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国企经济责任审计

时间:2022-11-06 03:04:12

略论国企经济责任审计

一、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和意义

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包括企业经营状况,内部管理状况,重大经济决策,重大经济事项,遵纪守法和廉洁自律等方面进行全面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意义在于:(1)能够全面评价被审计人的职责的履行情况,将评价结果作为干部任用、使用的参考依据;(2)能够加强企业内部管理,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3)加强对企业领导干部的审计监督,增强企业民主管理,并推进企业依法经营。

二、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原则

1.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原则

《规定》中明确,国有企业开展经济责任审计,也要建立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联席会议制度,要求纪检、组织、审计、监察、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和国有资产监督管理等部门参与到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去,由审计牵头负责,各部门密切配合、积极协调,达到资源共享,信息互补,使审计效率得以提高。

2.先审后离原则

经济责任审计的最终目的是要把经济责任审计的结果运用到干部的考核与管理中,做为干部任免的参考依据。从现实意义上说,如果离任审计是先离后审,审计结果与领导干部的任免是相脱节的,而这种先离后审计的做法在现实中又是比较普遍,要想扭转这种局面,就必须坚持先审后离的原则,把审计结果作为考核、任免、奖惩被审计领导干部的重要依据,发挥经济责任审计对领导干部监督管理作用,促进干部队伍廉政建设。

3.重要性原则

经济责任审计的开展往往是时间紧、任务重,要想对经营者任期内所涉及的所有事项进行详尽审计是做不到的,根据重要性原则,就是指对干部任职期间的重大问题和主要经营业绩进行详尽评价,主要是对企业主要经济指标的完成情况;内控制度的健全性和有效性;资产、负债及损益的真实、合法、有效;企业盈亏等方面的进行重点核实,检查是企业是否存在潜亏挂账、有无违法、违纪现象;有无重大决策失误等。

4.客观、公正、全面、准确的审计评价原则

审计评价是经济责任审计的核心,坚持客观、公正、全面、准确的审计评价原则,就必须做到: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规定为准绳;实施全面审计;准确评价经营者的经营业绩、功与过。

5.时效性原则

经济责任审计的目的是为干部任用、使用提供参考依据,往往离任者在职时间长,牵涉面又广,给予经济责任审计的时间比较紧、任务重,因此要求审计人员,必须坚持时效性原则,提高工作效率,在对审计的可靠性负责的前提下,尽量在有限时间完成规定的任务。

三、当前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现状

1.领导层对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

经济责任审计虽然已开展数年,经济责任审计已经成为领导干部离任时必经程序,但这种程序往往只是一种形式。纵观目前很多国有企业干部管理机制,根据领导层的意愿先直接调整干部,然后通知审计部门进行离任审计,审计结果的好与坏已经影响不到新的领导岗位,这种现象主要是领导层对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重视不够,使得经济责任审计留于形式,没有真正发挥经济责任审计的作用和价值,影响了审计的权威性。

2.受审计时间限制,审计质量难以保证

从理论上说,经济责任审计是对被审计人整个任期进行审计,而在实际工作中是很难做到,主要是因为审计跨度大,涉及的会计资料繁多、情况复杂,审计工作量很大,而给予内部审计人员的时间有限、要求又较高,审计人员通常会把侧重点放在近三年的经营情况,围绕企业近三年的财务收支、资本运营、资产负债及损益的变动等开展审计工作,而对其它年度仅作为抽查的范畴,这样做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审计结果,对离任者的评价也很难做到全面、准确,最终影响审计质量。

3.审计人员素质和结构欠缺,制约审计职能发挥

审计人员应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和专业能力,不仅要熟练掌握审计法律法规、财经制度、财务会计等多方面的知识,还应具备查账、综合分析、组织协调和口头与文字表达等多方面的能力;审计队伍要配备素质高、能力强的审计人员,是做好审计工作的重要保障。但目前大部分内审人员很多是从会计专业调整过来,没有经过专业培训,人员素质低、结构单一,这种专业素质和人才结构远远不能满足审计任务的需要,如果没有其他部门的协调、配合,会严重制约审计监督职能的正常发挥。

4.缺乏完善的评价体系和标准

要充分发挥经济责任审计作用,把审计成果完整运用到干部任免中去,重要前提是审计评价必须客观公正、真实可靠。而在实际工作中,经济责任审计还缺乏一套完善的评价体系和标准,对经营者的业绩评价往往会受审计人员主观意识和个人素质影响,很难做到全面、准确、客观的评价,存在较大的审计评价风险。

5.审计的方法单一,制约审计质量和效果

目前,经济责任审计受传统的财务收支审计影响,还是在停留对企业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和收入、费用、损益的查证和确认上,主要是对经济业务合法性、合规性的审计。而对于企业的管理创新、内部控制的有效性、驾驭经营风险的能力、产品市场占有率,以及潜在的盈利能力等方面涉及较少,不能全面地反映被审者的经营业绩,难以揭露经营管理与经济效益的内在联系,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四、加强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措施

1.提高对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认识

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开展,离不开领导的重视和支持。首先要加大政策宣传,召开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联席会议、审计讲座等模式,宣传国家对经济责任审计的相关原则及规定,积极营造氛围,从政治高度提升广大领导干部思想意识,只有得到企业一把手领导重视和支持,开展经济责任审计才有坚强的后盾;其次审计人员也要主动与领导多沟通,勤汇报,及时准确反馈真实信息为领导出谋划策,积极有所为,来得到领导重视。

2.建立审计联席会议制度

建立健全企业内部审计联席会议制度。由纪检、组织、审计、监察、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和国有资产监督管理等部门组成的审计联席会,制定议事规则,明确各自的职责。由审计部牵头不定期召开联席会议,指导和协调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交流、通报经济责任审计情况,研究、解决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各部门各尽其职,协调配合,让内部审计真正发挥其监督管理效用。

3.合理配置专业人才

一方面要着力提高内审人员综合素质。不但要配备精干的审计专业人才,还应配备或聘请其他相关专业人才,增强审计力量;选送审计人员参加审计专业或相关专业知识培训,序时掌握最新相关政策,提高审计人员综合业务素质;还可以通过选送审计人员参加系统内部兄弟单位的审计实践来提升内部审计人员实践能力;另一方面要实现人力资源优化配置,改变单一的财务审计方式,充分利用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制度,纪检、监察、生产等专业部门介入协查办理,达到资源互补效果。

4.做好企业内部控制评审

内部控制评审是经济责任审计一项重要内容,而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是企业领导人员一项至关重要的任务。经济责任审计要从企业内部控制的范围、权责的划分、制度建设、内部控制效果及功能发挥等方面着手,对企业内部控制进行全面评审。通过评审,看企业内控制是否全面、有效;看企业责权是否明确、操作性强;看内部控制制度是否科学、可控制,能否防患于未然;看企业内部控制功能是否有效发挥。做足企业内部控制评审功夫,为经济责任评价奠定坚实基石。

5.合理构建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标准

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标准是经济责任审计的核心,评价指标的设置是否合理、全面、有效,直接关系着评价结果的定性问题,关系到能否准确全面的评价领导干部的功与过,关系着审计的成与败,因此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之前,必须要建立合理的评价标准,对领导干部的评价才能真正做到客观、公正、全面、准确。

6.采用先进的审计方法提高审计效率

科学的审计方法是审计质量的有效保障。首先要采用新的科技手段,运用专业的审计软件,制定合理的审计计划,拟定审计工作方案,组织现场实施,来减少现场审计时间,提升审计效率。其次结合企业内部风险防控机制,对企业内部控制进行评审,实现从传统收支审计,向内部控制审计、风险防控审计的转变,提升审计技术手段。第三充分利用以往年度的内部审计资源,以及外部审计的审计成果,将经济责任审计与经营考核审计和专项审计有机结合起来,达到资源共享,成果互用的效果。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顺利开展需要企业摒弃“家丑不外扬”的传统思想,通过不断创新理念,完善管理机制,结合先进的科技手段和现代审计技术的运用,来全面提升企业内部审计质量,进而促进审计成果的有效运用,为国有企业向现代企业管理稳步迈进而不懈努力。

本文作者:李云花工作单位:福煤(邵武)煤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