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管理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4 21:19:55

建筑管理论文

建筑管理论文范文篇1

奥运会带给我们的应是城市环境和建筑面貌的改变,并且这种改变应是积极的,也将是我们受益最大、最持久的部分。中国传统文化的的内容非常丰富,天文地理、艺术绘画、诗歌戏曲、文学建筑、风土人情不胜枚举,但什么最具代表性又能被广泛认可?中国近代建筑史之中,常见很多被传统大屋顶覆盖的建筑,但除了屋顶几乎看不到其他带有传统特色的东西。这是一种形式主义的设计观,从某种意义上说,必须超越大屋顶。1979年贝聿铭先生在清华大学发表的一篇演讲中提醒国内设计师,在传统建筑形态里,除了大屋顶还有另一个应引起注意的,是墙和庭院,并在香山脚下设计了一座香山饭店来说明自己的观点。建筑中的墙和庭院以及墙上的开窗设计体现了新思路,但不久又出现了很多被称为“贝氏开窗”或“贝氏墙”的仿效之作,成为新的形式主义和符号。其实,我们要超越的不是大屋顶也不是墙,而是我们的思维方式。我们太习惯于把我们看到的表面的东西作为事物的实质来接受了。

传统建筑与现代建筑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有极大不同,工业化大生产使建筑的建造周期大大缩短,人口快速增长,城市规划越来越大,以前几百年才发展到老北京的规模,而现在几十年就发展出数倍于老北京大的城市,对于建筑而言,变化最大的应是建筑类型的增加,学校、图书馆、影剧院、博物馆、展览馆、体育场馆等——给现代建筑的发展提供可能并提出新的功能要求。因此,在相当多的建筑类型中,传统建筑很难满足它们对功能和空间的要求,我认为这很正常,完全用不看替传统建筑默哀或致悼词,也反对非把传统建筑的某些形式硬扣在自己的设计上以表达对传统建筑的尊崇而实际上是糟糕的行为。对待传统建筑的态度就像我们对待父母的态度,我们可以非常尊重我们的父母,但完全没必要通过克隆他们的生活方式来表达这种尊重,如果真是这样,我们的存在也就失去了意义。

现代体育建筑的比赛功功能要求很高,建筑类型也具有鲜明的现代色彩,因此,即使是中国,希腊这样的文明古国,希望在这样大的建筑尺度上坚持所谓民族特色也是困难和没必要的。而作为比赛用场馆,由于除了比赛期间的高利用率,从日本、韩国举办完世界杯足球赛之后,悉尼举办完2000年奥运会后大部分场馆长期闲置的情况来看,事后巨额的维护成本使这些曾风光一时的建筑成为一盘名副其实的鸡肋。作为发展中国家,场馆只要满足国际奥委会对比赛的各项要求就可以了,对场馆的巨大投入将会得不偿失,浮华张扬的设计并不是好的选择,从目前的方案看,如果暂时抛开经济性原则,被称为鸟巢的国家体育场和国家游泳馆比较和谐,这是因为两者都非常纯净,几乎没有多余装饰,尤其鸟巢,体现了结构与外观的高度统一,此外,曲线与直线的对话使建筑具有一种朴素和原始的感觉,体现了对现代建筑的古老表达。

因此,北京或者说中国特色在奥林匹克公园这样较大的项目中,更多的是要能通过景观规划设计体现我们的人文背景、生活状态和方式等,具有较强的展示作用,同时又不能过于直白和肤浅,其出发点就是尊重场地特有的肌理和历史沿革,比如规划区域内的水域面积不应很大,并应以湿地为主,这是考虑到北京较缺水、水源无法长年得到保障,对水体景观表现必然造成影响。而且,在原有场地中就有高山、大沟和不少荷塘可加以改进利用,北面与清河相连形成完整水系,不仅节约水资源,还可以获得丰富的景观效果。湿地作为可自然调节的最具生态意义的景观形态将和森林公园一起使奥运会后的区域环境条件得到持续改善,如果有一天这片土地能像纽约的中央公园或日本的明治神宫森林一样成为大众向往的休闲场所,设计师的目标就实现了

中国园林景观设计的成就很高,但应防止简单复古。中国又是个农业古国,中国人民眷恋土地,并有特殊的土地文化,可以把人文奥运、人与自然的关系非常中国化地演绎出来。我们可以通过对土地诠释,用大地纹理的形式加以表现。建筑的美在于它的道,在于其与人、自然和生活的各个因素的完美结合。我们的设计代表一种前沿设计思想,表达对土地和土地上的文化的珍爱,并很好的保护她们。

建筑管理论文范文篇2

摘要:本文通过对国内部分省市的燃气安全管理监督部门、高等院校、科研设计单位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燃气行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及我国燃气消防安全管理机制,对目前我国在燃气安全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地研究、分析。主题词:燃气安全管理消防保证体系存在问题1、概述我国目前使用的燃气主要有煤气、天然气和液化石油气三个大类。燃气产业的发展领域大致分燃气汽车、城市燃料、燃气发电、基础化工四方面。随着燃气事业日新月异的蓬勃发展,生产与消费规模越来越大,使用场所越来越多,情况也越来越复杂,现有的安全管理机制已跟不上燃气事业飞速发展的步伐。在政策、法规、标准及规范等方面的不同步、不配套等落后弊端也凸显了出来。近年来,在生产、运输、储存、使用过程中所产生的火灾、泄漏与爆炸等重、特大事故层出不穷,其等级与数量也不断上升,如98年3月西安液化气球罐泄漏、爆炸事故等,给国家和人民群众的生命与财产造成了极大的损失,也给社会的公共安全与稳定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从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燃气事业的推进与发展。因此,理清当前我国燃气消防安全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对于有关部门在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燃气消防安全管理保证新体系时提供参考依据,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正是从消防的角度,系统地对当前我国在燃气消防安全管理保证体系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地研究、分析和论述。2、我国燃气消防安全管理机制现状根据1991年3月30日由建设部、劳动部、公安部联合的第10号令《城市燃气安全管理规定》的规定,建设部门是城市燃气安全管理的行政主管部门,消防部门作为燃气安全管理的监督部门,劳动部门作为燃气安全管理的监察部门和压力容器的主管部门。作为消防部门,在燃气安全管理方面的业务,主要涉及:参与制定与燃气消防安全管理有关的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并执行;负责相关消防产品的检测认证;对燃气生产、运输、储存、使用等环节上的相关场所、管线、设备、用户进行防火监督管理;参与燃气灾害事故的处置;日常的消防培训和宣传教育工作。我国目前与燃气消防安全管理有关的法律有三个,即《消防法》、《刑法》和《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相关的消防法规和规章非常多,如《化学危险品管理条例》、《城镇燃气安全管理规定》、各省市的《燃气管理条例》等;以及众多的产品技术标准和工程设计规范,如《城市燃气设计规范》、《汽车用液化石油气加气站设计规范》等。为了帮助工程监督、检测从业人员不断提高专业技术水平,3、我国燃气安全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燃气消防安全管理涉及规划、设计、建审、施工、监理、验收、运行、日常维护及应急处理等环节,通过对有关资料的收集分析、组织专家研讨,以及对北京,上海、广东、四川和黑龙江等地的调研,就目前我国在燃气安全方面存在的问题归纳如下:1)安全管理机制不适应燃气产业市场经济发展燃气产业涉及建设、能源、交通、劳动安全监察、农业等各管理领域,燃气行业的安全管理也涉及公安消防以及上述各主管部门,目前由中央和各地方的上述部门颁布有关政令,对燃气实施安全管理。但地方与中央以及地方各部门之间的政令协调难度较大;同时我国南方和北方,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用气差异也较大,要求同一种安全管理机制或法规有时势必造成诸多不适应。第10号令第四条明确了建设部负责管理全国城市燃气安全工作,劳动部和公安部分别负责安全监察和消防监督,因此,各省市的燃气安全工作应当由建设主管部门负责。但是,各地建设部门作为行政主管部门,在燃气安全管理中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各职能部门之间缺乏经常性协调,使得各地区的燃气安全隐患整改力度不够。从调查情况来看,全国大多数大、中型城市都在建设主管系统设立了燃气管理办公室或者燃气管理处,但由于受人员编制及其他因素的影响,这些部门履行着行业管理的职能要大大多于履行安全工作职能,有的办公室只有几个人,忙于应付日常工作,根本没有精力通盘考虑安全管理,而把安全管理的职能依托于公安消防、安全生产监察等监督部门,或者让燃气供应单位自行强化安全管理。此外,随着科技进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我国的燃气事业将得以迅猛发展。而国际上通行的由行业协会、中介组织、保险业、企业主等共同参与进来的燃气消防安全管理的社会化模式尚未形成;另一方面,政府机构改革,人员精简,公安消防部门被动地大包大揽式的消防监督检查,难度将越来越大。2)法制建设滞后我国目前燃气安全管理的法制建设力度明显不够,现有的法规严重滞后,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很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1)法规制定滞后。我国目前执行的较权威的燃气规定只有1991年的第10号令,该规定对燃气的安全管理只提出了原则意见,相关的法律责任也不够明确,在实际操作中弹性太大,有一定难度。而且该规定至今已有10年,其间的经济体制、市场发展和行政部门的变化很大,迄今尚未进行修订。(2)各地管理法规不一。全国各地为了加强本地区的燃气管理和安全工作,又在第10号令的基础上制定了各种各样的燃气管理条例、办法。但由于各地方使用的燃气的种类、数量、地理环境等情况不同,所制定的法规也存在较大的差异,造成全国燃气管理没有较为统一的管理模式,管理多头,职能重叠,监督与管理的界限不明确,使得许多安全隐患无法得到及时整解。(3)政出多门、缺乏协调。不同部委的法规不一致或相互矛盾,给具体执行部门带来诸多管理上的不便。例如:1998年由建设部独家的第62号令--《城市燃气管理办法》中"城市燃气安全"一章的多项规定与10号令有较大出入;关于轻烃燃料(碳5),农业部等七家单位联合发文要求大力推广使用这种新型燃料,而公安部等三家单位从安全管理的角度出发,也曾联合发文禁止在城市使用这种燃料。这些法规的前后不符或自相矛盾,使得基层管理监督部门无所适从、难以把握,最终造成各部门推卸责任,管理上陷入混乱。(4)政府部门执法力度不够。燃气行业的安全管理关系重大,国外燃气行业的经营者不敢以身试法,严格的法制管理将使违法经营者损失重大以至破产。我国目前对燃气行业违章经营的主要手段之一是下达整改通知或罚款,其罚款力度远不足以震慑违法经营者,此外罚款往往上下幅度甚大,且无配套实施细则,使执法操作难以把握或效果不理想。3)规范、标准不健全燃气行业设计规范和相关产品标准是设计、施工的技术依据,是燃气安全管理的技术法规。而现行的技术标准存在多方面问题:其一,制定的年代比较晚,同时为了照顾到方方面面的利益,规范的内容也就是当时实际操作的翻版,先进的技术内容少,无法体现通过提高燃气设备设施本身的高技术含量来实现的本质安全的指导思想;其二,技术规范修订的周期较长,与迅速发展的经济形势和城市环境不相适应,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所带来的新措施无法在实际应用中找到法律依据。其三,主要技术指标缺乏科学依据。如在关键的燃气设施的防火间距确定问题上,俄罗斯地广人稀,至今仍沿用加大燃气设施的防火间距这种消极防护观念,在规范标准中较少强调科技含量和质量等技术措施,来保证燃气设施自身的运行安全。我国现有标准规范的制定中较多沿用这种理念。然而该理念并不适应我国,特别是大城市和沿海经济发达、人口稠密地区的燃气建设的发展。一是上述地区宝贵的地皮很难实现这种远距离的安全隔离设计;二是一旦高压燃气设施发生爆炸,一、二百米的安全距离也无法保证安全。而欧美、澳洲和日本等国则采用高技术含量以确保安全,标准规范制定部门的科研和实验基础较强,他们以实验数据为依据确定保证安全所必须采取的技术措施,并根据不同地区级别和技术措施来确定不同的安全距离。其四,一些重要的燃气设施标准与工程规范尚缺,如《城市超高压天然气管道工程技术规范》、各类燃气工程施工验收规范等。此外,燃气用胶管的质量和老化问题、家用燃气报警器等技术,至今尚无定性和定量的使用概念。4)设计、建审和验收的可操作性不强由于规范标准不健全,弹性大,给设计、建审和验收带来操作性不强的弊端。作为设计部门,在业主控制投资的要求下往往难以采用高技术含量的产品及措施来确保燃气设施本身的安全,一旦难以达到安全距离的规范要求,只能采取有关部门协调的办法,而这种协调往往缺乏实验技术依据。目前燃气项目的建审主体为公安的消防部门,鉴于燃气设施的工艺流程和专业设备的复杂性,消防部门的专业水平远低于燃气行业的技术管理部门,其建审难度较大。如北京等一些省市的消防部门认为消防部门不应承担不能胜任的技术环节方面的建审工作。此外,现阶段燃气设施中的一些重要配件材料的质量水平与工业发达国家尚存在较大的距离,如各种阀门、管道等。燃气规范标准对产品要求的不严格,将可能使一些低技术含量的配件用于燃气设施的关键重要部位,造成安全隐患。5)日常运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对由于历史原因造成的安全隐患,以及新形势下出现的新的安全问题,缺乏有效解决办法,造成日常运行管理存在较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城市燃气管网老化现象比较严重。部分管道已连续使用几十年从未进行检测维修,其安全可靠性无法确定,随时有发生事故的可能性。(2)道路改造带来问题。许多城市的燃气管网随着城市建设的需要,局部管道的位置发生了变化,道路拓宽及新出入口的开设致使燃气管道置于车道下方,而原有管道的基础却没有加固,防火间距不足是一个方面,更为严重的是极易造成管道受压损坏,发生燃气泄漏。此外,在燃气管道的上方搭建违章建筑也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一旦受建筑影响管道发生破裂,会造成群死群伤的恶性事故。(3)违章施工也是影响燃气管道安全的一个重要因素。一是燃气管道的施工质量保障体系还不够完善,工程层层转包,质量监理不到位,埋地管道达不到国家技术规范的规定,而且又是隐蔽工程,有些问题较难发现。二是外来施工损坏燃气管道的现象还比较普遍,在燃气管道旁边施工时,建设单位或施工单位不征求城市规划或燃气管道管理单位的意见,盲目施工,损坏管道,造成燃气泄漏,危及安全。(4)燃气管道产权归属不明。城市燃气供应系统中,从企业至用户之间的输送管线的产权归属至今未明,随之引出安全管理的责任主体不清。(5)居民室内装潢隐患较多。目前对家庭内燃气管道的敷设缺乏有效的控制手段。(6)液化气钢瓶管理失控,事故率高。作为取代煤炭的优质燃料,自80年代开始2Kg、5Kg、15Kg的液化石油气钢瓶大量进入居民家庭和餐饮行业,90年代开始在液化气经营、销售、运输等领域,恶性竞争、惟利是图情况突出,因此产生了较多安全隐患。6)应急处置能力不强。燃气事故的应急处置能力包括燃气企业自身应急处置能力和公安消防应急处置能力。燃气事故的应急处置重点为切断气源、扑灭初期火灾、防止蔓延以及保护周围重要设施。全国在这方面的情况差别较大,如哈尔滨等地目前以人工制气为主(天然气、液化石油气用户20-30%),由于几十年的经营以及有关部门的重视,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安全管理机制和应急处置机制,各级消防部队的灭火技术装备也较先进,一旦发生事故,企业专职消防队、公安消防队以及医疗救护三方在事故现场有效地配合,事故处置成功率较高。北京、上海等大城市随着近年来城市煤气向石油液化气、天然气转变的势头不断增强,事故发生频率较高,其应急处置能力明显不足。其中包括企业抢险和公安消防的现场检测、堵漏、个人防护等技术装备的配备、以及消防站的规范设置等等,许多地区消防部门到事故现场受掌握资料和装备的制约,不能及时查明情况,处于盲目状况下,难以决定正确的战术,1998年西安"3.5"爆炸事故就是明显一例。此外,我国公安消防实行兵役制,消防战斗员服役2年,其技术水平的积累难以适应复杂的燃气事故现场。鉴于现场泄漏气体品种、浓度、设备流程、容器压力难以清楚,消防部门在事故现场仅能起到抢救人员和冷却保护的有限作用。7)培训不规范、从业人员专业素质不高首先,从业人员的规范操作是杜绝人为燃气事故的关键。随着燃气行业多种经营体制的发展,出现了两头重的现象:一是规范经营的大型企业作为消防安全重点单位,在内外的严格监督管理下,对操作人员的培训较为严格,二是部分经营不规范的中小型企业,单纯追求企业效益,严重忽视操作人员的业务培训。其次,从事燃气经营的作业人员的专业素质还不够高,有些人员没有经过培训就上岗,或没有定期复训,对安全知识尤其是消防安全知识知之甚少,没有能力发现安全隐患,更不用说向用户宣传安全知识。此外,全国有很多地方都没有专门的专业培训机构,各地区操作人员培训情况差异很大,有的搞形式主义,开两天会就发证书,或者以盈利为目的搞各级重复培训。不同部门基于各自安全责任或经济利益,多头培训、一岗多证现象严重,一些培训单位的资质无权威部门认可授权,而燃气经营单位受条件和水平限制,对自身的安全培训只是走过场。8)保险行业尚未介入消防安全管理国外保险业作为与风险直接发生经济效益关系的市场经济实体,在介入燃气行业各运行环节的安全风险评估的基础上实施保险。保险公司与业主、政府防火部门三者相互需求,相互保障,相互制约,成为燃气安全运行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我国目前保险行业尚未真正以市场经济模式操作,参与燃气行业风险评估和安全运行管理监督的意识淡薄,只是关注"?quot;受保规模的业务扩大,同时希望通过政府有关部门对产业的消防安全监督,侥幸地降低或避免所应承担的理赔责任。随着我国加入WTO,国外保险业不可避免地要介入到我国的各行各业,我国的保险业也必将改变运行模式,顺应国际形式。4、结束语在撰写本文之前的调研过程中,得到了公安部消防局科技处、上海、四川、广东、黑龙江、北京、深圳等地的消防总队、支队、建设主管部门、燃气经营企业和本所有关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在此谨向所有提供帮助的各方人士深表谢意!5、参考资料[1]《落实"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精神,巩固清理整顿城市燃气市场成果确保燃气安全》建设部城市建设司杨鲁豫2001.8.9[2]《强化行业管理,确保燃气安全》河南省建设厅2001.8.9[3]《城市燃气安全管理规定》建设部、公安部、劳动部(第10号令)1991.3.30[4]《中国城市燃气事业现状及发展前景》中国城市煤气协会张永革[5]《加大清理整顿力度,加强燃气安全管理》海南省建设厅[6]《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1998.4.29[7]《上海市燃气安全管理条例》上海市人大常委会1999.2

建筑管理论文范文篇3

旋转式太阳能住宅

迈克尔设计的旋转式太阳能住宅用8个扇形外墙和一个圆形地板组成。8个扇形外墙相互叠加,可以围绕着中央的支撑柱旋转。外墙是一种百叶窗式的结构,打开时可以透光,封闭时可以遮雨挡风。在天气好的白天或月夜,扇形外墙在底座电机的带动下,可以完全或部分叠加在一起,形成一个开放式或半开放式的亭子,人们可以充分享受到阳光和清新的空气。如果出现风雨或者太阳太毒等的恶劣天气,扇形外墙可以围成一圈,让你拥有一个全封闭而且完全的家。这种旋转式住宅顶上有太阳能电池板,可以提供日常生活用电和旋转外墙的用电。

风力旋转公寓

迈克尔设计的这种风力旋转公寓共有7层,除了底部的一层不能转动之外,上面的6层可以随风转动。因此,你每分钟看到的房子外形都是不一样的。这是世界上第一栋以风作为旋转动力的建筑。这栋公寓由超轻材料制成,这便赋予了可以随风转动的特质,旋转起来的公寓从远处看就像一个大风车。居住在这所公寓里的人还可以随喜好自行操控自家房子,例如改变房子的朝向、温度和景色等。风在吹动房子改变其外观的同时还可以用来发电,为居民提供夜间照明。

太阳风礼堂

这个宏伟的太阳风礼堂是迈克尔为加州州立大学设计的,可以用于中型的集会和平时师生的休闲,可以同时容纳300人。这座礼堂主要用轻型、高强度的合成混凝土建造,相当于一个半封闭的亭子。建筑的大型穹顶用烧结玻璃覆盖,并用一系列同中心百叶结构遮挡。屋顶下的大块面积安装了活动板凳,它们可以从地板中拉起来,构成不同的模式。穹顶的中间是一大块圆柱形数字投射放映屏,还有用来制冷的一系列喷嘴。这座建筑最醒目的是位于建筑中部的风力涡轮发电机,它离底座有45米的高度,可以发电直接使用或存储在电池里,电池安装在礼堂的基座下。巨大的太阳能电池板位于礼堂顶部的百叶结构上,也能产生额外的电能供校园使用或存储在电池里。而且,电池里的电能也可以用来分解建筑收集到的雨水产生氢,把太阳能和风能用氢能的方式储存起来。

曲折外墙住宅

这套住宅的外墙折来折去,看上去有些令人犯晕。迈克尔之所以设计出这样的外墙,是为了让建筑充分利用太阳能。这种住宅其实是由一些部件搭建起来的临时住宅,需要搬家时搬起来也容易。临时搭建的住宅往往在风雨中就变得不安全了,曲折的外墙设计可以有效地抵御风吹雨淋,至少可以抵御七级左右的大风。曲折的外墙还可以增加太阳照射的面积,让房子冬天也很暖和;曲折的外墙还可以贴上太阳能电池板,这可以给夏天的房屋降温,而且能提供夜晚日常生活的用电需求,一举两得。

建筑管理论文范文篇4

1)LEED绿色建筑对工程施工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本项目要获得美国绿色建筑LEED认证金奖,至少要获得34分以上。为此我们严格要求施工单位遵照LEED绿色建筑要求,建立和满足:

(1)配置LEED认证体系的专职LEED协调员,建立LEED实施的组织架构,并明确各级人员的主要责任。总包单位作为总LEED协调人;

(2)根据本项目要求编制具体的实施计划,建立执行、跟踪、检查、总结纠偏等制度和措施;(3)对施工现场及周边环境进行保护。

2)LEED评估体系标准作为绿色建筑实施的必须条件,在建设活动中控制土壤侵蚀沉积、噪音和扬尘产生,减少环境污染。

包括以下措施:

(1)在施工场地四周设置围墙并与周边环境进行隔离,减少施工现场对周边环境造成影响。我们要求总包设置围墙并留设绿化带,将施工现场对外部坏境造成的影响降至最低;

(2)场地内施工道路及材料堆场等全部硬化,并设置自动喷洒减少扬尘。对裸露土体进行覆盖。对于短期内不施工的裸露地带利用当地生长快、极度耐踩、几乎不需施肥浇水、而且耐冷耐热、恢复性极强等性能植物进行临时绿化,从而减少裸露地表的面积,减少发生水土流失的几率;

(3)在施工现场出入口均设置冲洗槽,所有出入场地车辆要求清洗,除去附着于车身及轮胎上的尘土或其他污染物,以防污染周边环境。冲洗车辆用水就近排放至沉淀池;冲洗槽、沉淀池内累计的污染物定期清理;

(4)施工现场设置临时排水管(沟)和沉淀池,对所有排出现场的水,全部经沉淀后,再排入市政污水管网。定期对废水进行检测,杜绝将施工场地的超指标水体排放出场,避免对周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

(5)尽量保持原有植被不受破坏。我们和建筑师沟通,保留了场地原来的银杏树,纳入后期的景观设计作为永久保留。在施工期间,专门对树周围砌筑砖池和水沟隔离,防止施工废水浸入土壤,造成土壤板结损伤树木;

(6)选用商品混凝土、预拌或干混砂浆,严禁在现场拌制混凝土和砂浆,减少扬尘;

(7)在施工各楼层上设置活动厕所,所有排放都由专业公司打包清理,集中处理;

(8)严格噪音控制,除了满足当地政府的法律法规外,每周对施工场地周边进行噪音监测,合理组织施工顺序及采用施工机械,降低噪音污染;

(9)保护和节约水资源。将基坑降水和基坑四周的明排地下水、雨水经过沉淀后作为现场厕所、场地冲洗、道路自动喷洒和临时绿化植物水源,并经氯离子检测合格后用于混凝土养护。所有这些都成为循环,比如冲洗场地和车辆的用水经沉淀后可以再次用于冲洗。

3)材料和资源管理。

(1)就地取材。本项目要求在800km范围内选取、提炼、生产及加工建筑物料或产品(本地物料或产品)材料用量达到材料总价值的20%。为了确保达成目标,我们在招标时,就提供了800km内的一些合格材料供应商信息供总包和分包选择。提高近距离资源的利用率,减少物流对资源的消耗,降低因运输等产生的环境影响。

(2)材料再利用和循环材料。要求总包根据工程进度表在施工前演算可回收成份物料(物料的使用后可回收成份和1/2使用前的可回收成份物质的总和)占项目所用全部材料价值的百分比。本项目要求循环材料含量达到材料总价值的10%。我们在招标文件中明确该项规定,并要求施工单位选择的厂家必须同步提供产品所含循环材料的证明材料。对所有循环材料数据进行定期汇总,按月提交给业主。

(3)施工废物管理。严格要求施工方必须按照计划,其回收和折价处理至少50%在施工、拆除、和场地清理产生的不含有害成份废物,该计划必须能分辨出从废物中分离出来的物质种类及使用地方。回收废物包括纸板、金属、砖、瓦片、混凝土、塑料、木头、玻璃、石膏墙板、地毯和绝缘材料等。挖掘的土壤及清理土地的废物不列入计算之内。现场设置专门的分离回收材料点,在建筑活动过程中每日纪录废物总量、转移数量、废物处置或回收地点、以及转移方式等。按重量或体积计算废物回收量(整个计算过程要一致),并每月提交每日施工废物管理纪录和废物回收量供业主或全权代表审查。

4)低挥发材料。

我们要求建筑主体和幕墙的胶粘剂、建筑密封胶、油漆、地毯和复合木产品等使用低挥发材料。低挥发材料应满足如下标准和要求:

(1)胶粘剂:必须达到或超过《美国南海岸区空气质量管理条例1168号》(SCAQMD)限制使用易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规定,建筑密封胶必须达到“海湾地区空气资源委员会”规范8,第51条的规定。对于所有作填充的和对室内空气有潜在影响的粘合剂和密封剂,其VOC含量(包括工厂使用和施工工地使用的)均不含有尿素甲醛,并满足LEED要求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限值。对于所有在施工工地使用的、对室内空气和建筑周边空气有潜在影响的油漆和涂料,不超过《绿色涂层》(GreenSeal)标准GS-11所规定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和化学成分的限制。

(2)复合木材和合成纤维产品(包括但不限于微粒板、小麦板、硬纸板、实木层板构件、实木门定向刨花板、高密度板和夹层产品),无尿素甲醛树脂。

5)施工现场空气质量管理(施工期间)。

(1)室外空气状况检测。总包方必须每周提交所安装的二氧化碳监测系统部件的生产商产品数据对照表和控制程序的施工图记录,包括CO2初始参数的设定及报警能力。

(2)施工室内空气质量管理。施工单位必须提供施工现场室内空气质量管理方案,施工现场室内空气质量管理方案须清楚地描述和表明在建造场所潜在的室内空气质量风险及相对措施,并在建造场所图纸清楚指示关于责任,实施和检查计划表。每月提交实施进度报告于业主或其全权代表审查,并须至少提供下列资料:实施的室内空气质量管理方案提供照片、过滤介质制造商、型号及其最低性能报告值(MERV)、过滤介质的安装地点、确认入住前更换过滤介质。施工过程中达到或超过“金属薄板和空调商协会”(SM-ACNA)制定的《施工建筑室内空气质量标准(1995)》第三章的推荐设计方法。包括暖通空调的保护、源头控制、截断污染渠道、内务管理和日程安排等,包括保护现场储藏的或安装的吸水材料不受潮、低排放材料(包括所选用的粘结剂和密封剂、涂料和涂层)、地毯系统以及复合木材和植物纤维制品满足相关要求,其中低排放的为建设施工阶段所用的材料,现场在进行材料选择时,必须按照相关规定选取,符合南海岸空气质量管理区17(SCAQMD)法规1168号规定。控制污染源并隔断污染源的扩散通道。现场使用的容器采取闭式,装溶液的容器在取用过程外全程密封,对于会散发气味或灰尘的废弃材料采用覆盖处理。在施工过程中产生VOC或粉尘较多的区域,采用排风扇将污染物排至室外(排放前测定废气污染指标,超标的还需设置过滤网),进行空气对流处理,排风口远离建筑的新风入口和人员入口。若施工期间必须使用空调,则必须在每个回风格栅处安装使用过滤介质,且根据ASHRAE52.2-1999的规定,其最低性能报告值(MERV)为8。入住前必须立即更换过滤介质。在每月的LEED工作进度会议和LEED工作总结会议前(每次提交付款申请书时),提交施工室内空气质量管理进度报告。

2总结

建筑管理论文范文篇5

(1)建筑施工的考核管理。

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以来至现在,我国国内基础行业的经济运行不断深入发展,市场上的建筑施工企业数量不断增多,营业规模不断扩大,国内的各大建筑施工企业之间的竞争越发激烈,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有部分企业不遵守正常的竞争规则。国内对于建筑施工的承包一般情况下都采取对施工单位进行招标的形式,许多企业为了自身的经济利益,常常会把建筑施工项目承包给竞标价最低的施工单位,质量难以保证。国家拔下来的建筑工程经济支援好处使得部分施工单位从施工开始后的建筑使用材料中偷工减料。这些现象都会影响到人民真正的生活质量。

(2)建筑施工的施工设备管理。

现代化时期建筑行业的施工设备都已经向机械化信息化方向发展,因此做好机械化设备的管理也是至关重要的。建筑施工过程是一个程序多样复杂的施工过程,虽然有了现代化的施工设备和科学手段方法的支持,但是也不能完全放纵施工工作任由科学设备自己完成,多道复杂的施工程序还需要施工设备的正确摆放和适时使用。因此,在建筑施工现场的施工设备管理中,要有计划有顺序的安排施工设备的摆放和使用,让现代化机器最大程度的发挥自身的科学效用。另外,要充分注意对施工设备进行及时检修,定期查看施工设备是否出现一定程度上的技术问题。

2提升建筑管理水平的应对措施

(1)完善建筑施工人员以及施工技术管理监察体系。

良好的强制力是对建筑施工人员及其工作质量进行有效监的重要途径,建筑施工公司应该建立完善的现场施工质量管理体系,在施工期间,加强对施工材料和施工人员工作质量的监察,注重建筑施工人员的素质审核。建筑施工过程中不仅需要技术层面的工程师,还需要施工过程中的工人对施工方案进行严格的施工落实。必须加强建筑施工人员的素质考核,全面培养公民建筑施工人员的风险责任意识,保证施工设计人员符合国家建筑施工人员的工作技术掌握要求,加强施工监督和人员交换班监视,不能忽略施工中的任何一个小细节,以免造成不必要的由人员过失造成的施工漏洞。由检察队伍对施工工作进行记录,采取惩奖分明的机制,进一步激发施工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从而提升工作质量。

(2)加强对建筑施工企业与施工材料的质量把关。

建立健全公民建筑施工公司的项目经理负责制度,保证建筑施工各个环节的质量。建筑企业必须适应市场需要的公司内部运转结构和模式,致力于各个项目之间的责任联系,促进各个项目环节之间组成的整体效果。让每个项目都有专业的经理人员进行负责,督促项目经理保证项目施工过程中的质量。实行动态管理,建立起由权威有规划权责明确的公司内部管理机制。加强对施工材料质量和来源的严格把关,建筑过程中采用的施工材料都应该是明确得到国家质量安全认证的合格产品,施工单位要定期更换材料供应厂家,保证施工材料的质量。

(3)加强建筑施工过程的全程质量监管。

建筑管理论文范文篇6

关键词:自然通风数值模拟中庭

1.引言

空调的应用为人们创造了舒适的室内环境,但也带来了一些问题;首先,空调建筑的密闭性较好,当新风量不足时,室内空气品质(IAQ)恶化会导致病态建筑综合症(SBA);其次,大量的空调器加剧了城市热岛效应,造成室外空气热环境恶化;再次,空调器的普及使建筑能耗有较大的增长趋势。

因此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同时发展生态建筑也是大势所趋,自然通风这项古老的技术重新得到了重视。合理利用自然通风能取代或部分取代传统制冷空调系统,不仅能不消耗不可再生能源实现有效被动式制冷,改善室内热环境;而且能提供新鲜、清洁的自然空气,改善室内空气品质,有利于人的身体健康,满足人们心理上亲近自然,回归自然的需求。采用双层玻璃幕墙可以进行有效的自然通风。

双层玻璃幕墙又称动态幕墙,两层玻璃之间的距离为20mm~500mm,利用“烟囱、热流道”效应,气流在两层玻璃幕墙中间由下向上循环,带走外面一层玻璃幕墙太阳辐射的能量,达到隔热、保温、节能、环保的功效。按照不同的通风原理双层玻璃幕墙可分为:整体式、廊道式、通道式和箱体式。双层玻璃幕墙具有多项功能:减少风及恶劣气候的影响、提高隔音能力、充分利用太阳能、使用自然通风使空调使用率降至最低。本文主要研究其自然通风的功能及效果。

2.研究对象及技术路线

2.1研究对象

本文中研究对象为采用双层玻璃幕墙带中庭的办公建筑,共6层,外形结构见图1,幕墙结构见图2:

图1建筑外形图图2廊道式双层幕墙局部放大图

该幕墙为廊道式双层幕墙,每层设置通风道,层间水平有分隔,无垂直换气通道,自然通风的路径为:

这类建筑室内环境易受太阳辐射影响,同时其空间高度高,上下温差大,这对预测带来很大困难,随着计算机及流体力学的发展,三维CFD模拟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它即可以满足大型建筑多空间多开口的自然通风设计要求,又能精确预测各设计室内的空气速度场和温度分布,因此本文在满足顶层室内热环境的基础上设计了屋顶排风天窗面积,并在此基础上利用CFD对该建筑的局部房间室内热环境进行了数值模拟。

2.2技术路线

自然通风一般采用风压或者热压,中庭建筑的“烟囱效应”就是利用建筑内部的热压作用,由于室外风速和风向是经常变化的,因而风压作用不是一个可靠的稳定因素,所以本文进行模拟计算时进行了简化,仅考虑热压下的自然通风。

热压通风,是利用建筑内部由于空气密度不同,热空气趋于上升,而冷空气趋向下降的特点。热压作用与进风口和出风口的高度差,以及室内外空气温度差存在着密切的关系:高度差愈大,温度差愈大,则热压通风的效果愈明显。因而大楼各楼层(共6层)的进风量随楼层高度的增加而减小,基于这种情况考虑,在满足6楼室内热环境的要求下,设计屋顶侧窗面积。基本技术路线见图3:

图3基本技术路线

3.房间的计算数学模型

3.1物理模型

(a)(b)(c)

图4计算物理模型

a:一个通风口b:两个通风口c:整条通风口

如图房间长11.1m,宽8.4m,高2.9m;房间内发热量包括人员、灯光及设备,图中3个长方体代表房间的人员及设备,顶部设9盏灯;图形左下角为三个双层玻璃幕墙进风口,均为1400mm×300mm,房间右上侧为通风口,通风口面积见表1。

3.2基本参数计算

3.2.1计算室外气温为20℃时,6楼达到热舒适性要求的最低进口风速

(1)

式中:—6楼的室内发热量,W;

—空气比热,=1010J/kg.℃;

—室外空气的密度,温度为20℃,kg/m3;

—通风气流的温度差,℃;

—6楼的进风口面积,m2.

计算得到m/s

3.2.2计算中和面的高度

根据(2)

式中:-进风窗口的流量系数(取0.35);

-室内外空气的密度差,kg/m3;

-顶层进风口的中心高度,m;

—中和面的高度,m.

计算得到m

根据中和面高度计算各楼层进风速度,并根据回风口风速范围[3]计算房间通风口面积,计算结果如表1所示:

表1各楼层进风速度及房间通风口面积楼层

2楼

3楼

4楼

5楼

6楼

进风速度(m/s)

0.772

0.683

0.581

0.457

0.299

房间通风口面积

(mm×mm)

1000×400

800×400

800×400

800×400

800×250

注:1楼为开放式大堂

3.3控制方程

模拟房间内的气流属于非稳态的三维不可压缩紊流流动,因此在计算中采用当前在计算房间气流时最常用的模型。模型所遵守的偏微分方程的向量表示如下:

连续性方程:(3)

动量方程:(4)

紊流能量传递方程:(5)

紊流能量耗散方程:(6)

能量方程:(7)

上式列表中,;i=1,2,3;j=1,2,3;为速度,为密度,为分子粘性系数,为紊动能,为紊动能耗散率。模型中的经验常数可按表2取。

表2模型中的经验常数取值

0.09

1.44

1.92

1.3

1.3

0.9

4.模拟计算及结果

室外气象参数及室内负荷大小直接影响房间的室内热环境,由于大楼顶层的自然通风量最小,室内热环境最恶劣,因此以顶层房间为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如下:

(1)不同大小的室内通风口,房间的温度场和速度场分布

(2)不同室外温度,不同室内发热量,6楼的温度场分布

4.1不同大小的室内通风口,房间的温度场及速度场分布

计算工况:室外温度为20℃,室内发热量为50W/m2;比较房间设置一个800mm×250mm通风口,两个800mm×250mm通风口,及一个8400mm×250mm通风口的室内温度场和速度场

(1)一个通风口:z=1.5m处的温度场和速度场

图5az=1.5m剖面温度场示意图单位:K图5bz=1.5m剖面速度场示意图单位:m/s

(2)两个通风口:z=1.5m处的温度场和速度场

图6az=1.5m剖面温度场示意图单位:K图6bz=1.5m剖面速度场示意图单位:m/s

(3)整条通风口:z=1.5m处的温度场和速度场

图7az=1.5m剖面温度场示意图单位:K图7bz=1.5m剖面速度场示意图单位:m/s

温度场分析:由于进风口偏左,房间左端温度较右端低;房间沿气流流动方向温度逐渐增高;

比较图5a,6a,7a可以看出房间设置两个通风口室内热环境明显优于设置一个通风口,而设长条风口的优势并不明显。

速度场分析:比较图5b,6b,7b,可以看出设置一个通风口,工作区流场比较平缓,在近热源及出风口局部有漩涡;而设置两个通风口及整条通风口的房间,在近内部热源处气流扰动比较大,房间气流形成了两个大涡流区,涡流流线呈闭合状。气流速度除了热源和风口处较高以外,在人员工作区的大部分地区,风速基本保持在0.1m/s以内满足房间舒适区要求。

模拟计算得到不同出风口的室内温度分布范围见表3

表3不同出风口形式下的室内温度分布室外温度(℃)

出风口形式

温度范围(℃)

平均温度(℃)

20

单个

20.7~22.8

22.3

两个

20.6~22.4

21.7

整条

20.5~22.3

21.6

4.2室外温度变化时,不同负荷下6楼的温度场分布

表4计算工况计算工况

室外温度(℃)

室内发热量(W/m2)

目的

备注

Case1

20

50

计算不同室温变化时,不同室内发热量下房间的温度场,得到不同室内发热量下可采用自然通风的室外温度范围

取定房间舒适性温度范围为:16~26℃

Case2

22

40,50

Case3

23

40,50

Case4

24

30,20

Case5

25

20,10

Case1:室外温度t=20℃,室内发热量为50W/m2时,房间的温度分布

图8z=1.5m处的温度分布(t=20℃q=50W/m2)单位:K

case2:室外温度t=22℃,室内发热量为40,50W/m2时的温度分布

图9z=1.5m处的温度分布(t=22℃q=50W/m2)单位:K图10z=1.5m处的温度分布(t=20℃q=40W/m2)单位:K

Case3:室外温度t=23℃,室内发热量为40,50W/m2时,房间的温度分布

图11z=1.5m处的温度分布(t=23℃q=50W/m2)单位:K图12z=1.5m处的温度分布(t=23℃q=40W/m2)单位:K

Case4:室外温度t=24℃,室内发热量为20,30W/m2时,房间的温度分布

图13z=1.5m处的温度分布(t=24℃q=30W/m2)单位:K图14z=1.5m处的温度分布(t=24℃q=20W/m2)单位:K

Case5:室外温度t=25℃,室内发热量为20,10W/m2时,房间的温度分布

图15z=1.5m处的温度分布(t=25℃q=20W/m2)单位:K图16z=1.5m处的温度分布(t=25℃q=10W/m2)单位:K

根据模拟结果可以看到,当室内平均发热量在10W/m2—50W/m2之间变化时,大楼适用自然通风的室外温度也会随着变化,其适用情况如下表所示:

表5不同室内发热量条件下大楼适用自然通风的室外温度范围室内发热量(W/m2)

10

20

30

40

50

适用室外温度范围(℃)

16~25

16~24

16~24

16~23

16~22

5.结论

通过以上的模拟工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5.1在相同的室内发热量及室外温度下,房间的通风口面积越大,自然通风效果越好,但是增加到一定值,改善效果便不明显,因此设计时要确定合理的通风口面积。

5.2完全依靠自然通风的效果取决于室内发热量及室外温度,当室外温度超过一定值时要考虑机械制冷与自然通风相结合。

5.3冬冷夏热地区,早晚温差较大,可考虑利用晚间自然通风排除围护结构的蓄热量。

5.4本文中仅考虑空气的热压作用,未考虑风压作用,两者结合分析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孙一坚.工业通风.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4

(2)范存养.大空间建筑空调设计及工程实录.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3)陆耀庆.实用供热空调设计手册.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4)彭小勇.暖通空调,2002,30(6):27~29

建筑管理论文范文篇7

关键词:民用建筑空调发展前景能源

1我国宏观经济和城市民用建筑的发展情景设定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了我国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具体部署,即要在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基本实现工业化”。

这个宏伟的发展目标必然对我国经济的各个层面产生深远影响。

1.1经济结构

在今后15年中,预计第一产业增加值在GDP中所占比重不断降低;第三产业增长迅速,第二产业增加值在GDP中所占比重将出现先增长,后降低的趋势。预计第一产业增加值在GDP中所占比重2020年为13.6%;第二产业增加值在GDP中所占比重2020年为42.9~46%;第三产业增加值在GDP中所占比重2020年为41%~43%,2050年51%~56%。

1.2按名义汇率计算的GDP

按照我国总体经济战略规划,到201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7.88万亿元RMB,2020年达到26.82万亿元RMB。两个阶段的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为7.1%和4.14%。需要指出,近年以过度投资拉动的超常规增长使得资本形成所积累的一系列低效率问题逐渐暴露出来,重复建设形成的无效资本、大量库存积压、国际反倾销对我国企业的打压、企业利润率的下降,以及高速发展对资源环境的破坏等都是导致经济增长速度将呈下降趋势的重要因素。

1.3人口

预计我国人口总规模为:2010年14亿左右;2020年15亿左右。

1.4人均GDP

人民币的汇率政策正在调整,人民币不再紧盯美元。因此,今后我国的GDP统计必然按照国际上通行的购买力平价(PPP)标准。如果按世界银行的统计,我国2003年人均GDP(按PPP计算)已经达到4990美元,已经超过当年低中等收入国家水平(4320美元),这显然是高估了。而如果参照中等收入国家购买力平价计算所得人均GDP比名义汇率计算所得高出1.9倍的比例计算,2010年和2020年我国人均GDP将分别达到2932和4104美元,2020年我国将进入中等发达国家行列。

1.5城市化

我国城市化水平从由1985年的22%上升到2004年的41.8%,城市化速度是世界同期的两倍。但2000年世界的平均城市化水平已经达到47%,其中中等发达国家为50%,高收入国家为79%。从世界城市化进程来看,城市化率从36%提高到60%属于加速期,因此,中国的城市化率还将不断提高。如果按1985~2004年间城市化率的平均增长速度计算,2020年我国城市化率在50%以上。而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预测,2020年我国城市化率当在60%左右(58.7%)。

1.6房屋建设

截至2003年底,全国城镇房屋建筑总面积达140.91亿m2,其中住宅建筑面积89.11亿m2,占房屋建筑面积的比重为63.24%。

图1我国城镇房屋建筑面积的增长(10亿平方米)

根据建设部小康社会居住目标,可以分析得到2010年和2020年的建筑面积。

表1我国城市住宅和公共建筑的发展预测

2010年

2020年(情景1)

2020年(情景2)

城市化水平%

45%

50%

60%

城镇人口总数亿

6.3

7.5

9.0

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m2

26.5

30

35

城镇住宅建筑总面积亿m2

166.95

225

315

城镇人均公共建筑面积m2

8.06

10.75

12.5

城镇公共建筑总面积亿m2

50.80

80.6

112.5

城镇民用建筑总面积亿m2

217.75

305.6

427.5

表1中2020年的预测之一是按城市化率的低限设置的情景;而预测之二是按城市化率的高限和小康居住目标设置的情景。

2我国空调的市场需求和发展前景

2.1住宅空调发展现状

我国房间空调器生产开始于1978年。1991~1993年进入了起步阶段,1994~1996年步入加速发展期,1997~2003年进入高速发展阶段,生产量平均每年递增24~59%。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中国房间空调器产业已经拥有了占世界产量一半以上的生产规模,成为名副其实的房间空调器世界第一生产大国。

根据日本空调采暖和制冷新闻(JARN)预测,2004年全世界对房间空调器(RAC)和单元式空调机(PAC)的总需求量为5600万台,其中中国为2000万台,占36%。从图2可以看出,中国一国的产量实际已经超过全世界的需求,我国家用空调器的产能已经过剩。

图2我国房间空调器产量的增长

图2中显示,我国房间空调器的生产年均增长率为40.5%。而图3中则反映了我国城市每百户家庭房间空调器拥有量的增长情况。2002年,我国仅有10个省市百户家庭空调器拥有量在50台以上,而到了2003年,便增加到16个省市。增长势头很猛(见图3),但年均增长率为27.04%,还是赶不上生产量的增长。

图3我国每百户家庭房间空调器的拥有量(台)

研究发现,家庭房间空调器的拥有量与人均GDP的增长有很好的线性相关性。图4是笔者以上海的情况分析得到的相关关系。当人均GDP达到4000~4500美元时,住宅空调得到普及(达到户均1台)。

图4每百户家庭空调器拥有量与人均GDP之间的相关关系

我国是世界上热量带最多的国家,东部地区与世界上同纬度地区相比,夏季偏热,冬季更冷。在我国人口稠密的城市,室内既需要冬季采暖,也需要夏季供冷。我国小康社会的住宅,将从满足生存需要实现向舒适型的转变。良好的室内热环境是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环节。因此,住宅空调的普及是必然的趋势。

2.2集中空调的发展现状

根据中国制冷与空调行业协会的统计数据,2000年到2003年全国制冷空调行业经济年均增长速度高于我国GDP增长速度。

表22000-2003全国集中空调主机生产量(台/套)

2000(销量)

2001

2002

2003

活塞式冷水机组

4,000

2,517

2,493

4,645

螺杆式冷水机组

3,056

3,910

5,663

8,977

离心式冷水机组

481

698

947

1,240

蒸汽/温水型溴化锂冷热水机组

1,194

1,460

1,268

1,053

直燃式溴化锂冷热水机组

2,091

2,385

3,052

2,785

风冷式冷热水机组

15,000

20,800

26,000

——

户式集中空调用冷热水机组

——

——

——

36,372

总计

25,822

31,770

39,423

55,072

年平均增长速度

28.9%

注:2003年风冷式冷热水机组的统计归并在了螺杆式、活塞式冷热水机组和户式集中空调的冷热水机组三项统计中。

2000(销量)

2001

2002

2003

组合式空调机组

10,495

25,853

29,492

36,505

新风机组

33,066

77,281

47,880

50,602

风机盘管机组

684,684

1,281,517

1,387,072

1,719,557

总计

728,245

1,384,651

1,464,444

1,806,664

年平均增长速度

39.8%

表32000-2003全国集中空调系统末端设备生产量(台/套)

根据历年中国制冷空调工业协会统计数据及重点生产企业调查汇总,在1993~2003年间我国电力驱动冷水机组产量的年均增长幅度13.4%,吸收式冷水机组产量年均增长幅度16.2%,其中直燃机产量平均增长幅度高达18.7%,高于电力驱动冷水机组产量的增长幅度。总体来讲,1993~2003年间我国制冷机组总产量的增长速度高于经济增长速度。

2.3住宅空调的发展前景预测

根据笔者的分析,每百户城镇居民空调器拥有量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生活用电量这两个因素都呈现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达到0.9928和0.9681。因此,将每百户城镇居民空调器拥有量作为因变量,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生活用电量作为两个自变量,可以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从而可以得到2010年我国城镇每百户居民空调器拥有量为125.8台/百户,届时房间空调器的保有总量将达到2.33亿台。

房间空调器的使用寿命一般不会超过10年,2000年前居民购买的房间空调器到2010年将不得不更换,若考虑这部分的设备报废和更换数量,则2004~2010年间我国国内房间空调器的销售总量将达到17826万台,平均每年销售量为2500万台左右。

当平均每户居民房间空调器的拥有量达到一台以上时,其购买的欲望将逐渐降低,而空调器的使用时间将延长。此时,每百户城镇居民房间空调器拥有量将不再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人均生活用电量呈线性相关关系,笔者认为2010年后每百户居民空调器拥有量的饱和趋势将与总人口数量的饱和趋势相符。因此可以预测2020年每百户城镇居民空调器拥有量为190台,届时房间空调器的保有总量将达到4.2亿台。

2.4集中空调的发展前景预测

对集中空调的预测采取未来能源可供量倒推的预测方法,可得到如表3的结果。

表3我国公共建筑集中式空调制冷机组的发展预测

2010

2020

一次能耗可供总量(三种情景平均值)/亿吨标准煤

21

29

建筑能耗所占比例

20%[1]

28%

空调能耗占建筑能耗的比例

40%[2]

40%

公共建筑空调系统一次能耗/亿吨标准煤

1.01

1.81

空调冷热源一次能耗/亿吨标准煤

0.29

0.521

空调冷热源耗电量/亿kWh

782.5

1404.8

空调制冷机组装机冷量/亿kW

5.26

10.71

公共建筑总面积/亿m2

50.8

80.6

单位面积装机冷量/W/m2

103.6

132.9

燃气空调装机冷量所占比重

10.0%

15.0%

燃气空调装机冷量/万kW

5263

16063

电制冷机组装机冷量/万kW

47371

91026

直燃机保有量/台

29241

89241

电制冷机组保有量/台

394754

758548

全国公共建筑集中式空调装机冷量总计/万kW

52634

107089

综合以上预测结果,到2010年,我国公共建筑集中式空调总装机冷量将达到1.5亿冷吨左右,2020年总装机冷量将增加到3.05亿冷吨左右。

3民用建筑空调的发展对能源供应的影响

3.1建筑能耗在总能耗中的比例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

所谓建筑能耗,是指建筑使用能耗,即维持建筑功能和建筑物在运行过程中所消耗的能量,包括照明、采暖、空调、电梯、热水供应、烹调、家用电器以及办公设备等的能耗。除非特别指明,现在一般提及的“建筑能耗”都是指使用能耗。

根据某些文章和媒体的报导,2001年我国建筑能耗在总能耗中的比例即已达到27.5%,与当年日本的此项比例(29.2%)相差无几。并据此得出我国建筑节能的紧迫性。

一个国家或地区建筑能耗在总能耗中的比例,反映了这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气候条件、生活质量,以及建筑技术水准。发达国家在进行能源统计时,一般按照四个部门分别统计:即工业(或产业,因为在发达国家农业已经产业化)、交通(在发达国家航空、城市轨道交通和私人汽车都十分发达)、商用(办公楼、旅馆、商场、医院、学校)和居民(住宅)。一般可以把商用和居民两项作为建筑耗能看待。比如金融、贸易、商业和咨询等第三产业,几乎没有什么工艺能耗,但对于室内环境品质的要求却越来越高,第三产业的主要能耗形式就是建筑能耗。商用部分的能耗实际就是第三产业的能耗,即建筑能耗。因此,发达国家的耗能部门实际上就是产业、交通和建筑三大家。

我国的能耗统计方式,并不是按照国际上通行的做法,而是按照行业统计。如果我们把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生活消费和其他行业的能耗算作建筑能耗的话,那么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1年的建筑能耗比例只有18.2%。如果再加上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讯业和建筑业的能耗,也只有26.9%,还是到不了27.5%。但很明显,交通运输的能耗帐无论如何也是算不到建筑使用能耗的头上的。

另一方面,欧、美和日本都是第三产业(服务业)高度发达的国家,因此,它们的建筑能耗在总能耗中的比例除日本外都在30%以上。而我国则是一个处于工业化前期的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很低。2004年,我国城镇化率达到41.8%,而1998年世界平均城市化水平即已达到47%。我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仅略高于30%,低于国际上同收入组别国家近20个百分点。因此,建筑能耗在总能耗中占较高比例的外在条件并不存在。

值得注意的是,最近几年我国经济结构是在向重型方面转化。第三产业在GDP中的比例在2002年达到顶点之后,一路下滑。而第二产业比重在经历多年平稳发展之后,从2002年开始反弹。我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制造业大国,钢铁、有色金属、焦炭、水泥、彩电、冰箱、房间空调器等数十种产品年产量居世界第一位。2004年钢产量达到空前的27279.79万吨。但与此同时,我国生产吨钢能耗比世界先进水平高出20~30%,中国超过10%的能源被钢铁业“吃”掉。在这种大背景下,我国建筑能耗不可能在总能耗中占有很高比例。

根据以上分析,笔者认为,我国建筑能耗在总能耗中的比例大致应在20%左右,其中10~13%是采暖能耗,7~10%是其他能耗。大致相当于日本在20世纪70年代的水平。

建筑能耗在总能耗中的比例,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从宏观经济角度看,建筑能耗的比例越大,经济发展就越是合理和健康。

我国建筑用能还处在很低的水平,但有很大的增长潜力。以上海为例,2003年上海人均耗电量为5245kWh,是2002年经合组织(OECD)国家人均水平的65.2%,是世界人均水平的2.21倍。但上海人均生活耗电量只有617.62kWh,占总耗电量的11.8%,约为同年香港人均生活(住宅)耗电量的44%。上海家庭平均人口数为2.8人,2003年上海家庭平均年用电量应为1730kWh,而1997年美国家庭平均空调用电量就达到1555kWh。因此,住宅能耗的增长是一种必然的趋势。另外,我国现在的依靠低劳动力成本、高资源消耗、高资本投入、没有附加价值的传统制造业的经济结构是不可持续的。我国不可能一直停留在目前这种工业化初期落后的经济结构中。中国要和平崛起,必须向新型工业化社会过渡,必然会像当今的发达国家一样,产业结构的重心将从工业转到服务业和现代制造业;能源消费结构也将从工艺过程能耗转到保持环境的建筑能耗中来。因此,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建筑使用能耗在全国总能耗中比例的增加是必然的趋势,也是我国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标志。建筑节能的目标是提高建筑物对能源直接使用的效率,用少许增加的能耗满足大量增加的需求;同时尽量减少间接能耗和无谓的浪费,将有限的资源用到建筑使用过程中,创造更好的人居环境。

3.2民用建筑空调是形成电力尖峰负荷的主要因素

2003年以来,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拉动下,能源和电力的需求快速增长,大部分地区出现电力供应紧张,26个省区存在不同程度的拉闸限电。尽管从2000年开始,我国仅用5年时间,发电装机容量便从3亿kW增加到4.4亿kW,但能耗(电耗)增长的速度更快。从2002年到2003年,我国GDP增长9.1%,而电力消费却增长了16.5%。

有人把电力紧缺归咎于我国民用建筑空调的超常规发展。这是混淆了电力和电量的概念。根据笔者在上海的调查,尽管上海住宅空调的普及率(96.8%)已经超过了美国(72%,1997),但居民使用空调的时间全年平均仅为800~900小时,也就是说,尽管空调用电开支在家庭能源开支中占了最大比例,但总体消耗的电量并不很大。这种低水平消费主要是由于我国居民经济水平还不高。因此,在城市或地区全年电力消费的尺度上,民用建筑空调并不是“耗电大户”,但却是造成夏季(冬季)电力负荷高峰的主要因素之一。由于民用建筑空调使用的季节性、间歇性和不稳定性特点,造成夏季供电峰谷差的进一步拉大,形成对电网安全的潜在威胁。图4的尖峰负荷与最高气温的关系曲线很清楚地说明了这一点。在上海,当气温在33℃以上时,每升高1℃,电力负荷将增加12.7万kW(工作日)。同样,在北京市也有非常相似的情况,当气温在32℃以上,每升高1℃,电力负荷增加12.9万kW。

日益增长的空调用电负荷已经造成了城市电网难以承受的高峰用电负荷及巨大的电力缺口(2005年估计为2500万kW)。这种电力供需之间结构性的矛盾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了国家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

2000-2003年,国内空调器销售量的年平均增长率高达47.65%,而同期我国发电机组装机容量的增长率只有6%左右,远远低于房间空调器销售量的增长速度。我国的住宅空调产品形式单一,无论是窗式、分体壁挂式还是集中式,几乎全部是电力驱动。致使房间空调器(国内销售)的装机电力占发电机组装机容量的比例已经高达10%。

图5北京市近年来夏季最高电力负荷和空调电力需求的增长

从图5可知,北京市的空调电力需求的比例逐年提高。2001年至2003年,北京市居民生活用电量增长了29%,占全社会用电总量的比重也持续攀升至17.32%。2001年,北京市居民生活用电量为542739万kWh,2003年则增至700726万kWh,增幅高达29%。同时人均年生活用电量也大幅增长,2001年人均年生活用电483.57kWh,2003年则达到609.96kWh,增幅为26%。

3.3民用建筑空调的能源需求预测

根据我国电力发展规划,可以预测,2010年全国每百户城镇居民空调器拥有量为125.8台,所形成的装机电力占全国发电装机容量的28.7%。到2020年,每百户居民空调器拥有量将达到190台,占全国发电装机量的比例为37.4%。

2004-2020年间,电驱动制冷机组的产量年均增长速度保持在41%,2010年我国电制冷机组保有量约为39.5万台左右,2020年将达到76万台。可知,从2010到2020年,我国公共建筑集中式空调的电制冷机组的装机电力将由1.01亿kW上升到1.78亿kW,在全国发电机组装机电力中的比重将从2010年的16.2%上升到2020年的19.8%。空调电力制冷机组的耗电在电力消费总量中的比重将从2.66%上升到2.89%,由此造成公共建筑集中式空调系统用电量在电力消费总量中的比重将由9.3%增加到10.1%。

如果国家继续推进当前鼓励发展燃气空调的政策,并假定2010年和2020年直燃机的装机冷量分别达到当年空调机组装机总冷量的10%和15%,则2010年,我国直燃机总保有量约为2.9万台,全国直燃机总的天然气用量将达到29.6亿m3,占全国天然气总用量的2.4%;而到2020年,直燃机总保有量将达到8.9万多台,直燃机总的燃气用量将进一步增加到90.3亿m3,占全国天然气总用量的3.4%(见表4)。

表4发展燃气空调对我国能源供应的影响预测20102020

直燃机装机冷量所占比重10.0%12.5%15.0%15.0%17.5%20.0%

直燃机装机冷量/万kW526365797895160631874121418

直燃机保有量/万台2.93.64.48.910.411.9

电制冷机组装机冷量/万kW473714605544739910268834885671

电制冷机组保有量/万台39.538.437.375.873.671.4

公共建筑空调电制冷机组装机电力/亿kW1.051.020.991.781.731.68

发电机组装机容量/亿kW6.56.56.5999

占发电机组装机容量比重16.2%15.7%15.3%19.8%19.2%18.7%

公共建筑空调电制冷机组耗电量/亿kWh704.2684.7665.11194.01158.91123.8

全国总用电量/亿kWh264352643526435413034130341303

电制冷机组耗电量占全国用电总量比重2.66%2.59%2.52%2.89%2.81%2.72%

节省的空调装机电力/万kW117014621754357041654760

节省的电力投资/亿元130116271952397146335295

直燃机燃气用量/亿m3/年29.637.044.490.3105.4120.4

全国总天然气需求量/亿m3125412541254265326532653

直燃机天然气用量占总用量比重2.4%2.9%3.5%3.4%4.0%4.5%

4应对措施和政策建议

随着我国经济、城市建设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建筑空调将有更大的发展。我国是世界上热量带最多的国家,东部地区与世界上同纬度地区相比,夏季偏热,冬季更冷。在我国人口稠密的城市,室内既需要冬季采暖,也需要夏季供冷。当一个城市或一个地区的人均GDP在4000~4500美元时,住宅空调将普及。住宅空调将从奢侈型消费品变成普及型必需品,完全脱离“家电”属性,成为建筑物的基础设施之一。我国以重化工业为主的经济结构是不可持续的,第三产业在城市产业结构中的比重一定会逐步增加。为提高生产率,第三产业必须为建筑环境消耗能量,使用空调,夏季供冷、冬季供暖。总之,民用建筑空调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人们必然的需求。从现代能源管理的思想出发,不应该也不可能去抑制这种需求,而只能因势利导,用经济与技术手段引导人们合理消费,开源节流,尽力满足这种需求。

所谓“开源”,就是在提倡适度消费与节约能源的前提下,提倡民用建筑空调能源的多元化,充分利用低谷电、淡季气和可再生能源,从时间上与空间上去挖掘“能源供应”的潜力。例如发展蓄冷技术、利用天然气的燃气空调、热电冷联供技术和分布式能源技术;同时积极研究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和“未利用能源”的制冷空调技术。所谓“节流”,就是改进制冷空调产品,提高能源效率,实现环境友好。

4.1蓄冷空调

对蓄冷空调的电费价格体系是推进蓄冷空调技术发展的关键。目前大多数电力公司(或供电局)推行了分割式三段制分时电价,其中的高峰时段集中在上午8:00~11:00,以及傍晚到夜间的18:00~21:00,使办公楼与大型商场这两类商业建筑的空调冷负荷高峰时段(下午)被划入了电费的平段时间。导致大部分蓄冷量在非高峰用电时段的下午释放掉,对转移夏季高峰用电负荷并没有起到有效作用,而且也不能使用户从分时电价政策中获取最大利益。上海市从2005年夏季开始将空调负荷高峰时段13:00~15:00划入高峰电价时段,同时对用户的电力最大需求MD提高收费标准(30元/kW·月),这些政策都有利于蓄冷空调的推广。

除了峰谷电价的比值之外,低谷电价的绝对值也有很大影响。如果低谷电价能够跌破购电成本的底线(比如降到0.20元/kWh以下),相信会极大地推动蓄冷空调的发展。而这一底线恰是某些电力公司前几年在电力富余时推销电锅炉和电采暖的促销价。

2004年,我国已经批准开工的电站项目达6110万千瓦。以每kW电站投资6000~7000元计算,需要投资4000亿元。如果少建10%,就可以节省400亿元,再将其中的10%即40亿元投入对蓄冷空调的补贴(200元/kW),可以转移2000万kW空调高峰冷负荷。理想情况下可以转移电力负荷600万kW,恰好相当于少建10%的电厂。这样,电力部门实际节约了投资360亿元。而用户除了这部分补贴,还要投入160亿元去建设2000万kW的蓄冷装置。但因为有了补贴,用户可以较快地在3~4年时间里从分时电价的差价中回收这部分投资。实现电力公司和用户的双赢。

4.2燃气空调

影响燃气空调发展的瓶颈是天然气价格。制订燃气空调用气价格的依据,应该是使燃气空调的寿命周期成本能与电力空调持平或略低,从而使用户能实实在在地受益,也才能鼓励用户使用燃气空调。定义电力与天然气的比价:

这一比价越大,表明燃气空调的年度等额寿命周期成本与电力空调相比,经济性越好。国际上电力与天然气比价一般约为4:1左右,但我国长期以来该比价偏低,因而制约了燃气空调市场的开发。

值得注意的是,2005年初,北京、上海等城市均出现天然气供不应求的局面。据统计,2004年北京市共消耗天然气25.4亿m3,2005年预计将消耗33亿m3,超过市政府30亿m3的预算,也超过了陕京管线28亿m3的供给量。上海市预计2005年的天然气使用量将达到20亿m3,但目前落实的气源仅16亿m3(其中包括西气10亿m3和东海气田6亿m3)。在这种严峻形势下,北京和上海均开始限制冬季天然气锅炉的发展。但是,对任何一个燃气空调用户,不可能只在夏季用天然气供冷而不在冬季用天然气采暖。从总量来说,发展燃气空调用户可以起到填平夏季天然气低谷的作用,但同时还会增加冬季天然气的高峰。因此,需要研究天然气冬季的削峰措施。燃气供应部门,要研究夏季储气措施和冬季可中断用户的政策。而暖通空调行业,也要研究季节蓄能的燃气热泵技术以及能燃用水煤浆和煤层气的直燃机技术。

4.3热电冷联供

在阻碍建筑热电冷联供技术在我国发展的诸多政策问题中,最突出的是多余电力上网的问题。因为用户所需要的热量/冷量与用电量是随着季节、气候甚至白天与夜晚等因素随时在变化,而建筑热电冷联产设备一经确定之后,其正常运行时的供热/供冷量与发电量的比例(即热电比)是大致不变的,所以总是会有富余的电能或者热能产生。为了解决多余电力的问题,最简单、最直接的解决方案就是允许分布发电的多余电力上网。

根据我国目前实行的《供电营业规则》,如果电力用户自行发电需要并网,其并网的发电机组必须接受电网的统一调度,而且热电冷联产系统的上网电价要采用竞价上网方式,没有任何优惠。建议将分布式能源电力上网按“绿电”看待。参照对风力发电的优惠政策,电网收购价应在0.40元/kWh以上。

阻碍建筑热电冷联产发展的另一个政策问题是天然气的价格。与上节“发展燃气空调的政策建议”相仿,各地应根据当地电价,将电力/天然气比价调整到4.9:1左右。

目前,各种建筑热电冷联产的原动机设备国内基本上都不能够生产,完全依赖进口,因此实现热电冷联产的一次投资很大。建议对建筑热电冷联产系统的投资者做政策性投资补贴,该补贴相当于设备投资的10%左右,使得热电冷联产系统的等额年度寿命周期成本能够与常规空调冷热源相比。

从中期发展来看,应积极发展利用燃料电池的建筑或区域热电冷联产系统。燃料电池的应用主要有两种方式:①移动式(作为汽车动力);②固定式(又称“站式”,用于楼宇热电冷联供)。我国目前把主要的研发力量投入到前者。但燃料电池汽车由于一些技术瓶颈,难以在短时间内普及。而建筑热电冷联供所使用的燃料电池是将天然气改质制氢,不需要直接利用氢气;由于是固定式(站式)使用,省去了许多移动式应用中的麻烦(例如对体积、重量的限制)。所以,燃料电池作为分布式能源应用,相对更容易形成商业化。建议优先发展利用燃料电池的建筑热电冷联供技术,尽快建成一批示范性工程,应用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项目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项目中。

4.4选择较高能效等级的空调设备

作为重要的“节流”措施,我国经济发达、资源缺乏的城市,可在2005年开始实施的《房间空气调节器能效限定值及能源效率等级(GB12021.3-2004)》、《单元式空气调节机能效限定值及能源效率等级(GB19576-2004)》和《冷水机组能效限定值及能源效率等级(GB19577-2004)》等三个标准中,选择较高的能效等级作为市场准入条件。

根据测算,上海市如果对冷水机组采用比我国《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05)》中的强制性标准提高一个等级,可以产生很好的节电降峰的效益。仅每年新增的冷水机组便可以降低电力峰荷需求6~8万kW,用户也可因此减少电费14%左右。以平均电价按0.75元/kWh计算,每年可以节约电费2800~3600万元。

5结论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房间空调器生产国,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冷水机组市场。我国又是世界上房屋建筑建设规模最大的国家。根据世界银行的预测,到2015年,全世界新建筑的一半将出现在中国;中国城市商用和居住建筑中的一半将是在2000年后建造的。因此,我国民用建筑空调还会有很大的发展。当前我国的能源紧缺,确实是对制冷空调业的严峻挑战,但同时也是推进制冷空调行业科学、健康、协调、持续发展,使中国从制冷空调大国发展成为制冷空调强国的最好机遇。

参考文献:

建筑管理论文范文篇8

关键词:砖混结构强度规范标准

近几年,在砖混结构的房屋建筑中,曾发生多起因承重墙首先破坏而导致建筑物的整体倒塌。这些事故中,有的是因设计严重错误,有的是因施工质量低劣而造成的。

由于砖混结构是以砌筑的墙体为主要承重结构,因此墙体的砌筑质量就为大家所关切,特别在地震设防地区就更为大家所关切。2004年二季度,建设部在抽检97家国营及县以上集体建筑企业竣工工程质量的同时;也抽检了正在施工的砖混结构工程中的砌砖分项工程质量,从107个工程的抽检结果来看,问题很多。

这次对砌砖分项工程质量的抽检,主要按现行的《建筑安装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评定,但对“一般项目”的定性评定具体化为定量评定。

在抽检的107个砌砖分项工程中(其中使用标准实心粘土砖的是102个),经验核符合验评标准,“合格”的仅有20个,合格率为18.7%;“不合格”的原因“主要项目”和“允许偏差项目”超出规定外,多是“一般项目”不符合标准规定值。

一、施工过程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水平灰缝砂浆不饱满

砖砌体的水平灰缝砂浆饱满度是影响砌体强度的一个很重要因素,不饱满即会使砖局部受压或受弯,降低砌体的抗压强度。因此《砖石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以下简称“规范”)中,规定了实心砖砌体的水平灰缝砂浆饱满度不得低于80%,而现行的“验评标准”中,也把水平灰缝砂浆饱满度列入砌砖工程的主要检验项目。

水平灰缝砂浆饱满度很大程度是取决于砌筑方法,从这次抽检的结果来看,使用大铲的北方就比使用瓦刀的南方要好。这是因为北方地区多采用“三一”砌砖法(一铲灰、一块砖一挤揉),这种砌筑方法只要砂浆稠度适当,一般是能使砂浆饱满度达到80%以上,而且竖缝也能挤进砂浆。南方的一些地区在砌砖时,仍采用先铺灰、再摆砖的铺灰摆砌法,有的把灰还铺得很长。由于砂浆中的水分被砖吸去,使铺的砂浆失去它的可塑性,此时摆上的砖想挤揉也挤揉不动,致使砂浆饱满度不能达到标准规定值的要求。在这次抽检南方的一些地区中,竟发现砖墙砌体的水平灰缝砂浆饱满度非常低,有的只有20一40%,全数平均也比规定值差得较大。

(二)留搓接搓不符要求

砖混结构房屋建筑的墙体,纵横墙同时砌筑可使交接处衔接牢固。但实际中有时要在交接处临时间断,这在“规范”里也是允许的。但也提出一些要求:“砌体临时间断处的高度差,不得超过一步脚手架的高度”;“对不能同时砌筑而又必须留置的临时间断处,应砌成斜搓”;“留斜搓确有困难时,除转角处外,也可留直搓,但必须做成阳搓,并加设拉结筋。”

在这次抽检的砌砖中,却发现有的砖墙不是同时砌筑,而是先砌完施工这一层的外墙,再砌内横墙及内纵墙,临时间断处的高度差有的接近3m,有的大于3m纵横墙的交接处很少砌成斜搓,而都是砌成直搓,并还多是阴搓,有些直搓虽加设了拉结筋,但规格、数量、长度不符设计和“规范”要求。有的拉结筋使用ф4mm的铁丝,长度有的仅l2cm,上下间距也大大超出“规范”要求,“有的十多皮或二十多皮砖才放一道拉结筋,少数竟通层没有一道拉结筋”,致使交接处不能衔接牢固。

砖砌体交接处的牢固程度将直接影响建筑物的整体性及抗震性,这种影响所造成的危害后果在正常情况下有时潜伏着,当遇有地震等外力作用时就会毁于一旦。因此砖混结构房屋建筑中,纵横墙交接处的质量是非常关键的,对上述留搓接搓问题是亟待认真注意的突出问题。

(三)组砌形式错误

实心砖砌体的组砌形式在“规范”中也是提出要求的,如墙体宜采用一顺一丁、梅花丁或三顺一丁;砖柱不得采用包心砌法。这个问题过去很少被人重视,近几年有的工程圆组砌形式错误,而使砌体的承载能力削弱,造成隐患或倒塌,其中尤以砖柱的包心砌筑而造成的倒塌事故更为突出。在这次质量抽检中,仍可看到有的工程砌砖随意组砌,许多砖柱仍然采用包心砌法,并且内心还填以碎砖。昆明市某建筑公司在砌筑砖墙时,一层的墙体只有一皮丁砖,其余全是顺砖,这样的组砌就把墙体分割为两层皮。由于随意组砌,碎砖又集中使用,因此在很多工程的墙体中出现多皮通缝,最多的达十多皮。

砖砌体一般多是受压的,因此要考虑砌体的整体性与稳定性。砌体中的丁砖数量多,就能增强横向拉结力。错误的组砌形式、包心砌筑砖柱、多皮通缝等都会影响砌体的质量。

(四)砖和砂浆的强度不能保证

影响砖砌体的强度除有操作的因素外,主要取决于砖和砂浆的强度,只要其中之一的强废降低一级,即会使砌体的强度降低15一20%。如果两者都降低一级,即会更大的影响砌体强度。近几年,有的工程在砖砌体施工前,对砖的强度不进行检验,砂浆不试配、不按配比配制。而在发生事故后,经核查才知道砖与砂浆的强度达不到设计要求。1986年5月,贵州省兴仁县某厂车间的砖柱突然破坏,导致倒塌事故的主要原因是使用了标号不明的砖和强度严重不足的砂浆。这个车间的砖柱,设计要求使用100号砖、50号砂浆,但实际砂浆的强度仅达到4号。如果使用的砖即或达到,仅砂浆强度的降低即会使砌体的强度、至少降低40%以上,如果砖的标号达不到100号,那就会降低得更多。砌体强度被削弱得这么多,怎么能不出事故呢?

在抽检的数百组砂浆试块强度中,尽管砂浆强度低于设计和“规范”要求的并不多,但同批的砂浆中,强度的离散性很大,50号砂浆高的可达216号,低的仅有46号;25号砂浆高的可达52号,低的仅有2号。还有的砂浆强度从试块检验报告单上的数据是达到了设计的要求,但实际砌体中的砂浆强度却明显不足。因此对砖混结构房屋建筑的墙体质量保证,首先要对砖和砂浆质量进行控制。

(五)砌体的水平灰缝厚度失控

砌体的水平灰缝厚度与砌体的抗压强度是紧密相关的。砌体本身是非匀质体,砌体受压后产生变形,这主要是因水平灰缝被压缩而引起的。砌体的破坏,往往是由于灰缝的变形造成的,水平灰缝厚度越大,砂浆的横向变形也越大,从而增大了砖的附加拉应力,使砌体的抗压强度降低。据有关试验数据表明:砖砌体的水平灰缝厚度若从l0mm增厚为l2mm时,即可使砌体强度降低25%。

如何控制砌体水平灰缝的厚度,多年来是在砌体施工时设置皮数杆,既控制砌体水平灰缝的厚度,又标明竖向构造变化的部位。但近几年在一些地区,却在砌体施工时不再设置皮数杆,水平灰缝厚度全依操作者掌握。由于操作者的技术水平有高低,因此在有的工程中出现失控情况,内外甚至交不了圈,既影响砌体强度,又不美观。

(六)构造柱夹层、断开

在七度地震设防地区的多层砖混结构房屋建筑中,纵横墙交接处需设置钢筋棍凝土构造柱,以增强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在构造柱周围的砖砌体需砌成马牙搓,使砖砌体能与构造柱衔接牢固形成整体。但现在却有不少基层施工人员不认识它的重要性,他们在浇注构造柱混凝土前,不清理砌砖时落入构造柱中的砂浆或垃圾,致使构造柱出现夹层,甚至断开的情况。有的工程构造柱不对正贯通,层与层之间相互错位;构造柱与砌体没有加设拉结筋;砌体与构造柱的交接处也没有留马牙搓;致使设置的构造柱不仅不能起着增强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反而起着削弱作用。这种潜在的危险在遇有地震等外力的作用时,就会首先因此而使建筑物毁坏。

二、改进意见

(一)要组织基层施工人员学“规范”

要保证砖砌体的施工质量,就一定要严格地按“规范”的要求办。但据调查,有些基层施工人员并不掌握和了解“规范”;以致有时片面或错误地去理解。如“规范”对砌体施工首先要求是同时砌筑,如不能同时砌筑而必须临时间断时,就应砌成斜搓。当留斜搓确有困难时,才可留直搓。按上述要求就是在“确有困难”时方允许留直搓。而不少基层施工人员却片面地认为“规范”是允许留直搓的,致使在没有困难的情况下也不砌成斜搓,更谈不上同时砌筑了。一些地区先砌外墙、后砌内横墙、再砌内纵墙的“三步”砌筑法,就是没有真正掌握“规范”要领。因此要组织广大基层施工人员学习“规范”,使他们能够熟悉“规范”,并准确地应用。在学“规范”条文中,最好将“规范”修订组编制的“规范”培训讲义和修订说明也认真地学习一下,这对掌握、应用“规范”是很有益处的。

(二)改进操作工艺

砌砖的操作工艺虽不强调全国一致,但从多年的实践来看,“三一”砌砖法是比较好的操作工艺,而某些南方地区采用先铺长灰、再摆砖的方法应改革,要制止这种操作方法。要求习惯用瓦刀的工人改用大铲也不一定很现实,但瓦刀也是能砌好砖的,这就要通过制订标准操作工艺来保证砌筑的质量。

(三)一些传统的措施不能丢

为了保证砌筑的质量,多年来曾采取一些有效措施,如设置皮数杆、随时吊靠墙体的垂直度和平整度、37cm砖墙两面挂线、当天搅拌砂浆当天用完、干砖不上墙等。已经丢掉上述措施的应恢复继续采用。

(四)重点监督砖混结构的墙体质量

各地的质量监督机构要以砖混结构墙体作为重点监督检查的项目。主要监督砌体使用的砖是否符合要求,砂浆是否经过试配和按配比配合;砌体临时间断处是否衔接牢固,构造柱是否有夹层与断柱情况,是否与砌体衔接牢固;组砌形式是否有严重缺陷(如包心砌筑砖柱)。对地震设防区的砖砌体更要严格要求,一般情况下不允许临时间断处留直搓。对砌筑质量差、不能保证砌体整体性与稳定性的,一定要进行处理。

(五)把砌筑质量作为砖混建筑技术改造的主要内容

砖混建筑要进行技术改造的内容很多,如改善其技术性能及提高工业化程度。但是我们一定要把如何保证砌筑质量做为技术改造的主要内容。质量上不去,性能再好的房子也是不会有人住的。要在墙体材料,操作工艺、施工机具、砌体临时间断处衔接形式、以及构造柱的施工方法等方面花些力气去进行改造,拟促使消灭在砌筑工程申长期存在的质量通病。

(六)迅速修订现行的质量验评标准

现行质量验评标准只对影响砌筑质量的一般项目,如组砌方法、临时交接处的处理均以定性要求,致使一些基层的施工人员错误地认为可以忽略而不认真对待,甚至在砌体的质量评定中对这一项目不评定,其实这所谓的“一般项目”并不一般,是对砌体的质量有较大的影响。因此对这一般项目的质量要求,能够定量的应尽量由定性改为定量。

砖混结构房屋建筑的砌筑质量有时也涉及到设计质量,因此设计单位对砖混结构也不要视为简单而不认真进行结构计算。近几年因结构设计错误、安全系数严重不足而造成的重大倒塌事故也有多起,有的安全系数不严重欠缺,但由于施工质量低,而使两方面的因素合在一起也造成了倒塌事故。我国砖石结构规定的安全系数并没有很大的富余,而我国的施工技术与材料的匀质性很不均衡,因此对砖棍结构房屋建筑中的砌体设计,一定要保证达到要求的安全系数,不要欠缺,更不能严重欠缺,这也是近几年许多砖混结构建筑倒塌事故给我的一条教训。

[参考文献]:

1、《现浇混凝土施工》王强,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9、8

2、《混凝土施工的要求》张林、洪刚,华夏出版社,1999、5

建筑管理论文范文篇9

关键词板式住宅热计量户型体形系数户型修正系数

一、引言

最初提出实行"分户计量,分室控温",是以节能为主要目的,对节能住宅室内采暖系统提出的要求。由于供热体制的改革,对既有住宅建筑供暖系统实行分户计量的改造工作,也迅速发展起来。如果室内采暖系统做到了分户计量与分室调节,一方面,可以满足不同住户对室内温度的不同要求,这是采暖用"热"成为商品的必要条件;另一方面,采暖用热量的多少和住户负担的采暖费用直接挂钩,充分调动住户的节能积极性,其节能效益是非常可观的。[1]

1.户式热表计量值修正方法研究

我国的大部分住宅都是公寓式住宅,对这种类型的住宅实行户用热表计量,不能仅以每户热表计量的结果直接作为收费的依据,这一点经过近年来的研究已达成共识,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也很多。目前,主要修正方法有以下四种:

(1)对不同集团的房价进行修正;

(2)对不同住户采用不同的单位热量热价;

(3)将屋顶、山墙、地面的传热损失作为公共热费,进行分摊;

(4)户型修正系数。

四种修正方法各有千秋,选择修正方法应遵循的原则是:

(1)修正方法要简单,可操作性强

(2)要准确,既将热消耗的先天不公正加以修正,又鼓励住户的节能积极性;

(3)要简单、易于理解,不仅要业内人力认可,还要得到居民的认可。

目前研究较多的是第三种方法,将建筑中的屋面、山墙、地面作为整栋建筑共有的,通过这部分围护结构的传热损失作为公共热费由整栋建筑的住户平均承担,而将每户的外墙(除山墙)作为该户的自己承担的热费,事实上有些建筑中,外墙的传热损失也是应该分摊的。本文作者在文献[2]提出根据户型体形系数确定户型修正系数的观点,并对试点建筑--哈尔滨人和名苑节能住宅的几户不同位置典型房间进行了理论计算和实测分析。户型修正是一种可行的方法,户型体形系数与整栋建筑体形系数的差异反映出各户围护结构的个性特征与整栋建筑围护结构共性特征的差异,且综合考虑了屋顶、地面、山墙、外墙及楼梯间隔墙的影响。

2.公共费用分摊

在采用户用热表计算的多层公寓式住宅建筑中,一般仍需要设置计量建筑用热总量的热量表,各户热表计量的热量之和,应小于总表计量的热量,二者之差应是楼梯间散热和管道的热损失,这部分也散失在建筑物内,直接或间接地提高了户内温度。因此其费用应由住户承担。

(1)

式中:Qg--各户所应负担的公共用热量,W;

Ai--各户建筑面积,m2;

Qb--整栋建筑热表计量的热量,W;

Qi′--修正后的各户采暖用热量,W。

3.户型修正系数的影响因素分析

户型修正系数用来修正各户热表的计量结果

(2)

式中:Qi′--修正后的各户采暖用热量,W。

ai--户型修正系数,按式(3)计算。

(3)

式中:Qi-c--建筑耗热量计算结果,W。

总体上说,中间层靠山墙户型的体形系数接近于整栋建筑的体形系数,因此其户型修正系数接近1.0;中间层中间户型的体形系数小于整栋建筑的体形系数,因此其户型修正系数大于1.0;底层、顶层中间户型的体形系数大于整栋建筑的体形系数,因此,其户型修正系数小于1.0;底层顶层向山墙户型的体形系数最大,因此其户型修正系数最小。为进一步研究户型体系数与户型修正系数的关系并分析影响户型修正系数的其他因素,选取表1中的建筑进行计算。

计算模型的主要参数表1

序号建筑名称建筑形状朝向建筑面积(m2)体形系数户均面积(m2)特点

1泰海小区38号板式南北6924.264.280.21一梯三户

239号5203.374.320.23一梯三户

342号5772.882.460.23一梯两户

444号5670.185.90.23一梯两户

(1)按建筑耗热量指标比例分摊热费

在确定户型修正系数时,应该按建筑实际耗热量,也就是计量时间段内消耗的热量比例确定,不能按热负荷比例确定,二者的主要区别是热负荷不包括生活得热,计算热负荷时将生活得热按供热量热裕量考虑。但在建筑实际的热平衡中,生活得热是不可忽视的,而且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住宅中的生活得热有所增加[3]。尤其是具有调节功能的室内采暖系统的住宅,生活得热等免费能源的利用是降低采暖费用的有效手段,必须充分考虑。图1、图2给出了按热负荷比例和按耗热量指标比例来确定户型修正系数的计算结果。

图1泰海小区44号楼耗热量指标和按热负荷计算的户型修正系数对比

图2泰海小区39号楼按大批量指标和按热负荷计算的户型修正系数对比

对于户型体形系数与建筑体形系数接近的房间一说,是否考虑生活得热对户型修正系数影响不大,但对于体形系数较小的房间来说,按热负荷比例确定的户型修正系数略小;对于体形系数较大的房间来说,按热负荷比例确定的户型修正系数略大。

(2)围护结构传热系数的影响

在文献[2]中定性一地分析了节能住宅与传统住宅,户型修正系数的没。户型体形系数越大,户型修正系数越大,对于节能建筑,变化的趋势较传统建筑平缓。但二者在数值上的差异通过几栋典型建筑计算的情况见图3、图4。

图3泰海小区39楼户型修正系数

图4泰海小区44楼户型修正系数

无论是节能建筑还是传统建筑中,中间层靠山墙的户型修正系数均接近1.00;而对于中间层中间户型、底层、顶层中间户型、底层、顶层靠山墙户户型修正系数因建筑围护结构构造不同而不同,节能建筑与传统建筑相比约差20%。节能建筑中间层中间户型的户型修正系数约1.20;传统建筑中间层中间户型系数约为1.40。节能有建筑底层、顶导中间户型的户型修正系数约为0.80;传统建筑底层、顶层中间户型的户型修正系数约为0.65。节能建筑底层、面层靠山墙户型的户型修正系数约为0.70;传统建筑底层、顶层中间户型的户型修正系数约为0.50。

(3)朝向的影响

对于一梯三户的板式住宅建筑中,存在着所有围护结构均朝南向的中间户型,与既有南向围护结构、又有北向围护结构的房间相比,同样户型体形系数的情况下,其传热损失小,因此,户型修正系数应增大,中间层中间户型修正系数增加20%,顶层中间户型修正系数增加10%,见图3中点1、2、3、4。

(4)户型修正系数影响因素的确定

对于几何形状比较简单的板式住宅,户型修正系数相对变化不大,但对于几何形状复杂而且各对于几何形状、面积差异较大的建筑,其户型修正系数必须单独计算,户型修正系数受到室内外温度差、围护结构平均传热系数、户型体形系数等因素的影响。计算时应考虑式(4)给出的各因素。

(4)

式中:km--护结构平均传热系数W/m2K;

si--户型体形系数;

c--朝向修正;

Δt--室内外温差,K。

4.结论与建议

通过理论分析与计算,本文给出了板式住宅中不同户型的户型修正系数,将板式多层住宅各户因为位置不同引起的热消费不公平以简单的、固定的系数加以修正,可操作性强易于理解。

(1)中间层靠山墙的户型修正系数为1.00。

(2)节能建筑中间层中间户型的户型修正系数约1.20;传统建筑中间层中间户型的户型修正系数约为1.40。所有护结构均为南向时,中间层中间户型修正系数增加20%。

(3)节能建筑底层、顶层中间户型的户型修正系数约为0.80;传统建筑底层、顶层中间户型的户型修正系数约为0.65。所有垂直护结构均为南向时,中间层中间户型修正系数增加10%。

(4)节能建筑底层、顶层靠山墙户型的户型修正系数约为0.70;传统建筑底层、顶层中间户型的户型修正系数约为0.50。

(5)对于热计量中由于相邻房间温度不同,引起的传热损失如何修正等其他问题,本文未涉及。

参考文献:

1.陈科,集中供热中的热量计量,区域供热,1997.5:15-17

建筑管理论文范文篇10

在这寻找特色的旅程中,途径之一是在传统中挖掘,似乎从粱思成先生开始就认准了大屋顶的民族特色,直至20世纪80年代北京城内出现的大量“穿西装”的“瓜皮帽”,并美之名曰“夺回古都风貌”。最近又在许多城市的建筑与景观建筑中强调所谓“平改坡”以及给整座城市统一定色调。更有甚者,有人主张将西安古城恢复到明清风格。人们似乎从秦始皇和康熙大帝的城市模式中找到了建筑与景观特色的路子。这不禁使人想起五至八个世纪以前欧洲人从古罗马的废墟中找到了他们认为理想的建筑与城市的模式,也令人想起19世纪末美国人又从欧洲腐朽的路易十四等君主们留下的城市中找到了同样的建筑和城市特色:古希腊的柱头和罗马的穹顶,还有白色的石材装饰。尽管这些来自废墟的腐朽不堪的建筑形式并未能在一个民主国家中延续太久,并很快被朝气蓬勃的现代主义风格所抛弃,但它们却如同一个不散的幽灵,时不时在世界各地显形。在1929年罗马召开的居住和城市规划联合会大会上,墨索里尼号召“在五年时间里,罗马必须向全世界人展现其辉煌与风采——宏伟、规整、强大,如同Augustus时代的罗马”(见Hall,1997,P197)。墨索里尼同时下令在Marcellus剧院、CapitolineHill及万神殿周围创造大片的广场、其他所有围绕它们的、不属于罗马繁荣时代的建筑全部清除。所幸的是,传统的有机和混乱、多方的牵制,加上官员们的腐败,使规划未能附诸实施,罗马得以幸存。同欧美寻求城市与建筑特色的路程一样,来自中国农业时代的和充满封建腐朽烙印的建筑与城市设计仍在不断以“传统”的名义和“优秀”的姿态干扰着新一代的设计师们的创造。

当RudofskyBernard向西方世界公开了“没有建筑师的建筑”(1964)时,实际上已向苦苦追求个性与特色的设计师们提出,特色本来并不需要设计师创造。中国丰富多样的地方建筑也说明了这一点。在没有设计师的时代里,地球的每个角落、每十土地上都有自己的建筑风格和特色。特色,来源于生活,来源于本来就是不同的土地和那方土地上不同的天空和自然过程。本质上讲,特色的建筑就是人为了生活而对土地及其自然过程的适应方式,而且是此时此地人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的一种适应方式,而这种方式—定是最经济的,或者就是最生态的。因为,经济和生态本来就是—回事,用Worster的话说,生态就是自然的经济(nature''''seconomy)。所以,归结起来,我们可以将建筑的特色在四维时空中加以定义,由它的地域特色和时代特色两部分所构成,具体讲:

建筑的特色=F(此时此地人的生活方式,此时此地的土地及其过程,此时此地的技术条件、生态原则),其中:

生活方式,是在特定价值体系、伦理道德及法律所影响及规范下人的日常行为模式。显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的生活方式是不断变化的。我们不能期望现代人像小农经济时代的人那样四代同堂,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也不能指望现代都市人的生活仍然跟从晨钟暮鼓的节奏。那么,我们又怎么能让四合院和胡同来适应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呢?在对过往生活方式的怀旧情感中沉湎于过去的建筑形式,忘记了现代生活方式的需求,使我们的设计失去了时代的特色。但不管时代如何变迁,人们的生活方式如何改变,人总是离不开土地及土地上的过程,因此,我们必须讨论决定特色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土地格局和自然过程。前者包括山水及自然资源的分布状态,而后者则包括生物与非生物的流,诸如风的过程、水的过程及动物的运动和植物的生长。古代任何民族曾通过占地术,即通过阅读大地的肌理或格局,通过辨析自然过程,甚至跟踪动物的运动轨迹来取得建筑对自然力的适应,在中国甚至直接用两种最主要的自然过程(风与水)来命名这种占地术。最终使建筑认同于所在的土地及其土地上的自然过程。而正是这种认同,才使建筑有了地域的个性,有了地域的特色。现代地理学、水文学、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及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在城市及景观规划设计中的应用,本可以使设计师对土地的格局及其过程的理解比我们的祖先理解的更加透彻,从而使我们的设计更具有地域的特色。无论古代和现代,土地的格局和过程是相对稳定的。只要承认土地是有空间分异的,那么,潜在的建筑和景观的地域特色应该就是永恒的。只是在不同的技术条件下,这种地域特色会有不同的表现,所以,这就必须涉及影响特色的另一个变数。

技术在建筑特色的形成过程中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技术是社会发展的反映和动力,技术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技术也决定了人们认识和利用土地及其过程的效率,决定了建筑认同于土地及其过程的方式。所以,从积极的方面来讲,建筑和景观本身是特定技术的体现。技术使建筑和景观具有特色。而另——方面,新的技术有可能使人们摆脱对特定自然过程的依赖和利用。我们往往自恃有现代技术,而不屑于对土地及其过程进行细心阅读,用空调替代对空气的利用,用强壮的地基和墙体来阻抗风与水流的过程,用电灯来取代自然光的利用、用外来的水泥和瓷砖替代当地的土、石和生物材料。从而使建筑失去了在天地中的定位,也失去了对土地的认同,因而失去了设计的地域特色。所以,要使技术对特色有积极的贡献,我们不得不依赖于形成建筑与景观特色的一个本质性的限制条件,那就是:

生活性。在技术“万能”的时代,生态性原则是最终决定建筑是否具有时代和地域特色的试金石。为了实现一个同样的目的,是否能用最少的能源和资源的投入来获得同样或更好的效果,同时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更小,这便是生态原则的精髓。而至于这个“同样”的目的是否合理,则取决与此时此地的人的价值观以及这种价值观下的生活方式。如,为了实观同样的舒适度,设计师可以通过全封闭建筑加上人工的集中空调和照明系统来实现,也可以采用更简单的自然通风和光照来解决,差别就在于前者是不生态的,而后者是生态的。那么,基于后者的设计特色是有意义的,而基于前者的设计特色是空洞的,没有意义的。在这里,生态性优先于单纯基于技术而决定的形式的特色。进一步讲,如果设计不但用直接的途径充分利用了自然过程和能源,同时能用现代技术更高效地利用和转换自然过程和能源,如利用风和水来发电,收集太阳能来加温或制冷等,从而使人类为满足生活需要而对环境带来的冲击减少,那么,技术强化了设计的生态性。由此而形成的特色是有意义的,它会同时具有时代性和地域性。

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曾经或正在热衷倡导的所谓民族特色,或传统风格,乃是用彼时所能得到的技术条件,来适应和利用彼时的土地与自然过程,来满足彼时人的生活方式的结果,而不是现代技术和现代生活方式的反映。这种特色除了作为历史文化遗产加以保护或旅游功能外,并没有现实生活的意义。同样,商家、决策者或者设计师们所趋之若鹜的欧陆风格,以及各种打着高科技的名义的豪华建筑,本质上是彼时彼地人,或此时彼地人的生活方式和技术条件下的设计,而非此时此地人的生活方式和地域的土地及其过程的反映。

阅读和尊重地方的土地和自然过程,利用现代技术实现生态化的设计形式,来满足现代中国人的生活方式,这是中国的建筑与景观特色之路。

参考文献:

Rudofsky,Bernard,1964,ArchitecturewithoutArchitects.UniversityofNewMexico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