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思想学习心得体会

时间:2022-09-03 04:10:28

宏观思想学习心得体会

党的以来,提出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开启治国理政新实践。学习研究治国理政思想,必须认识治国理政新实践。“观治国理政之胜状,览发展实践之大观,不忘回溯其泉源,方能领会其根本。治国理政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论,发展了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治国理政思想的内容主要体现在系列重要讲话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五中全会、六中全会等文献之中。

一、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治国理政的新思路紧紧围绕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展开,全部理论观点都是对这一主题的系统回答。理解和把握了这一主题,就在很大程度上理解和把握了治国理政的新思路。这一主题,包含两个关键词:一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二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它们蕴含着治国理政思路的全部思想内涵。关于“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就以习为核心的党中央的理论和实践探索而言,如果说与改革开放以来历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探索有区别的话,那区别就在于,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是以习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党的以来的执政条件做出的科学判断。治国理政的新思路,具有鲜明的问题意识和问题导向,主要是针对党的以来新的执政条件提出来的。这意味着,“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际上是治国理政新思路的立论基础。理解了“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的科学内涵,就理解了治国理政新思路。与改革开放初期我们党的执政条件相比,“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的科学内涵,可以从成就和问题两个层面来理解。从成就方面看,经过改革开放以来三十多年的发展,到党的召开之前,按照邓小平提出的“三个有利于”标准,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有了极大发展,综合国力有了极大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极大改善,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处于一个很高的发展水平上。

二、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治国理政思想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有机结合,横向上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视阈,纵向上深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主题,并建构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从而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涵和内容,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推进到新的发展阶段。

(一)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治国理政宏观思想结合新的时代需要,提出并回答了“治理一个什么样的国家、如何治理国家”的重大课题,从制度保障、总体目标、精神支撑等方面拓宽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视阈。国家治理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课题。“怎样治理社会主义社会这样全新的社会,在以往的世界社会主义中没有解决得很好。”

中国正处在建成全面小康社会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转折点上,治理好这样一个大国既是在社会主义治理实践上亟须解决的问题,也是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发展上需要回应的问题。国家治理具有丰富的时代内涵,容纳了治党治军、社会治理、全球治理等多个维度。国家治理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总目标,以坚持系统性治理和综合性治理为总体思路。国家治理现代化要立足于国内与国际的两个视野,既要把国内治理的内涵拓展至社会的各个系统和层面,也要使国家治理的外延延伸到全球的各个地域和领域。制度和法律是治理国家的有效手段,通过构建新的治理体制机制和完善的法律法规,使各方面制度更加科学和健全,实现国家各项事务治理制度化和规范化。

(二)深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实践主题。治国理政思想紧紧围绕这一实践主题,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目标,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以全面依法治国为路径,以全面从严治党为根本保障,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五大发展理念”的有力引领。2015年11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并围绕这“五大发展理念”进行“十三五规划”的科学部署,对“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作出了更具时代意义的解答。坚持创新发展,推进农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同步发展,培育新的经济驱动力,“实现尊重经济规律、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发展”;坚持协调发展,促进区域和城乡协调发展,推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与生态协调发展;坚持绿色发展,树立保护改善生态环境就是保护发展生产力的理念,发展低碳循环经济;坚持开放发展,发展开放型经济,构建共商共建、合作共赢的利益共同体;坚持共享发展,保证人人享有相对公平的发展机遇和成果,增进人民福祉。

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党的以来,集中阐发了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思想。站在治国理政新思路宏观逻辑的高度审视这一思想的价值,其意在于明确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在新的历史时期,何以突出强调民族复兴问题?这可以从一般道理和特殊道理两个角度来把握。就一般道理而言,主要基于根本目的问题对于一个共同体存在和发展的重大意义。

2010年9月,时任中央党校校长的在中央党校秋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中就深刻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必须树立和坚持明确的理想信念。如果没有或丧失理想信念,就会迷失奋斗目标和前进方向,就会像一盘散沙而形不成凝聚力,就会失去精神支柱而自我瓦解。”在这里,通过阐述理想信念对于国家、民族和政党的重大意义,揭示了治国理政的根本目的这一问题的极端重要性。就特殊道理而言,主要是因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我们为推进现代化而实行的市场取向改革,我国利益主体、政治诉求以及价值观念多元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在此形势下,党要有效地凝聚起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识和意志,就必须努力寻找各个阶层人们诉求的“最大公约数”。认为,这个“最大公约数”就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是因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它凝结着无数仁人志士的不懈努力,承载着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向往,昭示着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美好前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只有这一目的才能有效地凝聚起全党全国人民的共识和意志,动员全国各族人民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用大众化的语言把它称作“中国梦”。他指出,“中国梦是一种形象的表达,是一个最大公约数,是一种为群众易于接受的表达,核心内容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可以说,以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为主要内容的“中国梦”,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明了方向,必将汇聚起党和人民团结奋斗的磅礴力量,鼓舞党和人民克服前进道路上的种种艰难险阻,奋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