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学生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2 04:06:34

女学生

女学生范文篇1

创业教育是教育与经济的结合点,是为市场经济培养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的教育。女性学者袁潇说过“每个了解一点历史的人都知道,没有妇女的酵素就不可能有伟大的社会变革。社会的进步可以用女性的社会地位来精确衡量”。女性占人口的一半,是社会人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女性的素质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其发展水平直接牵连国家的综合实力。可是这些接受高等教育的女性却由于缺乏工作的机会从而不能真正学有所用,为社会的全面发展作出一份贡献,从而也使得中国的高等教育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大打折扣,而妇女的真正解放也将大受阻碍。女大学生通过提高创业意识和能力,加入到创业的行列中去,不仅对社会作出贡献,也为自己赢得地位、荣誉和尊严。

一、现状分析

我们在本学院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女大学生群体中抽取了300份样本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同时选择了100份男性问卷作为比较组。调查的具体内容包括女大学生的基本特征、自我创业状况、创业意愿、创业计划、创业基础、创业困难等,对她们的创业特点和规律性进行了调查、统计和简要分析。通过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我们可以把男、女大学生对待自主创业的共同点概括成五个方面:拥有创业梦想,认同大学生创业,解决就业问题,提高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回家或到大城市创业,缺乏系统规划。而在创业动机、创业领域、创业基础、创业政策方面,男、女大学生的实际情况还有很大差别。

(一)女大学生的创业动机弱于男大学生

从调查结果看,女大学生创业动机水平得分显著低于男大学生。传统女性角色被定位是贤妻良母、贤内助,社会对女性的家庭期待大大高于对其社会角色的期待。这样的角色期待削弱了女大学生的创业动机,也严重影响了其女性潜能和效用的发挥,从而导致了她们创业意识较低。但是作为年轻人,她们也有着理想和激情,对于创业有着积极乐观的态度,虽然多数由于缺乏经济条件和实践经验而暂时搁置创业计划,一毕业就打算创业的人不多,但她们仍然抱有未来在创业的打算。此外,创业动机也存在着城乡差异、专业差异、年级差异等。

(二)女大学生创业领域偏好于传统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

由于自身生理条件的特点,女性从事体力支出较大的第一产业创业的较少,而从事第二第三产业创业的较多,尤其相对集中于批零贸易、餐饮业和社会服务业,这也和女性自身的性别优势相关。同男性相比,女性具有交往能力的优势,女孩子的天性普遍比较柔和,细致,耐心,长于表达和沟通,容易与人相处,在以服务、信息等为主的第三产业领域创业更能发挥她们的性别优势,也更容易取得成功。另外,女大学生创业对于便民服务业并不看好,比较看重传统的商业服务业、餐饮服务业以及以高新技术为工具的现代服务、知识服务业。20*年,全国妇联公布了10个“适合女性创业最佳项目”和20个“适合女性创业优秀项目”,这30个项目多是集中在洗衣、洗车、工艺品加工等行业,最大投入不超过10万元,其中以3万元以下的小投入项目为主,这些推荐项目共同的特点就是所耗体力较少,投资少,成本低,效益好,易于操作并具有一定的市场潜力和发展前景,适合女性包括女大学生创业和就业,在这些行业也更容易取得成功。

(三)创业基础中的经济基础比较薄弱

绝大多数女大学生家庭条件一般,家庭在经济方面能对其以后就业和创业的资金资助能力十分有限。据有关媒体调查显示,大学生创办的企业中超过九成是靠民间借贷起家的,65.3%的创业者认为在创业资金短缺时向银行贷款有困难,有些机构专门为下岗失业人员创业设立了小额贷款,手续简便,门槛很低,但专门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小额贷款的机构基本没有,虽然一些城市有针对女性的创业贷款,如天津市,但贷款数额较小,而且还没有专门针对女大学生群体的创业贷款。因此,从经济基础看,女大学生很难获得创业起步资金和运行资金,成为影响女大学生创业的首要难题。

(四)女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制度环境缺乏

目前,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优惠政策,但是大学生创业之路特别对女大学生来说异常艰难,除了大学生创业者本身条件的限制之外,更多的是因为缺乏一个整体有序的创业环境。尽管国家对于大学生自主创业有一些优惠政策,但是其中有些政策很难操作,有些在执行过程中变了样,尤其是在经营领域、融资渠道和税收优惠等关系到大学生创业的关键问题上,创业的大学生们并没有享受到真正的扶持。另一方面,大多数女大学生社会经验严重缺乏,没有资金源、客户群,更没有管理经验,社会经验和人事交际圈基本上还处于空白,难以获得创业的起步资金和运行资金,而运用民间借贷及政策性贷款融资登渠道的优势又明显弱于男性,几乎没有任何创业培训,也缺少切实有效的促进创业的政策引导。要把理想主义的创业精神转换为实际创业是非常困难的。社会大环境的不足,使得女大学生创业成为当前就业“热”中的“冷”选择,少数人的成功和多数人的失败表明,女大学生创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二、促进女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对策

(一)针对女大学生自主创业所需资金难的问题,我们应当加强我国的投资体制改革,让进行自主创业的女大学生能够从资本市场筹集到资金。这一方面使进行自主创业的女大学生能够获得充足的资金,从而以自己的创意,向着能够使自己公司发展壮大的道路迈进,而不再受制于其他投资企业的牵绊;另一方面,从资本市场筹资后,新创企业必须按照市场规律办事,接受广大投资者的监督,从而激励创业者脚踏实地地经营自己的企业,若其资金来自其他公司或是自己的家庭,企业会缺乏相应的激励约束机制,从长远来看将不利于企业的成长。

(二)在投资体制改革中,首先要让社会消除对女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偏见,可以通过媒体多向社会宣传女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典型事例或是通过颁布一些有利于女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公司在资本市场融资过程中的优惠措施,使社会人士从内心里改变认为女大学生自主创业只是一个社会现象,改变认为这些企业一定要失败的印象。其次,改善社会服务机构或部门对女大学生自主创业的重视程度,尤其是律师事务所和会计师事务所等服务机构,加快这些机构的制度性建设,为女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咨询和服务。中国没有纳斯达克市场,但是中国有中小企业板市场,可以把女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公司归到中小企业板中去,享受中小企业板市场的优惠,深交所也应该大力扶持女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公司,无论是对于企业的宣传还是企业实际融资时,应该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对企业加大扶持力度,从而形成一个良性机制。同事,也为其他打算创业的女大学生吃下定心丸,并且还能改善公众对女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成见。

(三)现在我国是市场经济,市场经济中为了效率的提高,企业必须完善法人治理机构,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对于大学生自主创业,各高校和全社会可以设立风险投资基金对进行创业的大学生实行激励政策,刺激大学生在校自主创业或是毕业后自主创业的积极性和努力程度。

(四)将国家对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优惠政策措施落到实处。

应该尽快落实对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各项优惠政策,对很难操作的相关政策做进一步阐述,可以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实际分析。在保持公平原则的基础上是政策多倾向于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公司,只有这样,才能使之与社会企业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竞争,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公平的市场机制,也更有利于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更好发展。

三、对高校开展女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实践探索

目前我国创业教育已经形成了三种模式。第一种是以中国人民大学为代表的,强调创业教育重在培养学生创业意识,构建创业所需知识结构,完善学生综合素质;第二种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为代表的,以提高学生的创业知识、创业技能为重点;第三种以上海交通大学为代表的综合式创业教育。尽管如此,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只能算是处于探索起步阶段,还没有形成比较成熟的系统,专门的女大学生创业教育更少,仅仅少数地见于妇联或是学校进行的短期培训甚至讲座,远远难以满足女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需要。针对女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现状和面临的问题,我们可以试着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

1、明确女大学生创业的目的性

创业教育是以培养青年和谐进入社会为目的的教育活动。首先要了解职业知识,要明确职业的分类、职业要求、职业形势等,另外要对职场进行调查、了解、参与,她们才有可能产生创业的想法、信心和动力,为其创业成功做好铺垫,再次要帮助她们形成正确的职业观,处理好就业、择业、创业的关系,再有,应加强对自主创业过程中该具备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思考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进行着重测试和训练,以提高女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必备的必要能力和素质。女大学生教育应以一般的创业教育为基础,针对女性特点增减部分教育内容。如:女性创业者会遇到一些男性很少会遇到的困难:社会对女性期望值相对低,很多女性对自己期望值较高,心理压力容易偏重,还会出现来自家庭以及其他困扰心理、精神等方面的压力,所以说,专门的女性决策、女性领导艺术、女性心理压力调适方面的理论知识或者观念教育也是必不可少的。

2、加强女大学生创业教育的计划性

应当结合女大学生创业的特点,完善课程设置。第一,明确创业学和创业教育的学科地位,增设创业学专业或成立创业系,使创业学科正规化,做到有专业、有大纲、有课程、有教材、有计划、有课时、有教师;第二,完善课程设置,开展女大学生“性别教育”,以一般创业教育为基础,针对女大学生添加有关女性学课程。通过性别意识教育,使女生不仅明确自己的权利、权益、需求及将要担任的社会角色和承担的社会责任,而且承认男女两性之间的身心差别,正确认识自身优势和劣势,自觉克服群体和个体的弱点,促进女生全面发展;第三,结合女大学生创业的特点,调查表明,女性企业在规模、资金、收入、人数和科技寒量等方面与男性相比都处于弱势,但是女性天生直觉准确,思维慎密,善于学习观察,富有耐力与理解力,这些优势与特长说明女性更适合创业。作为女性中的佼佼者,女大学生具有较强的创业意识、学习能力和可塑性,但缺乏创业知识和创业经验。因此,在实施女大学生创业教育时一定要结合女性创业和女大学生创业的特点,分析和了解女大学生有利于创业和阻碍创业的因素,帮助她们扬长避短,树立创业的把握和信心,选择适合创业的行业和项目,有利于女大学生毕业后的正确创业和成功创业。

3、提高女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实践性

应带改进教学方法,增加女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实践教学环节和体验式教学途径。创业教育是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和素质的实践性活动。没有实践性环节和体验式教学的配合,创业教育无异于纸上谈兵。所以,配合理论观念教育,展开有计划的创业实践活动非常必要。除了课堂案例分析、互动式教学和调查讨论等教学实践外,充分把握和利用校内外的一切机会,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创业教育实践活动,通过组织女生参观考察并邀请女性创业成功者到课堂授课,介绍她们创业的经历以及创业的成就感,开展多种形式的女生“创业方案”“创业作品设计”“创业计划”大赛等活动在全校形成浓厚的创业氛围,培养她们的创业意识,激发她们的创业激情,在各高校成立“女性创业中心”或“创业中心女生部”或“女生创业俱乐部”,为女生创业提供理论研究、政策指导、信息咨询与经验交流,使创业教育更具有针对性和个性化,建立女生创业教育实践基地或鼓励女生自主经营小型创业项目等为女生提供创业实战演习场所,开展挫折训练,将学到的创业理念与技巧在实践中加以应用,亲身体会创业的艰辛与成功的喜悦,增强她们的企业家精神,为她们毕业后的正式创业奠定思想准备并积累更多创业经验。

女学生范文篇2

我通过接受团委的团章的讲解学习,深入的了解了共青团的性质和历史,再加之作为了21世纪的青年,更应该加入青年中的现今组织——中国共青团。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简称共青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是广大青年在实践中学习共产主义的学校,是中国共产党的助手和后备军。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原名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

在中国现在的情况下,我们青年就要发挥自己的作用,要把自己的思想和政治觉悟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做一个四有青年,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青年。就因为这样,我就更应该加入这个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把自己思想和实践能力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

正如上述所说,我会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积极的争取以及早日加入共青团。不管是否可以加入,但是我从此都会继续努力,都持之以恒的以团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

请团委考验我。

此致

女学生范文篇3

论文内容提要:通过对高职院校女学生常见心理障碍的症状及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探索运用体育疏导学生心理障碍的原理和方法,维护和促进高职女学生的身心健康,具有较深的现实意义和较高的实用价值。

1.前言

卫生部2002年公布的统计数字更具体地显示出,我国有焦虑不安、恐怖和抑郁情绪等问题的大学生占学生总数的16%以上。W近年来,有研究表明,在校女学生中出现心理障碍倾向的人数约占总体的20%^-30%,有较严重心理障碍的约占10%,有严重心理异常者约占1%,而且心理不健康的人数比例有逐年上升的趋势,高职院校学生尤为突出。高职女学生作为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特殊青年群体,由于年轻阅历浅,心理承受能力差,因学习、生活和就业的压力,情感方面的困惑,使她们比一般大学生承受着更大的来自社会、家庭、学校和自身的心理压力,极易造成心理上的困惑和障碍。这不但影响高职女学生在校时的行为表现,也影响到她们能否以正常的心态面对社会的选择以及今后人生道路上面临的困难和挫折。因此,研究高职女学生的心理障碍和进行疏导的方法,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较高的实用价值。本文旨在对高职院校高职女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及产生原因进行分析,探索运用体育锻炼的手段疏导高职女学生心理障碍的途径和方法。

2.常见的心理障碍分析

2.1神经衰弱

根据调查,神经衰弱是高职女学生最常见的一种心理疾病。主要是高职女学生缺乏面对现实的勇气和良好的适应能力造成的,如学习负担过重、专业思想不稳定、个体自我调节失灵,对社会、对人生思虑过多,在家庭问题上、恋爱问题上犹豫徘徊等。所有这些,在患者头脑中产生强烈的思想冲突,使得神经活动过程强烈而持久地处于紧张状态,超过了神经系统本身的张力所能忍受的限度,从而引起崩溃和失调。症状主要表现是情绪不稳定,易激动,好发怒,小刺激可以引起较强的情绪反应,发作后常感后悔,自责而又不能自拔,精神易兴奋,浮想联翩,失眠,且多梦易醒,易疲乏,月经失调,通过适当休息也难以解除,造成患者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听课效果差,学习成绩下降。

2.2焦虑症

焦虑症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症。高职女学生进入高职院校,新的环境各方面都要重新开始适应和调整。如果对自己期望过高,压力过大,凡事患得患失,时间长了,就会产生持续性的焦虑、不安、担心、恐慌,并且还伴有明显的运动性不安以及各种躯体上的不舒适感。患有焦虑症的高职女学生,在其性格上也有一定的特点,大多胆小,做事瞻前顾后,犹豫不决,对新事物、新环境适应能力差,遇上一定精神刺激,就很容易患焦虑症;常见的焦虑主要表现在学习和人际交往上,学习焦虑在学生情绪表现中最为强烈,其中又以考试焦虑最为突出,高职女学生中很多人在应付各种考试时,会出现预感焦虑和期待不安等心理状态,有的甚至恐惧考试,以至不能自制;人际交往的焦虑与大学生的自我形象焦虑关系非常密切,这些学生缺乏自信,常担心自己不够漂亮、没有吸引力,这类焦虑主要与自我认知有关。

2.3抑郁症

抑郁症又称忧郁症。抑郁症是高职女学生中常见的一种心理障碍。在高职女生中多见于性格较内向的女生,也会发生在从外表上看比较顺从与柔弱但内心个性很要强的女生中。有的高职女生对枯燥的专业学习不感兴趣,对刻板的生活方式感到厌烦,为自己学习或社交的不成功而灰心丧气,陷入抑郁悲观状态。她们的主要表现是:情绪低落,闷闷不乐,体验不到生活的快乐,兴趣丧失,干什么都提不起精神,思维迟缓,记忆力减退,反应迟钝,不愿参加社交,故意回避熟人,对生活缺乏信心,甚至产生自杀的念头和行为,并伴有食欲减退、头痛失眠、月经失调等。持续严重的抑郁对大学生的身心有严重的损害,使她们无法正常有效地学习和生活。

2.4强迫症

强迫症是高职女学生中常见的一种心理障碍。患有强迫症的人,明知某种行为或观念不合理,但却无法摆脱,在主观上感到某种不可抗拒和被迫无奈的观念、情绪、意向或行为存在,因而非常痛苦。强迫症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你越注意它、在乎它、想纠正它,它越是如影随形地跟在你左右。患强迫症的高职女学生多与其性格缺陷有关,如缺乏自信,遇事过分谨慎,生活习惯呆板,墨守成规,常怕出现不幸,活动能力差,主动性不足等。

3.体育疏导学生心理障碍的基本原理

3.1体育锻炼能改善神经系统的工作能力

体育锻炼对人的中枢神经具有良性的刺激作用。体育运动或快或馒的节奏,或强或弱的起伏,或惊险或平凡场面,或复杂或简明的技术,或成功或失败的体验,或艰难或顺利的过程,或胜或负的结果,都对人的心理产生深刻的影响,并在大脑皮层建立暂时性的神经联系。这种神经系统的巩固和发展,能使人产生积极的情感,然后不断得到强化,会使人颓废、沮丧的情感得到消退性抑制。

3.2体育锻炼能调节和改善情绪

情绪在人的活动中具有激发作用、组织作用、维持作用和导向作用,通过参加体育锻炼,体育美的陶冶会引起人肯定的情绪(如满意、愉快、喜悦),会形成一个良好的心境,这有助于人积极性的发挥,能帮助人建立稳固、积极、健康的心理素质,干扰、破坏心理障碍者的心理导向,消耗心理障碍者积聚的心理能量,最终达到打乱已形成的暂时障碍性的心理秩序,使参加体育锻炼者发泄抑郁,展现自我,体验到快乐与满足,从而改善和调节情绪状态。

3.3体育锻炼能培养团队精神和提高社会适应力

体育对人的团队精神具有培养作用,体育很多项目是集体项目,需要大家协作,一个默契的手势,一次友好的击掌,一组漂亮的配合,一声加油的呐喊,使人无不感到“一根筷子易折断,众人划桨开大船”的道理。体育锻炼是增进人与人接触的最好形式,尤其是学生在受到挫折时,能通过体育活动把消极的情绪向积极的方向转化,使积极的情绪总居于优势地位,并经常保持乐观和满足的情绪体验,保持愉快的心境。这样有助于消除学生孤独、自我封闭的心理,培养人的沟通、交际能力,提高社会适应力。

3.4体育锻炼能培养意志品质

体育很多项目富有竟争性,要竞争就意味着有胜负之分,胜利的体验能使人建立自信心,失败的经历也使人增强经受挫折考验的承受能力,使学生学会在各种挫折面前选择正确的方式去适应。通过克服体育运动中的障碍和战胜挫折,能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帮助学生战胜消极、悲观的思想。

4.体育疏导高职女学生心理障碍的主要方法

体育锻炼作为高职女学生心理障碍的调适手段,要有计划、有一定的强度和时间要求,要与观察、测试、效果评价结合起来。对不同的心理障碍,应采用不同的手段和不同的体育项目,对症下药,因材施教,还要考虑到参与者的兴趣,才能收到显著的效果。

4.1狂躁、易怒型学生的体育疏导法

选择一些缓慢、持久的体育项目,如打太极拳、慢跑、下棋、野外远足、游泳、射击等项目。这些项目的特点,能消耗这类学生心理积累的大量怒气,能转移注意力,调节神经活动,增加自我控制能力。

4.2孤独、抑郁型学生的体育疏导法

选择一些趣味性较强的体育集体项目,如足球、篮球、排球、接力跑、拔河、集体操等项目。这些体育项目能焕发学生的热情,提高兴奋性,增进人际交往,使她们在参与体育活动的过程中,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帮助消除孤独、抑郁、封闭的心理。

4.3遇事紧张、胆怯型学生的体育疏导法

选择一些要克服困难或公开而激烈的体育项目,如溜冰、滑雪、篮球、足球、排球、乒乓球、平衡木、跳马等项目,这些运动要求克服各种胆怯心理,特别是球类项目的各种竞赛,比赛形势多变,紧张激烈,只有冷静、沉着地去应战,才能取得胜利。若经常在这种激烈的场合接受考验,久经沙场,遇事就不会过分紧张和胆怯,更不会惊慌失措,从而给学习和生活带来益处。

4.4自负、逆反型学生的体育疏导法

选择一些难度较大,动作较复杂,对抗较激烈的体育项目,如技巧、体操、足球、篮球等项目,让练习者体会到自己的不足,尤其是通过各类竞赛,让他们看到山外有山,学会正确、客观地评价自己和他人。培养求是、求真的精神,克服偏执和逆反的心理。

4.5自卑型学生的的体育疏导法

选择一些简单、易做、见效快的体育健身项目,如跳绳、俯卧撑、形体训练、大众健美操、慢跑等项目,这些项目明显的锻炼效果,能使这些学生产生成就感,树立自信心,消除自卑心理。

女学生范文篇4

我校对初一女生异性交往的情况作了一次调查,调查人数240人,收回有效调查表209份,调查结果一览表附后。结果表明,初一女生在异性交往中存在以下困惑和问题。

1、女生一方面愿意与异性交往,另一方面又害怕与之交往。在调查中,有65%的女生愿意与男性交往,32%持无所谓的态度,只有3%的女生回答不愿意。而在实际交往中,51%的女生与大多数的男生有交往,47%的女生与少数男生有交往,2%与个别男生交往。这些数据说明,无论从意愿上还是在实际上,女生都渴望并愿意与异性交往。但同时,她们又害怕与男生交往。在调查中,有52.6%的女生担心与男生交往会遭到别人议论,27.9%的女生怕被人误解为“早恋”,10.7%有其它烦恼,如老师的怀疑、家长的追问等。说明在中学生当中,异性之间的交往,即使是正常的交往也存在各种压力。

2、有小部分女生与异性交往困难。由于性格、家庭环境等原因,部分女生感到与男生交往有困难。在问卷调查中,有5%的女生与异性交往时感到紧张,不知如何是好。

3、近半数的女生开始对异性产生好感。在“你是否喜欢过或正在喜欢某个男生”的调查中,有22.6%的女生回答喜欢过,23.9%回答正在喜欢。这种情感的产生对中学生来说是比较正常的,是她们生理和心理的发展的需要,是青春期性意识萌动的表现。但有少数人误把好感当作爱情,陷入“单相思”。

4、部分女生对早恋的后果认识不清。在调查中,有7.7%的女生认为与异性过密交往(早恋)不会影响学习,43%认为说不清楚。可以看出,中学生对早恋所带来的后果是认识不足的。

5、缺乏异性交往的良性环境。由于人们对异性交往抱有成见。尤其对中学生的异性交往过于敏感和担心,使得中学生与异性交往缺乏一种积极、和谐的良性环境。例如,当问及“如果有某位异性给你打电话,你父母的态度是怎样”的问题时,有28%的家长不许孩子接电话,13%的家长要反复盘问,40%要追问几句。

从调查中可以看出,初一女生对异性交往的认识存在着较大的个体差异。大部分同学虽有一些正确的认识,如青少年时代应抓紧时间学习,与异性交往不慎会影响学业,但面对更多的实际问题仍处于茫然无知的境地,如如何与异性健康交往,如何把握尺度,如何进行自我保护等等,而恐惧与害羞的心理,对家长和老师潜在的畏惧心理,极容易使她们在发生问题时不知所措,导致行为偏差,造成了不良后果。此外,还有个别的女生,受到社会上不良影响,对与异性交往存在着错误的认识,是发生问题的隐患。因此,一定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青春期异性交往的辅导和教育,使她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形成自尊自爱自立自强的高尚情操,促使她们的心理发展达到该年龄段的最好水平。

一、开好生理卫生课

随着生理的发育,处于青春期的女生对于自己的身体变化,对异性的生理变化以及两性行为都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她们想知道其中的奥秘,有时会与高年级同学交流,有时会不加选择地阅读书刊或通过其他媒介,以期获得知识。由于她们分辨能力差,容易受到社会上腐朽靡烂的不良思想的腐蚀,容易产生鲁莽而轻率的行为,甚至形成不良的道德品质。但同时她们这种强烈的求知欲,也使生理卫生教育容易引起她们的兴趣,并易于接受。初一时自然老师应向学生们详细讲解生理卫生知识,而不是略而不谈,或者遮遮掩掩,以使学生消除神秘感。考虑到效果,可以分男生、女生讲解生殖生理系统的有关知识。也可对初一女生专门举办如何进行自我保护的讲座。

二、召开女生会议

初一女生在具体的学习环境中可能会遇到各种问题,如对某男生产生了好感,收到了男生的所谓“情书”,受到一些骚扰和纠缠等。教师应指导学生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处理,怎样做是正确的、恰当的,怎样做是轻率的、失当的。不定期召开女生会议,结合具体问题,以不同方式,用以往女生的成功和失足的经历教育她们,使她们明白,作为一个女孩,如何自尊、自爱、自立、自强。

1、组织课堂辩论。例如针对学生在异性交往问题上的一些不正确的认识,可组织题为“异性交往好还是不好”辩论。引导学生在辩论中发表自己的观点,对异性交往的好处以及可能出现的问题谈出自己的意见。通过辩论,使学生认识到,中学生之间的异性交往是正常和必要的,关键是要注意交往的范围和度。

2、组织小组讨论。针对部分学生不知道如何与异性交往这个问题,可以利用生活中的例子,组织学生围绕例子进行讨论,先是小组讨论,然后是各组代表发言。在讨论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辨别什么是不正常交往,什么是正常交往,如何与异性的交往,即交往的原则和方法。

三、推荐相关书籍

针对学生在与异性交往中碰到的各种问题,让学生们阅读青春期教育方面的书,如《心灵驿站》、《花期情结》等,在阅读中解决问题,受到教育。

四、畅通谈心渠道

考虑到女生害羞的心理,不善于与成人交流沟通的特点,学校可开设心理热线、知心信箱以及谈心室。学生在自然放松的心态下,才会谈她的心事(例如喜欢上了某位异性同学,心里既兴奋又害怕),谈她的烦恼(例如比别的同学早熟,心里很烦;喜欢上异性同学,想忘又忘不掉,不知该怎么办)。对学生的问题,教师要耐心地个别交谈,真正深入她们内心,帮助她们解决问题。

五、个体谈心疏导

由于个体发育的差异和成长的环境、生活经历的不同,每个学生的情况不一样,问题也不相同。教师必须以“一对一”的方式面谈才有针对性,才利于问题的解决。针对那些有问题、有困惑的学生,教师宜采取个别谈话法,或利用每月随笔及学生的谈心本进行沟通与教育。学生也可以将问题写在纸条上,老师看后给以答复,也可以是下课后单独找老师或给老师打电话。这一时期的女生心灵敏感,感情脆弱,自尊强烈,稍有不慎,便容易对她们的心理造成伤害。在做这些学生的工作中,教师要做到耐心细致,充分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六、紧密家校联系

个别女生由于家庭、社会等多方面的因素,在与异性交往方面存在着不太正确的想法,行为上有一些偏差。这不仅影响了她们身心的健康发展,也干扰了班级的风气。对她们的行为教师不能放任自流,不能生硬干预,也不能捕风捉影。要做好家长的工作,特别是对那些教育方法不太得当的家长,及时地提出建议,促使他们改进教育方法,与班级教育保持一致。家校的密切联系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师在工作中要做到三结合,即全体和个体的结合――全体的教育引导,个体的行为矫正;课内外的结合――生理卫生课、心理导向课和班主任班级教育相结合;校内外的结合――给家长开讲座和个别联系家长,促使家长与学校配合。

中学生的异性交往是一个比较敏感的问题,教师在引导和辅导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掌握方式、方法,这样才能使教育和辅导卓有成效。我们在教育中要处理好以下两个关系:

1、师生间的关系。师生间和谐友好的关系是教育成功的前提条件。只有在轻松和谐的氛围里,学生才可能愿意说、愿意听、愿意接受教师的意见和建议。营造气氛的关键是教师要调整自己的角色,不要以权威者的面孔出现,高高在上,而是把学生看作平等的人,当作朋友相待;其次在心理导向课、女生会议及讲座中可以适当得将教室的座位改变一下,例如围成圈儿坐或在活动室席地而坐。当轻松和谐的气氛形成以后,课堂便不再枯燥,教师的引导便如春风般自然、亲切,学生愿意听,也乐于接受。如果学生对教师有抵触,那么教师的要求与教诲往往被当成“耳边风”听不进去也不去执行,有时甚至与教师发生冲突。与异性交往有偏差的个别女生,心理上往往对教师有很强的戒备心理,内心常处于焦虑、不信任、防备的自我保护状态。教师要取得她们的信任,必须以真诚的态度,热忱的帮助打开她们的心扉,使她们感到教师是朋友,这样她们才能说出心里话,寻求教师的帮助。

女学生范文篇5

关键词:医学院;女大学生;创新创业

一、引言

当下,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是我国科技兴国的战略需求。目前,我国医学院女大学生毕业后不能够全部在招聘中找到理想职位,主要原因如下:

(1)学生个人追求不一;

(2)医学院校与校外企业合作较少,不能够吸纳全部的医学生,尤其是对于医学院的女大学生来说,就业形势较男学生严峻,因此社会和高校要重视对女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与教育。为了了解医学院女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与教育现状,本研究于2017年9月对某医学院的320名女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二、女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调查情况

1.采用随机抽样,选取长沙医学院320名女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共发放问卷320份,有效问卷为319份,有效回收率为99.7%。调查发现,女大学生创业意识薄弱,活动参与度不高,学校创新创业氛围不强。在“是否接受过双创教育”调查中,62名(19%)女大学生接受过创新创业教育,257名(81%)女大学生未接受过创新创业教育。在“是否参加过双创活动或比赛”的调查中,仅有20名(6%)女大学生参加过学校开展的双创活动,299名(94%)女大学生未参加过。在“学校创新创业氛围调查中”,9名(2.8%)女大学生认为很浓厚,190名(59.6%)女大学生认为一般,120名(37.6%)女大学生认为不浓厚。在“学校对创新创业教育重视程度”的调查中,16名(5.0%)女大学生认为非常重视,211名(66.2%)女大学生认为一般,92名(28.8%)女大学生认为不重视。

2.医学院的女大学生专业课任务繁重,实验课程较多,专业知识的学习占用了大部分的时间。学校师资力量薄弱,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单一。在“双创教育方面最缺乏”的调查中,创业导师、权威教材和有效的创业平台占比最多。

三、女大学生创新创业现状的原因分析

1.医学院女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有待加强。调查结果显示,141名(44.2%)女大学生选择就业,33名(10.3%)女大学生选择毕业后创业,60名(18.8%)女大学生选择继续学习,85名(26.6%)女大学生表示不确定。这主要是受到经验缺乏和专业水平的限制,学校未开展系统的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践培训,相关活动和比赛较少,缺乏创新创业氛围,并且医学专业课程任务繁重,导致女大学生双创意识不强。在对“进行创新创业前景预测”的调查中,18名(5.6%)女大学生表示自信,146名(45.8%)女大学生表示迷惘,78名(24.5%)女大学生表示压力很大,77名(24.1%)女大学生表示没有感觉。多数女大学生并未真正意识到创新的重要性,仅仅是为了获得学分而进行相应的创新创业实践活动。

2.政府和高校对创新创业政策扶持力度不够。在对“政府和高校是否需要加强文化建设和扶持力度”的调查中,94.8%的女大学生认为需要,可见高校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扶持力度还不够,主要是缺乏资金支持和项目指导。目前,高校出台的双创扶持政策少,创新创业教育政策系统性不强,各级各类创新创业资源整合不到位、落实不到位,这也是女大学生难以开展双创项目的主要原因之一。

3.医学院缺乏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且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在对“认为学校在创新创业方面最缺乏”的调查中,60%以上的女大学生认为最缺乏创业导师、权威教材和有效的创业平台。医学院教师多为医学专业的教师,缺乏创新创业经验,且医学院校的创新创业课程设置比较单一,多以讲座的形式开展,缺乏一定的系统性。

四、女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对策和建议

1.高校应加强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多开展比赛、讲座等活动。高校是大学生接受知识并得以运化的平台,在大学开展女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女大学生学习创新创业知识的一个重要过程。医学院需要根据当下创新创业进行教学改革,才能实现女大学生接受创新创业教育的真实目的。医学院要鼓励女大学生积极参与创新创业类的活动,多开展此类讲座,为女大学生答疑,还要多举办创新创业模拟大赛,多给女大学生提供双创实践机会,积累双创经验。

2.搭建实训平台,加强高校双创扶持力度。高校应积极寻求校企合作项目,建设双创项目的孵化基地,让女大学生有实战经验,利用在校时间丰富自己的双创体验。政府和高校要加强对双创项目的扶持力度和宣传力度,广泛提高社会的认知度和认可度。当然,仅仅依靠政策提升大学生的创业率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全社会形成推崇创业的社会氛围,这也说明中国创业教育工作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因此,政府应鼓励企业、社会组织等参与扶持医学院女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点燃女大学生的双创热情,助力双创项目的开展与进行深化校企融合,在企业设立学生创新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实地参观和到企业实习的机会。让学生走进企业,通过实地考察或实习实训,增进对岗位工作的了解,把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增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创新创业实践能力。

3.高校要加强师资建设,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推进教学方法改革。要想实现更加理想的就业创业教育效果,需要加强师资力量的建设,为就业创业教育的顺利、有效开展提供有力保障[4]。首先,高校需要建设一支有丰富双创经验的师资队伍;其次,可以邀请经验丰富的企业家和青年创业者代表等担任授课、指导教师,分享自己的创业实战经验,激发女大学生的创业热情。

(2)完善我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丁钢[5]通过研究发现,创业教育不仅能够促进个体将创业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还可以培养创业者形成创造性的方法、思维和意识。学校要开展系统的双创课程,例如“微课”、“慕课”(MOOC课)等模式都能够为大学生的学习提供良好的帮助。慕课可以给学生提供丰富多元的学习选择,减少女大学生的学习成本,还可以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兴趣和能力。石巧君等[7]基于湖南省的高校样本数据研究后发现,完善创业教育体系的建立对于提升高校学生的创业意愿具有显著正向影响。

五、结语

探索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要更新传统质量观,重视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培养。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标准应摒弃单一的知识评价,注重知识、能力、素质三者的协调发展。女大学生双创教育需重点强调以下两个方面:(1)女大学生双创教育的本质并非只是解决就业问题,另一个更重要的目标是培养女大学生的创业意识与实践能力,将女大学生塑造成为创新型的综合人才。(2)创业实践并非仅仅带来了经济效益,更多的是在创业的过程中学习到的方法和能力,为女大学生更好的适应多元化社会打下了基础。

参考文献:

[1]曹亮.医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管理[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6,(6):72-73.

[2]张永宾.创业教育发展与问题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6,(22):150-151.

[3]王连秋.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有效路径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7,(33):250-251.

[4]符志云.高校大学生“互联网+”就业创业教育模式对策[J].中国培训,2017,(2):26-27.

女学生范文篇6

【摘要】目的探讨医专护理专业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人格特征。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艾森克个性问卷对安徽医专158名护理专业学生进行调查并与全国常模进行比较。结果男女学生症状自评量表、艾森克个性问卷评定与国内常模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症状自评量表评定女生恐怖因子分显著高于男生(P<0.01)。结论医疗卫生学校可在护理专业对男生进行扩招,满足临床和社会的需求。

【关键词】护理专业;男女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症状自评量表,艾森克个性量表

Analysesandcomparisononpsychologicalstateandpersonalitycharacteristicofstudentsinnursingspeciality

【Abstract】ObjectiveThestudyaimedtoexplorethepsychologicalstateandpersonalitycharacteristicofstudentsinnursingspeciality.Methods158studentsinnursingspecialityinAnHuiMedicalAcademyweretestedbysymptomchecklist90(SCL90)andEysenckpersonalityquestionnaire(EPQ).TheresultswerecomparedwithChinesenorm.ResultsTheevaluationsofSCL90andEPQofbothfemaleandmalestudentswerenosignificantdifferencewithnorm.TherephobiafactorofSCL90ingirlsandhadsignificantdifferencewithboys.ConclusionThemedicaluniversitiesshouldincreasethenumberofthemaleenrollersinnursingspecialitytomeettheneedofclinicalandsociety.

【Keywords】Nursingspeciality;psychologicalhealthstate;personalitycharacteristic;SCL90;EPQ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护理教育的改革,护理专业教育也从过去的中等专业教育提升到了大学专科、本科层次,护理队伍加盟了许多男性工作者。由于护理工作的特殊性,护理专业男女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人格特征不容忽视。为此,作者对就读于卫生学校护理专业大专班的男女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了问卷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选取2005年12月某在校护理专业大三学生进行随机抽样调查,共发放问卷158份,收回158份。其中男生53名,女生105名;年龄19~25a,平均20.68±1.21a。

1.2方法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1](SCL90)评定心理健康水平,并与全国青年常模[2]进行比较。采用艾森克人格问卷(EPQ)[3]评定人格特征,由4个分量表组成:P量表,为神经质和精神质;E量表,性格内、外向;N量表,情绪稳定性;L量表,掩饰性。若P量表

作者单位:230022(安徽・合肥)合肥市第四人民医院(周晓琴,蔡春岚);安徽医专(陈命家)

分值>61.5,为精神质和神经质;E量表分值>61.5,为性格外向,<40为性格内向;N量表分值>61.5,为情绪不稳定;L量表分值>60,为掩饰性较大。采用自拟一般资料调查表对一般人口学资料(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进行调查。所有数据应用SPSS10.0统计软件处理。并进行t检验。

2结果

2.1男女学生SCL90评定与常模比较,见表1,表2,表3。表1男生SCL90评定与常模比较表2女生SCL90评定与常模比较表3男女学生SCL90评定比较由表1、表2、表3可知,男女生SCL90评分与国内常模比较均无显著差异性(P>0.05);男女生间比较,女生恐怖因子明显高于男生,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其余各因子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2.2男女学生EPQ评分比较,见表4,表5。表4男女学生EPQ评分比较表4、表5显示,EPQ评分P量表分>61.5男生占18.87%,女生占15.24%,精神质的比例男生略高于女生,但总体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E量表分<40的男生为5.66%,女生为4.76%,性格内向者男生略高于女生,E量表分>61.5的男生22.64%,女生为26.67%,性格外向者女生略高于男生,但总体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N量表分>61.5的为24.53%,女生为19.05%,情绪不稳定者男生略高于女生,但总体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L量表分>60的男生比例为1.87%,女生比例为0.95%,但两组总体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

3讨论

当今医疗卫生行业对护士的需求量逐年增长,尤其男护士的需求量更大。而现在的医疗卫生学校培养的或在读的护理专业的男生比例很小,大、中型城市男护士都非常紧缺,护士职业教育与需求之间存在缺口。男性接受护理教育比例偏低。为什么男女学生比例悬殊很大,可能原因与多年的传统习惯,医院和患者早已适应了女护士的工作和服务;同时人们也认为女性的心态和性格适合护士职业有关。

本调查显示,男女学生SCL90评分与国内常模比较均无显著差异性(P>0.05);男女生间比较,女生恐怖因子明显高于男生,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其余各因子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这一点足可以说明男性可以弥补女性不足之处,医院缺少的是真正专业的男护士,尤其在精神科、社区老人康复护理等方面更不能缺少男护士的工作。

参考文献

[1]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增刊:33

女学生范文篇7

本文以吉林大学篮球教学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为了更好的研究女大学生的篮球学习兴趣,广泛阅读了心理学、生理学、社会学方面的书籍,并查阅中国知网上关于女大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培养方面的论文,对这些文献进行总结分析。(2)专家访谈法:对吉林省高校体育教学方面的专家学者进行访谈,主要就女大学生对于篮球是否存在兴趣开展的。(3)问卷调查法:在吉林大学开展随机的问卷调查,一共发放300份问卷,回收300份,回收率为100%,其中有效问卷达到297份,问卷有效率达到99%。(4)数理统计法:运用SPSS、EXCEL软件对问卷的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为论文分析提供数据支撑。

三、结果与分析

(一)女大学生对篮球运动的认知情况调查分析

对女大学生进行了篮球认知的调查问卷,从表1的调查结果来看,女生大多对篮球不了解,因而认知度不高。其中只有6.4%的女生对篮球十分了解,有25.9%的女生对篮球运动是根本不了解。通过调查了解到,当前女大学生接触篮球的机会较少,很多学生在高中阶段并没有接受过篮球教学,只是通过电视、网络、报纸简单的了解一些篮球知识,关于篮球的这些知识比较松散、片面,并没有形成对篮球运动正确的认识。

(二)女大学生篮球学习兴趣调查分析

通过表2数据整理分析,我们发现,非常喜欢篮球运动的女大学生占到7.1%,不喜欢的人数达到48.8%,非常不喜欢的人数达到33%,综合看女大学生对于篮球运动是绝大多数的人都不喜欢的。这主要是女生对篮球运动了解甚少,因为不了解所以也提不起来学习的兴趣,篮球老师在课上还可以就女生对篮球运动兴趣不高的问题展开更进一步的调查。

(三)影响女大学生篮球学习兴趣的因素调查分析

表3影响女大学生篮球学习兴趣的因素调查表N=297影响因素场馆缺乏教师水平低危险性高认知低其他人数9765745011百分比%32.721.924.916.83.7对女学生进行了篮球学习兴趣的影响因素调查,从表3的调查来看,影响女学生篮球学习兴趣的因素还是比较复杂的,其中篮球场馆缺乏和危险性高占到了接近57%,主要是篮球运动的开展运动量比较大,动作幅度也大,很多女生因为生理特性都较男生柔弱,16.8%的女生认为自己不了解篮球,对篮球运动认知度低是主要的影响因素。由于公共体育教学都在室外进行学习,室外的教学场地不理想,不如室内篮球馆干净,容易受天气条件的影响,很多女学生怕在室外上课晒黑了,很多人都不喜欢在室外上课。篮球运动有着一定的对抗性,即使没有对抗,对于初学者来说,也比较容易受一些轻伤,如损伤手指,崴脚等,女学生害怕在篮球学习过程中出现意外伤害,对篮球学习有一种比较抵触的心理。学生对篮球运动的认知较低,对篮球运动的健身原理、教育原理、文化价值等都比较陌生,没能理解篮球运动的真谛。教师的教学水平也被学生认为是影响学习兴趣的一个主要方面,教师的教学组织、教学方法、教师的人格魅力等都对女学生的兴趣有一定的影响。

四、结果与分析

女学生范文篇8

关键词: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挑战;务工子女;城市拆迁户

一、引言

我校有三分之一学生来自外来务工家庭,其余学生为城市化扩大拆迁户的孩子,在组织德育教学工作的过程中,我们逐渐发现外来务工子女学生与城市扩大拆迁户学生在各方面之间存在着差异。在德育课程具体实施过程中,同样的方法可能适用于外来务工子女学生,但并不一定适用于城市扩大拆迁户学生。面对这一教学现状,如何抓好德育工作,更好地促进学校教育工作的发展,需要众位德育教育工作者的持续探索与创新。班主任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中坚力量,在培育班级学生品德、实施德育教学工作方面占据重要地位,新时期班主任德育工作究竟面临哪些挑战,如何更好地转变当前德育教学困境,是我们接下来需要重点讨论的话题。

二、新时期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面临的挑战

(一)务工子女学生习惯不太好,教师实施品德教育遇阻碍

在对外来务工子女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的观察与分析过程中我们发现:大多数孩子在学校生活中表现出了纪律松散、我行我素、考试成绩不理想的问题。每到下课,很多男孩子喜欢在走廊里东窜西跳,大呼小叫,精力尤其充沛。针对外来务工子女学生实施德育教学遇到诸多障碍,很多学生并不是很配合班主任的管理工作。

(二)外来务工家庭教育不到位,家长不重视学生品德教育

外来务工子女在家庭教育方面表现出了一定的滞后性,通过走访与调查我们了解到:这些学生的家长长期在外工作,他们忙于工作,顾不上或者说没有多余的时间与精力来关心孩子们的品德教育。很多务工父母由于忙于生计,忽视了对子女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的监督,在他们看来,只要考试成绩好,文化课学得不错就可以了,其他的并不重要,这种教育观念导致很多外来务工子女行为习惯自由松散、纪律意识和约束意识较差。大部分外来务工子女来自农村和乡镇,后转学来的学生由于使用教材不同、知识体系不一样,在学习活动中频频受挫,容易一蹶不振,丧失学习信心,从而自暴自弃。很多家长本身文化水平不高,无法为初中孩子的学习提供帮助,只能任由学生自由发展,学到多少算多少。

(三)整个班集体缺少了凝聚力,学生互相之间交流有问题

外来务工子女学生长期跟随父母在外求学,由于父母工作地点的变化,学生的学习环境、居住环境也随之变化,这种情况也导致外来务工子女不懂得如何与人交际,融不入班集体。大部分外来务工家庭经济条件一般,有的甚至比较穷苦,生长于这种家庭环境之下的学生在班级其他同学面前会流露出一些自卑感,他们不愿意或者说不好意思参与集体活动。这些学生由于多方面因素影响,心理较脆弱,情绪也不稳定,自信心不足,行为习惯不良,人际交往能力较差,没有少年身上该有的朝气与活力。对于城市扩大拆迁户孩子来说,这些孩子由“农村人”变为“城市人”,随着“富二代”身份的转变,学生思想上也表现出现一些问题。初中生正处在青春期,学生自我意识比较强烈,群体之间涌动着一股攀比之风,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没有得到继承与发扬。读书风气被淡化,学习无用论思想慢慢抬头。外来务工子女学生与城市扩大拆迁户学生截然不同的成长环境进一步造就了班级群体的两极分化,两个群体学生之间彼此不能良好交流,班级凝聚力和集体意识较差。

三、班主任如何转变当前初中德育工作窘境

(一)注重养成教育,严格纪律要求

正所谓“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养成教育对提升整个班级德育管理工作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无论是外来务工子女学生还是城市拆迁户学生,班主任都必须一视同仁,高度重视对这些学生的养成教育,从初一开始就对学生严格要求,使他们在入学之初就形成良好的纪律意识。在开学之初,班主任要利用班会课时间,带领学生学习《中学生行为规范》和《中学生校园一日常规》等规章制度,对学生的学习、卫生、纪律、生活做出具体规定,要求学生严格遵守。赏罚分明的奖惩制度是监督学生落实日常行为规范的重要支持,班主任应该根据学习、卫生、纪律、生活具体要求,实行积分累积制度,每周班会课上,学习委员、生活委员、卫生委员、纪律委员和班干部要向班主任反馈本周班级日常管理情况,对于表现不好,卫生、学习和纪律等不遵守规章制度的学生,要予以提醒批评,并进行减分;对于表现较好,各方面工作有进步的学生,教师适时给予口头鼓励和表扬,并进行积分奖励。学期末,针对班级学生积分排行情况,班主任对排名靠前的十位同学进行奖励,如书籍、食物、文具等,并颁发“班级先进标兵”称号,使得学生切实感受到遵守班级规章制度、配合班主任工作的成就感。家庭教育中从小的散养和以往学校德育教学工作的不足造就了外来务工子女学生和城市拆迁户学生自由松散的行为习惯,为进一步矫正这些不良行为习惯,班主任可向学校建议,在初一入学之初的军训活动中对学生进行行规教育。在严厉的军人面前,学生自然会服服帖帖、规规矩矩。对于这些自我意识强烈、正处在成长叛逆期的初中学生来说,单纯的说教和讲道理是无法使他们信服的,学生几乎已经不害怕老师了,严厉的教官可以使学生们明白“不成规矩,何以成方圆”的道理,促使养成教育工作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二)关注家庭教育,综合教育力量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最重要的老师,家庭教育对于学生一生的成长与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当谈到德育教育工作,我们很多人只会想到学校,只会想到这是班主任和学校老师理所应当去做的事情,事实上,家庭教育对学生德育工作的实施同样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在进一步提高外来务工子德育工作实施效益的过程中,班主任还需要发挥家庭教育力量,转变学生家长错误教育理念,利用家庭教育资源实现初中生德育工作新的飞跃。班主任要积极利用家长会与学生家长沟通,了解学生在家生活情况和家长对于孩子德育教育工作的态度与看法。在家长会上,家长可以对班主任的管理工作以及学生未来的品德培养方向提出自己的看法与建议,班主任要认真聆听家长内心的真实想法。对于家长提出的培养方案与建议,可以借鉴和实施的,班主任自然要予以采纳;对于家长德育工作理念中存在的误区,班主任更要及时纠正,以防对学生的家庭教育造成不利影响。处了家长会之外,班主任还应当进行家访,到学生生活的地方看一看,了解学生成长环境,进而有的放矢地对学生实施德育教育。班主任时间和精力有限,班级学生居住地点较为分散,有时很难一一进行家访。针对个别难以开展家访工作的学生,班主任也要通过电话沟通、信件、短信等方式有效沟通。

(三)开展集体活动,凝聚班级力量

良好的团队意识和人际交往技巧对于学生今后走上工作岗位可谓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班主任需要积极开展集体活动,增强班级学生集体荣誉感,凝聚班级力量,将自私自利、以自我为中心的不良行为倾向扼杀在摇篮之中。班级执勤是凝聚班级力量、培养集体意识的重要途径之一,班主任可以利用校园打扫这一契机,使得学生明白只有团结起来,才能为老师和同学提供优质的服务。在班级执勤工作中,学生需要通力合作、分工明确,才可以将校园打扫得干干净净。外来务工子女学生和城市拆迁户学生通过班级执勤这一活动,个个都能发挥出自己的最佳状态,相互之间也能逐渐熟悉起来,随着沟通互动的逐渐增多,隔阂自然就会不知不觉消除。为了进一步鼓舞班级学生斗志、体现出团结的力量,班主任应积极动员班级学生参加校级运动会,使学生体会到顽强拼搏、为班级争光的荣誉感。文艺委员可带领班级女同学成立拉拉队,为参赛同学鼓劲加油。无论学生在运动会当中取得何等名次,班主任都要适时对学生展开教育:失败了,大家要想一想这一次为什么会失败,究竟是哪些地方做得不足,下次如何齐心协力取得更好的名次;成功了,这是全体同学的功劳,只有团结勇敢,我们才能去得好的成绩。学生在运动中可以无限地挥洒自己的汗水与泪水,不仅身体素质得到了提高,心理素质也得到了增强,同时集体意识被唤醒,可谓是一举多得。

四、结语

素质教育观背景下的学校教育工作越来越注重对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综合人才的追求,普通初级中学德育教育工作必须不断改革创新,以适应素质教育发展要求。班主任实施针对外来务工子女学生和城市扩大拆迁户学生德育教育时,需要根据学生不同发展特点和德育实际需求,有的放矢、因地制宜开展德育工作。新时期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每一位班主任都要在不断的德育实践中总结教学经验,一步一个脚印,促进德育教学工作的转型与发展。

作者:钟飞英 单位: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义蓬第二初级中学

参考文献:

[1]刘海平,王瑞峰.中学生德育缺失问题之成因及解决措施[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0,(05).

[2]许忠华,许忠辉.中学生德育缺失问题及其对策[J].中国教师,2011,(06).

女学生范文篇9

论文摘要:学分制下以“三自主”选修课为主体、必修课和课外锻炼为补充、竞技训练课为拓展的公共体育课程模式,优化了课程整体结构,增加了体育学习的时间、范围和学分,扫清了体育锻炼的盲区,为建立完全学分制的体育课程结构模式奠定了基础。该模式确立了以“三自主”选修课为主体,包括必修、课外锻炼、竞技训练课等复合型课程的地位。课程内容广泛使用休闲娱乐、野外生存等现代项目资源,但仍以传统项目为主。实施该课程模式的主要制约因素仍然是体育场地设施和学校的体育文化氛围。

课程模式是在教育思想指导下而建立的相对稳定的课程活动构架、内容、方法等,直接反映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是提高教育质量的核心环节。学分制下公共体育课程模式的改革,是贯彻实施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教体艺[2005]4号),实现以学生为本的“自主选择教师、自主选择项目、自主选择上课时间”的三自主教学形式的重要举措,能够促进教育思想的转变,有利于根据学生的兴趣、师资力量、设施和人才成长规律来优化课程模式,促进体育课程改革。

近年来各高校对学分制下体育课程模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试图建立适用于我国的学分制课程模式,但是在理论和实践上还没有根本性突破,还没有取得比较成功的经验。由于在思想认识、物质条件、组织管理上还没有做好充分准备,学分制改革仍然受必修课、班级授课制、单元选课制等传统习惯的制约,还没有树立以学生为本的“三自主”教育思想,一些改革脱离了高校目前的实际。为此,本文以我校20012005学年本科学生共45921人(女生19587人、男生26334人),其中参加“三自主”选修课的学生共10619人(女生4607人、男生6012人)为研究对象。针对学生在学分制下体育选项课的认知态度、兴趣趋向及项目选择等问题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调查表600份,收回592份,回收率为98.67%,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一、学分制下大学公共体育课程模式的设计思想与基本方案

1.1设计思想

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为依据,在体育必修课学时、学分相应减少的的情况下,把选修课、必修课、课外锻炼、竞技训练课等进行一体化设计,优化课程结构,增加体育学习锻炼的时间、范围和学分,扫清体育锻炼的死角,确保大学4年体育不断线,追求课程的最大效益。

1.2基本方案

1)目标。构建实现以学生为本的“自主选择教师、自主选择项目、自主选择上课时间”的“三自主”的学习平台,优化课内外一体化的学习环境,营造生动、活泼并能促进学生自觉、自主学习的氛围,使学生通过体育课程的学习,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养成终身锻炼的良好习惯,有效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

2)基本结构。学分制下大学公共体育课程体系模式的基本结构由“三自主选修课为主体、必修课和课外锻炼为补充、竞技训练课为拓展”组成。

“三自主”选修课是学分制的主体,是实现以学生为本的“三自主”教学模式的基本途径。在2—8学期内,设置了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体育舞蹈、奥林匹克运动、体育保健等21个选修项目,每个项目18学时,每项目1个学分,学生可以按照“三自主”的原则,进行多项选课,多选的项目学分可与其他选修课程学分累积使用,从而弥补必修课学时、学分减少的问题。

必修课主要是弥补基础教育阶段体育的不足,起到强制补差的作用。在一、二年级设置必修课72学时,4个学分,按照教学大纲上课。组织形式按照单元模块实施,在各上课单元进行选项分班学习。

课外体育锻炼主要是消化、巩固课内所学的知识,使学生养成体育锻炼意识和习惯。在1-6学期内每周安排2—3次,主要以学院为单位,由学院(系)、体育系和学生体协组织实施。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竞赛活动达到一定数量并获得一定的成绩,达到《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优秀者可以获得相应的学分。竞技体育训练课主要是针对学校运动员和体育特长生的拓展类体育课程,在1—8学期内每周6—8学时,共612学分。获得参加省级以上体育竞赛者、破记录者、达到二级以上运动员标准者可获得奖学金和奖励学分。

二、学分制下公共体育课程模式的实施情况

2.1学生对学分制下实施“三自主”课程模式的认识

1)学生对“以三自主选修课为主体”的公共体育课程模式的认识不断提高。认为有必要设置“三自主”课程模式的男女生分别是76.60%和97.65%,女生高于男生,表明女生更希望能够按照自己的兴趣和需要参加体育课程的学习。因此参加“三自主”课程模式进行体育选修课的比例呈上升趋势,男女生分别由2001年的3.73%、3.50%上升到2006年的35.38%、36.86%,女生高于男生。由此表明,在必修课学时、学分相应减少的情况下,更多的学生已经能够按照自己的兴趣和需要进行选择,从而有效地增加体育学习锻炼的时间、范围和学分。

2)“三自主”课程模式中选修课在哪个时间开设比较合适的问题,男生相对分散在一、二、三年级和任意时间,分别是21.68%、28.67%、20.28%、28.70%,体现男生体育需求的平时一贯性;女生相对集中在一年级和任意时间,分别是34.17%、32.50%。但男女学生总体上趋向于任意时间段,这个观点有利于扫清体育锻炼的死角,确保大学4年体育不断线。

31在“三自主”课程模式中开设选修课的同时是否还需要开设必修课,男女学生的观点基本一致,分别有63.83%的男生和78.40%的女生认为有需要。一方面表明现代大学生对体育课程的形式有多种需求,另一方面,目前“三自主”选修课仍然存在教学资源的不足,特别是选课时间和空间太小,这些情况制约了“三自主”选修课的正常运行,还不能最大程度地满足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因此学生在一定程度上仍然需要有必修课的保障。分别有24.34%、20.83%的男女学生主张建立以三自主选修课为主体,同时设置兼有必修、课外锻炼、竞技训练课等多课种的复合型课程模式。同时也说明,实施公共体育课程完全学分制的观点在目前仍然不够成熟,在思想上还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因此需要不断进行教学试验,分期推进、逐步完善公共体育课程学分制体系模式的建设。

2.2“三自主”课程模式中体育选修课的目的和依据

1)“三自主”课程模式中体育选修课的目的。学生根据自身的价值定位,按照自身身体健康状况、兴趣、爱好和对体育某些项目及终身体育锻炼的导向选择。男生以增强体质(19.53%)、兴趣爱好(15.30%)、锻炼意志(12.77%)为主;女生以健身健美(17.68%)、增强体质(17.25%)、丰富生活(15.07%)为主。男生强调体质、意志和个性,体现体育的本质特点;女生把美与生活放在重要位置,体现体育的美学作用。

2)“三自主”课程模式中体育选修课的主要依据。学生获得了学习的主动权,从而可以自由选择自己喜爱的项目、老师和上课时间。男女学生选有兴趣的项目分别是58.77%和61.11%,选上课时间分别是23.68%和20.59%,在选修课的依据方面男女学生表现出一致性。因此根据学生的兴趣安排学习项目和内容是构建学分制下体育课程内容的关键,同时合理安排教学时间也是学分制下学生选择的重要环节。

2.3学分制下“三自主”课程模式的内容

1)学分制下“三自主”课程模式中学生选修内容的特征。2001~2006学年男生选修项目前3位是篮球(29%)、足球(15.4%)、乒乓球(10.5%),仍然以竞技项目为主,体现了男生的竞争意识;女生选修项目前3名是形体(23.4%)、健美操(16.0%)、体育舞蹈(13.3%),体现了对健身健美的追求。男女学生在内容的选择方面体现了明显的性别特征,同时传统竞技项目仍然是当代大学生喜爱的主流项目。因此,在广泛应用休闲娱乐、野外生存等现代项目资源的同时仍然需要加强对传统项目的改造,从而丰富自主择项的内容。

2)“三自主”课程模式中需要增加的体育选修项目。通过体育选修课实践后,男女学生在内容的选择方面,男生建议增加保健康复(22.60%)、休闲娱乐(19.48%)、野外生存(16.36%)的内容;女生建议增加休闲娱乐(20.98%)、野外生存(20.79%)、健身健美(17.96%)的内容。休闲娱乐、野外生存是男女学生的共同建议,在今后选择和安排项目时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动态。

3)影响“三自主”体育选修项目开展的主要因素。影响其开展的主要因素是场地设施(男女学生分别为31.96%、32.96%)和学校氛围(男女学生分别为25.63%、19.06%),因此加强体育设施建设仍然是学校重要的建设任务;其次积极开展传统体育活动、营造良好的体育文化环境,努力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参与、选择的机会,实现人人参与体育锻炼的目标。同时,学生为了获得学分而进行体育选修也是重要的因素,所以合理安排学分问题不容忽视。

2.4学分制下“三自主”课程模式的实施效果

1)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各项成绩超过全国大学生平均指标《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达标平均得分325分,合格率96%;2002—2005学年《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合格率为98.56%;《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03—2006三个学年合格率分别是98.85%、99.47%、99.80%,整体水平为99.37%。

2)学生对学分制下“三自主”课程模式的实施效果满意度高,男女学生分别达到97.12%、96.95%。

3)12~学生体协为主体的课外体育锻炼,充分发挥了大学生主人翁作用。目前学生体协承担了全校90%以上的课外体育活动,培养了学生裁判员、体育积极分子的体育实践能力、组织工作能力、合作与协调能力、创新能力,发挥了主人翁作用,增强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近3年来,已有近500人次学生获得了体育行政部门颁发的二、三级裁判员证书,他们已成为学校体育工作的骨干。

4)学分制下“三自主”课程模式使学生的收获比较广泛。丰富了课余生活(23.03%)、愉悦心情、陶冶情操(16.57%)是男女学生共同的收获。而男生在健康水平(18.38%)、运动技术水平(11.82%)提高方面比较突出,女生在塑造了好体形方面(11.05%)收获比较大。

5)通过竞技体育训练课,使学校运动员和体育特长生在运动能力方面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推动了学校竞技运动水平的不断提高。2003年以来我们学校先后获得全国大众健美操总决赛一等奖、全国大学生羽毛球锦标赛团体第4、西南区高等农业院校足球、羽毛球冠军等,这些成绩超过了过去任何时期的成绩。

三、结论和建议

学分制下以“三自主”选修课为主体、必修课和课外锻炼为补充、竞技训练课为拓展的公共体育课程模式符合目前我国高校的实际和自身规律,能够满足学生对体育课的需求,经过多年的实验和研究,获得了良好的实施效果。该模式增加了体育学习和锻炼的时间、范围和学分,弥补了必修课学时、学分减少的缺陷,扫清了体育锻炼的盲区,确保大学4年体育不断线;同时该模式有效地解决了公共体育课程目前实施完全学分制在思想认识、物质条件、组织管理上仍然不够成熟的问题,需要不断进行教学试验,分期推进、逐步完善,因此,本研究为建立完全学分制下大学公共体育课程结构模式奠定了基础。公务员之家:

女学生范文篇10

论文摘要:学分制下以“三自主”选修课为主体、必修课和课外锻炼为补充、竞技训练课为拓展的公共体育课程模式,优化了课程整体结构,增加了体育学习的时间、范围和学分,扫清了体育锻炼的盲区,为建立完全学分制的体育课程结构模式奠定了基础。该模式确立了以“三自主”选修课为主体,包括必修、课外锻炼、竞技训练课等复合型课程的地位。课程内容广泛使用休闲娱乐、野外生存等现代项目资源,但仍以传统项目为主。实施该课程模式的主要制约因素仍然是体育场地设施和学校的体育文化氛围。

课程模式是在教育思想指导下而建立的相对稳定的课程活动构架、内容、方法等,直接反映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是提高教育质量的核心环节。学分制下公共体育课程模式的改革,是贯彻实施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教体艺[2005]4号),实现以学生为本的“自主选择教师、自主选择项目、自主选择上课时间”的三自主教学形式的重要举措,能够促进教育思想的转变,有利于根据学生的兴趣、师资力量、设施和人才成长规律来优化课程模式,促进体育课程改革。

近年来各高校对学分制下体育课程模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试图建立适用于我国的学分制课程模式,但是在理论和实践上还没有根本性突破,还没有取得比较成功的经验。由于在思想认识、物质条件、组织管理上还没有做好充分准备,学分制改革仍然受必修课、班级授课制、单元选课制等传统习惯的制约,还没有树立以学生为本的“三自主”教育思想,一些改革脱离了高校目前的实际。为此,本文以我校20012005学年本科学生共45921人(女生19587人、男生26334人),其中参加“三自主”选修课的学生共10619人(女生4607人、男生6012人)为研究对象。针对学生在学分制下体育选项课的认知态度、兴趣趋向及项目选择等问题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调查表600份,收回592份,回收率为98.67%,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学分制下大学公共体育课程模式的设计思想与基本方案

1.1设计思想

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为依据,在体育必修课学时、学分相应减少的的情况下,把选修课、必修课、课外锻炼、竞技训练课等进行一体化设计,优化课程结构,增加体育学习锻炼的时间、范围和学分,扫清体育锻炼的死角,确保大学4年体育不断线,追求课程的最大效益。

1.2基本方案

1)目标。构建实现以学生为本的“自主选择教师、自主选择项目、自主选择上课时间”的“三自主”的学习平台,优化课内外一体化的学习环境,营造生动、活泼并能促进学生自觉、自主学习的氛围,使学生通过体育课程的学习,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养成终身锻炼的良好习惯,有效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

2)基本结构。学分制下大学公共体育课程体系模式的基本结构由“三自主选修课为主体、必修课和课外锻炼为补充、竞技训练课为拓展”组成。

“三自主”选修课是学分制的主体,是实现以学生为本的“三自主”教学模式的基本途径。在2—8学期内,设置了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体育舞蹈、奥林匹克运动、体育保健等21个选修项目,每个项目18学时,每项目1个学分,学生可以按照“三自主”的原则,进行多项选课,多选的项目学分可与其他选修课程学分累积使用,从而弥补必修课学时、学分减少的问题。

必修课主要是弥补基础教育阶段体育的不足,起到强制补差的作用。在一、二年级设置必修课72学时,4个学分,按照教学大纲上课。组织形式按照单元模块实施,在各上课单元进行选项分班学习。

课外体育锻炼主要是消化、巩固课内所学的知识,使学生养成体育锻炼意识和习惯。在1-6学期内每周安排2—3次,主要以学院为单位,由学院(系)、体育系和学生体协组织实施。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竞赛活动达到一定数量并获得一定的成绩,达到《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优秀者可以获得相应的学分。竞技体育训练课主要是针对学校运动员和体育特长生的拓展类体育课程,在1—8学期内每周6—8学时,共612学分。获得参加省级以上体育竞赛者、破记录者、达到二级以上运动员标准者可获得奖学金和奖励学分。

2学分制下公共体育课程模式的实施情况

2.1学生对学分制下实施“三自主”课程模式的认识

1)学生对“以三自主选修课为主体”的公共体育课程模式的认识不断提高。认为有必要设置“三自主”课程模式的男女生分别是76.60%和97.65%,女生高于男生,表明女生更希望能够按照自己的兴趣和需要参加体育课程的学习。因此参加“三自主”课程模式进行体育选修课的比例呈上升趋势,男女生分别由2001年的3.73%、3.50%上升到2006年的35.38%、36.86%,女生高于男生。由此表明,在必修课学时、学分相应减少的情况下,更多的学生已经能够按照自己的兴趣和需要进行选择,从而有效地增加体育学习锻炼的时间、范围和学分。

2)“三自主”课程模式中选修课在哪个时间开设比较合适的问题,男生相对分散在一、二、三年级和任意时间,分别是21.68%、28.67%、20.28%、28.70%,体现男生体育需求的平时一贯性;女生相对集中在一年级和任意时间,分别是34.17%、32.50%。但男女学生总体上趋向于任意时间段,这个观点有利于扫清体育锻炼的死角,确保大学4年体育不断线。

31在“三自主”课程模式中开设选修课的同时是否还需要开设必修课,男女学生的观点基本一致,分别有63.83%的男生和78.40%的女生认为有需要。一方面表明现代大学生对体育课程的形式有多种需求,另一方面,目前“三自主”选修课仍然存在教学资源的不足,特别是选课时间和空间太小,这些情况制约了“三自主”选修课的正常运行,还不能最大程度地满足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因此学生在一定程度上仍然需要有必修课的保障。分别有24.34%、20.83%的男女学生主张建立以三自主选修课为主体,同时设置兼有必修、课外锻炼、竞技训练课等多课种的复合型课程模式。同时也说明,实施公共体育课程完全学分制的观点在目前仍然不够成熟,在思想上还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因此需要不断进行教学试验,分期推进、逐步完善公共体育课程学分制体系模式的建设。

2.2“三自主”课程模式中体育选修课的目的和依据

1)“三自主”课程模式中体育选修课的目的。学生根据自身的价值定位,按照自身身体健康状况、兴趣、爱好和对体育某些项目及终身体育锻炼的导向选择。男生以增强体质(19.53%)、兴趣爱好(15.30%)、锻炼意志(12.77%)为主;女生以健身健美(17.68%)、增强体质(17.25%)、丰富生活(15.07%)为主。男生强调体质、意志和个性,体现体育的本质特点;女生把美与生活放在重要位置,体现体育的美学作用。

2)“三自主”课程模式中体育选修课的主要依据。学生获得了学习的主动权,从而可以自由选择自己喜爱的项目、老师和上课时间。男女学生选有兴趣的项目分别是58.77%和61.11%,选上课时间分别是23.68%和20.59%,在选修课的依据方面男女学生表现出一致性。因此根据学生的兴趣安排学习项目和内容是构建学分制下体育课程内容的关键,同时合理安排教学时间也是学分制下学生选择的重要环节。

2.3学分制下“三自主”课程模式的内容

1)学分制下“三自主”课程模式中学生选修内容的特征。2001~2006学年男生选修项目前3位是篮球(29%)、足球(15.4%)、乒乓球(10.5%),仍然以竞技项目为主,体现了男生的竞争意识;女生选修项目前3名是形体(23.4%)、健美操(16.0%)、体育舞蹈(13.3%),体现了对健身健美的追求。男女学生在内容的选择方面体现了明显的性别特征,同时传统竞技项目仍然是当代大学生喜爱的主流项目。因此,在广泛应用休闲娱乐、野外生存等现代项目资源的同时仍然需要加强对传统项目的改造,从而丰富自主择项的内容。

2)“三自主”课程模式中需要增加的体育选修项目。通过体育选修课实践后,男女学生在内容的选择方面,男生建议增加保健康复(22.60%)、休闲娱乐(19.48%)、野外生存(16.36%)的内容;女生建议增加休闲娱乐(20.98%)、野外生存(20.79%)、健身健美(17.96%)的内容。休闲娱乐、野外生存是男女学生的共同建议,在今后选择和安排项目时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动态。

3)影响“三自主”体育选修项目开展的主要因素。影响其开展的主要因素是场地设施(男女学生分别为31.96%、32.96%)和学校氛围(男女学生分别为25.63%、19.06%),因此加强体育设施建设仍然是学校重要的建设任务;其次积极开展传统体育活动、营造良好的体育文化环境,努力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参与、选择的机会,实现人人参与体育锻炼的目标。同时,学生为了获得学分而进行体育选修也是重要的因素,所以合理安排学分问题不容忽视。

2.4学分制下“三自主”课程模式的实施效果

1)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各项成绩超过全国大学生平均指标《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达标平均得分325分,合格率96%;2002—2005学年《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合格率为98.56%;《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03—2006三个学年合格率分别是98.85%、99.47%、99.80%,整体水平为99.37%。

2)学生对学分制下“三自主”课程模式的实施效果满意度高,男女学生分别达到97.12%、96.95%。

3)12~学生体协为主体的课外体育锻炼,充分发挥了大学生主人翁作用。目前学生体协承担了全校90%以上的课外体育活动,培养了学生裁判员、体育积极分子的体育实践能力、组织工作能力、合作与协调能力、创新能力,发挥了主人翁作用,增强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近3年来,已有近500人次学生获得了体育行政部门颁发的二、三级裁判员证书,他们已成为学校体育工作的骨干。

4)学分制下“三自主”课程模式使学生的收获比较广泛。丰富了课余生活(23.03%)、愉悦心情、陶冶情操(16.57%)是男女学生共同的收获。而男生在健康水平(18.38%)、运动技术水平(11.82%)提高方面比较突出,女生在塑造了好体形方面(11.05%)收获比较大。公务员之家:

5)通过竞技体育训练课,使学校运动员和体育特长生在运动能力方面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推动了学校竞技运动水平的不断提高。2003年以来我们学校先后获得全国大众健美操总决赛一等奖、全国大学生羽毛球锦标赛团体第4、西南区高等农业院校足球、羽毛球冠军等,这些成绩超过了过去任何时期的成绩。

3结论和建议

学分制下以“三自主”选修课为主体、必修课和课外锻炼为补充、竞技训练课为拓展的公共体育课程模式符合目前我国高校的实际和自身规律,能够满足学生对体育课的需求,经过多年的实验和研究,获得了良好的实施效果。该模式增加了体育学习和锻炼的时间、范围和学分,弥补了必修课学时、学分减少的缺陷,扫清了体育锻炼的盲区,确保大学4年体育不断线;同时该模式有效地解决了公共体育课程目前实施完全学分制在思想认识、物质条件、组织管理上仍然不够成熟的问题,需要不断进行教学试验,分期推进、逐步完善,因此,本研究为建立完全学分制下大学公共体育课程结构模式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