己讲课中存在的问题,因而印象深刻,易于改正),并与同组其他教师和指导教师一起讨论作出评价,反馈全面客观。

(4)实践性强,缩短教师成长时间。进入再循环练习时,扬长避短,激浊扬清,反复实践,直至达标,使受训教师的教学技能和综合素质短时间内得到明显提高。

教师教学论文范文篇3

[关键词]小学青年教师;教学失范;行为表现;改进策略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建设和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大背景下,小学青年教师的教学失范行为日益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小学青年教师是小学教师队伍中的中坚力量,对于发挥小学教师的整体实力、构建有力小学教师团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小学青年教师队伍的教学失范行为却屡见不鲜。

一、小学青年教师教学失范行为的表现

(一)对待不同学生个体有失公允。很多人有这样的认识:不同的社会个体由于其自身性格、气质等方面的不同差异,会得到人们的区别对待。学生如此,小学青年教师也是如此。在教学过程中,活跃的、积极向上的学生总是能够得到教师较多的喜爱目光,而内向的、消极不前的学生往往容易被教师忽视。授课初期,小学青年教师往往会尽自己的一切努力和成绩或者性格方面表现稍差的学生深入交谈,力求找出其内在原因并帮助解决。然而,时间久了,教师可能就会慢慢失去耐心,失去最初的动力与初心,对待不同的学生个体表现得有失公允。首先,课堂表现积极的学生会带给小学青年教师在教学成就上极大的自信,他们会在小学青年教师教学初期留下深刻的印象,得到教师无限的赞美。而其实后进生或者成绩稍差的学生才是青年教师要突破的主要对象。但是,由于青年教师欠缺一定的教学经验和有效的教学方法,在后进生成绩迟迟得不到改进的情况下,就会对他们区别对待,即所谓的有失公心。这最终导致的后果是,成绩好的学生越来越好,成绩差的学生越来越差,如此恶性循环。(二)盲目树立教师权威,忽视学生主体性。小学青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极易盲目在学生中树立自己的“教师权威”,而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也是小学青年教师教学失范行为的一个重要表现。教师要在学生中树立自己的教学威信,使学生对自己产生敬畏之心,进而来提升自己的教师形象,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这是一名好教师的正常心理表现,也是一名立志成为优秀教师的小学青年教师的正确的心理活动。然而,现实中,一种急功近利的不良心态却导致了部分小学青年教师会通过一些不正当、不合理的行为来树立在学生中的威严,如恐吓、辱骂甚至是体罚学生。这就使得教师自身过分强调自己的主体地位,忽视了学生也是课堂的学习主体这一事实,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种盲目树立起来的教师权威,只会让小学生产生畏惧和抵触等不良情绪,也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未来发展。(三)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养成。小学青年教师尚处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初始阶段,他们希望得到学校领导们的欣赏、同事们的鼓励、家长们的肯定以及学生们的喜爱。然而,这一切的目标都要在自己的实际有效的教学中得到体现。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小学青年教师会把自己的备课、上课以及课后反思都做得十分认真,他们迫切地希望自己的努力能够在学生的学习成绩中得到尽快验证。于是,小学青年教师群体就极易出现过分注重知识传授而轻视学生的能力培养的问题。注重知识传授本没有错,但是程度过重,就会把“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目标湮没。把学生的智育发展凌驾在德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之上,势必会使“要求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发生扭曲。过分追求智育发展而忽视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最终很难在社会上立足。(四)班级管理缺乏自信与自主。部分小学青年教师在自己的班级管理中缺乏自信与自主。小学青年教师尤其是青年班主任尚处于班级管理的初期,可能会对班级管理的常规活动了如指掌。但是,我们也不难发现,每一位青年教师的班级管理办法及班级管理设施基本大同小异,他们缺乏大胆改进班级常规教学活动的勇气和自信,同时也缺乏自主设计班级管理活动的热情与特色,缺少新意。这也是小学青年教师教学失范行为的表现之一。青年教师要带给学生以及周围的同事全新的力量,要像一股清流一样带给大家不一样的体验和感受。而缺乏自信与自主的班级管理势必需要改进。

二、小学青年教师教学失范行为的原因分析

(一)教育现实与教育理想的偏离。小学青年教师走上教师工作岗位的时间不长。教学伊始,青年教师们满载着自己对于小学教育事业的热忱和憧憬,带着嘱托与希望,心怀着远大的教育理想来到孕育祖国希望的地方,胸有成竹。然而,走上工作岗位之后,现实的教育似乎与自己最初的理想相去甚远。实际教学工作强度大、工作受到约束和控制、人际关系复杂、班级管理困难等近乎“残酷”的教育现实与自己初出茅庐时“天真”的教育幻想大相径庭。青年教师在学校里学到的教育理论知识也很难实际运用到教学中,在教学时遇到的诸多困难,这就无情地摧残了当初的教育理想。教育现实与教育理想之间的偏离在不经意间催生了小学青年教师的种种教学失范行为,亟待得到解决。(二)教学经验缺乏。相比于经验型教师和专家型教师,小学青年教师的教学经验和教学阅历在一定程度上还比较欠缺。小学青年教师实际讲课的锻炼机会相对较少,班级管理等实战经验也略有不足。另外,有些小学青年教师在班级管理中缺乏自信与自主精神,也是其教学经验不足的表现。也许小学青年教师的心目中已经有了一些新奇又大胆的想法与创意,但是由于在教学中把握不好分寸,最终也就人云亦云、千篇一律了。大胆的突破和创新需要理论与理性的支撑,同样也需要富足的经验。(三)教师自我职业定位迷失。教师自我职业定位是教师终身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教师对自己的职业进行精心规划和设计后,进而不断提升自己的精神追求、实现教师的专业价值的过程。但是,很多小学青年教师在逐渐实现理想的道路上,由于职业发展中的种种障碍,往往会迷失自己的职业定位。这种职业定位实则没有对错之分,但是青年教师如果在还没有经过刻苦、深入的训练后,就盲目地“改行”,似乎是对学生及自己不负责任。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这种迷茫的心理正在给小学青年教师的教学失范行为带来深重的影响,也是其教学失范行为产生的主要原因。

三、小学青年教师教学失范行为的改进策略

(一)树立正确、理性、持久的教育理念。首先,小学青年教师要树立正确、理性并且持久的教育教学观念,摒弃原来因为“残酷”的教学现实就要“另谋出路”或者以极端的方法树立教师权威等不理性的想法。正确、理性的教育观念能够一直支撑着教师坚持自己的“教师梦”,持之以恒、永不退缩,直到自己成长为一名出色的教师。有了这样的教育理念,教师就不会因为成长路途中出现的各种困难就畏缩不前,更不会由于自身经验的缺乏等原因就做出有失教师职业道德的事情。因此,小学青年教师要时刻以正确、理性和持久的教育理念来支撑和引领自己。只要自己秉持的教育理念是正确的,那么小学青年教师就离一名真正成功的教师不远了。(二)积累教学经验,坚持教学反思。教学经验是在长期重复地进行教学活动的过程中积累起来的。但是,长期重复地进行教学活动并不一定能够积累出教学经验,这需要小学青年教师真正有所感、有所悟,在所感与所悟中贯穿自己的教学热情,并坚持教学反思。小学青年教师积累教学经验的方式也可以是多样化的,除了自己平时的常规课程以外,还可以观摩优秀教师的优秀示范课,可以多向有经验、能力强的教师学习,借鉴其教学的成功之处,并灵活地运用到自己的实际教学中。另外,青年教师要坚持做好教学反思,这是解决小学青年教师教学失范行为问题的关键之处。无论是讲课的成功点还是失败点,都应该呈现在自己的教学反思中,警醒自己更好地学习和进步。(三)增强职业自信。小学青年教师的最佳时代风貌和精神状态就是自信,尤其是职业自信。增强教师职业自信,小学青年教师就能够全身心地投入自己的教育教学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职业优势和朝气,把一股时代的热情引入现代教育。增强小学青年教师职业自信,学校领导和周围的同事要给予其激励和机会。首先,校领导要明确,年轻教师是夸出来的,而不是逼出来的。领导要经常给予青年教师物质或者精神奖励,对于他们的点滴进步和成长给予褒奖。这会给小学青年教师带去无限的自信和激情。其次,周围同事的鼓励和帮助更能够使小学青年教师体会到团队合作的温情,也就越发地能够激起自己的教学自信心。当然,小学青年教师自我的努力钻研并从中获得教学成就感,更是其增强职业自信的有力推动武器。

参考文献:

[1]肖美艳.我国中小学教师教学行为失范问题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06.

[2]赵福琼.浅论教师职业道德[J].法治与社会,2008(8).

[3]杨金国,薛艳格.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失范行为透析及控制对策[J].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1).

教师教学论文范文篇4

(一)审视大学教学:学生、教师、学校之三维视角

1.大学教学:学生心智成长的“孵化器”。大学不仅以探索高深学问为目标,更追求以高深学问“训练”与“装备”人为永恒宗旨,它是青年学子心智成长的场所。而大学教学则是实现此宗旨的基本途径。处于18—23岁的青年大学生,生理、心理日趋成熟。进入大学之后,他们不仅在课堂上学习深奥的专业知识,而且课内外有机会与众多学者讨论、交流,在教师们的引导与带领下认识自身、人类社会乃至自然界。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自身的学识、智力、理解力等各种素质得到了极大的训练与拓展,这就是真正的心智培养。正如怀特海(WhiteheadAN)所说:“大学之所以存在,主要原因并不在于仅仅向学生们传播知识,也不在于仅向教师们提供研究的机会。……大学存在的理由是,它使青年和老年人融为一体,对学术进行充满想象力的探索,从而在知识和追求生命的热情之间架起桥梁。”[2]

2.大学教学:教师学术职业的基本职能。高深知识是大学赖以存在的基本要素。因此,从知识的角度看,对应着知识的生产(发现与创造)、知识的传播与知识的应用过程,科学研究、大学教学与社会服务可视为大学教师学术职业的三大职能。作为三大职能之一,教学是大学教师最为传统的职能,这一历史可以追溯至中世纪大学。在中世纪,大学就是教师传授高级学术知识的场所。同时,大学教学亦有助于教师其他职能的顺利开展。例如,教学对教师的科研工作就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大学教师准备教学的过程就是其对教学内容(学科知识)进行整理、思考、钻研的过程。此外,在大学里,学生在接受新知识、新信息方面常常走在教师的前面,师生互动的一个积极结果就是教师从学生身上学到很多新东西,这对教师而言,不啻为一种科研资源。由此而言,大学教学是教师学术职业的基本职能。

3.大学教学:学校教育质量的“风向标”。自从有了大学,就有了对其教育质量的期待。随着现代大学职能、类型与层次的拓展,大学教育质量被赋予了越来越多的内涵,从人才培养到科学研究,再到直接为社会服务。同时,教育质量的评价标准也日趋多样。然而,追根溯源,培养人才仍是大学最为基本的职能,人才培养质量是高等教育质量的基础。而大学教学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因此,大学教学投入的多少、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大学教学质量的好坏能够反映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进而反映出大学教育质量的好坏。从这个意义来看,大学教学是高校教育质量的“风向标”。简言之,大学教学之于学生、教师乃至学校均有重要意义。而从教学过程与影响因素考虑,大学教学水平与质量提升的重点在于加强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这当中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与革新是关键。

(二)大学教师教学观辨析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要求提升高等教育质量、改革传统教育教学方式呼声的日益高涨,有关大学教师教学方式、方法的研究逐渐兴起。这当中有许多学者致力于探讨教师教学观与教学方式之间的关系及其对学生学习方式与学习效果的可能影响。1993年,澳大利亚的3位学者基恩•特里格维尔(TrigwellK)、迈克尔•普洛瑟(ProsserM)和菲利普•泰勒(TaylorF)对24名教授大学一年级物理与化学课程的教师进行了访谈,以探索教师们的教学策略与教学意图之间的联系。他们发现了5种不同的教学方式:以教师为中心的策略,意在向学生传递知识;以教师为中心的策略,意在使学生掌握学科概念;教师/学生互动的策略,意在使学生掌握学科概念;以学生为中心的策略,旨在使学生发展自身的观念;以学生为中心的策略,旨在使学生改变自身的观念[3]。1997年,香港大学的学者基姆伯(KemberD)基于既往有关大学教师教学观研究的回溯与总结,认为既往的研究在术语称谓上虽有所差异,然而大部分的研究成果可以归纳合并成5种教学观:教学作为知识的传授,教学作为结构知识的传递,教学作为师生之间的互动,教学应便于学生理解,教学应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改变与心智的发展。进而,他又将这5类教学观作为子类别分别归于教师中心/内容导向、学生中心/学习导向两大类中,每个大类各含两小类,而教学作为师生之间的互动这子类教学观作为两大类教学观之间的过渡。最后,他将这5类教学观具象为一个起点为完全以教师为中心/内容导向的大类教学观,终点为完全以学生为中心/学习导向的连续体之间的5点[4]。然而,在研究过程中,研究者们也发现大学教师似乎兼有“理想”的教学观与“现实”的教学观。1992年,两位澳大利亚的学者莫威思(Sam-uelowicz)和贝恩(Bain)通过对来自于两所不同类型大学(开放式大学与传统大学)不同学科领域(科学与社会科学)的13名大学教师访谈调查得出结论:至少对于某些大学教师而言,他们的教学观是情境性的;大学教师可能兼有“理想”的与“现实”的教学观。这似乎意味着,教师教学目标的表达与“理想”的教学观相一致,而他们的教学实践包括教学评价,体现了“现实”的教学观[5]。

针对于此,2005年,4位英国学者通过对4所英国高等教育机构638位教师的问卷调查分析之后,认为大学教师“理想”的教学观与“现实”的教学观具有深层次的一致性,但也有差异:教师“现实”的教学观是“理想”教学观与学术以及社会情境的折中[6]。国内研究者于此也有相关的研究与阐述。喻平认为,教师的认识信念系统是一个涉及知识信念、认知信念、文化信念、学习信念以及对信念的自我调节等因素的复杂结构,它的形成受到个体的学习活动经验、科学观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它会对自我的教学理念、教学设计、教学行为、教学组织以及教学评价产生直接影响,同时又会通过教学过程将自己的认识信念传达给学生,对学生的学习产生间接影响[7]。也有研究者认为,教师的教学理念是人们对教学和学习活动内在规律认识的集中体现,同时也是人们对教学活动的看法和持有的基本的态度和观念,是人们从事教学活动的信念。教学理念有理论层面、操作层面和学科层面之分[8]。2010年,西安交通大学的研究者陆根书与韦娜通过对本校2003级504名本科生的学习风格以及他们感知教师教学观的基本情况调查,认为:教师的教学观可以用关心激励、学科知识、问题解决、多媒体、传授知识5个维度加以度量。对这5个维度进行的二阶因素分析表明,教师的教学观可以进一步分为两个类型,即信息传递的教学观和促进学习的教学观[9]。2011年,厦门大学吴薇通过对中国与荷兰研究型大学教师们对自己教学经历的回顾以及他们对影响其教学观念的相关因素的访谈与问卷调查,得出结论:外部环境以及个人背景对教师的教学观念会产生重要影响。其中,外部影响因素涵盖班级环境、教学工作环境、高等教育体系政策环境以及国家社会文化环境等四大层次[10]。综上,大学教师教学观是教师有关教学的基本信念与看法,它既是大学教师逐渐形成的对教学本质及其过程的基本判断与价值追求,又受到自身所处学术与教学情境的塑造与影响,并指导着大学教师的教学实践,进而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与学习质量。大学教师教学观可细分为不同层面:教学理想层与教学情境感知层。大学教师的教学理想是其对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教学过程、教学内容、知识乃至大学本质等问题的基本思考与判断,它不受具体教学情境的羁绊,它是大学教师教学观的内核。而教学情境感知则更“具体”,更“现实”,它是大学教师对其所处学术与教学情境的感知,既基于教学理念,又受到教师所在机构的属性、大学教师的学术背景、学科特性乃至大学教师的个人背景特征等学术与教学情境等因素影响。因此,大学教师教学观是教学理想与教学情境感知的折中。另外,从类型上来看,大学教师教学观可大致划分为教师中心(知识中心)与学生中心(学习中心)两大类。

二、反求诸己:大学教师教学观建构的必由之路

何谓大学教师教学观建构?大学教师教学观的建构可视为大学教师教学观的转变与更新,其过程就是大学教师教学观从无到有,从模糊到清晰,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也是大学教师由教学新手到教学专家的成长过程。教学观是教学理想与教学情境感知的折中,教学理想是基本,因此,教学观的建构应当从直面深层次的教学理想开始。

(一)教中学

大学教学是一项复杂的活动。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常面临着“如何对待不参加讨论的学生,如何改进课堂教学,如何促使学生在课堂教学环境中积极思维,如何利用新技术促进教学……”等诸多新问题。当这些问题的处理与应对让教师感到“不知如何是好”的时候,他会尝试学习新的观念与方式来解决处理,而学习的途径可以有阅读相关文献、同事之间的交流与讨论、观摩体验等,这时,通过学习,他既有的教学观念就会开始发生转变。值得指出的是,同事之间不同教学观点的交流与碰撞,也是促进教师教学观念转变的有效途径。

(二)勇于实践

一旦教师学习了新的理念、教学策略与技能,就需要在实践中加以积极地运用、熟悉、检验,这样才能真正地完善自己的教学观。需要注意的是,在实践中,大学教师应避免“教条化”,即应避免不辨情境,生搬硬套教科书或教师培训中所宣扬的教学原则与技巧。

(三)不断反思

大学教学是目标指向性活动,教学目标预设于教学行为、反馈之间的统一体之中。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需要经常反思教学各方面之间的关系,例如,针对教育目标的教学行为,反馈意义何在;对于根据前一次教学反馈而得以安排的教学行为,教学目标又体现在哪等等。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教师将会更好地理解与进行教学。反思不应局限于教师自身的教学学习与实践,还蕴涵着教师自身的教学价值判断。进而言之,从大学教师教学观的建构来看,反思是一有效途径。通过反思自己的教学观与教学实践,反思自身的教学观与其他教学观之间的联系,特别是反思自身精心选择的教学个案,将有效地促进大学教师教学观的转变。国外有学者进行过研究,他们比较了获得卓越教学奖的“专家”教师与“新手”大学教师之间在教学观与教学方式方面的差别之后,得出结论:相较于“新手”教师的单一教学观,“专家”们的教学观更为复杂与灵活[11]。两者之间的差异具体表现有:“专家”教师有强烈的意愿从其他人,尤其是学生那里获得关于他们教学与课程方面的反馈信息,而且,他们更倾向于通过系统的、正式的流程收集此类反馈信息,他们会充分利用收集到的信息来改进自己的教学[11]。

(四)投身教育科研

相较于中小学教师,大学教师的社会角色更为复杂。事实上,许多大学教师并不认为自己仅仅是“教师”,他们更视自己为学术共同体的一分子。因此,探究知识与学术已经成为大学教师的使命,而这也体现了现代大学的价值与传统。毋庸置疑,大学教师教学观的建构离不开教师对自身所教学科知识的深刻理解,要达到这一点,需要大学教师不断探索研究。大学教师教学观的建构还需要教师投身于教育科研,教学也是一种学术,也需要不断探索。综上所述,大学教师教学观的建构是大学教师自我学习、实践、研究与反思不断循环往复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发挥主体性与主动性,这是教师专业发展的自我诉求。因此,这是一个“反求诸己”的过程。

三、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大学教师教学观建构的重要因素

大学教师教学观的建构,固然以教师“反求诸已”为必由之径,然而良好适宜的教学氛围,也是其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相关的实证研究表明,大学教师教学观的建构,乃是其所处的学术、教学情境诸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而对它的进一步分析,教师、学生、大学机构无疑是其中必不可少的3个方面。文章拟就此讨论其中若干具体因素,并针对当前大学的教学实际提出初步建议。

(一)加强大学教师教学能力培训

2006年,南京大学龚放教授领衔的教育部“大学教授讲授本科课程的调查研究”课题组对全国15个省(市、自治区)的73所不同类型、不同层次高校的教师、学生与管理人员进行了问卷、访谈,调查结果显示,“学生,特别是著名大学的本科生对教授讲授本科课程期望值很高,但对教学质量的满意度不高,对教授的教学水平、学术水平也不满意,对教授教学的态度尤其不满,对已经开设的课程的满意度也较低。……大多数教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方法陈旧;不少教师缺乏教学经验”[12]。这个结果令人深省,在某种程度上,它揭示了我国大学教学的现状。与之相应的是,目前,我国大学教师普遍缺乏职前、职中、职后的教育专业训练。过去的一些较好做法,如“助教进修班”、教研室集体备课活动等已不复存在。因此,如何提升大学教师的教学能力,这个问题浮出了水面。而加强大学教师教学能力培训,无疑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具体做法上,大学可为教师提供长期或短期的正式培训或类似教师发展工作坊。在此值得特别指出的是,无论培训的具体形式如何,培训内容与环节应精心设计,培训重心应立足于大学教师教学观的转变与革新,如此方能切实提升大学教师的教学能力,改善大学教师的教学实践。

(二)对教师采取多元评价

教学、科研以及直接服务社会是现代大学的三大职能,大学教学是其基本职能。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大学,其职能的侧重点以及对大学教学的目标追求本应有所不同,各安其位。然而目前,大学出现了漂移现象,科研导向愈演愈烈,大学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受到了严重挑战。这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教师减少了投在教学改进以及与学生交流的时间,“很多教师的主要工作是科研和指导研究生,对本科教学力量的投入相对而言是比较薄弱的”[10]。这种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影响着大学教师对于学术与教学情境的认知。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出路之一就在于实现对大学、大学教师评价多元化,平衡教学与科研。

(三)适度控制班级规模

教师教学论文范文篇5

讲授法教学是教师在课堂上,对疾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病理生理、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原则等进行讲解,以教师为主体,深入学习理论知识,让学生了解所学课程前沿动态,系统掌握课程相关理论.是目前应用较广泛的一种教学方法,在短时间内将大量的知识信息一次性传播.课堂讲授教学法重视知识的讲授以及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学生在认识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学生参与性不强,不能更好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生往往忙于应付考试,不能使学生真正灵活地掌握知识〔2〕.

2启发式教学法

启发式教学法是在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下,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成为课堂的主体,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诱导学生深入思考和讨论.比如,在讲授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时“为什么维生素D缺乏时会出现骨骼畸形?”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如果教师先给予提示:“应该从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发病机理出发来分析和解答”,这样学生将会很快想到:维生素D缺乏时病人存在低血钙,机体为了尽可能纠正低血钙,使旧骨中钙盐释放入血,同时存在低血磷,导致骨矿化受阻,而最终出现骨骼畸形.这样安排教学,不至于出现学生茫然失措和答非所问等情况.教师在启发式教学的过程中,学生进行讨论之后给予总结式的讲解,这样会提高学生课堂吸收的效果,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3病例教学法病例教学法是根据教学目标,在理论讲授的基础上,结合生动的、具体的实际案例,既活跃了课堂学习气氛,又调动了学生学习儿科学的积极性,积极主动参与,加深了学生对基本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模拟临床典型案例作为基本教学材料,把学生带人实践教学仿真情境中〔3〕.如在讲述“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开始,引入典型病例,在复述完病例后提出为问题,(1)该病的初步诊断是什么?(2)有哪些阳性体征?(3)本例患儿的病史特点是什么?(4)进一步确诊需做什么检查?(5)应与哪些病相鉴别?(6)请给出治疗原则.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听课,这样充分调动起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案例教学法具有生动、形象、直观,具有真实性,给学生一种真正走进临床的感觉,所学知识容易掌握.通过实际案例的列举,能增强学生对书本理论知识的理解,从而丰富教学内容.在教学中经常引入问题及实例,学生处于不断地思考状态,有利于学生集中精力.同时,课堂引入典型病例,让学生不断发表自己的见解,师生互动,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通过列举实例,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论教学与实例教学相结合.案例教学法中,通过小组讨论、互相交流、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大知识面.病例教学法重视学生基础知识积累,促使医学生早期接触临床,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习效率.通过课前准备和预习及其课堂讨论及交流,加强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使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病例教学法通过讨论和交流,培养学生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团结协作精神,可有效锻炼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为今后临床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此外,病例教学法列举的案例不能完全涵盖所要讲授的知识点,教师除按教学大纲的要求外,还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等合理安排案例教学,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不同的专业水平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儿科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师教学论文范文篇6

一、语文教师应在学生与教材之间扮演桥的角色。

教材是语文知识的载体,学生是获取语文知识的主体。教师的任务是如何能让学生从教材中获取知识,教师这座桥就是让学生走进教材,与教材交流,我们的任务就是解决学生与教材交流时出现的障碍和引导学生怎样更好理解教材。我们不能把我们对教材的认识强加给学生,同时要承认学生对教材的理解的差异性,总之,教师要扮演好桥的角色,就是让教师不要越权代替学生思考代替作者言论。要让学生充分与教材交流。

教师如何能扮演好桥的角色呢?首先,提起学生对

教材的兴趣,否则就是桥搭了学生也不愿意通过。这一点我认为应从减轻学生阅读时的心理压力,提高学生感悟上入手,要让学生感受到阅读教材是一种享受,而不是沉重的负担。教学时不让学生感到阅读就是为了回答问题和做“条块”式的分析,而要他感到阅读是为了感受一种美。其次,我们要设计好教材这个诱饵,充分挖掘教材中学生发现不了或感受不到的艺术美和思想美,使学生感到教材不仅是知识的载体而是艺术,思想的结晶,要让学生萌发从教材中感受到这些东西的欲望,最后我们在教学中重点教给学生理解教材的方法,让学生运用这种方法获取知识。

二、在阅读上教师应做打开学生阅读视野的大门的钥匙。

教材的知识是有限的,课堂教学也是有限的,然而知识的无限的,随着科学文化的发展,学生光学会教材是不行的,也是不够的,在语文教学上就是要求我们语文教师要不断发展课外阅读,开拓阅读视野。

语文教师要做好打开学生阅读视野大门的钥匙就要求我们不能整天围着课本转,要给学生创造良好的课外阅读环境,让学生从课堂学习中走向课外学习。

怎样才能做好开拓学生阅读视野的钥匙呢?一、培养阅读兴趣,要给学生阅读自由,比如阅读内容,除不健康之外不管历史、科技、社会等都可以读。二、做好阅读指导,如怎样选书,怎样看书等都要做认真指导。三、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如每天定时阅读的习惯,记读书笔记习惯,阅读中提问题的习惯等。

语文教师做好学生课外阅读工作,不仅对课堂教学有帮助,而且对学生自身发展也是个促进,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语文教师的这项工作显得越来越重要。

三、在学生人文精神的渗透上教师要做艺术感染的天使

人文精神不能靠强行说教传给学生,这样做会适得其反,人文精神传输重在熏陶,感染。

我们语文教师不能只懂一些汉语知识或修辞等到语文理论知识就行,我们要加强修养,培养良好的人文精神,这们才能把自己的人文精神渗透到学生身上。

教师要做好艺术感染的天使,要在这几方面加强修养。首先是情感上要丰富而真诚,“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可以说语文教学是情感教学,主要体现在学生与作者,学生与教师,教师与作者及学生与学生的情感交流上,通过交流来感受对方情感上的美,以使学生受到熏陶,从而内化为自己的思想情感。其次在言行上要有风度。言的风度即指教师的语言要有感染力,这主要包括语言的运用和表达上要有艺术性。行有风度主要一点就是用自己的行动来教育学生,做学生作为的表帅。最后语文教师要有较高的艺术鉴赏能力和艺术修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引导学生发现教材、生活中的美,才能引导其感受,创造这些美。

四、在创新精神上做学生的开路先锋

现代教育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传统教育上教师处于学生之上,其思想统治束缚着学生的思想。如:要听老师的话,要按老师要求的去做,似乎老师是真理之神,一切都是正确的,不容许学生对自己去怀疑甚至批判,这些都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因此,我们要勇于担负起打破这种传统教育思想束缚的开路先锋。

教师教学论文范文篇7

加强教师创新能力培养,有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推动学校发展。教师只有具备良好的创新能力才能够更好地实施教学,能够以多元创新的教学方式培养、引导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当然,部分学校由于办学条件有限、缺乏健全的机制规范和资金条件、管理较片面、没有刚性的要求,造成教师对创新能力培养不够重视,在教学过程中不注重创新,过于重视书本理论的讲述,轻视教学实践,不敢提出对问题的独特见解,创新意识不强,创新能力不足,难以适应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为了促进教师创新水平的提高,应更新教育理念,为教师创新能力提高创造条件;积极开展校本研修,为提高教师创新能力构建平台;完善制度,为提高教师创新能力提供保障。学校更要注重从细节做起,建立、健全管理机制、建立一个素质水平高的管理团队,建立一套有效的运营体制,并促进其良好的运行。只有切实地提高教师的创新水平,才有助于高等学校的发展,才能够培育出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只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在思想上做到高度重视,在行动上采取一系列积极有效的措施,从管理、制度等几个方面抓好落实,就会收到好的效果,在教师创新能力培养上取得好的成效。

二、心理健康教育能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生活方式、生活内容发生了根本变化,学生的心理和生理也发生着巨变,令人担忧的是,学生心理疾病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和成长。所以,为了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使他们健康成长,教师职业角色需要重新定位,在授业解惑的同时,教师首先要具备心理健康教育能力,成为学生的心理咨询者和健康指导者。心理健康教育能力是教师综合教育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应用心理学、教育学等多种学科的理论和技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知识与技能的教育和训练辅导,主要内容包括:传授心理健康知识;培养健康人格、培养学生在自我选择、自我成长等方面的自觉意识;传授心理调节的方法;进行情绪教育;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等。总之,教师肩负着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适应能力和独立人格的重任。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具备讲授专业知识的能力之余,还需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掌握心理健康知识,应具有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

三、现代化教育技术能力

当前,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知识经济的迅猛进步,促使以现代化教育技术为重要内涵的信息化革命,快速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全方位飞跃的主要推动力。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具备现代化教育技术能力,深入探索和客观遵循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规律,科学发挥这门工具技术的实用价值和攻关效能,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培养大量专业型人才,不断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是一条必经之路。实际上,现代教育技术是一种以计算机技术、因特网技术和通信技术的交叉渗透为基础,借助现代媒体信息传播方式形成的具有多媒体化、网络化、形象化、智能化等特征的开放式教学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拓宽了知识的来源,丰富了教学的手段,它借助声音、图文、动画等媒体信息的教学课件平台,向学生动态地展示运行独立、过程互动、内容生动的多媒体教学知识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通过网络平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可以随时对专业知识、学术困惑、科研难题、生活困扰等进行交流、解答和讨论,进而促进学生和老师之间的交流,提高沟通效率。

四、建立良好师生关系能力

教师教学论文范文篇8

自从高校创办网络教育以来,带来了教育理念和教学过程的根本性改变。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的教学活动和知识传授主要是在教室或实验室,也就是在现实的物理时空中进行,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有着面对面的多维度的密切关联,各项交流与信息传递都是直接的、即时的和互动的。由于交流便捷,师生之间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于规范性要求却相对可以较低,如对教师教学准备充分性和授课讲述准确性的要求就没有在网络教学中的要求高,因此长期执教课堂教学的教师有时不太理解网络教学对文字材料及表述方法的高精准性要求。网络教育是在网络环境下,教育者与学习者之间通过在网络空间进行知识学习和交流的一种教学活动,它使教师传授的知识得到更快更好的普及。网络教学让教师从三尺讲台面对面教学转而在网络虚拟环境展开教学活动,从以考试为目标的教学转而强调教学过程、教学支持服务的体系化教学,从群体化教学活动为主转向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这些由现代信息技术运用于网络教育所产生的变化,在高校网络教学的运作中已经逐步被大多数人所接受。由于教学活动在网络空间进行,教师跟学生的关系不像在课堂教学中那样等级分明,师生的互动关系在很多时候更像是朋友、聊友。由于人际交流在网络教育中缺少了具有真实感的物理时空,人与人之间的表达方式发生了很大改变,在这种虚拟环境中要完成好教学工作,参与网络教育的教师必须对新环境有一个崭新的认知。此外,在虚拟网络环境中,对教师的人格和素养也提出更高要求。虽然师生间不谋面,但却更加需要教师有着为学生尽职尽责的敬业精神,尤其是在表达思想和知识的精准性方面,要求教师的责任感更强。由于师生间大多时间无法直接对答交流,再加上网络传播的广泛性和无界性,无论是在课(件)中还是在网络上,教师都不能随意传递未经证实或确定的知识或信息,教师要对自己的文字及语言资源负责任。而在课堂面授教学中,教师几乎不会遇到追究其在表述上的责任问题。

二、丰富教学设计,助力网络学习

在传统教学过程中,课堂是教师施展教学行为的主要场所,教师可以通过语言、形体、表情等各种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趣,活跃课堂,完成教学任务。在网络教学环境中学习方式基本上就是自学,也就是基于资源浏览的自主学习、伴随交流和研讨的协作学习。这意味着教师在传统授课方式时所能施展的教学手段大多要失效,教师需要有新的教学理念、“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大的信息量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这一切都需要教师在教学设计和课程安排上进行重大调整,更多地从学习者的角度去思考和定位教学活动。在网络教学环境下,教师的教学设计和准备工作广泛而具体,包括从确定适合自学的课程教材起,到电子讲稿、课程教学大纲、作业题(库)、各种自我评价的在线测试题(库)、模拟考试(题库)、各种参考资源等等,努力给学生营造一个宽广的学习空间和知识空间。由于网络教育是一种服务性很强的高等教育市场化、大众化和多样化办学模式,师生之间又是通过网络在异地完成教与学的过程,而参加网络学习的学生大多学习能力不强,加上教师无法亲授指导,学生对于网络教学资源的完备性要求会大大超过全日制面授在校大学生对教学资源的要求。也就是说,从事网络教学工作时教师的教学准备和教学过程的工作量要远远大于面对面传统教学中的工作量,教师需要更多的资源准备和精力投入。充分的教学设计是有效实施教学过程的起步与保障,教师还需要提供一定数量的高质量课程教学视频,并根据学生在网上的学习情况,经常性地在网络教学平台中跟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和答疑解惑,主要包括网上辅导、网上讨论、网上答疑、学习方法和信息查询与检索方法指导、网络教育资源更新、网上作业及测试批阅等。有时候,针对学生在学习中暴露的典型性问题,可以临时补充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的论题,积极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利用网络空间把每一位独立的、个性化学习的学生凝聚到自己“周围”,实现有效学习和快乐学习。教师执教不仅需要有专业或课程知识的教学能力,还要具有在网络空间对学生进行良好组织与管理的能力,整个教学的过程就是一个施行组织和管理的过程。同时,学生在网络学习过程中也能学会参与组织和提升自我管理的能力。现代信息技术已经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学习与沟通的工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辅以即时聊天、课程论坛、电子邮件、微博、微信等,还可以结合需要采用个人空间、博客、在线备课等方式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为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辅导与交流机会。教师要通过有效的组织与管控,让各种空间里的教与学有序进行,吸引并留住学生热情投入到网络教育的学习环境中来。

三、运用信息技术,创新资源建设

在网络教育发展的进程中,大多数高校网络教学在信息技术运用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经验,培养了自己的师资队伍,保障了网络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进行。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广泛应用,PAD或手机的移动学习环境已基本普及。近年来很多世界著名大学纷纷推出了系列网络视频公开课,我国高校每年也在不断推出网络精品课程和各种视频课件,新技术、新方法引领着高校网络教学模式变革和资源建设创新的方向。“国际MOOC是对网络课程的挑战”,它实现的是一体化的网络课程,即把资源、学习、支持服务、考核与评价、学习监控、学习工具等各种资源和教学活动结合为一体,它还实现了网络课件制作个性化与批量化的和谐统一,它带给有不同需求的学习者以多元化的学习方式,让网络学习完全走向了社会化。目前,普通高校已有不少教师勇于探索尝试去学习新的信息技术手段,并在国内外的MOOC平台上了自己的MOOC课程。MOOC也为高校的网络教育进步与创新提供了契机,反观长期以来一直依靠网络和信息技术开展教学活动的各大网院,在这一波信息技术引领下的教学方式革新面前却显得不够踊跃,甚至已经落后于普通高校在这方面积极探索和努力实践的势头。网络教育的整个发展史,始终是一部基于现代信息技术打造教育的人文史。用技术手段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和氛围,用技术手段部分实现人性化、人文化和智慧化的教学环境,让师者和学者都更加便捷和快乐地教与学,这就是网络教育效能的体现。便于学习、便于记忆、便于分析、便于交流、便于复习、便于巩固和便于测评的网络教学资源建设,永远是网络教育领域的不懈追求和努力的方向。在当今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社会中,从事网络教育的教师必须在素质提升、知识更新、专业成长诸方面不断进步、不断追求创新,只有这样,网络教育才能始终办出自己的特色,网络教育的师资队伍才能真正成为用信息技术打造应用型人才的引导者与实践者。

四、融入人文关怀,呵护学生成长

苏德矿教授荣获2014年第三届浙江大学“心平杰出教学贡献奖”一事成为了浙大校园中的美谈。虽然他开设的是众所周知非常枯燥乏味的微积分课程,但在浙大全校教师和高年级本科生及研究生参加的“网络票选‘心平奖教金’评选活动中,他以3450票稳居第一”,并获得了100万元奖金。苏教授有一句名言:“生活就是数学。”他还说:“数学是抽象的,来源是生活的;数学是枯燥的,应用是广泛的;推理是严谨的,形式是很美的;内容是丰富的,题目要常练的;过程是曲折的,乐趣是无穷的;学习是辛苦的,成功是归你的。”苏教授总结的6字真经“懂、透、精、趣、情、德”就是他经过二十多年教学工作所悟出的“育人心经”。一个数学教授之所以会如此受到学生们的爱戴和尊重,就在于他非常注重人文情怀对于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的重要性。而对于完全依靠网络和视屏进行教学活动的网络教育来说,天生就容易让学习变得枯燥和倦怠,让“孤独的”学习者们难以持之以恒地坚守,这正是历代网络教育工作者始终关心并力图解决的问题。苏教授的例子给我们很好的启迪与展示。而事实上,我们的网络教育比传统面对面教育还更加需要融入人文情怀的教学思想。从事网络教学工作的教师的人文情怀和素养对于知识的传授以及对学生学习热情的呵护都是至关重要的,这也正是目前我们大多数从事网络教育工作的教师最为缺失而在网络中学习的学生们又最想得到的东西。没有良好的人文关怀和情感交流的网络教育,都不会是成功的网络教育,在网络教学过程中任何僵化的和生搬硬套的教学方式都是注定得不到良好效果的。良好的网络人文情怀不仅仅是让学习者受益,对于教师自身减轻工作压力和散发焦虑情绪、提升个人职业满意度和自身价值认同度、提高教学效能也有着很好的帮助作用。因此,教师树立良好的人文理念与情怀,使网络教育更加人性化、情景化和生活化,必定是网络教育改进和发展的方向,也是网络教育延续的生命力。

五、反思教学过程,促进专业发展

在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化社会,知识的竞争和教学能力的竞争使教师的工作面对许多机遇和挑战,尤其是网络教育的出现带给了教师新的发展契机和创新点。目前,高校在网络教学工作的管理基本上还是停留在以教师完成教学任务为目标、以完成规定课时数为计酬标准的状况,很少有较为妥善的教学质量评价和教学效果分析的机制,缺少针对教师个人成长与发展的良好的评价与激励方法。因此,从事网络教学工作的教师应该有内在的提升需求和发展动力,教学工作既是授课,也是自身不断学习、不断增加人生价值和对自己再造的发展过程,是专业发展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应作为对教学工作自我完善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自己应该对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进行一定的效果评价和总结。教师可以通过学生对课程学习过程中的感受和效果的信息反馈,从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方法的科学性,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参与度、热情度和满意度,教学过程中师生、生生之间情感交流的持续度,通过学习后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度等各方面,分析自己的教学优势与不足,不断改进教学。通过经常性地自我评价与逐步完善,可以不断改进教学工作水平,从而提升专业发展竞争力。

教师教学论文范文篇9

(一)每个孩子都能成为“小先生”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优点,他们都渴望老师的表扬、同伴的接纳,而我们要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即使是“坏孩子”也有优点。每个班中总有个别孩子让老师头疼不已,我们班的阿凯就是这样的一个孩子。集体活动时不认真听讲,总是去影响其他的孩子。区域活动结束时,孩子们会好好收拾材料,他却把材料弄得乱七八糟;午饭后,孩子们都会玩一些安静的游戏,他却在教室里到处跑,刚提醒过,一转身又在跑了;在阅读图书时,孩子们会轻声交流自己的想法,他却从不看书,拉着旁边的孩子大声说话;操作活动时,所有的操作活动都不能认真地完成。然而一次户外活动过后,孩子们排队回到班级,有个椅子倒在走廊中间,所有人都选择绕过椅子,只有阿凯轻轻地将椅子扶起来放到了一旁。小小的举动说明了阿凯愿意做好事,能为他人考虑、帮助他人。之后的几天,阿凯就成为了我们班的“品德小先生”,成为小先生以后的阿凯也更愿意帮助他人,连平时的顽皮捣蛋也少了很多。选择某一位“小先生”之前一定要充分了解该孩子的性格、特点,真正的去了解、理解他们,只要教师能换个角度看“坏孩子”,善于发现他们的优点,每个孩子都有可能成为“小先生”。

(二)不搞专职“小先生”

为了更好的调动孩子的积极性,体现孩子的主体地位,我们可以以轮流或自荐的方式选择“小先生”。先生的方向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根据幼儿的特点来定性。不是学习成绩好的就一定能成为小先生,尝试让孩子自己说出同伴的优点,学习好的可以是学习认真的模范先生、跳舞好的可以是文体先生、人际关系处理得当的可以成为友好先生……总之给先生的定性要宽泛,不能仅仅局限于知识技能方面的教育,更要注重孩子的内心情感与道德培养。

二、小先生的指导

(一)给予孩子充分的信任

要让孩子做好小先生,首先要信任他们。行知先生说过“‘小孩子懂什么!怎么能做小先生!’社会上不懂事的人拾异口同声的这样说。但这是毫无根据的侮辱。”教师要尊重幼儿,给幼儿充分的空间来自由发展个性,相信幼儿的能力,也使他们产生自信,相信自己有能力可以完成。我们要信任孩子,但信任不代表放任,我们面对的毕竟是学龄前儿童,他们在处事做事方面都存在着不稳定性,需要我们在一旁观察协助,当事情在孩子的能力范围内时,我们则应该给予充分的信任,给孩子空间去自己处理。

(二)做个谦虚的“小先生”

子寒是我们班里比较聪明的女孩子,上课积极回答问题,也能很好的跟其他幼儿相处,因为各方面能力强,比较懂事,我常常让她当常规小老师,当别的小朋友说话的时候,她会学着老师的样子让小朋友安静;当别的小朋友坐的不好的时候,她会以身示范坐神气,然后引导别的孩子也坐神气;当小朋友在争抢书的时候,子寒还会很严肃地说:“我数三下,马上都放开,回到自己的座位上!一!二!……”俨然就是一副高高在上的小老师模样。能成为小先生的孩子必定在某一方面强于其他幼儿,过渡的表扬也会让孩子有骄傲感,我们在指导小先生的同时不能忘记教他们做一名谦虚的小先生。

(三)知道什么教什么

有人认为教人读书写字的才能被称为老师、先生。这样的想法是错误的。现在的幼儿教育注重的是幼儿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而不是过早地小学化倾向。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优点,他的优点也各不相同,有什么优点、特长就可以教别人什么,这并没有固定的模式。就比如,昨天哪个孩子看了新闻,了解了时事,那他就可以在班级讲一讲,那一刻他就成了班里的新闻小先生;哪个孩子他运动很好,平衡和灵活性强,那他就可以是班里的体育小先生。知道什么就教什么,不知道也绝对不能装懂去教,孩子本身的知识是有限的,小先生自身也不能落下学习,时刻都需要丰富和提高自己的知识和能力。

三、小先生给我的大智慧

(一)“小先生制”让我更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

孩子不可避免的具有知识水平低、生活经验缺乏,人际交往技能弱、独立性不强等特点。因此,当“小先生”在施教时需要成人在旁及时关注并给予指导,及时了解每一位“小先生”的教育效果,防止负面模仿。其实孩子在做小先生时同时也在模仿自己的老师,为人师表,我们要更加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为孩子的成长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

(二)“小先生”教会了我很多

小孩能教小孩,小孩也能教大人。在孩子的身上我看到了人性最纯真最善良的一面。记得一次体操比赛,我们班中的琨琨在韵律方面表现很出众,琨琨每天回家后都坚持不懈练习,练习时不慎将膝盖摔破了,琨琨妈妈为他擦了药后休息了一天,第二天又催着妈妈带他去练习,练习的过程中他从不喊苦喊累,我问他,为什么这么辛苦的练习,他很认真地告诉我:不能因为我一个人影响大家。看着琨琨摔破的膝盖,膝盖被紧身的体操演出服紧贴着,再看看琨琨稚嫩又坚毅的眼神,一股热流默默流过眼眶。我瞬间意识到,曾一遇到困难就放弃的我是多么的脆弱,还不及琨琨的一般毅力,他教会了我什么是“坚持”。

教师教学论文范文篇10

一.情感对美术活动作用

著名教育家布鲁姆把教育评价分为三个方面,即三个纬度:认知纬度,情感纬度和动作技能纬度.而在这三个纬度中、情感纬度往往被忽视.情感教学心理学认为、良好的情绪使一个人的感知变得敏锐,记忆获得增强、思维更加灵活,有助于内在潜能的充分展示、而不良的负情绪,则会抑制,干扰一个人的各种认知过程,使已有的能力也无法获得正常施展教学中、还可引导学生为获得某种成功而相互鼓励.为师者应创设学生间为他人的成功而热情鼓励的氛围,当一个学生在学习中取得某种成功,如出色地回答了一个问题,成功地创作、在课堂上有明显的进步时,不仅受到老师,还受到同学们的赞赏,这无疑是积极情感的积累,不仅增进了学生间的友情、而且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

幼儿的自我意识水平和自我控制能力都很低,他们喜欢什么就要什么,心里有什么嘴里就说什么,所有的情绪、情感都可以从表情上表达出来,现实的情感是不需要用绘画这种复杂的表现形式来表达的。但我在美术的领域中,不能缺乏情感教育,在儿童绘画中,情绪与情感在儿童绘画中起决定因素。在潜意识情感对儿童绘画的中,儿童是画他们感觉到的东西,而不是他们知道的东西,图画是儿童的情绪、潜意识的思想和感情的一面镜子。只有在情感智慧的带动下,才能深入地感受心灵的呼唤,激发幼儿绘画创作的欲望积极评价,巩固情感情是智力发展的催化剂。因此,情感激活在幼儿美术活动中起主要作用。

二、运用情感激活童心进行美术创作:

(一)从感受中得到表达再从感受中激活童心

人的心理活动不是单一的,是相当复杂的。由于我们大脑各种功能的整体发挥,感知、理解、想像、联想、情感等活动此起彼伏、相互联系、彼此促进,就形成了人的审美心理机制。如在《认识色彩》活动中:1.孩子们观察各种颜色,体验不同颜色的感觉。2.大胆表达。3.想一想自己最喜欢的颜色,把它画在心形里。4.说出自己对这种颜色的感觉。结果心的色彩五颜六色,孩子们说:橙色代表太阳下山的时候,天蓝色是在海洋里游泳的感觉,土黄色代表紧张,黑色是大地,粉红色感觉在雨中散步的浪漫。我问:“什么是浪漫呀?”“不知道。”虽然孩子对词义不太清楚,但我们不能否认他的感觉与理解。

(二)从感受联想到迁移表达激活童心

审美过程中的联想和想像。审美过程当中,由于审美者面对的是很富有吸引力的、启发性的一种美的形象,所以呢,会自然地唤起对事物的种种联想和想像。这些联想和想象是在对审美对象有所感受、有所理解的基础上产生的。它们反过来又会加深感受和理解。如在《情绪脸谱》美术活动中:1.引导孩子感受当时的心请,找一个表情去表现。2.把当时的表情与脸谱的画面联想在一起。3.迁移变化创作成各种各样有趣的脸谱。虽然以成人的眼光看不出所以然,但孩子们能清晰地告诉我:这是奇怪、开心、气愤等。这证明幼儿能够了解自己的情绪与情感。

(三)以感觉反思表达诱导思维激活童心

在美术活动中运用情感智慧为激发点,不但能开拓艺术题材的空间,体现美术与情感的关系,有效激发幼儿进行美术创作,而且还有利于教师更好地关注儿童心理状况,了解孩子的思维方式,因此,该研究的价值不仅仅在于美术。在制作《贺卡》活动中:我们注入了这一思想:1.在母亲节来临之际,让孩子们感受往日亲人对自己的关怀。2.想想自己是怎样关心亲人的?3.做一张心意卡表达对亲人的祝福。结果卡上都写满了祝福语。

三.激活童心启发、诱导幼儿的创作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