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文化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2 16:54:46

医药文化论文

医药文化论文范文篇1

世界上各个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总结和发展了对本民族的繁衍昌盛起到重要作用的民族医药,并通过文字、图形、实物、语言和风俗习惯,一代代流传下来。其中一部分已为人们普遍知晓和广泛应用,但还有相当部分的经验尚未整理和研究,也无正式记载,而是反映在日常生活和传统习惯中,成为各民族一种独特的文化形式。随着现代科技不断进步,世界经济和社会生活日益现代化,在不断地改变着人们的价值观念,人们越来越重视传统文化和传统知识的价值。土家族医药的形成是土家先民与大自然的不断斗争的结果,随着土家族文化的发展,研究土家族医药的文化特征,阐释土家族文化对该民族医药发展的影响,对挖掘、整理、开发利用民族医药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山地文化对土家族医药的影响

土家族的聚居区,从古至今基本都是固定在湘、鄂、渝、黔四邻接壤的内陆山地,一般称之为武陵山区,包括贵州省铜仁地区,重庆市黔江开发区及秀山、酉阳、彭水等地,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及长阳、五峰土家族自治县,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张家界市等地,总面积约10万km2。这里是连山叠岭和险峡急流,地僻民贫,易守难攻,历史的节拍比地区舒缓。北起大巴山,中经巫山,南过武陵山,止于南岭,是一条文化沉积带。古代的许多文化景象,在其它地方已经绝迹或濒临绝迹了,在这个地方却尚有遗踪可寻。如此长又这么宽的一条文化沉积带,在中国是绝无仅有的。当然,时移则势异,保存在这条文化沉积带里的古代文化景象或多或少已经变了形,甚至变了性,但总能使人察见文化景象流变的线索。此今彼古,“性与貌,略相似”。“土家族正好分布在这条文化沉积带的中部,所保存的古代文化信息特别丰富。”[1]可以看出,山与土家族的生存和繁衍是割裂不开的,世世代代居住在山,奔走在山,耕种在山,吃喝在山,交往在山,正是由于土家族聚居地特殊的地理环境,陶冶了土家族的民族性格,培育了土家族的民族精神。土家族生活的自然环境十分险恶,要在丛山峻岭中生息繁衍,就必须要有强健的体魄和不屈不挠的勇猛精神,因此形成了土家族崇力尚勇的民族性格特征。

土家族具有崇力尚勇的性格特征,是终年从事体力劳动,以背、挑、肩扛、渔猎为主的生产活动,同时为了捍卫民族的生存时刻要在与外敌、自然作战等活动中磨炼出来的,因此经常出现外伤、骨折、虫蛇咬伤等自然现象所致的疾病;由于土家族居住地多在山区,多雨水和云雾,终年湿度较大,所以风湿病、皮肤病也较为突出。在用药方面多以地方草药为主。“得病者,一时疾病则皆以草药治之。若铁石重伤跌撞塌压肢体碎折者,用以接骨生肌,功效较神得之,而又易收敛,故邑人用草药者十之七,而用官药者十之三,然性多峻烈,寻常或感冒风寒体弱人忌服之。”在中医还没有广泛传入土家族地区以前,土家族医疗无分科现象,有病则治,而治多奇效,“尤以治金石撞伤倍奏神功”。所以民间多以治疗跌打损伤、断骨、疱疮等病为特长[2]。

2土家族以“良心”为基本特点的道德观对医药的影响

土家族文化的基本精神,是土家族心理特质和伦理精神的总体风格的再现。它是以“良心”(即善良之心)为其根本出发点,良心是其人性本体[3]。土家族在以良心为出发点的基础上发展为崇力尚勇的阳刚之气和淳朴憨直的阴柔之美相互融合,具有明显的原始社会的历史及其所处地理环境的痕迹。对土家族医药的发展具有深刻地影响。

2.1“良心”为本的社会伦理思想,使土家族药匠形成了高尚的医德观土家族人从医者必先学药,从识药、采药、种药、制药开始,在学药的同时,跟随师傅诊病治病,所以土家族人习惯把医生称为药匠。药匠溶医、药、护为一体。土家族人认为:“人之善恶,出于其心,善者有良心,恶者有坏心,病恶扬善,必有良心。”药匠凭“良心”为邻里乡亲诊病,时常把为人诊病作为一种天职,不仅随叫随诊,而且对危重者、行动不方便的病人上门诊治。在看病的过程中态度和蔼可亲,服务热情周到,不论富贫、男女、老幼均一视同仁。如果知道有人病了,而未及时去诊治,自己会认为是一种罪过。药匠看病不计报酬,不收钱财(以医为职业的药匠也只收取少量的钱物),所诊病人或其家属在逢年过节时送一块猪肉、一瓶酒、一双布鞋、一把草烟或拜个早年以示感谢。药匠在收徒弟时,是非常重品行的,对奸诈、心术不正之人是绝对不会收其徒的。因此,药匠在漫长的社会实践和医疗活动中形成了具有土家族特色的医德观。

2.2淳朴憨直的文化特点和地理环境的恶劣、封闭,导致了土家族文化的狭隘、封闭,不开放的特点,却体现了朴实形象的文化特点这在土家族对疾病和药物的命名中具有鲜明的特征。土家族世世代代居住山区,这里崇山峻岭,森林密布。先民们常以打猎为主要谋生手段,对各种动物的生活习惯及形态较为了解,所以形象地通过动物名称为疾病命名。如某些风症,如突然昏倒,口吐白沫,嘴象猪叫的为猪婆风,象羊叫的是羊癫风等。如惊症类,惊风时在地上打滚,手足抽动的叫泥鳅惊;四肢在地上爬的叫螃蟹惊;双手伸展扇动的叫飞蛾扑心惊;口张开象乌鸦叫的为乌鸦惊等。如痧症中有狐狸痧、兔子痧、母猪痧、蚊子痧、青蛙痧等。若患者的头左右看,口中象斑鸠叫为斑鸠症,还有鸭子症、鹊雀症、猪儿症等等。在土家族医疗活动中以动物形象命名的病名为最多,形象而生动地表现了疾病的重要特征。

在药物的命名中更是直接。如凡以消除人体内毒为主要作用的称为败毒药,如佛耳草、鸳鸯花等。以治疗食滞为主要作用的叫赶食药,如隔山消、鸡合子、一窝蛆等。以制止屙肚子、屙痢为重要作用的叫止屙药,如无青地白、铁苋菜、百虫仓等。如半边莲、蛇不过、千年老鼠屎等治疗毒蛇咬伤为主要作用的就称之为蛇药。

由于地理环境的特殊性,土家族地区交通十分闭塞,人们的思想受到浓厚的小农经济意识的影响,很多具有确切疗效的土家族药物未被世人所认识,如素有“草药王”之称的竹节人参、头顶一颗珠、江边一碗水、八角莲等中草药,多为当地草医在山中采集,或在房前屋后少有栽培,而未形成商品进行交易。《明史·土司列传》载:“施州卫延袤多广,物产最富。”其中有许多中药材被作为土司贡品上缴朝廷,如黄连、巴戟、附子、大黄、羌活、五味子、当归、川芎、紫草、川菖蒲、羚羊角、麝香等[4]。这些药材以朝贡的形式加强了与外界的交流,对土家族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和土家族医药的发展起到了十分积极的推动作用。

3观念文化对土家族医药的影响

观念文化,亦称精神文化,是土家族文化的核心部分[4]。

土家族朴素的宇宙观与生命起源观,反映了天、地、人之间的密切联系。在土家族的傩戏祭词中记载,“当初昊天生太极”,“当初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立三春。三春生五行、生六甲、生七曜、生八卦,四宫八卦定君臣。”土家族的宇宙观认为,由宇宙本原“太极”分化而产生日月、阴阳;再由天地、阴阳产生春夏秋冬四时;春夏秋冬四季中又确定“三春”为万物萌生之始。这些概念与《周易》中含义是一致的,是对我国汉族传统文化中宇宙发展观的直接继承[4]。土家族医学的基本理论认为上元为天,中元为地,下元为水的三元学说与土家族的宇宙观是相一致的。

土家族的“创世歌”中唱道“天地相合生佛祖,日月相合生老君。龟蛟相合生黄龙,兄妹相合生后人。”认为宇宙的物质可分为阴、阳两大类,阴阳交合则会产生新的生命,而万物皆由阴阳交合而生,充分反映了土家族阴阳交合的生命起源观。

土家族先民在古朴的哲学观点和辨证法的指导下,在与疾病作斗争的历史长河中,不断地积累和丰富土家族医药的理论学说,对人体结构和疾病发生发展规律从宏观和整体上进行认识,对诊疗技术、天然药物、预防措施在实践中不断加以总结和丰富。

4泛神崇拜与梯玛文化对土家族医药的影响

土家族是一个有自己宗教信仰特征的民族。众所周知,土家族是以白虎为图腾崇拜的民族。其实,土家先民的宗教信仰大致经历了“万物有灵”、图腾崇拜和泛神崇拜三个阶段。土家先民认为整个世界都是有生命的,花草树木也不例外,它们跟人们一样都有灵魂,因此也象对人一样对待它们。世界各地的民族都有这样的认识。相信每一自然物体都有自己的精灵:易洛魁族的印第安人的习俗就是要向这些精灵答谢;奥地利有些地方仍然相信森林中的树木是有生命的,从而不许人无故在树上用刀割。他们的祖辈相传树木同受伤的人一样感到刀割的痛苦[5]。同样,土家族先民深受“万物有灵”和“灭魂不灭”和泛神崇拜的影响,土家先民把诸多的神灵都看成是超自然的“绝对精神”。有的地方仍然沿袭“谢树”(即给果树喂肉喂饭,以表示对果树赐给人类果实的谢意),敬奉洞神、山神、树神、河神、岩神等,有的人得了病就喝“神水”,用这些方法来祈求神灵的保佑以期达到消灾了愿的目的。因此,具有土家族特色的“巫术”就逐步形成了,“巫师”和“巫医”随之应时而生。

土家族把巫师称为梯玛或端公。湘西人多称为梯玛和土老司,湖北鄂西等地多称为端公。由于古代的先民们对很多自然现象、生理现象和病理现象都无法解释,当人们不能掌握和征服自己的命运时,就乞求依赖一个具有更大力量的神灵去征服它。因此,梯玛文化和泛神崇拜就应运而生了。这也是土家族人民对自然奥秘与社会症结以及某些疾病无法解决的一种情感慰藉。土家族先民善于用“梯玛神歌”的方式来表现。梯玛手握八宝铜铃,伴以鼓锣,独唱独舞,间隙夹吹牛角,用来烘托气氛,同时借助药物或施以手法,假借鬼神的作用,以“过阴”“渡关”“追魂”“画符”“还愿”“替死”“烧胎”“取吓”等“巫术”招魂、祛邪给病人以精神上的安慰[6]。在一段时间内,出现了“巫医一家”的现象,阻碍了土家族医药学的发展进程。但随着历史的前进,人们对生理现象、病理现象的认识逐步深入,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迷信的思想被彻底破除,梯玛文化只是作为一种古老而具有民族风格的巫歌保存下来。

总之,土家族医药是土家族文化发展史中的一支奇葩,它的发展不仅丰富了民族文化的内涵,更是武陵地区以土家族为主的各族人民生存繁衍、文明富强的健康保证。土家族医药深受民族文化的影响,具有显著的文化特征,虽然少有文字记载,但以口耳相传,世代相承和口碑文献的形式流传至今,彰显了她强大的生命力,已成为一门“经验的自然科学”——土家族医药学,更是祖国传统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辈应抓住机遇,借发展之势,求宏扬之实。我们坚信这朵奇葩将会在新的历史时期,在土家族人民乃至于全世界人民面前开得更加绚丽多姿。

【参考文献】

[1]张正明.土家族研究丛书·总序[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4.

[2]田华咏,潘永年.土家族医药学[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4:5.

[3]周兴茂.崇力尚勇——土家族的特殊伦理精神倾向[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1997:4.

[4]周兴茂.土家学概论[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04:197,248,249.

医药文化论文范文篇2

我国的中医药学在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风雨飘摇之后,其独特的整体协调、辨证施治等思维方式和治则治法依然保持了不朽的魅力。任何一种理论形态、思维方式的生成都不是空穴来风,都会有其生成的土壤、阳光和水分。中医药学的科学研究传统是在中国博大精深的东方古文化背景的土壤中形成的,也是东方文化中孕育出的最为璀璨的一颗明珠。中医药学的发展见证了中国特定时代人类的认识能力和社会的变迁。随着科学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西方科学进入后现代时代,映射出向东方回归的痕迹,后现代主义哲学思想与中医药学哲学思想有着深深的默契,后现代医学也与中医药学存在明显的暗合。可以说,后现代科学的脚步正是使中医药学感受到强烈共振的空谷足音,它预示着中医药学将在21世纪与后现代化邂逅。这些都说明,中医药学传统文化中蕴涵着大量的科学合理性和现实启发性,其优势必须保持。

1中医药传统科学文化中蕴涵着大量现代科学思想

1.1系统论思想尽管近代的系统方法是从20世纪40年展起来的,但一些朴素的系统思想却早在二三千年前就在东方出现了。中国古代存在着典型的有机整体观念,早在公元前一千多年前就形成了朴素的整体系统观。如在我国最早的著作《易经》和“洪范”中就提出了“八卦”(天、地、雷、火、风、泽、水、山)、“五行”(金、木、水、火、土)说。八卦说把世界看作为一个由基本要素组成的系统整体,以代表天地的乾坤二卦作为起始形成八卦,八卦重叠形成六十四卦,从而形成了概括天地间万事万物的世界体系。而且《易经》还把世界看作由基本矛盾关系所规定的层次系统整体,是一个动态的循环演化的系统整体。同样五行说也是将世界看作是由五种基本要素金木水火土组成的系统整体,这五种要素彼此相生相克形成不同层次的系统结构,从而构成一个复杂的大系统。所以这些理论基本上都是将最基本的物质元素看作是组成世界万物的基本元素,而整个世界无非是由这些元素组成的整体系统,它们之间相生相克,使得整个世界不断循环演化,形成不同层次不同内容的系统整体。公元前五百多年,以老子为创始人的道家对系统提出了精辟的看法,在其经典著作《老子》、《荀子》等著作中提出的“有无”“阴阳”学说用一些更抽象的范畴,如有与无、一与二、始与终、阴与阳等对立统一的关系来表达自然界的统一性。它们认为“道”是事物之本源,又是事物的法则。天、地、人都是道的产物,它们具有统一性。道是天、地、人的主体,也是天地人运动必须遵守的规律和行动法则,认为世界的起源于“无生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

植根于中国古代文化土壤中的中国古代医学思想同样包含有丰富的系统观念。《黄帝内经》中人体被看作一个和谐的有机整体,并进一步被看作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因此人的养生规律是与外界自然环境密切相关的,故有“天人相应”的医疗原则,主张把生理现象与自然现象相联系,提倡整体辨证施治的观点。

中医药学的这种观点受到国际上系统科学家的高度重视。当代著名系统科学家,耗散结构理论的创始人普利高津(Prigaogine)曾说:“我们正是站在一个新的综合、新的自然观的起点上。也许我们最终有可能把强调定量描述的西方传统和着限于自发组织世界的中国传统结合起来”[1]。

中医的诊断方法中依然蕴涵着大量的系统论思想,中医的诊断包括四诊和辨证,四诊除通过望、闻、问、切外,还包括参考病人的社会心理状况、体质状况以及自然环境状况等信息,对病因、病位和病机做出明确判断。辨证是以一定的经验(包括理论)为基础的信息加工、分析和处理的过程,辨证既是对四诊资料的处理,又反作用于四诊技术的运用,同时还受治疗结果的反馈,并不断完善和更新。中医药学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两种,药物治疗的方法是针对证候组方遣药,非药物治疗也同时针对证候或病因,选择针灸、推拿或心理、音乐等来治疗。其治疗思路整理如图1。

1.2演化论思想中国古代演化观主要表现在阴阳学说、五行说、太极图等学说之中。大多都是将万物的演化描述成为一个相生相克、连锁轮回的变化链条,其变化在一个闭合的回圈中进行,而始点最后又变成了终点。中医药学思维活动是动态的过程,通过人的机体在自然状态下的动态描述,去反映出症状或生理现象的表现,如临床中获得的脉象、病人的面色、舌体形状。中医药理论认为人的复杂性在于它自身和环境的相互联系及相互作用的动态变化,元气学说阐明了“形”与“气”相互转化的发展观,强调“从其气则和,违其气则病”,注重人的生命活动统一过程状态演化,如中医理论中健康概念实质上体现的是阴阳之间交互作用,形成自和的最佳状态,医疗的任务就是调整这种状态的非平衡或非最佳状态。中医学对生理过程的认识角度是从气化的结构和气化的活动这一“耗散”系统出发的。

2中医药学传统方法论对现代科学研究的启发

2.1中医药整体认知论的科学思想为现代科学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天人观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特征之一是注重天人关系,即人与自然的关系,主张人与自然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关系,相互影响,相至制约,因而人应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这种天人观在古代曾表现为“天命论”“天人感应论”的思想和“天人合一”的观念,其中有不少秘化、不科学的内容。但在西方工业化进程带来的诸如环境污染、生态失衡、资源和能源浪费等社会问题日益加重的今天,注重天人和谐的中国古老天人观有助于在现代科学基础上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保持与自然的和谐持续发展。

从实践角度看,现代生态农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中国传统科学思想的影响。日本哲学家和农学家福冈正信先生依据老子的“道法自然”的思想,提出要以“自然农法”取代建立在工业文明基础上的“科学农法”,并亲身实践,取得了显著成功[2]。世界著名建筑大师赖特(F.L.Wright)受老子“崇尚自然”思想的影响,主张“有机建筑”的理论,充分注意建筑物与自然环境的有机统一,体现了人与自然有机协调的特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还影响到现代技术的发展,这就是强调技术程序应有益于人的身心愉悦和健康,强调技术的功能是解放人,现代的人体工程学、人-机系统工程学和技术美学研究,正是适应这种需求的体现[3]。

2.2中医药直觉、体验的方法论为现代科学发展提供了创造性的思维模式日本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汤川秀树从小就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浓厚的兴趣。在他看来中国传统文化中某种不同于西方的艺术特性——既有原则,又能进行灵活调整;不仅有科学思想,而且有驾驭科学的智慧。他说:“中国人和日本人所擅长的并以他们的擅长而自豪的,就是直觉的领域——日语叫做‘勘’(がん),这就是一种敏感或机伶。”[4]老庄的思想在汤川秀树的物理学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受庄子的倏和忽为浑沌凿七窍的故事的启发,联想到万物中最基本的东西并没有固定的形式,而且和我们今天所知的任何基本粒子都不对应。它虽未分化,却有着分化为一切种类基本粒子的可能性,这就是“浑沌”。汤川秀树还受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中“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这句话的启发,提出了时空量子的空域概念。

中医药学思维中的直觉和理性总是互补存在,这种直觉赋予了科学家以新的顿悟使其有所创造。正如美国物理学家卡普拉所说:“量子力学迫使我们认识到,宇宙并不是物体的集合,而是统一体中各部分相互关系的复杂网络。但这正是东方神秘主义体验世界的方式。”[5]卡普拉相当重视“体验”的作用,他通过中医和《易经》来体验事物的对立统一和动态平衡,通过《华严经》来体验事物的相互依赖和时空的相互渗透,通过中国哲学中道与气的学说体验“空”与“形”的关系,并将这些体验同现代物理学研究紧密联系起来,从而获得了对基本粒子结构和关系、量子场论和宇宙自洽性的深刻理解。

西方思维模式的严密逻辑性决定了其强调“非此即彼”的刻板和局限性,这限制了创造力的有效发挥,而中国传统文化中体验的模式认识成果恰恰能够启发和激励科学家的创造和想象力的发挥。

3中医药学协调思想为现代科学关于有机事物的研究提供了有益启示

李约瑟将中国传统科学思想成为“有机自然主义”[6],因为中国传统科学思想主要是针对存在有机联系的事物加以整体的认识和体验,其典型的科学成果应该就是中医药学。这是传统科技体系中至今仍有现代价值的为数不多的成果之一。中医药学在不破坏生命有机体的内外联系的前提下,通过观察、体验和辨证施治,调节人体内在机能,达到内外平衡,抗病祛邪的治疗特点,以其举世公认的疗效说明了中国传统思想在认识生命有机体方面独有的方法论意义。

管理科学是现代科学体系中体现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相互渗透的新兴学科,其研究对象是具备社会有机体特点的组织或群体。早期的管理科学理论重物不重人,西方的“泰罗制”实际上把工人看作从属于机器生产工具,用机械论观点看待生产活动中的人与人、人与机器的关系。现代管理科学中的Z型理论改变了这种倾向,开始强调以人为中心,注重人际的有机协调。提出Z型理论的美籍日本管理学家威廉。大内主张经济组织中每个人和每个团体正好象人体中的器官,管理的机能主要不是控制而是协调,这种观点显然带有东方文化的特征。日本管理学家伊藤肇进一步指出,日本企业家能够使战后日本经济迅速复兴,中国经典的影响应居首功[7]。

从分子到细胞再深入基因,希望能找到针对功能的遗传学早有定论:基因产物必须在细胞内环境中发挥功能,细胞必须与其他细胞相互作用,机体必须在多变化的环境中生存,因此基因表达及作为结果产生的表型常是通过个体基因型与内外环境相互作用而被修饰和改变[8]。最新文献也认为,很多人类常见病代表着我们的基因组与环境毕生相互作用的一种积累,预测基因在复杂疾病过程中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是一种令人气馁的任务[9]。由上可见,基因型与表型不总是一一对应。因此单纯以基因表达谱作为“证”的实质或作为“证”“病”的连结点似欠全面。

正如李政道教授指出的,“仅是基因并不能解开生命之谜,生命是宏观的”[10]。美国《科学》杂志19990402出版复杂系统专刊,其编辑部导言“超越还原论(BeyondReductionism)”就直截了当指出现代基因组学还原论方法的不足,指出:“还原论的缺点越来越明显,主要是信息过载和过分简单化,从而可能需要把整合性提上议事日程(integrativeagenda)以补充占支配地位的还原论方法”[11]。

中医药学中蕴涵着现代系统科学的基因,复杂性科学的兴起和发展为中医药学特色和优势的深入挖掘和理解提供了可能。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在科技发展呼唤中国传统科学观启迪的今天,中医药现代化步伐会进一步加快,其科学内涵将会得到充分揭示和发展,中医药学一定能全面走向世界,对人类健康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绽放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中医药学对生命活动的认识,提供了人类认识和把握人体复杂体系的有效途径;中医药学研究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认知方法及其个体化诊疗体系反映了整体医学的特征;中医药丰富的治疗手段和灵活的方法,符合人体生理病理多样性的特点;中医药浩瀚的古典医籍,是人类生物信息的巨大宝库;中医药学充分体现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有机结合,展示了现代科学一体化的新趋势。从以上的优势和特色可以看到中医药学不但具有极强的科学性,而且在许多方面提示和反映了现代人体科学、现代生物学、现代医学以至现代科学发展的方向和研究的前沿。科学进入后现代时代,正在从分析的科学嬗变为整合科学,中医药学中所蕴涵的文化优势、思维优势将对现代科学文化的发展发挥重要的启发作用。

【参考文献】

[1]伊·普利高津.从混沌到有序[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12.

[2]葛荣晋.道家文化与现代文明[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

[3]张相轮,凌继尧.科学技术之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4]汤川秀树.创造力和直觉——一个物理学家对于东西方的考察[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9.

[5]灌耕.现代物理学与东方神秘主义[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

[6]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2卷)·科学思想史[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0.

[7]林德宏,张相轮.东方的智慧[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

[8]KlugWs,CummingsMR.ConceptsofGenetics,Columbus:CEMerrillpubl,1983:81.

[9]PeltonenI.,MekusickVA.Dissectinghumandiseaseinthepostgenornicera.Science2001,291:1224.

医药文化论文范文篇3

世界上各个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总结和发展了对本民族的繁衍昌盛起到重要作用的民族医药,并通过文字、图形、实物、语言和风俗习惯,一代代流传下来。其中一部分已为人们普遍知晓和广泛应用,但还有相当部分的经验尚未整理和研究,也无正式记载,而是反映在日常生活和传统习惯中,成为各民族一种独特的文化形式。随着现代科技不断进步,世界经济和社会生活日益现代化,在不断地改变着人们的价值观念,人们越来越重视传统文化和传统知识的价值。土家族医药的形成是土家先民与大自然的不断斗争的结果,随着土家族文化的发展,研究土家族医药的文化特征,阐释土家族文化对该民族医药发展的影响,对挖掘、整理、开发利用民族医药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山地文化对土家族医药的影响

土家族的聚居区,从古至今基本都是固定在湘、鄂、渝、黔四邻接壤的内陆山地,一般称之为武陵山区,包括贵州省铜仁地区,重庆市黔江开发区及秀山、酉阳、彭水等地,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及长阳、五峰土家族自治县,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张家界市等地,总面积约10万km2。这里是连山叠岭和险峡急流,地僻民贫,易守难攻,历史的节拍比地区舒缓。北起大巴山,中经巫山,南过武陵山,止于南岭,是一条文化沉积带。古代的许多文化景象,在其它地方已经绝迹或濒临绝迹了,在这个地方却尚有遗踪可寻。如此长又这么宽的一条文化沉积带,在中国是绝无仅有的。当然,时移则势异,保存在这条文化沉积带里的古代文化景象或多或少已经变了形,甚至变了性,但总能使人察见文化景象流变的线索。此今彼古,“性与貌,略相似”。“土家族正好分布在这条文化沉积带的中部,所保存的古代文化信息特别丰富。”[1]可以看出,山与土家族的生存和繁衍是割裂不开的,世世代代居住在山,奔走在山,耕种在山,吃喝在山,交往在山,正是由于土家族聚居地特殊的地理环境,陶冶了土家族的民族性格,培育了土家族的民族精神。土家族生活的自然环境十分险恶,要在丛山峻岭中生息繁衍,就必须要有强健的体魄和不屈不挠的勇猛精神,因此形成了土家族崇力尚勇的民族性格特征。

土家族具有崇力尚勇的性格特征,是终年从事体力劳动,以背、挑、肩扛、渔猎为主的生产活动,同时为了捍卫民族的生存时刻要在与外敌、自然作战等活动中磨炼出来的,因此经常出现外伤、骨折、虫蛇咬伤等自然现象所致的疾病;由于土家族居住地多在山区,多雨水和云雾,终年湿度较大,所以风湿病、皮肤病也较为突出。在用药方面多以地方草药为主。“得病者,一时疾病则皆以草药治之。若铁石重伤跌撞塌压肢体碎折者,用以接骨生肌,功效较神得之,而又易收敛,故邑人用草药者十之七,而用官药者十之三,然性多峻烈,寻常或感冒风寒体弱人忌服之。”在中医还没有广泛传入土家族地区以前,土家族医疗无分科现象,有病则治,而治多奇效,“尤以治金石撞伤倍奏神功”。所以民间多以治疗跌打损伤、断骨、疱疮等病为特长[2]。

2土家族以“良心”为基本特点的道德观对医药的影响

土家族文化的基本精神,是土家族心理特质和伦理精神的总体风格的再现。它是以“良心”(即善良之心)为其根本出发点,良心是其人性本体[3]。土家族在以良心为出发点的基础上发展为崇力尚勇的阳刚之气和淳朴憨直的阴柔之美相互融合,具有明显的原始社会的历史及其所处地理环境的痕迹。对土家族医药的发展具有深刻地影响。

2.1“良心”为本的社会伦理思想,使土家族药匠形成了高尚的医德观土家族人从医者必先学药,从识药、采药、种药、制药开始,在学药的同时,跟随师傅诊病治病,所以土家族人习惯把医生称为药匠。药匠溶医、药、护为一体。土家族人认为:“人之善恶,出于其心,善者有良心,恶者有坏心,病恶扬善,必有良心。”药匠凭“良心”为邻里乡亲诊病,时常把为人诊病作为一种天职,不仅随叫随诊,而且对危重者、行动不方便的病人上门诊治。在看病的过程中态度和蔼可亲,服务热情周到,不论富贫、男女、老幼均一视同仁。如果知道有人病了,而未及时去诊治,自己会认为是一种罪过。药匠看病不计报酬,不收钱财(以医为职业的药匠也只收取少量的钱物),所诊病人或其家属在逢年过节时送一块猪肉、一瓶酒、一双布鞋、一把草烟或拜个早年以示感谢。药匠在收徒弟时,是非常重品行的,对奸诈、心术不正之人是绝对不会收其徒的。因此,药匠在漫长的社会实践和医疗活动中形成了具有土家族特色的医德观。

2.2淳朴憨直的文化特点和地理环境的恶劣、封闭,导致了土家族文化的狭隘、封闭,不开放的特点,却体现了朴实形象的文化特点这在土家族对疾病和药物的命名中具有鲜明的特征。土家族世世代代居住山区,这里崇山峻岭,森林密布。先民们常以打猎为主要谋生手段,对各种动物的生活习惯及形态较为了解,所以形象地通过动物名称为疾病命名。如某些风症,如突然昏倒,口吐白沫,嘴象猪叫的为猪婆风,象羊叫的是羊癫风等。如惊症类,惊风时在地上打滚,手足抽动的叫泥鳅惊;四肢在地上爬的叫螃蟹惊;双手伸展扇动的叫飞蛾扑心惊;口张开象乌鸦叫的为乌鸦惊等。如痧症中有狐狸痧、兔子痧、母猪痧、蚊子痧、青蛙痧等。若患者的头左右看,口中象斑鸠叫为斑鸠症,还有鸭子症、鹊雀症、猪儿症等等。在土家族医疗活动中以动物形象命名的病名为最多,形象而生动地表现了疾病的重要特征。

在药物的命名中更是直接。如凡以消除人体内毒为主要作用的称为败毒药,如佛耳草、鸳鸯花等。以治疗食滞为主要作用的叫赶食药,如隔山消、鸡合子、一窝蛆等。以制止屙肚子、屙痢为重要作用的叫止屙药,如无青地白、铁苋菜、百虫仓等。如半边莲、蛇不过、千年老鼠屎等治疗毒蛇咬伤为主要作用的就称之为蛇药。

由于地理环境的特殊性,土家族地区交通十分闭塞,人们的思想受到浓厚的小农经济意识的影响,很多具有确切疗效的土家族药物未被世人所认识,如素有“草药王”之称的竹节人参、头顶一颗珠、江边一碗水、八角莲等中草药,多为当地草医在山中采集,或在房前屋后少有栽培,而未形成商品进行交易。《明史·土司列传》载:“施州卫延袤多广,物产最富。”其中有许多中药材被作为土司贡品上缴朝廷,如黄连、巴戟、附子、大黄、羌活、五味子、当归、川芎、紫草、川菖蒲、羚羊角、麝香等[4]。这些药材以朝贡的形式加强了与外界的交流,对土家族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和土家族医药的发展起到了十分积极的推动作用。

3观念文化对土家族医药的影响

观念文化,亦称精神文化,是土家族文化的核心部分[4]。

土家族朴素的宇宙观与生命起源观,反映了天、地、人之间的密切联系。在土家族的傩戏祭词中记载,“当初昊天生太极”,“当初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立三春。三春生五行、生六甲、生七曜、生八卦,四宫八卦定君臣。”土家族的宇宙观认为,由宇宙本原“太极”分化而产生日月、阴阳;再由天地、阴阳产生春夏秋冬四时;春夏秋冬四季中又确定“三春”为万物萌生之始。这些概念与《周易》中含义是一致的,是对我国汉族传统文化中宇宙发展观的直接继承[4]。土家族医学的基本理论认为上元为天,中元为地,下元为水的三元学说与土家族的宇宙观是相一致的。

土家族的“创世歌”中唱道“天地相合生佛祖,日月相合生老君。龟蛟相合生黄龙,兄妹相合生后人。”认为宇宙的物质可分为阴、阳两大类,阴阳交合则会产生新的生命,而万物皆由阴阳交合而生,充分反映了土家族阴阳交合的生命起源观。

土家族先民在古朴的哲学观点和辨证法的指导下,在与疾病作斗争的历史长河中,不断地积累和丰富土家族医药的理论学说,对人体结构和疾病发生发展规律从宏观和整体上进行认识,对诊疗技术、天然药物、预防措施在实践中不断加以总结和丰富。

4泛神崇拜与梯玛文化对土家族医药的影响

土家族是一个有自己宗教信仰特征的民族。众所周知,土家族是以白虎为图腾崇拜的民族。其实,土家先民的宗教信仰大致经历了“万物有灵”、图腾崇拜和泛神崇拜三个阶段。土家先民认为整个世界都是有生命的,花草树木也不例外,它们跟人们一样都有灵魂,因此也象对人一样对待它们。世界各地的民族都有这样的认识。相信每一自然物体都有自己的精灵:易洛魁族的印第安人的习俗就是要向这些精灵答谢;奥地利有些地方仍然相信森林中的树木是有生命的,从而不许人无故在树上用刀割。他们的祖辈相传树木同受伤的人一样感到刀割的痛苦[5]。同样,土家族先民深受“万物有灵”和“灭魂不灭”和泛神崇拜的影响,土家先民把诸多的神灵都看成是超自然的“绝对精神”。有的地方仍然沿袭“谢树”(即给果树喂肉喂饭,以表示对果树赐给人类果实的谢意),敬奉洞神、山神、树神、河神、岩神等,有的人得了病就喝“神水”,用这些方法来祈求神灵的保佑以期达到消灾了愿的目的。因此,具有土家族特色的“巫术”就逐步形成了,“巫师”和“巫医”随之应时而生。

土家族把巫师称为梯玛或端公。湘西人多称为梯玛和土老司,湖北鄂西等地多称为端公。由于古代的先民们对很多自然现象、生理现象和病理现象都无法解释,当人们不能掌握和征服自己的命运时,就乞求依赖一个具有更大力量的神灵去征服它。因此,梯玛文化和泛神崇拜就应运而生了。这也是土家族人民对自然奥秘与社会症结以及某些疾病无法解决的一种情感慰藉。土家族先民善于用“梯玛神歌”的方式来表现。梯玛手握八宝铜铃,伴以鼓锣,独唱独舞,间隙夹吹牛角,用来烘托气氛,同时借助药物或施以手法,假借鬼神的作用,以“过阴”“渡关”“追魂”“画符”“还愿”“替死”“烧胎”“取吓”等“巫术”招魂、祛邪给病人以精神上的安慰[6]。在一段时间内,出现了“巫医一家”的现象,阻碍了土家族医药学的发展进程。但随着历史的前进,人们对生理现象、病理现象的认识逐步深入,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迷信的思想被彻底破除,梯玛文化只是作为一种古老而具有民族风格的巫歌保存下来。

总之,土家族医药是土家族文化发展史中的一支奇葩,它的发展不仅丰富了民族文化的内涵,更是武陵地区以土家族为主的各族人民生存繁衍、文明富强的健康保证。土家族医药深受民族文化的影响,具有显著的文化特征,虽然少有文字记载,但以口耳相传,世代相承和口碑文献的形式流传至今,彰显了她强大的生命力,已成为一门“经验的自然科学”——土家族医药学,更是祖国传统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辈应抓住机遇,借发展之势,求宏扬之实。我们坚信这朵奇葩将会在新的历史时期,在土家族人民乃至于全世界人民面前开得更加绚丽多姿。

【参考文献】

[1]张正明.土家族研究丛书·总序[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4.

[2]田华咏,潘永年.土家族医药学[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4:5.

[3]周兴茂.崇力尚勇——土家族的特殊伦理精神倾向[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1997:4.

[4]周兴茂.土家学概论[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04:197,248,249.

医药文化论文范文篇4

1)教学内容丰富,激发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中医药文化知识内容丰富,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能够借助于教学课件给医学生系统传授中医药文化的理论知识,并且能够使用课件制作过程中的许多功能给学生们展示中医药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其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从而可以加强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爱国主义热情,以此来丰富教学内容,拓宽医学生的视野。

2)信息量较大,在一定程度上扩展了课时容量,教学效率得到显著提高。通过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在课堂上能够为医学生讲授的更为丰富的中医药文化知识,将难点和比较重要的知识点突出出来,使医学生更容易地掌握,在课件中可以使用图片、影像、网络等信息把中医药文化知识向医学生系统的展现出来,使每一次上课的课堂内容都十分充实,信息量要比只从书本上学习的大很多,增添了医学生学习的兴趣。如果老师课堂上只是通过板书来学习书本上的各种知识,不仅每节课所能向学生所能讲授的教学内容有限,而且由于老师在每节课上都要书写过多的板书,浪费了大量的有限的课堂时间,并且学生也会感觉课堂内容枯燥乏味。然而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之后,老师可以从每节课中的繁忙的板书书写环节中解脱出来,将更多的时间用到中医药文化知识的讲授课堂上,老师也不再像以前那样要一边在黑板上写板书一边讲授,并且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是课堂的讲授内容更加精彩、生动,教学课件上所能容纳的讲授知识量更大,教学效率会比传统教学模式高很多。例如:在做中医药文化知识课后练习时,根据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特点,成绩优秀的学生会感觉练习题的难度较小,而成绩相对较差的学生则会有种习题做起来难以适应的感觉。所以,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将课后练习题和课堂上所讲授的知识点结合起来,老师可以把练习题中所涉及的内容在课堂上和学生一起完成,把握好有效课堂讲授时间,学生也能够更好的领悟老师所教授的内容,并且使学生具有自己学习的能力和积极性。

3)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改善教学环境,从而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借助多媒体进行教学不但是教师从观念上和方式的改变,而且从以前的以考试为主的教学方式向学生的各项素质前面提高的方向转变,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创新型中医药人才,为教师和同学创造更加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多媒体教室可以给老师和医学生创造一个肃静、洁净和利于大家学习的环境。老师也不再像以前那样由于过多的板书而每次都要擦黑板,减轻了老师的体力劳动,并且不会因为擦黑板而产生大量粉笔灰被老师吸入体内而引起身体上的不适,或者长时间写粉笔而使手指发发炎,教室内靠近黑板的同学也不再会被课堂上产生的粉笔灰所困扰,同学的注意力又可以跟随老师的讲授知识点重新回到课堂上来,多媒体教学无论是对老师的身体健康还对医学生的学习兴趣都是有益的。通过使用多媒体教学以后,教师能够使教学课件的内容更加的充实,备课效果也会更好,而且还可以学习使用更多的多媒体电子设备,掌握其使用方法及其特点,对于中医药文化教育的老师来说不仅可以提高自身作为教师所具有的综合素质外,还能教育更多的医学生掌握祖国的中医药文化知识并将其发扬光大,这是我们作为老师应该具有的责任和素质。

4)多媒体教学可以利用网络实现资源共享,进而全面提高了教学质量。多媒体教学资源也是十分广泛的,我们可以通过网络下载所需要的课件、影视文件等资料来丰富自己所做的课件并学习其他优秀教师的授课形式,最终实现一套适合自己的独特的授课风格和方法,不但可以提高课堂上的教学效率还能使医学生们在课堂上充分掌握中医药文化知识。由于网络上的多媒体资源非常丰富,包括各种图片、影像等各种资源,将这些资源引入到教师的教学课件中必定会改善课堂的教学效果和学生们的学习气氛,从而极大地提高了教学质量。随着现代的多媒体技术快速发展,传统教学形式无法再适应新时代中医药文化知识教学的要求,对中医药文化知识教学来讲是势在必行的。自古以来,教书育人是每一名人民教师的责任和义务,教学质量的好坏是由若干因素所造成的,利用多媒体对学生进行授课的多少都有着直接的联系。因此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作为教师讲授课程的一种方式,合理地融入传统的中医教学形式中,它的价值体现在教学的效果上,而且必须服从提高教学效果的要求作为专业课教师,有责任和义务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将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结合起来,从而使中医药文化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

作者:徐海利齐峰单位: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佳木斯学院

医药文化论文范文篇5

1.1系统论思想尽管近代的系统方法是从20世纪40年展起来的,但一些朴素的系统思想却早在二三千年前就在东方出现了。中国古代存在着典型的有机整体观念,早在公元前一千多年前就形成了朴素的整体系统观。如在我国最早的著作《易经》和“洪范”中就提出了“八卦”(天、地、雷、火、风、泽、水、山)、“五行”(金、木、水、火、土)说。八卦说把世界看作为一个由基本要素组成的系统整体,以代表天地的乾坤二卦作为起始形成八卦,八卦重叠形成六十四卦,从而形成了概括天地间万事万物的世界体系。而且《易经》还把世界看作由基本矛盾关系所规定的层次系统整体,是一个动态的循环演化的系统整体。同样五行说也是将世界看作是由五种基本要素金木水火土组成的系统整体,这五种要素彼此相生相克形成不同层次的系统结构,从而构成一个复杂的大系统。所以这些理论基本上都是将最基本的物质元素看作是组成世界万物的基本元素,而整个世界无非是由这些元素组成的整体系统,它们之间相生相克,使得整个世界不断循环演化,形成不同层次不同内容的系统整体。公元前五百多年,以老子为创始人的道家对系统提出了精辟的看法,在其经典著作《老子》、《荀子》等著作中提出的“有无”“阴阳”学说用一些更抽象的范畴,如有与无、一与二、始与终、阴与阳等对立统一的关系来表达自然界的统一性。它们认为“道”是事物之本源,又是事物的法则。天、地、人都是道的产物,它们具有统一性。道是天、地、人的主体,也是天地人运动必须遵守的规律和行动法则,认为世界的起源于“无生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

植根于中国古代文化土壤中的中国古代医学思想同样包含有丰富的系统观念。《黄帝内经》中人体被看作一个和谐的有机整体,并进一步被看作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因此人的养生规律是与外界自然环境密切相关的,故有“天人相应”的医疗原则,主张把生理现象与自然现象相联系,提倡整体辨证施治的观点。

中医药学的这种观点受到国际上系统科学家的高度重视。当代著名系统科学家,耗散结构理论的创始人普利高津(Prigaogine)曾说:“我们正是站在一个新的综合、新的自然观的起点上。也许我们最终有可能把强调定量描述的西方传统和着限于自发组织世界的中国传统结合起来”[1]。

中医的诊断方法中依然蕴涵着大量的系统论思想,中医的诊断包括四诊和辨证,四诊除通过望、闻、问、切外,还包括参考病人的社会心理状况、体质状况以及自然环境状况等信息,对病因、病位和病机做出明确判断。辨证是以一定的经验(包括理论)为基础的信息加工、分析和处理的过程,辨证既是对四诊资料的处理,又反作用于四诊技术的运用,同时还受治疗结果的反馈,并不断完善和更新。中医药学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两种,药物治疗的方法是针对证候组方遣药,非药物治疗也同时针对证候或病因,选择针灸、推拿或心理、音乐等来治疗。其治疗思路整理如图1。

1.2演化论思想中国古代演化观主要表现在阴阳学说、五行说、太极图等学说之中。大多都是将万物的演化描述成为一个相生相克、连锁轮回的变化链条,其变化在一个闭合的回圈中进行,而始点最后又变成了终点。中医药学思维活动是动态的过程,通过人的机体在自然状态下的动态描述,去反映出症状或生理现象的表现,如临床中获得的脉象、病人的面色、舌体形状。中医药理论认为人的复杂性在于它自身和环境的相互联系及相互作用的动态变化,元气学说阐明了“形”与“气”相互转化的发展观,强调“从其气则和,违其气则病”,注重人的生命活动统一过程状态演化,如中医理论中健康概念实质上体现的是阴阳之间交互作用,形成自和的最佳状态,医疗的任务就是调整这种状态的非平衡或非最佳状态。中医学对生理过程的认识角度是从气化的结构和气化的活动这一“耗散”系统出发的。

2中医药学传统方法论对现代科学研究的启发

2.1中医药整体认知论的科学思想为现代科学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天人观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特征之一是注重天人关系,即人与自然的关系,主张人与自然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关系,相互影响,相至制约,因而人应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这种天人观在古代曾表现为“天命论”“天人感应论”的思想和“天人合一”的观念,其中有不少秘化、不科学的内容。但在西方工业化进程带来的诸如环境污染、生态失衡、资源和能源浪费等社会问题日益加重的今天,注重天人和谐的中国古老天人观有助于在现代科学基础上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保持与自然的和谐持续发展。

从实践角度看,现代生态农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中国传统科学思想的影响。日本哲学家和农学家福冈正信先生依据老子的“道法自然”的思想,提出要以“自然农法”取代建立在工业文明基础上的“科学农法”,并亲身实践,取得了显著成功[2]。世界著名建筑大师赖特(F.L.Wright)受老子“崇尚自然”思想的影响,主张“有机建筑”的理论,充分注意建筑物与自然环境的有机统一,体现了人与自然有机协调的特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还影响到现代技术的发展,这就是强调技术程序应有益于人的身心愉悦和健康,强调技术的功能是解放人,现代的人体工程学、人-机系统工程学和技术美学研究,正是适应这种需求的体现[3]。

2.2中医药直觉、体验的方法论为现代科学发展提供了创造性的思维模式日本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汤川秀树从小就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浓厚的兴趣。在他看来中国传统文化中某种不同于西方的艺术特性——既有原则,又能进行灵活调整;不仅有科学思想,而且有驾驭科学的智慧。他说:“中国人和日本人所擅长的并以他们的擅长而自豪的,就是直觉的领域——日语叫做‘勘’(がん),这就是一种敏感或机伶。”[4]老庄的思想在汤川秀树的物理学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受庄子的倏和忽为浑沌凿七窍的故事的启发,联想到万物中最基本的东西并没有固定的形式,而且和我们今天所知的任何基本粒子都不对应。它虽未分化,却有着分化为一切种类基本粒子的可能性,这就是“浑沌”。汤川秀树还受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中“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这句话的启发,提出了时空量子的空域概念。

中医药学思维中的直觉和理性总是互补存在,这种直觉赋予了科学家以新的顿悟使其有所创造。正如美国物理学家卡普拉所说:“量子力学迫使我们认识到,宇宙并不是物体的集合,而是统一体中各部分相互关系的复杂网络。但这正是东方神秘主义体验世界的方式。”[5]卡普拉相当重视“体验”的作用,他通过中医和《易经》来体验事物的对立统一和动态平衡,通过《华严经》来体验事物的相互依赖和时空的相互渗透,通过中国哲学中道与气的学说体验“空”与“形”的关系,并将这些体验同现代物理学研究紧密联系起来,从而获得了对基本粒子结构和关系、量子场论和宇宙自洽性的深刻理解。

西方思维模式的严密逻辑性决定了其强调“非此即彼”的刻板和局限性,这限制了创造力的有效发挥,而中国传统文化中体验的模式认识成果恰恰能够启发和激励科学家的创造和想象力的发挥。

3中医药学协调思想为现代科学关于有机事物的研究提供了有益启示

李约瑟将中国传统科学思想成为“有机自然主义”[6],因为中国传统科学思想主要是针对存在有机联系的事物加以整体的认识和体验,其典型的科学成果应该就是中医药学。这是传统科技体系中至今仍有现代价值的为数不多的成果之一。中医药学在不破坏生命有机体的内外联系的前提下,通过观察、体验和辨证施治,调节人体内在机能,达到内外平衡,抗病祛邪的治疗特点,以其举世公认的疗效说明了中国传统思想在认识生命有机体方面独有的方法论意义。

管理科学是现代科学体系中体现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相互渗透的新兴学科,其研究对象是具备社会有机体特点的组织或群体。早期的管理科学理论重物不重人,西方的“泰罗制”实际上把工人看作从属于机器生产工具,用机械论观点看待生产活动中的人与人、人与机器的关系。现代管理科学中的Z型理论改变了这种倾向,开始强调以人为中心,注重人际的有机协调。提出Z型理论的美籍日本管理学家威廉。大内主张经济组织中每个人和每个团体正好象人体中的器官,管理的机能主要不是控制而是协调,这种观点显然带有东方文化的特征。日本管理学家伊藤肇进一步指出,日本企业家能够使战后日本经济迅速复兴,中国经典的影响应居首功[7]。

从分子到细胞再深入基因,希望能找到针对功能的遗传学早有定论:基因产物必须在细胞内环境中发挥功能,细胞必须与其他细胞相互作用,机体必须在多变化的环境中生存,因此基因表达及作为结果产生的表型常是通过个体基因型与内外环境相互作用而被修饰和改变[8]。最新文献也认为,很多人类常见病代表着我们的基因组与环境毕生相互作用的一种积累,预测基因在复杂疾病过程中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是一种令人气馁的任务[9]。由上可见,基因型与表型不总是一一对应。因此单纯以基因表达谱作为“证”的实质或作为“证”“病”的连结点似欠全面。

正如李政道教授指出的,“仅是基因并不能解开生命之谜,生命是宏观的”[10]。美国《科学》杂志19990402出版复杂系统专刊,其编辑部导言“超越还原论(BeyondReductionism)”就直截了当指出现代基因组学还原论方法的不足,指出:“还原论的缺点越来越明显,主要是信息过载和过分简单化,从而可能需要把整合性提上议事日程(integrativeagenda)以补充占支配地位的还原论方法”[11]。

中医药学中蕴涵着现代系统科学的基因,复杂性科学的兴起和发展为中医药学特色和优势的深入挖掘和理解提供了可能。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在科技发展呼唤中国传统科学观启迪的今天,中医药现代化步伐会进一步加快,其科学内涵将会得到充分揭示和发展,中医药学一定能全面走向世界,对人类健康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绽放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中医药学对生命活动的认识,提供了人类认识和把握人体复杂体系的有效途径;中医药学研究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认知方法及其个体化诊疗体系反映了整体医学的特征;中医药丰富的治疗手段和灵活的方法,符合人体生理病理多样性的特点;中医药浩瀚的古典医籍,是人类生物信息的巨大宝库;中医药学充分体现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有机结合,展示了现代科学一体化的新趋势。从以上的优势和特色可以看到中医药学不但具有极强的科学性,而且在许多方面提示和反映了现代人体科学、现代生物学、现代医学以至现代科学发展的方向和研究的前沿。科学进入后现代时代,正在从分析的科学嬗变为整合科学,中医药学中所蕴涵的文化优势、思维优势将对现代科学文化的发展发挥重要的启发作用。

【参考文献】

[1]伊·普利高津.从混沌到有序[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12.

[2]葛荣晋.道家文化与现代文明[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

[3]张相轮,凌继尧.科学技术之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4]汤川秀树.创造力和直觉——一个物理学家对于东西方的考察[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9.

[5]灌耕.现代物理学与东方神秘主义[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

医药文化论文范文篇6

我国的中医药学在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风雨飘摇之后,其独特的整体协调、辨证施治等思维方式和治则治法依然保持了不朽的魅力。任何一种理论形态、思维方式的生成都不是空穴来风,都会有其生成的土壤、阳光和水分。中医药学的科学研究传统是在中国博大精深的东方古文化背景的土壤中形成的,也是东方文化中孕育出的最为璀璨的一颗明珠。中医药学的发展见证了中国特定时代人类的认识能力和社会的变迁。随着科学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西方科学进入后现代时代,映射出向东方回归的痕迹,后现代主义哲学思想与中医药学哲学思想有着深深的默契,后现代医学也与中医药学存在明显的暗合。可以说,后现代科学的脚步正是使中医药学感受到强烈共振的空谷足音,它预示着中医药学将在21世纪与后现代化邂逅。这些都说明,中医药学传统文化中蕴涵着大量的科学合理性和现实启发性,其优势必须保持。

1中医药传统科学文化中蕴涵着大量现代科学思想

1.1系统论思想尽管近代的系统方法是从20世纪40年展起来的,但一些朴素的系统思想却早在二三千年前就在东方出现了。中国古代存在着典型的有机整体观念,早在公元前一千多年前就形成了朴素的整体系统观。如在我国最早的著作《易经》和“洪范”中就提出了“八卦”(天、地、雷、火、风、泽、水、山)、“五行”(金、木、水、火、土)说。八卦说把世界看作为一个由基本要素组成的系统整体,以代表天地的乾坤二卦作为起始形成八卦,八卦重叠形成六十四卦,从而形成了概括天地间万事万物的世界体系。而且《易经》还把世界看作由基本矛盾关系所规定的层次系统整体,是一个动态的循环演化的系统整体。同样五行说也是将世界看作是由五种基本要素金木水火土组成的系统整体,这五种要素彼此相生相克形成不同层次的系统结构,从而构成一个复杂的大系统。所以这些理论基本上都是将最基本的物质元素看作是组成世界万物的基本元素,而整个世界无非是由这些元素组成的整体系统,它们之间相生相克,使得整个世界不断循环演化,形成不同层次不同内容的系统整体。公元前五百多年,以老子为创始人的道家对系统提出了精辟的看法,在其经典著作《老子》、《荀子》等著作中提出的“有无”“阴阳”学说用一些更抽象的范畴,如有与无、一与二、始与终、阴与阳等对立统一的关系来表达自然界的统一性。它们认为“道”是事物之本源,又是事物的法则。天、地、人都是道的产物,它们具有统一性。道是天、地、人的主体,也是天地人运动必须遵守的规律和行动法则,认为世界的起源于“无生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

植根于中国古代文化土壤中的中国古代医学思想同样包含有丰富的系统观念。《黄帝内经》中人体被看作一个和谐的有机整体,并进一步被看作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因此人的养生规律是与外界自然环境密切相关的,故有“天人相应”的医疗原则,主张把生理现象与自然现象相联系,提倡整体辨证施治的观点。

中医药学的这种观点受到国际上系统科学家的高度重视。当代著名系统科学家,耗散结构理论的创始人普利高津(Prigaogine)曾说:“我们正是站在一个新的综合、新的自然观的起点上。也许我们最终有可能把强调定量描述的西方传统和着限于自发组织世界的中国传统结合起来”[1]。

中医的诊断方法中依然蕴涵着大量的系统论思想,中医的诊断包括四诊和辨证,四诊除通过望、闻、问、切外,还包括参考病人的社会心理状况、体质状况以及自然环境状况等信息,对病因、病位和病机做出明确判断。辨证是以一定的经验(包括理论)为基础的信息加工、分析和处理的过程,辨证既是对四诊资料的处理,又反作用于四诊技术的运用,同时还受治疗结果的反馈,并不断完善和更新。中医药学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两种,药物治疗的方法是针对证候组方遣药,非药物治疗也同时针对证候或病因,选择针灸、推拿或心理、音乐等来治疗。其治疗思路整理如图1。

1.2演化论思想中国古代演化观主要表现在阴阳学说、五行说、太极图等学说之中。大多都是将万物的演化描述成为一个相生相克、连锁轮回的变化链条,其变化在一个闭合的回圈中进行,而始点最后又变成了终点。中医药学思维活动是动态的过程,通过人的机体在自然状态下的动态描述,去反映出症状或生理现象的表现,如临床中获得的脉象、病人的面色、舌体形状。中医药理论认为人的复杂性在于它自身和环境的相互联系及相互作用的动态变化,元气学说阐明了“形”与“气”相互转化的发展观,强调“从其气则和,违其气则病”,注重人的生命活动统一过程状态演化,如中医理论中健康概念实质上体现的是阴阳之间交互作用,形成自和的最佳状态,医疗的任务就是调整这种状态的非平衡或非最佳状态。中医学对生理过程的认识角度是从气化的结构和气化的活动这一“耗散”系统出发的。

2中医药学传统方法论对现代科学研究的启发

2.1中医药整体认知论的科学思想为现代科学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天人观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特征之一是注重天人关系,即人与自然的关系,主张人与自然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关系,相互影响,相至制约,因而人应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这种天人观在古代曾表现为“天命论”“天人感应论”的思想和“天人合一”的观念,其中有不少秘化、不科学的内容。但在西方工业化进程带来的诸如环境污染、生态失衡、资源和能源浪费等社会问题日益加重的今天,注重天人和谐的中国古老天人观有助于在现代科学基础上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保持与自然的和谐持续发展。

从实践角度看,现代生态农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中国传统科学思想的影响。日本哲学家和农学家福冈正信先生依据老子的“道法自然”的思想,提出要以“自然农法”取代建立在工业文明基础上的“科学农法”,并亲身实践,取得了显著成功[2]。世界著名建筑大师赖特(F.L.Wright)受老子“崇尚自然”思想的影响,主张“有机建筑”的理论,充分注意建筑物与自然环境的有机统一,体现了人与自然有机协调的特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还影响到现代技术的发展,这就是强调技术程序应有益于人的身心愉悦和健康,强调技术的功能是解放人,现代的人体工程学、人-机系统工程学和技术美学研究,正是适应这种需求的体现[3]。

2.2中医药直觉、体验的方法论为现代科学发展提供了创造性的思维模式日本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汤川秀树从小就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浓厚的兴趣。在他看来中国传统文化中某种不同于西方的艺术特性——既有原则,又能进行灵活调整;不仅有科学思想,而且有驾驭科学的智慧。他说:“中国人和日本人所擅长的并以他们的擅长而自豪的,就是直觉的领域——日语叫做‘勘’(がん),这就是一种敏感或机伶。”[4]老庄的思想在汤川秀树的物理学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受庄子的倏和忽为浑沌凿七窍的故事的启发,联想到万物中最基本的东西并没有固定的形式,而且和我们今天所知的任何基本粒子都不对应。它虽未分化,却有着分化为一切种类基本粒子的可能性,这就是“浑沌”。汤川秀树还受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中“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这句话的启发,提出了时空量子的空域概念。

中医药学思维中的直觉和理性总是互补存在,这种直觉赋予了科学家以新的顿悟使其有所创造。正如美国物理学家卡普拉所说:“量子力学迫使我们认识到,宇宙并不是物体的集合,而是统一体中各部分相互关系的复杂网络。但这正是东方神秘主义体验世界的方式。”[5]卡普拉相当重视“体验”的作用,他通过中医和《易经》来体验事物的对立统一和动态平衡,通过《华严经》来体验事物的相互依赖和时空的相互渗透,通过中国哲学中道与气的学说体验“空”与“形”的关系,并将这些体验同现代物理学研究紧密联系起来,从而获得了对基本粒子结构和关系、量子场论和宇宙自洽性的深刻理解。

西方思维模式的严密逻辑性决定了其强调“非此即彼”的刻板和局限性,这限制了创造力的有效发挥,而中国传统文化中体验的模式认识成果恰恰能够启发和激励科学家的创造和想象力的发挥。

3中医药学协调思想为现代科学关于有机事物的研究提供了有益启示

李约瑟将中国传统科学思想成为“有机自然主义”[6],因为中国传统科学思想主要是针对存在有机联系的事物加以整体的认识和体验,其典型的科学成果应该就是中医药学。这是传统科技体系中至今仍有现代价值的为数不多的成果之一。中医药学在不破坏生命有机体的内外联系的前提下,通过观察、体验和辨证施治,调节人体内在机能,达到内外平衡,抗病祛邪的治疗特点,以其举世公认的疗效说明了中国传统思想在认识生命有机体方面独有的方法论意义。

管理科学是现代科学体系中体现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相互渗透的新兴学科,其研究对象是具备社会有机体特点的组织或群体。早期的管理科学理论重物不重人,西方的“泰罗制”实际上把工人看作从属于机器生产工具,用机械论观点看待生产活动中的人与人、人与机器的关系。现代管理科学中的Z型理论改变了这种倾向,开始强调以人为中心,注重人际的有机协调。提出Z型理论的美籍日本管理学家威廉。大内主张经济组织中每个人和每个团体正好象人体中的器官,管理的机能主要不是控制而是协调,这种观点显然带有东方文化的特征。日本管理学家伊藤肇进一步指出,日本企业家能够使战后日本经济迅速复兴,中国经典的影响应居首功[7]。

从分子到细胞再深入基因,希望能找到针对功能的遗传学早有定论:基因产物必须在细胞内环境中发挥功能,细胞必须与其他细胞相互作用,机体必须在多变化的环境中生存,因此基因表达及作为结果产生的表型常是通过个体基因型与内外环境相互作用而被修饰和改变[8]。最新文献也认为,很多人类常见病代表着我们的基因组与环境毕生相互作用的一种积累,预测基因在复杂疾病过程中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是一种令人气馁的任务[9]。由上可见,基因型与表型不总是一一对应。因此单纯以基因表达谱作为“证”的实质或作为“证”“病”的连结点似欠全面。

正如李政道教授指出的,“仅是基因并不能解开生命之谜,生命是宏观的”[10]。美国《科学》杂志19990402出版复杂系统专刊,其编辑部导言“超越还原论(BeyondReductionism)”就直截了当指出现代基因组学还原论方法的不足,指出:“还原论的缺点越来越明显,主要是信息过载和过分简单化,从而可能需要把整合性提上议事日程(integrativeagenda)以补充占支配地位的还原论方法”[11]。

中医药学中蕴涵着现代系统科学的基因,复杂性科学的兴起和发展为中医药学特色和优势的深入挖掘和理解提供了可能。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在科技发展呼唤中国传统科学观启迪的今天,中医药现代化步伐会进一步加快,其科学内涵将会得到充分揭示和发展,中医药学一定能全面走向世界,对人类健康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绽放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中医药学对生命活动的认识,提供了人类认识和把握人体复杂体系的有效途径;中医药学研究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认知方法及其个体化诊疗体系反映了整体医学的特征;中医药丰富的治疗手段和灵活的方法,符合人体生理病理多样性的特点;中医药浩瀚的古典医籍,是人类生物信息的巨大宝库;中医药学充分体现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有机结合,展示了现代科学一体化的新趋势。从以上的优势和特色可以看到中医药学不但具有极强的科学性,而且在许多方面提示和反映了现代人体科学、现代生物学、现代医学以至现代科学发展的方向和研究的前沿。科学进入后现代时代,正在从分析的科学嬗变为整合科学,中医药学中所蕴涵的文化优势、思维优势将对现代科学文化的发展发挥重要的启发作用。

【参考文献】

[1]伊·普利高津.从混沌到有序[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12.

[2]葛荣晋.道家文化与现代文明[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

[3]张相轮,凌继尧.科学技术之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4]汤川秀树.创造力和直觉——一个物理学家对于东西方的考察[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9.

[5]灌耕.现代物理学与东方神秘主义[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

[6]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2卷)·科学思想史[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0.

[7]林德宏,张相轮.东方的智慧[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

[8]KlugWs,CummingsMR.ConceptsofGenetics,Columbus:CEMerrillpubl,1983:81.

[9]PeltonenI.,MekusickVA.Dissectinghumandiseaseinthepostgenornicera.Science2001,291:1224.

医药文化论文范文篇7

目前国内外发表于各类不同期刊的藏、汉、英文藏医药学术期刊有26种,论文约有32000篇。由于大多均为纸质版,存在语言障碍、出版周期长、读者面狭窄、传播途径窄、信息传递速度慢、论文资源散乱等问题,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藏医药学术研究与交流需求。

藏医药学术的继承、创新,始终是藏医药事业发展的核心任务,是藏医继承工作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继承是为了更好地创新,继承是创新的基础和前提,藏医药学术论文是藏医药学术价值、应用价值的重要凭借,是藏医药工作者在藏医药基础理论或原理应用实际上取得新的研究成果或创新见解的科学总结。也是真实、全面、系统反映最新研究成果和传播学术信息的主要载体。代表着藏医药学术和临床发展的最高水平。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互联网在世界的普及,电子期刊越来越受到读者的欢迎。电子期刊具有体积小,存贮密度高,信息量大,传播范围广泛,利用率高,检索方便快捷等特点,是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的有效途径。国内已建立的大型期刊数据库有维普、中国知网、万方等,由国家统筹建设的大型综合性中医药数据库有《中医药期刊数据库》、《中药数据库》等,在满足中医药信息需求方面起着主导作用。藏医药数据库建设相对滞后,为适应国际和国内活跃的藏医药研究在网络化时代的需求,我们拟借鉴成熟的学术期刊数据库开发与应用技术,引进先进的信息网络设备,结合藏医药的特点和优势,自主开发基于信息网络技术,藏汉英互相兼容的藏医药学术期刊数据库,深度整合国内外藏、汉、英文相关藏医药学术论文资源,对藏医药学术期刊进行数字化研究,建立方便、快捷、准确和具有检索功能的藏医药学术期刊数据库,形成面向国内外藏医医疗机构、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生产和销售企业及国内外医学界、文化界、学术界和广大患者的信息共享平台,通过网络实现藏医药学术论文资源的广泛覆盖与快捷检索,为藏医药的长远发展与重点突破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有效满足国内外对藏医药学术论文信息资源的迫切需求。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藏医药事业取得快速发展。目前,我国现有藏医药医疗机构近4000家、科研院所120多家、大专院校50余家、藏药生产和销售企业80余家,藏医药产业已经成为西藏、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等藏区特色支柱或优势产业,为促进藏区经济社会发展、保障人民群众身心健康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同时,随着国际上绿色化学、环保产品、回归自然与可持续发展的提倡,国内外医学界、文化界、学术界和广大患者对藏医药深入了解和研究需求日益迫切,项目实施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青海省藏医药研究院主办的《中国藏医药》杂志是2007年通过青海省藏医药研究院的不懈努力,在全国期刊审批基本冻结的情况下,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的我国首部面向国内外藏医医疗、藏医药科研、藏医学院校、藏药企业广大藏医药工作者公开发行的藏医药学术专业期刊,由青海金诃藏医药集团主管,青海省藏医药研究院、青海省藏医院、青海大学藏医学院主办,青海、甘肃、四川、云南、北京等省市19家藏医药骨干单位协办,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截止2016年,累计出版发行杂志40期,收稿1355篇,596篇,总发行量达46000册,办刊质量和水平逐步提高,在国内外的影响力不断提升,已经成为展示和传播藏医药最新研究成果,代表国内外一流藏医药学术水平、有丰富文化内涵、珍贵史料价值和鲜明使用价值的藏医药学重要学术期刊,为传承和弘扬优秀藏医药文化,促进藏医药学术繁荣与进步,推进国内外藏医药学术交流与合作发挥着积极作用。数据库开发与应用技术日趋成熟,在现代信息网络社会得到广泛应用。藏医药数据库开发与应用起步较晚,至今国内外尚无藏医药专业学术电子期刊数据库。项目拟借鉴成熟的学术期刊数据库开发与应用技术,深度整合国内外藏医药学术论文资源,结合藏医药自身的特点和优势,自主开发中国藏医药电子期刊数据库,通过网络为用户提供藏医药学术论文资源的广泛覆盖与快捷检索,实现藏医药学术资源的有效整合与高度共享。

以《中国藏医药》杂志已发表的论文为基础,搜集整理国内外相关的藏医药学术论文,深度整合藏医药学术论文资源,对藏医药学术论文进行原文扫描、内容分类,组织形成具有一定格式的期刊电子文档。《中国藏医药》电子期刊数据库标准体系:为进一步完善期刊数据库建设与数字化规范,在电子论文整理的基础上,解析完善藏医药电子期刊的内容和结构,建立制定论文筛选、论文分类、数据结构、数据库模型等内容的《中国藏医药》电子期刊数据库标准。基于藏医药电子期刊数据库的结构和内容,对藏医药学术论文按照篇名、作者(第一作者)、关键词、机构、摘要、全文、刊名、刊期、分类号、年代、主题词等进行元数据的深度加工,经专家审核校验后入库。《中国藏医药》电子期刊数据库:根据《中国藏医药》电子期刊数据库标准和数据资源的结构,采用目前最先进成熟的数据库MicrosoftSQLSERVER2008数据库管理系统,建立藏汉英多语言互相兼容的藏医药电子期刊数据库。电子期刊数据库的应用:采用服务器/浏览器(B/S)开发模式和国际Unicode编码,建立藏汉双语的《中国藏医药》电子期刊数据库共享平台,通过Internet实现藏医药学术论文资源的检索服务功能。

医药文化论文范文篇8

中医药论文在交流中医药学术、推进中医药事业进步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中医药队伍的日趋壮大、知识层次的逐渐完善、学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中医药期刊数量的增加、质量的改善,中医药论文正呈现出逐年增多和提高的趋势,这是十分可喜的事。但当前中医药论文在撰写和编辑上也还存在一些问题,不利于中医药事业的发展。笔者结合近年来审读中医药科技期刊的情况,就以上问题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

从近几年多种中医药学术期刊上发表的学术论文看,以下几个问题是带有共性的,需要引起我们的关注。

1、论文类型单调,缺乏学科特色

中医药理论虽然有学术上凝固性的一面,表述上也形成了一定的习惯性程式,但同时又存在着学术上不断发展的一面,其表述形式也必须跟上时展的步伐。“以不变应万变”这句老话所表现的,正是中医药论文在不断延续、出新过程中“不变”与“变”的辩证关系。这里,关键就在这个“变”字上。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实际上这种变化举步维艰,打开中医药期刊一看,大部分论文所表述的内容和表现形式几乎是几十年一贯制:一些理论性论文缺乏新意,甚至是一些论点的反复克隆和重复。应用性论文更加突出,充斥版面的个案、群案报道,使人有“百刊面孔雷同,千篇似曾相识”的感觉。也有期刊开辟出医话、医论、研讨、解答等形式,但还没有形成特色和个性,充其量是同类问题的汇集,缺乏有机交流的深层次内涵。一些专科性质的期刊,本身具备个性特色,却习惯于跟着综合性期刊的路子走,结果失去了个性。如以“民间医学”为宗旨的杂志,却找不到民间医学的内容;以“急救医学”为宗旨的杂志,反映的大都是寻常的治法。一些期刊还出于单纯的经济利益,把缺乏科技根据、夸大实际效果、明显带有广告性质的内容直接或变相强塞给读者,最终导致对读者基本利益的伤害。

2、论文设计粗糙,缺乏科学依据

一篇好的论文,首先来自一个好的设计。以应用性论文为例,无论是交叉设计、析因设计、正交设计、重复测量设计,都必须能真实反映出研究目的和过程。不少作者不懂得这些基本方法,而是以简单的分组代替设计,绝大部分论文都是对以往经历的回顾,具有前瞻性设计的可谓凤毛麟角。其中虽有一些论文在名义上是冠以“前瞻性”的,事实上遮不住从回顾性内容中人为制造的痕迹。以上情况基本是当前中医药学术论文存在的通病。更有甚者,个别作者随意编造、删改实验数据,更改病例发生的时段,使论文失去真实性和可信性。不少论文没有对照组,即便是一些设有对照组的文章,不少却形同虚设:实验组与对照组不仅在年龄、性别等基本要素上不均衡,缺乏可比性,且不是采取随机抽取或分层的方法,而是按照人为划分的手段获得的。这种所谓的“对照”,失去了对照的实质性意义。如一个乡镇医院的医生,在他的论文中提供了一年内使用中医药抢救有机磷中毒100多例的报道,还有30名的对照组。且不说这个乡中毒人数之众难以令人置信,就是其所谓的“前瞻性”设计也不能不令人生疑。试想,在中毒者情况各异、迅速抢救垂危生命前提下,要套入作者设计的方案进行对照可能做得到吗?给人的感觉,只会是虚假的、不现实的和不负责任的。

3、统计学处理问题多,假阳性结果随处可见

对于大多数论文作者、特别是工作在基层的临床医生来说,论文的统计学处理既是一个头痛的问题,也是一个敏感的问题。一些作者没有这方面的专业知识,又迫于期刊的要求,要么请人帮助计算,要么干脆拿别人使用过的结果比葫芦画瓢,照着搬过来。更有甚者,随便做起数字游戏,改变实际数字,制造出能够为设计“效果”服务的假阳性来。由此造成的一些论文“水分”大、所用方法不能重复的弊病,就在所难免了。有专家对近20年来我国发表在核心期刊上的论文进行审查,发现统计学误用率平均高达80%。就是一些重大项目的论文,也有50%存在着明显的统计学错误。究其原因,虽然与论文作者的科研水平和道德缺陷有关,也与期刊普遍追求的所谓阳性率的做法不无关系。需要指出的是,在运用中医药治疗各种疾病的实践中,两种实验方法或药物在临床上虽然没有统计学意义,但却取得了基本相同效果的例子是十分常见的。它证明了不同方法或药物,在临床中具有的可靠性和可替代性,其本身也是一种非常有意义的意义。优效性结论(新方法优于传统的方法)虽然是我们每个科研者的愿望,但实际上是不容易取得的,能取得等效性(新方法与传统方法的效果基本相当或相差无几)、甚至非劣效性(新方法虽然很难超过传统方法,但具有验便简廉的实用价值和经济价值)结论,也不能不说是一种有意义的结果,各种期刊不能不面对这一基本事实。

4、论文文采不足,语法错误较多

医药文化论文范文篇9

[关键词]中医药文化传播;多元统计;模型

2016年12月颁布的《中医药法》中第六章“中医药传承与文化传播”第四十二条至第四十六条专门对中医药文化传播作出了明确的规定,这足以体现中医药文化传播对于提升中医药影响范围和服务能力,建立中医与西医相互补充的中国特色医药卫生体制,对实现广大人民健康水平不断提高及中医药事业的持续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期刊文献作为科研人员的研究成果,可以客观真实地反映出该领域的发展状况[2-5]。为了解现阶段中医药文化传播的发展现状,现对中医药文化传播的相关文献进行多元统计分析,构建模型进行预测。

1资料来源

在中国知网(Chinanationalknowledgeinfrastructure,CNKI)、万方数据资源系统、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VIP)3个数据库中,以“中医药文化传播”为主题或关键词进行检索,统计范围为2008-2017年该领域的所有文献,共检索到168篇论文,剔除重复、无效的文章后有效文献153篇(包含期刊论文、硕士博士学位论文及会议论文等)。联合使用Excel和NoteExpress2.9.8建立数据库,按照年份、期刊、地区、作者、关键词、研究单位、资助基金等内容进行整理和录入,使用SPSS23.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2构建数学模型

运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曲线回归)构建数学模型。为了粗略了解两个变量的关系,首先,以期刊累积数量(Y)为纵轴和时间(X-2007)为横轴作散点图,可以看出,期刊文献量和时间不呈直线分布,即两变量的关系是非线性的,因此利用SPSS23.0统计软件[6-7]进行曲线回归分析[8-10]。在曲线回归中,根据曲线回归模型的决定系数R2值,当它越接近于1表示曲线回归的效果越好。由表1可以看出,R2值较大的是三次曲线和二次曲线,因此我们考虑这两个模型进行数据拟合。见表1—2。其中三次函数的R2值和F值都是最大的,R2=0.979,F=91.378,P=0.000。因此选取三次函数模型y=b0+b1x+b2x2+b3x3(b0b1b2b3是常数)。对中医药文化传播数据进行多元曲线拟合,并进行假设检验。利用SPSS23.0得到三次函数模型y=-4.7+7.109x-1.787x2+0.164x3及拟合图像。见图1。

3讨论

目前用于预测的模型很多,如多元回归分析[11-13]、时间序列分析[14-17]、BP神经网[18-19]等。与其他方法相比,采用多元回归等模型对其进行预测,函数形式直观清楚。本研究时间范围选择了2008—2017年之间10年的中医药文化传播期刊文献量进行建模,经过模型筛选,最终确立了三次函数模型,并对未来3年的中医药文化传播期刊文献量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模型可较好的拟合中医药文化传播期刊文献量的变化规律,特别是在2012年,预测的拟合值与实际值是一致,显示出较好的预测精度,各年的预测值与真实值的误差在4篇之内,说明三次函数模型预测中医药文化传播期刊文献量的变化趋势是可行的,通过模型我们预测2018年关于中医药文化传播期刊文献量大约在76篇左右,2019年大约有107篇,2020年大约有147篇。综上所述,通过研究发现近几年是中医药文化传播的相关论文文献上升速率较快时期,这样我们可以通过多元统计学构建的模型,判断和预测中医药文化传播相关文献的增长情况,探索中医药文化传播过程中遇到的同质问题,辨别地区差异或者经济发展差异在中医药文化传播的特异性问题,并进而探索整个学科的发展规律。

参考文献

[1]岳远雷,赵敏,司婷.中医药文化传播现状研究——兼评《中医药法》相关条款[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20):94-96.

[2]林艺,刘永胜.普赖斯对文献计量学的贡献[J].晋图学刊,1990(2):12-14.

[3]姜春林.普赖斯与科学计量学[J].科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1,22(9):20-22.

[4]王远库,李雪慧.科技文献增长与老化指数规律的统一及数学阐释[J].理论探讨,2003,20(11):9-10.

[5]丁学东.文献计量学基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35-45.

[6]刘大海,李宁,晁阳,等.SPSS15.0统计分析从入门到精通[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191-194.

[7]刘仁权.SPSS统计分析教程[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117-118.

[8]谷恒明,胡良平.简单曲线回归分析及其应用[J].四川精神卫生,2017,30(6):498-502.

[9]谷恒明,胡良平.复杂曲线回归分析及其应用[J].四川精神卫生,2017,30(6):503-506.

[10]高辉,胡良平,鲍晓蕾.三项型指数曲线在“药-时”曲线拟合中的应用[J].中国卫生统计,2012,29(5):677-679.

[11]宋萍,李准,徐雨晨,等.基于多元回归分析的住院费用影响因素研究[J].重庆医学,2018,47(30):3923-3927.

[12]袁世超,徐丹红.结肠癌D3根治术后出现吻合口瘘相关因素多元回归性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18,56(26):19-21.

[13]邓明慧,忠.中国商品出口影响因素的研究——基于多元回归模型[J].山西能源学院学报,2018,31(3):118-120.

[14]刘维华,朱建良,郭付爱,等.应用时间序列法建立学校结核病预警模型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18,39(11)1682-1685.

[15]刘志展,潘伟.厦门市空气污染指数预测方法研究——时间序列分析与神经网络的比较[J].心智与计算,2008,2(1):33-41.

[16]裴丽芳,冯三营.基于MATLAB的时间序列分析[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8,15(11):47-49.

[17]张孟媛,张强,罗佳伟,等.重庆市艾滋病发病人数的ARI-MA时间序列分析[J].中国卫生统计,2018,35(5):650-654.

[18]史峰,王小川,郁磊,等.MATLAB神经网络30个案例分析[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10:11-21.

医药文化论文范文篇10

关键词:医学,中国传统;组织文化;建设路径

在国家实施“一带一路”的战略背景下,中医药逐步登上国际舞台,中医药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日益频繁,成为象征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标志。中医药文化是中医药的本质与灵魂,2017年以来,随着《中医药法》的确立与实施,国家对中医药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中医药事业蓬勃发展。在近代中国医疗发展的进程中,中医药文化的传承载体已由传统的个体行医者转变为现代企业架构形式的中医院[1]。中医药文化与中医院文化建设关系密切、相辅相成,因此要想继承和传播中医药文化必须要充分借助和利用中医院平台,做好中医药文化宣传工作,塑造良好的中医药形象,为提高我国中医药文化软实力做准备。

1概念阐释

1.1文化软实力。“软实力”的概念最早由约瑟夫•奈教授提出,最初他认为软实力包含用来吸引他人的文化、应用于国内外的政治价值观以及合理且具有权威的对外政策[2]。国内学者熊正德认为文化软实力包含三方面:第一形神兼备,由精神与物质在文化领域结合形成;第二虚实相生,由意识形态融入于文学创作之中进而产生经济效益的过程;第三软硬结合,由国家硬性指标加以评价并反作用于政府政策之中[3]。文化软实力在一定程度上象征着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党的报告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任务之一就是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作为当代大学生更应带头肩负起这份责任,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不断奋斗。1.2中医药文化软实力。中医药文化是体现中医药特色与灵魂的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民族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要件。何谓中医药文化软实力,简言之便是蕴藏于渊源深厚的中医药文明之中的价值吸引力、知识生产力和社会影响力。中医药是打开中华民族宝库的钥匙,南京中医药大学于2017年与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共同创办中医孔子学院,中医孔子学院的诞生不仅寓意着中医药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范围不断扩大,同时也寓意着中医药文化软实力的不断提高。

2淮安市中医药文化软实力建设现状分析

2.1淮安市中医药历史文化背景。江苏中医素有“南推孟河,北数山阳”之说,淮安市地理位置独特、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中医药学发达,是青莲岗文化和“淮医学派”的发源地。上海中医药大学副校长刘平曾在《淮医对中国医学发展的贡献》中写道,“在淮安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中医文化积淀非常深厚[4]”。淮医起源于西汉初期,形成于清代中叶。期间吴鞠通和“山阳医派”使得淮医登上了中华医学的巅峰,发展于清末明初,传承弘扬于新中国[5]。从2009年开始,淮安开始重视淮医品牌,以“惠民、健康、人才、品牌、发展”为主题,连续多次举办“中国•淮医”文化节。“中国•淮医”文化节的顺利举办,壮大了淮安医学人才队伍,成功地叫响淮医品牌,提高了淮医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提升了整个淮安地区的影响力[6]。组委会先后收到中华医学会、国家卫生部监督局、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等贺电100余份[7]。由此,淮医声名鹊起,得到了政界、学界的广泛认同,文化内涵得到前所未有的充实。2.2中医药文化价值吸引力。中医药文化价值吸引力体现在居民在日常生活中选择并利用中医药服务的情况。鉴于淮安市中医院是全市唯一一所国家三级甲等中医医院,本研究以淮安市中医院的门(急)诊量来体现中医药文化价值吸引力,诊疗患者越多,其中医文化的吸引力就越强。2013~2017年《淮安年鉴》显示,淮安市中医院5年间的门(急)诊量总体呈上升的趋势,分别为2013年16.86万例次,2014年21.02万例次,2015年25.53万例次,2016年20.13万例次,2017年22.55万例次,平均诊疗患者为21.22万例次/年,2015年诊疗患者人次达到最大值,2016年出现短暂下降,与2015年相比降低了5.4万例次。由此可见2016年淮安市中医院积极鼓励副主任医师以上的专家去基层坐诊这一措施发挥了良好的作用,诊疗患者人次的降低,减少了患者的就医等待时间,有利于提高患者就医满意度。此外,根据2015-2019年《江苏统计年鉴》所载明的数据显示,5年间江苏省平均单个中医医院的诊疗患者量为36.64万例次(表1),与之相比淮安市中医院的诊疗量明显偏低,这可能与院内基础设备设施和医务人员的数量有密切联系。2.3中医药文化知识生产力。本研究中医药文化知识生产力主要体现在淮安市中医院论文的发表和相关专利的申请数量方面。在论文的发表方面,查找时间限定为2010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23日,作者单位限定为“淮安市中医院”。在万方数据库中共检索到440篇文章(表2)。近10年淮安市中医院发表的论文数量呈波动上升的趋势(表2),年平均发表的论文数为44篇。2017年和2018年淮安市中医院发表的论文数量有明显增加,共计145篇,这与该单位2016年申报的省第五期“333工程”科研项目、省医学科技奖、省中医药科学技术奖、省卫生计生委科研等各级各类课题20项密切相关。但2019年度淮安市中医院仅50篇,与2018年相比减少25篇。在专利申请方面,查找时间限定同上,2015年淮安市中医院首次申请专利《芪术养生保健袋泡茶及其制备方法》,同年淮安市中医院引进13名医学博士、硕士,医院硕博士总数达到65人,为专利的申请奠定了人才基础,此后每年该单位都保持一项专利的申请,表明在中医药文化的建设中,淮安市中医院在2015年以后开始慢慢注重中医药文化的知识产权保护,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引导创新、鼓励创新积极性的作用。2.4中医药文化社会影响力。中医药文化的社会影响力主要体现在淮安市中医院近几年在社会上的文化作品,其中主要包括面向群众的讲座、义诊、义教等志愿服务活动。淮安市中医院是全市唯一一所非营利性国家三级甲等中医医院,是江苏省中医院“战略联盟医院”、上海龙华医院“姐妹医院”和“程氏针灸”临床研究基地,是淮安市中医药研究所、淮安市肛肠病诊疗中心,承担着市内中医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主要工作。2011年以来,淮安市中医院围绕推广中医药的主题,开展“蒲公英行动”系列志愿服务活动。在“蒲公英行动”中,志愿者们将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相结合,通过讲座、直播、电视台报道和维护运行微信公众号等方式[8],结合现代科学技术做好当代中医药的科普工作,使人们感受到中医药文化的魅力,有效地推动中医药文化传播,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新媒体影响力。2016年,淮安市中医院与市内多家医疗单位共建医联体(医疗集团),完成所有科室与各成员单位的对接工作,与集团成员单位开展中医适宜技术培训20多次,2017年7月7日淮安市中医院医疗集团举办“第二届中医药理论与技能竞赛”,对市内的中医人才给予了理论和实践技能上的肯定。为响应国家号召,院内多位专家更是积极参与基层卫生机构的工作,定期到基层医疗机构坐诊、查房,开展必要的中医适宜技术培训,在医疗卫生机构中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力。为回馈患者,淮安市中医院到乡镇、学校、企业、社区等举办义诊、讲座,发放宣传材料,在现场为患者提供针灸、推拿、刮痧等中医药特色医疗服务。这些行为受到了大众的一致好评。2018年1月15日,正值流行性感冒的高发季节,淮安市中医院走进长征小学开课,教孩子们用中医方法进行预防,带领孩子们辨识简单常用的中草药,体验刮痧、穴位按摩等中医特色疗法,对照中医模拟人,“手把手”教他们使用保健穴位,演示正确的七步洗手法等。2018年11月12日,淮安市中医院健康管理中心接待了一批特殊的体检人群,他们都是来自社会各行各业的“劳动模范”。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近年来,该中心将中医特色体检整合到日常体检中,项目多、功能全、有特色,还在体检后的健康指导中融入了中医“治未病”理念,可以为受检者提供科学可靠的养生保健方式方法和中医药特色疗法,提升了淮安市中医院的综合能力,增强了其对社会居民的影响力。

3淮安市中医药文化软实力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3.1中医药文化价值吸引力有待提升。淮安市中医院诊疗患者次数的直线上升,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该地区中医药文化价值吸引力越来越强,但就诊疗患者总量来说,明显低于全省中医医院诊疗量的平均水平,中医药文化价值吸引力有待进一步提升。一方面,淮安市中医院中医从业人员的中医理论水平和临床实践能力普遍不高,诊治患者所需的时间较长,每天诊疗的患者总量有限,中医药文化的传播速度受限。另一方面,中医院的医疗资源有限,基础设备设施不完善,中药见效缓慢这一观点早已深入人心,这导致多数患者在就医时倾向于选择仪器设备更加先进的西医医院,这既不利于中医药文化的传播,同样也不利于中医院的建设和发展,如何重新塑造中医药的形象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3.2中医药文化知识生产力严重不足。从论文的发表和专利的申请的数量上来看淮安市中医院的中医药文化知识生产力存在波动,总体来说并没有显著的提升。究其原因,首先由于中医院的知名老中医将工作重点常年放置于临床实践,无闲暇时间和精力进行经验总结;其次中医院的医务人员未受过系统的科研论文写作训练,在论文的写作方面缺少理论知识的支撑和指导;再就是淮安市中医院每年能够申请到的科研课题数量较少,缺乏必要的资金支撑;除此之外由于缺乏中医药文化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识,淮安市中医院在2014年之前从未申请过专利,2015年至今也仅有4项专利的申请,申请专利的数量较少。知识生产力是中医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必须要求医务人员在重视临床实践能力培养的同时注重知识生产力的提高。3.3中医药文化传承和传播方式有待改进。中医药文化博大精深、内涵丰富、流派纷呈,是源远流长的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其中淮安山阳医派无疑是中医文化的一抹绚丽的色彩,为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与传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山阳医派的历史可追溯到2千多年前的汉朝,历代以来各大文学家如枚乘、吴鞠通、韩达哉等人为传承和发展中医药文化留下了多篇医学经典,本应被通读的著作却很少被当代人知晓,这些可归咎于淮安市中医药文化传承与传播的形式过于单一,内容过于专业化以及缺乏统一的质量衡量标准。因此,对提高中医药文化价值的社会认同、传承和传播效果造成了严重的阻碍[9]。实现中医药文化价值,创造新的中医药理论体系,需要依靠新的传承方式与传播机制,设计合理的制度,建立科学的利益共享体制,充分调动社会各团体的积极性[10]。

4提升淮安市中医药文化软实力对策与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