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

时间:2022-08-31 09:54:00

运用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

当前,社会上最热门的话题,莫过于“和谐社会”。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任务,十六届四中全会又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重要的新概念。这一概念的提出,使“和谐”成了我国战略机遇期的社会主调,也使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由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样的三位一体,扩展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四位一体。这既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也体现了我们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要求,体现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非常关键的发展时期的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

在今年国家的人大、政协“两会”上,“和谐”是曝光率最高的一个词汇。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地提出,要“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和建设的成果”。而在人代会前几天,总书记在中共中央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的开班式上则以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六个要素,勾勒出了和谐社会的宏伟蓝图。同时,总书记还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加强和改善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各项工作的领导,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建立有效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认真研究解决重大问题和突出问题,不断认识和把握新形势下和谐社会建设的特点和规律。这就表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将是我国今后相当时期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我区“十一五”规划的一项重要而迫切的内容。

一、树立科学发展观,深刻认识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

(一)深刻理解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要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和规律来把握。

同志指出,“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古往今来,无论中国还是西方,人们一直在追求社会的平等、平安、和谐。一部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人们追求美好社会理想的历史。

据《辞海》注解,“和谐”,协调。如“和衷共济”。《礼记·乐记》云:“共声和以柔”。说到“和”,人们便会自然联想到“和平”、“和顺”、“和气”、“和缓”、“和解”、“和鸾”、“和音”、“和韵”、“和仪”、“和齐”、“和亲”、“温和”、“谦和”、“唱和”。再就是“和平共处”、“和睦相处”、“和睦亲爱”、“和睦同心”、“和风细雨”、“和颜悦色”、“和光同尘”、“性情温和”、“一唱百和”、“随声附和”、“乐声和谐”。正所谓:“和气生财”、“风和日丽”、“合家和顺”、“政通人和”。一位著名文人解释得好:“和”右边是“口”,就是人人有饭吃;“谐”左边是“言”,人人都可以说话。这既形象也生动,也充分说明人民群众对和谐社会的崇尚和追求。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追求、崇尚和谐,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是中国哲学的根本范畴,也是中国古代重要的社会、政治理念。孔子曾说过:“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这名话的意思是说,和谐是宇宙和万物生存的基础和发展的规律,也是做人的原则和人生应当追求的目标。孔子所说的“和”,既是一个哲学范畴,又是一个伦理道德的标准和社会治理的标准。孔子认为真正的和谐必须有严格的原则规范,并提出了“中庸”观,主张“和”与“中”。儒家主张,施政使民,贵乎“执中”;天地万物,贵乎“中和”;君子言行,贵乎“中庸”。先哲们的这些话,对中国文化、中国哲学影响很大,构造了中国文化、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并对中国的政治思想产生了重大影响,使和谐思想成了治国安民的根本法则与根本哲学。只有以和谐、均衡、中和、公正为本,才能均调天下,才能和乐人民,才能使国家强盛,才能使人民富裕。中国历史与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为我们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丰富的思想文化资源,提供了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以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非常善于从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中吸收思想文化资源并进行创新,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是从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中吸收了思想文化资源并进行了创新的战略思想。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和政策,是一项深谋远虑的战略决策,是对“小康社会”理论和政策的发展,如果贯彻执行得好,就是为民立极,承流宣化,道正天下,德被四海。

(二)深刻理解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要从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发展来把握。

人类社会的发展,有时需要通过革命性的变革来实现新的社会形态代替旧的社会形态、新的政治制度代替旧的政治制度。但当某种社会形态和政治制度处于相对稳定的时期,就需要通过协调,以充分发挥社会或国家内部各要素的功能,促进社会或国家的和谐发展。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不是对抗性的矛盾,而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它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断地协调而得到解决。这就是说,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可以通过自上而下的、有领导、有步骤、有秩序的协调来处理,可以采取一种和平的、渐进的、非对抗的方法使社会主义社会达到和谐的状态。根据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可以说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和谐是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和谐。因此,正如同志指出的“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根据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我国社会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其基本特征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样的和谐社会,应该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的社会;应该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的社会;应该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的社会;应该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的社会;应该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的社会;应该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社会。”这六个基本特征,体现了民主与法治的统一、公平与效率的统一、活力与秩序的统一、科学与人文的统一、人与自然的统一。这六个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既包括社会关系的和谐,也包括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需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全面把握和体现。

(三)深刻理解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要从科学发展观上来把握。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明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和“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改革和发展”的科学发展观,这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新发展。

我们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把坚持以人为本和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统一起来,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推进改革和发展。这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科学发展观同、邓小平、同志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是一脉相承的,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要抓住和用好战略机遇期,实现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地发展。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指明了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进一步明确了中国要发展、为什么发展和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根本指导方针。只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辩证地认识和处理与发展相联系的各方面重大关系,发展才能有新思路、新局面,才能更好地建设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极为丰富,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各个领域。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把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落实到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上来;落实到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上来;落实到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加强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上来;落实到着力推动科技进步,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增强开发创新能力,为实现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上来;落实到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重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逐步理顺分配关系,努力解决城乡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问题,使广大人民群众从改革发展中获得更多的实惠上来。

和谐社会的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六个要素,也正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客观要求。因此,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是妥善应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关键时期可能遇到的各种风险和挑战的正确选择,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迫切需要,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我们一定要把思想真正统一到科学发展观上来,统一到中央的重大决策和要求上来,自觉运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创建和谐社会,推进创建和谐社会。

二、坚持科学发展观,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源城

新世纪新阶段,人心思变革、思稳定,人们盼发展、盼和谐。老百姓认为:和谐社会意味着幼有所护,老有所养,家庭和睦,生活和美,社会安定。工作者理解:和谐社会意味着良好的社会风尚,温馨的人际情感,优美的自然环境,户户安居乐业,家家亲情融融。理论家结论: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始于初级阶段,又高于初级阶段,是结构合理、行为规范、运筹得当的社会,是改革配套、发展协调、稳定持续的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当前,我们既面临着“黄金发展期”,又面临着“矛盾凸显期”。国际经验表明,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000美元之后,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关键阶段,既有因为举措得当而快速发展的成功经验,也有因为应对不当而陷入发展陷阱的失败教训。我区在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机遇与挑战并存,动力和压力共生,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发展、保持稳定的任务将更为艰巨,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矛盾也可能更复杂、更突出。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源城,适应了我区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也体现了全区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都属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大范畴,两者起点一致、目标一致、实践过程一致,它们是相互包含、相辅相成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条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明确地包含了“社会更加和谐”的要求。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更高、时间更长、任务更重。我们在完成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之后,还要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继续长期奋斗。

笔者以为,结合源城区改革和发展的实际,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源城,尤应在以下六个方面作出积极的努力:

(一)推进民主法治,筑牢和谐社会基石

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

我们所要构建的和谐社会是变革中的和谐,发展中的和谐,充满活力的和谐,是社会流动、社会变迁中的社会和谐。构建和谐社会,就要协调各种矛盾和冲突,即使出现社会冲突,也能够化干戈为玉帛,变不和谐为和谐,在打破了旧的和谐之后建立新的更高层次的和谐。和谐社会应该是社会经济兼容共生、社会结构合理匀称、社会规范先进有序、社会统筹得体得当的社会,这四个方面缺一不可,都需要用民主法治来加以保证。和谐社会离不开法律的支持,离不开法制的支撑。和谐社会要求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这些都离不开民主法治的保障。没有民主法治,就没有和谐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充分发挥法治在促进、实现、保障社会和谐方面的重要作用。“法者,天下之程式也,万事之仪表也。”没有健全的法律制度,没有公民法治素质的提高,没有依法办事的落实,就不可能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顺利发展,就不可能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人民群众就不可能安居乐业,和谐社会建设就无从谈起。

应当看到,在未来的发展改革中,特别是在“十一五”期间,我们所处的国际国内环境仍然相当复杂,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矛盾和问题。面对这些矛盾和问题,我们只有在民主法制的轨道上,依靠完备的法律体系,维护良好的法治环境,才能妥善加以处理解决。实践证明,依照法律规则来治理社会,我们的社会才能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才能减少矛盾,也才能使已经产生的矛盾和问题得到及时有效解决。古语云:“和民一众,不知法不可;变俗易教,不知化不可。”这就是说,要使民众和谐一致,不懂得法律是不成的;要移风易俗,搞好社会风气,不懂得政治教化是不成的。这就要求,我们要在广大群众中,加强法制宣传教育,传播法律知识,弘扬法治精神,增强全社会的法律意识,积极推进依法治区,形成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人人自觉守法用法的社会氛围。

(二)维护公平正义,营造和谐社会环境

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深入认识和分析我们当前利益结构和利益关系的发展变化,完善法律制度与政策措施,使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利益诉求得到统筹兼顾,已经成为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紧迫任务。维护公平正义的关键是要处理好人民内部矛盾。应该看到,人民内部矛盾是根本利益一致的非对抗性矛盾,要多用经济的方法、民主的方法、综合的方法来解决,坚决防止用处理敌我矛盾的办法来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委和政府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总的方针。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必须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制定路线、政策,采取各种措施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当前,要进一步增强群众观念,坚持依法办事和严格按政策办事,针对企业改制、城市拆迁、农村征地、司法不公等实际,着重解决分配、就业、贫困、“三农”、腐败等突出问题。

实现和维护公平,重点要解决好社会成员收入不均、贫富悬殊的突出问题。当前收入分配上的主要问题是,非常态收入突出,保障性收入不到位,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差距拉大,不良后果日益明显。解决的出路是,要建立健全市场机制,辅以必要的行政手段,以效率为前提,贯彻按劳和按要素分配原则,让激励性和效率性收入分配确实到位,控制垄断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在坚持效率优先的同时,逐步加重公平的份量,努力兼顾公平。同时要建立健全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慈善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向低收入倾斜,确保低收入阶层的最低生活保障,突出解决失业、医疗、养老保障,加大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投入,保证保障性收入分配到位。

实现和维护公平,不仅仅是财富分配等经济问题,还涉及公民权利、社会地位、民主施政、自由平等、公共服务、司法公正等政治和社会内容。要从经济、政治全方位出发长远地考虑公平问题,从制度、政策、法律上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

(三)提倡诚信友爱,团结社会生活纽带

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

如果说,社会是一个按照一定的文化模式和制度规范构建起来的组织严密、功能齐全的系统,那么,诚信友爱就是团结社会成员、连结社会生活的纽带和连结系统内部各个构件之间的推动器和润滑剂,它使社会充满色彩和活力,富有浪漫和温馨。

从理论和实践来讲,尽管诚信、友爱对社会的和谐发展是如此重要,但对于我们今天所赖以生活的这个社会来说,它又似乎成为相对紧缺的道德资源。现代社会是一个以市场经济为主导的社会,生产者和经营者只有为社会和他人提供质优价廉的商品和服务,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因此,越是发展市场经济,就越是要提倡诚信友爱,越是要提倡为人民服务。正所谓“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诚信友爱对于建设和谐社会至关重要。如在单位或企业内部,领导与员工之间都要互相关爱;单位与单位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要讲究诚信,通过协商、洽谈的方式来解决矛盾,促进合作。而在单位与社会之间、企业和社会之间,单位和企业都必须要有社会责任感,维护社会利益,推动社会发展。企业要合法经营、依法纳税,实行国家、企业(单位)和个人三兼顾,实现国家、企业(单位)和个人三得利。

诚信友爱一方面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前提,另一方面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只有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人们才会意识到诚信的可贵,才会体会到友爱的高尚。而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诚信、友爱这些高尚的道德情操,一定可以也一定会在新时期发扬光大。因此,在“十一五”期间,要大力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在全社会广泛开展“爱国、守法、诚信、知礼”八字教育活动,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弘扬诚信友爱精神,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强化信用意识,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营造诚信源城。

(四)激发创造活力,发挥全体人民智慧

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

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和必然要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充满创造活力的社会,是人的创造活力能够得到充分发挥的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激发各行各业人们的创造活力,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现在,我们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的发展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趋完善,但影响我们社会创造活力的因素还在相当范围内、相当程度地存在着,如“平均主义”、“大锅饭”等现象仍普遍存在,严重地抑制了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和社会的创造活力。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我们要坚决改变一切妨碍人的创造活力的思想观念,坚决革除一切束缚人的创造活力的体制弊端,为各行各业的人们干事创业提供舞台,努力营造全体人民各尽其能的社会氛围和社会环境。

构建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的是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人民群众的创造活动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和氛围。为此,必须全面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从根本上破除影响人们创造力发挥的各种体制性障碍。要努力在全社会树立和营造这样一种观念和氛围:不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不论是简单劳动还是复杂劳动,一切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的劳动,都是光荣的,都应该得到承认和尊重。要制定和完善有效的制度为全体劳动者更好地发挥作用提供便利、创造条件,不断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鼓励他们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自己新的更大的贡献,逐步形成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和创业机制。建设充满活力的和谐社会要首先从自身做起,要尊重和保护一切有益于人民和社会的劳动,要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

激发创造活力,发挥全体人民智慧,还要求我们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理念和原则实实在在地体现和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实践中去。要坚持以人为本,把尊重人、关心人、发展人、提高人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要以提高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整体素质和自身能力为重点,全面满足城乡居民多方面的需求。要切实解决城乡居民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使每一个人都享有全面发展的机会和条件,并在人的全面发展中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只要我们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坚持“四个尊重”的方针,建设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就一定会变成现实。

(五)保持安定有序,形成安居乐业局面

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

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中国的问题,压倒一切的是需要稳定。没有稳定的环境,什么都搞不成,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失掉。”稳定是和谐的前提和基础。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就必须保持社会的平安、稳定、有序。没有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无从谈起。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做很多方面的工作,而保持安定有序、维护社会稳定,是最重要的工作。

维护社会稳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区的建设发展正处于一个重要战略机遇期,确保稳定,才能抓住和用好这个战略机遇期,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确保稳定,才能化解矛盾、理顺情绪,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确保稳定,才能妥善解决我们面对的各种问题,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内部和外部环境。

让人们安居乐业,是和谐社会题中应有之义。和谐社会,应当是一个发展的社会,一个稳定的社会。没有发展,和谐社会就会失去生机活力,失去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没有稳定,和谐社会就会失去安定祥和,失去赖以存在的社会基础。安定有序,是和谐社会追求的价值目标。只有抓住了安定有序这一关键环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工作才能顺利向前推进。和谐与稳定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促进和谐与维护稳定是每一个源城公民的责任。现在我们源城由于近年来加快了经济发展,城乡社会秩序进一步安定,打造“平安源城”工作卓有成效,人民安居乐业的局面正在逐步形成。我们更希望生活在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之中,更希望尽快实现全面小康的宏伟目标,更希望尽快地实现国家富强起来,人民富裕起来。那么,我们人人更应该为和谐稳定尽责,我们人人更应该为和谐稳定出力。只要我们上下同心,各方协力,和衷共济,团结稳定,就一定能克服困难,确保稳定,促进发展。

(六)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构建绿水青山家园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

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作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具有特定的含义,它是指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高度统一状态。其中,生产发展是生活富裕的基础和前提,生活富裕是生产发展的动因和目标,生态良好是生产发展和生活富裕的保证和条件。

从表面上看,环境污染是人对自然的一种行为,但再深入分析,那就是由一部分人的活动所产生的污染,而被整个社会所承受。或者说,我们前人所犯下的历史错误,也要由子孙后代来付出代价。如果说整个社会是一台不停运转的庞大机器,那么包括水、能源、土地在内的各类资源就是保证这台机器顺利工作的绿色“润滑剂”。一旦“润滑剂”因被滥用而最终缺失,社会机器就会出现各种故障甚至崩溃。因此,要保证社会的和谐发展,就必须合理配置各种资源,提高使用效率,实现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我们源城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还很落后,我们的人民生活还相对贫困,因此加快发展是第一要务。东江水资源保护确实对我们的发展制约很大,这也是我们经济落后的其中一个原因。但发展是不是就一定会以环境破坏为代价呢?我看也不尽然。近年来我区乃至全市的快速发展也充分证明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三者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可以相辅相成的。东江的水资源保护是重点,东江的水资源开发也应该是重点,开发与保护应相互统一,开发与保护应相互促进,只有合理地开发,才能更好地保护。

笔者认为,一座和谐的城市还应该是从城市建筑、生态环境、文化精神到政治理念都平衡协调的城市,从生态的角度看,就是要求城市建筑与绿地、水资源开发与水资源保护、车流与交通、工业发展与环境污染之间能够达到一种动态的平衡,这就要求我们提高全民素质,大家都应来关心城市的发展,大家都应来关心环境的保护,大家都来关心构建“青山绿湖碧水城”的美好家园。

地球只有一个,资源极其宝贵。未来15年,我国仍将处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阶段,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将进一步增大资源消耗的强度,我们将面临人口不断增加、资源约束突出、环境压力加大的严竣挑战。为了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为了子孙后代的福祉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让我们行动起来,坚定自觉地把科学发展观贯穿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构建绿水青山家园作出应有的贡献。

建设和谐社会,任重而道远。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已经不仅仅是一种远大的理想,更是值得努力奋斗的目标。

三、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经济社会的快速、跨越、协调发展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用发展的办法解决问题,这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一条重要经验,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在构建和谐源城工作中,我们一定要充分认识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我区经济社会的快速、跨越、协调发展。

(一)加快发展求和谐

同志强调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我们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关键时期。我们必须紧紧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切实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地发展,不断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这一重要论述,深刻地阐明了发展这个第一要务的极端重要性。

构建和谐社会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是紧密联系的,以发展求和谐,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才能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实现社会和谐是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社会更加和谐才有利于实现经济社会更好地发展。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发展全过程,目的就是更好地推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地达到一个新的水平,我们的社会才能不断地达到一个新的和谐状态。

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是发展。贫困是产生社会不和谐的重要原因,发展则是消除贫困的根本途径,发展才能创造更丰富的社会物质财富,使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生活更加和谐。我们要充分认识到,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许多矛盾和问题,包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面临的许多矛盾和问题,关键还是要靠发展。只有实现又快又好的发展,我们才能更好地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才能形成更完善的分配关系和社会保障体系,才能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才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方面的需求。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当是各方面利益关系不断得到有效协调的社会,要求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谐发展,要求各领域、各部门各司其职,否则必然会导致失调和混乱。有些地方片面理解“经济建设为中心”,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被边缘化了,采取以单纯的经济增长为发展目标的片面发展观,将发展简单地等同于经济发展,将经济发展简单地等同于经济增长,盲目、片面地追求GDP的增长,以获得数字上的满足感,由此造成了一系列严重的生态、社会、经济等问题,并导致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不协调的局面,这些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是格格不入的,必须坚决纠正。正如同志强调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是有机统一的。要通过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来不断增强和谐社会建设的物质基础,通过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来不断加强和谐社会建设的政治保障,通过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来不断巩固和谐社会建设的精神支撑,同时又通过和谐社会建设来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创造有利的社会条件。”

发展需要机遇。本世纪头二十年,特别是“十一五”时期,对我区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从国际情况看,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时代的主题,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从国内情况看,实现加快发展的有利条件也很多。这些都是不可多得的历史机遇。机不可失,时不我待。我们要十分珍惜和切实用好这一重要战略机遇期,抓好发展这个第一要务,要树立、坚持和全面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切实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理清发展思路,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夯实发展基础,增强发展后劲,我们就能更好地推动全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全面发展,不断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和谐打下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

(二)科学规划促发展

规划是个纲,纲举目张。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十一五”规划,是国家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之后的第一个五年规划,也是党中央提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后的第一个五年规划。科学地编制好源城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对于指导和促进全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意义十分重大。

要树立规划就是财富的理念,切实从微观规划转到宏观规划上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编制和实施规划对实现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有效配置资源,促进共同富裕等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规划是政府履行宏观调控、经济调节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对一些重大建设项目,要求依据规划来决策。这实际上给了规划一个基本的定位,即规划是政府定的,政府既要依法行政,也要依规划行事。

“十一五”规划编制是一个重大的社会工程,除全区各级各部门之外,离不开全区人民的广泛关心、支持和参与,要认真组织力量,利用多种形式广泛宣传我区的“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参与我区的“十一五”规划的编制工作,真正做到“公开、民主、透明”,力争我区的“十一五”规划能编制得更加科学、合理和规范,使之成为指导我区今后五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纲领性文件。

根据国家、省、市有关精神,依据对国内外形势的分析和预测以及本区“十五”发展的现状和经验,笔者拟对城区“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前景作初步设想如下:

1、“十一五”规划的指导思想

简而言之,“十一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就是“围绕一个目标,着眼二个落脚点,实施三大战略,实现四个发展。”

一个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二个落脚点:增加财政收入和城乡居民收入。

三大战略:“工业立区”、“商旅旺区”、“科教兴区”。

四个发展:率先发展、跨越发展、协调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

综合表述则为: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总目标和总任务,以增加财政收入和城乡居民收入为落脚点,深入实施工业立区、商旅旺区、科教兴区战略,努力实现率先发展、跨越发展、协调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为在2015年基本实现全面小康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2、“十一五”规划的预期目标

概括地说,就是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社会文化建设全面进步,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发展预期为:主要经济指标发展速度领先于全市,以外源经济、民营经济的加快发展推进工业化进程和优化经济结构,以商贸、旅游的扩大发展促进现代服务业的优化升级,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生态环境继续改善,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经济建设同步推进,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社会就业比较充分,人民生活更加富足,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人口素质明显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3、“十一五”规划的任务与措施

主要是:“三条发展途经,四大经济布局,五大发展重点,六大重点工程,十项发展措施。”

三条发展途经:坚持以工业化为主导,以城市化为支撑,以推进农业产业化为基础,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四大经济布局:“一中心三基地”,即“商贸发展中心”、“工业发展基地”、“农业发展基地”和“旅游发展基地”。

五大发展重点:统筹“五个协调”发展,促进“五个经济”腾飞。

统筹“五个协调”发展:统筹速度与效益相协调,统筹内源与外源经济相协调,统筹强区与富民相协调,统筹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相协调,统筹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促进“五个经济”腾飞:壮大工业经济,提升服务经济,调整农村经济,扩大外源经济,激活民营经济。公务员之家:

六大重点工程:工业建设工程:伟利成电子、三和电子、通业电子、源胜电子、光明塑胶、富城纸品。商业贸易工程:湖滨大厦、邝屋巷步行街、东堤路商业街、埔前农贸市场、高埔岗商贸区、江东商贸城。旅游发展工程:响水风景区、七礤风景区、石砑坑生态园、山水大酒店、龙源钟塔广埸、瑞立信高尔夫球场。老城改造工程:明珠华庭、纳尔特房产、星河湾畔、丽江城二期、碧水居二期、锦秀名雅二期。科教福利工程:雅达科技、金球绿藻、九天绿药业、五指毛桃基地、源城示范福利中心、源南中学。公共设施工程:长堤公园、城市供水、双下防洪堤、源城客运站、埔前市政广埸、源南市政广场。

十项发展措施:不断深化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扩大内需,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抓好项目建设,实施大项目牵动战略;扩大对外开放,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加速财政增长,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扩大劳动就业,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坚持科教兴区,实施人才强区战略;坚持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发展社会事业,推进社会全面进步;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自然,以上仅是笔者个人的初步设想,在征求意见、集思广益的基础上将不断地修改、补充和完善。总而言之,通过“十一五”的努力奋斗,全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要跃上一个新台阶,人民生活要上一个新水平,距全面小康社会要更近一步,为构建和谐源城更添砖加瓦!

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建设和谐社会,是我区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是一个长期奋斗的过程,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人人都应为发展出力,人人都应为和谐尽责。实践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中国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是实实在在的真理。扭住发展不放松,实在太重要了。我们一定要响应党中央号召,紧紧围绕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大局,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不放松,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全区广大干部职工要兢兢业业、脚踏实地做好本职工作,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一流的工作业绩,作出不平凡的贡献。全区人民都要齐心协力,奋发图强,集中精力把我们自己的事情办好,集中精力把我们自己的经济实力搞上去,集中精力把我们自己的社会事业发展好,我们就一定能够把我区建设成为一个民主、公平、诚信、活力、安定、文明、富裕的社会主义和谐源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