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宪与宪法稳定性探究

时间:2022-11-13 05:30:04

修宪与宪法稳定性探究

本文作者:尚铮铮王祎工作单位:东北大学

2004年宪法修正案已施行近两年的时间,然而其留给我们的思考并没有因为时间的流逝而消去,一系列新条款的出现和改动在顺应了我国发展需要、带给人民更多效益的同时,宪法修改的举动背后所隐藏的问题却不可“一笑置之”。

一、宪法修改与宪法稳定性的涵义

1.宪法修改所谓的宪法修改,是指在保持宪法主要制度的基本框架不变的情况下对宪法的内容进行增补、修订、变更等,以增加宪法的完整性、适应性的国家立法活动。社会变迁的恒常性使宪法文本难以具有不变的时空穿透力,特别是面对急剧的社会变迁,较大的情事变更,社会关系的重大调整,国际局势的剧烈变化,修改宪法能作出有效的回应。新产生的社会关系需要宪法增设新的制度来加以规范,过时的制度则通过必要的废止来清除,因此宪法修改显得在所难免。我国1954年制定宪法以来,先后经历了1975年、1978年、1982年三次整体修改和1979年、1980年、1988年、1993年、1999年、2004年6次部分修改。2.宪法的稳定性所谓宪法的稳定性,是指宪法在一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下,由于社会发展的相对稳定和宪法的根本法地位,在一定时间内不被修改,包括变动、订正、增加和删除等。宪法作为国家的根本大法,稳定性是最基本的要求,其权威性的建立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宪法的稳定性。当然,宪法的稳定性是建立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基础上的,否则,片面或不恰当追求宪法稳定性,而不适时对其进行必要变动和发展,必然会反过来妨碍乃至破坏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生产关系的改革和发展。

二、美国宪法的稳定性

作为近现代成文宪法之开篇的美国宪法,其稳定性为学界所公认,自1787年问世以来,虽历经200余年的社会变迁,但其文字和结构没有变动,其所置的基本原则和制度依然如故。形成美国宪法稳定性的主要原因是:首先,美国宪法所依据的宪法理论较为成熟,古典宪法理论是美国宪法得以制定的成熟的指导思想并得以立足的坚实的理论基础。主要是经典的分权理论,在西方人眼里,人人都享有天赋的权利,但缺乏保障;人们通过订立社会契约组成国家并一部分权力交给国家,以保证个人不受侵犯;国家权力应该实行分立,设立不同的国家机关分别行使,因为国家权力很容易被滥用,所以要实行法治。美国历史上著名的华盛顿、杰弗逊和潘恩等人将古典宪法理论发展到了极致。其次,美国宪法如同其他一切法律规范一样,作为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反映,基本上也是以其社会经济生活状况为制宪依据的,因此才会在宪法中规定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原则,以确立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美国宪法所涉及的两院制立法机关和联邦制的国家结构形式主要就是对各州利益兼顾与平衡的产物。第三,美国的宪法规定得相当的精简,所以在具体实施中,其基本原则即使随着社会条件的变化而有所变化,也往往通过宪法解释的方式加以更改,而不必对宪法进行大规模的改动。第四,美国最高法院富有弹性的宪法解释,美国宪法资1787年制定以来,虽然只是以宪法修正案的形式作过部分修改或补充,从形式上看违背全文推翻,从字面上看也是修改无多,但联邦最高法院基于行使违宪审查权所作出的弹性十足的宪法解释却极尽所能地用社会生活在不同时期的不同现实内容与需求来诠释宪法的文字含义,从而在不改变宪法文字的前提下实现了宪法的灵活适应性,为美国宪法所表现出的超常稳定性特点立下了汗马功劳。最后,笔者觉得是最具有决定意义的是美国人对于宪法所普遍怀有的宪法信仰、宪法崇拜心理和宪法诉讼习惯,美国人的法律意识是维护其包括宪法在内的所有法律永远处于国家的最高地位的原因,这是别的国家包括中国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学会的东西。

三、我国宪法的稳定性状况及成因

我国从建国第一部宪法出台以来,大改不断小改常有,就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从我国的社会历史环境来看,1954年宪法出台以后,社会不稳定因素很多,十年等动荡,使得宪法稳定依赖的社会环境成为泡影,政治上的不稳定足以打破宪法的稳定性,再加上经济制度的不断改变,宪法就更具有不稳定因素。第二,从宪法本身的内容来看,我国的宪法具有很强的政策性,美国宪法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保护公民权利、限制国家权力,而我国从我国的发展史,到各项基本制度,规定很全面很细致,党通过人大把自己的政策都转化为宪法条文,而政策是不断改变的,所以为了宪法与社会实际不至于脱离太远,必须加以不断修改。第三,宪法解释功能的欠缺是造成我国宪法不断修改的原因,美国的宪法之所以在内容未进行大的修改,很大程度归结于美国最高联邦法院的宪法解释功能。我国宪法虽规定了全国人大常委的宪法解释的职权,但这个功能并没发挥多大作用,我国宪法的改动不管大小,都需要全国人大以宪法修正案的形式进行。在美国是由法院行使宪法修改权,我国的独特政体不能照搬美国模式,因此加大人大常委会的宪法届时职能是势在必行的。我国一直致力于建立一个法治国家,然而,宪法的频繁修改影响了法律体系的稳定,也一定程度上反映我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不稳定因素,所以修宪需要谨慎,否则连母法都不稳定,据宪法制定的其他法律何有稳定性呢,整个法律体系也就不稳定了。

四、谨慎修宪维护宪法稳定之启示

法律的长期稳定,尤其是作为根本法的宪法的长期稳定,对于培养法律至上、法律权威和法律统治等法治观念,对于形成依法办事的法治氛围,都有重要意义。因此,保持法律的稳定性通常是制定法律,特别是制定宪法的一项重要原则,在我国这样一个缺少法治传统、法治观念和法治氛围的国家,讲求宪法和法律的稳定性更是十分必要和十分重要的。所以追求宪法的稳定性也就成为每一个宪法学者的重要研究任务。1.完善宪法内容,使其具有科学性和进步性维护宪法的稳定,前提条件是保证宪法的自身的内容具有科学性和进步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首先,宪法应该以成熟的法学理论作为指导思想。经过几代宪法学者的探索和各国宪政实践,公认的宪法基本原理大致可以抽象概括为人民主权、基本人权、权力制约和法治等四大基本原则,其中,“人民主权是逻辑起点,基本人权是终极目的,权力制约是基本手段,法治是根本保障”。无论是宪法的制定,还是宪法的解释及宪法的实施都应该围绕这几个基本原则来进行。其次,宪法内容不应该罗列的过于细致。宪法作为法上之法,只要规定社会生活的基本问题就可以,而且点到为止,不必过于追求完善,在宪法的指导下,其他的法律或是法规能对其中的基本问题加以细化,现在宪法修改比较频繁,很大程度上归结于宪法的细致化规定与现实生活产生了明显的矛盾。第三,我国的宪法虽然对于公民权利规定的较为细致,但是对于国家权力的制约问题很是欠缺,国家权力很有能成为公民权利的最大的侵害者,所以不管公民权利规定的多么完善,如果对国家权力的限制规定不足的话,就等于对公民权利的保护很不完善。2.充分利用宪法解释我国宪法规定全国人大常委会行使宪法解释权。利用宪法解释,充分发挥宪法原则性优势,适时地根据立宪主体的需要,准确把握和理解宪法规定,适当延伸宪法规范原有含义,不失为在保证正确、恰当适用宪法前提下避免采用宪法修改方式,实现宪法发展的一条捷径。但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对宪法进行的规范性解释尚未多见。上文中所提到的美国的宪法解释就发挥着很好的作用,美国宪法颁布两百多年来保持着极大的稳定性,宪法解释功不可没,中国完全可以借鉴这一点,完善我国的宪法解释功能,而尽量避免经常修宪。3.严格限制宪法修改宪法修改,是宪法保持适应性的重要方式之一,在成文宪法国家中,宪法修改发挥着很大的作用,尽管如此,笔者觉得对于宪法修改还是应该保持谨慎,是行动上的谨慎而不是口头上的谨慎。引起宪法修改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是由于社会实践的变化造成宪法原有规定与现实脱节;有的是由于国家政策的调整;有的是由于原有规定的不恰当……由于宪法规范的根本性、最高性,宪法修改往往直接导致政治形势、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所以成文宪法国家对宪法修改一般都有一定限制———从修改方式、修改内容、修改时间等方面提出严格要求。总的来说宪法修改是宪法发展的重要形式和必要方式,任何宪法都不可避免。对于宪法修改真正做到,能不改就不改。4.完善宪法的实施监督制度宪法作为根本大法的权威,不是来自于文本上规定得多么完善,而是来自于实际生活中的实施,只有所有的宪法主体都严格按照宪法办事,才能在实践中真正建立起宪法的权威。在我国,监督宪法实施的主体是全国人大和全国人大常委会,但这两个主体真正行使这个职权的例子很少,实际生活中违反宪法的行为却不少,从国家机关到公民个人,违反别的法律可能还会遭到一般法律的谴责,而违反宪法的行为却没有人管,这种现象很令人诧异,宪法的司法适用性问题已经被炒了很久,但是还有人唱反调,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由此可见,宪法在我国处于何种地位了。笔者觉得没有什么比实施宪法更能提高宪法的权威性,只有宪法权威性建立起来了,宪法才不会经常被修改,宪法的稳定性才能真正建立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