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学研究》杂志是一份专注于运河历史、文化、工程技术及其社会经济影响的学术期刊,旨在为学者、研究人员和爱好者提供一个交流平台,分享关于全球各大运河系统的研究成果,促进跨学科对话,加深对运河在人类文明发展中所扮演角色的理解。探讨古代至现代不同时期运河的发展历程,以及通过考古发现揭示的运河建设技术和社会背景。分析运河沿线地区的文化遗产,包括建筑艺术、民俗风情、文学作品等,以及这些文化如何受到运河的影响或反映运河的重要性。
无论是从事专业研究的学者,还是希望深入了解运河知识的普通读者,运河学研究都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它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其跨学科性质,它不仅关注单一学科视角下的运河研究,还鼓励从多学科角度综合考察运河的价值。这有助于构建更加全面的认识框架,揭示出隐藏在运河背后的深层次社会意义和技术成就。为了增强国际间的学术对话,运河学研究积极倡导国际化视野,欢迎来自世界各地学者提交有关各国运河系统比较研究的文章,以此拓宽国内学者的研究视野,提升期刊的国际影响力。
1.投稿论文图版切勿图文混排。请按图版在文中的出现顺序分别编号(图2……),以jpg文件格式保存,并将图版编号标于文中相应位置;文末另请标明图版序号和图释说明。
2.附录内容较少,与参考文献排在同一页;如出现内容较多,则另起一页。附录的字体为12磅,Times New Roman字体,加粗。附录内容格式要求与正文一致。
3.同一注释里如需罗列多条同类文献的,一般按时间顺序排列,用分号隔开(但依论证重要程度排列的文献次序除外)。同一注释里中外文文献混合排列的,结尾所使用的句号以最后文献的语种所对应的格式为准。
4.编辑部有权对来稿作文字性修改和规范化技术性处理,来稿若不愿入编或被收录,请作者事先声明。本刊将作适当处理。
5.论文摘要:以提供文献内容梗概为目的,不加评论和补充解释,简明、确切地记述文章重要内容。摘要中尽量避免使用“本文”“作者”等字眼。务求简练,一般不宜超过250字。
6.<五论文格式为:题目,作者姓名、单位、地址与邮编,中文摘要,关键词,中图法分类号,正文,参考文献,第一作者简介,英文题名,英文作者姓名(汉语拼音)、单位、地址与邮编,英文摘要与关键词。
7.文题应准确、具体;简洁、明了;醒目而富有深度;文题中不得使用非公知公用的缩略语、元素符号、分子式等。
8.本刊请勿一稿多投,并请自留原稿。如在3个月内未得到用稿通知,请自行处理。
9.内容涉及基金资助项目、专利项目或获奖项目等请注明基金项目名称及项目编号,并附单位证明和项目证书的复印件。
10.参考文献:用于说明引文的出处,用“[1]、[2]、[3]……”编号,置于参考文献之后;参考文献序号应与正文中序号对应,多次引用同一文献,在文内文献引用上标同一序号并标明页码。
地址:北京市北三环中路甲29号院华龙大厦
邮编:100029
主编:李泉
我们不是运河学研究杂志社。本站持有《出版物经营许可证》,主要从事杂志订阅与期刊服务,不是任何杂志官网。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地址:北京市北三环中路甲29号院华龙大厦,邮编:100029。
运河学研究杂志是一本省级期刊,是由聊城大学运河学研究院主管,聊城大学运河学研究院主办的一本历史类期刊。国内刊号:--,国际刊号:--。该期刊详细信息可以在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网站上查询。
您好,我们拥有多年丰富的期刊服务经验,可以协助您进行期刊投稿,优化投稿流程,避免频繁碰壁,缩短发表周期,节省您的宝贵时间,让您的学术成果快速发表。
能否发表主要取决于您稿件本身的内容,期刊编辑会基于一定的考量,比如发表范围、投稿资料、研究原创性等内容做出主观决定。因此,任何正规的学术服务机构均无法保证发表,但我们会用专业知识和经验,帮助您理解和遵循发表要求,助您提升发表几率。若我们未达到服务承诺,我们将退还款项。
本站合法持有《出版物经营许可证》,仅销售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的合法期刊,不是任何杂志官网,不涉及出版事务。本站仅提供有限咨询服务,需要用户自己向出版商投稿且没有绿色通道,是否录用一切以出版商通知为准。提及的第三方名称或商标,其知识产权均属于相应的出版商或期刊,本站与上述机构无从属关系,所有引用均出于解释服务内容的考量,符合商标法规范。本页信息均由法务团队进行把关,若期刊信息有任何问题,请联系在线客服,我们会认真核实处理。 若用户需要出版服务,请联系出版商,地址:北京市北三环中路甲29号院华龙大厦,邮编:100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