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议宏观调控中的货币政策

时间:2022-01-01 10:54:13

试议宏观调控中的货币政策

一、实证分析

1变量的选择及其意义最能体现在一定时期内我国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经济运行状况的变量包括:财政的收入和支出、财政收支的增长比例、流动性比、活期存款占比、现金投放量、实际GDP增长率以及名义GDP增长率。在相应的变量取对数或是比值之后,不仅所有的变量都有明确的经济学意义,而且也使得在后面的模型分析中所有的变量都在一个数量级上,因此模型的参数解释也更加有意义。

2变量的平稳性与协整检验在分析经济变量之间是否存在长期稳定关系之前,需要对变量进行单位根的检验,也就是检验经济变量是否会出现随机游走的现象。选择显著性水平在5%以内,采用SC准则的具体检验结果。本文涉及多个变量之间的协整关系,因此采用Johansen检验。协整的最佳滞后长度的选择是基于所建VAR模型稳定的基础之上,再采用AIC准则进行取舍。检验结果。从协整的定义。财政政策与名义GDP增长率、货币政策与实际GDP增长率之间不可能存在长期的协整关系;财政政策与实际GDP增长率、货币政策与名义GDP增长率之间存在长期的协整关系。检验的结果完全符合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因此可以部分证明本文的变量选择和模型选择都是正确的。rgt=-0.11ft-2.05st(0.0238)(0.4679)检验模型3得出的协整关系为,当存在一个协整关系时:ngt=13.16ht+4.38mt+0.56pt(7083)(0.4140)(0.3256)当存在两个协整关系时:ngt=9.66mt+3.7pt(0.8154)(0.5248)ht=0.4mt+0.24pt(0.0464)(0.0299999999999999999)。

3模型的经济学意义解释把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率的短期和长期作用模型结合起来,可以清楚的了解到当前我国货币政策对经济发展的效果和作用。货币政策在短期内既有利于经济的实际增长也有利于名义增长。但是对名义GDP增长率货币政策在短期内却有一个潜在的负向偏移。也就是说,在短期内货币政策在促进了名义GDP增的同时长,也有把名义GDP增长拉回到原有水平上来的一种内在机制,使得短期扩张的货币政策在长期内不会把名义GDP抬得过高,这也是货币政策的一种“内在稳定器”。一种可能的解释本文认为:虽然货币政策在短期内能够拉动名义和实际GDP增长率,但是名义GDP增长率的高企,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货膨胀率较高的一种表现,因此从长期来说,越高的通货膨胀率对经济的增长是越有害的,这在某种程度上对实际GDP在长期内的增长是一种危害。

表现在宏观经济层面的现象是经济过热一段时间之后总是会出现经济的暂时衰退,以压低过热的经济,使经济的运行表现出一定的波动性和周期性。总之,从前面的实证分析中可以知道:货币政策在短期内对实际经济增长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是流动性,现金的投放量无论在短期还是在长期都是名义GDP增长的主要因素。但是从狭义的流动性定义来看,现金的投放本身就是增强经济中的流动性,而广义的流动性还包括现金之外的一些资产的变现能力。因此,在当前我国实施货币政策的过程中,不仅需要一定量的现金投放,更为重要的是要增强整个经济的流动性。在增强经济流动性的同时,把现金的投放量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之内,这样才只能兼顾货币政策的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

二、对当前我国货币政策的评述及结语

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我国的货币政策由原来的稳健转为积极,政府为了实现保八的目标向市场注入了大量的流动性,也实施了四万亿大规模的经济刺激方案。因为无论是当前积极的财政政策还是货币政策,总之都意味着向经济中注入了大量的资金,因此有不少的经济学家担忧过多的货币流入市场会导致通货膨胀,并由此使本已受伤的中国经济在还没有完全恢复元气之前又陷入新的危机之中,甚至出现所谓的“滞涨”。本文的研究也证实了这种担忧有一定理论基础和充分的证据。因此必须注意防范过多的资金在短期内使经济表现出活力的同时,为未来的经济运行埋下通胀的隐患。但是本文的研究结论也揭示了当前央行货币政策的一个可能的选择———既要保持一定经济增长水平,又要让经济的发展保持平稳而不出现泡沫,可行的货币政策是增强经济中非现金的流动性。央行在货币政策的实践中要转变以印钞票应付流动性紧缩的做法(这种做法一直是美国经济学家对格林斯潘和伯南克金融救市做法的主要攻击靶子),而要在增强资产、金融领域的流动性上做文章,达到既要增强经济中的流动性,又能限制银行资金大量流入到市场之中的效果。对于我国来说要做到这一点就是要加强、加快金融领域改革和金融创新。另一个方面,增强经济中的流动性,也并非只能把手段限制在货币政策上。财政领域的改革(比如减税政策)、社会领域的改革(比如解决当前的主要民生问题,让老百姓大胆、放心地花钱)也同样可以增加经济的流动性。

作者:王艳单位: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