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素质教育范文10篇

时间:2023-11-03 17:29:36

心理素质教育

心理素质教育范文篇1

本研究选取高校大学生997名进行调查,回收问卷887份,剔除无效问卷79份,共获得有效问卷808份,问卷有效率为91%。其中,男生396名,女生412名,文史类学生419名,理工类学生389名。采用中科院王极盛编制的《大学生创新心理素质量表》、南开大学张阔编制的《积极心理资本量表》、威廉斯编制的《成就动机问卷》进行调查。使用SPSS16.0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相关分析、信度分析、T检验、方差分析。研究发现:大学生创新心理素质量表上的均分在3分以上(总分5分),这说明大学生创新心理素质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但还有提升空间。在人口统计学变量方面,性别上出现了差异性,男生在创新意识方面显著高于女生;专业、生源地、家庭结构、家庭经济结构方面未出现显著性差异。在创新心理素质的培养上,创新意识方面的培养需要着重对女生的培养,而在创新能力和竞争心的培养上,应该公平对待。在对创新心理素质、心理资本、成就动机相关性的研究上发现,二者间分别存在显著性正相关。对于大学生创新心理素质的培养,需要同时注重培养其他积极心理因素,这些积极心理因素存在相互促进的关系,因此创新心理素质的培养是一个综合性、系统的工程。

2大学生创新心理素质教育体系研究与实践———以河南城建学院为例

河南城建学院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和“科学指导、真诚服务、保守秘密”的服务理念,坚持在教育中培养乐观自信、善于沟通、人格完善、和谐发展的高素质大学生。尝试建立包括教育工作机制、教育教学机制、服务机制和心理安全保障机制在内的创新心理素质教育体系。

2.1着眼整体推进,设计大学生创新心理素质教育工作机制

大学生创新心理素质教育涉及到学工部门、院系教学科研部门、心理咨询中心、校医院后勤服务部门等,需要各部门的积极配合,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因此,需要学校按照统筹规划、协调分工的原则,有效整合各种优质资源,建构整体性的工作机制,使工作机制全员化、多渠道化[4]。在工作机制中,心理咨询中心是必不可少的重要阵地,对心理素质教育的有效推进具有核心的作用。在河南城建学院,2004年成立了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成为面向在校学生开展心理服务、推进素质教育的专业机构。学生工作系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队伍。河南城建学院成立了由主管校领导任组长,各学生工作部门领导为组员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指导、合理规划、整体推进、积极的开展创新心理素质教育工作,各院系主动参与、密切配合,形成了“学校—院系—班级—宿舍”四级心理素质教育工作网络。在开展心理素质教育时,教学科研部门发挥作用,面向全校师生开展多种形式的专业培训和其他专业服务,如心理素质专题讲座、心理健康辅导技能训练、户外素质拓展活动等,以充分调动广大师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此外,教学部门也发挥其课堂主渠道作用,在全校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建立科学的心理素质教育课程教学体系等。在后勤保障方面,校医院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开通心理卫生绿色通道,形成预防、干预的有效途径。

2.2依托专业优势,打造创新心理素质教育教学机制

受积极心理学思潮影响,目前的心理素质教育理念已从传统的消极矫治转变为预防、发展为主,基于此,为适应新形势下创新心理素质的新要求,学校需要在创新心理素质的教育内容、教育形式、教育资源上精心准备,提高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河南城建学院构建以积极心理学理论为指导,以教育与发展为核心,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以促进大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为目标的积极心理取向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2.2.1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完善心理素质教育课程体系课堂教学可以为学生提供系统的知识,是面向学生进行全员教育的有效途径,河南城建学院积极利用课程教学的平台作用,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心理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开设了心理学类必修、选修课程。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结合大学生身心发展状况,设计了适应性、学业管理、人际交往、情绪情感、职业生涯规划等专题,这些专题紧密结合学生特点和发展需求。其中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必修课程,在大学生一年级时进行,共32学时。以“爱的成长”为主线,组织编写了《爱的成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材。还坚持面向全校学生开设系列心理素质教育的公共选修课,如《成功心理学》、《人际关系心理学》、《幸福心理学》、《心理学与生活》等。在课程讲授过程中,将积极心理学思想融入其中,注重课堂互动、将体验教学及交流分享作为课堂有机组成部分,同时充分发挥学生创造性,使心理课堂成为学生心理素质提升的重要途径。2.2.2普及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拓展创新心理素质教育的工作形式不同年龄、年级的学生,需求和关注点具有差异性,除了全员教育的课堂形式,进一步拓宽教育形式,将普及教育和自我教育有机结合,将多种教育手段融入心理素质的教育体系中,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开设了“新生助跑工程”、“毕业生起飞工程”、“日常普及工程”、特色宣传周活动,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力量,开展创新活动,协会为学生搭建了互助平台,成为宣传心理健康理念的有效途径。针对学生,组织了心理沙龙活动,与学生沟通座谈、深入交流答疑解惑。同时为拓宽心理教育外延,建立了心理网站,发挥网络平台优势。2.2.3专职队伍与兼职队伍相结合———配备充足的心理素质教育师资力量学校组建了包括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指导老师、辅导员、学生骨干、心理委员、心理信息员在内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学校积极创造条件,以专项经费作为保障,定期选送教师参加心理咨询师培训,努力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指导队伍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职业能力和业务水平。

2.3立足学生身心发展,构建创新心理素质教育服务机制

2.3.1心理测评———帮助学生学会自我科学评估河南城建学院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建立了大学生心理测评网,为大学生提供免费的心理评估,所采用的量表均是经过严格的科学验证的量表,并且已经中国化,每套表都是以中国的学生为常模参照的。配备专职教师对网上测评的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另外还建有心理测评室,学生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测评,以保证测评效果的准确性。2.3.2个体咨询———提升心理健康服务的效果妨碍大学生进行创新的障碍,有来自个体内部的,也有来自外部环境的,特别是内部心理的障碍严重地妨碍了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发挥。因此,帮助大学生认识并克服各种心理障碍对创新的抑制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河南城建学院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在工作中,在坚持发展性辅导的前提下,兼顾到各种障碍性辅导,逐渐形成了院心理咨询为主,各院系心理辅导积极配合的工作局面。影响学生创新的心理问题主要有观念保守、自卑、循规蹈矩、一味遵守逻辑、迷信权威、从众等。在个体咨询过程中注意对影响学生创新的这些心理加以引导,为学生的创新心理素质的培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3.3团体辅导和朋辈辅导———拓宽心理健康服务的范围根据学生的成长需要,学校自2007年开始尝试开展团体辅导和心理素质拓展工作,开展了“适应大学生活”、“我爱我家”、“爱心凝聚”、“学会交往”、“微表情”、“团结•默契”、“我的未来不是梦”、“我的时间我做主”、“挑战自我”等多种主题的团体辅导。这种寓教于乐的形式,让学生在游戏中增加了心理体验、提升了心理素质,效果良好,受到了在校大学生的普遍欢迎。朋辈咨询由于其平等性、共同性,得到了学生的一致认可。中心老师对朋辈咨询员进行岗前培训、上岗指导、案例交流,指导朋辈咨询员们开展工作。朋辈咨询员们利用课余时间,每周1次为具有心理困扰的学生提供帮助,效果良好。2.3.4心航报纸———丰富心理健康服务的形式中心针对报纸可读性强、传播性快的特点,创办了心理健康知识宣传读物———《心航》报,发动全校师生积极投稿,由校心理健康协会自由组稿、编辑、印刷。目前《心航》已出版32期,得到了学校广大师生的一致赞誉,成为了丰富师生精神文化生活,传播心理健康知识的重要阵地。2.3.5网络服务平台———自助、互助、求助的积极理念网络是当代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必要工具,建立以积极理念为依托的大学生自助、互助、求助网络服务平台,增加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河南城建学院创建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站,开展网上专业心理测评,使学生能了解自己的心理素质,如实反映自身的心理状况等;这种在线心理测评,可以帮助出现心理危机的学生进行积极心理辅导,形成积极的“求助”平台。通过微博,学生们共同探讨生活学习中的困惑和发现,让学生们思想充分交流和碰撞,培养积极心理素质,形成积极“互助”平台。

2.4立足学生心理需求,构建心理安全保障机制

2.4.1普查、排查相结合———建立健全“学校-院系-班级-宿舍”四级预防体系校系两级成立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每个班设置心理健康互助小组和心理委员,每个宿舍设立心理信息员,为顺利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良好的组织保障。在大学生入学1个月之后,进行心理健康普查。学生在校期间,心理咨询中心进行各种排查,并建立危机干预报告制度以随时掌握学生心理状况。2.4.2强化知识技能培训———全面提升处理危机的能力。做好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构筑学生心理安全防线,需要学校全体老师的积极配合,学生的积极参与。因此,河南城建学院建立了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的危机预防及干预队伍,这支队伍在建立过程中注重结合学生的互助功能,建立教师和学生骨干的培训体系:在院系教师、辅导员的培训内容上,侧重于心理素质教育理论、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技能和学生心理危机的鉴别与预防培训等,在学生骨干的培训内容上侧重于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异常情况的发现及初步处理、朋辈互助的技能等。2.4.3制定应急处置方案———及时介入并实施有效干预学生心理危机个案的处理,需要学校整合各种部门的资源,对心理危机学生进行分析、评估和干预,必要时需要医院的配合。因此,需要学校各级部门之间、院系之间、学校和医疗服务机构之间建立畅通的沟通机制和协作机制。另一方面,在危机事件中,还会有若干受到事件间接影响的学生,对于这些学生,心理咨询中心、院系学生工作部门需要发挥主渠道作用,适时提供具有针对性的情感疏导和哀伤辅导服务,以避免不良情绪的恶化和危机事件的扩展。

2.5创新心理素质教育体系实践效果

2.5.1在各种创新活动和竞赛中学生多次获奖河南城建学院学子在河南省第十三届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第四届全国大学生包装与印刷创新设计大赛、“挑战杯”河南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荣盟易职杯”全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金桥?蓝朗”杯第二届全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第五届全国高校高职高专艺术设计专业比赛、“可口可乐爽动夏日125招”广告创意设计大赛、第十届“挑战杯”河南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获得多项佳绩。2.5.2《爱的成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应用效果良好该书在中央财经大学、河南城建学院、咸宁职业技术学院、长春理工大学等学校中运用,学生普遍反映较好。他们认为该教材易学,突出了助人自助,强化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使他们产生了探索心理健康知识的兴趣,并将课堂教学的影响延伸到了他们的整个生命中,使心理素养成为他们的终生财富。2.5.3学生心理素质明显提高连续6年对学生的心理普查显示:一类二类学生稳步下降中略有起伏,但总的比率在下降。这表明大学生入学教育工作起到了较好的效果。以大学生活为主题的“新生助跑工程”,使大学新生享受到听一场适应性讲座、参加一次团体活动、开展一次心理测评、建立一份心理档案在内的四项心理服务,全方位、立体化帮助他们为大学生活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新生助跑工程”从源头上加强预防工作,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辅导,尊重了学生的个性需求,受到一致好评。

3结论

心理素质教育范文篇2

【关键词】心理素质;教育情趣;教学活动;心理辅导;探究

在诸多素质中,心理素质占有主要的位置,因为每一个儿童都是一个具有心理活动的活生生的主体,每一个儿童都会以自己的心理状态为依据,有选择地吸收外部的各种信息去决定自己的行动。即通过心理活动去接受各种教育并内化成素质,指导其行动。”因此,在向素质教育全面推进的今天,心理素质教育的实施就显得更为重要了。儿童心理素质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能力等智力因素,以及动机、兴趣、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在英语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良好心理素质,则表现为较强的参与欲、表现欲、自信心,以及较强的学习动机,较浓厚的学习兴趣等。在英语教学中实施心理素质教育,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而且还能提高英语教学质量,促使学生更好更快地掌握英语知识技能。那么,如何在英语教学中实施心理素质教育呢?笔者认为主要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利用多媒体实行情景教学

多媒体教学不仅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教学环境,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及效果,而且可促使学生“乐学”,使学生更主动地汲取知识,把知识的教育和能力的培养融为一体。教师可根据学生好新、好奇的心理特点,抓住时机,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创设乐学情境,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让他们主动地、直接地、具体地获取英语知识。如笔者以前在教animals时,只是简单地把单词直接板书在黑板上,然后就教学生拼读。结果,有1/4的学生不能准确地把这些单词写下来。后来笔者就改变教法,用录音机先录下牛、狗、猫等动物的声音,在课堂上边放有关这些动物的幻灯片,边放录音,让学生们有声有色地模仿这些不同动物的叫声。而当录音机放出这些动物相应的单词读音时,他们都对这些单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谁都想第一时间就把这些单词学会,学好。就连成绩较差的学生都兴致勃勃地大声跟读“cow”,“dog”,“cat”等单词。在后来的听写中,全班同学都能准确地把这些单词写下来。利用多媒体进行情景教学,能使语言和情景相交融,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使他们仿佛进入了语言活动的真实情景,通过耳濡目染,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识记能力,收到了很好的学习效果。

二、进行游戏教学

小孩子天性好动,乐于参与游戏活动。在课堂中运用得当的英语小游戏,虽然只占课堂教学的几分钟,却能够调节课堂气氛,吸引学生主动参加课堂言语实践活动,强化学生听与说的能力,使英语教学变得生动、丰富,使课堂变得有趣、活泼,从而可以收到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尤其重要的是,通过丰富多彩的小游戏,能够迅速培养起孩子们的英语学习兴趣,并使这种浓厚的兴趣长久地保持下去,形成外语学习中有利的非智力因素。这种潜在因素的不断增长,无疑将对以后的英语教学产生巨大而积极的影响。让孩子们在学中玩,在玩中学,符合少年儿童的天性。英语小游戏使枯燥的语言知识灌输转变为喜闻乐见的言语实践活动。例如在练习26个字母时,笔者预先将26个字母的卡片分别放在26个同学的手里,让其收藏起来,当笔者说:WhereisM?拿M卡片的同学将卡片高举过头,大声地读:M!M!学习数词时,笔者就设计Findyourneighbor的游戏来练习。把一些数字卡片如“36,37,38,40,43”等发给一些学生,让他们自由组合,拿着“36,37,38”卡片的学生就会挨在一起,高举卡片分别说“thir—ty-six,thirty—sever,thirty—eight”。此外,还可以进行一些竞赛。学生很喜欢英语游戏、竞赛,即使是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也往往被这些游戏所吸引。他们不仅兴致勃勃地参加,而且力争在游戏中表现自已的灵活和聪明才智。在游戏、竞赛活动中,学生有了表现自我的机会,这使他们发现和确认了自己的价值和能力,获得了成功表现的心理体验,使得他们的学习热情立刻高涨起来,学习自觉性增强,学习效率就大大提高了。

三、设计形式多样的英语活动课程

小孩子总是爱表现自已,希望自已的言行得到别人的支持肯定,自已的表现得到别人的表扬鼓励,自已的劳动成果得到别人的尊重,具有强烈的表现欲。“表现欲是人将自已的智慧、才能、力量等在他人面前显示出来,以求得到肯定与提升的欲望。它是成功心理的重要特征,是自尊自信的体现。”而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英语活动课程,能为学生提供或创造值得表现的内容和可表现的机会,激发起学生的表现欲。笔者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开展如唱歌、猜谜、讲故事、自编自导自演小话剧等一系列的活动,或在每周的校红领巾广播台里开设“小小英语台”节目,让学生在广播里进行用英语讲故事,唱歌和口语对话。在这些实际活动中,学生的表现欲把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都调动起来,把“要学生学”变为了“学生要学”,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促使他们大胆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勇于尝试表现自已,显示自已的学习成果,就连平时羞于开口说英语的学生,也有了“跃跃欲试”的冲动,主动用英语进行交谈对话和表演节目。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学生获得更多的语言实践机会和能力训练机会,并且获得更多成功说好英语的心理体验,如成功感、满足感、愉快感等,增强了他们学好英语的自信心和自尊心。经过了一系列的英语活动课程后,学生的畏难情绪比以前有所降低,而学习英语的兴趣则比以前更浓了,英语技能大大地得到了提高。在英语教学中,只要我们能积极发挥英语教学的心理素质教育因素,将心理素质教育与英语教学过程巧妙地结合起来,并使之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就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提高英语知识技能水平。

参考文献:

心理素质教育范文篇3

关键词:浅析;幼儿;一日活动;心理素质教育

幼儿园当中的一日活动包含体育活动、游戏及生活活动等。在一日活动当中,幼儿教师较为关注对幼儿实施的教育力度,通常忽视孩子的心理素质教育,但是,在幼儿的身心发育过程中,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十分重要。根据相关法律得知,针对幼儿展开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方法有明确的规定,其需要有规划的进行,最终目标是培养幼儿人格与心理素质的教育。

1我国幼儿出现的主要心理健康问题

根据相关数据信息显示,当前我国幼儿当中具体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包含:其一,学习方面,主要体现在缺乏注意力,反应缓慢;其二,多动症;其三,情绪与性格因素,譬如:胆怯、自私、容易哭泣、娇气等;其四,社会行为状况,譬如争吵、习惯发脾气、恶作剧等;其五,不良习惯。眨眼、吸手指、耸肩等;其六,神经功能障碍,体现在睡眠障碍、排泄机能障碍及语言障碍等。幼儿的心理健康状况大部分包含在行为障碍与发育障碍当中,并且是归属在心理疾病范围,譬如精神病、神经症等,大部分的心理健康状况,在优质的生活环境与教育氛围当中,儿童心理素质及心理健康问题,会随之得到有效改善。

2在幼儿园一日活动融入心理素质教育的具体方法

2.1在游戏活动当中融合心理素质教育:幼儿园的主要活动便是游戏,并且是始终存在于幼儿园的。游戏是幼儿园最爱的活动。借助幼儿喜欢的游戏,在合适的时间实施心理素质教育,不但会提升游戏自身的教育价值,还可以促使心理素质教育展现存在的重要价值。与此同时,游戏是培养独立性、合群性的方式。并且在诸多游戏的角色游戏当中,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幼儿明确游戏主旨、角色选取和配置,并且可以提升幼儿的交往沟通水平,还能够促使自我意识得到一定的提升。除此之外,就相关数据信息得知,不是一切的游戏对心理素质教育有积极影响,务必要在选取游戏的过程中,与当地的幼儿心理素质教育相结合,并且要遵循相应的准则,参照其准则,在游戏选取的过程中要选择具备心理健康内涵的体育游戏,促使幼儿可以更加快速的熟悉全新的环境,增加幼儿之间的合作,锻炼其合作精神,确保幼儿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游戏氛围当中,培养其健康心理。

2.2应用关爱与尊重,对幼儿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有序完成教育工作的根本是热爱,明确幼儿是教师针对教育对象需要具备的理念,熟知幼儿的具体状况,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帮助教师完成幼儿教育工作。教师与幼儿之间存在爱的关系。幼儿最开始接受教师给予的爱,然后将爱传递给附近的伙伴。在幼儿园的课程中,教师需要秉承积极真诚的教学态度,对每一个幼儿进行教育,有耐心的探究、观察、与掌握幼儿的内心世界,并且实现其提出的合理要求,把自身存在的爱传输到幼儿心中,由此,幼儿会逐步对教师有信任感、亲切感。教师会在此种情感当中找到成就感,以此促使幼儿得到系统的发展,并且也会提升教师本身的教育修养和教育艺术。

2.3创建轻松愉悦的教学与学习的氛围:心理素质教育要轻松愉悦的教学和学习的氛围。创建宽松无压力的心理环境需要幼儿的听觉与视觉,这在很大程度上会帮助幼儿提升自身心理素质。譬如,教师可以在幼儿进入幼儿园的过程中,播放欢快的音乐,在午睡的过程中播放轻柔的音乐,在教室当中时长出现幼儿笑声和教师钢琴声相互融合的画面,幼儿园花园当中的鲜花正在盛放、教室内外的环境良好,在教室的长廊墙壁中,有生动形象的图画,此种环境会带给教师与幼儿轻松的氛围,教师对幼儿要进行细致的关心与爱护,教师之间友好气氛,都是幼儿构建愉悦心情不可或缺的基础。因此,在良好轻松的教学与学习氛围当中,幼儿的心理素质会得到显著的提升。

2.4重视幼儿心理健康的个别化教育: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务必要参照儿童在幼儿时期心理和生理当中存在的个体区别,实施针对性的教育活动,并且要在重视幼儿集体心理健康的过程中,也需要增强对个体儿童心理健康的关注度,展开个别教育。其一,实施问题幼儿的心理治疗。在实施发展的过程中,通常会产生一种或者少数几种偏异状况。任何一个幼儿都会存在需要心理教育的可能性,所以,需要秉承合理的态度。了解幼儿心理教育的需求,这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增强幼儿心理卫生作业的能力。譬如:就胆怯倾向的幼儿而言,可应用行为塑造的方式,获取优质的治疗成效,就被动倾向类型的幼儿来说,可应用暗示法等方式展开矫治。其二,实施个别辅导。幼儿合群性发展的能力具备一定的区别,因此,若想提升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便需要对幼儿实施个别辅导。幼儿园可使教师展开教学典型的探究会议,在诸多的案例当中,累计经验,明确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当中存在的流程,对幼儿实施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辅导。

2.5在集中教育活动当中融合心理素质教育:心理素质教育不可以只存在于学科教育内涵的外层。借助在集中教育活动当中,融合心理素质教育,将集中教育存在的因素全部找出,参照幼儿发展的需求与心理特征,更好的展现在教学活动当中,心理素质存在的教育价值,而不是外在形式的教育,譬如:幼儿在对圣诞节环境的讨论活动当中,幼儿展开积极的讨论,在选取主题、材料、制作中,都具备一定的配合度,这便将美术活动和交往方法相互融合在一起,促使幼儿的交往水平得到显著的提升。

3结语

综上所述,在幼儿园的教育过程中,需要实施心理素质教育工作。教师需要掌握教育的真正价值,全面应用一日生活当中的每个步骤,对幼儿的身心进行全面的观察,整合教学经验,促使在幼儿一日活动当中,更好的融合心理素质教育。

作者:荆艳霞 殷冬 梅单位:黑龙江省大庆市幼教中心

参考文献:

[1]孔育.保教结合理念下幼儿园保育工作评价指标构建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4.

[2]李德明.有效教学理念下大班幼儿数学学习活动设计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3.

心理素质教育范文篇4

关键词: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

1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青少年代表着未来的希望,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写道:“少年强则国家强”,所以中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整体素质是中国未来持续发展和复兴的重要因素,而在中学生的整体素质中,心理素质占有非常关键的地位,因而发展中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是发展青少年整体素质的核心部分。在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表明:“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意见》中的这部分内容说明了学生心理素质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性和关键影响,也表明了我国基础教育对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关注。但一些调查表明,当前的中学生存在着较为突出的心理问题,根据新华社的报道,近年来我国中小学心理疾病的发病率呈现出较大的上升趋势,调查显示大约35%的中学生表现出了心理异常,其中的53%的中学生普遍存在抑郁症、恐怖症、强迫症等心理问题。这些数据表明,在当前的环境中,中国中学生的心理素质存在着很大的问题,而这也说明了当前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2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根源分析

个体心理特征的形成主要来自其青少年时期,而其心理素质的形成和与发展很容易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一个学生是否具备优良的心理素质,与他所在学校、家庭以及社会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因而,教育工作者不仅要了解和分析相关环境因素的影响,而且要能够因地制宜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以应对这些问题。这些影响因素主要包括:

2.1社会环境的影响

弗洛姆认为个体的心理健康情况是由客观因素所决定的,其所处的社会环境可以促进个体的发展,也可以扭曲个体的发展。当今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这种快速而深入的社会变化对中学生的心理素质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这主要表现在:第一,社会转型所产生的独特的中学生价值观。社会学认为个体价值观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社会变迁所带来的。在社会变迁中,个体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都会随之发生重要的调整,这一点对正处于成长期的中学生而言更加明显。目前很多关于新生代、80后、90后群体的探讨,恰恰反映了中学生群体在社会变迁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价值观念和心理特点上的特殊性。所以教育工作者需要认识到当前中学生心理特征形成的社会基础,在具体的教育工作中,能更多地包容和理解中学生。第二,社会风气对中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中学生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他们的价值观尚未成形,对客观世界的看法和认识容易受社会风气的影响。而在当前,社会转型和外来文化的引入使社会中存在着很多备受争议的观念,它们对原有的社会价值与道德意识形成了挑战。很多中学生在这一阶段尚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并且大都处于叛逆期,加上部分媒体在信息传播中存在的夸大与失实,常常会对当前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带来负面影响。第三,社会生活方式的网络化转变对中学生心理素质形成的影响。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的交往方式日益呈现出电子化和虚拟化,中学生在这一方面具有更快的技术接受能力,所以他们的沟通方式和社会联系也变得更加网络化。这种社会交流与生活方式的变化在青少年群体中普遍存在,这一变化改变了青少年接触信息的方式、类型和深度,其所接触到的信息对其价值观念和心理健康有着重要影响。

2.2学校环境因素

学校是中学生的主要活动场所,在心理素质教育上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学生心理素质需要以学校教育为主干,以日常教学活动为载体,所以学校的整体教育环境与教育水平是影响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关键因素。在当前的中学教育中,学校在注重传统的德智体等教育的同时,却忽略了学生的心理素质发展,这种陈旧的教学理念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中学生群体的价值观与心理素质。对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和德智体教育应该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一个个体如果没有良好的自控能力,是无法进行长期有效的自主学习的,学校在对学生学习的正常监督之外,更需要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提高其具有主动学习的能力,使之能够在离开中学和进入社会之后依然保持着良好的学习习惯;另一方面,从心理特点上讲,中学生常常处于逆反期,在过于强调分数和服从的教育环境中容易出现厌学、焦虑、对抗等消极心理,这会使很多具有良好潜力的学生没有有效发掘学习能力,反而影响其长远发展。

2.3家庭氛围的影响

家庭的环境与氛围一直在中学生心理素质培养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家庭氛围会在不同方面影响着中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第一,家庭的完整性与内部关系的决定性影响。家庭的完整性直接决定着家庭教育情况,单亲家庭、婚变家庭和留守儿童家庭等情况会使青少年在心理发展中形成孤僻、自卑、冷漠、自私等负面的心理特点。需要说明的是,这些家庭类型的数量要多于过去,这实际上也是社会转型和社会环境变迁所产生的一个派生现象。其次,家长行为不端的家庭环境对孩子起到不良的示范作用。家长的言行、理念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并在其心理素质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青少年在家庭中会更加潜移默化地受到家庭中的其他个体,尤其是负面言传身教的影响。所以家长的行为方式也具有重要作用。

2.4中学生自身因素

中学生的自身特点也是其心理素质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中学生一般在12到18岁之间,正处于青春期,是其心理素质形成的核心时期,这个时期的学生常常缺乏良好的自制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常常在心理情绪上变化很大,并且难以独立面对压力。因此,需要包容他们的想法,注意他们该时期情绪上的敏感性。

3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建议

从前面的分析可以发现,当前社会环境的整体性变化不仅会直接影响中学生的心理素质,也会通过对家庭的作用来产生间接影响。这些情况使当前的中学生素质教育具有复杂性与变化性,教育工作者对于这一点首先应该具有清晰的认识,并且也需要认识到中学生素质教育并不是依靠学校和教师就能够完成的,还需要家庭的配合,而后根据这些情况来采用更加具有包容性的教育态度,采用更加丰富多样和全面有效的教育方式。具体建议如下:

3.1将心理素质教育纳入学校教育体系之中

在学校教育活动中,心理素质教育与知识教育是相互促进和内在统一的。心理素质教育也是学校教育中的重要环节与主要目标。所以学校和教育工作者需要认识到对知识教育和心理素质教育进行整合的重要意义,提高其对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视程度,并通过积极开展心理素质教育来促进中学生的知识教育质量的提升。

3.2积极提高教师的自身素养,提高心理素质教育水平

教师自身的修养与能力直接影响了学生心理素质的优劣,同时需要说明的是,发展学生心理素质教育,需要教师具有更高的教育水平和更具有包容性的教育心态,这一点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中尤为重要。一般而言,教师需要具有两方面的素养:第一,对学生教育的敏感性。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在指导学生时,需要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和耐心,既能够及时察觉学生心理倾向的细致变化,也能够为学生心理素质发展给予细致有效的指导。第二,教师应具有较高的宜人性。在进行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时,教师需要的关键素质不是威严和使学生服从,而是开朗合群的性格特征和谆谆诱导的教学方式。具有这类特征的教师能够使学生敞开心扉,师生之间开展有效的交流,从而更好地发现中学生的心理变化,便于教育的有效深入。

3.3与家庭教育结合,促进家长的配合

现代家庭教育应该将孩子的心理素质教育放在中心地位。对青少年成长而言,家庭教育有着比其它教育形式,甚至是学校教育更为深远的影响,所以教育工作者应理解和重视家庭教育对中学生心理素质的作用,也应是作为主要教育者之一的家长所需要具备的观念。在心理素质教育中不能仅仅依靠教师和学校,更需要充分家庭教育的作用:第一,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培养中学生心理素质,需要营造和睦的家庭氛围,所以家长应注意主动构筑良好的家庭气氛,并根据子女们的身心特点,恰当选择教育方式,为孩子心理素质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家庭环境。第二,家长应注重自身修养的提高。家长自身素养的水平是决定家庭教育质量的一个主要因素,所以在开展中学生的素质教育时,需要家长能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念和教育理念,并注意平时的言谈举止,通过家长的言传身教和反复引导来推动中学生素质教育的良性发展。

作者:苗殿卿 单位: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阿荣旗市霍尔奇中学

参考文献:

[1]陈磊.素质教育新论[M].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

[2]李丽.西北地区农村中学生心理素质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6.

[3]郑琰.广东省中学生心理素质状况调查报信[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7.

[4]宋志一.父母亲职业类型对子女心理素质发展影响的测验研究[J].学术探索,2002(4).

[5]陈带有.澳门中学生心理素质状况及其与学业成绩关系的研究[J].华南师范大学,2008.

[6]郝秀香.浅谈中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J].科技创新导报,2009(10).

[7]邱莲.广东中学生心理素质发展特点的调查与分析[J].教育导刊,2006(6).

[8]杨海珍.东莞市初中生心理素质调查研究[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10(2).

[9]余万超,刘栋梁.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模式研究[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4(10).

心理素质教育范文篇5

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和心理问题的产生都可以从家庭教育,尤其是家庭的教育方式和家庭人际关系中找到某些直接和间接的原因。因此,学校心理素质教育与家庭心理素质教育的相互配合,发挥学校、家庭对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合力,是使心理素质教育取得成功的关键。

从现有研究看,对学校心理素质教育的研究比较多,研究者们也找出了学校心理素质教育和培养的有效途径,如专题心理素质训练、学科教学渗透、学校心理辅导与咨询等。随着学校心理素质教育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开始重视家庭教育对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形成与发展的助推作用。

一、心理素质教育家校合作的意义

(一)心理素质教育家校合作可以优化教育资源,全面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

家校合作中,家庭全方位支持学校教育工作,学校尽全力帮助家长解决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进而使家庭和学校在教育过程中密切合作,互相配合,发挥各自的优势,优化了家校教育资源。

学校和家庭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场所。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教育环境,父母的教育方式和家庭环境对孩子的认知、个性、社会化、心理健康等因素都有非常重要的影响。然而,家庭教育中存在许多值得关注的问题,如家长缺乏儿童心理学方面的专业知识、对教育缺乏正确认识、教育方法粗暴等。

孩子从六七岁开始,学校成为了他们的主要学习、生活场所,他们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度过,教师和同伴成了影响他们发展的重要因素。学校教育具有系统化、专业化的优势,但也存在对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不利因素,如大班教学,教师缺乏对每个学生心理的全面认识。

家校合作可以充分利用两者的资源,发挥各自的优势,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把握好学生发展的关键期,推进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发展。

(二)心理素质教育家校合作可以提高家长素质,形成良好的家庭心理氛围

家校合作教育不只是使学生受益,同时也给家长们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学习机会,使家长更新教育观念,提高教育管理能力,从而更多地从孩子的身心健康的角度来看待孩子的发展。也就是说,家校合作也会提高家长的心理素质水平,改善亲子关系,形成良好的家庭心理氛围。

(三)心理素质教育家校合作可以促进学生学业成绩的提高

我们的研究发现,学生心理素质与学业成绩是紧密联系的。在对小学生心理素质的研究中,我们发现,学业成绩高分组学生主要分布在心理素质较好的水平层次,学业成绩中等组的主要分布在心理素质中等水平层次上,而学业成绩低分组的主要分布在心理素质不好的水平层次。对中学生心理素质的研究中,我们发现,学业不良学生在智力、创造力、抱负、独立性、坚持性、求知欲、自制性、自尊心、责任感等因素上与学业优秀学生有极显著的差异:学业优秀生在各项心理素质上的平均分明显优于学业不良学生。这说明,学业优秀学生的心理素质整体优于学业不良学生。可见,心理素质的提高能够促进学生学业成绩的提高。

具体说来,如果父母经常参与家校合作活动,并且在教师的帮助下在家庭中帮助孩子学习,那么孩子往往会从两个方面受益:第一,可以提高孩子一些科目的学习成绩;第二,如果父母与学校合作得比较好,他们的孩子会更加重视家庭作业和学业成绩。这种积极的态度是取得学业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心理素质教育家校合作的现状及问题

在对学生的教育过程中,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发挥着重要作用。从心理素质教育的现状看,目前在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培养时,我国更多地注重学校的训练与教育,而对作为学生重要生活场所和心理环境的家庭却比较忽视,更没有把学校心理素质教育的主导作用与家庭心理素质教育的助推作用有机结合,更好地探索学校与家庭教育的合作机制。

(一)家庭与学校教育指导思想存在显著差异

由于我国素质教育不断深入发展和中小学教师的教育实践的加强,大多数教师能充分认识到培养孩子素质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而多数家长教育能力不强,教育方式不科学,仅以孩子考高分为目的,以高分作为考好学校、找好工作的资本,不懂得培养孩子的全面素质。

(二)教师与家长之间缺乏理解、信任和互相配合

教师与家长虽对孩子的教育都很重视,但是家长对教师的工作态度、工作方法、道德水平、业务水平均持不信任态度。教师对家长的认同情况要略好一些,但也不容乐观。而且,教师与家长均缺乏一种一贯的、积极的、主动的合作愿望,双方各自长期“孤军奋战”,不能有效挖掘合作教育的资源,只有在孩子“犯错误”时,这种合作愿望才相对强烈。

(三)家校合作的具体操作逐步规范,但实效性低

由于学校教育改革在不断地深化,许多学校逐步重视家校合作资源的开发,如举办家长例会、实行家长接待日制度、教师家访、建立家长委员会等。家长会、家长学校已逐步成为教师与家长联系的重要方式。但是这些组织在执行、督促、检查上还存在疏漏,如联系方式不当、联系频率不高、联系面狭窄、联系内容偏、联系制度和组织名不副实等,同时活动周期长。

(四)教师、家长交流的内容偏颇,且缺乏协调、统一

教师、家长交流的内容集中在孩子学习方面,这反映了教师、家长对孩子学业成绩的高度重视。但是,有些家长和教师对孩子学习成绩的重视却陷入狭窄,即只重视分数;有的则只注重孩子是不是守纪;至于身体方面、审美方面、劳动方面的交流内容却非常少。交流内容的偏颇,易造成孩子畸形发展,并使教育实效性降低。

三、心理素质教育家校合作的方式

(一)开设心理素质教育家长培训班

家长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等家庭因素对学生的心理素质有重要的影响。举办心理素质教育的家长培训班,可以帮助家长提高素质,增强家教能力。有经验的学校将心理素质教育家长培训班的学习内容规定为:学习心理素质教育的基本知识,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掌握常用的教育方法;提高自身素质,“以身立教”;改变教育方式,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重视熏陶教育等。具体的方式可以采用发放家教指导手册、组织各种亲子活动、时常和家长进行电话交流、定期开展家教讲座等。通过交流、指导等方法,使家长增长家教知识,主动配合学校工作,同时利用反馈机制,学校可以帮助家长发挥家庭个别教育的优势,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效果。

(二)加强家校联系

家校合作是家庭与学校共同发挥教育作用的好形式。为此,学校必须和家庭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

加强家校互访。教师应加大家访频率,了解学生的家庭教育情况和学生在家的思想状况、生活情况。定期开家长会,及时对家长进行一些必要的心理健康辅导,使学校和家庭在教育上取得一致;邀请家长到学校了解情况,共同商榷教育方法;设立热线电话,耐心解答家长咨询的问题。

座谈、交流。以家长会、家长—教师讨论会等形式开展家长和教师之间的对话和交流,共同探讨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措施,总结家教经验,树立家教典型。

建立家长开放日制度,让家长参与心理素质训练课。通过这种活动,教师、学生、家长可以在平等的氛围中交流心得体会,感受心路历程。家长开放日制度还可以使家长更多地了解学校的教育内容、教育方式以及学生在学校中的表现,增强家长对学校的信任,拉近家长和教师、家长和子女的心理距离。

此外,还应定期向家长汇报学校、学生情况(如发放材料、通电话、通信、设立网络论坛等),评价激励家长(如评优秀家长、优秀家庭,为其他家长树立榜样等活动)等。

(三)聘请家长辅导员

为了有效利用家庭教育资源,学校可以聘请一部分家长作为学生的辅导员,负责组织学生在社区的活动。家长辅导员们一般是邀请有文化、有耐心、再就业的家长担任。学生们在社区的活动,包括少先队体验活动和体育运动等,一般应由学生自己设计,制定出方案后,再由家长辅导员提出意见。通过这些活动,使家长和孩子的关系更为紧密,同时增强孩子的组织能力、合作意识和自信心。

(四)成立家长委员会

北爱尔兰大学教授摩根等人曾把家长参与学校活动的形式分为低层次的参与、高层次的参与和正式的、组织上的参与。低层次的参与是,信息传递(双向沟通)和参与子女学习;高层次的参与是,应邀参加学校活动和培养对学校的兴趣;正式的、组织上的参与是,协助学校运作和参与学校决策。家长委员会就起协助学校运作和参与学校决策的作用。可见,家长委员会是家校合作的最高组织形式。家长委员会的成立可以是家长们自发组织的,但主要应有学校发起和组织。一般来说,家长委员会可以有十多位家长代表组成。为了加强家长委员会和学校的联系,家长委员会中还应有3名学校管理人员或教师参加。家长委员会对学校心理素质教育实施监督,并经常性地提出建议,督促学校提高管理能力、开展丰富的教育活动,并参与学校心理素质教育方面的重要决策等。

参考文献:

心理素质教育范文篇6

首先,应要求学生为自己订立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与目标,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自我暗示是指个体依靠思想、语言对自己施加影响以达到心理卫生、心理预防和心理治疗目的的方法。积极的自我暗示,对调节自己的心理、情绪、意志,乃至能力会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当学生缺乏信心时,引导学生运用积极的自我暗示,如告诉自己:“我能行,我肯定能做好”;当学生过于紧张时,引导学生对自己说:“不用紧张,深呼吸,我可以调整好”;当学生遇到挫折时,引导学生鼓励自己“不要气馁,一定可以战胜困难”等,有助于学生克服暂时的困难,以一颗平常心面对学习与生活。

二、利用校班会课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辅导

根据班内学生心理状况和心理发展规律,确立适当的心理素质教育目标,充分利用校班会,系统扎实地开展心理教育,通过重点传授一些心理知识、心理调整方法,对学生进行心理训练,锻炼学生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使学生能够正确地认识学习、生活中出现的心理问题,学会自己去合理解决。此外,可结合讲解辅导,让学生展开讨论,做到科学性与趣味性相统一,促进心理健康发展与治防心理问题相结合。力求使学生掌握一些实用的调整方法,如出现焦虑、焦躁、灰心等不良情绪时,首先能意识到不良情绪的存在,接着冷静地找出原因,再采取适当的控制、调节和消除方法,如自我暗示、宣泄、自我转移、适应、自我升华和意志控制等等,不断提高心理调控能力,克服心理发展中的问题,促进心理健康发展。目前,不少对口单招班高三班主任为了争分夺秒抓学习成绩,往往取消班会课,利用班会课来进行课程辅导,殊不知“磨刀不误砍柴工”,班主任利用校班会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辅导的作用非常大。

三、鼓励学生心理咨询,并举办专题讲座或主题班会

为提高心理教育的有效性,及时防范心理问题发展,要向学生宣传心理咨询的意义,改变学生认为心理咨询就是治疗心理疾病的不当认识,鼓励学生向老师、医生进行个别心理咨询。此外,可针对学生高考升学压力,开展“正确选择对口高考”、“志向与上进心”、“价值观与人生观、“坚强意志”等主题班会或讲座。

四、在班级工作中灵活贯穿心理素质教育

对口单招班主任与学生朝夕相处,对学生最为熟悉了解,在班级工作中应抓住机会,有针对性、创造性地贯穿心理素质教育,班主任要学会换位思考,要能设身处地、推己及人,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要注意观察、富有爱心,与学生之间保持平等民主的关系,不要居高临下,口吻冷淡;要善于营造宽松和谐的班级氛围,形成良好的师生及同学关系;要多于学生谈心,了解学生心理发展需要,为学生排忧解难,并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使学生劳逸结合。此外,还可以让学生通过写日记、周记、参加文体活动的形式及时排解压力。

五、在各科教学中自然渗透心理素质教育

心理素质教育是一项综合性、持久性的育人工程,把它自然地渗透到各科课程教学中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教师要善于挖掘一些隐形的心理教育内容,潜移默化地在各科教学中对学生施加影响,逐步提高学生意志品质和个性情感品质。特别是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设法增强教学的可行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强学法指导,灵活处理教材,分层教学,以使他们减轻学习负担,渐渐消除学习的心理压力。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师在教学中应力求根据学生特点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调动学生积极思考,通过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中去。此外,还要善于洞察不同学生的内心世界,从学生个别差异出发提出不同要求,使学生获得不同的成功体验,逐步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六、通过家校联系,拓展心理素质教育的空间

家庭,是学校教育的延伸和保障,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影响很大。学校的教育成果很容易被家庭的负面效应冲淡。有的家长对子女过分溺爱,缺少给学生以必要的磨炼;有的无视子女自身条件,一味过高要求,给他们造成沉重的压力;有的专横独断,伤害了子女的自尊。这些都严重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因此,班主任应充分利用“家教联系手册”、家长会、家访、谈话、校园APP等形式,多渠道、多层次地与家长交流沟通,形成共识,密切配合,引导家长对子女全面分析,提出合理的发展要求。要倡导家庭民主教育,做到关心而不溺爱,尊重而不迁就,消除误解隔阂,疏通情感。在于家长的共同配合努力下,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

七、充分利用激励机制来加强学生心理素质教育

在心理学中激励是指对人的行为激发、推动、加强作用的心理过程。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告诉我们,人的高层次需求是实现自我价值。因此通过对学生的激励赏识,能增强学生实现自我价值的兴趣和动力,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将能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1.建立积极的教师期望。教师期望是由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格布森提出的。教师期望告诉我们:当教育者对学生所要达到的心理、智力、知识、能力有着某种预先设定时,教育者的这种特定的心理环境将会影响学生的自我概念和学业成绩。我班有位男同学,学习上粗心浮躁、缺乏信心、心理素质差,成绩一直位于班级后列,进入高三后,我多次找其谈话,充分肯定了他的聪明与智慧、上进心强等优点,相信他一定可以通过克服自身的缺点,取得优异的成绩,希望他调整心态,突破思想禁锢,增强信心,发挥出自身的潜力,结果他逐渐成熟了许多,学习积极了许多,月考从四十四名上升到二十三名,期中考试又从二十三名上升到十一名,成绩出现戏剧性的变化。事实表明,教育者的期望产生了神奇的力量,使这些学生克服了浮躁、信心不足的心理问题,激发了他学习的积极性及潜力,成绩产生了质的飞跃。2.给学生加强挫折教育,倡导学生多阅读名人传记,汲取思想营养。名人作为榜样与典范,激励作用非同小可,他们以自己走向成功的亲身经历提醒和激励学生,没有永远的失败,也没有永远的成功,人在困境面前要有“愈挫愈勇”的勇气,才能走向成功之路。有一次,我给学生讲述了林肯一生中尝试了11次竞选,只成功了两次,他一直没有放弃自己的追求,终于在1860年当选为美国总统的事例,当时班内学生发出了阵阵感叹声,学生的感触很多。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我通过挫折教育,让学生意识到:人生遇到挫折并不可怕,因为挫折也是生活的一部分,只要我们学会勇敢坦然的面对,将每一次挫折看成是再一次奋斗的动力,一定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收获。作为与学生接触最多、联系最紧密的高三对口单招班主任,只要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把学生的心理成长作为重要的教育目标,并结合心理学知识,运用多种方法,切实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必然能帮助处在人生重要转折的学生调整出最好的状态,取得最优的成绩。

参考文献:

[1]崔景贵.全球视野中的我国学校心理教育[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10).

[2]姚本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导论[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4.

心理素质教育范文篇7

关键词:心理素质;教育课程;方法

一、心理素质教育课程目标体系的确立

1.必须符合教育的总目标。心理素质教育目标的构建必须置于人的全面素质教育的任务体系之中,注意与德、智、体等几方面的各项教育目标的衔接,必须为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主动发展,为实现充分个性化与顺利社会化服务。

2.必须从全面提高人的心理素质出发。心理素质是指在遗传的基础上,在教育、环境及主体实践的综合影响下形成的心理能力、心理状态及心理品质的综合表现。心理素质的状态主要体现在心理能力的强弱、心理健康状况的好坏、个性心理品质的优劣,以及由心理因素所影响的行为的社会适应状态上。

3.应以心理科学为基础。心理教育指对人的心理的各层面实施有计划、有目的的积极影响,从而达到心理素质的全面优化。它既是有别于心理学的教学,也不是某一分支学科理论的具体应用,而是需要运用普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变态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医学心理学、心理咨询学、心理治疗学、心理测量学等相关学科的有关理论,同时需要有机地运用教育科学、社会学、人口学、哲学等相邻学科的原理、研究方法及具体技术。这样,才能科学地确立心理素质教育课程的目标体系。

4.必须注意内容的全面及系统间的协同。心理素质各要素对于促进人的发展各有其独特的功能。心理素质教育的具体目标要与素质教育总目标协调统一,同时还须注意心理素质内部要素间的协调统一。在智力、非智力能力、心理健康水平、个性心理品质及行为适应之间,他们又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在设定每一发展阶段的课题时要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水平等多方面因素,还应注意内部要素间的具体协调统一。

5.以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和心理健康的标准为依据。遵循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是教育的一条基本原则。青少年学生正处在人生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过渡阶段,要经历儿童期、少年期、青年初期三个发展阶段。这三个阶段是既有区别又互相联系、互相衔接、持续发展的关系。在各个不同发展阶段,学生身心发展既有稳定性又有可变性,既有本阶段共同年龄特征,又存在着个别差异。

二、构建心理素质教育的本土化模式

心理素质教育模式的建构有两条基本的途径:一条是实践的途径,即从实践中自下而上地逐步积淀形成心理素质教育模式;另一条是理论的途径,即以理论教育为起点,结合心理素质教育实践所形成的模式。从教育理论的高度来看,更应强调第二条途径的开掘,只有在科学的理论指导下,在雄厚的教育实践基础上形成的心理素质教育模式,才能更好地适应教育实践的要求。在心理素质教育模式建构的起步阶段应该有清晰的框架,具体地说,应具有如下特点:

1.有特色。特色就是与众不同的风格,从宏观上讲,应建构适合国情的规范模式。近些年来我国教育工作者的心理素质教育实践是富有本土化特色的。从微观上讲,一个地区乃至一所学校,构建心理素质教育模式也应考虑地区和学校的情况,体现自己的特色。

2.高起点。虽然我国心理素质教育还处在发展初期,但不能因此而降低心理素质教育模式的要求。如果草率套用理论或者按部就班地沿袭别人的老路,心理素质教育模式建构势必会经历一段低水平的重复过程,就会滞后于心理素质教育发展的要求。

3.可操作。心理素质教育课程模式的两个端点分别连接着理论与实践,模式是理论与实践上通下达的中介和桥梁,因此,能否有效地进入操作状态是心理素质教育模式的适应性与效用性的重要标志。任何一种模式的建构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实践问题,心理素质教育模式的建构也是以理论为指向、操作为基点,充分发挥其促进学生心理成长的效能。

三、心理素质教育课程体系

从现代教育的意义上理解,心理素质教育已进入学校教育的各个层面,本着一种大课程的思路,结合心理素质教育实践运作的取向,可以从发展性—矫正性、显性—隐性两个纬度建构心理素质教育课程。

1.认知性心理素质教育课程。这是属于发展性—显性区间的第一种课程形态,它以增进人的心理成长为宗旨,以心理素质教育的进程为依托,组织师生互动的心理情境。它通过交流、对话、论辩、述理等形式促进学生对心理现象、心理品质、心理调控及心理建构等方面的认知。认知性心理素质教育课程是探究和建构式的,注重营造认知的氛围,使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认知主体,民主、平等、合作地介入到认知性的心理素质教育进程中,增进心理认知的发展和心理品质的提升。

2.融入性心理素质教育课程。这是属于发展性—显性区间的第二种课程形态。这种课程是指在学校常规教育活动中,帮助学生提高认知技能、情意特质和人格素养,从而完善心理技能的一种课程形式。“融合”乃是有机的结合,是使课程实现内在联通、一体化的契合。心理素质教育作为一门导引学生心灵成长发展的课程领域,其主体应是发展性、塑造性的,即在常规教育教学活动中培育学生的心理素质,学校各门学科课程以及班会活动、团队活动、文体活动等都隐含心育资源,如能充分挖掘其隐性的教育价值,就能达成融合性心理素质教育课程目标。

3.活动性心理素质教育课程。这是属于发展性—显性区间的第三种课程形态。由活动课程到活动性心理素质教育课程并不是课程形式的变化,而是课程内涵的变化和功能的拓展。活动课程对人的影响是综合的,是道德的、审美的、心理的多重教育影响的复合体。所谓活动性心理素质教育课程就在于根据心理素质教育的要求,在活动课程中融合心理素质教育的原理、方法与技术,以学生的直接经验与体验为基础,增进其心理品质发展的教育进程。

4.矫正性心理素质教育课程。这是属于矫正性—显性区间的一种课程形态。随着学校心理素质教育“发展性”取向的逐步确立,以及“发展性的心理咨询”、“积极的心理治疗”的诞生,学校心理矫正的目标也逐步与发展性的心理素质教育目标融合。

5.隐性心理素质教育课程。这是属于发展性—隐性与矫正性—隐性区间的一种课程形态,体现了隐性心理素质教育课程的发展性与矫正性功能。心理素质的形成与发展是基于“养成”的复杂过程,心灵的成长需要“润物细无声”的环境氛围,不能追求“速成”。从心理品质的发展来看,知、情、意、行等要素构成了心理发展的整体,这一整体结构是在学生的生活过程中逐步发展起来的,隐性心理素质教育课程正是以生活(主要是学校情境的生活)为媒介,通过无意识心理活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心理成长。

四、心理素质教育课程的类型

独立性的心理素质教育课程包括心理素质教育科学课和心理素质教育活动课。前者是一门传授较系统的心理学基本知识,进行心理自我教育的独立课程;后者是有目的、有计划地运用心理学知识、原理,以培养良好心理素质为主要目标和内容的心理训练课程。

人的心理发展是在人与人的相互交往、人与环境互动的活动过程中实现的,一刻也离不开活动。人的一切活动都必须有心理活动参与,都有培养某方面心理品质的作用。但人的心理品质是一个整体,包括多方面的内容,通过单项或某类活动难以解决全部心理品质的培养问题。同时各科教学与各种教育活动都有其特有的教学目的和训练内容,当前教育教学活动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普遍存在着忽视心理素质培养的倾向。心理素质教育活动课以心理品质的培养和训练为主要目的,因此,开设独立的心理素质教育活动课程是十分必要的。

心理素质教育活动课对儿童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其实心理素质教育活动课比其他单一的活动课的作用更深,难度更大,周期更长。它需要根据不同心理品质训练的特点来组织教学。思维训练要精心设计问题,情意训练要精心创设情境,心理问题和疾病的矫治要精心创造一种互助合作的气氛。心理品质的多样性,要求心理素质教育活动课的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生动活泼,富有实效。心理品质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发展的过程,需要进行系统的训练。

心理素质教育活动课的类型很多,如测量课、游泳课、训练课、矫正课、角色扮演课、社会活动课等。在开课上要求创设密切配合的心理气氛,建立师生和谐的、真诚的、共情的心理关系,教师对学生的心理问题无条件地积极关注,对学生的表现关心、理解,但不责备、惩罚,活动中遵循心理辅导的原则,让活动过程变成心理辅导与治疗的过程。

非独立性心理素质教育课程,是在具有多种角色人物的活动中培养良好心理品质的课程。它包括学科性心理素质教育课,即在学科教学中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活动性心理素质教育课,即在活动课中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非独立性心理素质教育课程的实质是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社区、家庭、校园、班级环境。融入性心理素质教育课程包括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环境课程等。

五、心理素质教育课程设计与实施的基本原则

1.主体性。它充分弘扬人的主体性,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精神力量,把学生作为生命体,注重形成学生的独立人格、精神风貌和精神力量,注重发展其公民意识、现代意识和思维方式及非认知因素。它要求发展个性,遵循教育的个性化原则。

2.发展性。心理素质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促进学生的心理素质健康成长。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通过心理素质教育,激发其成长的动因,促进他们度过心理成长的各个关键时期,从而积极地面对成长中的各种挑战,实现最佳的发展。

3.感悟性。心理素质教育的目标,决定了心理素质教育的任何教育结果都要在学生的心灵中留下深刻的印迹。这种教育结果的获得,要靠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对活动、事实、经验等去体验、感悟,而不是教师谆谆教导。

心理素质教育范文篇8

关键词:耗散结构论;大学生心理素质建构;教育理论

耗散结构沦是比利时布鲁塞尔学派领导人普里高津教授从事非平衡热力学和非平衡统计物理学研究的成果。他发现在一个远离平衡的开放系统中,无论是力学的、物理的、化学的、生物学的,还是社会的、经济的系统,如果系统不断地与外界交换物质和能量,在外界条件过渡到一定程度,系统的内部的某个参量的变化过渡到一定的阈值,通过涨落系统就可能发生突变,由原来的无序的混乱状态转变到一种时间、空间或功能的有序的新的状态。这种有序状态在不断地与外界交换物质和能量中得以维持,并保持一定的稳定性,不因外界的微小扰动而消失。这种远离平衡的新的有序结构,普里高津把它称为耗散结构。作为一种新的科学方法,耗散结构理论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同时它也给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

一、从耗散结构理论看,对大学生实施心理素质教育是必要和可行的

1.大学生心理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

耗散结构形成的首要条件是开放.只有开放才能生存,系统要与外界保持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只有这样才能从外界输入负熵,抵消系统本身的熵增,系统的总熵减少,“吐故纳新”,才能使系统由无序走向有序,形成耗散结构。

大学生心理系统本身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大学生正处在青年中期,是心理素质建构的关键时期,也是他们完成社会化的重要时期。旺盛的精力,鲜明的个性,优良的思维品质,强烈的求知欲,执著的探究精神,敢于叛逆、蔑视权威的勇气都使得他们的心理处于一种高度的开放状态,对新的文化和观念有着强大的吸纳和摄取能力,对知识和真理的追求更为执著和迫切,理性重塑自我的愿望也是非常主动和强烈的。这一切都成为我们对其实施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的先决条件。

2.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系统处在远离平衡态的非平衡态

开放系统可能有三种存在状态:平衡态、近似平衡态、远离平衡态。耗散结构理论排除平衡态和近似平衡态。所谓远离平衡态的非平衡状态就是有差异、分布小均匀的结构状态。“非平衡是有序之源”,耗散结构只有在开放的条件下才能“生存”,只有不断地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系统才能远离平衡态,从而不断地推动系统由无序走向有序、由低级有序走向高级有序,形成新的有序的耗散结构。

大学生心理内部的矛盾和冲突是比较激烈的,他们正处在追求同一性的过程中的迷失和混乱之中,加之来自社会方面的竞争的加剧、观念的变革、信息的激增、文化的碰撞、生活节奏的加快、人际关系的复杂等因素又使大学生不得不去面对。受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当前的社会伦理价值正处在由无序向有序重新建构的过程中,传统的道德思想与现代生活方式交叉与并存,社会还尚未建立一个稳定的价值坐标体系,这就使大学生群体感到无所适从,使他们处在梦想与磨砺并存、挑战与机遇并存、希望与绝望并存、快乐与痛苦并存、幸福与苦难并存的充满矛盾和多元化选择的时代。他们没有了主体的社会信仰标准,又缺乏对新旧观念整合的能力和经验,自我观念又尚不定型,不能有效地运用自我防卫机制,这样必然会使他们道德困惑、认知失调和心态失衡。

3.大学生的心理系统存在急剧的涨落现象

耗散结构理论认为,涨落指系统中某个变量的行为对平均值发生的偏离能使系统离开原来的状态或轨道。涨落与“变化”和“偶然”相关,当系统处于非平衡状态时,涨落可能通过相干作用,被反馈放大成“巨涨落”,从而导致系统从不稳定状态跃到一个新的有序状态,形成耗散结构。

大学生是充满活力的群体,思想观念还不够稳定,情感丰富且又两极性明显,情绪波动较大,心理处在动荡起伏的状态。来自社会方面文化价值观念的转变,更激起了大学生心灵的“振荡”。随着西方文明的涌入、网络时代的到来,迅速涌现的新事物、新思想、新潮流,给原有的传统的、稳定的价值体系以很大的冲击。随着我国经济体制转型而引起政治、文化方面的变化,多层次的经济形式导致文化多元性,也导致主体的、核心的价值信仰发生了危机。在社会经济结构发生巨大变革、社会法规不健全之际,大学生是怀着激动而不安的心情,随着变革的滚滚激流来审视社会的。受社会上权钱交易的泛化、财富不正常的聚敛、职业道德的败坏等不正之风的严重冲击,折射到校园里便会出现拜金思潮、享乐主义、个人主义。人们很难对什么最能体现人生的价值、什么样的生活才是幸福的等…系列问题达成共识,甚至不同年龄阶段、同一个人对同一问题回答也不一样,从而使人产生不安和焦虑。久而久之,就成为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一个诱因。

4.大学生心理系统具有非线性作用机制

耗散结构理论认为,开放系统内部各个要素之间必须存在复杂的非线性相互作用,只有这样,才可能使系统的各个要素之间产生协同作用和相干效应,即各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不是简单的数量相加,而是相互制约、相互融合,系统整体功能实现倍增,使系统由无序变成有序,产生耗散结构。否则即使系统处于开放和非平衡条件下,存在涨落,也不可能形成耗散结构。大学生的心理系统恰恰存在这种非线性作用机制,具有可能形成这种耗散结构的条件。当教育主体、教育客体、教育介体、教育环体相互协调、相互适应时,能产生协同作用和相干效应,增强心理素质教育的效果,从而使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建构更加有序,形成耗散结构。具体来看,在心理素质教育过程中,如果不同教育主体对教育客体施加的影响一致,在教育环体各因素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形成都产生积极影响的情况下,就能够形成教育合力,增强教育效果,促使大学生心理素质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形成更为有序的结构。同时又存在这样一种情况,由于教育主体思想水平、认识能力有差异,教育客体的思想水平、接受能力不平衡,又有不同教育主体对教育客体的影响不协调、相互对立甚至冲突的情况,再加上改革开放和经济全球化的影响,教育环体中也存在对心理素质形成的消极影响,这样,就难以形成教育合力。

二、借鉴耗散结构理论,加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

1.建构开放性、多元化的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系统

面对纷繁复杂、竞争激烈的知识经济时代,培养大学生的开放性、弹性人格,使之消除激烈竞争所带来的烦躁、脆弱的心态是十分必要的。弹性人格是一种健康的人格,它主要包括:(1)和谐的人际关系;(2)良好的情绪调控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3)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从大学生心理素质系统来看,必须保持非平衡状态,充分认识系统与外部环境、系统内部之间的开放作用。孤立、封闭、僵化的平衡态的心理素质系统是不能发展的。只有保持非平衡状态,才能形成稳定有序的结构。因而在进行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时,教育主体、教育客体都应具有开放的意识和普遍联系的观点,正确看待环境中的有利和不利因素,确定教育的近期目标,促进教育内容的更新,解决教育过程中的社会要求与当前大学生心理状况的矛盾,促进心理素质教育的发展。首先,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要注重创新精神、时代意识的培养,使双方更能适应新的环境,增强教育的开放性。其次,教育主体应不断地提高自身的心理学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加强人文修养,增强人格魅力,使教育客体对主体的信任感增强,有利于教育的顺利展开。再次,在复杂的环境下,教育客体要不断提高心理素质的自我建构意识和能力,强化自我教育。第四,积极利用现代先进的教育介体,增强教育的时效性;优化教育环境,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不断提供新的信息、积极成果。

2.注重涨落,加强引导,把握大学生心理发展的方向

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实质是内部涨落发生并放大的过程。因此,进行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时,必须认真研究涨落,特别注意在当大学生心理素质系统处于临界点、关键点时,必须及时创造条件,促进和扩大某种涨落,因势利导,促使其向健康的方向跃进。首先,教育主体应有敏锐的观察力,从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工作各方面收集信息、分析信息,了解他们的心理状况,这是引导的前提。在目前要特别关注大学生可能因厌学、自卑、人际交往障碍、生活贫困、失恋等原因造成的情绪方面的任何意外和变化,深入把握其情绪变化的脉搏。其次,学会做过细的工作,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不忽视大学生所发生的任何意外和变化。再次,教育主体应科学研究和预测大学生心理变化的发展趋势或事态可能发展的方向,有针对性地做好防范于未然的工作,从而有效地避免大学生心理系统发生“巨涨落”。

3.注重自组织建设,利用非线性作用,形成协同,培养大学生的自我意识

心理素质教育范文篇9

关键词:班主任工作;心理素质;教育

班主任在工作中对学生进行的心理素质教育往往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过程。从现代教育观念看,人格教育或个性教育远远比当前的知识教育和智能教育更为重要,因此我们培养学生不仅要做到使他们有知识、有特长,而且还应该让他们有理想的心理素质、人际关系进一步协调。作为一位教育工作者,我们无法培养一个没有缺点的学生,但完全可以培养一个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学生。在班主任的教育工作中,着手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问题,一个班级的学生,如果整体的心理素质积极、健康,就能端正班风,且进一步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能最大程度地发挥班级的主要能量和作用,从而提高教师的教育效果。那么,班主任应如何做好工作中的心理素质教育呢?本人认为,不妨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班主任观念的转变

在正常的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必须要进行两个观念的转变———健康观和职责观的转变。提起“健康”一词,一般人都以一个人是否有生理缺陷和疾病去理解,这是片面的,不完全的。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在宪章中就已指出:“健康是一种在身体上、心理上完全能够适应社会中各种因素的一种完满状态;不完全指的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现象。”所以,健康不仅包括身体健康,还包括心理健康。另外班主任教师的职责观也要进行转变,也就是说班主任教师在正常的教育教学中,不仅要做好学生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者和学生灵魂的塑造者,最重要的是还必须担负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与辅导等重任。

二、班主任的威信与学生心理教育的联系

“威信”是对于学生来说的,其实是一种心理现象,班主任的威信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他在学生心目中的权威性和一定的可信赖程度,这实际上指的是学生对班主任工作的一种评价。班主任的威信主要由信服威信和权力威信构成。前者是由班主任的职责、权力和资历构成的,它很少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其影响力和效果更是非常有限的。后者主要是从班主任的人格形象、学术形象和健康的心理素质产生的且进一步对学生发挥积极的作用。另外,班主任的这种威信可以使学生的心理状态和行为状态时刻处于一种自觉服从和主动服从的状态中,而且能够极大地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它能使学生在内心深入产生一种对班主任的敬爱、敬佩、信赖之情。所以班主任必须在合理、适度运用自己权力和影响力的同时,更要加强自身在思想、道德、文化素质和心理等方面的修养,进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和知识水平,为学生树立起一种让他们足以信赖和效仿的人格榜样。班主任的威信必须从参加工作起逐渐树立,第一就是为人师表。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即身教重于言教。作为班主任,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一定要带头做到。要求学生讲文明、懂礼貌,自己首先要做到尊重和热爱每一位学生,不挖苦或讽刺他们。教师经常教育学生搞好团结,自己首先要做到和教研组的其他教师搞好团结,努力和学生做个知心朋友。这样一来,班主任的一言一行肯定会对学生起到无声的教育效果。第二,班主任要热爱学生,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高尔基曾经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爱谁。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好孩子。”由此可见,班主任要想真正地教育好每一位学生,就必须要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就必须热爱学生。另外,班主任的爱要努力做到面向全体学生,能够一视同仁,对待后进生更是要给予他们足够的耐心和爱心,把自己纯洁的爱心奉献给那些后进生,这也是自己高尚师德的一种体现。第三,班主任要精通各类教学业务,教一手好课。一个好的班主任必须能上一手好课,班主任一定要精通所教学科的各项业务,具备较高的业务素质,把课讲出特色,讲出水平,自己能得心应手地驾驭课堂。而且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要对学生进行较高水平的思想品德教育和人生的导航教育,从而使学生觉得班主任的课的确比起别的教师来说是技高一筹的,从而更加佩服班主任。第四,班主任还要正确发挥权力的作用和正确使用权力。如果稍微不注意,威信就会下降,并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所以班主任在奖罚及班干部的任用上要多加注意。

三、班主任工作要注重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

第一,在平时的教学中,班主任与学生要建立起一种融洽且平等的师生或朋友关系。这要求教师必须放下教师的架子,以朋友的身份出现,让学生从心理上接受你。平等是沟通心灵的途径,真诚则是开启心扉的钥匙,教师真诚平等地去对待学生,这样学生的情感才能真诚地流露,便于与教师沟通。有了这种融洽的师生关系,学生的心理上就少了一层负担,教育便多了一线希望。第二,班主任要注重以朋友的方式去和学生谈心,以一种与学生推心置腹的方式进一步触动学生的情感。这种教育方式更加有利于师生之间打破界限,使学生在一种愉悦、和谐的气氛中接受教育和学习,在宽松和谐的情境中进一步领悟道理,在情感交流的理解中逐渐获得一种心理平衡。教师要通过与学生的谈心,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努力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开导学生的思想,卸去他们心中的包袱。即使学生犯了错误,教师也不要急于批评指责,也要通过沟通、谈心、交流来解决问题,预防由于解决问题不妥而给学生造成心理上的障碍。第三,班主任工作中要注意情感效应。学生从父母的呵护中走到学校,对家庭和父母的依赖、依恋容易导致他们心理上出现一种失落感,他们需要情感上的补偿。班主任必须注意顺应学生的心理要求,像爸爸、妈妈一样用一颗真挚的爱心去关爱学生,真正走到学生之中,了解他们的想法,关心他们的温饱、病痛,当学生感知、体会到教师真诚的关爱时,便会有一种满足感,从而安心学校的生活、学习,接受教师的教诲,健康成长。第四,创造机会,发掘学生的潜能。心理学理论告诉我们,随着身心发展日趋成熟,每个学生都会有表现自己的欲望,当表现成功时则会产生由衷的喜悦,并能激发上进的激情。例如有这样一个学生,他原来纪律和学习都较差,但体育活动十分积极。在一次全校性的体操比赛中,他主动担任指挥员,并组织全班认真操练,结果在比赛中班级取得了年级集体总分第一名。他个人被评为优秀指挥员,于是教师抓住这个教育契机,肯定该生的良好素质及潜能,同时提出他在纪律方面存在的问题,鼓励他认真学习,知难而上。此后这个学生在纪律和学习方面都有明显好转。初中毕业后考上高中,参加全国数学竞赛获得了市三等奖。由此可见,人最可贵的是自身的潜在能力的挖掘和发挥。后进生一旦认识了自身的价值就会在以后的学习中迸发出无穷的力量。第五,因势利导,化自卑为自信。自信是争取胜利的源泉,在学习过程中,胜利和失败总是时常碰到的,我们在后进生的转化工作中要坚持积极引导,正面教育。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便很重视运用启发诱导的方式使学生能够主动接受教育,他的学生颜回对孔子的这种教育方法是十分敬佩的,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在今天,他的这种宝贵经验仍然值得我们每一位教师借鉴,所以我们要引导后进生找出学习上的差距,进一步分析原因,要把失败归咎于可补足的基础差的原因上,也就是要使学生明白:只要树立信心,积极进取,自己是完全可以赶上来的。我们经常看到,优生在学习遇到困难或成绩不佳时,不会因为一时失败而放弃取得好成绩的愿望,反而会促使他们坚持不懈地努力直到成功,而后进生在学习遇到困难时则把原因归结于自己能力低,脑子笨,产生努力也无法改变的自卑心理。因此,教师一定要引导后进生,将后进生的原因追究到精神不振,努力不够或学习方法不当的内部因素上,使后进生从自卑的心理和精神状态中解放出来。

四、创设良好的班级教育心理环境

班主任在工作中要创设一个良好的班级教育心理环境,创设一个良好的班级气氛也有助于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良好的心理气氛能形成催人奋进的集体风气,集体风气就像一座熔炉,能将社会的期望和集体成员的认识、情感、意志等优良品质同化,并内化在每个学生的精神世界里。在良好的心理环境里,热烈情绪的感染,勤奋好学的行为作风,高尚的道德风貌,鲜明的是非标准和优美的活动环境可使学生心情舒畅、奋发向上。良好的班集体气氛是通过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的形式发生影响的,由于班级里有良好的心理气氛,人际关系的紧密性,行为的准确、连续和持久性,它能减少教育者的教育痕迹,使学生自觉不自觉地把教师的教育内化为一种个体需要,并指向一定的目标,产生内在动机。这种无意识的反应留下的印迹和影响日积月累,天长日久可以由量变到质变,使学生的人格发生良好的预期变化。另外,生活在这种具有良好的心理环境下的学生,能够在学生之间做到互相理解、彼此真诚、坦诚相待,同时在师生关系上既能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期望,又能体会到教师对他们的爱心和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的态度。长此以往,这个班集体肯定会充满一种真诚、活泼、友爱、轻松、上进的健康气氛。在这个环境中生活的学生不但具有强烈的自信心和自尊心,而且能变得富有同情心,又能懂得体谅他人,具有自发的爱的能力、交际能力以及合作精神。总之,让心理素质走进班主任的工作当中,要靠班主任以个人魅力去塑造每一位学生的性格和意志,从而把班主任对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转化为学生心理教育实践的一个过程。

参考文献:

[1]黄海霞.班主任如何架起一座与学生沟通的桥梁[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4(10).

心理素质教育范文篇10

关键词:语文教育;中学生;心理素质

经常会听到有的人会说到心理素质差这种类似的话,怎样才算是好的心理素质,简单的说就是良好的乐观向上的态度,现在中学生们在这个叛逆的时间里,很容易脾气暴躁,脑子一根筋的时候,学生在学校学习,不仅仅只是学习知识,重要的也是教会他们做人的道理,心理素质的教育也必然的,一个重要的关键。

一、在中学生语文教育中心理素质教学出现的问题

1、中学生对于语文教学出现的反叛心理

现在的中学生们因为社会的发展进步,对于了解的东西也越来越广泛了,那么在中学生现在学习的过程中,很难避免一些心理的碰撞,再加上这个心理敏感的年纪,很容易出现心理扭曲的状况。他们这个年龄段中,不仅仅只是在学习上会有恨得烦躁,在其它的情感等因素中也会有很多的烦恼情绪,然而中学语文,本身学习诗词和文言文类的课程比较多,很多文章也都需要背诵,那么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就会有非常反叛的心理,上课就不想听讲,老师一开始念文章,就觉得非常想睡觉,老师如果开始责怪,可能还会引起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争吵,现在的学生们品行都比较不容易拿捏,因为他们很多时候都会心事更多的放在自己的内心,会在某一个时间中爆发出来,作为老师其实都是很明白这一点的,所以有的时候可能会更多选择一些放任,想到过的责怪可能给学生造成更大的反叛心理。在中学生的语文教课中,因为大部分的文章背诵,让学生们感到头疼,外界的一些美好的事情会另学生无法完全静心的进入学习的环境中。再者,男孩子在语文教学中的反叛一般都是比女孩子要多出很多的,通常男孩子对文科的兴趣都会比较浅淡,而男孩子在这个青春时期的叛逆也是比女孩子要重的,所以在语文的教学中,男孩子的反叛心理也会更重的,在这方面的教学中,学校及老师都要用更理解的态度和方式进行教学。

2、中学生在语文教学中出现的不自信心理因素

中学生在语文教学中出现的不自信的心理,可能很多人会觉得怎么会有不自信,但其实针对现在的中学生们确实存在的,这种不自信心理的表现其实也是非常显著的,就比如说,因为上课回答不出老师提出的问题,而后就不会再想要回答问题的想法,这就不自信的表现,还有背诵文章,看到多数人都已背诵完毕,自己内心其实还是会着急的,就算他是不想学习的那种态度,但内心的潜意识中还是会有想要背诵的想法,只是在某种程度上,会出现放弃的心态,其实这些都是在语文教学中出现的不自信的心理,再加上,班级人数众多,点名的时候总会迎来同学的围观,这样的情况,在学生的内心上隐约也形成了一种压力。

二、在中学语文教育中对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实施措施

1、培养中学生在语文教育中积极的学习态度

在中学生这个阶段他们处于反叛的年龄,所以在语文教育上,我们就更应该针对这样的情况对中学生的心理素质作为教育方向。语文对于中学生来讲是相对比较轻松的,因为有了自己的理解,有了自己的思路,相比数学和英语而言没有太高难度的理解,所以课堂氛围相对比较轻松,就算是偶尔的周走神瞌睡影响也不大,就是因为这样的环境氛围,让中学生在叛逆阶段对于语文没有太多的学习积极性,也没有太大的求知欲望,只要记住课本基础知识就好了,这是大多数中学生的通常心理想法。所以对于语文教育中,想要让语文教育让中学生得到重视,就应该加强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也正是利用教学课堂氛围轻松这一条件,让学生通过教学时的对话更加和语文亲近,让他们在其他难度较大的科目上受到的挫败在语文课堂上可以找到安慰,让他们更加亲近语文,在语文课堂上放松的同时对语文也有享受的心理素质存在。这样才能更好的培养良好的学习心态,养成有良好的学习习惯。

2、培养中学生在语文教育中的自信心

自信心对于中学生来讲是极为重要的,通常就有这样的一个情况出现,很多在小学时候就是班级上的佼佼者,但是上了中学就会面临更多比自己学习优异的同学,所以自信心就会相对减弱甚至怀疑自己的实力。而往往出现差异的就是英语以及数学甚至是物理生物等学科会出现较大的差异,语文的差异却不大,这让中学生在某种意义上对于自己的语文就没有了太过于关注的概念,但是往往这样的忽略让自己在学习上更加的困难,因为学习成绩的差异人让中学生没有以前自信,对于叛逆时期的中学生来讲,也许会因此变得更加的‘破罐子破摔’,所以对于提高中学生的自信心,加强他们的心理素质建设是已将非常重要的事情。往往在语文教育中,很多文言文古诗词或者是阅读理解都会有教育的作用,所以在平时的语文教育中,教师对于学生的鼓励是很重要的。比如说一个差生,虽然他的成绩不好,但是他的字却写的非常的漂亮,那么这个时候,教师可以通过这一点,说这位同学的作文字写的很漂亮所以得了高分但是不完美的是内容有些过于牵强,如果内容在好一点一定可以得到更好的分数,还可以让这位学生参与到每次的学生办黑板报的班级活动中,让他对自己的字感到自信,从而喜欢写字,在某一方面有一个自信的点,在学习方面才能有更加自信的表现,所以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不同优点,来进行对学生的不同程度的赞美让他们在学习语文感到轻松的同时也知道教师对自己的关注,从而在语文课堂上有更加积极的学习态度。

三、总结

在语文教学中针对中学生的心理素质,对中学生进行不同方式的教育,让中学生在语文课堂中受到关注,让中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优点,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更加自信,这样才能实现语文教学在中学生教育中的价值。在中学生语文课堂中让学生呈现出自然放松的学习状态,通过语文的亲和力让中学生青春期的反叛心理得到缓解,并且让教师发现学生的优点以及不吝啬的赞美,促进中学生的自信心,让他们在学习语文的课程中更加具有积极性。中学生语文教育和学生的心理素质是相辅相成的,所以注重语文教育,加强心理素质对于中学生来讲是件极为重要的事情。

作者:刘作玖 单位:重庆市荣昌区清升镇初级中学

参考文献:

[1]孙慧玲.我国高中语文教材编制模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

[2]胡根林.语文科文学课程内容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