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导师与经济困难学生结对培养模式分析

时间:2022-10-09 02:52:00

研究生导师与经济困难学生结对培养模式分析

一、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提高经济困难学生综合能力”项目建设旨在将经济困难学生帮扶工作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辅助、科技创新、社会实践、素质拓展等有机结合。对与经济困难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来说,不仅仅力求做到经济上的资助,更需要精神上培育学生,能力上锻炼学生。很大一部分经济困难的学生在学校热爱学习,积极进取,迫于经济困难的压力,他们虽然有良好的学习基础,但是在求学的道路上屡屡受挫。而且据数据统计,在2014-2015学年中昆明理工大学交通工程学院获得优秀学生奖学金的学生中,经济困难的学生所占的比例是60%。基于60%的比例数据,切实增强资助育人工作实效更需要通过建立立体助困帮扶体系,帮助、引导经济困难学生提高认识,开发潜能,提升自我管理、人际沟通和适应社会等方面的能力。对于热爱学习、积极进取的经济困难学生更要做到助学与育人的相辅相成、相互渗透,制定个性化的培养方案,进行一对一的专门培养,突出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培养途经上,有研究项目的硕士生导师对经济困难学生的培养,采取经济困难学生进入研究生导师的课题组(研究组),在导师指导下了解科学探索的途经、方法,提炼科学问题、开展科学问题的研究、得出科学结论并以论文形式进行总结。通过经济困难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使学生受到科学研究实践锻炼,提升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和科学探索精神,从而推进学风建设,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同时提升学生的沟通、学习能力。在研究生导师的引导与鼓励下,摆脱经济贫困的压力,不放弃求学的梦想,坚定自己的目标。

二、研究项目开展方案

(一)前期基础

交通工程学院已经尝试了2年研究生导师与经济困难学生的结对培养尝试,戢晓峰教授、陈铮教授、陈贵升博士均开展了尝试。从大二开始,热爱学习、积极进取的经济困难学生就进入研究生导师的课题组,研究生导师对他们进行积极的引导与鼓励,激发出他们在科研方面更大的研究生所具有的潜力,培养出对研究生学习与科研探索浓厚的兴趣。结果显示出较好的成效,对于论文的撰写方法,学生已经得到一定的认识,并参与了实验室的课题项目研究。

(二)实施方案

1.结合实际,引导和教育经济困难学生。要全面了解学生的各方面情况,建立比较详实的学生信息档案,在对学生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多管齐下,对学生做好教育与引导。

2.通过学院宣讲活动、宣传活动等选出对这个项目感兴趣、学习成绩优良的28名经济困难学生,2名非经济困难学生。然后再通过遴选活动、成果展示等竞争环节,对这30名学生进行分层次培养。选择学习能力、可塑造性较强的10名学生(其中包括1名非经济困难学生)作为核心培养对象,这10名学生需要在研究生导师的培养下,参与学术论文的撰写,并参与课题项目研究;选择学习能力、可塑造性一般的10名学生作为次重点培养对象,这10名学生只需要参与研究生导师的课题项目研究;选择学习能力、可塑造性较弱的10名学生(其中包括1名非经济困难学生)作为支持与鼓励对象,研究生导师需要对这10名学生进行耐心的引导。

3.将选择的30名学生分年级、分阶段与研究生导师进行对接,有计划的进入导师的实验室,并为每个本科生指定一名在读研究生进行联系与指导,研究生导师鼓励学生与在读研究生积极地交流学习,探讨学术问题,沟通工作、生活的点点滴滴。

4.具体实施方案包括了本科学习计划制定、对科研兴趣的培养、科研项目的具体参与、课外创新项目的组织实施等,并学习撰写学术论文等。

三、研究成果

(一)预期成果

1.经济困难学生的自我发展

和综合素质显著提升,最明显的是经济困难学生更加愿意和更加主动地与老师、同学交流,并且语言组织能力得以明显的提高,面对生活更加的乐观与自信。

2.培养出经济困难学生对研究生学习与科研探索浓厚的兴趣,摆脱经济贫困的压力,不放弃求学的梦想,坚定自己的目标。

3.激发出经济困难学生在科研方面更大的研究潜力,参与实验室课题、项目等方面的研究报告;推动和吸引课题参与者中的优秀学生报考学院研究生;对于学术论文的撰写技巧给予一定的指导和发表。

(二)示范效果

在经济困难学生与本科生层面形成示范效应,鼓励学生与研究生导师广泛结对学习、交流。

四、研究的特色及创新

1、该项目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本科生层面的个性化培养模式。形成助学与育人相结合,在帮助经济困难学生解决经济问题的同时,鼓励与引导经济困难学生摆脱经济贫困的压力,不放弃求学的梦想,坚定自己的目标。

2、侧重经济困难学生的自我发展和综合素质[4],切实增强资助育人工作实效。以培养学生的三种能力入手,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和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以学生实际情况为基础,搭建专业技能训练平台,提高经济困难学生的社会竞争力;组建互助组织,研究生导师与学生,在读研究生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增强沟通和组织能力;加强职业指导,培养学生的职业规划能力。

3、为辅导员和同学之间提供交流平台。通过项目活动的开展,促进老师与同学以及同学之间的交流。

4、研究生导师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这种方式有利于人才的培养和人才模式的探讨。

五、深化研究实施的思路和建议

本文基本按设计方案进行实施,根据实际情况予以适当调整,去得较为满意的结果。经过理论成果的提炼和总结,为进一步深化项目实施,提出以下深化的思路和建议:

1、设置畅通有效的反馈机制。针对项目开展的前期、中期和后期三个阶段,做到在开展前及时了解参与的经济困难学生切身需求,每个阶段完成后通过参与学生填写活动反馈表及座谈形式了解学生的学习体会和收获,及对活动和模块的改进意见,为完善今后的工作打下基础。

2、组织培养经济困难学生的骨干队伍,继续研究、推广研究生导师与经济困难学生结对的培养模式,将此培养模式做深做久。

3、以自信心为根本,培养经济困难学生“亮剑”精神。在当前以人为本的教育中,要注重培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素质,完善他们人格,要积极创造条件,采用多种措施,让每一个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都获得成功的体验,都成为学习上、或工作上、或生活上、或活动中的成功者,在面对困难时都有勇于拼搏的“亮剑”精神。

4、深化项目成果,各学院均能够实施,鼓励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以良好的学习基础,继续研究生学习。同时,供下一步研究生院、教务处、学生工作处优化我校的优秀研究生生源计划提供参考。总之,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教育和培养要紧紧围绕“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以培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学习能力、健康向上的心态、坚韧不拔的毅力和顽强拼搏的精神为目标,在此基础上,构建研究生导师与经济困难学生结对的培养模式研究。

作者:蔡红 单位:昆明理工大学交通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冯灿.体育高职院校实行“导师制”教育管理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4.

[2]牛春瑜.我国硕士研究生导师资助制研究[D].青岛大学,2014.

[3]孙冬梅.基于优秀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特质分析的教育培养模式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4,8(1):133-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