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合作视域下低碳经济发展路径探讨

时间:2022-01-03 04:54:20

区域合作视域下低碳经济发展路径探讨

摘要:乌大张长城金山角经济合作区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一部分,肩负着“十三五”规划下治污防污、节能减排的重任。本文从分析在区域合作中发展低碳经济所面临的矛盾入手,提出了区域合作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具体阐述了应对低碳经济发展矛盾的实施办法,希望能够对其他在低碳背景下开展区域经济合作的省市起到借鉴的作用。

关键词:区域合作;低碳经济;乌大张

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一部分,乌大张的合作面临着要从高投入、高能耗、高排放的粗放型发展转型为低能耗、低排放和低污染的集约型发展模式。如果说京津冀减排工作是保证我国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减排比2005年多40%-45%目标实现的重中之重,那么乌大张低碳经济的发展正是助力于此目标实现的根本所在。

一、区域合作中推行低碳经济的矛盾

1.发挥地区比较优势与能源大省减排目标之间的冲突

乌大张三市因在五省中占据两个席位,所以三市作为资源禀赋具有差异的地区需要考虑碳排放的空间分布与区域自然差异性的关系。低碳经济下的产业结构优化一定是建立在优势产业基础上,通过增加产业附加值和节能技术创新来促成碳排放降低的目的,而非为了低碳而放弃优势产业。三市的主导高碳型产业主要集中于煤炭、黑色金属、非金属矿物等开采与采选业,而低能耗产业多数趋同,均属于一般低碳型产业,多数为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皮革、毛皮及其制品业、酒、饮料、塑料制品业等。所以如何在继续享有地区比较优势红利的基础上,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是三市所面临的第一大困局。

2.低碳经济与区域本位利益的冲突

区域合作中的各经济体在推进低碳化的过程中必然会衡量成本与收益,减排的成本无疑由乌大张三市各自承担,但减排的收益能否由各自获取,也就是外部性能否内部化是三市作为生产者要权衡选择的一大问题。利益不明确,责任划分不详实则必然会带来三市在减排过程中出现推诿,主观能动性不强的局面。3.现有低碳政策及其存在的问题在众多的低碳政策中,既有对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约束,也有对市场配置的调节还有对政策制定当局的管制,从政策制定的手段上讲,法律、规章、条例是最为常见的形式,但多数的低碳政策都普遍倾向于使用行政手段而非法律和经济手段,对节能减排的监管能力和水平有待提高,特别是检测技术和专业人才的匮乏将导致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及时性。最后,政策中对地方政府的监管和对监管的监督也没有真正的落实到位。

二、区域合作中推行低碳经济的措施

1.完善区域合作中的低碳政策体系

第一,可以建立区域内和区域间“碳税+碳交易市场”的模式,根据碳减排权交易和碳资本的需求创设相关的金融服务。在乌大张区域内部开展“碳税+碳市场”的两阶段碳价机制。第二,加快标准化建设的进程。三市需共同制定若干标准化的建设条件,如设定建筑节能环保标准规范、对重点行业的产品设置能耗限额和能效标准;加速环保监测工作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对农业、工业和机动车污染源加大检测力度,从监测的技术装备和人员配置上施以资金的适当倾斜。第三,根据《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试点方案》在三市统一践行领导干部自然资源离任审计制度,将自然资源保护、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作为考核政绩的指标之一。

2.强化乌大张区域合作中的责任机制

(1)低碳区域责任分解体系具体而言,三市的首要任务是计算各地区节能减排边际成本,进而衡量出三市节能减排指标的相对关系,最后,在中央既定的“十三五”减排目标下,制定出科学量化的三市减排目标。三市政府对各经济主体下达的减排目标是否准确取决于能否找到最小的政府权力界定成本与市场成本之和,也就是说,只有当政府从一开始就明确了本区域内经济主体的减排成本曲线,那么在分配减排任务时才能够使碳排放权的配置无限趋近于减排成本。(2)深化低碳区域责任考核体系新形势下的低碳目标责任考核应该在三市区域内以责、权、利对等的关系,构建拥有绩效考评体制和经济激励措施的层级减排负责制。符合政府官员的预期目的才能在最大程度上激发其努力工作的潜力。其次,建立健全节能减排的统计和监测体系是责任考核体系长效化和常态化的必要保障。乌大张三市需要建立以地区单位GDP能耗为标准的统计制度,重点考核建筑、交通、能源等高碳排放领域从生产到流通再到消费节点的实时数据,然后将数据信息汇总成公报的形式对内对外向公众开放。尽可能的将公众的意愿与官员和地方政府的政绩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增加全员节能减排工作。最后,还需要改进三市的考核制度。越完善的考核制度越有利于问责制度取得实质性的成果。

3.构建乌大张区域经济的互助合作机制

本文所述的乌大张低碳互助合作机制主要有两种形式,其一是三市统一对外寻求其他区域的援助;其二是三市内部实施互助合作。第一种统一求助外援的办法可以追溯至1990年代邓小平提出的“包省援助”和“多交利税、转移支付”设想。由沿海地区的一个省承包内地一个或两个省,通过技术、人员、转移支付等形式援助乌大张三市的低碳经济发展。第二种在三市内部开展的互助合作机制,是指在三市区域内的相同行业中,不同的经济主体凭借非市场交易主体的资格,采用合作、援助、帮扶等形式实现资源共享和协调发展。4.研究应对可能出现的碳排放及产业转移趋势首先,三市可以设置具有一定的碳排放和能耗标准的产业转移壁垒,对超过GDP碳排放量和单位GDP能耗的产业限制其入驻三市,对其他符合标准的产业也要进行有序的入驻安排,避免产业转移一哄而上,因为即使是单个产业或企业的排放量较低,但数量的剧增也会起到碳排放量累加的效果。其次,要顺应“十二五”规划中的“统筹规划产业园区建设”的纲领,将产业园区作为承接产业转移、整合区内区外产业资源的重要平台。

三、结论

总体而言,区域合作是是实现地区间优势互补、相互促进的有利措施之一,地区间的产业集聚和优化重组既依赖于生产要素与商品的流动,也反过来促进了这种流动。区域合作的形式打破了条块分割和区域壁垒的存在,极大地推动了区域一体化的发展。但是离开环境保护、离开可持续性的发展谈经济必然是竹篮打水一场空的结局。在低碳经济、绿色经济成为未来经济导航的时代,利用区域合作形成的合力来加速各地区低碳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效率,不仅能够减轻各地区财政与税赋压力,更长远地看,还是利于低碳经济稳固发展与运行的根本保障,但与此同时也应注意到没有诚意的实行平等或平等不充分,就不可能有持久而真诚的团结协作。

作者:尚妤 单位:集宁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黄世坤.中国低碳经济区域推进机制研究[D].四川.西南财经大学,2012,1-230.

[2]孙起生.低碳经济与县域产业结构优化[M]: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

[3]张海如.区域经济教程.[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