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传文化教育范文10篇

时间:2023-11-22 17:58:30

宣传文化教育

宣传文化教育范文篇1

【关键词】高校;廉政文化;教育;路径

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是党的建设的重大任务。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中强调,“要更加科学有效防治腐败,坚定不移把反腐倡廉建设引向深入”。高校担负着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接班人的重要责任,是社会风气的引领者,对全社会起着行为示范和精神辐射作用。所以,加强高校廉政文化教育的任务非常艰巨,探索高校廉政文化教育的路径建构,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加强高校廉政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高校廉政文化教育是指高校通过营造公平、正义、和谐的育人环境,制定科学实效、行之有效的廉政规章制度,以丰富的廉政文化活动形式为载体,传播廉政知识、推进廉政文化教育、弘扬廉政精神、培育廉政观念、引导师生形成廉洁自律、尊廉崇洁的意识。多次指出,全面从严治党、反腐倡廉,是我们党有力量的表现,也是全党同志和广大群众的共同愿望。高校是人才的聚集地,担负着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重任,具有科学研究、培养人才、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的重要功能。因此,高校廉政文化教育作为全社会廉政文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其他层面的廉政文化有着很大的不同。而且,近些年,高校腐败也日益成为人民关注的热点话题。在2010年中国教育蓝皮书中,中国社会科学院做出“高校已成为腐败犯罪新的高发区”,这对高校来说,是一个警示。随着高校的快速发展,高校办学规模扩大和办学形式多样化,加之社会腐败冲击的影响,高校在招生过程中的非法收取“好处费”;私自扣留国家奖助学金等的事情屡见报端,这些现象足以可见,高校“反腐倡廉”工作的艰巨性。所以,高校要加强廉政文化教育已迫在眉睫。高校对整个社会廉政文明风气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从某种程度上讲,甚至还关系着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因此,我们必须认清形势,开展廉政文化教育是加强高校领导干部廉政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加强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迫切要求,要切实加强高校廉政文化教育工作,发挥廉政文化的影响力,规范高校领导干部的权力使用,推进高校党务、政务、校务的“三公开”,提高依法治教、依法治校的自觉性,为学校改革、建设和发展奠定坚实的政治基础。

二、高校廉政文化教育的现状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为总书记的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高举反腐大旗,为惩治和预防腐败,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赢得了人们对党的支持。党中央对腐败分子的零容忍,增强了人民对反腐败工作的信心,营造了浓厚的社会反腐败氛围,为廉政文化的教育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目前,我国高校廉政文化教育整体状况良好。部分高校的廉政文化教育活动也正在有序的开展。但是,新形势下全社会反腐倡廉体系建设的需要,要求我们更应该注重对当代高校廉政文化教育的路径,进行深度探究。具体表现在:首先,高校廉政文化教育对象趋于片面化,不够明确。大多数高校把高校的主要领导干部作为廉政文化教育的主要集中对象,而对教师、学生进行廉政文化教育的意识则是非常松懈。但目前,部分高校中存在着教师学术腐败、职业道德沦陷;大学生诚信意识缺乏、个人拜金主义思想严重等现象,这是高校的教育管理面临的新的难题和挑战。其次,高校廉政文化教育的内容缺少丰富的变化,采用的形式单一,收效不高。平时最常见的是在校园挂横幅,贴标语等形式,没有达到良好的宣传的效果。第三,高校廉政文化教育缺乏相应的制度保障。仅依靠纪检部门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缺少必要的制度保障,使得纪检部门在开展工作时阻力重重。第四,高校廉政文化教育内容过于宽泛笼统,廉政文化理论基础建设相对薄弱滞后,高校学术研究的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三、加强高校廉政文化教育的路径

1.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树立理想信念的廉政文化教育理念。习多次强调:无论顺境逆境,我们党从未动摇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高校廉政文化教育的对象是全校教职工和青年大学生,因此,我们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指导和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思想为高校廉政教育提供了最高意义上的价值指导和正确的指导思想,它以最直接的方式为高校廉政教育树立了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同时要加大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树立正面典型,倡导“廉洁光荣、腐败可耻”的思想,正确看待社会生活中的一些腐败现象,增强反腐倡廉的信心,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其真正的“进课堂、进教材、进师生头脑”,为当代的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起到引领作用,成为“讲修养、讲道德、讲诚信、讲廉耻”的有为青年,自觉抵制各种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蚀。2.建立高校廉政文化教育的长效机制,形成廉政文化教育的整体合力。建立健全廉政文化教育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努力形成廉政文化教育的整体合力,将有力的保证廉政文化教育的顺利进行。首先,完善组织领导,明确各职能部门的责任。既有高校党委统一领导,各学院又能通力协作,形成上下齐抓共管的良好工作格局。将高校廉政文化教育与精神文明教育相结合,同时,将物质文明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融合,融入到学校日常管理之中,建章立制,为廉政教育的良好开展提供有力的制度保证。其次,加强监督检查,促进贯彻落实。对廉政文化教育工作有部署、有落实、有检查、有考评,把高校廉政文化教育工作纳入学校重要工作之列,通过检查考评等形式建立综合考评指标体系,提高师生员工的参与性和积极性,促进廉政文化教育与高校其他工作同步协调发展,相互促进。第三,提供经费保障。为使廉政文化教育深入人心,要多方面营造廉政教育的氛围,建立各种廉政设施、搭建廉政文化教育平台,开展形式多样的廉政文化教育活动,为此应从学校的总体发展和校园文化建设的整体格局考虑,对廉政文化教育经费投入做好预算,为廉政文化健康发展提供充分的物质条件和经费支持,使廉政文化教育得到有序长效开展。3.创新高校廉政文化教育的形式载体,增强廉政文化教育的实效性。廉政文化载体具有传播廉政文化、弘扬廉政精神、提升个体廉政认知的作用,是廉政文化内化建设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首先,高校廉政文化教育与网络载体相结合,利用网络的优势构建校园廉政文化教育的新阵地。其次,利用多种形式,将高校廉政文化教育与校园文化学习相结合,开展形式多样的廉政文化教育活动。把廉政文化教育纳入党、团课教学计划和时事政治学习计划;传播廉政文化,在优秀的传统文化中继承和发展,在发展中创新,凸显鲜明的时代特色。第三,高校廉政文化教育与学科教学内容相结合,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利用法学教学平台,以法制教育促进廉政教育。有目的、有系统地向大学生传播廉政基本知识,使学生辨是非、明事理;加强思想认识,形成行为习惯,从而达到教育目的。廉政文化教育要通过多种多样的形式,融入到干部教育、师德师风教育、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增强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使干部和师生在“润物细无声”的教育中强化廉洁自律的意识。4.加强高校廉政文化教育理论研究和宣传,增强廉政文化教育的实践性。理论来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国高校廉政文化教育工作是任重而道远的,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因此,要加强对其的理论研究,并将取得的系统全面的理论成果来指导实践。同时要加强对廉政文化理论的宣传,普及廉政文化常识,使得廉政文化教育常态化。加强高校廉政文化教育既是一个重要的理论课题,又是一个丰富的实践课题,是一项全面而复杂的工程。高校廉政文化教育要健全制度,营造格局,建立长效机制,形成整体合力,发挥高校廉政文化教育的影响力和辐射面。

【参考文献】

[1]傅学丽,刘建勇.新形势下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现状分析与构建[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3(5)

[2]陈燕玲.新形势下高校廉政文化教育探析[J].长春大学学报,2013(10)

宣传文化教育范文篇2

关键词:高校;安全文化;安全意识

在多元文化发展的今天,人们开始更加重视高校学生在校期间的安全问题,为了确保学生在和谐稳定的环境下接受良好的教育,就需要高校对安全文化教育课程给予一定的支持,只有切实可行的保证高校学生的安全,才能够确保教育的价值。因此,本文将针对安全文化教育的意义和对策进行具体讨论。

一、安全文化教育的内涵

高校开展安全文化教育是为了让安全理念深入人心,提高学生的自我防范意识。安全文化教育并不是对学生进行口头的教导,而是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安全文化教育的内涵,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让师生树立正确的安全观念并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另一方面是对于一切不安全因素和不良风气进行及时的消除和匡正。只有将这两者结合,才能真正的体现出安全文化教育的内涵,才能真正的实现安全文化教育的价值。除此之外,通过安全文化教育还要让学生回馈给社会更多的人文关怀。南康白起说“你看街上来来往往的人群,每个人都行色匆匆,遇见了,淡漠的看上一眼”,这就是网络信息时展的今天,人与人之间的淡漠关系。而造成这种冷漠的很大因素,就是人们缺少人文关怀。有一年春晚,有个小品叫《扶不扶》,里面有个情境,就是老太太在雪地里坐着,有个人走过来拍了张照片,发朋友圈让朋友点赞,但却没有扶一把。这个小品不仅仅是对现代人的冷漠进行了讽刺,而是映射出了缺乏人文关怀的社会环境。因此学校很有必要开展内容丰富的安全文化教育课程,培养学生对营造充满人文关怀的社会环境的责任感。

二、高校安全文化教育的意义和作用

高校安全文化教育,就是教师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有较高的安全素养和较好的行为方式。学生拥有较高的安全素养有利于加强学生树立正确的安全观念从而增强学生的责任感。较好的行为方式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培养学生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除此之外,高校安全文化教育的意义和作用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就是导向功能

导向功能就是对教师和学生的安全观念进行正确的引导。高校开展安全文化教育的目的是为教师和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同时也是为了让教师和学生拥有自我防范和抵御安全风险的能力和安全风险识别的能力,使教师和学生能够很快的察觉到周围环境中存在的不稳定的安全隐患,并在第一时间对不安全的因素进行正确的处理。

(二)就是约束功能

约束功能就是对教师和学生的行为举止进行有效的约束。比如,通过设置门禁,约束学生与外部环境之间的联系,从而避免学生来自校外的安全风险。高校安全文化教育中的约束功能也就是对高校的安全进行制度化管理,制定一定的行为规范来约束学生的行为,从而避免学生来自网络、不同思潮、外部环境带来的安全风险,从而确保学生思想和行为的安全。

(三)就是创新功能

创新功能就是说高校的安全文化教育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与时俱进的,它会随着时代的转变而赋有更多更新的内涵,教育的内容也会跟着时代的变化、外部环境的变化、科技的发展而不断的创新。信息化的迅速发展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便利,同时也带来了很多安全隐患。前段时间,“空姐网约车遇害案”一度引起网络热议,网友的态度主要集中在安全问题上,关键词主要是“又出事”、“安全”、“保护”,从中可以体现出大家对网约车安全的怀疑态度,同时也体现了大家对新型行业的安全性的重视,虽然不同的安全事件每天都在发生,任何人和政府都只能将安全隐患降到最低而不能将安全隐患完全消除。因此高校就要不断的更新安全文化教育课程的内容,让学生及时的掌握新的安全防范知识,树立新的安全意识,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对安全隐患的敏锐洞察力,从而在最大程度上保证自身的安全。

三、加强高校安全文化教育的途径与对策

(一)坚持以人为本,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安全意识

生命乃一切的根本,安全在任何时候都应该放在第一位。因此,高校在开展安全文化教育课程时,就要将以人为本的思想进行深入的贯彻。以人为本顾名思义就是将人的生命安全、思想安全、生活环境的安全摆在第一位,高校在给学生传授安全文化教育课程时,要结合国家安全教育、政治安全教育、思想安全教育、安全生产教育等丰富的教学内容将以人为本的理念深入人心,从而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与时俱进的安全意识。

(二)加强安全教育,提高高校学生的综合安全素质

高校在开展安全文化教育课程中,因学生的基础各不相同,学生对安全文化教育的接受能力和学习能力各不相同,因此在制定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时,就要以提高学生的综合安全素质为目的,制定一个能够让所有的学生得到进步和提高的安全文化教育课程目标。首先,在开展安全文化教育课程中,必须开展好有关法律法规、校规校纪的学习。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通过法律法规、校纪校规的学习才能够让学生树立自我约束的意识,这样才能够确保学生学习的校园环境的安全。为了激发学生学习法律法规、校纪校规的激情,在教学中可以安排竞赛类活动,通过设置一定的奖项,鼓励学生对法律法规、校纪校规的学习和掌握。另外学校还要定期开展批评教育通报会议,对在校内违规违纪的同学进行严肃的批评教育,让违规违纪的同学清醒的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也能够对其他的学生起到警示的作用。其次,就是在高校中做好安全文化教育的宣传工作。只有宣传工作做到位才能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才能够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比如,可以定期举行各类的逃生演练,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还能够让学生学习各类的逃生知识,除了逃生演练外还可以进行相关的突发事件演练。教师通过设计不同的场景让学生根据所学习的知识进行不同方式的处理。比如暴恐应急演练、枪击事件演练、挟持人质演练等。最后,就是对高校学生进行适当的心理辅导。现在很多高校都要求设置心理健康咨询服务,这不仅是为了减轻学生的心理上的压力,也是为了让学生在应对突如其来的事件时拥有一定的心理承受能力。有句话是“隐患险于明火,责任重于泰山”,这句话应用于此的意思是,能够发现潜在的安全隐患,并对这些隐患进行正确的处理是每一位大学生都应有的责任,这份责任重于泰山。因此,高校的安全文化教育就要着重的培养学生的安全责任意识,让他们对校园安全、社会安全、国家安全、政治安全、生产安全担起自己的一份责任。

(三)加强安全文化宣传,营造良好的高校文化氛围

加强高校安全文化教育最主要的途径就是加强文化宣传,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高校是文化教育的主要场所,只有校园安全才能够确保学生学习到丰富的知识,只有校园里的每一位学生安全,才能够确保学校的安全。想要每一位学生都安全,就要通过各类的宣传教育让每一位学生树立安全防范意识,通过良好的校园氛围的营造让每一位学生从浓厚的安全教育氛围中不断的自我充实和进步,让每一位学生都成为安全文化教育的宣传员,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拥有维护校园安全、维护社会安全、维护国家安全、维护政治安全、维护生产安全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校园环境,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和学校同进步同发展。

(四)加强安全制度建设

加强高校安全文化教育最主要的对策就是加强安全制度建设。制度的建设不仅要全面,还要确保制度的创新和与时俱进。要想保障各类制度的落实,首先是必须有一定的资金投入。资金是进行有关教育开展和探索的基础,只有充足的资金投入才能让学校开展相关的文化教育活动时引进先进的教学方法和先进的教育人员。其次是要对制度的落实做好监督。建立健全的监督机制才能够对安全文化教育工作的开展做好监督,要做到奖罚分明,对于违反制度的人员要进行严肃的处理,对于表现突出的人员要进行表彰给予鼓励,这样才能够切实的让制度落到实处。

(五)加强硬件建设

高校安全文化教育的另一主要策略就是加强硬件建设。首先,要对过时的教学设备进行及时的更新。这也是高校安全文化教育创新特征的体现,通过高新技术设备的引入,不断的提高高校安全文化教育的教学水平。其次,是对校园内外环境中的安检、进出入设备进行更新。比如,在高校大门可以引入人脸识别系统,通过对在校的师生进行人脸的识别,通过刷脸的方式进出入校园,不仅可以避免校园外的闲杂人员进入校园,也可以提高学校安保人员的工作效率。

加强高校安全文化教育能够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本文就安全文化教育的内涵、高校安全文化教育的意义和作用、加强高校安全文化教育的途径与对策几点进行了相关讨论,具体阐述了加强高校安全文化教育的途径与对策的五点,希望通过本文分析最终实现高校安全文化教育高效性。

参考文献:

[1]周晓婷、张遵真、刘婷婷,等.成都市高校安全教育现状及大学生安全教育需求探究.现代预防医学.2017(11).

[2]杨耀、张峰.高校安全教育课程体系探索——以四川高校为例.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4(4).

[3]姜宁、何景洋、刘莉.试论高校安全教育第二课堂建设.北方经贸.2010(11).

宣传文化教育范文篇3

随着国家对教育投入的不断增加,高校廉政状况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党的十八大以来,仅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纪律审查”栏目公布的高校腐败案件,就高达50多起,其中,发生在陕西高职院校的腐败案件也不少。比如陕西某职业院校领导干部受贿案,西安某职业学院的物资采购腐败案等等。从这些屡禁不止的高校腐败案件中,我们看到高校的反腐倡廉工作还没有取得压倒性胜利。加强廉政文化教育,强化“不想腐”是反腐败的治本之策,是落实“教在纪前、纪在法前”要求的具体行动,引导教职员工知敬畏、守底线,把“不敢违规”转变为“不想违规”,这是打造“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良好环境的重要途径。因此,加强廉政文化进校园,全面开展校园廉政文化教育,促进党员干部整体素质积极向上发展,进一步提升廉政文化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是目前高职院校的重要任务。

二、高职院校廉政文化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通过对查处的案件和发现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我们发现,高职院校廉政文化教育目前还存在不少问题。1、对廉政文化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高职院校是否重视廉政文化教育,对廉政文化教育的效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部分学校行政领导看来廉政文化建设是可有可无的政治任务,是软指标,讲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他们认为,学校的核心功能是教学和科研,廉政文化只是辅助性的工作,教学、管理、服务单位只是被动参与,学不学廉政文化知识、接不接受廉政教育无所谓,参与廉政文化建设的热情不高。2、廉政文化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比较单一多数高职院校在开展廉政文化建设时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具体表现为:一是在教育对象方面较注重对中层领导干部的教育,而忽视了对大学生的教育。当前形势下,已往那种关爱有加、教学相长的纯洁的师生关系,受到市场经济“金钱至上”风气的巨大冲击和影响,师生关系较之以前有不断疏远、功利化的趋势。现实社会中许多不良风气腐蚀着大学校园,给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带来了严重的危害。二是在教育内容方面。当前,不少高校的廉政文化建设只是念念文件、喊喊口号、听听报告、写写心得,缺乏针对性、时效性。三是在宣传方面。高职院校往往只是利用传统媒体如报纸、广播来进行廉政文化教育,对于现代化的信息传播载体运用不够重视,比如对于手机、网络等新媒体开展廉政文化教育活动不够重视。据了解,陕西省高职院校中仅有个别学校建立了纪检监察微信平台,大部分高职院校还停留在运用传统的教育传播载体这种单一的灌输方式,不注重互动,因此,效果并不显著,很难形成学习和崇尚廉政文化的氛围。3、廉政文化教育缺乏规划当前高职院校开展的廉政文化教育大都是为了应付上级任务和检查,做样子的多,求实效的少。如举办廉政文化征文比赛、廉政知识竞赛、廉政书画展览等等,多数高职院校并没有将廉政文化教育当成一项长期工程,对党员干部及学生的廉政文化教育更是缺乏长期的可持续规划,从而导致廉政文化教育缺乏可持续性,教育效果也就大打折扣。4、纪检监察干部的业务理论水平有待进一步加强纪检监察干部的素质如何直接决定着廉政文化教育的效率和质量。总体上来看,纪检监察干部的素质在不断提高,整体结构也在不断改善,执法执纪的能力也在不断增强。但是,还应该看到一些纪检监察干部对马列主义、党的建设理论以及相关的社会心理学等理论知识比较生疏,对党的历史和优良作风学习的还不够深入。

三、提升高职院校廉政文化教育针对性实效性的对策

高校廉政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1、进行廉政文化建设的长期规划,建立廉政文化教育的长效机制。我们要从三个方面开展工作。首先,加强对高职院校廉政文化教育工作的研究,把对高职师生的廉政文化教育纳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总体规划,经常性地开展廉政文化教育活动并形成制度和风气,坚持常抓不懈;其次,建立考评督导小组,全面负责对党员及学生廉政文化教育的教、学、管过程的检查、督导和评估,及时总结推广典型经验。尤其是对师生廉政文化教育中遇到的突出问题,要予以重点研究、并及时解决,确保廉政文化教育活动的质量和效果。第三,建强配齐思政课教师队伍和辅导员队伍,为顺利开展廉政文化教育健康发展提供充分必要的人才和经费保障。2、借助新媒体,大胆创新,不断寻求廉政文化教育活动的新形式新内容。实践证明,传统校园文化载体,如报纸、标语、会议宣传的传播能力已经受到空前挑战。我们必须在坚守以往阵地、渠道的同时,高度重视、不断创新新媒体在廉政文化建设中的应用。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开展工作:一是建设好校园纪检监察网,使反腐倡廉工作和传统廉政文化“插上科技的翅膀”。积极开发网上宣传、网上警示、网上教育和网上举报等功能。二是研究如何通过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做好深层次的执纪、监督和问责工作,积极协助省高教纪工委共同研发完善《省高校纪检监察综合信息平台》,将物资采购、工程招投标、干部廉政考试、法规制度建设、廉政学习等纳入其中,为阳光工程的实施和提高监督执纪水平打造创新平台。三是探索建立校园廉政文化教育微信公众号,借助微信平台,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廉政文化基层工作平台,扩大廉政文化教育活动的影响力。并在二级院系中设专人负责信息传输交流监测等。3、组织开展灵活多样的反腐倡廉教育活动,营造良好的校园廉政文化教育氛围。首先,推进廉政文化进课堂活动,要把廉政文化教育列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计划,安排一定学时。廉政文化教育要与法律教育、做人教育有机结合。其次要遵循“寓教育于活动中”的原则,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廉政文化教育活动。如,可举办廉政文化讲座、模拟法庭、腐败分子的忏悔、文艺汇演,在校园内走廊礼堂餐厅处安排廉洁事迹展览、张贴廉政警句等活动,把廉政文化教育内容融入丰富多彩的活动中,使学生受到艺术文化熏陶的同时,也受到廉政文化教育。4、配齐建强高职院校纪检监察队伍,为高职院校廉政文化教育提供组织保证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一切的因素。目前,高职院校廉政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全面落实中央有关规定,配齐建强高职院校纪检监察队伍,为高职院校廉政文化教育提供组织保证。

作者:李永安 单位:陕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关于印发《关于加强廉政文化建设的意见》的通知(中纪发[2009]27号[N].2009.12.29.

[2]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深入推进高等学校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的意见(教党[2014]38号)[N].

[3]吴雪龙.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三维”困境及路径选择[N].黄河科技大学学报,16.2.

宣传文化教育范文篇4

关键词:共青团;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生态文化;角色

生态文化是人类历史的一条生命线,“从狭义理解,它是以生态价值观为指导的社会意识形态、人类精神和社会制度等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人民民主的社会制度;从广义理解,它是人类新的生存方式,即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存方式。”[1]把生态文化教育融入高校教育体系,应重视对青年学生特别是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开展尊重与善待自然、人与自然共生共在等内容的生态文明教育,培养他们的生态意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撑与思想保障,这既是充分发挥高等教育社会功能的有效途径,也是推进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客观要求。

一、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生态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作为先进文化传播的前沿阵地和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的主体力量,高校既要主动承担起生态文化建设的历史责任,也有责任和义务不断充实、丰富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内容和方式。首先,进一步推进新时代生态文明发展的客观需要。在十八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内增加“生态文明建设”内容的基础上,再次强调“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2],把“美丽”作为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的奋斗目标之一,并提出“确保到2035年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到本世纪中叶建成美丽中国”[3]。由此可见,在生态文明视域下,只有不断加强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生态文化建设,才能为我国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提供坚实的文化支撑,才能更快地接近实现“美丽中国”的战略目标。生态文化为优化生态环境提供了深远的文化保障,高校要擅于引导青年学生从文化角度审视自然生态,利用多种渠道积极宣传生态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主动营造崇尚自然生态和谐的生态的文化氛围,助推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在青年学生群体中落地落实。其次,增强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德育教育实效性的必然选择。从指导思想分析,中国特色生态文化建设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走可持续发展之路。高校应切实把这种要求传递给包括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在内的青年学生,组织并鼓励他们参加相关实践活动。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既是高校先进学生群体的一部分,也是未来社会进步的主体力量,在实现中国传统生态智慧的时代转换和创新发展过程中,他们理应接受相关的生态文化教育。从时代主体发展角度考虑,青年学生尤其是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价值观、道德观将直接影响未来生态社会的发展,因此生态文化教育将不断充实、深化和拓宽高校素质教育和道德教育的内涵与外延,有利于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形成完善的现代人格、思想进步意识和文明提升能力,也将在很大程度上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实效性。再次,促进高校青年学生全面发展的应有之义。鉴往知来是高校德育教育的必然。面对新时代的青年学生,又恰逢生态文明建设的良机,高校更需要全方位完善和更新德育内容,通过有意识地强化青年学生的生态文化和生态道德教育,不断提高他们的生态文化认知,促进其生态文化情感的养成,进而唤醒其生态道德良知,促使青年学生主动做生态文明的宣传者、推动者和实践者,这既有利于营造浓郁的校园生态文化环境,也能为社会生态文化建设树立生态建设范例。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大范围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将为青年学生在完善的教育体系下获得更加完善的人格教育提供教育素材保障,持续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内容,进而不断促进当代青年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高校共青团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生态文化素养的现状

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构成体系中,共青团一直以其团结和带领青年的特有优势“在广大青年中着力培养造就一大批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的马克思主义者”[4]。共青团从培养新时代的复合型、生态型人才着手,在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教育实践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当然也不能否认其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生态文化教育工作还存在一定的不足。首先,从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本身看,生态文化意识不强和生态文明行为缺失。第一,生态危机意识和生态文明责任感不强。人类面临的生态危机目前未能引起青年学生的普遍重视,校园内浪费水电和粮食等现象,破坏校园生态环境、文化环境等行为也屡有发生,这说明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国家战略并没有普遍融入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与此同时,青年学生普遍认为大气和海洋污染治理、节能减排建设、生态文化环境打造等生态文明建设,应该从国家和政府层面来推动实现,与在校大学生的关系并不大,即忽视了其作为社会公民应履行的生态文明责任及生态文化建设的主人翁意识。第二,生态认知欠缺,生态文化意识不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虽然了解一定的生态文化知识,但总体而言,知识面相对较窄,对范围比较宽泛的深层次生态文化、新生的生态文明体系并没有系统、全面、深入的思考和判断,对生态文化建设的提出背景、理论基础,以及如何从思想上、政策措施和行动上推动生态文化建设,科学评价生态文化建设体系等问题尚处于感性认识阶段。第三,自律意识淡薄,缺乏自觉的生态文明行为。作为生态文化实践的主体,有些青年马克思主义者虽然明了生态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但实践中主动意识不强,不能身体力行参与生态文化建设。出现该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青年马克思主义者自身的生态文化素养底蕴不够、生态文化知识贫乏、学校生态文化教育力度不够、生态文化实践载体活力不足,以及社会环境对生态文化的宣传不足不透等。其次,从高校共青团工作内容看,生态文化教育工作系统性不够。第一,认识不到位,使命感不强。个别高校共青团未能从战略高度全面认识生态文化教育的价值和重要意义,致使实践中生态文化教育的总体目标和规划不明确,相关工作人员生态文化教育责任感缺位,校园生态文化整体氛围不浓,生态文化工作大多停留在公众宣传层面,涉及生态文明观培养、“生态行为”养成教育内容有限。第二,载体整合不够,缺乏支撑。生态文化教育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教育活动,如果说显性的课堂生态文化教育具有较强的计划性,那么课外实践参与则需要更强的规划性设计和安排。从实际工作看,多数高校共青团组织生态文化教育实践,如走进自然、走入社会,在环保行动中体验学习,走进生态企业、生态园区、生态社区、生态机构参观学习的机会十分有限。第三,方式方法单一,实效不佳。受传统应试教育影响,一些高校学团组织在开展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生态德育过程中没有把理论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及行为表现融合贯穿,侧重说教,忽视学生主体作用发挥和内在思想触动。概括讲,就是生态德育方法简单教条,缺乏新意。从组织开展的校园生态文化活动来看,虽然活动轰轰烈烈,但学生满意度不高、参与面较窄、活动特色不足。整体来说,多数高校共青团的生态文化教育工作缺乏系统性和创新性,教育影响力不够,总体效果不理想。

三、高校共青团强化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生态文化教育的对策

对高校共青团组织而言,进一步明确生态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扩大生态文化宣传范围,不断强化青年学生的生态道德意识培育,完善生态德育的制度体系,以及组织开展多样化的生态文化教育活动,都是其持续深化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生态教育,加快推进美丽中国进程的基本思路。

(一)明确高校共青团生态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

在开展有关生态现状、生态价值观等常规教育基础上,高校共青团组织首先应通过多种渠道开展系统化、全方位、多层次的生态文化主题教育。结合校内文化活动实际,站在生态公德与人类长远发展和后代幸福远景的高度,引导青年学生把生态忧患意识与生态责任意识转化为社会道德良知,自觉规范对待自然生态环境的态度和行为,增强生态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其次,围绕“敬畏生命”主题,以个体生命发展规律深化青年学生探究和反思个体生命的存在方式及价值,深化对生命的认知,进而引导他们在尊重生命中找寻自由与幸福的真谛。再次,围绕青年学生的消费观,引导他们自觉抵制一切与环保相悖的行为,形成适度消费、生活节俭的绿色消费意识。最后,引导青年学生既正视科技发展所带来的正向价值,也要加强法律法规的宣传和学习,不断增强青年学生的法律环保意识。

(二)加强高校共青团生态文化教育宣传

欲强化青年学生尤其是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环保意识、节约意识和生态文化意识,高校共青团应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良好型大学校园的时代使命感传递给他们,同时扩大建设生态文化国家战略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宣传,营造爱护大学校园文化环境、倡导养成绿色消费观念的良好校园生态文化氛围。首先,高校共青团组织应及时、准确地宣传党的再次强调的“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把“美丽”列为我们党在新时代奋斗目标之一的生态文明观,学习和借鉴有关生态文化建设的先进理念和经验,在引导青年学生特别是青年马克思主义者节约资源、保护自然的行为养成中,逐步加固高校生态文化建设的上层建筑,最终促成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相互适应及和谐共处。其次,高校共青团组织要借助各类学生组织和社团,在主题党日、主题班会、主题团日等集体活动中引导青年学生从全球视野关注生态文化,利用好每个绿色纪念日,在生态德育理念指导下鼓励青年学生、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争做生态文化志愿者,参与生态环保宣传行动,促成其科学生态文化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再次,广泛开展生态社团、生态寝室等创建评比活动,发动青年学生参与生态示范寝室、生态示范社团建设,使善待自然、保护生态成为校园的自觉行为。同时,将古今中外生态文化的典型案例融入其中,在凸显生态文化德育重要性的同时,助力高校德育目标的顺利实现。

(三)强化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生态道德意识培育

在秉承德润人心的前提下,高校共青团在提升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生态道德素养,实现人与自然共生共存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强化其生态道德意识培育。首先,内化生态文化理念。由于生态文化理论基础薄弱,许多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对生态文化和生态道德的认知仅仅局限于环境保护等浅显层面。因此,高校共青团需要从人类生存发展、生存历史的深度、从理论层面对生态文化建设的迫切性、学校生态德育的必要性做出充分阐释,引导他们从生物生存角度辩证看待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建立起科学的生态文明道德观和生态文化价值观,逐渐形成全球协调发展、平衡共生的生态文明思想。其次,不断丰富生态文化情感。通过教育引导,使青年马克思主义者进一步明确今天中国正处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时期,我们需要重新反思人类与自然的关系,让人类自觉尊重、热爱和敬畏自然,走上绿色发展的道路,让人和自然重新获得生的意义和价值。最后,加强生态文明养成教育。高校共青团首先要构建一套关于共青团教师生态知识和生态道德意识的培养制度体系,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参加社会实践和实地考察等教育项目,以专业化的师资队伍激发学生学习生态文化知识的兴趣,提高其综合生态文化素质。

(四)完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生态德育的制度体系

高校共青团实施生态德育要有相应的制度做保障,才能发挥制度的价值规范和引导功能,确保生态文化教育助力生态国家建设。首先,要建立科学、合理、客观的青年学生生态德育评价体系,将包括青年马克思主义学员在内的青年学生的资源节约意识、生态环保行为纳入体系评价,统合评价结果与学生的综合素质测评成绩,发挥测评、评价体系的监督、考核和培养功能,进而督促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其次,确立高校青年学生生态德育体系建设的目标体系、考评办法和奖惩机制,善于树立生态文化教育中涌现的模范典型,在选拔学生干部、推优入党时同等条件下优先推荐在生态文化建设中做出优异成绩的个人,充分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再次,注重考查青年学生的行为规范及实践活动,加大对校园生态文化环境的监管力度,普及生态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的相关内容,进一步明晰完善的生态文明国家建设保障机制。

(五)开展多样化生态文化教育活动

在德育课堂开展生态观教育的基础上,高校共青团首先要善于借助主题团日、参观实践等手段,以教育活动为载体和媒介扩展生态价值观教育,引导青年学生关注生态问题。其次,借助高校科研优势,以相关生态科技创新研究推进生态文化教育进程。同时,结合共青团生态教育及学生实际,针对调研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不断完善和丰富校园生态文化教育内容。再次,建设和谐的校园生态文化环境。高校共青团通过青年学生组织“世界环境日”宣传、世界水资源保护宣传周等系列环保生态活动,营造良好的生态文明氛围。最后,主动争取社会的广泛支持。鼓励师生研发与生态建设相关的环保新技术、新产品,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同时,高校共青团生态文化教育设计要根据自身条件和所处地域情况,将活动设计置于社会大环境中,主动寻求社会需要,着重拓展生态关怀途径,通过挂钩、结对、建实践基地、共同组办活动等方式参与社会工作,在为社会服务的同时为青年学生创造展示和锻炼机会,引导青年学生养成生态思维理念。

参考文献:

[1]余谋昌.生态文明论[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10.

[2]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9:167.

[3]党的报告学习辅导百问[M].北京:学习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17:92.

宣传文化教育范文篇5

[关键词]高校;红色文化教育;大学生

红色文化是植根于中华五千年文化沃土中,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成长,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发展,在改革开放时期壮大,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不断绽放光芒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红色文化一般来讲包含精神和物质两个层面的形态。红色文化所蕴含的精神力量从始至终贯穿于中国革命、建设、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概括来说,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体现了中华儿女不屈不挠、英勇奋战的革命精神;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体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人民勤劳自强、无私奉献的励志精神;改革开放时期的小岗村精神、深圳精神以及当代的航天精神、黄大年同志精神体现了新时期人民开拓创新、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红色文化所呈现的物质形态,如纪念碑、战斗遗址、革命历史博物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以及分布于红色老区等则是汲取红色精神滋养的丰富资源。在高校开展红色文化教育就是将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和物质意蕴作为宝贵资源对当代大学生进行价值观培养和塑造的重要方式,是教导大学生“不忘初心,继续前行”的重要实践。当前高校红色文化教育取得一定成效,但从整体和长远的角度来看,存在的问题应当系统地去解决,从而使红色文化发挥出更强的育人作用。

一、高校红色文化教育的成效与不足

(一)高校红色文化教育的成效。高校一贯注重对大学生进行红色文化教育,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注重构建全员育人的队伍体系。高校以思政课教师和团学骨干为中心,组建政治立场坚定、思想品德高尚、专业素质精深的师资队伍以构建全员育人的教育体系。多数高校每年都组织一定规模的青年教师和骨干参与高水平的会议和培训学习,提升理论水平、开阔工作思路。一些高校实施的大学生导师制、专任教师班主任制等措施也进一步优化了全员育人的队伍结构。2.注重发挥校园文化活动的媒介作用。除了传统课堂教学之外,校园文化活动成为高校开展红色文化教育的成熟途径。各类活动丰富多彩,覆盖面广泛,大学生参与度较高。一些高校还组织学生党员、学生骨干、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学生成立校园红色文化宣讲团,运用朋辈的影响力对身边的同学进行言传身教。3.注重红色文化教育的内外交流。大多数高校都强调红色文化教育中的校园与社会的互通交流,鼓励大学生用所学的知识服务社会,以社会实践提升综合素质。一些高校组织的寻访抗战老兵、重走长征路等教育活动体现出极强的感染力,形成了一定的社会影响。4.注重构建红色文化教育的保障体系。高校通过设立大学生红色文化实践教育的专项经费;依托周边红色资源,达成实践教育合作意向,建立稳定的红色文化教育基地等方式为红色文化教育工作构建了一定的保障体系。(二)高校红色文化教育的不足。红色文化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从育人的整体性、持续性的角度看,在这项系统工程的主要构成因素即教育主体、客体、载体方面尚存在一些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红色文化教育的育人效果。1.教育主体单一化和行为短期化。高校无疑是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的核心主体,从现状来看,高校在努力地唱独角戏,而应当与高校建立共识与合作、辅助高校共同完成教育任务的社会与家庭却未能有效地投入其中。同时,一些高校在实际工作中形式主义严重,红色文化教育在各类虎头蛇尾的活动形式中演变成了短期化、阶段性的任务。2.部分教育客体参与被动化和态度功利化。对于各类教育活动,一些学生是盲目遵从老师的指令而机械地参与,一些学生是为了提高个人在校资历而参加,特别是这些参与动机不端正的学生看似积极,但内心只是为了实现个人功利化的目标,出发点的歪曲必然带来教育效果的异化。3.教育载体的供需脱节化。高校组织的各类红色文化教育活动,比如重大纪念日集会活动、读书笔记、红色影片观后感等等,看似丰富多彩但几乎常年不变,缺乏新鲜感和时代感,与当前大学生所处的智慧化环境无法接轨,也很难适应青年大学生求新求异的心理特征。

二、高校红色文化教育问题存在的原因

对于导致当前高校红色文化教育问题的原因,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针对性地入手考察。(一)教育主体的结构要素发掘不到位。高校作为一贯被大众认可的教育主体,其在红色文化教育中显而易见地肩负着核心重任。而社会与家庭的教育责任尽管一直被提倡和关注,但在整个红色文化教育的实际工作中却未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社会环境影响对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的贡献,以及家庭教育对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的补充都存在较大的缺位。同时,高校在完成自我的红色文化教育职责过程中并未深入、有效地与社会和家庭建立共识与合作,这就造成在实际工作中未能构建起家庭教育、社会教育、高校教育之间相辅相成的教育体系,以致于影响了红色文化教育的整体效果。(二)教育客体的中心地位被忽视。一些高校在红色文化教育实践中并没有真正“以学生为中心”来开展工作。比如,没有深入了解当代大学生的个性特征,进而未能发现当代大学生在文化需求上的真正的兴趣点和关注目标;没有遵循大学生对文化认同的心理规律,进而未能科学地调动起大学生参与红色文化教育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从而也未能有效地引导大学生发挥其自我教育的主体功能;没有深入掌握大学生的文化消费习惯,进而未能发掘有效的渠道平台以建立起与大学生在情感和心理上的深入沟通机制等等。高校脱离“大学生”这个中心点,一味地进行理论灌输或组织一些并不符合当代大学生心理需求也无法引起其情感共鸣的教育活动,使得红色文化教育的形式大过内容,学生们对这种教育工作产生“高、大、空”的认识,从而出现潜在的排斥和不配合的状况。(三)教育载体的选用缺乏双向思维。所谓双向思维就是教育主体在选用赖以影响教育客体的有效载体时,既要考虑到教育主体的适用性,又要考虑到与教育客体需求的匹配性。在双向思维指导下开发选用的载体能够满足主体与客体的双重需求,从而使二者之间的交流更加顺畅、深入、有效。然而,当前一些高校在选用载体时更多地倾向教育主体单方面的适用性而没有设身处地从大学生的需求考虑的做法就是缺乏双向思维的体现。这就使得一些高校在现实的红色文化教育工作中未能主动去发现大学生在新时代下所处的智能化消费环境,忽视了大学生真正的文化消费需求,从而难以发掘适应时展以及适应大学生内在需求的文化教育手段。

三、破解高校红色文化教育问题的路径探索

(一)构建以高校为核心的立体化红色文化教育体系。红色文化教育应为大学生提供立体化、整体性、持续性的教育环境,需要高校、家庭、社会三者密切联系,互相协作,共同构建立体化教育体系。1.高校作为教育核心发挥主导作用。在红色文化教育中,高校借助红色文化的传播来培养信仰坚定、志存高远的优秀人才,同时优秀人才在汲取红色文化精髓并践行红色文化精神的过程中又开拓性地创造出与时俱进的先进文化,这充分体现了高校在文化育人上的重要作用,也说明了高校的核心主导作用不可动摇。因此,高校要自觉肩负起红色文化教育的核心责任。一方面高校要加强全员育人的队伍建设。全体校园人,无论是教师、辅导员还是图书馆、后勤的职工,都应当成为红色文化教育队伍的成员,对大学生进行言传身教,在校园中形成人人倡导与践行红色文化精神的浓厚氛围。另一方面,高校要注重对红色文化教育的顶层设计。通过完善的规章制度,比如大学生参与红色文化教育的学分制、红色文化全员育人工作的考核机制、红色文化教育实践育人制度等来保障高校开展红色文化教育的稳定性和持续性。2.社会作为教育辅助发挥环境影响作用。当今的大学不是封闭的象牙塔,大学生成长成才不仅要读万卷书也要行万里路。因此,社会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延伸,社会环境对红色文化的肯定和支持是红色文化教育深入人心的重要助推力。社会环境要大力赞扬宣传好人好事,对社会上存在的非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进行口诛笔伐,要在与“黑色、白色、黄色、金色”等消极文化斗争的过程中确立“红色”文化的主导地位。当然,也要通过健全具体的法律法规以保护社会环境中的道德勇气和道德行为,弘扬正能量,打击假恶丑。高校要鼓励大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感受社会上的真善美,锻炼和提升自身的明辨好恶和践行红色文化精髓的实践能力。3.家庭作为教育补充发挥亲情感化作用。家庭教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补充,家庭成员在日常的情感沟通、家庭活动中润物无声地将红色文化精神的具体体现,比如勤俭节约、团结互助、自强不息等等传递给子女,与子女在情感上建立共鸣并在实际行动上给予指引,这就逐渐形成了优良的家风,这是红色文化教育深入人心的催化剂和稳定剂。高校应当注重与大学生的家庭建立联系和沟通。“从心理学和社会学的角度分析,孩子在学校暴露出的问题往往都有其家庭的背景和根源,要有效解决学生在校期间的心理问题以及价值取向等问题,一方面要取得家庭的理解和配合,另一方面还要调整和改进家长的价值观念和方式方法,提升家长的素质和水平。”[1]高校可以利用家长接待日、校园开放日、给家长的一封信等活动帮助家长深入认识红色文化教育与孩子成才培养的一致性和协同性,鼓励家长以身作则,在认识和言行上为子女做到优良的示范,运用亲情的力量在细微之处对子女实现感化。(二)以“大学生为中心”,激发其红色文化自我教育的主体功能。大学生是高校红色文化教育中的客体。高校应以“大学生为中心”,激发其自我教育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发挥自我教育的主体功能。1.要了解大学生现有的文化认知和个性特征。当今的大学生是伴随着多元文化的碰撞与博弈而出生、成长的一代。无论是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还是缔造了社会主义新中国的革命文化,甚至随着改革开放和全球化而来的西方文化,都在无形中影响和塑造着当今大学生的价值观。同时,他们也是在应试教育尚未完全退出,素质教育尚未成熟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一代。有限的知识积累和人生阅历决定了他们个性单纯,在面对新鲜事物时好奇热情有余而理性思考不足,在现实与理想的差距面前缺乏足够的心理承受能力。因此,在文化认同上也同样胸怀一腔独立自主的欲望,但并不具备成熟的鉴别判断能力,反而容易受到虚假和错误的引导而不自知。因此,红色文化教育要正确面对大学生的个性特征,尊重他们的文化认知,运用符合大学生现实需求的方法和手段对其进行适时的文化教育和引导,帮助他们避免在复杂的文化环境下迷茫失措甚至在错误的引导下随波逐流。2.要遵循大学生对红色文化认同的规律。一般来说,对于新事物的接受要经历认识、兴趣、接纳、吸收四个阶段。帮助大学生认识红色文化,在内心建立基本认知,不仅要让大学生看到革命事迹、战斗英烈、红色圣地是传统的红色文化表征;而且要认识到抗洪抢险、研发飞船、新农村建设等奋斗开拓也是红色文化的时代体现。要在众多文化体验中,激发起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特别兴趣。在文化传播中,从离大学生生活较远的革命年射到大学生身处的当今时代,用奥运健儿敢打敢拼的体育精神、黄大年同志甘于奉献的实干精神以及青年榜样努力学习的拼搏精神来突出红色文化与众不同的魅力,以感召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特别兴趣。当代大学生非常重视自我发展的规划和实践,并且能够认识到心理健康与人格完善在个人成才中的重要性。因此,红色文化教育与励志成才教育相结合,突出红色文化精神中的勇敢、坚韧、拼搏等与大学生成长发展诉求相适应的价值内涵,激发起他们主动学习接纳红色文化的动力。要鼓励大学生躬身实践和大胆创新,以完成对红色文化精髓的真正吸收。思想要落实到行动上,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精神的践行在践行中对红色文化内涵的新思考、对红色文化精神的新体现的探索也正是对红色文化真正吸收的体现。(三)适应大学生文化消费需求,搭建课堂内外。全方位的红色文化教育平台的一代,他们所面对的是数字化、智能化的消费环境,也养成了随时随地进行网络活动的习惯。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2]因此,高校的红色文化教育工作无论是课堂教学、课外活动还是校园文化环境建设都应当适应大学生文化消费特点,运用新媒体技术,搭建课堂内外全方位的教育平台。1.提升教师的新媒体素养,创新红色文化课堂教学的新方式。课堂教学仍然是红色文化教育的主阵地,要通过课堂教学来帮助学生掌握红色文化的基本知识,带领学生认识国内外各类思潮,启发学生对多元文化碰撞的理解和思考,树立红色文化为主流文化的思想意识。教师需主动学习新媒体技术,参与智能化设备使用的培训,尝试在实践中将教学内容与微信、微博、微视频等新媒体手段相结合,丰富课堂教学资源,创新课堂教学方法,让红色文化教学教案中遥远的人物形象更加鲜活,枯燥的说理布道更加生动,沉闷的课堂氛围更加活跃,从而激发起学生对于红色文化知识的好奇心和兴趣感,由过去被动学习变为主动探索,提升学习成效。2.推进校园的新媒体基础建设,构建红色文化教育的网络环境。“媒体技术的不断成熟与发展,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日益增强,由传统的单向式影响开始向双向交互性影响转变。”[3]这就要求高校要积极重视校园新媒体基础建设,主动占领新媒体阵地。学校、学院、班级各级组织相互配合,构建晴朗、和谐的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的网络环境。比如,由学校的党团宣传部门牵头建设红色文化网站,各学院、班级依次建立二级、三级门户平台,将红色文化宣传教育的影响力辐射到全校学生。同时,针对大学生手机使用频率更高的现状,研发相应的手机APP或者开发红色文化主题的公众号,围绕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定期推送能反映红色文化精髓的文章。而新媒体手段最大的优势就是大学生能参与其中,通过参与红色文化网站建设、经营红色文化公众号来进行双向交流,这样大学生既是红色文化教育的接收者,同时也是红色文化宣传的推送者。当然,也要通过校园广播电台、校园电视转播、校园多媒体展示屏等渠道宣传各类好人好事、励志典型等等。通过综合运用各类新媒体手段,为大学生营造时时处处感受红色文化濡染的良好环境。3.加强校园新型红色文化社团建设,推动校园内外的交流体验。所谓新型的红色文化社团,主要体现在理念上更加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活动方式上更贴近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手段上更接纳新媒体技术支撑,实践中更广泛地与社会进行接触和沟通。比如,新型的红色文化社团应当围绕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不同兴趣点进行分层、分类的学习和实践活动,组织知识普及性的学习、探讨研究性的会议、反思体验性的活动等等。同时,新型的红色文化社团以更加开放的视野进行校园内外的文化交流,与社会上专业的文化社团建立“大手拉小手”的伙伴关系,与学校所在地周边的红色资源建立联合教育基地,定期交流学习,开阔眼界又增进认识。当然,新型红色文化社团所组织的各类学习、交流和活动同样以新媒体手段为支撑,辅助完成宣传、总结、远程沟通等工作。总之,高校应当始终将红色文化教育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内容,系统化、整体性、持续性地开展工作,以培养情怀深厚、信念坚定、理想远大、真正能够肩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徐蕾,郭智芳.高校家校合作育人新模式的构建[J].思想教育研究,2012(2):95.

[2].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宣传文化教育范文篇6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眼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真抓实干,促进终身教育体系的建立,全力打造教育事业繁荣、文化特色鲜明的新型农村。

二、基本目标

(一)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巩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促进教育事业的均衡发展。

(二)加强文化体育设施建设,进一步抓好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丰富人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

三、主要任务

(一)配合学校落实好“控缀保学”、“两免一充”等政策。发挥共青团组织的作用,切实开展“捐资助学”、关爱“留守儿童”活动,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加强法制宣传教育,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二)形成适应村民多种需求的文化教育体系。统筹、优化配置资源,利用我村文化教育力量,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教育宣传。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宣传,提高认识。围绕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目标,充分利用多种宣传形式进行宣传。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举办相关文体活动,改变农村村民的生活陋习,提高生活品味和生活质量,保障村民的身心健康。

宣传文化教育范文篇7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眼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真抓实干,促进终身教育体系的建立,全力打造教育事业繁荣、文化特色鲜明的新型农村。

二、基本目标

(一)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巩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促进教育事业的均衡发展。

(二)加强文化体育设施建设,进一步抓好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丰富人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

三、主要任务

(一)配合学校落实好“控缀保学”、“两免一充”等政策。发挥共青团组织的作用,切实开展“捐资助学”、关爱“留守儿童”活动,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加强法制宣传教育,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二)形成适应村民多种需求的文化教育体系。统筹、优化配置资源,利用我村文化教育力量,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教育宣传。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宣传,提高认识。围绕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目标,充分利用多种宣传形式进行宣传。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举办相关文体活动,改变农村村民的生活陋习,提高生活品味和生活质量,保障村民的身心健康。

宣传文化教育范文篇8

[关键词]鄂豫皖苏区;文化教育卫生;发展述略

鄂豫皖苏区革命战争的胜利发展,根据地的不断扩大,为文化教育和医疗卫生事业的创办和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各级党组织和苏维埃政权制订文化教育卫生事业的发展规划,确定正确的政策,采取有力的措施,努力提高广大工农兵的文化、教育和健康水平。

一、文化事业建设

1931年7月,鄂豫皖边区第二次苏维埃代表大会通过的《苏维埃临时组织大纲》规定:特区政府、县政府、区政府、乡政府下设文化教育委员会,办理文化教育事宜。根据地文化教育事业建设的提出和各级机构的设立,为指导根据地文化事业的发展创造了重要条件。一是新闻出版事业。鄂豫皖苏区党和政府在领导根据地的斗争中,把新闻出版作为团结教育苏区人民、打击消灭敌人的锐利武器。新闻出版被列入根据地文化教育的总体规划之中,并提出具体任务、基本思路和队伍建设等相关要求。创办最早的党刊是1927年10月怀宁临时县委出版的《新生活》,鄂豫皖根据地统一后,报刊种类增多,有条件的县及直属区也积极创办报刊。据不完全统计,到1932年春有50余种,既有党报党刊、政府报刊,也有红军报刊、群众报刊等。在创办和发行报刊的同时,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党和苏维埃政府还鼓励书籍出版,并在特区苏维埃政府文化教育委员会内专门设立了出版科,负责书籍出版。还有俱乐部,亦称列宁室,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群众性文化娱乐的重要场所。在根据地内,几乎每个村镇都设有俱乐部,各个俱乐部内都备有报刊、图书和娱乐器材,供群众翻阅和进行娱乐活动。二是群众文化运动。鄂豫皖军民在反对军事“围剿”的同时,还反对国民党文化“围剿”,因而建立了各种社会文化团体和各种文化设施,群众性文化运动得到极大发展,群众有了施展才华的空间和舞台。群众文化宣传队,每队多则十几人,少则三五人,由立场坚定、政治观点明确的共产党员当队长,成为宣传教育群众的骨干力量。每所列宁初级小学和机关在驻地几乎都设立通俗演讲所,各县文化委员会按期编写通俗演讲大纲,供演讲人使用。各演讲所以反帝反封建为中心内容,联系当时实际进行形势与任务、政策与措施教育。各县训练大批演讲员,分配到各地参加演讲。此外,“新剧团”、音乐队等在当时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大别山区的工农群众虽然不识字,但在劳动时爱唱山歌、茶歌、秧歌以及各种小调。根据地新的斗争生活,大大激发了工农兵群众的创作热情,创作出许多优秀作品。群众性的文艺活动,不仅有效地宣传了党的方针政策,而且大大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三是传播革命思想。文化事业的发展,它不仅以崭新的面貌和多种多样的组织形式出现,而且还与党的理论和宣传工作紧密联系在一起。群众文化运动、新闻出版都能结合鄂豫皖根据地的实际,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宣传中国共产党和苏维埃政府的一般工作决议、通令、通知、消息、国内外大事、红军战况、先进个人先进单位事迹等。通过广泛的宣传,广大干部群众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认识进一步加深,对党的理论、政策、方针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党的意志更直接地传达到基层群众中间,这既推动了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也提高了广大群众的思想觉悟。

二、教育事业建设

鄂豫皖苏区党和苏维埃政府从革命战争和根据地建设的实际出发,革新教育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提高广大军民的阶级意识和文化知识。为此,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党和苏维埃政府采取了多种教育形式。一是红军教育。红军教育包括政治、军事和文化等几个方面。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党的重要决议和指示,红军的性质、任务和纪律,革命形势和革命前途等;军事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军事理论和实践技术;红军文化教育的要求是能够认识常见的生活、军事用字用语,能写信、讲话。二是干部教育。随着根据地各项事业的开创和迅速发展,干部的政策水平和管理能力也需要不断提高。因而,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党和苏维埃政府十分重视干部教育,并采取了学校教育和实际培养的两种渠道。1929年初,中共鄂东北特委开办了党务干部学校。1930年6月,在六安县七邻湾办起了皖西教育干部训练班。1931年2月,鄂豫皖区苏维埃政府文化教育委员会在郭家河开办了列宁高级学校,培养了苏维埃干部300余人。三是小学教育。鄂豫皖苏区为使根据地里每一个工农劳苦儿童、红军子弟都有读书的机会,积极创办农村小学,通称为列宁小学。各地小学均属当地苏维埃政府文化教育委员会领导,学校教育行政则由各校校务委员会负责。学制均为5年,分初小3年,高小2年,学生多为6至20岁的工农子女。根据地各小学,对工农子女实行免费和减费教育。四是社会教育。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社会教育的重要任务是扫除文盲。其形式有开办夜校、创办工余学校、组织识字班、创办列宁学习室和开展群众性的识字运动周。当时印发的《识字运动周刊》提出了“工农每天至少要学一个字”的号召,这些举措为扫盲作出了很大贡献。据不完全统计,到1932年春,整个鄂豫皖根据地参加学习的工人2.3万人,农民30万人,主力红军和地方武装指战员24万人。根据地教育事业的发展,改变了鄂豫皖边区千百年来文化教育事业落后的状况。

三、医疗卫生建设

由于历代反动统治阶级无视人民群众的健康,鄂豫皖边区的医疗卫生条件十分落后。为改变此种状况,根据地建立后,各级苏维埃政府都设有卫生工作的领导机构,为根据地医疗卫生事业的兴办提供了重要保证。一是建立红军医院。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规模较大的红军医院,是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后方总医院。1929年5月,鄂东特委即着手在黄安县紫云区刘家园创办了鄂豫皖边区第一所红军医院。1930年1月,红军后方总医院初具规模,有医务人员10名和简单的医疗器械。3月,中共中央指示鄂豫皖特委和红军:“应该设法建立自己的军医院。”从而加速了红军医院的建设。除了红四方面军后方总医院,皖西红军后方总医院也具有一定的规模。由于红军经常转移作战,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党和红军还在苏区的一些地方办过短期的红军医院。为了办好红军医院,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党和苏维埃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一是向中共中央申请派遣一些医生来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工作;二是教育和改造一部分被俘的国民党医务人员为红军服务;三是向白区聘请一些进步医务人员来根据地加强红军医疗队伍;四是自己培养,即通过工作实践或红色医务训练班来进行培养。为了调动和提高红军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鄂豫皖根据地苏维埃政府明令对“经过查考之医生政府要特别优待”。二是创办地方医院。鄂豫皖根据地县级以上苏维埃政府积极创办地方医院。1930年11月,罗山县苏维埃政府在宣化店成立县医院。1931年先后在燕子河、武庙集、诸佛庵、花园、仁和集、陶家湾、河口镇成立五星、固始、霍山、破孝北、演川、英山、河口7个医院。1935年5月,皖西北特区苏维埃政府在金家寨成立皖西北特区医院。各级苏维埃政府还指导消费合作社设立药房,配备医生,实行前店后医,购销药材与医治病人相结合。此外,鼓励与支持民间医生行医,对其中有名望的医生进行登记注册,允许年老体弱的医生坐轿下乡看病等。三是普及卫生知识。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党和苏维埃政府在创办医院的同时,积极开展了普及卫生知识的工作。这一工作由各级苏维埃政府内务委员会和各级卫生局(卫生委员)具体负责,其他部门予以协助。为了普及卫生知识,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党和苏维埃政府进行了多方面的努力:第一,反对封建迷信,提倡有病就医,宣传防病治病基本常识。1930年10月10日,鄂豫皖红军后方总医院医务部编印了《卫生读本》,部队和地方以此为教材,向广大指战员和人民群众宣讲常见病、多发病的原因和预防方法,号召大家讲究卫生,向不良的卫生习惯做斗争;第二,开展卫生运动,定期进行卫生检查。在卫生运动中,除宣传一般医疗卫生知识外,还进行大规模的环境卫生清扫;第三,大力纠正婚姻的紊乱状况。为纠正鄂豫皖边区近亲结婚、早婚、病患者结婚等“婚姻的无政府状态”,鄂豫皖区第二次苏维埃代表大会规定了结婚登记制度,并在各级苏维埃政府内务委员会下设婚姻登记处,负责婚姻登记。鄂豫皖根据地文化教育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步发展,不断完善,起到了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动员群众的作用,为鄂豫皖根据地的建设发展做出了贡献。鄂豫皖根据地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几千来来剥削阶级垄断教育的局面,改变了鄂豫皖边区千百年来文化教育落后状况,开创了由工人农民自办教育和自己享受教育权利的新时代,“苏区群众的文化程度比国民党统治时代提高得多了”。党和苏维埃政府战胜各种困难,建立和发展苏维埃的医疗卫生事业,救死扶伤,为革命战争的胜利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参考资料]

[1]中共河南省委党史研究室/中共安徽省委党史研究室.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史[M].安徽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2]成仿吾.工农干部和识字运动.载鄂豫皖区《识字运动周特刊》.1932年1月16日.

[3]中共六安地委党史工作委员会.皖西革命史[M].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宣传文化教育范文篇9

关键词:职业院校;医学生;廉洁教育现阶段,高职高专

医学生是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务人员的重要来源[1],作为未来肩负我国基层群众基本医疗卫生保健重任的大学生群体,对他们进行廉洁文化教育不仅关系到社会廉洁风气的弘扬与发展,也关系到未来医疗卫生行业的医德医风建设。大学阶段是医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2],实施廉洁文化教育正是医学生廉洁素养形成的最佳时机。因此,笔者调查了河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473名学生的廉洁文化教育现状,现介绍如下。

1调查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河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2015级护理2大班、5大班、6大班,2015级临床5大班、6大班,共473名学生,其中女生384人(占81%),男生89人(占19%)。

1.2调查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学校廉洁文化教育调查问卷”进行调查,分别从学校对廉洁文化教育的重视程度、学校开展廉洁文化教育的必要性、你对学校开展廉洁文化教育方式的评价、你认为学校廉洁文化教育存在哪些问题、你对学校开展廉洁文化教育的建议等方面开展问卷调查,采用无记名方式填写。发放问卷473份,回收有效问卷452份,有效问卷回收率96%。在统计问卷调查结果的过程中,为深入了解学生集中反映的问题和建议,又采用小型座谈会的形式对部分问题和建议进行了探讨。

3分析与讨论

3.1学校对廉洁文化教育重视程度不够

86%的学生认为学校对廉洁文化教育重视程度一般和低,表现为没有开设廉洁文化教育课程、不知道学校廉洁文化教育做了哪些工作,甚至没有参加过学校举办的廉洁文化教育专题活动等。

3.2学校开展廉洁文化教育形式单调,缺乏针对性

80%的学生认为学校开展廉洁文化教育的方式一般和差,仅仅有专题讲座、上党课、看反腐倡廉电影等方式,廉洁教育的内容和大学生的生活实际差距很大,教育意义不强。

3.3学校应进行廉洁文化教育,但应有重点对象

70%的学生认为学校开展廉洁文化教育有益于学生的成长和学校的发展,因此应当开展廉洁文化教育。座谈中一些学生认为学校开展廉洁文化教育应有重点对象,应面向学生干部、学校领导和教师,普通学生不应是廉洁文化教育的主体。

3.4目前学校廉洁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

85%的学生认为学校开展廉洁文化教育有必要,但对开展廉洁文化教育的意义不明确。同时在座谈中发现,近一半的学生认为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就业能力是学校教育首先应考虑的问题,至于廉洁文化教育、素质教育等和普通学生没多大关系;还有1/3左右的学生对学校如何开展廉洁文化教育没有清晰的认识。

4建议

4.1提高认识,将廉洁文化教育纳入学生培养全过程

廉洁文化教育是党风廉政建设和医德医风建设的一个源头工程,廉洁文化教育的成败不仅关系到学生是否拥有正确的道德观念、法制意识和社会责任,更关系到党和国家提出的从源头防治腐败政策能否顺利实施[3],因此医学职业院校应站在党和国家反腐倡廉战略布局和总体要求的高度,根据学校的职业特性和教育特色,建立党委领导下各部门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将廉洁文化教育纳入学校整体育人体系之中,让廉洁文化教育进学校、进教材、进课堂,坚持把课堂教学作为实施廉洁文化教育的主渠道,将廉洁文化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把廉洁文化教育纳入新生入学教育、党课培训、形势与政策课、毕业指导课。在“两课”及各专业课教学中融入廉洁文化教育内容,使全体学生从思想上树立诚实守信做人、规范守法做事的廉洁价值理念,打牢其廉洁从业的思想道德基础。

4.2立足校园廉洁文化、制度建设,构建良好的育人环境

结合校园文化建设实际,将校园景观、建筑与廉洁文化教育融为一体,建设特色廉洁文化教育园地,在教室、办公室张贴廉洁名言警句,在校园网、校报、校刊设置廉洁文化教育专题专刊,让学生在廉洁文化环境的潜移默化中陶冶情操;立足校情,把廉洁文化建设作为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基础性工作,并纳入学校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总体部署之中[4];全面提升校务公开的制度化水平和规范化水平,将廉洁文化教育的方案、过程、效果等细化成具体的考评标准,定期进行评估总结和督促落实,把廉洁从教作为教师聘任、晋级、奖惩的首要考核依据,引导教师通过言传身教影响和教育学生。

4.3创新形式,丰富载体,提升廉洁文化教育亲和力

结合医护学生的特点,选取贴近生活、易于接受、能产生强烈共鸣的形式和手段开展廉洁文化教育。比如在新生入学教育中举办医护学生宣誓仪式,围绕河南省年度医卫行业热点召开学习感动中国人物胡佩兰、优秀乡村医生郭光俊、最美医生张效房、南丁格尔奖获得者宋静等先进人物事迹主题班会等,结合教学内容举办廉洁文化知识竞赛、征文比赛、文艺晚会、书画展、小品大赛等,以弘扬医学美德。平时依靠学校广播站、展览栏等宣传平台,对古今中外医学领域的廉洁先锋和优秀人物崇高的医德素养、廉洁从医的事迹进行宣传歌颂[5]。此外,利用新媒体开展廉洁教育,新媒体具备内容碎片化特征和资源丰富、信息容量大、覆盖面广、交互性强等优势,可以很好地适应廉洁文化教育体系所具有的知识量大、分阶段推进的特点[6],利用学生经常接触的微博、论坛、朋友圈、贴吧、QQ群等平台,选取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廉洁文化教育素材,增强廉洁文化教育的艺术性和趣味性,不断扩大其影响力和感染力。通过开展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的廉洁文化教育活动,营造浓厚的校园廉洁文化教育氛围,提升廉洁文化教育的亲和力。

5结语

高校廉洁文化教育绝不是仅仅靠搞几个活动、花点钱就能做好的,它需要学校积极发挥廉洁文化教育的育人功能,培养学生的廉洁意识,需要立足现实、着眼未来,需要学校各部门和全体教职工共同关注、共同探索、共同努力,不断创新思路和方法,构建长效机制,才能全方位、多角度地推动校园廉洁文化教育再上新台阶。

作者:楚基伟 郭彦魁 单位:河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周武汉,唐艳红,何曲波.论医患关系背景下高职高专医学生实习质量的提升[J].广西教育,2013(31):178-179.

[2]黄建永.对医学生开展廉洁教育的探索与思考[J].温州医学院学报,2014(9):700-702.

[3]王鲁黔.医学职业院校学生廉洁修身教育的主要对策和实践途径[J].卫生职业教育,2010,28(10):5-6.

宣传文化教育范文篇10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眼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真抓实干,促进终身教育体系的建立,全力打造教育事业繁荣、文化特色鲜明的新型农村。

二、基本目标

(一)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巩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促进教育事业的均衡发展。

(二)加强文化体育设施建设,进一步抓好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丰富人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

三、主要任务

(一)配合学校落实好“控缀保学”、“两免一充”等政策。发挥共青团组织的作用,切实开展“捐资助学”、关爱“留守儿童”活动,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加强法制宣传教育,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二)形成适应村民多种需求的文化教育体系。统筹、优化配置资源,利用我村文化教育力量,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教育宣传。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宣传,提高认识。围绕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目标,充分利用多种宣传形式进行宣传。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举办相关文体活动,改变农村村民的生活陋习,提高生活品味和生活质量,保障村民的身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