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辅导教育范文10篇

时间:2023-10-23 17:22:36

心理辅导教育

心理辅导教育范文篇1

1.1朋辈心理辅导的概念

对于朋辈心理辅导的概念,不同学派的学者有着不同的观点,一种相对统一的观点认为:朋辈心理辅导是指由受过半专业训练并在专业人员督导下的人员,运用积极聆听、问题解决的技巧以及关于个人成长和心理健康的知识,对需要帮助的朋辈提供倾诉、支持或咨询的服务。

1.2朋辈心理辅导的特点

1.2.1准专业性

朋辈心理辅导既有别于同学间的人际交往,又区别于专业的心理咨询,朋辈心理咨询员虽然接受过专业训练,掌握了一般的心理咨询技能和规范并要求定期接受督导,但不论是咨询效果还是专业程度都有别于专业的心理咨询。因此,我们通常把朋辈心理辅导又称为“准专业心理咨询”。

1.2.2自主性

朋辈心理咨询员虽然要经过选拔和培训,但是这都是建立在学生自愿的前提条件下,朋辈心理辅导是一种学生自主发生的利他行为。这种自主性是相互的,一方面是指朋辈心理咨询员主动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另一方面,也是指学生在存在情绪困扰的时候,主动地找身边的朋辈心理咨询员寻求帮助。

1.2.3便捷性

当前心理健康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学生在面对心理问题时不再选择一味地逃避或是隐藏,更多是寻求帮助,但高校专业的心理健康老师毕竟有限,而且一般都需要预约,这就给学生造成了很大的不便。朋辈心理咨询员由于空间上的接近性、关系上的亲密性、所处环境的相似性,更容易与学生建立相互信赖的咨询关系,通过倾听相互鼓励安慰,并根据自己的相同经历提供解决方法。

1.3朋辈心理辅导的原理

1.3.1社会学习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们的很多行为都是通过角色示范学习的,人们的社会行为往往会受到所能直接观察到的行为结果和他人的角色示范的影响。朋辈心理咨询员在帮助他人解决心理困扰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提供了一种可供求助者参考的角色示范,并通过一种榜样示范的作用提供解决问题的模式。

1.3.2参与教育理论

参与教育理论认为,参与是学生从社会生活中发展认知和学习经验的主要途径。朋辈心理咨询员在进行朋辈辅导的同时,不仅帮助求助者解决了心理困扰,同时也提高了自己心理健康调节的水平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了“自助—助人—互助”的机制。

1.3.3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的需求从低级到高级可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会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五个等级。在朋辈心理辅导中,不仅可以通过积极倾听、共情等方式满足求助者的安全与归属感的需求,而且在辅导的过程中,朋辈咨询员与求助者通过相互尊重建立相互信赖的关系,更能满足大学生尊重他人并得到他人尊重的需求。

1.3.4积极心理学观点

积极心理学的观点认为,朋辈心理辅导是指通过接受专业培训与督导的大学生,在掌握一定的心理技能和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理念的基础上,以自愿帮助他人解决问题和自我成长为目的,通过多种形式所形成的互助性的辅导关系,是朋辈心理咨询员在大学生间开展的一种积极的人际关系互动的过程。

2实施朋辈辅导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

近年来,随着在校学生人数的不断增加,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压力也越发增加。除了从根源上扩充专业的师资力量,组建准专业化的朋辈心理辅导体系也是一个长效性的解决途径。朋辈心理辅导不仅可以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加强心理健康实践教育,弥补高校心理健康教师与学生人数不匹配的缺口,而且有助于学生开拓自我教育的途径,开发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思路,推进人文关怀的校园文化与学风建设。实施朋辈心理辅导对高校的心理健康工作无疑会发挥独特的作用并产生良好的效果。

3朋辈心理辅导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积极作用

3.1是专职心理老师的重要补充力量

近年来,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在校学生思想状况和生活背景的复杂性和多样性,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压力也越来越重。目前,大部分高校的心理健康工作都是由辅导员兼职担任心理辅导员,发现需要深度辅导的案例才向学校的心理健康中心上报寻求专业的指导。这样一来,学生受到咨询的范围就大大缩小,而且在时间上也会有所迟滞。而朋辈心理咨询员与学生具有相同或相似的情感经历或体验,更容易拉近彼此的距离,而且便于交流,容易产生共鸣。根据专家研究表明,当大学生出现心理压力需要寻求帮助时,最先倾向于向朋友倾述,其次是选择沉默,再者是长辈,最后才是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当学生遇到问题时,最先想到的是向朋友倾诉,向同龄人敞开心扉,倾诉烦恼。此时,如果朋辈心理辅导员能以真诚的态度,认真倾听并安慰求助者,给予合理的指导,大多数情况下,求助者都能做出合适的抉择,顺利地度过心理困扰。朋辈心理辅导为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一个高效便捷的途径,不仅改变了传统的由专业老师进行辅导的模式,而且还给学生提供了榜样的作用,是对专业心理辅导员队伍的重要补充力量,减轻了高校心理健康工作的压力。

3.2是架构高校三级心理健康教育网络的中坚力量

为了提高处理心理危机事件的能力和效率,多数高校都建立了三级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机制。第一级为学校学生处的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主要是全面统筹地负责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点关注需要深度辅导的人群并给予帮助;第二级是由各学院主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牵头和辅导员组成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站,主要是针对各学院的具体情况,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第三级是由班级心理委员和朋辈心理咨询员组成的朋辈心理咨询团,主要是负责及时地反应情况并收集相关的信息。高校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重难点在于不能及时地发现异常心理学生的情况和不能在平时的生活中给予帮助和指导,然而朋辈心理辅导员就正好能起到这个关键性的作用。朋辈心理辅导体系的建立,不仅有利于快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有利于分层次地开展心理教育工作,而且能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的整合和利用,推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规范化和科学性。

3.3是大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成长的潜能力量

进入校园生活意味着人生进入了一个新的高度,每一个大学生都希望自己的校园生活丰富多彩,充满正能量。如何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素质和能力,成为一个合格的高素质人才是每一个大学生所希望实现的目标。在朋辈心理辅导的过程中,能让每一个参加培训的人对生命有新的感悟,对生活有新的梳理,对未来有合理的规划;使每一个朋辈心理咨询员提高抗挫折的能力,养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形成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渴望帮助别人,在帮助的过程中体验“存在价值”,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去帮助他人。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可以扩宽大学生自我教育的范围,更能使大学生从被动受教育的客体转变为自我教育的主体,从而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3.4是构建“人文关怀”校园文化的保障力量

构建“人文关怀”的校园文化,不仅是社会进步的体现,更是大学生健康成长对校园文化建设的需求。实施朋辈心理辅导,一方面朋辈心理咨询员在接受培训之后,在遇到有心理困扰的同学,会用自己积极乐观的态度,尽自己最大的主观能动性去帮助他人,在一种和谐的互助关系中,促进自己和他人的成长;另一方面,当他人接受过朋辈心理咨询后,也会心怀感恩,在别人需要自己帮助的时候伸出自己的援助之手。这不仅促进了大学生健康成长的两性循环,而且为构建“人文关怀”的校园文化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力量。

4结语

心理辅导教育范文篇2

[关键词]心理辅导;德育工作;职业教育

一、“心理辅导”与“德育”工作两者间的关系

“心理辅导”和“德育”有着共同的目标,即在教好书的情况下,育好人。但在具体施实这个目标的过程中有着它们各自的特点。它们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差异:“心理辅导”和“德育”在育人方面相同,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拥有各自的方式。两者的独特之处表现在:

1.理念上的差异。德育主要是将在校学生按照我们社会的发展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政治立场、世界观以及道德品质等方面的教育。它是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辅导是学生在校的任何活动中都有心理现象,对此采取的一定态度,如满意、喜爱、恐惧、愤怒、厌恶等这些现象就是人们常说的情绪。学校教师给学生对社会的认同提供正确的认识咨询安抚和心理疏导。

2.工作内容上的差异。两者在工作内容上存在交叉关系,如在社会公德教育方面,在确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方面有着共同关心的问题。除此之处,两者都有着各自的工作内容和着重点。德育的主要内容是对职业学校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共产主义教育;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教育;共产主义理想教育;纪律和法制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热爱劳动和爱护公共财物的教育以及团结友爱和文明行为习惯的教育。通过学校的德育,我们要将学生培养成为企业、工厂中的具有吃苦耐劳,遵章守纪、团结协作、服从组织的熟练的技术员工。

职业教育中的心理辅导内容主要是在校教师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让学生认识自己以后的职业角色。(2)通过谈心座谈等方式了解学生的自我职业。(3)让学生结合自身特点,确定自我职业趋向。(4)通过心理辅导使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从熟练程度上和思想上有个充分的准备。常言道:“量体裁衣衣更美”。通过了解学生的心理活动、心理特征和在校表现,对学生进行正确的职业心理疏导,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和社会责任感。

3.工作原则上的差异。两者在进行工作时,所采用的工作原则有所不同。如:思想政治工作者在工作中有着明确的价值倾向,在正确与错误、是与非、对与错的问题上通常是直接了当地作出评判;然而心理辅导者却是不急于让当事人作出价值判断,而是通过帮助学生理清事实,澄清理念,培养学生的选择力和判断力,最终由学生自己主动作出合理的评判。这种处理问题的不同原则,看似有些矛盾,但从实践的结果来看,它比较适用于解决不同性质的问题,或比较适用于解决问题的不同阶段。

二、“心理辅导”是“德育”方法的有效补充

“德育”是把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转化为受教育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渗透于学校全部教育、教学活动中,中国学校德育的最重要内容是革命的理想、道德和纪律,基本任务是促进学生共产主义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当今的德育是教师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活动,它包括:法制教育、心理教育、环境教育等多个方面。作为“传道、授业”工作与今天的“德育”、“心理辅导”工作有着相同的目标。在目前学校的教学工作中,就传统的德育工作而言,有些教育工作者对“心理辅导”的目标、方法以及作用等熟悉和了解的不够。其原因就是“心理辅导”工作目前还尚未得到普及,人们还缺乏如何进行“心理辅导”以及进行这项工作的方法和技能方面的认识和经验,另外还需要教育工作者不断学习和补充相关的知识,对此问题的认识。即职业学校的教师要提高认识,与时俱进。

职业学校的“心理辅导”和“德育”的对象主要是针对学生,它们的基本职能都是“育人”。在实现“育人”这个目标前提下,“心理辅导”对学校的德育工作起着积极和行之有效的作用。

“心理辅导”着重学生的情感、动机、兴趣等个性方面的发展,其特点是容纳并重视学生个性的差异,注意发挥学生的自主精神,强调学生依靠自我探索来解决所面临的问题,即培养学生自己独立解决和处理问题的能力,最终实现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育人目标。“心理辅导”的这些特点是对职业学校德育教的有力配合和重要补充。在职业学校的教育中,将“德育”和“心理辅导”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教学不是可能的。采用两者结合,相互渗透,既不是要我们使用传统的德育方法解决学生的一切心理问题,也不是要我们用“心理辅导”来取代德育,而是在辩证统一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两者“育人”活动中的独特作用,通过运用不同的方法来实现共同育人这一最终目的。

三、德育中“心理辅导”的重要意义

德育是职业教育中一项十分重要的教学工作,“心理辅导”是对学校教学工作,尤其是对德育工作积极、重要的补充。那么“心理辅导”对职业学校德育工作有何重要意义呢?

1.“心理辅导”为职业教育实施德育营造了一个积极的空间。一个学生在接受职业技术教育的时候要有一个良好的心理准备,“心理辅导”可为顺利实施德育提供良好心理背景,打下一个良好的心理基础。学生要养成良好的品质,他自己就必须做到,正确认识自己,能给自己定位,要有爱心、责任心,能够正常与他人沟通交往,能正确表达自己的思想,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如果不能具备上述起码条件,他就会失去接受“德育”教育的机会。心理辅导上要让学生学会自我调节,自我调整,选择正确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目标,正常施展自己的才华,成为社会上一个有健全人格的人。假如我们的学生缺乏这些日常社会生活当中做人的基本要领,他们的思想品质、政治品质和道德品则会因为缺乏坚实的心理基础而会终究落空或将一事无成。

2.“心理辅导”进一步完善了“德育”的内含。职业学校的德育教学工作主要是对学生进行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法规等行为规范教育。旨在为国家、社会和企业培养有专业技术的工人。德育内容规范方面的要求,但对学生成为过程中的一些基本层的问题,如:人际交往问题,处理同异性的关系问题,如何对待生活中的挫折问题。如何调整情绪状态,如何发挥个人的主创意识问题,如何给自己定位的问题,如何确定自己的学习方向和目标等问题。而上述问题却实实在在地存在于学生的现实生活中,由于缺少更好的解决办法,所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学习专业技术的积极性,影响着学生的思想、情绪和行为。纵观这些问题,“心理辅导”可为解决这些棘手问题的一剂良药。由此看来。“心理辅导”完善了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目标和内容,它使德育的内涵更加丰富、更加贴近学生生活,更有利于学生的培养和成长。

心理辅导教育范文篇3

关键词:心理辅导;中职班级管理;实践应用

在中职班级教育管理过程中采用团体心理辅导形式,其主要是通过班级内部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往、相互作用,让成员能够在开展的丰富的心理活动过程中探讨自我,尝试改变自身学习行为的一种方式。团体心理辅导方式是一种技术性非常强烈的活动,需要丰富的理论知识作基础。其中,团体心理辅导在中职班级教育管理中的应用主要包括下列几个方面:

一、增强班级归属感,提升班级凝聚力

在当前中职班级教育管理过程中,一个主要问题是班级凝聚力较低。因此,为了有效增强中职班级教育管理的归属感,提升班级管理的凝聚力,便需要开展以“班级团队合作”为主题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其中,具体操作步骤如下:一是根据实际情况设计班级问卷,以此了解学生对班级团体活动的反应,再根据实际情况设置“培养团队精神”的辅导活动。其中,在活动开展过程中应该合理设置班会课和自习课的时间,并要求学生在活动开展之后谈谈体会和感受。例如:可组织学生开展“大风大风吹一吹,大风大风吹过穿白衣服的人……穿白衣服的同学应该主动站出来”。心有千千结,一排好队伍,牵手自己左右边的两个人打乱队形后自由活动,当听到口令之后再按照原来的状态牵手。通过设计这样的活动过程,能够组合成为一个个结点都非常混乱的队形,让学生思考如何才能够解开这些结点,或者采取怎样的方法才能够解开这个队形的死结呢?促使同学们积极进行思考,有利于增强整个中职班级的归属感。

二、加强同学间的交际,改善同学关系

在中职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很多学生与学生之间都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主要原因是中职学生尚未正确认识自我,缺乏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所以在中职班级教育管理过程中,老师应该引导学生与学生进行相互交流,让学生能够在相互交往的过程中学会正确认识自我,学会重要的人际沟通技巧,从而达到促进学生成长的目的。其中,在活动开展过程中,主要开展5—6次。下面就是一次重要的辅导过程:暖身活动,让所有参与活动的成员站在下面听管理者宣布规则,并相互探讨活动完成的关键点是什么?分析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对人际交往的帮助和影响?深入理解人与人之间的沟通问题?相互交流活动角色扮演的心得?设计折纸游戏。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相互交流活动开展的重要性,分享参与活动的心得体会。除此之外,老师还可组织学生积极参与认识自我、增强自信、异性交往的主题活动,充分利用团体心理辅导理论知识,让整个中职班级变得更加融洽。

三、积极参与学生活动,引导学生乐观成长

在中职班级教育管理过程中,老师扮演着引导者的角色,需要全身心投入中职班级教学活动中,坚持用积极乐观的态度对待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健康发展。其中,老师应该密切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动态,对学生表现较好的情况给予一定的鼓励。同时,应该充分发挥小组的作用,帮助学生在相互合作、相互沟通的过程中提升学习水平。例如:中职班级在开展学生活动的过程中,老师应尽量将性格外向的学生与性格内向的学生混合在一起,采用叠加介绍的方式,帮助学生快速认识其他学生,降低彼此之间的陌生感,从而让学生在融洽的氛围中快乐成长。

四、有效管理情绪,缓解焦虑心情

在学生的日常学习过程中,难免会遭遇挫折和困境,如:失恋、考试不过和竞选失败等。部分学生在面对上述情境的过程中不懂得宣泄自己的情绪,常常感到非常压抑,情绪低迷,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因此,在中职班级教育管理过程中,可以合理采用团体心理辅导形式,首先,应该学会正确处理情绪。其中,老师可组织学生开展“情景大考验”的游戏,明确列出学生日常生活中较为常见的困惑情绪,组织学生上台表演,在表演过程中交流自己的情绪。同时,让学生采取“头脑风暴”的方式,学会正确处理困惑的情绪。其次,让学生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老师可组织学生进行情绪表达训练,让学生通过表演自己穿衣服并询问大家意见的情景,并让三位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的回应,讨论哪一种方式更好?通过创设这样的活动过程,能够让学生全身心投入情绪表达技巧的大讨论过程中。这样有利于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学会考虑他人的感受,学会使用深呼吸缓解紧张和焦虑的情绪。总而言之,由于中职学生正处于身心快速发展的关键阶段,直接决定了学生在生活中存在各种问题,如:青春期叛逆、学业困惑等,尤其是心理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将在较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健康发展。因此,中职老师在设计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科学合理的团体活动,发挥良好的引导作用,从而推动学生健康成长,促进班级学生和谐发展。

作者:王永寿 单位:江苏省惠山中等专业学校

参考文献:

心理辅导教育范文篇4

关键词:小学;德育教育;心理辅导;有效策略

在小学教育实践中,德育教育是应该予以重点关注的内容,良好的德育教育对于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但是从当前的小学德育教育实践情况来看,其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是提升德育工作质量的关键。心理辅导工作是德育教育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如果能在小学德育教育过程中做好心理辅导工作,将对提升德育教育质量起到十分积极的作用。因此在当前的教育形势下,深入分析做好心理辅导工作的有效策略,对于促进小学德育教育质量提升具有十分积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做好心理辅导工作对于小学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1.1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升德育教育质量

在小学德育教育过程中,老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参与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德育教育的实际作用,引导学生主动的学习和探索新知识,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老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但是在传统的德育教育模式之下,由于老师的讲解占据课堂的绝大部分时间,学生普遍缺乏学习信心,对老师的依赖程度比较高,学习过程中也没有独立思考的时间,一直处于较为被动的地位,即使有自己的想法,也不敢直接说出来,长此以往,将严重影响教学质量。在小学德育教育过程中做好心理辅导工作,可以改变这种低效率的教学形式,有效挖掘学生自身潜力,激发出学生对于德育知识的探索欲望,使学生逐渐树立起良好的主体性意识,从而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消除对新知识的恐惧心理,建立自信心,不断提升综合素质。

1.2符合教育发展趋势的整体要求

在当前的教育发展趋势下,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给传统教学形式带来了全新的发展契机,素质教育观念逐渐深入人心,这是教育形式发展的主流趋势,也是基本要求,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促进学生学习和发展,进行教学形式的创新和变革已经势在必行。在小学德育教育过程中,传统教学形式逐渐暴露出了较多的不和谐因素,应试教育观念影响严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难实现自主学习,思维能力也受到了较大的局限,这显然不符合当前教育的主流趋势。在小学德育教育过程中做好心理辅导工作,突出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能够让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突破能力提升的瓶颈,逐渐形成自己的独立思维能力,符合当前教育发展的整体要求。

2当前小学德育教育在心理辅导工作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心理辅导工作过程中缺少明确的目标,辅导较为随意

由于教师的自身素质存在差异,心理辅导工作方式也有很大的差别,因此在工作过程中也会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性,但是不管采取哪种心理辅导工作方式,其主要的目标都是相同的,工作手段也都是为了提升小学德育教育质量服务。所以在小学德育教育工作过程中,老师在进行心理辅导工作的过程中,应该有较为明确的工作目标,这样在进行工作形式设计和规划的过程中才会更加具有针对性和指向性,为德育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奠定良好基础。但是在当前的小学德育教育过程中,部分老师存在缺乏明确工作目标的情况,德育工作过程也较为随意,缺少科学合理的工作规划。一些老师以德育教育大纲为指导,没有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心理辅导工作优化设计,从而导致实际工作与教育目标相互偏离,影响了小学德育教育工作的整体质量。

2.2心理辅导工作方法的应用过于形式化,缺乏实质性意义

新一轮课程改革已经进行了一段时间,也取得了一定的初步成效,随着课程改革的进行,一些较为新颖的教学方式也逐渐涌现出来,这些教学方式中有很多都是非常有效的,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改变了传统的工作形式和教育观念,大大提升了教学的整体质量。但是在此过程中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由于一些小学教师的固有教学观念影响,对这些全新教学形式的接受程度较低,理解上也存在一定的偏差,因此在实际工作的过程中,这些教师又受课程改革趋势的影响,追求心理辅导工作形式创新,仅仅进行形式上的应用,有些教师甚至过于追求教学形式而忽略了德育教育的最初目的,表面上看,老师较好地应用了新的心理辅导工作方法,但是实际上却并未发挥教学方法的预期作用,有时甚至因为追求教学形式而耗费了大量的德育教育时间,影响了德育工作的整体质量,这是得不偿失的。

2.3心理辅导工作过程缺少启发性,无法发挥德育教育的实际作用

在素质教育观念的影响下,当前的小学教育应该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主要教育目标,因此在小学德育教育过程中,老师应该时刻以这一教学目标为指引,合理规划课堂教学模式,进行科学的课时安排,不断创造机会启发和引导学生,帮助学生提升综合素质,形成持续学习的基本能力。但是从当前的小学德育教育情况来看,这一教学目标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实施,老师在心理辅导工作过程中一直采用传统的形式,过于追求工作进度和学生考试成绩,不注重启发和引导学生,学生在这样的工作形式下,繁重的课业压力已经疲于应付,根本没有多余的精力进行主动思考和探索,更深层次的知识也很难挖掘,影响了心理辅导工作的整体质量。

3小学德育教育中做好心理辅导工作的有效对策

3.1注重心理辅导工作的系统性

在教学实践中,知识都是具有较强系统性的,因此在学习过程中也应该遵循系统性原则,以免割裂知识的整体性,造成理解障碍。在当前的网络发展时代背景下,碎片化的信息知识充斥着整个网络,受此影响,当前部分老师在小学德育教育过程中也实施碎片化教学,不注重知识的连贯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都是片面性的,缺乏体系性理解,在实际运用的过程中也不能及时想到有关知识,对学习效果造成了较大的不利影响。因此,为了有效提升小学德育教育过程中心理辅导工作的整体质量,发挥心理辅导的实际作用,应该注重辅导工作的系统性,并且在进行心理辅导的过程中进行合理规划,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德育知识体系,缕清知识的来龙去脉,以德育教育目标为主线,找出关键连接点,将心理辅导工作深入到小学德育教育的各个环节之中,把握心理辅导的系统性和整体性,有效提升小学德育教育质量。

3.2心理辅导工作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开展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并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根据自己既有的知识体系,不断丰富和完善新知识,构建知识框架,从而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这些都是学生应该主动完成的。但是在传统的教育观念之下,学生的主动性并没有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在德育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完全被老师的讲解所取代,学生完全按照老师的思路进行学习,缺少主动思考的过程。同时,各种条条框框的约束也将学生限制在既有的空间之内,创造性和学习思维得不到有效发挥,影响了小学德育教育的整体质量。因此,老师在进行心理辅导工作的时候,应该充分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创新心理辅导工作形式,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进行思考,改变以往被动接受知识的弊端,使学生逐渐养成独立自主的学习习惯,增强学习信心,为综合素质提升奠定坚实基础。

3.3发挥心理辅导工作的优势,有效提升小学德育教育质量

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之下,教学方法的应用,其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相关知识,提升教学质量,简单的形式上的应用是无法达到预期目的的。因此在小学德育教育实践中,应该充分发挥心理辅导工作的优势作用,对此,首先应该注重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及时更新教师的传统教育观念,对心理辅导工作进行深刻认识,能够牢牢抓住心理辅导工作的实质,这是做好心理辅导工作的第一步,在之前的小学德育教育实践中,心理辅导工作之所以没能发挥应有作用,其主要原因就是教师的理解程度不够,仅仅进行形式上的应用,从而大大降低了应用效果。其次,老师应该将心理辅导工作与小学德育教育进行完美融合,由于学科性质不同,因此在运用心理辅导工作的过程中,应该深入研究德育教育的自身特点,然后与心理辅导工作进行个性化融合,不能一味地照搬其他学科的教学经验,这样才能实现提升德育教育质量,促进学生更好成长和发展的实际作用。

4结语

心理辅导工作是小学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老师在德育教育过程中,应该对心理辅导工作给予足够重视,不断创新和改进心理辅导工作形式,注重心理辅导工作的系统性,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有效提升小学德育教育工作的整体质量。

参考文献

[1]于大勇.小学德育教育如何做好心理辅导工作[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2015(2):23-23.

[2]于大勇.小学德育教育如何做好心理辅导工作[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2015(38):23.

[3]黄金双.浅析德育与心理辅导的对立统一性[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5(36):74.

[4]程显新.中等师范学校如何强化德育心理教育和辅导工作[J].职业,2016(20):50-51.

[5]梁剑伟.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实施方案研究[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7(39):164.

心理辅导教育范文篇5

关键字:大学生;团体心理辅导;思想政治教育

一、团体心理辅导是什么

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把人类描述为社会的和政治性的动物,终生都生活在或大或小的团体中,但是也生活在不同的群体内。美国著名心理治疗师欧文•亚隆指出“人们内心的困扰均来自人际关系的冲突,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利用团体的动力去化解”[1]。团体关系伴随着我们出生的那一刻。人们在自我的认识中,通过观察、学习、体悟,把握各种各样不同的关系,个体不会依靠单一的力量去实现职业生涯和家庭幸福等重要的环节,团体的力量不可或缺。团体心理辅导是指在团体情景下进行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是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以发展良好适应的助人过程[2]。团体心理辅导通常有1~2位指导老师作为主持,参加人员最少3~5人,多则甚至几十人,围绕一个大家共同关注的话题,指导老师通过设计不同的活动进行有目的引导,让所有参与者参与其中,深入理解和探索自我,接纳自我,学会真实的表达自我,倾听并支持他人,提升自我的觉察能力,建立内在的安全感和信任感,接受新观念与挑战,体验到发生在内心深处的改变,获得内心的成长和社会支持力量,最终获得人格发展与成长。

二、团体心理辅导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优势

(1)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特性,提升他们的自我效能感,在尊重与理解的基础上,积极回应并解决他们的问题和困扰,发挥团体的能动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促进大学生进行自我探索和成长,引导学生在不同的环境中展现自己,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大家在团体之中通过相互滋养,相互吸收,使得每位成员愿意主动自我展现,探索自我,愿意把自己内心的想法由内部转向外部,引发学生对于内心困惑的深层理解,促进他们能够进行心理自助。(2)大学生通常以自我为中心,人格尚未成熟,观念和行为易受到他人的影响,心中对于集体意识淡薄,在一定程度上不认可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益处。团体氛围良好的情况下,成员极容易表露自己个人经历和内心深层次的感受,通常会出现回避或是怀疑的心理,指导老师需要在以行为和事实的基础上,对分享者进行尊重和非言语的支持,不断增强这种信任感和归属感。在团体中,成员之间通过分享、共情、体验等方式,增进了彼此之间的了解与认同,对集体产生了归属感和安全感,进而产生了对集体的认同感,凝聚力自然会得到增强[3]。(3)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往往需要依靠学校的规章制度和班级纪律管理来协助开展,但是大学生都是成年人,有自己的思想和个性特征,对于特别生硬的规定往往存在一些叛逆心理,通常会导致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比较疏远。在团体心理辅导中,教师和学生不是对立的关系,而是同伴式的关系,迎合了大学生内心的需求,启发学生进行反思,相互进行分享和理解,大家共同讨论,既能够有效实现达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同时有助于建立同伴式的师生关系。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运用团体心理辅导需要注意的问题与讨论

(一)团体心理辅导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注意的问题。(1)专业原则,高校大多数以班主任和辅导员进行思想政治工作,而团体心理辅导工作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性,如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简单地把自己在实践教学中的工作方法与团体辅导相结合,最终结果是无法达到设定的目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参加有关于团体心理辅导的理论和技能的专业训练,必须具备团体心理辅导的素质和能力,从观察者的角度去积极给予成员反馈,明确自身角色上的转化,觉察每个成员的独特价值,这样才能最大化的发挥团体心理辅导的优势。(2)平等原则,承认每个学生具有的独特性和唯一性,对待所有的学生一视同仁,每个学生与指导教师在人格上具有平等的位置;在思想政治教育和团体心理辅导的过程中,教师应以平等的态度,按照学生所作所为、学生所思所感的本来面目去了解学生,站在学生的角度看待问题。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师总是以说教为主,明确地指出对错,指导的方式多以强制性为主,而处在青春期的学生,面对这种强制生硬的方式,总会引起学生的反感情绪。在团体心理辅导中,指导者会设定一种自由、平等、轻松的氛围,设定共同的团体目标并通过这个目标使成员意识到如何去面对种种问题,相互支持并鼓励表达自己的想法、经验、体会,是一种相互交流、分享的过程,而不是推断或评判他人的行为。在这一过程中,指导教师要降低自己的身份,真正融入团体中,真诚对待团体的每一位成员,相信他们无限的潜能,都将会有能力获得自我的成长。(3)保密原则,所有在团体中讨论和分享的事情都将留在团体,不能在团体之外谈论团体的内容、观察或反应,在团体之外的任何讨论都应该只与自己有关,在团体之外,对于别人的讨论都是违背保密原则的。在团体心理辅导中,不论团体的大小,大家围坐在一起,相互平等,指导教师和成员之间互相形成的一种信任得氛围,在活动过程中随着次数的增加,大家很容易敞开心扉,交流中往往会涉及一些个人比较私密话题,当然,这些私密的话题讨论会对成员内心的成长提供帮助,但如果这些私密的话题被恶意暴露,将会对成员造成很大的心理伤害。(二)团体心理辅导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讨论。1.关于话题讨论的问题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会有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也不是都可以通过团体心理辅导的形式得到解决,一个团体的确定是围绕着一个共性的话题,围绕着思想政治教育的突出问题来设计活动主题,不仅要符合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同时团体活动也需要学生通过体验参与而收获一些感悟,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学生的认同感,在解决问题方面更容易引发团体的智慧,引起其情感上的共鸣,团体的动力系统也得到了保障。另外,团体心理辅导不能因为团体活动而设置一些吸引学生来参加的标语,虽然会带动大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但在讨论时缺乏深层次的思考,失去教育的意义。因此,团体心理辅导活动不仅要思考在话题的选择上和话题讨论的深度方面做引导,必须把握高校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心理动态,不能选择个别学生或是学生一时的心理困惑。2.明确团体心理辅导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区别根据上文所指出的团体心理辅导的定义,团体心理辅导是在设定情境下进行的活动,通过情感层面的交流,以学习和观察为方式,最后得到自身能力的发展和互助能力的提升。因此,团体心理辅导更多的是侧重传授心理调适的方法,注重体验和引导,并且鼓励成员表达自我,无条件的接纳和关怀成员。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和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对社会成员进行有目的、有组织和有计划的影响,使他们形成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活动[4]。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侧重对学生思想、道德、政治方面进行指导,并且通过榜样的典型作用积极引导学生,端正学生的政治立场和思想觉悟,以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

总之,团体心理辅导是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点为基础,在思想政治教育丰富的“土壤”下进行的。通过团体心理辅导这样的助人自助的活动,通过游戏或是交流拉近彼此间的距离,共享经验,会使得大学生认识到,你并不是一个人在处理这些问题,或许你可以通过一个团体,给别人带来某些积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欧文•亚隆.团体心理治疗--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0.

[2]樊富珉.团体咨询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125-132.

[3]田淑梅,秦泗岩.团体心理辅导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2006(7):73-74.

心理辅导教育范文篇6

中小学心理辅导机构是为学生提供心理健康服务的专业场所,心理辅导是缓解和消除学生心理困惑,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途径。根据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精神,按照《市教育局关于在“十一五”期间进一步加强全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的部署及要求,为进一步加强我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特制定本试行意见。

一.建设目标与职能定位

20*年9月5日前,中心城区中小学、新城区中学、完全小学要按照建设的要求基本完成学校心理辅导机构的建设工作。

中小学心理辅导机构由校长负责组织、规划、研究、实施全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该机构的主要职能:

1.及时了解和掌握全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定期向学校及有关部门提供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信息,并提出改进学校工作的建议。

2.开展学生个别心理辅导和团体心理辅导。个别心理辅导指一对一会谈,团体辅导包括班级心理健康课程、小组心理辅导。

3.对学校教师及学生家长开展心理健康的知识普及和宣传工作。

4.将有较严重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学生转介到医疗诊治部门。

二.建设要求

1.对外挂牌:学校可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自行确定学校心理辅导机构的名称,并挂牌。

2.固定场所:至少有一个房间独立用于心理辅导活动。地点应选择校园人流较少的安静处,要尽量避免受广播、电话和喧闹声的干扰。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分设功能区,如教师办公室、心理测量室、宣泄室、放松训练室、心理阅览室等。

3.专业设施:

(1)会谈设施:轻松、安全的环境布置;简洁、舒适的谈话用座椅;

(2)办公设备:电脑设备及相关的心理健康、气质类型、学习心理测试软件;

(3)有存放学生心理档案与辅导记录的文件柜,有纸笔、茶水等。

(4)有条件的学校可配备录音录像设备、电话、电脑、团体活动器材、放松训练器材、阅读资料等。

4.服务人员:初高中必须配备专职心理健康教师1人以及兼职教师若干名;小学须配备兼职教师至少3人。专职心理健康教师必须由具备心理学、医学专业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教师担任,兼职教师可由经过专门培训后获得专业资格的人员担任。

5.运行机制建设:

(1)辅导老师值班表(包括服务时间和服务人员)并对外;

(2)《心理辅导室的工作职责》、《心理健康教师工作守则》上墙公示;

(3)要有起始年级学生的心理档案、个别辅导记录、心理健康课程教案、团体辅导活动(特别是新生入学教育)记载、大型主题教育或宣传活动记载、转介记录等。

三.实施步骤

1.8月28日前,各区教育局要将本试行意见传达到相关中小学。

2.9月5日前,在市教科院指导下,各相关学校完成心理辅导机构的建设工作。

3.9月10日前,各区教育局向市教育局基教处提交建设工作完成情况的报告。

4.市教育局组织相关专业机构对各区中小学心理辅导机构的建设情况进行抽查。

四.组织指导

1.全市中小学心理辅导机构的建设工作由市教育局基础教育处负责;市教科院教科所青少年心理辅导中心负责对建设工作进行专业指导。

2.各区教育局及市直属中小学要有分管领导牵头,中小教科或专门德育工作部门具体负责心理辅导机构的建设工作;各区教科室负责对建设工作进行专业指导。

3.专业指导内容包括:

(1)地点的选择

(2)辅导室的布置

(3)《心理健康教师工作守则》的制定

(4)学生心理档案的建立

(5)辅导记录的形式、内容、呈现方式等

(6)提供参考样本

(7)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的培训与督导

心理辅导教育范文篇7

1.朋辈心理辅导模式能够将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发挥出来随着高等教育的改革,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逐渐向多样化方向发展,然而一些院校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忽视了学生的自我教育,很多高校仅仅依靠一些心理辅导课程来解决学生所遇到的心理健康问题,这显然无法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学生对于心理援助的需求也在逐渐的增加,因此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应当放在提升学生心理健康知识上来,将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地发挥出来,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人际交往过程中,这样学生可以进行自我心理健康教育,能够有效地完善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满足学生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有效地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通过采用朋辈心理辅导模式能够将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充分地发挥出来,通过开展相应的心理互助活动,学生之间可以相互帮助,同时学生还能够提升自身的自助能力,从而形成了他助、互助以及自助的模式。

2.朋辈心理辅导模式是对传统心理辅导模式的完善首先,朋辈心理辅导模式涉及的对象比较广泛,在应用朋辈心理辅导模式的过程中是以全体学生为对象的,因此必须具有足够数量的朋辈心理辅导员,同时这些辅导员还需要具有较广的接触面,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地解决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避免学生出现心理危机;其次,朋辈心理辅导模式能够及时地发现学生存在的和可能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这种心理辅导模式能够起到预防和干预的作用。朋辈心理辅导员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联系比较紧密,能够及时地察觉到学生的心理变动情况,切身地体验到学生所面临的心理困难,这样就能够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扼杀在萌芽状态;再次,朋辈心理健康辅导模式具有比较强的可行性,相比于一些专业的心理辅导模式,朋辈心理辅导模式并不会受到时间以及空间等因素的限制,朋辈心理辅导员在和学生共同学习和生活的过程中就能够进行心理辅导,对于场地和时间的要求比较低,学生也能够以一种放松的心理来接受心理健康教育;最后,朋辈心理健康辅导模式能够在短时间内取得较为明显的效果,朋辈心理辅导员的生活经历和当事人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在两者之间能够建立一种相互信任的和谐关系,这是朋辈心理辅导模式的主要优点,在辅导开始阶段朋辈辅导员就能够融入到学生群体中,学生对于朋辈辅导员的建议也比较认可,这样能够有效地达到缓解学生心理压力的目标。从以上朋辈心理辅导模式的优点可以看出,其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能够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有效性的相关措施

在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应当以朋辈心理健康辅导模式为核心展开。

1.充分了解心理健康的含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当以心理健康的具体含义为基础进行扩展,心理健康既包含心理健康,也包含身体健康和环境健康,只有在保证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的基础上才能够保证环境健康。因此对于心理健康的含义可以进行如下定义:心理健康指的是包含身体、心理以及环境等方面的健康。从上面心理健康的定义可以看出,在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应当重视多方面的健康,国外很多高校心理健康服务中心中都包含很多部分,只有通过这些部门的相互合作才能够有效地对大学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因此,在应用这种心理健康辅导模式的过程中,我们应当能够及时的察觉到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需求,使心理健康教育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2.增强各个高校之间的联系以营造和谐健康的校园环境。由以上的研究可以看出心理健康和身体以及环境健康存在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因此要不断地扩展心理健康的工作范围,要保证工作人员的多样性以及工作服务内容的完整性,在应用朋辈心理健康辅导模式的过程中应当加强各个心理辅导机构之间的联系,在各个高校之间构建完善的心理健康辅导体系,充分地利用各个高校的优质资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这样就可以营造出一种和谐的校园环境。

3.通过不断的创新来增强心理健康辅导的有效性。首先应当充分的认识到朋辈心理辅导员所发挥的重要作用;然后可以在学生群体中举办一些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最后应当充分利用学校和政府相关部门的资源来进行心理辅导,将朋辈心理辅导模式的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充分的发挥出来。

心理辅导教育范文篇8

上世纪90年代,为了使学生健康的成长,国内很多职业院校引入了团体心理辅导,并且其逐渐成为职业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个新趋势,快速地得到了推广和运用。近些年来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快速,随着职业学院在校学生数量不断的增加,学生心理问题也呈现出多样性、复杂性等特征,心理健康问题阻碍了学生的健康发展。为了增强学生克服困难、承受挫折的能力,职业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中运用团体心理辅导,不但能够提高职业学院学生的心理素质,还能充分发挥职业学院学生的个人潜能,改善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

二、团体心理辅导在职业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内涵和价值

第一,内涵。团体心理辅导是在团体情境下,对学生提供心理帮助和指导的咨询形式,是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形式,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使个人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等,积极调整改善与他人的人际关系,行为方式等,发展良好的适应助人过程。团体心理辅导不但能够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还能够学生之间的改善人际关系,充分发挥学生的个人潜能,其技术和方法被广泛应用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在形式上,团体辅导尽管与个体咨询不同,但是也是相辅相成,并不是相互排斥。为了使学生实现自我,团体心理辅导的根本目的就是帮助当时然克服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障碍,帮助当事人维护心理健康。而在职业学院中运用团体心理辅导可以形成良好的班风、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提高教师教育与共情的能力,从而促进班级内交流。[1]第二,价值。首先,学生顾虑少。“成长性团体”减少了学生的顾虑,在团体中学生可以相互交流和学习,打消了职业学院学生对接受心理咨询的误解,并且能够提高解决问题的信心,使学生在交流过程中得到启发。其次,服务对象多。团体心理辅导能够同时针对多位职业学院学生开展工作,而个体心理咨询一个工作单元职能对一名职业学院学生,团体心理辅导服务对象多,影响广泛。同时,团体心理辅导能够改善学生的情感体验,能帮助有着共同发展课题或相似心理困扰的成员,形成积极的自我认知。另外,团体心理辅导中学生是在趣味性、互动性的活动中体验,学生情绪高,大家围坐在一起,成员间相互鼓励、支持、帮助,在安全温暖的氛围中觉察、表达,能够促进学生积极的参与性与思考,令学生感到好奇。在团体中让学生感受到同学的温暖,为学生的生活打开另一扇窗户,使学生感受到了自己的成长。因此,团体心理辅导能够为职业学院学生提供有效心理援助,已经逐渐成了职业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一个新的发展趋势,能够缓解职业学院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相对不足的现实矛盾。[2]

三、团体心理辅导在职业学院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运用

第一,通过适应性团体辅导,帮助学生确立清晰的目标和行动。在新生入学后,为了帮助新生在较短时间内适应校园新生活,职业学院要开展“走进新生活”、“人际关系训练”等团体辅导活动,加深学生自我探索和了解,使他们确立清晰的目标和行动,帮助新生进行角色转换,使他们尊重差异,掌握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和技能,从而对学生职业生涯甚至人生发展都会有很好的帮助。另外,团体辅导技术的运用,能够在班集体形成初期增强新生的集体归属感,提升班级凝聚力。并且在团体活动中,辅导员班主任也能充分地了解到新生的个体特征和整体状况。如:在自画像环节中,新生对团体辅导具有很大的兴趣、热情,参与程度很高。他们感觉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表示在以后的生活和学习中,要宽容待人,接纳不同;并且有人认为帮助他明确了奋斗目标,喜欢这个集体。[3]第二,通过特殊群体团体辅导,使他们更积极地面对学习和生活。对于具有一定共性问题的学生,团体辅导可以采用合理情绪ABC、焦点等疗法,通过开展“我的宿舍我的家”、“贫困生自强不息”等同质性咨询活动,帮助职业学院学生找到不合理的认知,使他们了解和接纳差异,发现自身的资源和可贵之处,缓解他们的情绪,使他们能够学习到人际交往和处理冲突的办法,增强他们的信心,使他们更积极地面对学习和生活。如:在团体辅导活动中,有的学生看到比自己还贫困的同学,能够积极进行反思,可以和其他学生一样享受到阳光;有的学生认为通过教师的讲解和互动,能够反思自己的恋爱观,了解到良性心理行业行为的差异,从而更好地调整好自己的心态。第三,通过发展性团体辅导,促进学生成长与发展。通过广泛地开展团体心理辅导,能够弥补师资不足的现实矛盾,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覆盖面。职业学院可以通过访谈、甄别等方式,针对全体职业学生公开招募,组成“我的情绪我做主”、“感恩父母”等成长性团体,使学生感受到团体的温暖和分享,并把团体中的收益带回学习生活中。如:通过发展性团体辅导,有的学生认为人际沟通具有很多学问,要不断地练习;有些学生认为要更加珍惜亲情和友情,要感恩父母为自己的付出,要懂得珍惜父母和未来的岁月;有的学生认为第一次感受到了被别人关注的力量,从而提升了他们的素质教育,进而也增强了职业学院全体学生的素质教育。总之,团体心理辅导具有自身的特点、规律和相应的专业要求,是一种有效的工作方式和方法。职业学院的心理健康教育也具有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因此,在职业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开展团体辅导,应该结合其特点和需要,加强合作,才能做到长期化、专业化。

作者:吴晓芸 单位:湖南食品药品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张丽团体心理辅导对思政工作者的应用实效研究[J].科教导刊,2015(03).

心理辅导教育范文篇9

关键词:民办高校;朋辈心理辅导体系;构建

一、朋辈心理辅导的概述

1.朋辈心理辅导的含义。朋辈心理辅导(PeeCounseling)最早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美国维兰德发表了一篇关于受过专业训练的学生在心理咨询团队中帮助其他同学的研究报告,开启了朋辈心理辅导领域的研究大门。经过40多年的实践发展,国内外外学者对朋辈心理辅导的定义不断丰富和完善,主要有马歇尔夫(Mamarchev,1981)对朋辈心理咨询定义为:非专业心理工作者经过选拔、培训或者监督向寻求帮助的年龄相当的受助者提供具有心理咨询功能的人际帮助的过程;孙炳海、孙旷怡(2003)提出,朋辈心理辅导是指年龄相仿者对身边需要心理帮助的同学和朋友给予心理安慰、疏导和支持,提供一种具有心理咨询功能的帮助;季丹丹、郝乐祥(2010)则认为,朋辈心理辅导是指在同一生活环境中拥有共同语言的人聚集在一起交换信息,交流想法、分享生活经验,间接达到教育的目的。本文主要是有关高校朋辈心理辅导,笔者认为朋辈就是指“朋友”“同辈”,在高校中就是年龄相当的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是指接受一定程度的心理辅导训练的非专业人员,通过心理安抚、疏导、鼓励和支持等方式向寻求帮助的同学和朋友给予心理互助的过程。2.朋辈心理辅导的特点。(1)快捷有效。相比专业的心理咨询,朋辈心理辅导不受时间、地点、语言等因素的影响。朋辈心理辅导员都是大学生群体,在校园文化的熏陶下拥有相似的人生价值观、学习生活经历、思维方式等,对于同龄人之间的一些基本情况或者“小秘密”都会有所了解。当同学之间遇到心理问题时,朋辈间的辅导容易打开心扉进行深入交流,能够及时有效地发现并解决同学的心理困惑。(2)友情效应。朋辈心理辅导所反映的人际关系是一种同龄人之间的友情关系,这种关系有利于辅导的沟通和深入。2016年我校开展了一个《关于广东培正学院朋辈心理互助需求的调查问卷》,其中有一题“遇到心理方面的困惑,你选择向谁倾诉”,调查结果显示:83.36%的同学选择向朋友倾诉,选择心理专业老师只有10.59%。大学生倾向于选择友情关系的朋友倾诉。朋辈心理辅导员通过专业培训,具备一定的心理知识、辅导技巧和原则,有一定的经验能够把握不同阶段同学的心理及情绪问题,与有心理及情绪问题的同学起到良性的互动作用,容易引起共鸣、容易接纳、容易沟通。(3)非专业性。高校的朋辈心理辅导员队伍的招募主要源于学生的自发性和义务性,通过一系列的专业课培训及实践训练,层层考核之后,选拔出来。虽然经过一定的专业性培训,但大部分同学都是非心理专业的学生,与专业的心理学老师及同学相比,朋辈心理辅导是一种类似于心理辅导的活动,具有非专业性。

二、民办高校朋辈心理辅导的现实意义

1.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客观需求。民办高校与公立高校相比,学校层次、师资、软硬件设施等各方面还存在一定差异,民办高校大学生在心理层面上有一定落差感。当代大学生群体都是90后,思维活跃、个性鲜明、价值观取向及行为模式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大学生阶段是大学生青春期的心理断乳期,急于摆脱对家人的依赖,实现自我独立,对朋友或同龄人之间的评价、帮助和认可看得比较重要。在大学学习成长阶段,面对同样的心理困惑,同龄人之间成为情感交流的对象。朋辈心理辅导是根据青少年进入青春期后期的心理特征而展开的,专注倾听、合理劝导、理智分析和真诚安慰,很多时候有助于帮助深陷困惑的同学缓解过激的情绪,摆脱偏见认识,做出理性判断和合理应对方式。因此,朋辈心理辅导是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客观需求。2.完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一直备受关注,教育部明确要求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纳入高校人才培养系统。对民办高校而言,相对于学生的心理需求,专业的心理咨询老师相对匮乏,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关注和服务主要针对有心理障碍性问题的学生,对于学生的发展性心理需求、心理素质的培养却关注较少。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很难渗透到学生的辅导工作当中。朋辈心理辅导作为一种发展性的心理辅导模式,其工作具有独特优势,一是信任优势,二是情感优势,三是时空优势,他们容易深入了解、发现学生的问题,及时给予学生心理上的安慰、鼓励和支持,辅导他人的同时,不仅可以升华彼此之间的友谊,也能达到“助人-自助”的良性循环。在目前情况下,高校朋辈心理辅导成为高校专业心理辅导队伍的重要补充,是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补充、延续和创新。

三、民办高校朋辈心理辅导体系的构建途径

1.加强对朋辈心理辅导的重视和投入力度。朋辈心理辅导是民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序开展的重要环节,应加强对朋辈心理辅导重视和投入力度。一是加强领导重视。目前朋辈心理辅导在民办高校(包括我校)并没有得到广泛推广,应通过相关调研,了解公办高校及其他民办高校朋辈心理辅导工作的开展情况、开展方式、开展效果,结合学校具体情况形成可行性报告,以获得领导层的认可及重视,以保证朋辈心理辅导工作的顺利开展。二是加大投入力度。民办高校各项资金有限,但对于学校学生工作,特别是针对朋辈心理辅导工作,应成立专项资金,提供场地支持。我校成立“心吧客”朋辈心理辅导工作室,学校提供专门的工作场地,每年下拨一定的工作经费,保证朋辈心理辅导有序开展。“心吧客”场地可供学生进行朋辈咨询,开展小型的心理团体辅导等。2.建立完善的三级心理健康教育网络模式。为深入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民办高校应建立完善的三级心理健康教育网络模式,形成全校师生员工积极支持和参与的工作格局,努力营造健康、优良、和谐的校园环境。第一级网络系统是学校层面,由学校领导小组、各职能部门及学校的心理健康中心组成,负责统筹、管理及开展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第二级网络系统是各系层面,由各系领导、辅导员和任课教师等组成,向本学院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服务。第三级网络系统是学生层面,在学生中培养的朋辈心理辅导员。朋辈心理辅导员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及时发现同学中存在的问题并予以指导和帮助,成为学生与心理健康中心的中间桥梁,在学校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中起着重要作用,对营造学校良好的心理氛围、疏解学生的心理困惑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3.加强对朋辈心理辅导队伍的选拔、培训和配备。朋辈心理辅导工作开展效果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朋辈心理辅导员的能力和专业素养,加强对朋辈心理辅导队伍的选拔、培训和配备至关重要。一是注重对朋辈心理辅导人员的选拔。建立优秀的朋辈心理辅导队伍,把握好“入口关”。按照选拔标准,筛选出具有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状态,富有同情、热情、真诚等心理品质,思想品德优良、工作能力突出、责任感及执行力强、有服务奉献精神的学生作为培训对象。二是加强朋辈心理辅导员的专业化培训。一方面普及心理辅导基础知识,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项专题讲座,将朋辈的咨询理论与实际案例结合分析,增强教育效果。另一方面,将技能培训与实践相结合,朋辈心理辅导员在培训后必须进行实操训练,提高心理咨询技巧的运用、提升心理危机干预能力以及培养咨询沟通能力。三是完善朋辈心理辅导员的配备。民办学校应配备多层次的朋辈辅导员,从校级-院级-班级-宿舍四个层面都应有朋辈联络员,一旦有学生出现问题,最容易、最快速、最及时地发现并了解情况,以便解决问题。4.建立朋辈心理辅导的信息化网络工作平台。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微博、微信等深受大学生喜爱,对于朋辈心理辅导工作,新媒体平台能够让学生更容易接受及了解朋辈心理辅导工作性质,便于宣传及推广。一是建立线上咨询平台。大学生对心理咨询一直存有误解,很多同学遇到心理问题只想找倾诉对象,对于面对面的咨询会觉得不自在。建立微信、QQ、电话等线上咨询平台,针对不同的心理问题,安排擅长的朋辈心理辅导员,学生可选择匿名或者实名与朋辈进行倾诉。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在倾诉过程中思想负担减轻,可以毫无保留地诉说问题,朋辈员可以解决学生的常见问题,对于心理问题严重者可后期进行跟踪。二是建立信息推送平台。建立微信公众号,如我校建立的“培正心吧客”公众号,名字温馨有吸引力。公众号可定期心理学知识、心理测试、心理活动、团体辅导等信息,学生通过阅读及转载,推广时效性强。三是建立内部学习交流平台。朋辈心理辅导工作的开展主要基于“他助-互助-自助”的服务模式。由于成员的覆盖范围广,在平时的工作中,搭建网络平台进行内部的交流学习,通过分享咨询案例、工作经验、学习资料等加强队伍之间的学习氛围以及团队的凝聚力,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教育模式。

参考文献:

[1]祝秀得,陈庆.加强朋辈心理辅导工作,完善大学生心理援助体系[J].中国高教研究,2006

[2]石芳华.美国学校朋辈心理咨询评述[J].上海教育科研,2007

[3]孙炳海,孙昕怡.朋辈心理咨询模式评述[J].心理与就业辅导,2003

心理辅导教育范文篇10

中国的心理辅导与治疗迈向专业化之路

一、引言

心理辅导与治疗,乃现代行为科学中较强的一门学科,在中国人聚居的几个主要地方.也的确是一新兴的事业。在中国内地,真正的发展只有约15年的历史。在香港约为25年。至于在率先引进这项事业的台湾,亦只不过是40余年。各地发展的情况与步伐有所不同。但发展到今天,可喜的是无论是参与工作的人员,还是政府当局与社会群体,都越来越重视这专业,因而亦对此专业产生更大的期望.故此.我们很有必要在现有基础上继续努力.朝着专业化方向作出改善、发展与开拓,以期有效并及时地回应时代带给我们的任务与挑战。

二、心理辅导的概念与功能

什么是心理辅导?在心理健康的范围中.我们该如何给它定位?在香港,心理辅导的地位逐渐清晰。在台湾情况亦颇乐观。惟在占中国人口大多数的内地,情况则较为复杂和混乱.除了偏重医疗与病态取向之外,还夹杂着与思政教育和德育千丝万缕的关系。

在搞清楚心理辅导是什么之前,首先要明确.心理辅导不是什么?聚焦于内地热门的争辩,我要首先说明,心理辅导不是思政教育.心理辅导亦不等同于德育。心理辅导过程中可能会有一些教导,但倘若只有教导或只是在说教,却又不是心理辅导了.心理辅导也不是仅仅进行逻辑分析,给与忠告与建议.更不是帮助当事人解决问题。在心理辅导过程中,虽然往往会包括资料的提供,但单单提供资评,开不是心理辅导。心理辅导也不是普通的会见,不是社交式的谈话,更不是指责、批评、游说、嘲讽或恐吓;至于用同情的态度、行为去安慰与开解等,也都不是心理辅导。

多年来,学者专家纷纷为心理辅导作出定义.从狭义看,心理辅导最简单的定义是“帮助一个人自助”。若从广义看,心理辅导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多年的工作中,我也曾尝试为心理辅导下一个定义:“心理辅导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一位受过专业训练的人.致力与当事人建立一个具治疗功能的关系.来协助对方认识自己、接纳自己,进而欣赏自己.拥有自尊自信,以克服成长的障碍,充分发挥个人的潜能。使人生有统合并丰富的发展,迈向自我实现。”(林孟平,1998)

当我们将不同学派的学者对心理辅导所作的定义作出整理时,会发现其中无例外地都包括有改变、发展和成长的含意.个人身心发展,传统上是心理辅导的核心(mytick,1987).remley(1991)曾指出.心理辅导专业已否定了在服务工作中的医疗和疾病取向的模式.论到心理辅导在心理健康领域的独特性,他认为诊断并不是人们接受心及辅导的必经步骤,并强调人人都可以透过心理辅导而得助益。他深信一个建基于发展取向、聚焦于预防和身心健康的信念.会让当事人达至明天会更好的人生。ivey(1991)等的看法与remley相同,他相信心理辅导的核心是发展取向的(vanhes1eren&ivey,1990),不过,不同于remley的是,他认为我们的工作是去促进人的发展。人生中免不了有问题发生,故此,我们应该珍惜问题的出现,因为它也是一个发展与成长的机会。

论到心理辅导在中国的定位,我很认同以上的信念。医疗模式的心理健康服务.其功能往往只是将人的病医治好。不像发展与成长取向的心理辅导,其功能是促进人整体上积极的改变与成长。我乐意委身心理辅导工作.是因为我个人深信,它是一项优化国民素质的重要而庄严的专业。

三、研究与本土化

心理辅导的本土化,自然是一个不容忽略的课题.杨国枢(1993)强调,建立中国人的本土心理学是一种学术运动。在此运动中,所有有志于此的心理学者应当同心协力地促进中国人本上心理学的发展.他建议内地、台湾及香港的心理学者,应各自在当地努力。同时也要不断分析与比较三地民众在各种心理与行为上的异同.然后加以组织与统合。不过,在1994年,他又补充指出,过去40多年来,内地、台湾和香港的变化和发展很不同。结果是使三地的中国人在心理、行为及生活等方面各有特点。故此在心理学的探究上,他提醒大家,除了要留意三地中国人的共通性外,一定不能忽略其独特性(杨国枢等,1994)。

杨中芳(1992)多年来对本土心理学努力不懈。她指出本土心理学致力于把历史、文化和社会体系放人我们对中国人的心理与行为的研究架构中.至于如何将这个体系放入研究架构中,则是目前许多研究者在探索的问题。令人遗憾与担忧的是,对于以上的问题,当大家仍然未有把握的时候,已有不少人在本土化的心理辅导有关课题上,作出了结论,其中包括“在西方发展起来的心理辅导理论和实践方法,不适用于中国人”这样的结论。

近年来随着心理健康受到重视,公众亦纷纷要求此专业提出研究的实证.为了能给当事人提供有信誉保证的优质服务,也为了发展高学术和专业水平的培训课程,使新的心理辅导人员有能力在事业发展上与其他心理健康专业人士竞争,我们除了要将研究成果整合于心理辅导的培训课程外,还要将它整合于我们为人们提供的服务中,来保证工作的质量(sexton等,1997)。

心理辅导的从业人员不重视研究成果带来的知识,实在是一个严重的问题。虽然许多人声称心理辅导既是一门科学,同时也是一门艺术,而实际上,心理辅导的科学性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其表现之一是心理辅导从业人员很少做研究,同时也不会研读有关研究报告(morrow-bradley&elliot.1986;nor-cross,plochaska&gallagher,1989)。如果我们不努力改善工作,将研究成果带来的知识整合于临床的工作与培训中,则心理辅导专业的信誉将会出现危机(kanfer.1990)。

前述西方学者指出,不少心理辅导从业人员忽视研究工作.往往过分依靠个人的直觉与经验。与此同时,江光荣也指出,自80年代中后期以来所出现的文化讨论热潮中,有相当多是谈论中国人的心理与性格的。但在这些讨论中,却有几个值得引为鉴戒的消极特点:1.研究死人多,研究活人少。2思辨研究多.实证研究少.3.宏观研究多.微观研究少。4.文史哲学者参与研究的多.心理学工作者参与研究的少。我个人很认同江氏的观察,而且发觉近年参与心理辅导与治疗的研究人员,良莠不齐。不少人既缺乏心理辅导与治疗的理论基础,又缺乏临床经验。在根本来弄清楚什么是心理辅导与治疗的情况下,就草率作出种种素质有问题的研究。亦有些号称专家的研究者,自己对某些心理辅导与治疗的理论并未有所认识和尝试,更未具体验证,就草率地作出否定。

就本土化的重点来所,情况亦不乐观。有些人强调文化的差异,在未经实证检验的情况下,就言之凿凿地作出了结论.只凭直觉与个人臆测.就肯定地宣告:西方建立的心理辅导理论,绝对不适用于中国人!与此同时,一些欠缺实证支持的、新颖的、甚至流于哗众取宠的新模式亦应运而生。在眼花缭乱之余,想到我们这专业必须承担的专业职责和服务质量的保证,难免感到担忧、不安与焦虑。

在个人的观察中,多年来,我反复思考的一个重点问题是:不同民族、国籍、地域的人,在心理、认知与行为上,到底是相同的多,抑或是相异的多?不过,在这问题未经实证检验之前,一些学者专家们就纷纷在认定差异较大、较多的前提下立论和操作.

可以肯定的是,不同民族的人,基于历史、文化和社会体系的不同,其心理与行为自有一些差别,我们的心理辅导与治疗总是在特定的时空中进行。对于由文化、社会环境造成的群体或个人的差异需要心理辅导从业人员敏锐地观察、知觉和关注,如此才可为当事人提供最高效能的服务。但过分注重差异,而忽视相同相似之点的时候,许多流弊也就随之出现;而且许多基本的课题,看来亦难以解决。举一个具体的例子;美国在心理辅导研究和服务上,通常将中国人、日本人、越南人、印尼人、印度入等都归入亚裔美国人。这一个人口类别(paniagua,1994corev,1996;ivey,1997)内的不同民族,是在历史、文化、社会上差异极其巨大的群体,却就被视为一个定型,实在很有问题。心理辅导的一个很基本的信念,是接纳与尊重个别的差异;而上述的文化定型所引发出的理念和操作上的矛盾与问题,就变得十分严峻。

事实上,对于偏重差异的取向,90年代初权威学者已作出了总结性的说明。在1991年,pedersen与ibraham不约而同界定心理辅导是共性的。在此之前,pedersen(1990)已提到,在某种程度上,所有的心理健康辅导都是多元文化的心理辅导。同时他亦曾针对问题的症结指出,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的心理与行为,其差异被过分重视;而相同之处,则过分被忽略。至于sue&sue(1990)亦清楚地对多元文化心理辅导作出结论。他们认为心理辅导重在治疗过程中所提供的接纳、尊重、同感、信任和关爱,这些令心理辅导产生成效的基本条件,是超越了文化的限制的。

早在1978年,patterson就已经指出心理辅导与治疗过程中的辅导人员必备的一些基要的本质。他强调具有尊重、真诚和同感等条件的人际关系,是一般心理辅导的核心。它也适用于多元文化的心理辅导和治疗。

总的来说,约20年有关跨文化和多元文化的辅导的争议中,主流的声音是:面对来自不同种族、宗教、文化、社经阶层、年龄和性别组合的人.学者专家曾主张依个人之不同.选用特别的理论、方法和技巧来处理和治疗。然而.到了90年代初.这信念开始动摇。转变的结果是:视所有的心理辅导治疗都是多文化的。而成功有效的治疗,其关键乃在于心理辅导员本人的素质与修养.

在个人的临床经验中,无论在美国面对美国人、美籍华人,还是面对现代化社会居于香港的中国人(杨国枢,1994),或者是面对内地出生与成长的中国人时,我当然会发现各人之间有所不同.但更多的是,我发现各人有更多相同相似之处。vontress。(1988)就提醒大家:所有的当事人都是人。在人性与感情需要上有众多的共通点。同时,他亦曾指出.文化可分为五个层次.最基本的是普遍性的文化.在其中,人类乃具有相类似的需要和权利(vontress.1986)。

随着科技与现代化生活的过程,世界不同民族文化的人跨地域的互动和沟通.令人类的同质性不断增强;而地球村的概念.亦日益显著.在今天,心理辅导与治疗在中国要向本主化发展.是一个可喜的现象。前述西方学者所走过的路,可以做我们的参考和借鉴。的确,所有的当事人都是人。在我的工作中,我重视与专注的是来谈的这个人。而这个人最基本的特性和需要,乃来自他身为一个人的本质。其次,才是文化、历史、社会与他所处的现实环境。固然,我对后者保持敏锐的知觉,但却不会与前者先后倒置。

面对心理辅导与治疗的本土化,我们要对西方的理论存有一种开明的态度,迫切的问题是:我们如何以实证方式如结果研究,来检验有关理论在中国人中之有效性,然后去芜存箐。同时,通过吸收、借鉴外来的理论和方法,在个人与集体的努力下,发展或创造出适合中国文化和中国人特点的心理辅导和治疗体系。

四、政府的认同、支持并专业的制度化

基于1966至1967年香港出现的动荡不安,在香港政府回应市民的需要与问题的过程中,心理辅导的概念第一次正式出现。1970年香港大学聘用了香港历史上第一位心理辅导员,第二年还增聘了两人(educatots’socislactionlcouncil,1980)。随着香港大学的倡导,香港浸会大学(当时为浸会学院)亦于1971年第一次聘用了两位部分时间工作的心理辅导员。至于在中学.虽然完全欠缺专业的心理辅导员.却早在1965年的一个研讨会上,讲者曾提出应该聘请心理辅导员来协助学生的成长。可借,直到12年后,政府才回应此需要。当时,社会工作者被安排在中学工作。至于小学,则由学生辅导主任来负责(林孟平,1997)。

香港的心理辅导,已有将近3o年的历史,可是发展很不理想。虽然从服务的层面与多元化上,应该是所有华人社区中情况最好的一个地区;但在质与量方面.较诸其他先进国家,则仍需要大力改善。在研究与培训上,政府认可的学位课程,时至今天,仍还只有一个。虽然中文大学的课程,除了提供硕士学位的研读外,还有哲学博士与教育学博士的研读,但为硕士与博士学位提供的名额,每年不多于10人,无法回应需求。持有高等学位的心理辅导与治疗学者,屈指可数。香港的心理辅导专业协会(前为亚洲教育与心理人员协会·香港分会)虽然已有超过20年的历史,但由于政府的支持很不足,人力并其他资源的限制太大,往往是举步维艰,但却仍然在学术与专业上为专业人员提供支援。其中包括开设培训课程、从事研究与出版学术期刊“亚洲辅导学报”。此外,亦于年前完成了香港心理辅导专业人员的道德守则。

总的来说,香港的心理辅导仍在始创阶段.未能做到专业上的制度化的原因很多,但最关键的是政府虽然认可,亦一再强调心理辅导在学校教育、家庭、社区服务等方面的重要,但却欠缺具体计划与实质上的支援.反观台湾,它除了是所有华人社区最早(1960)开展心理辅导的地区外(hwang,1972;kuo,1977),也是本专业领域人才最多,发展亦较佳的一个地方.探索其原因,关键是从6o年代开始,直到今天,政府一直重视,并且实际上提供了相当有力的支持.早在60年代末期,台湾心理辅导的服务已经有了高速的发展。到1983年,台湾所有学校,包括小学至高校,都已开展了心理辅导与心理治疗的服务(barclay&wu,1986)。此外,政府亦强调心理辅导与治疗在社会发展方面亦扮演着重要的角色(min-istryofeducationdepartment,taiwan.1991)。

一门新的科学与专业.其发展往往与学术机构的支援、经济条件都有关.台湾由于省政府认可与推动,高校中的心理辅导培训课程专业点有好几个.质量亦不错.持有高等学位的学者专家,数目相当可观.至于资源方面,除了长久以来的支援外,在1991年至1997年实施的“教育部辅导工作六年计划”中,政府所提供的经济支援,数额高达约24亿元人民币。虽然此计划的开始,是针对台湾近年青少年罪犯人数急剧上升的现实,惟计划的总目标是“结合家庭、学校、社会及国内外资源,建立全面辅导计划,统整规划辅导工作发展,亦减少青少年问题行为.培养正确人生观,促进身心健康,增益社会祥和.”从总目标中,喜见计划的目标没有局限于解决问题的层面,而且确实是反映了心理辅导的哲学与精神。例如前述的“发展”与“成长”这两项特质,就具体整合于总目标之中。

香港的心理辅导专业人员,曾经透过专业协会,尝试在专业化的重要课题上跨步前进。香港迫切需要建立专业人员的证照制度。很可借,多次的努力,因为种种因素,包括缺乏官方的支援,至今毫无进展。再看台湾的情况,由于省政府的大力支持,“教育部辅导工作六年计划”中,在第二阶段就包括了这一项重要的项目。事实上,证照制度的建立,是将专业上监管工作制度化,的确是心理辅导专业服务质量保证的重要关卡。在人员的编制上,由于资源充足,台湾今年在此一方面的发展,亦不断完善,吸引和培育了不少优秀的人才。

在日本,教育界人士对辅导的诠释纵有不同,但未闻有否定辅导功能者.而早在1956年文部省已经对学校辅导作出肯定和支持。从所出版的《辅导手册》亦可窥见,文部省对辅导的定义已经有正确的掌握。手册中说明了辅导的意义并非青少年不良行为的对策而己,应该在积极方面促进各个学生的性格发展。同时,文部省强调“辅导是达到学校教育目标的重要功能之一.”(文部省.1956)

日本70年代教育核心问题“学校人性化”,亦直接间接催化了学校辅导的良好发展。“学校人性化”是回应日本社会之非人住环境.面对这挑战,教育工作者所厘定的学校辅导目标为:根据人性尊严的观念,重视每一个学生。辅导是帮助具有内在价值之个人迈向自我实现的过程,以发展人性为目的。因为政府之认同与肯定,心理辅导的正确概念,很快落实于教育界,更得到校领导与决策者的认同。例如在全国中学校长中,有94%相信心理辅导是教师培训中最重要的一环(仙崎武,吉田辰雄,198o)。

让我们再看辅导与治疗发展得最好的美国。虽还早在1932年.在明尼苏达大学就已经设立了具有辅导功能的机构(williams.1939).但这一专业发展的转机,却要等待四分之一个世纪.1957年俄罗斯(当时的苏联)在太空科学上的一次超前,给美国政府带来极大的震撼。在检讨该次竞争的失败过程中,教育的检讨是其重点。结果是第二年,美国政府推出了一项“国防教育计划”(nationaldefenseeducationact)。此计划为当时学者专家正努力推展的辅导专业,带来了一次,且成为美国教育史,并学校辅导的界石.此计划不但有效地回应国民之个人需要,同时,还确认了心理辅导乃国家富强并教育生命力所在(gibson&mitchell,1995)。

“国防教育计划”使美国教育从根本上向现代化迈进了一大步,意义是深远的。它令美国教育从传统的大量生产形式转变为重视每一个个体,在尊重个别差异的教育原则下,为每一位学生提供个人化的关注与教育。在辅导这一领域,其支持力度大而且是多方面的。例如:自计划开始推展的1958年至1964年的六年内,在人员编制上,高中的心理辅导员由12,0o0增加到30,000,增幅达150%。在实质工作上,亦由1:96o的心理辅导员与学生的比例,改善到l:510。而在培训方面,在1964至1965年,此计划支持了480所高校改进了他们的培训质量与数量,共有15,700位中学辅导员接受了培训。

在中国内地,心理辅导真正萌芽始自80年代中期。1985年3月,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再次正式成立。协会的成立,为内地心理卫生展开了新的一页。在协会的组织推动下,相继成立了协会居下的专业委员会、分会与地方协会。与此同时,心理卫生工作人员亦在各地不同人群中积极开展了宣传教育和学术研究(马建青,1995)。

近十几年来,内地的心理辅导和治疗发展相当快,除了精神疾病防治机构以外,各类医院、许多大中小学校、群众团体,纷纷设立了心理辅导与治疗的服务单位。目前,卫生系统的心理辅导与治疗是内地的一个主要方面。而心理辅导的另一个主要领域是学校,尤其是高校。不过从整体来说,多数学校尚处于自发阶段,缺乏制度上的保证,因而工作开展出现重重困难,包括人材不足、流失与设施上的匾乏。至于在理念上·人们对心理辅导与治疗仍然模糊不清。例如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价值观的急速改变,人们的心理矛盾与冲突以新的内容和形式表现出来。一些关心政治思想教育的人感到传统的“思想工作”模式似难以收效,寄望于心理辅导。甚至有人视心理辅导为“思想工作的现代化”(钟友彬.1995)、至于心理辅导与治疗的另一重要范畴——评鉴与测量,虽然已有专业协会,但由于未能制度化规范化,故心理测验与评鉴工具随意售卖和被滥用,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学者们对种种问题作出分析,指出主要原因为:政府有夫部门认识不足,行动迟缓.除卫生部门外,教育、民政等有关行政机构未采取得力举措来推动这项专业的发展;专业人员奇缺;教育和培训工作.尤其是正规的心理辅导人员的培养跟不上;治疗和咨询效果参差不齐等(江光荣,1995).不过,近两年来,喜见教育部已确认心理健康的重要,主张思政工作人员采用不同的策略,包括了心理性的干预方法.来协助学生(中国卫生协会.1995。国家教育部,1997).基于官方的认同,时至今天.有越来越多省市的学校开始将心理辅导与治疗纳入课程,或者设立服务单位.

五、专业系统培训课程

香港心理辅导专业的发展.相当差强人意。其中主要的原因之一是,专业的系统培训课程,远远未能回应专业和社会的需求。即使是全港唯一开设心理辅导学位课程的中文大学.多年来挣扎求存至今,无论在开设的科目,还是在教导人员的编制上,都有待进一步改善。由于该课程的名额有限.培训的人员亦不能满足社会急剧转变所带来日益增多的心理辅导需要。幸而多年来有不少人在外地获得适当培训后,回港参与此项重要的专业.不过,由于心理辅导和治疗与社会文化的关系密切,长远来说,我们仍需要在香港本土上开创更多的培训机会。

至于台湾,前文曾说明了,由于四十年来省政府对此专业的认同与大力支持,各方面的发展相当可观。在内地,随着社会的转变,心理辅导与治疗的需求日益增大和迫切。最急切和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开展专业的系统培训。钟友彬(1995)对这个问题有相当透彻的分析,他说:

“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能胜任这个工作的合格从业人员太少了。尽管全国各地办了许多讲习班、培训班、派人出国或请外国的专家来讲学,并于1990年成立了全国性心理咨询和治疗的专业委员会,出版了一些书刊,培养了不少从业人员,但水平参差不齐,至今还没有培养心理咨询人才的专业机构和系统的培训课程,也还没有正规的资格考试制度。”(江光荣,p4)

据过去几年个人在内地的访学中所见,具有心理辅导与治疗系统本科培训资历的人,真是凤毛麟角。不少已担任培训的人员,通过自学,理论上的知识往往很充实,令人钦佩与尊敬。但问题是,心理辅导与治疗是心理学中一门实用科学。上述的学者专家因着他们缺乏了临床实践经验,实在带给他们很巨大的限制.甚至是流弊。另一批负责培训的主力,来源是心理学本科毕业生.

遗憾的是,在心理学这庞大的领域中.各个专门领域的主导哲学与理念并不一定协调.其中部分的信念.与强调入的价值、人的尊严、人的潜能、主导性和创造性的心理辅导与治疗,正恰恰背道而驰。故此,个人要强调;一个人若已具有心理学本科基础,再研读心理辅导,往往事半功倍;但并不是每一位心理学本科的学者都适合从事心理辅导与治疗。一个人是否适合作心理辅导工作,是因专业而异,更是因人而异。后者正是心理辅导与治疗专业上学者专家公认的信念:在辅导与治疗过程中,产生成效的关键是从业者本人的素质与修养。换言之,心理学其他专业方向人员的培训,往往不像心理辅导与治疗的培训那样重视学员个人的素质与修养。中国心理辅导与治疗的发展,若要迈向专业化,专业系统培训的设施.乃燃眉之急。一个专业系统性的培训课程.主要包括以下四方面(carkhuff,1987;walkins,1997:):首先是理论学习。心理辅导与治疗既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科学。既是科学,自然少不了理论基础。一个专业工作者,不能只懂操作。他必须清楚,并且能解释他操作行为背后的理念。其次是从业员本身的素质与修养.故要为学员提供自我探讨的机会。在深层次的自我反思中增强自我认识和自我觉察.第三是心理辅导的方法和技巧的训练。第四就是实习.学员要有机会实际为人们提供心理辅导与治疗.同时,他会接受导师严谨的督导。在专业的评核上,通常对实习的时间和接受督导的时间,都有相当严格的要求。而负责督导的人员,在学术、临床经验与督导的资历上都需要达到一定的标准与水平。

香港心理辅导与治疗,迈向专业道路漫长而工作艰难。我们一方面继续致力于专业化工作的改善和发展。另一方面,自垦荒工作之始,就同时尝试脚踏实地地开展半专业和非专业的心理辅导与治疗的培训。这一层面的培训,由于需时较短,各方面的资源要求亦较易解决.故此在量的供应方面.确实是舒缓了香港社会多年来工作人手的短缺问题,不过.无论是高校和社会团体所主办的半专业和非专业培训课程,都相当严谨认真。各有关方面对他们服务还质的评估,相当不错。

举例来说,在香港中文大学为香港教育署所主办的中学心理辅导教师证书课程,为期一年。上课的时间约相当于研究院三学科的要求。在课程的中段,学员要实习.并且以六人一小组的方式,接受督导,进行学习。此外,课程还设计了三次工作坊与个入成长的小组活动,整合于一年的学习中.学员获得的证书与资历,有助于他们职称的提升。

中文大学所提供的心理辅导课程,虽然有一定的限制,但由于求过于供,往往可以甄选出一些优秀的人才,纳入课程。在多年的培训经验中,前述的半专业和非专业培训,实在是为我们的研究部课程作了不少准备工作。凡有此类背景的学员,学业上表现往往相对地良好。故此类课程,在心理辅导与治疗迈向专业化的道路上,事实上扮演若重要的角色。在内地辽阔的国土上,在可见的将来,心理辅导与治疗的需求会日益增加.面对心理辅导与治疗专业化的挑战,香港的经验,应该可以作为一个参考。

六、总结与建议

前文初步讨论了心理辅导和治疗的概念与功能,研究与本土化,政府的认同、支持和专业的制度化;专业系统的培训等四个课题。当中固然有值得雀跃与欣慰之处,但同时亦有不少令人沮丧与担忧的事实。不过,透过反思与自省,肯定会帮助我们对现实有较清晰的洞悉和觉察。个人深信,这会引发和促进我们更有决心、更有力地向着专业化的目标努力。面对这艰巨的任务.个人有以下九点建议:

(一)透过学术与专业的研讨,澄清心理辅导与治疗的概念,并且界定心理辅导与治疗在心理健康领域中的位置与功能.我们的专业,在本质上是对人类个体的重视与尊重.是发展与成长取向的,而自我实现则是不同学派最能协调与认同的终极目标。

(二)心理辅导与治疗(counselingandpsy-chotherapy).在中国不同的地域地注.名称各有不同。多年来,无论在学术交流与沟通,甚至在日常的运作上,已导致了不少的混乱与问题,实在是我们迈向专业化的障碍。故此,有必要尽快汇聚才智精英,以彼此尊重、欣赏的态度,超越各人的习惯与传统的限制,从学理上为这专业找出最正确的名称。

(三)为了专业的信誉和对社群的负责,我们必须留意监察培训质量与从业人员的工作水平。不同地区的人员.应加速专业制度化与规范化。工作要项包括设立专业道德守则.建立专业人员的证照制度,并对培训课程订出审核的标准等.同时亦配合实务,发展心理辅导法规。

(四)组织各地人才,有计划地整理现有测验与评鉴的工具,尤其是常用的、重要的测验等。务必要建立中国人的常模。同时,将工作人员的资历规范化.并严格禁止测评工具随便售卖与滥用。

(五)探讨不同层面的心理辅导课程设计,规划各级学校心理辅导课程.亦配合实务与实况,编制与修订各级学核心理辅导工作纲要.

(六)在学术与专业上,我们应面向国际,努力发展国际网络。同时摈弃不必要的民族偏见,在尊重学术无分国界的前提下,以开放的心灵与开明的态度,透过个人并集体的努力,进行跨文化与多文化的研究。认真探索与发展本土化的心理辅导与治疗。

(七)吁请政府当局,肯定心理辅导与治疗的理念,并且在编制与经费上,对我们有实际的支持。在培训工作方面,鼓励与支持已有一定基础的高校,开设硕士课程,进一步发展博士课程。为有志投身本专业的人,提供足够的研习机会。此外,设法培育高素质的培训人员,以期保证培训课程的水平。至于在研究上,人力的配置与经费的支持,亦有待政府的鼓励与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