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开发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4 15:37:46

旅游开发论文

旅游开发论文范文篇1

[关键词]利益相关者村寨旅游开发模式

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特别是广大西部地区,更有大量的少数民族聚居。少数民族地区大多海拔较高,且群山连绵。当地居民依山建房,村寨因之而成。近年来,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和旅游扶贫政策的实施,以及国内旅游需求的日益增强与多样化发展,许多少数民族村寨以原生态的自然风光、极具地域特色的人文景观和浓郁的少数民族风情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旅游者,各村寨纷纷掀起旅游开发的热潮。

村寨旅游的开发涉及不同的利益相关者,近几年国内有学者对其进行了研究。罗永常深入探讨了民族村寨社区参与旅游利益保障机制建立的问题[1]。杨昌儒等认为社区居民不仅要参与决策和规划,还要参与项目经营和管理利益分配[2];江晓云则指出,“只有社区居民在旅游发展过程中得到切实的合理的利益分割,才能积极参与旅游发展”[3]。还有学者以个案研究了村寨旅游开发对当地社会和村民的多方面影响[4]。纵观国内学者的研究不难发现,村寨旅游开发所涉利益相关者的研究文献还很少,大多侧重研究社区居民的参与问题,对诸如政府、企业、旅游者等利益相关者的研究则显得十分薄弱,且系统性的理论研究更显欠缺。基于此,本文以利益相关者理论为指导,系统研究村寨旅游开发的不同利益相关者,进而提出村寨旅游开发的一种模式。

二、村寨旅游开发中的利益相关者

村寨旅游的开发是一项利益关联性较强的工程,它不仅涉及到所在地政府、社区居民、民间旅游协会、文艺团体等当地利益相关者,也与企业、旅游者、媒体等外来利益者有关。所在地政府是村寨旅游开发的主导者,除提供政策和财力等方面的支持,还能起到重要的组织协调作用。社区居民是村寨旅游开发重要的参与者,社区居民参与广度如何直接影响到村寨旅游开发的成功与否。民间旅游协会是社区居民与政府沟通的重要渠道,同时也能就行业自律、对外交流学习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企业是村寨旅游开发重要的利益相关者,并为其提供资金支持。旅游开发的以市场为导向使旅游者成为其利益相关者,并在其中扮演特殊的角色。媒体是村寨旅游对外宣传的一个重要平台,其重要性也日益凸现。

三、基于利益相关者的村寨旅游开发模式

虽村寨旅游开发的利益相关者很多,但鉴于村寨旅游开发的特殊性以及不同利益相关者与之发生联系的明显差异性,笔者提出一种村寨旅游新的开发模式即政府主导、社区居民主体、企业参与、旅游者合作、其他利益相关者监督响应的模式。

(一)政府主导

西部许多少数民族村寨有着良好的旅游资源,但发展旅游又受诸多条件的限制,如可进入性差、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居民发展旅游缺乏财力等。所以,实施政府主导战略是村寨旅游开发的一种较为现实的选择。旅游开发,规划先行。政府应组织有关规划单位和专家编制好当地村寨旅游发展规划。解决可进入性差的问题是村寨旅游开发的前提条件,政府部门可考虑将其纳入财政拨款的公路基础设施建设预算。村寨旅游开发中涉及的征地、撤迁、补偿等问题,政府也应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加以妥善解决。同时,鼓励并支持当地居民参与到村寨旅游开发中去。

(二)社区居民主体

村寨旅游开发的目的在于造福社区居民,而社区居民参与旅游是其靠旅游致富的最主要途径,因而社区居民是村寨旅游开发的主体所在。当前,社区居民参与的广度有限,参与的形式也较为单一,而且当地居民收入有进一步拉大的趋势,这些都不利于村寨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村寨旅游的开发应以社区居民参与为主,并不断拓宽参与的渠道。除了提供食宿服务外,当地居民还可从民族歌舞表演、特色旅游商品生产、村寨巡逻、环境保护、卫生整治等方面进行参与。

(三)企业参与

政府主导并不意味着政府包办,村寨旅游的开发也离不开企业的参与。少数民族地区大多财力较弱,政府的投入有限,企业正好能弥补这一缺陷。当地政府应为企业搭好平台,积极推介旅游招商引资项目,引导有实力的企业参与村寨旅游的开发,并辅以政策优惠。值得注意的是,企业的参与和当地居民的参与应有所侧重,以避免相互间同质竞争带来的负面效应。企业在用人方面还应尽量任用当地居民,一则可以保持当地村寨旅游特色的原汁原味,二则解决了当地富余人员的就业问题,三则可以将外来企业与社区居民的利益冲突降到最低。

(四)旅游者合作

村寨旅游开发与旅游者关系密切。一方面,村寨旅游的开发在以自身旅游资源为特色的基础上,还得以游客的需求为导向。另一方面,旅游者在村寨旅游开发中应采取积极合作态度。少数民族村寨地区大多经济水平较低,居民的生活条件很差,人们的文化教育水平落后,而外来的旅游者个人或家庭收入普遍较高,生活舒适,受教育程度高,进而他们到少数民族村寨地区旅游常有一种优越感,甚至有些游客还将其强加于当地居民。其消极影响是巨大的,它常会导致当地居民心理的失衡,或看不起自己民族的民风民俗,或对外来游客新生厌恶。显然,这样的局面有违村寨旅游开发的初衷。因此,旅游者在与当地居民交往过程中要尊重当地社会的风俗习惯,切不可贬低并试图加以改变。同时,游客要有环保意识,采取环保行为,不能破坏当地自然生态环境。

(五)其他利益相关者监督响应

除了政府、社区居民、企业和旅游者,其他诸如民间旅游协会、新闻媒体等利益相关者应发挥其监督响应的双重作用。目前,有些村寨已经有民间的旅游协会,但主要限于旅游接待方面,如四川省丹巴县甲居村就于2003年8月成立了甲居片区藏寨旅游居民接待协会,该协会成立后,对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产生过重要作用。民间旅游协会的监督作用主要体现在规范民居接待的经营行为、加强行业自律等方面。同时,协会在旅游接待分流、旅游安全、文艺活动、环境卫生、协会会员互相交流学习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近年来,由于部分村寨无序的旅游开发导致了诸如环境破坏和社区居民争利现象的出现,这引起了不少新闻媒体的关注与报道。另一方面,村寨旅游知名度和美誉度的提高离不开媒体的宣传,新闻媒体还应从中寻找正面的新闻素材,积极响应村寨旅游的开发。公务员之家

四、结语

村寨旅游的开发还涉及其他诸如政府、企业、旅游者、新闻媒体、旅游协会、文艺团体等众多的利益相关者,如何处理其间的关系并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更值得研究。本论文引入利益相关者理论,结合我国少数民族村寨旅游开发的现状和国内学术界已有的相关研究文献,尝试性地提出“政府主导、社区居民主体、企业参与、旅游者合作、其他利益相关者监督响应”的村寨旅游开发新模式,并就不同利益相关者如何发挥各自作用作了深入探讨。

参考文献

[1]罗永常,民族村寨社区参与旅游开发的利益保障机制[J],旅游学刊,2006(10):45-48

[2]杨昌儒,潘梦澜,贵州民族文化村寨旅游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4(5):8

旅游开发论文范文篇2

[关键词]辽宁工业旅游优势研究

工业旅游是现代生产力不断发展的产物,是旅游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所产生的一种新的旅游方式。工业旅游的发展,符合国际上旅游市场从大众到分众的转变趋势,同时也符合知性旅游的发展趋势,是一种很值得工业企业、地方政府以及旅游者普遍关注的创新事物和创新产业。

一、工业旅游发展现状分析

工业旅游是指工业企业将对旅游者有吸引力的资源优化组合、重新包装,并对外开放。一方面可以满足旅客的旅游需求,另一方面可以增加企业经济效益和提高企业知名度的一种新型旅游形式。工业旅游的发祥地是法国。20世纪50代,雪铁龙汽车公司就组织客人参观生产流水线,那时起许多厂家效仿,一些厂家开始收费,逐步演化为业旅游项目。在美国,大企业大机构都有向公众开放的制度,许多著名企业如盛顿国家造币厂、休斯敦宇航中心等因此成为工旅游胜地。目前,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如古巴,也开展了以烟草工业为主的工业旅游。工业旅游吸引了国际上越来越多的旅游者。

我国工业旅游起步较晚,在20世纪90年代末才有少数实力较强或独具特色的企业集团出于营销目的推出一些参观项目,例如长虹于1997年开始开展工业旅游,海尔集团99年初推出“海尔工业游”项目,青岛啤厂于1998年正式向国内公众开放,推出了“玉液浆青岛啤酒欢迎您”工业旅游项目,首钢集团2000年正式开展“钢铁是这样炼成的”工业旅游项目等,成为工业旅游的雏形。

进入新世纪以后,工业旅游正式走上了中国旅游发展舞台。2001年,国家旅游局开展了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候选单位推荐评选活动;2002年国家旅游局把工业旅游示范点启动工作作为28工作要点之一,这标志着工业旅游在我国已经突破了传统的企业间参观学习的模式,正式进入市场化运作。

二、辽宁工业旅游发展现状

辽宁工业旅游最早开始于1999年1月鞍山钢铁集团的工业旅游,相对山东、上海等工业旅游发展较早的省市,起步较晚,但经过短短几年,辽宁工业旅游有了大幅度的发展。2001年年底,辽宁省入选国家工业旅游示范点的9个工业旅游项目,包括沈飞航空博览园、大连明清家具艺术品有限公司、辽宁五女山米兰酒业有限公司、大连路明发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丹东太平湾发电厂、鞍山工业之旅、抚顺矿业集团西露天矿、大连珍奥生命园、辽宁道光廿五集团满族酿酒有限责任公司。鞍山钢铁集团的工业旅游2000年接待到鞍钢参观的游客只有2万多人,门票收入微薄。2003年接待游客达16.3万人,实现旅游收入2651万元。在2004年上半年国家旅游局考核验收中,以上9个示范点全部合格。2004年辽宁工业旅游在全国各个省份中仅次于安徽、山东,排名第三。2006年10月15日,辽宁省铁岭市又一个国家AA级景区——铁煤蒸汽机车博物馆创建“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项目顺利通过国家检查组验收。

虽然工业旅游在辽宁省有了一定的发展,但从辽宁工业旅游资源丰富程度上看,发展幅度远远不够,仍存在很大的发展潜力。

三、辽宁工业旅游发展优势分析

辽宁作为“共和国的长子”,在新中国50年的工业史上,曾经创造了100个“第一”。工业旅游资源丰富,具有极大的开发潜力。

1.工业基础优势。辽宁是工业门类齐全、体系完整、基础雄厚的重工业基地。辽宁是中国近代制造业的基地,有全国最大的机器人研发中心、全国最大的船坞、生产全国1/2以上的内燃机车、生产核动力潜水艇,还有钢铁、煤炭、工作母机(各种机床)和各种军工及民用产品,支撑着中国制造业和国防工业的半边天。辽宁也是我国资源型城市较多的省份之一,共有15个资源型城市,资源涉及煤炭、冶金,有色金属、油气、非金属、化工等行业。这些资源型城市在经济转型过程中,正在探索适合本地区实际的新型发展道路,而开发工业旅游可以为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开辟出一条前景十分广阔的新途径。

2.地理区位优势。辽宁地处东北亚,比邻日本、韩国、俄罗斯和朝鲜,空中航线发达。作为东北地区通往关内的交通要道,是东北地区和内蒙古通向世界、连接欧亚大陆桥的重要门户和前沿地带。辽宁作为东北地区惟一的沿海省份,充分发挥辽宁的港口优势,不仅可以促进辽宁省自身经济的发展,带动东北地区的经济联合与协作,还可以促进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也为工业旅游的开发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发展条件。

3.科技文化优势。辽宁的科技教育水平比较高,早在十年前就基本完成了九年义务教育的要求,现在人均受教育的时间是十年。辽宁的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很快,普通高校在努力培养专门人才的同时,还不断探索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开展科学研究和开发工作,大力兴办高新技术产业。比如大连理工大学“洪水预报调度系统”、沈阳工业大学“永磁电机”、沈阳农业大学“超级稻育种”和“工厂化高效农业”等一批项目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得到推广。其中东北大学科技园已被列入首批国家重点建设的国家大学科技园之一。高新技术的率先发展,将有力的带动辽宁工业旅游的广泛兴起。

4.政策环境优势。党中央和国务院制定的“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战略,把东北振兴和西部大开发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充分发挥东北地区旅游资源丰富独具特色的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业;扩大老工业基地的金融、保险、商贸、旅游等服务领域的对外开放是东北振兴的应有之义。东北有望继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唐地区之后,成为中国经济第四个增长极。借此东风,辽宁老工业基地工业旅游发展前景看好,蕴涵无限商机。

5.基础设施优势。辽宁省基础设施相对比较完备。这主要得益于长期以来党中央和国务院一直重视辽宁老工业基地的建设,后来又十分重视老工业基地的调整改造。多年来,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不断增加投入。

这几年来,辽宁确立了国有企业三年改革脱困的目标。中央加大了对辽宁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力度,也增加了对辽宁技术改造支持的力度。在中央的领导下,辽宁完成了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的试点工作。这项试点工作为辽宁工业旅游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辽宁工业旅游的发展对策

工业旅游的开发必须树立科学的发展观,统筹区域发展,统筹近期目标和长远目标,统筹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1.树立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辽宁工业旅游的开发,必须将近期效益和长远目标、数量与质量协调平衡,对辽宁工业旅游资源综合分析,制定整体规划,对工业景点进行循序渐进地开发,充分发挥现有的工业基础优势,处理好发展与资源、环境、人口之间的关系。既能够保证游人充分领略和体会工业旅游的底蕴,获得心理满足,又不能对工业企业的生产和环境产生消极的影响,生产旅游两不误。所以说工业旅游如若开发得当,将取得“双赢”乃至“多赢”效应。

2.充分发挥政府作用,提供优良的发展环境。由于工业旅游在开发初期很难立即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需要政府出面加以引导,以推进工业旅游的进展,所以首先要发挥政府的的宏观统筹的作用。其次是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要在在竞争中处于一直有利的地位,就应该引导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不断进行创新,包括体制创新,观念创新,技术创新,不断为工业旅游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3.挖掘工业旅游资源特色,打造辽宁高品位工业旅游。在工业旅游过程中,因地制宜、巧妙地引入一些参与性的内容,提高游客的参与程度,满足旅游者寓求知于娱乐的需要,是当前工业旅游开发的重点。游客可以直接到生产车间,甚至直接参与生产,提高整个过程的娱乐性。如在大连造船厂,可以安排游客在参观过程中亲手拧医颗螺丝钉;在大连盛道玻璃制品厂,游客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制造纪念品等,达到“参与其中,乐趣无穷”的效果。部分企业还可以在游客中开展产品有奖调查、为学生开设讲座等活动,丰富工业旅游的内容,深刻挖掘企业传统文化内涵,成为企业对外传播文化与友谊的窗口。

4.工业旅游与常规旅游相结合,实现双赢效应。工业旅游的产生,是工业和旅游业互相结合、互相渗透的必然产物。辽宁省的旅游业在2005年接待入境人数及旅游外汇收入在全国的排名,也仅为第10位和第8位,借工业的优势则可以扩大自己的市场,继续登攀新的高峰。工业旅游的发展不仅将成为旅游环境容量分流及挖掘旅游资源内涵的重要措施,而且可以促进工业旅游经济带的快速形成,又能使工业旅游的发展与城市发展遥相呼应,并为工业旅游创造更为有利的环境条件,实现旅游资源新的整合。将两种产业互相结合、相得益彰,符合现代产业发展的新趋势。

五、结语

2006年出台的《辽宁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把以优化调整结构为主线确定为辽宁省工业经济发展的主攻方向,然而目前辽宁省资源型城市单一的重型工业经济结构的现状,实现经济转型的任务非常艰巨。

在辽宁省产业结构转型过程中,合理利用相关的工业资源,大力开展工业旅游活动,是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和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发展工业旅游不仅是工业企业涉足第三产业的投路石,同时也是城市经济的一个推动器。辽宁工业旅游在发展现有优势的同时,应该注意克服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劣势,并努力挖掘潜在的优势,进一步转化成竞争优势,积极促进辽宁工业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打造工业旅游强省。

[参考文献]

[1]黄芳.我国工业旅游发展探析.人文地理[J].2004,2.

[2]王宝恒.我国工业旅游研究的回顾与思考.厦门大学学报[J].2003,6.

旅游开发论文范文篇3

1、民俗文化是重要的旅游资源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56个民族共同创造了祖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汉族和各少数民族的服饰饮食、婚丧嫁娶、待客礼仪、节庆游乐、民族工艺、建筑形式等等,都各有特色,形成了我国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景观。这些民俗文化现象,以其丰富的内容、浓厚的地方色彩、鲜明的民族特点,吸引着大量的国内外游客,构成我国民俗旅游开发的丰厚资源,具有极高的旅游价值。

民俗旅游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旅游,由于它满足了游客“求新、求异、求乐、求知”的心理需求,成为旅游行为和旅游开发的重要内容之一。国内一次抽样调查表明,来华美国游客中主要目标是欣赏名胜古迹的占26%,而对中国人的生活方式、风土人情最感兴趣的却达56.7%。目前,无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民俗旅游均已蓬勃发展:北美的“活人博物馆”通过仿照当年格式建造的房屋、棚圈、碉堡、果园组成的“移民村”,再现了几百年前欧洲抵美移民的生活、劳动和风俗习惯;科特迪瓦利用其独特精巧的人造面具表现其传统文化,还举办了全国舞蹈节;突尼斯根据西方游客喜欢猎奇的心理,利用本国土著居民的村落古迹、山洞住宅、民族服饰和车马游玩等民俗文化来发展旅游业,已成为非洲和阿拉伯国家中的旅游大国。在国内,深圳中国民俗文化村汇集了全国几十个民族的灿烂文化,昆明云南民族村也展示了云南25个少数民族的风俗,在广东,岭南文化、客家文化和连南瑶族风情的旅游开发也是目前的关注热点。因此,对民俗文化的旅游开发进行研究已成为当今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2、民俗文化能够满足旅游者的多种需求

(1)民俗文化能够满足旅游者的审美需求

我国各种民间建筑、民间服饰、民间工艺品,都自然流露着纯真质朴之美,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民俗旅游的开展,为旅游者提供了体验民俗审美文化的良好机会,常使旅游者获得终身难忘的审美感受。

(2)民俗文化能够满足旅游者的娱乐需求

我国各地许多的民俗活动,如蒙族的那达慕大会、壮族三月三歌会、苗族的花山节、芦笙舞等等,都带有浓厚的娱乐性质。在旅游活动中,开展这些各具特色的传统民俗活动,可以很好地满足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求娱、求乐的心理需求。

(3)民俗文化能够满足旅游者的精神需求

民俗作为一种传承文化代代相传,保持着社会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维系着成员的民族情感。通过参与、体验民俗旅游活动,对于国内游客来说,可以深入了解伟大祖国不同的民族、地区所呈现出来的特色各异的民俗风情,感受到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风貌,在游览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对于海外华人来说,通过体会祖先的生活方式,使他们对中国的历史和现状产生更大的兴趣,从而形成更紧密的情感联系。

二、民俗旅游概念

民俗旅游是指人们离开惯常住地,到异地去以地域民俗事项为主要观赏内容而进行的文化旅游活动的总和。目前民俗旅游已和自然风光、名胜古迹旅游一起构成了颇具特色的旅游三大系列产品。从广意来讲,旅游实际就是民俗旅游,民俗和旅游是文化与生活的复合体。

三、两者关系

旅游者通过开展民俗旅游活动,才可能亲身体验和触摸到旅游地民众生活事项,体会到当地的民俗事项,体会到当地人民的生活的方式和、思想意识和审美情趣,实现审美与自我完善的旅游目的,从而达到良好的游玩境界。从某种意思上来讲:民俗旅游属于高层次的旅游,在未来不久将成为现代旅游的主流之一;由于地方特色和民俗特色是旅游资源是旅游资源开发的灵魂,也具有独特性与不可替代性,因此,民俗旅游资源是旅游产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性资源。能把握好并利用好这一优势资源是提高我国旅游品位的关键所在。

四、民俗特色旅游资源的保护

旅游开发一方面本身存在着扭曲地反映文化与真实地反映文化的差别,更重要的是,它必将干扰民俗文化原有秩序和发展过程,使落后地区受到旅游者外来文化的冲击。当地居民思想行为的混乱和盲目仿效追随将淡化原有文化的特征,进而在长远角度上破坏了旅游资源特征。

这种现象目前有不少少数民族地区业已出现,一些民俗旅游村落除了歌舞表演外,日常生活已面目全非,与外界趋同,旅游者求异求知的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旅游点的市场吸引力日趋下降。我们固然要看到,没有一成不变的民俗文化,联合国把横断山区的一个小村落划定为世界民族人文保护区的做法毕竟不可能推广到各地,也很难保证取得较好的实际效果。我们在旅游开发工作中所应当做的,一方面是尽量真实地反映民俗文化,对于不同时期的民俗尽量予以时间说明;另一方面是向当地居民宣传教育,除了极少数野蛮的、愚昧无知的民治行为外,民俗文化是没有优劣高下之分的,都是世界文化的优秀组成部分,在经济发展、文化交流的同时更应保护自己的文化传统,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失却自己的民俗文化特色,也就基本失去了旅游生命力,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如何在开发民俗旅游资源的同时有效地保护民族文化资源,是民俗旅游发展的关键.现就我国民俗旅游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民俗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可行性策略。

五、开发和保护民俗旅游文化内涵的策略

对传统民族文化进行旅游开发能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和其它积极影响,但它也给民族传统文化带来了不容忽视的负面作用,如传统民族文化的同化、庸俗化、商品化等.加强民族凝聚力,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可行性策略,对于民俗旅游的开发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旅游业在开掘民俗文化资源时,要充分发挥民俗文化在旅游业发展中的作用;树立保护民俗文化传统的意识;要多方位体现民俗文化的旅游价值。民俗旅游已成为当今旅游业的一个亮点.发展民族旅游业应做到:自觉地执行民俗文化的保留和传承原则;旅游开发商应注意保护民俗文化:注重民俗旅游开发的经济效益原则。

1、因地制宜,挖掘、开发和建设各具特色的新景观、新产品

民俗旅游资源散存在各地各处。开发,就是要使这些散落在民间或各地的民俗资源具有招徕游客前来观光的能力。既包括对新开辟的旅游区中民俗旅游资源的合理利用,也包括对原有的民俗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建设。俗语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开发民俗旅游资源要依靠当地所拥有的固有资源,就地取材,因地制宜地从当地的资源特点出发,利用本身所特有的优势。如建筑、服饰、风味食品、民族歌舞等等,保持古朴的民风、特有的风情,同时又要让现代生活中新的民俗脱颖而出。要办原汁原味的民俗旅游,并不是要把一些文化落后、思想愚昧的阴暗面暴露给来人,而是要在开发过程中扬长避短,把纯洁、文明的、表现民族气节的正确方面提供给游客,那些落后、愚昧的东西通过开办民俗旅游,接受先进、健康的文化、科技和思想,可以逐渐消除。

2、自然风光、文物古迹与民俗文化有机结合,相得益彰

民俗作为一种文化资源还有一个突出特点:可移性。民俗旅游活动除了在本地开展活动,吸引游客,还可以移到自然风景区和旅游城市进行表演、交流,从而获得更高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蕴藏着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尤其很多偏远贫困的少数民族地区,民俗活动更为丰富。虽然民俗旅游投资少,不需要大兴土木和投入巨额资金去培植旅游景观,但要在民俗源地逐一开办民俗旅游活动,从可进入性和区域集中性来考虑,都十分困难。要使民俗旅游资源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利用,与自然风光、文物古迹有机结合,可通过开辟民俗旅游一条线或筹建民俗文化村、民俗风情区、民俗博物馆、民俗等形式,带动民族饮食、民间蜡染、刺绣、挑花、编织等工艺品的综合开发,将有突出特色的民俗旅游项目引进著名的自然风景旅游点,以及国内外旅游城市,作为固定的或流动性项目,参与到观光和文物古迹旅游,使它们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3、采取相对封闭措施,防止被同化

旅游者与旅游地之间的交流和影响是相互的,但事实上由于旅游者对旅游地的社会影响远大于他们接受到的旅游地社会的影响,因而,对于旅游地文化尤其民俗文化来说,易遭到异地文化的冲击和同化,导致地方文化的独特性被削弱。如广西侗族地区,把清代时建的鼓楼、风雨桥拆下卖掉,取而代之的是钢筋混凝土的砖房和拱桥。要避免这种消极作用的产生,就应采取慎重的态度和相应的防范对策。相对封闭措施、坚持民俗旅游民众办,这是一种抑制同化的有效方法。这样保持以地方习俗为主要旅游对象、当地群众参加经营的相对封闭性,既能防止民俗文化被同化,体现民俗旅游真正的民族味、朴实感、亲切感,又能造成文化、经济以及社会诸方面的相对神秘性,来刺激区域旅游动机的产生,带来更多的客源。

4、高品位开发和利用民俗旅游资源,防止“庸俗化”

民俗旅游开发要保证具有魅力的民族文化能真正得以弘扬和保护,就必须杜绝肆意亵渎和歪曲旅游地民俗风情资源的现象。扼制低格调,标新立异、生搬硬套而造成的民俗庸俗化。因此,高品位开发利用民俗资源是举棋之关键。高品位开发指旅游地在民俗资源开发上,要正确瞄准本地区的资源特色,结合本地区及周边地区旅游环境,把独特的风情民俗展示出来,开发建设民俗旅游资源,就应当对当地民俗资源充分地调查和研究,在此基础上,选择开发方向,确定文化定位,尽最大可能挖掘出当地民俗资源的潜力。

5、加大力度宣传民俗旅游

要坚持有的放矢供需对应。多开发有市场需求的项目,成立专门的专家部门对旅游客源市场进行有效的因素分析。通过电视、广播、网络等多媒体对民俗风情进行宣传和推广还可以借助一些展览和博览会对相关的信息展现给大众。

6、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民俗旅游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一旦过度开发,不注意保护就会枯竭乃至消失。科学合理的极大力度对民俗文化进行保护和发扬,我们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一方面及时组织有关的专家对民俗旅游资源环境进行评估,科学的规划旅游的接待量,制定年民俗文化环境保护规划,把民俗文化环境与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协调起来。另一方面要依靠政府和媒体的力量,向公众传播有关的保护民俗资源的意识,加强民族意识,使少数民族群众能辨证的对待自身传统和生活方式,防止民俗被庸俗同化。

旅游开发论文范文篇4

井冈山位于江西省的西南部,罗霄山脉的中段,享有“天然动植物园”和“绿色宝库”的美誉。风景名胜区面积261.43平方公里,分为11个景区,76处景点,460多个景物景观。井冈山森林资源丰富,有山林面积189.7万亩,环境优美,空气清新,每立方厘米空气中含负氧离子数超过8000个,有的地方达到12000个,有“天然氧吧”之称。这里污染少,噪音小,森林覆盖率达86%,各类植物3800余种,拥有全球同纬度保存最好的次原始森林7000公顷,还有一片被联合国环境保护组织誉为全世界仅有的常绿阔叶林。景区年平均气温为26℃,是理想的避暑、疗养胜地。

井冈山旅游部门充分利用自然优势,开发了景区内的龙潭、主峰、百竹园、朱沙河漂流等一大批自然山水景点,增添了狩猎、攀岩、迷宫、高空钢索表演等旅游项目。但井冈山的森林旅游开发还停留在初级阶段,没有形成一批能代表井冈山森林旅游形象的特色旅游产品。由于资金投入不够,森林旅游业发展相对滞后,内容单一,森林旅游市场较狭窄;当前,人们给予井冈山更多关注的是红色旅游,对井冈山森林旅游的社会认知度还不高,不利于森林旅游的对外宣传,从而影响了井冈山森林旅游的进一步发展;由于缺乏森林旅游专业人才,井冈山森林旅游规划及管理水平还有待于提高。

二、红色旅游及森林旅游

目前,全国上下掀起一股“红色旅游”热潮,红色旅游已成为我国旅游业中一个非常热门的话题。2004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强调指出,“红色旅游是指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战争时期形成的纪念地、标志物为载体,以其所承载的革命历史、事迹和精神为内涵,组织接待旅游者开展缅怀学习、参观游览的主题性旅游活动”。

随着人们回归自然,返璞归真,探求自然奥秘的渴求日益增强,森林旅游随之蓬勃兴起。森林旅游是指人们在人工或天然的森林生态环境里从事的集知识性、参与性、观光性和社会责任感于一体的旅游活动,是国际上正在兴起的一种有利于保护自然的新型旅游业——生态旅游业的主要形式。

中国革命走的是“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这就决定了有相当一部分革命纪念地分布在广大农村,尤其是地貌复杂、植被覆盖率较高的山区。所以,“红”、“绿”资源在空间上形成天然的组合,这种状况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井冈山也不例外。井冈山是全国著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同时,井冈山森林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良,森林旅游开发潜力很大。

三、红色旅游背景下井冈山森林旅游开发的机遇

井冈山有光荣的革命历史,在这块红色的土地上,中国革命的一代英豪培育了凝聚中华民族之魂的井冈山精神。因此,中国历届党和国家领导人都非常重视井冈山的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作用,也非常重视井冈山的发展,在政策和经济方面给予了特殊的优待和支持。井冈山森林旅游开发面临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

红色几乎成了井冈山的代名词,红色旅游的发展为井冈山吸引了众多的客源(表1为井冈山近5年接待游客人数)。由表可见,2005年井冈山接待游客人次比2001年增长了一倍。

表1井冈山近五年旅游接待人数单位:万人次

资料来源:井冈山旅游局

井冈山的生态环境受到游客的青睐,不仅得益于其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更是因为井冈山市政府对红色胜地的重新定位和规划。现在绿色旅游已经成为井冈山的又一张名片。为了吸引更多的国内外游客,井冈山正在由此前的“红色”旅游转向“红+绿”的旅游理念,随着社会的发展会逐步完成由“红向绿”的转变,由革命教育旅游向环保生态旅游过渡。

四、井冈山森林旅游开发策略

1.加大井冈山森林旅游宣传力度

井冈山自然景观资源丰富而独特。井冈山风光绮丽、景色迷人,自然景物景观似锦簇花团,各显雄、险、秀、幽、奇特色。既有气势磅礴的云海、奇妙独特的飞瀑、瑰丽璀璨的日出、蜚声中外的十里杜鹃长廊,又有享誉全球的黄洋界、茅坪八角楼以及被载入百元人民币背景图案的井冈山主峰,更有亚热带次原始森林、稀有的珍贵树种、栖息林海的珍禽异兽。

虽然井冈山市早在1982年就被批准为部级重点风景名胜区,也有大批游客前来观光游览,但多是以单纯的旅游接待地为主要性质,且注重革命传统的宣传,而忽略了对优美自然风光和森林旅游资源的宣传,影响了其目标市场的定位与客源市场结构。

森林旅游是一种全新的旅游概念,发展潜力很大。所以,应该利用各种媒体,精心组织井冈山森林旅游推介活动,大力宣传森林旅游文化,让游客感受井冈文化的无穷魅力。可以多途径、多层次宣传森林旅游知识和旅游信息,设计满足不同游客需求的各种旅游精品线路,培育出良好的森林旅游市场,以高质量、高标准、优质服务及特色森林旅游产品来吸引更多的游客。同时借助电视、电影、报刊、网络等现代传媒,运用信息化手段,集中在重点时段、重点区域,网络化覆盖和传递井冈山的森林旅游信息。

总之,创新旅游形象宣传和市场营销方式,多层次、全方位地开展形象宣传和市场营销来提高井冈山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创新井冈山森林旅游品牌是当务之急。

2.塑造井冈山森林旅游形象

旅游经济是典型的市场经济,一个地方要力争吸引足够的客源,关键是要有适应市场的旅游产品。旅游形象是对一个地区主要旅游产品的高度概括、提炼和抽象,自然要遵循市场需求导向的原则,而不是有什么产品就打什么招牌。因此,对于森林旅游在井冈山旅游中占什么地位,应给予实事求是的认识和评价。要根据市场需求策划并强化井冈山的森林旅游形象。

井冈山高大雄伟的形象,不仅是因为有众多著名革命遗迹、遗址和当年其光辉的斗争历史,更因为有黄洋界、八面山、双马石、桐木岭、朱砂冲五大哨口,海拔高度都在千米以上,素以雄伟高大险要著称,而且五百里井冈横跨湘赣两省、山峰陡峭、峰峦岩壑、挺拔奇伟,是其他旅游名山无法比拟的,这些构成了井冈山雄伟高大的形象。因此井冈山旅游业的发展应该立足于其资源的综合性,强化“红色摇篮,绿色家园”的主题形象,借红推绿,突出“绿色宝库”的特征,做足“绿色文章,彰显家园魅力”。

3.促进井冈山红色旅游、森林旅游综合开发

从旅游形式来说,红色旅游属于观光游,是一种奔走、游览的旅游方式,旅游者一般停留的时间较短,难以吸引旅游者久留;再有,近年来各地交通条件有所改善,可进入性提高,也缩短了旅游者实际停留的时间;由于革命圣地和纪念地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带有明显的社会公益性质,一般门票定价不高。上述因素决定了红色旅游的收入水平不会太高。为了增加旅游收入,争取常年保持比较大的客流量,同时大力开发森林旅游产品,增加旅游总收入。

井冈山作为革命圣地,除了拥有众多的红色旅游资源,同时也拥有良好的森林旅游资源,民风淳朴,物产丰厚,山清水秀。因此,井冈山作为革命纪念地在保护开发好红色旅游资源的同时,应加大风景资源和民俗资源开发的力度,建成了一个引人入胜的风光休闲区,既可以美化革命圣地的环境,又能丰富红色旅游活动的内容,做到井冈山红色旅游与绿色旅游的综合开发。在开发过程中要跳出红色局限,增加森林旅游内容,形成红色旅游与森林旅游的旅游产品组合,才能满足日益个性化、专业化的旅游市场需求。

随着红色旅游的发展,旅游者早已厌倦了“隔着玻璃看,耳旁别人讲”的固定模式,渴望更多的参与性和自主性,在保证思想性的前提下,应努力提高森林旅游的观赏性、趣味性和参与性,让游客有切身感受,避免博物馆解说式旅游的枯燥与单调,使革命文化精神与当代市场需求达到有机结合,吸引大批游客。

井冈山最大的特点在于,自然景观和红色革命遗址交相辉映,使游客在接受革命教育的同时,可以欣赏到美不胜收的风景。从游客需求的角度出发,将红色旅游资源和绿色旅游资源完美整合,才能使井冈山旅游资源开发具有持久的生命力。

4.推广井冈山森林旅游特色项目

森林以其丰富的自然景观、良好的生态环境、诱人的野趣及独特的保健功能,将吸引越来越多的游客。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游客参与到森林旅游活动中来。回归自然、欣赏自然、体验自然,将逐渐成为现代人休闲生活方式的一个重要特征。

森林旅游去除少数有特殊人工景观能吸引游人参加外,主要依靠天然景观取胜。井冈山的奇石幽谷、飞瀑流泉、碧波溪潭、原始森林和珍稀动植物等高品位自然景观和优良的生态环境为开展森林旅游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森林旅游的静态观光相对游客来说吸引力小,而参与性活动因其形式多样,各有特色,能够较好地保持其对游客的持续吸引力。在游客对森林旅游需求呈现日益增长的同时,对森林旅游活动内容的也多样化的趋势,更加趋向于“求新、求异、求奇、求知、求参与”。

因此,应该加强井冈山森林旅游开发设计,增加参与性、健身性、挑战性的专项旅游产品开发以满足市场的不同层次的需求,如森林浴、康健步道、探险、科考、漂流、攀岩、露营以及反映井冈山特色文化和民俗风情游等。不断推陈出新,打造个性化旅游产品,推出全新的旅游线路,是保持井冈山森林旅游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旅游开发论文范文篇5

关键词:科学处理;文物保护;旅游开发

文物是人类珍贵的文化遗产,是历史文化的载体。如何保护好文物,是世界各国都在关心和研究的重要课题。中国政府历来重视文物保护,并为此制订了大量法规,采取了不少得力的措施,使文物保护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然而,由于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在日益增长,外出旅游的人越来越多。所以旅游业自改革开放以来,也是日新月异、发展迅猛。于是,不少地方掀起了旅游开发的热潮。旅游开发当然是一件好事,但也给我们的文物保护工作带来了更多的困难和挑战,因为绝大多数的旅游开发都涉及到文物的保护问题。

有人认为,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是难以调和的矛盾。要搞旅游开发,文物保护就得让路。于是,有些地方为了发展旅游,追求经济效益,干脆把文物保护单位承包给旅游公司。而旅游公司作为企业,它在经营和管理文物保护单位时,所追求的是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往往会把经济效益放在第一位。这种行为必然导致开发过度,甚至出现乱修、乱改、乱拆、乱建,毁真造假等不负历史责任的现象。为此,国家曾三令五申,禁止对文物的破坏性利用,并以法律形式明文规定:“国有文物保护单位,不得作为企业资产经营”。其目的就是要保证文物的安全,维护文物的原真性。

于是,有些地方又干脆把文物彻底封存起来,让其与旅游完全脱钩,实行“为保护而保护”的政策,结果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其实,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并不是水火不容的关系,而是一种相辅相成、互相依存的关系,是一种资源共享、协调发展的关系。因为文物作为一种不可再生的珍贵的旅游资源,往往是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而利用文物旅游资源的条件发展旅游业,其本身便是对文物资源的一种保护与开发。也就是说,文物只有被利用起来,才能真正发挥它的重要作用。特别是那些不可移动的文物,也只有通过旅游才可达到用“物”说话的目的,才能充分体现其作为文物的价值。特别是在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应该大力发挥文物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的独特作用。

那么,该如何处理好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关系呢?解决这个问题其实也并不难,最关键的是要讲究科学性。也就是说,要通过最科学的规划来解决。文物要保护,旅游要开发。但旅游开发决不能以牺牲文物为代价,科学的规划就是要兼顾两者的利益。所以这个规划必须经过实地考察、讨论研究、精心设计直到专家论证、行政报批、政府审议等严格的程序,才能付诸实施。只有这样,才既不会造成对文物的损害破坏,也不会产生不利于旅游开发的后果。如果做到了这点,那么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关系也就自然理顺了。

当然,要做到科学处理,还须开动脑筋、集思广益,探索出妥善的方式,制定出最佳的方案。在这方面,笔者觉得敦煌研究院的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和研究。

众所周知,敦煌莫高窟是著名的文化遗产,同时也是著名的旅游胜地,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的矛盾在这里自然也显得特别突出。据统计,来莫高窟的游客数量几乎年年在不断增加,而游客增加便意味着对莫高窟环境人为扰动的增加。有监测表明:大批游客参观,导致窟内温度、湿度频繁变化,打破了洞窟原有的恒定环境,这已经成为导致壁画屡遭病害的重要原因。敦煌研究院曾在体积为143m3的第323窟做过试验,发现40名学生在窟内滞留37min,呼出的67%的水汽、52.3%的二氧化碳留在了窟内。窟内二氧化碳因此升高了5倍,空气相对湿度上升了10%,空气温度升高了4℃。而这些都会侵蚀壁画,使病害加重。

游客参观对洞窟的不利影响已被科学试验所证实,而参观的季节性、时段性则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这种不利因素的影响。据统计,到莫高窟来的游客大多集中在7、8、9月。这3个月的游客量占全年游客总量的65%左右。旅游旺季,莫高窟日接待游客达3000~5000人,“五一”“十一”黄金周期间则要超过5000人。而一天之中,游客又集中在上午10点到下午3点这几个小时。游客过于集中,使一些洞窟常常处于非常“疲劳”状态。

莫高窟现在被评为“中国最值得外国人去的50个地方”之一。有人预计,在未来几年内,莫高窟年游客接待量将超过100万人,游客日流量也会超过万人。需求与能力之间的矛盾会更加突出,莫高窟所承受的“负荷”将越来越重。我们不得不担心——莫高窟将来会不会被“累”垮呢?

因此,莫高窟面临两难境地——既不能以牺牲文物为代价来换取旅游业的发展,又不能因保护文物而将远道而来的游客拒之门外。

那么,该如何把对文物的有效保护与旅游的合理利用结合起来呢?著名专家敦煌研究院院长樊锦诗认为,对莫高窟的旅游开放,要体现科学、合理、和谐、适度的原则。

为此,敦煌研究院有针对性地采取了以下相应对策:

(1)参观实行预约、预报,分时段、有计划地接纳游客,科学疏导分散游客,防止无序涌入,以降低洞窟利用强度。在旅游旺季,如果没有预约,将不能如愿参观石窟。

(2)对开放洞窟实行“轮休”制度,以便给开放过度的洞窟提供“喘息”的时间。

(3)增设旅游线路、景点,合理安排参观时间,对游客实行分流,以避免游客过于集中、拥挤。

(4)采取多种措施,尽可能减少游客在洞窟内的停留时间

旅游开发论文范文篇6

体育旅游开发的形式没有统一的标准,不同资源特色、不同区位、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性的政府政策环境等各方面因素决定了不同的开发模式。根据区位论,体育旅游开发的可以有以下三种模式:

1.资源型发展模式

资源型发展模式是在体育旅游资源价值优势十分明显,但当地区位条件一般,区域经济不是很发达的地区,可以充分发挥地方特色,通过国家在资金、政策上的扶持,选择有代表性的项目合理布局,有重点地进行开发,使体育旅游资源的吸引功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完成资源优势向产品优势的转化。

例如,黑龙江利用其得天独厚的冰雪资源大力发展以冬季大自然风光和冰雪运动为特色的冬季体育旅游,吸引着人们在冰场、雪场从事各种滑雪、滑冰运动,以及带有民族山寨、森林原野环境中的狩猎、赛马或狗拉雪橇、射箭等健身娱乐活动。目前,黑龙江有高中初级滑雪场75家,占全国总数的60%,拥有各类滑雪道150多条,总长度15万延长米,其中包括我国目前最大的综合滑雪基地—亚布力滑雪场,每年吸引100多万人前来游玩,体育旅游已经成为黑龙江旅游业发展的支柱项目。

2.市场型发展模式

市场型发展模式是在体育旅游资源特色不是特别突出,但当地区位条件和区域经济条件十分优越,可进入性强,距客源市场较近的地区,可以在对体育旅游市场进行细分的基础上,以旅游者的旅游需求为导向,进行产品的全面开发,最终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的均衡发展。根据汪德根的分析,体育旅游细分市场主要可分为休闲体育旅游、健身体育旅游、刺激体育旅游、观战体育旅游、竞技体育旅游、民俗体育旅游、商务体育旅游七大类,考虑到需求的不同,可以对体育专项旅游产品从产品的命名、目标市场的选择、产品开发的作用进行设计,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要。

例如上海,为热爱休闲健身的人群建设了高尔夫球场、大型的滑草场和室内滑雪场;利用其国际大都市的独特魅力,举办一系列大型赛事,如国际网球大师赛、F1中国大奖赛等,发展观战体育旅游;同时倾力打造“城市景观体育”新品牌,南京路上赛沙滩排球,金茂大厦表演高楼跳伞,苏州河上赛龙舟,这些新兴城市景观、标志性建筑与时尚体育运动的有机结合,极大地激发了大众参与体育旅游的兴趣,也展现出上海蓬勃发展的城市魅力。

3.创新型发展模式

创新型发展模式是在旅游资源的体育特色、当地区位条件,以及经济条件都不是特别突出的情况下,通过对体育旅游产品及形象的创新,挖掘文化内涵,或是利用时事动态等进行产品开发,以满足旅游者的新、奇、异的需求或突发性需求。2001年入境旅游者抽样调查显示:入境旅游者对中国旅游资源感兴趣的地方仍集中在山水风光和文物古迹方面,对民俗风情和饮食烹饪也有浓厚兴趣。中国体育旅游开发可以以此为依托来设计新的产品形象,形成富有创意的新产品。

例如,青海省自2002年起以碧波浩瀚、鸟翼如云的青海湖为中心,举办一年一度的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赛事以世界海拔最高的自行车赛为卖点,结合沿途雄奇壮美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民俗风情,在短短的三年时间里发展成为亚洲级别最高、规模最大的国际公路自行车赛,每年吸引来自世界五大洲的几十支运动队参与比赛,同时还带来大量的观战游客。国际赛事的成功举办为青海旅游业的发展注入更加新鲜的血液,达到了宣传青海、宣传特色优势资源的目的。

二、体育旅游的概念及分类

体育旅游是以体育资源为基础,通过各种体育活动来规划、设计、组合,引起人的消费欲望与需求,进而参与感受体育活动与大自然情趣的一种旅游形式,旅游者的异地体育亲身体验是体育旅游的本质特征和发展方向。

体育旅游按形式主要可分为三大类:(1)休闲健身类:是指旅游者直接参与某项体育活动,以达到休闲健身与旅游的目的,如滑雪、高尔夫球、垂钓等。(2)观战类:是指旅游者被异地重要体育比赛吸引而前往异地现场观摩,如观看世界杯足球赛,奥运会比赛等。(3)尝试刺激类:是指旅游者将体育刺激看作是享受,去参与使人特别兴奋或惊心动魄的体育活动,如蹦极、漂流、攀岩、自驾车远行等。

三、实证分析:无锡体育旅游的开发

1.无锡体育旅游开发条件的分析

(1)资源条件:无锡境内有众多的低山、丘陵,还有三个部级森林公园,可以开展越野、登山、探险等活动;太湖、蠡湖湖面开阔,湖岸线长,为水上活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市内还有一大批人工体育休闲设施,如高尔夫球场、赛马场、垂钓中心等,为休闲体育旅游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但总的来说,这些资源知名度不大,作为体育旅游资源,其特色也不够突出。(2)区位条件:无锡东邻上海,西望南京,南接浙皖,北依长江,是长江三角洲都市连绵区的中部核心,具有重要的区位优势。境内已构建了快捷便利的铁路、公路、水路、航空相配套的现代交通体系,可进入性极强。(3)客源条件:长三角为我国人口分布最密集的地区,目前人口达8000多万,众多的人口本身就是一个很大的客源市场。由于体育旅游消费水平高,也对旅游者的经济条件提出了一定要求。长三角是全国经济最活跃的地区之一,它以全国1%的土地和5%的人口创造了全国18%的GDP。居民收入的增加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使体育旅游需求不断增加,也使参加有了经济上的保障。

2.无锡体育旅游开发模式的选择

根据无锡的具体情况,无锡体育旅游的发展应采用市场型发展模式,主要开发短线体育旅游消费市场,吸引周边地区的客源。具体可以将全市分为四个体育旅游区:南部滨湖体育旅游区、马山休闲度假旅游区、中部体育文化旅游区和西部山地体育旅游区。其中,配合无锡度假型城市的定位,可优先发展南部滨湖体育旅游区和马山休闲度假旅游区,以吸引有一定经济基础的休闲和健身游客,创出无锡体育旅游的品牌,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再有计划地开发中部体育文化旅游区和西部山地体育旅游区,以扩大体育旅游的参与面。

3.无锡体育旅游的开发设计

(1)南部滨湖体育旅游区。该区主要利用“环太湖体育圈”建设的契机,依托太湖和蠡湖的水资源,树立无锡体育旅游的品牌形象,发展大众休闲和竞技体育旅游市场。例如,在湖边可修建沙滩排球场、湖滨天然游泳场、垂钓中心、水上乐园,开设水上降落伞、水陆两栖飞机空中旅游等活动,在环太湖公路上,可以举办环太湖万人马拉松赛、环太湖自驾车游、环太湖徒步游等。还可以培养一批水上运动的爱好者,开展帆板帆船、皮划艇、摩托艇、滑水运动,从而形成体育旅游的固定客源。

(2)马山休闲度假旅游区。该区体育旅游的开发主要与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结合,开发高端休闲市场和银发健身市场。利用度假区内优美的环境和丰富的健身资源,可以吸引白领阶层利用双休日到马山进行高尔夫球、赛马、垂钓等休闲运动。针对越来越注重精神享受和身体健康的老年群体,可以在度假区建立健身气功培训中心,将度假、观光与健身运动三者完美结合,既满足老人的身心需求,又延长他们在无锡的逗留时间。

(3)中部体育文化旅游区。该区主要依托市体育中心和体育公园开展各类体育旅游活动,培养大众体育意识,传播体育文化理念,开发观战体育旅游市场和健身体育旅游市场。首先,利用市体育中心良好的场馆设施组织有一定规模和影响力的赛事和表演活动,吸引观战游客。同时,围绕比赛还可以推出专项旅游活动,强化旅游者的感受。其次,对体育公园加以改造,建立一个集健身、休闲、娱乐、观赏、旅游、餐饮等为一体的特色体育文化公园。公园通过体育沙龙、体育纪念品展示馆、体育文化雕塑园、大型体育主题餐厅等设施传播体育文化,展现体育精神。园内还可以开展踢毽子、跳绳、三人篮球赛、体育舞蹈赛等活动项目,增加旅游的参与性。

(4)西部山地体育旅游区。该区主要利用宜兴众多的山地丘陵、丰富的森林资源,以及良好的生态环境,围绕不同的自然景观建设体育旅游主题公园,开发狩猎、探险、攀岩、定向运动、野外拓展训练等体育旅游项目,发展刺激体育旅游市场。例如,可以建立一个山野运动基地,基地内可开展攀岩、登山、漂流、溯溪、拓展等户外运动;利用周边的乡间山路可进行山地自行车、山地马拉松等训练活动;在开展户外运动训练活动的同时,可举办各种规模、各种类型的其他体育旅游及休闲比赛活动,充分吸引年轻人的参与。

总之,我们有理由相信,无锡体育旅游资源在市场型发展模式的引导下,必定大有潜力,必将大有可为。

旅游开发论文范文篇7

关键词:**;旅游;开发;规划

一、**旅游发展现状

(一)旅游发展背景。

**市位于辽宁省的东部,距省会沈阳市45公里,**是一座因历史而影响中国,以资源而闻名世界的现代工业城市,也是历史文化厚重、人文景观独特、自然风光秀丽的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它有着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近年来,我市的旅游业发展态势良好,旅游投资逐年提高,现代旅游功能明显增强,旅游产业链逐步延长,产业规模由“小散弱”逐步转向集约化,**的知名度和旅游目的地形象日益凸显。目前,旅游经营单位和旅游从业人员分别达到248家和6.3万人。2009年在全省旅游指标排名中由2003年的第11位提升到第4位,尤其是红河峡谷漂流、皇家极地海洋世界等旅游产业精品的建设,带动了地区旅游产业化发展,地区旅游总收入比2003年增长了10倍。旅游业作为对国民经济具有重大拉动作用的产业,已经成为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进步的标志。

(二)问题诊断。

我市现有的旅游产业尚存在规模小、投入不足、基础设施滞后、外宣力度不大及对旅游资源保护意识淡漠等问题。因此,如何一方面发展旅游,一方面合理的开发、利用与保护旅游赖以持续发展的环境成为旅游界急需迫切解决的课题。

二、**旅游产品开发与项目布局

(一)开发原则与思路。

旅游景区的开发应遵循特色性原则,共生性原则和网络化原则。

要实现旅游景点的特色性、共生性和网络化,自身的核心景点建设就显得非常重要。但目前**许多旅游景点存在着低水平重复建设的问题。这关键在于景点扩容的思路、设计理念和开发主体上存在着问题。从设计理念上讲,自然资源的开发,不仅要求有独特性,同时还要强调资源开发上的文化内涵。

(二)旅游产品开发的总体布局。

1.**四区的旅游产品开发。

(1)新抚区的旅游产品开发。中心城区新抚区规划确立以现代化花园城市为城市景观特色,以中央大街为城区主要景观轴线,以中心商务区、新建行政办公中心、体育中心、人民广场、文化广场、站前广场为城市主要景观控制点;以城区景观轴线的各主要道路交叉口为重点城市设计地段。

(2)东洲区的旅游产品开发。东洲区有著名的萨尔浒风景区,每年水库水位最低的五、六月份是登山的好时节,山间独特的自然景观让人拍手称奇。所以在此期间,政府应多举办一些旅游活动。

(3)顺城区的旅游产品开发。顺城区位于长白山脉龙岗山南西延的低山丘陵和辽河平原的过渡地带,区内山青水秀,高尔山古塔参天而立,白龙山故事流传千古,高句丽新城,明代墩台和**战犯管理所等史迹无不闪烁着熠熠的历史灵光。上寺、台山十余座水库,山水相映、流光溢彩、诗意盎然,是旅游、休闲的风水宝地。

(4)望花区的旅游产品开发。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雷锋,在**市望花区度过了他一生最闪光的年华。**雷锋纪念馆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吸引大量的游客。

2.**三县的旅游产品开发

(1)新宾满族自治县的旅游产品开发。新宾满族自治县几年来,全县共投入资金5000多万元,初步建成了以岗山和红升水库为代表的东部旅游景区,以永陵陵宫和赫图阿拉城为代表的中部旅游景区和以猴石森林公园和神树沟为代表的西部旅游景区。

(2)清原满族自治县的旅游产品开发。清原满族自治县是辽宁东部山区的一颗绿色明珠,自然风光秀丽,交通发达,全县总面积3900多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达72%。境内有著名的红河峡谷漂流区,今后的发展方向可在此开发出旅游度假区,可大力开发生态旅游。

(3)**县的旅游产品开发。**县是辽沈中部城市群新兴的生态旅游胜地。**县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共计42处,其中三块石森林公园、关山湖风景名胜区是**县生态旅游的灵魂和象征。

总的来说,**的旅游景点多位于市郊或山区。今后,我们要进一步加大开发力度,做好宣传工作。

三、旅游发展规划

(一)旅游环境保护规划。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义务保护旅游资源,不得在旅游景区(点)或者已经规划但尚未开发利用的旅游资源地域内建设对环境有害的项目,不得建设损害景观的设施;建设与旅游有关的其他设施或者项目,其污染物排放不得超过国家或者地方规定的排放标准。禁止在旅游景区(点)或者已经评估认定但尚未开发利用的旅游资源地域内擅自进行采石、开矿、挖沙、埋坟、砍伐林木等破坏环境、文物或者自然资源的行为。旅游景区(点)应当根据接待容量,按照规定标准设置停车场、公共厕所、环境卫生、通讯和安全保障等必要的配套服务设施。旅游景区(点)的配套服务设施应当统一规划、合理布局,不得影响旅游景区(点)的景容。

(二)旅游产品开发规划。

一个国家、省、市的旅游业要想得到稳步、健康的发展,旅游产品必须有一个合理结构,才会吸引更多的旅游者。有人讲,观光旅游是人类旅游活动“永远不落的太阳”。当前,**在观光旅游产品规划和经营中,要进行优化和更新换代,进一步丰富游览内容,提高参与性和吸引力。度假旅游在**虽然是新开展的项目,但随着我国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海外各种旅游者的进入、全市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环境条件的改善,度假旅游产品会同观光旅游产品一样成熟起来,从而改变目前**旅游产品的单一结构局面。发展专项旅游是旅游业成熟的标志,也会为旅游业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由于目前**工业化造成的严重环境污染和人们过度的精神紧张,人们保护自然和回归自然的心情迫切,生态旅游产品就成为当今旅游者追逐的目标。**拥有著名的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以及广大农村,开展生态旅游潜力巨大。**历史悠久,应对节庆活动给予充分注意,精心设计,年年举办,年年创新,最后以约定俗成的新民俗形式稳定下来。**的主要节庆活动有:三块石登山健身活动,中国**满族风情旅游节等。会议旅游不仅因参加会议者身份高、消费水平高而被旅游界关注,而且是一个城市开放和经济文化水平的标志,也是宣传自己、提高知名度、改变旅游淡季游客少的重要措施。根据**旅游产品的特点,位置等因素,我设计了以下线路:

(1)满族风情专线:这是一条以赫图阿拉、永陵、战犯管理所、觉尔查?费阿拉等为主线的、展示清王朝兴起的旅游线路。它以“中华满族风情园”为闪光点,以全面展示满族风情为立足点,以艺术表现谒陵祭祖和努尔哈赤登基称汗为兴奋点,让游客从中体味到满族风情。

(2)原始山林游专线:这是一条以夏湖、湾甸子、刚山、红河、猴石、神树、三块石为主线的自然景观旅游线路。它以原始山林为载体,把观过海而没见过原始山林的人引入神秘的大自然,从中领略奇特的自然风光。

(3)寻根探源专线:这是一条以高尔山、锁阳城、元帅林、赫图阿拉、三块石、博物馆等为主线的**历史景观旅游线路。它以文物古藉展示为主,以考查**历史渊源为重点,让游人从中了解**的史迹。

(4)人格比较道德游专线:这是一条以雷锋馆、白骨馆、战犯管理所、夏湖、雷锋团等为主线的爱国主义教育旅游线路。它以人格塑造为中心环节,进行不同历史时期和社会背景下,为公和为私两种人格的解剖、对比,让人受到形象教育,接受灵魂洗礼,树立起共产主义人生观和道德观。

(5)工业奥秘探索游专线:这是一条以**洗化厂、**钢厂、西露天矿、海信集团、石油二厂和6409厂等为主线的探索工业奥秘的旅游线路。它以**重工业为优势,对青少年进行知识、科技的现场形象教育,以补充课堂知识的不足,为四化建设培养人才。

(三)旅游接待设施规划

**现有的宾馆及餐饮设施档次已不能满足需要,因此,很有必要建设一座五星级宾馆。**旅行社应推行ISO9000国际系列标准,建立同世界旅游业接轨的旅行社标准化体系。从战略上考虑,近期内国内游应是**旅行社工作的重点,而入境游与出境游是工作的两翼。除了巩固发展已开辟的国内外多条旅游线路之外,应策划新的旅游线路。公务员之家:

**有辉煌的过去,曾以煤都著称;更有骄人的现在,一座新兴的石化工业和部级旅游城市已经在这里崛起,发展的宏伟蓝图已经展开。开放中的**热诚希望海内外朋友前来观光、旅游,分享**发展的欢乐与硕果。

参考文献:

【1】邹统钎,《旅游开发与规划》,广东旅游出版社,2001年

【2】郑伟,《工业旅游大创意》,企业研究,2003年8月

【3】甘枝茂等,《旅游资源与开发》,南开出版社,2000年

【4】俞晟,《城市旅游与城市游憩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旅游开发论文范文篇8

1、民俗的集体性,是指民俗在产生流传过程中所体现的基本特征,也是民俗的本质特征.民俗文化不是个人行为,而是集体的语言,心态,行为的模式.比如,汗民族的春节,主要体现了中国农业社会的特点.有青草一次为一年,谷熟一次为一年的俗语.

2、民俗的传承性和扩布性,前者是民俗文化在时间上传统的连续性,后者是民俗文化在空间伸展上的蔓延性.

3、民俗的稳定性和变异性,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经济基础的不同,民俗文化有着不同的发展,但是还是具有一定的稳定性.民俗文化也不会失去传承的思想基础.

4、民俗的类型性,民俗文化的表现形式是一种民众共同遵守的标准.类型,某些民俗在内容或形式上的大同小异是造成这种情形的主要原因.

二、如何进行民俗旅游的开发

民俗文化是丰富游客旅游生活的内容之一,开发民俗旅游是旅游资源深度卡法的重要内容,我们应该抓住任何一个机会把旅游经济真正转化为体检经济,从而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

民俗文化作为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民俗旅游作为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旅游,已成为各国旅游开发的重点之一。但是,民俗旅游有其自身的特点,它的开发模式,开发特点和资源选择,都应遵守一定的原则。

1、民俗文化是重要的旅游资源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56个民族共同创造了祖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汉族和各少数民族的服饰饮食、婚丧嫁娶、待客礼仪、节庆游乐、民族工艺、建筑形式等等,都各有特色,形成了我国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景观。这些民俗文化现象,以其丰富的内容、浓厚的地方色彩、鲜明的民族特点,吸引着大量的国内外游客,构成我国民俗旅游开发的丰厚资源,具有极高的旅游价值。

民俗旅游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旅游,由于它满足了游客“求新、求异、求乐、求知”的心理需求,成为旅游行为和旅游开发的重要内容之一。国内一次抽样调查表明,来华美国游客中主要目标是欣赏名胜古迹的占26%,而对中国人的生活方式、风土人情最感兴趣的却达56.7%。目前,无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民俗旅游均已蓬勃发展:北美的“活人博物馆”通过仿照当年格式建造的房屋、棚圈、碉堡、果园组成的“移民村”,再现了几百年前欧洲抵美移民的生活、劳动和风俗习惯;科特迪瓦利用其独特精巧的人造面具表现其传统文化,还举办了全国舞蹈节;突尼斯根据西方游客喜欢猎奇的心理,利用本国土著居民的村落古迹、山洞住宅、民族服饰和车马游玩等民俗文化来发展旅游业,已成为非洲和阿拉伯国家中的旅游大国。在国内,深圳中国民俗文化村汇集了全国几十个民族的灿烂文化,昆明云南民族村也展示了云南25个少数民族的风俗,在广东,岭南文化、客家文化和连南瑶族风情的旅游开发也是目前的关注热点。因此,对民俗文化的旅游开发进行研究已成为当今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2、民俗文化能够满足旅游者的多种需求

2.1民俗文化能够满足旅游者的审美需求

我国各种民间建筑、民间服饰、民间工艺品,都自然流露着纯真质朴之美,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民俗旅游的开展,为旅游者提供了体验民俗审美文化的良好机会,常使旅游者获得终身难忘的审美感受。

2.2民俗文化能够满足旅游者的娱乐需求

我国各地许多的民俗活动,如蒙族的那达慕大会、壮族三月三歌会、苗族的花山节、芦笙舞等等,都带有浓厚的娱乐性质。在旅游活动中,开展这些各具特色的传统民俗活动,可以很好地满足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求娱、求乐的心理需求。

2.3民俗文化能够满足旅游者的精神需求

民俗作为一种传承文化代代相传,保持着社会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维系着成员的民族情感。通过参与、体验民俗旅游活动,对于国内游客来说,可以深入了解伟大祖国不同的民族、地区所呈现出来的特色各异的民俗风情,感受到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风貌,在游览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对于海外华人来说,通过体会祖先的生活方式,使他们对中国的历史和现状产生更大的兴趣,从而形成更紧密的情感联系。

因此,民俗文化融入旅游文化是当今旅游业发展的需要,也是满足旅游者旅游愿望的需要。在我国的旅游资源开发中,自然旅游资源和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得较早,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则尚处于起步阶段。尽力发掘、保护和开发宝贵的民俗文化资源,将潜在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竞争优势,是我国旅游业发展的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

3、国内外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的六种模式

通过对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进行精选和加工,激发人们前来观赏民俗、了解文化的旅游开发行为可以概括为六种基本模式:

3.1集锦荟萃式

指将散布于一定地域范围内的典型民俗集中于一个主题公园内表现出来,如深圳中国民俗文化村和美国佛罗里达州锦绣中华、北京中华民族园集中表现了中国的民族民俗文化,台湾九族文化村集中表现了高山族、格鲁族等分布于台湾附近的九个民族的民俗文化,云南民族文化村集中表现了云南境内的少数民族”的民俗文化。这一模式的优点是可以让游客用很短的时间、走很少的路程就领略到原本需花很长时间、很长路程才能了解到的民俗文化,其缺点是在复制加工过程中会损失很多原有的民俗文化信息内涵,如果建设态度不够严谨,可能会歪曲民俗文化。

3.2复古再现式

它是对现已消失的民俗文化通过信息搜集、整理、建设、再现,让游客了解过去的民俗文化。如美国的“活人博物馆”中,员工作为几百年的抵美“移民”而出现,身着十六、十七世纪美国劳动人民的服饰,向游客表演了用方形的扁担挑水、用原始农具耕作、用独轮车运输等古老的传统习俗以及各种民间舞蹈,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游客。杭州和香港的宋城、无锡的唐城、吴文化公园也属此类。这种模式的优点是可以令时光“倒流”,满足游客原本不能实现的愿望,但也存在着与集锦举苹式共同的缺点。

3.3原地浓缩式

一些少数民族村落或民俗文化丰富独特的地区由于时代的发展已在建筑、服饰、风俗等方面有所淡化,不再典型,或者民俗文化的一些重要活动(如节庆、婚嫁)原本在特定的时期才会呈现,令游客不能完全领会当地民俗文化的风韵,故当地政府或投资商在当地觅取合适地段建以当地民俗文化为主题的主题园,集中呈现其民俗精华,如海南中部的苗寨和黎塞风情园均属此类,其优点是便利了游客充分了解当地或该民族的民俗文化精髓,其缺点是在真迹旁边造“真迹”,令游客自然形成对比,对有些游客不能构成吸引力。

以上三种形式可以归并为一个大类,即博物馆类,以丰富的民俗文化知识为特征,其员工都是专门的旅游业从业人员。

3.4原生自然式

它是在一个民俗文化相对丰富的地域中选择一个最为典型、交通也比较便利的村落对旅游者展开宣传,以村民的自然生活生产和村落的自然型态为旅游内容,除了必要的基础设施建设外几乎没有加工改造,如广东连南三排瑶寨、夏威夷毛利人村落等,其优点是投资很少,让游客有真实感,能自然地与当地居民交流,甚至亲身参与劳作,有很大的活动自由度,缺点是难以将旅游开发带来的利益公平地分配给村民,村民的正常生产生活受到干扰后可能产生抵触或不合作,难以保证村民们在接待游客时保持热情、友好、不唯利是图。

3.5主题附会式

指将民俗文化主题与某一特定功能的旅游业设施结合起来,形成相得益彰的效果,如苏州名园“网师”传统上仅白天对外开放,让游人欣赏江南园林的造园艺术和文化内涵,夜间不对外开放,但近期网“师园”推出了“古典夜园”活动,利用园内各厅堂分别表现一两段苏州评弹、昆曲等各种类型的地方民俗文化艺术,游客同时可以领略苏州园林在

夜景下的意境,很受好评。

3.6短期表现式

以上五种模式均为长期存在、旅游者可随时前往欣赏的旅游开发形式。但也有一些特定的民俗文化只存在于很短时间.激发短暂的旅游人流。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出于民族民俗传统的节庆活动,如内蒙古的“那达慕”大会、回族的“古尔邦节”、白族和彝族的“火把节”等,其本意并非为了发展生旅游业,故不会长年存在,但在节庆期间会吸引大量的旅游者;二是流动性的民俗文化表演活动,如贵州组织民间表演队到国外演出松桃苗族花鼓、滩堂戏、下火海等,展现了民间文化港捷的艺术风采,每到一处也吸引了不少外国民众远途而来欣赏(这本身即是旅游行为),进而吸引游客前往贵州旅游。

三、文化——民俗旅游开发的灵魂

民俗旅游是一种文化旅游,文化是民俗旅游的灵魂,民俗是人类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文明的历史积累,是中华民族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俗旅游已成为新兴的旅游内容和时尚潮流。

民俗旅游有四大主要文化功能,即民俗旅游有利于各民族的文化传承,民俗旅游有助于对各民族文化的了解,民俗旅游可以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民俗旅游能够增传统民族文化是民族旅游的重要资源。

民俗包括风情民俗、传统节日、婚丧嫁娶、宗教仪式、建筑风格、民间歌舞等。作为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它是各族人民社会生活的反映,是比较接近生活中自然形态的东西。如果人们到自己居住地以外的异地旅游,便会感受到一种与自己居住地不同的风土人情,那风味迥异的饮食、陌生的人生礼仪和祭祀仪典、五颜六色的衣饰、风韵独特的音乐舞蹈等等,给人一种完全不同的文化生态环境。没有一种旅游行为能脱离开所到地区或民族的民俗文化。因此,民俗与旅游有着不可分割的血肉相连的密切关系。民俗旅游就是借助民俗来开展的旅游项目,它以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民俗事象和民俗活动为旅游资源,在内容和形式上具

有鲜明、突出的民族性和独特性,给人一种与众不同的新鲜感,它的魅力就在于其深厚的文化内涵。

1、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的内容选择

民俗文化是以民间文化和民俗风情为主体的民族民间的物质上、精神上和制度上的传统,它包括生产与生活习俗、游艺竞技习俗、岁时岁日习俗、礼仪制度习俗、社会组织习俗、民间文学艺术等,其内容相当庞杂丰富,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必须对内容进行精选。精选的原则是什么?是旅游吸引力。吸引力又主要决定于当地与游客产生地之间的文化差异,当地民俗文化越有特色,差异越大,越有吸引力,所以,在内容精选时应精选其具有特色的部分。

民俗文化因地而异,因人而异,因此民俗旅游也就显得丰富多彩。民俗旅游的开发虽然有一定的模式,但因其自身的特征,它的内容选择和开发都应讲究一定的原则,那就是坚持民俗的独特性,只有保持各民俗旅游的独特性,所开发的民俗资源才是可游的,其旅游发展才是可持续的!

2、开展民俗文化旅游的优势条件

2.1民俗旅游魅力无穷

民俗旅游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世界各国都很重视开展本国的民俗旅游活动。如何标民族之新,立民族之意来吸引大量旅游者,已成为各国旅游事业的一种有效手段。如香港九龙荔园,为吸引旅游者,特地在灯红酒绿的十里洋场,修建了古风朴朴,古情幽幽的“宋城”,仿佛把旅游者带回到十个世纪以前的宋朝京城汴梁;又如,波士顿附近的“活人博物馆”,占地一百多英亩的普利茅垦殖园,通过仿照当年格式兴建的房屋、棚圈、碉堡、菜园等组成“移民村”,并有十六七世纪的英国“移民”在劳作、娱乐,再现了三百多年前欧洲移民的生活、劳动和风俗习惯。这种使民间文化为旅游服务的例子不胜枚举。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不同的民族,由于生存环境、历史遭遇等的不同,形成了各自色彩独具的民俗系列,这是一笔重要的文化遗产,也是一种价值极高的旅游资源。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旅游事业的日益发展,各个历史时期、各个民族的民间古老文化、传统风俗的形象再现,更能迎合和满足生活在现代社会里的人们的求新、求异、求知、求同和寻根心理需求。因此,民俗旅游将成为现代旅游主潮流之一。

我国民俗旅游事业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有很大的开发潜力。秀丽多姿的山川、丰富多采的胜迹,几乎所有的江河湖泊、名山奇峰,一石一木、一花一草,以及各地的土特产,都孕育着脍炙人口的民间传说故事;我国历史悠久,民族众多,在五千多年历史发展长河中,又融合了许多原来各自独立的民族文化,在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以及民间文学、艺术等各方面又是丰富多采的。所以,开展民俗旅游是大有可为的旅游项目。随着中外文化交流和各地区友好往来的增加,这些有特色、有吸引力,参与性、娱乐性、知识性强的民俗旅游资源将会越来越为全世界的人们所关注,丰富多样的民俗、民间文化宝藏是发展我国旅游业的重要资源。

2.2深厚的文化内涵是民俗旅游开发的灵魂

民俗旅游魅力无穷,并非说明民俗旅游资源就可信手拈来,随心所欲地开发。因为民俗旅游之所以有强大的吸引力,在于其深厚的文化内涵。1、民俗旅游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型旅游民俗是人类社会普遍而独特的社会文化现象,它是一种相沿成习的文化意识的综合表现,呈现出与众不同的形态。任何民俗都包蕴着一定人群的某种意愿,并由此而展现的文化形态。如中国渔船的龙鱼形貌、男女衣服的左右开襟、傣族人民的竹楼和沿海居民住房的龙脊、飞檐等,都以物质文化形态寄托人们的愿望,民俗是这种文化意识的反映和表现。

民俗文化事象是旅游者们了解当地人民生活方式、民族特点和地方特色的最直接、最直观的材料。旅游者正是通过民俗旅游活动,才“入乡随俗”地较为捷径地触摸到旅游地民众的民俗生活事象,才有可能了解和感悟当地的民俗文化环境,才有可能咀嚼体会当地人民生活方式,思想意识,才能实现追求文化差异或文化认同,实现审美与自我完善的旅游目的,它满足的是一种高层次文化需求。

旅游动机是在社会生活条件和文化教育的影响下形成的。一般地说,文化程度较高的人,喜欢变换环境,乐于探险历奇,对于民俗旅游具有浓厚兴趣。鉴于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文化水平的普遍提高,人们的旅游动机也将随之发生变化,侧重精神满足的倾向越来越大。也就是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化科学水平越高,劳动生产技能所需要的文化科学知识越迫切,各民族的文化、科学、风俗在国内外传播越广泛,人们要求民俗旅游的愿望也就越强烈。

2.3民俗文化在旅游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民俗不是古代社会的“专利品”,而是社会永恒的伴生物,它伴随人类社会发展而不断流传、变化、发展,凡是有人类群居住的地方,就会有民俗。不论是未开化民族、乡下人,还是开化民族、城里人,包括知识分子阶层,以及其他上层人物,都不能免俗,古今中外,莫不如此。据《史记》记载,元宵灯节始于汉家民间的祭祀,后发展成民间的娱乐,唐明皇时,每逢灯节,贵妃国戚互扎彩灯,争艳斗奇,反过来,又进一步为灯节民俗推波助澜,延续今日。圣诞节来临,欧美现代的总统元首、达官显贵,也从不忘记欢度佳节,参加五光十色的各种民俗娱乐活动。此外,民俗随社会的发展也会萌发新的产品,如都市民俗中服饰的“中西合壁”、饮食中的“五湖四海”等等。总之,民俗无所不在,无事不有。

一般文化意识形态与社会生活总是相对而存在,保持一段距离,而民俗文化与社会生活却是水乳交融,混为一体。民俗从一个角度看,是一种文化意识形态,从另一个角度看,又是社会生活的一部分。民俗这种不脱离社会生活的特性,使得民俗旅游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物质文化水平的不断

提高,民俗文化在旅游中的地位日益重要,民俗旅游系列已与山水风光旅游、文物古迹旅游构成我国特色的旅游三大系列产品,且是开发潜力最大的一支劲旅,就我国现已开发的民俗旅游项目来看,无论是开发规模还是提炼深度,与中国丰富的民俗旅游资源比较,与改革开放和发展经济的客观需要比较,都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如何使民俗旅游更出色地为旅游业作贡献,是一个看似轻而易举,却是不能一蹴而就的事情。

3、民俗旅游要长盛不衰,关键在挖掘其深厚的文化内涵

进入80年代,我国各地先后开发出富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点的民俗旅游活动项目。如江苏无锡市华西村开发江南水乡特色的民俗旅游,深圳的中华民俗文化村、云南西双版纳傣族泼水节活动等,它们创意新颖,管理有序,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增强了旅游业发展的后劲。然而,在随后掀起的民俗旅游热潮中,有经营不当者重经济轻文化,盲目建设,急功近利。如在桂林有的地方,以民族风情表演为幌子进行强行“捐献”,结果是游客大呼上当,敬而远之了。还有的地方在优美的旅游胜地搞起来的《西游记》、《封神榜》等所谓文学名著景点,不仅工艺粗陋,而且用封建迷信,甚至恐怖、色情的东西招徕游客,最终也是落得个“门前冷落车马稀”。事实证明,民俗文化发掘比较好的地区和民族,往往成为那里顺利开展旅游事业的主要契机和条件,而只为追求票房价值,粗制滥造、盲目模仿的低品位的所谓民俗景观都是门庭冷落、难以维持。

旅游业是一项文化性很强的产业,无论就其“形”,还是“神”,只有体现出各种不同的文化特色才能吸引旅游者,旅游者和经营者之间所达成的协议虽然是经济的,但在服务内容上则要求满足其精神文化享受的需要。民俗旅游活动恰好在满足人们多方面的文化需求中担任重要角色。

虽然在今天民俗已不只是单一的自娱娱人的文化事象,而应进一步开掘其经济价值,走市场经济之路,这无疑是给传统文化为现代生活服务拓展了广阔空间。但是,民俗旅游要吸引游人驻足,要想传之久远,要想让他带来长盛不衰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就必须重视旅游文化研究,以旅游文化研究来促进人文景观建设,提高民俗旅游产品的艺术质量和文化品位,经济这件小袍子裹不住日渐突出的“旅游文化”躯体了。

4、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的经济效益原则

低效益甚至负效益的旅游开发是不可取的投资行为,对于民俗文化旅游开发而言,其经济效益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通过饮食、住宿、购物、交通、就业、招商引资等带动地区经济,二是项目自身的经济效益。前者一般只有程度上的差别,后者则是决策关键。深圳民俗文化村和云南民族村投资均在1亿元左右,开业时间相近(均在l991年底),1992年营业收入分别为1.36亿元和630万元,1993年营业收入分别为1.2亿元和691万元,前者很快收回投资,后者则连投资的利息都难以偿还。除了经营管理原因之外,区位是关键,前者处于口岸城市,是对外开放的窗口,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众多,且项目内容与现代化城市形成鲜明反差;昆明人口流量小,民族村项目地处少数民族实际分布区,具有原地浓缩式开发模式的弊端,对当地居民吸引力不大,也损失了一部分追求真实感和亲身体会、身临其境的外地游客。因此,民俗文化的旅游开发应慎选区位,尽量依托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规模都比较大的城市,且具体位置与依托城市之间不宜超过1小时车程,与主要客源区尽量在一日游可及的范围之内且交通便利。如距离偏远,应尽量与其他较具吸引力的景点组合成二日游旅游线路。在投资规模上宜尽量予以控制。

四、民俗特色旅游资源的保护.

旅游开发一方面本身存在着扭曲地反映文化与真实地反映文化的差别,更重要的是,它必将干扰民俗文化原有秩序和发展过程,使落后地区受到旅游者外来文化的冲击。当地居民思想行为的混乱和盲目仿效追随将淡化原有文化的特征,进而在长远角度上破坏了旅游资源特征。

这种现象目前有不少少数民族地区业已出现,一些民俗旅游村落除了歌舞表演外,日常生活已面目全非,与外界趋同,旅游者求异求知的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旅游点的市场吸引力日趋下降。我们固然要看到,没有一成不变的民俗文化,联合国把横断山区的一个小村落划定

为世界民族人文保护区的做法毕竟不可能推广到各地,也很难保证取得较好的实际效果。我们在旅游开发工作中所应当做的,一方面是尽量真实地反映民俗文化,对于不同时期的民俗尽量予以时间说明;另一方面是向当地居民宣传教育,除了极少数野蛮的、愚昧无知的民治行为外,民俗文化是没有优劣高下之分的,都是世界文化的优秀组成部分,在经济发展、文化交流的同时更应保护自己的文化传统,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失却自己的民俗文化特色,也就基本失去了旅游生命力,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如何在开发民俗旅游资源的同时有效地保护民族文化资源,是民俗旅游发展的关键.现就我国民俗旅游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民俗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可行性策略

我们在开发中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即在保护中开发,开发中保护,绝不能走以牺牲资源换取经济利益的路子。做到生态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三者统一协调发展。把有价值、有开发前途的民俗特色旅游资源保护起来,实行“保护第一、开发第二”,只有在充分保护的基础上,才能合理开发利用。使今后我国民俗特色旅游业有很好的生存发展条件。

五、开发和保护民俗旅游文化内涵的策略

对传统民族文化进行旅游开发能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和其它积极影响,但它也给民族传统文化带来了不容忽视的负面作用,如传统民族文化的同化、庸俗化、商品化等.加强民族凝聚力,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可行性策略,对于民俗旅游的开发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近年来,民俗旅游作为一种相对新颖的旅游形式,越来越多地受到旅游者的欢迎,同时也使学者产生了浓厚的研究兴趣.

旅游业在开掘民俗文化资源时,要充分发挥民俗文化在旅游业发展中的作用;树立保护民俗文化传统的意识;要多方位体现民俗文化的旅游价值。

民俗旅游已成为当今旅游业的一个亮点.发展民族旅游业应做到:自觉地执行民俗文化的保留和传承原则;旅游开发商应注意保护民俗文化;注重民俗旅游开发的经济效益原则.

1、因地制宜,挖掘、开发和建设各具特色的新景观、新产品

民俗旅游资源散存在各地各处。开发,就是要使这些散落在民间或各地的民俗资源具有招徕游客前来观光的能力。既包括对新开辟的旅游区中民俗旅游资源的合理利用,也包括对原有的民俗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建设。俗语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开发民俗旅游资源要依靠当地所拥有的固有资源,就地取材,因地制宜地从当地的资源特点出发,利用本身所特有的优势。如建筑、服饰、风味食品、民族歌舞等等,保持古朴的民风、特有的风情,同时又要让现代生活中新的民俗脱颖而出。

要办原汁原味的民俗旅游,并不是要把一些文化落后、思想愚昧的阴暗面暴露给来人,而是要在开发过程中扬长避短,把纯洁、文明的、表现民族气节的正确方面提供给游客,那些落后、愚昧的东西通过开办民俗旅游,接受先进、健康的文化、科技和思想,可以逐渐消除。

2、自然风光、文物古迹与民俗文化有机结合,相得益彰

民俗作为一种文化资源还有一个突出特点:可移性。民俗旅游活动除了在本地开展活动,吸引游客,还可以移到自然风景区和旅游城市进行表演、交流,从而获得更高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蕴藏着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尤其很多偏远贫困的少数民族地区,民俗活动更为丰富。虽然民俗旅游投资少,不需

要大兴土木和投入巨额资金去培植旅游景观,但要在民俗源地逐一开办民俗旅游活动,从可进入性和区域集中性来考虑,都十分困难。要使民俗旅游资源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利用,与自然风光、文物古迹有机结合,可通过开辟民俗旅游一条线或筹建民俗文化村、民俗风情区、民俗博物馆、民俗等形式,带动民族饮食、民间蜡染、刺绣、挑花、编织等工艺品的综合开发,将有突出特色的民俗旅游项目引进著名的自然风景旅游点,以及国内外旅游城市,作为固定的或流动性项目,参与到观光和文物古迹旅游,使它们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3、采取相对封闭措施,防止被同化

旅游者与旅游地之间的交流和影响是相互的,但事实上由于旅游者对旅游地的社会影响远大于他们接受到的旅游地社会的影响,因而,对于旅游地文化尤其民俗文化来说,易遭到异地文化的冲击和同化,导致地方文化的独特性被削弱。如广西侗族地区,把清代时建的鼓楼、风雨桥拆下卖掉,取而代之的是钢筋混凝土的砖房和拱桥。要避免这种消极作用的产生,就应采取慎重的态度和相应的防范对策。相对封闭措施、坚持民俗旅游民众办,这是一种抑制同化的有效方法。这样保持以地方习俗为主要旅游对象、当地群众参加经营的相对封闭性,既能防止民俗文化被同化,体现民俗旅游真正的民族味、朴实感、亲切感,又能造成文化、经济以及社会诸方面的相对神秘性,来刺激区域旅游动机的产生,带来更多的客源。

4、高品位开发和利用民俗旅游资源,防止“庸俗化”

民俗旅游开发要保证具有魅力的民族文化能真正得以弘扬和保护,就必须杜绝肆意亵渎和歪曲旅游地民俗风情资源的现象。扼制低格调,标新立异、生搬硬套而造成的民俗庸俗化。因此,高品位开发利用民俗资源是举棋之关键。高品位开发指旅游地在民俗资源开发上,要正确瞄准本地区的资源特色,结合本地区及周边地区旅游环境,把独特的风情民俗展示出来,开发建设民俗旅游资源,就应当对当地民俗资源充分地调查和研究,在此基础上,选择开发方向,确定文化定位,尽最大可能挖掘出当地民俗资源的潜力。

六、开发民俗旅游资源的意义

旅游开发论文范文篇9

论文关键词:文化传播旅游市场促进作用

旅游与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从旅游业的表面看,其发展历程带有很强的经济因素,但从需求上讲,旅游业主要源于旅游者精神享受和发展的需要,任何旅游如果没有深刻的文化形式和内涵。就无法激发人们的旅游动机,就不可能产生旅游活动。

旅游既然是一种文化活动。因此,在旅游市场的开发过程中,文化传播就显得至关重要,旅游市场开拓的过程实质是旅游文化的传播的过程,旅游市场的开拓离不开文化的传播。旅游市场的开发,正是通过传媒广泛的传播旅游景区、景点的文化信息,促进受众了解这些景区或景点,选择这些景区或景点作为旅游目的地。

旅游市场开拓过程中的文化传播不同于一般的文化传播,它有其特殊性。这主要是由两个方面决定的:一是旅游的时间性,旅游是旅游者在异地的短期生活行为。二是文化的差异性,旅游是旅游者在感受和体验另一种文化和生活。

正是由于文化的差异性,才促成旅游的发生。这种差异是由人类聚居的地域差异导致的,也就是说,人类聚居空间上的差异造成了文化空间上的差异,这种区域文化差异构成的恰恰是区域问旅游行为产生的巨大动力。为了更有效的分析文化传播在旅游市场开发中的作用,我们用拉斯韦尔(Harold.D.Lasswel1)文化传播“5W”模型来作为工具。

1948年,美国政治学家拉斯韦尔在其论文《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中,提出了人类的传播活动是由:谁(who)——说了什么(savwhat)——通过什么渠道(inwichchan—ne1)——对谁说(towhom)——产生什么效果(withwhichef-fect)——五要素组成。这即是著名的“拉斯韦尔5W模型”。

“拉斯韦尔5W模型”总结了人类基本的传播现象,说明了传播学的基本框架,基本上概括了传播过程中传播者、信息、媒介、受传者、传播效果的几个环节。进一步,演绎出“拉斯韦尔分析模型”。(图1)

根据“五w模型”,我们从控制、内容、媒体、对象、效果五个方面的具体分析,来指导旅游市场开发中的文化传播,以增强其传播效果,促进旅游市场的良性发展。

一、通过控制分析。解决文化传播由谁组织的问题

旅游市场的文化传播是由开发商为组织者还是以政府为组织者来进行,这是一个应该首先弄清楚的问题。在我国各地的旅游市场开发过程中,由于政府资金的不足,大都采用了多种形式的开发模式,引进了民间资金进入。但是,从实际情况看,民营开发商在旅游市场的文化传播中,带有浓厚的商业,气息,主要是基于经济利益的商业炒作,在开发商的宣传过程中带来了很多的负责效应。因此,在旅游开发的文化传播中,政府应起组织者的作用。从资源角度讲,旅游资源是一种公共资源,旅游资源是特定国家、民族或者人群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积淀而成,反映了特定国家、民族或者人群的历史与现实的社会状况,是特定国家、民族或者人群的特性的文化积累,政府在其开发和利用中应该起到主导作用。当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主导作用更应该体现在宏观层面。在旅游市场的开发和利用过程中。不是包办一切,指挥一切,而是侧重于制度层面和政策层面的引导。具体地讲,政府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这几方面:

第一,政府是实际工作的组织者。

旅游市场的开发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没有政府力量的参与,任何保护、开发、利用都是一句空话。应该说,这几年,中国旅游市场开发、旅游产业的兴起,出现这么速度的效果,没有政府的积极组织和倡导,是不可能出现的。所以,在旅游市场的文化传播过程中,政府还应该进一步加强组织和领导,对其进行控制和规范。

第二,政府是实际工作的指导者。

在具体旅客市场开发过程中,政府对其文化传播在规划、政策、法律等方面给予着具体的指导。政府承担着文化传播“守门人”的作用,必须要考虑开发什么?保护什么?用什么样的战略和速度进行开发?用什么样的路径和方法使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取得一致?等等。这些都是政府必须要进行正面引导和指导的。不能完全由市场机制来调节文化,这样势必使文化沦为单纯赚钱的工具,失去了文化价值,许多旅游景区或景点也就毫无价值。

第三,政府是各方利益的协调者。

非物质文化遗产虽然从大的方面讲是一种公共资源和公共产品,但从其产生和使用的具体过程来看,是有其区域性、个体性的特征。也就是说,在旅游市场的开发过程中,各利益主体是不一样的,旅游景区或景点有自己的利益、开发企业有自己的地方政府有自己的利益。政府在这种利益冲突中,应该充当调解人的角色。在文化传播中要了解各方面的诉求,平衡各方面的关系,协调各方面的利益整合各方面的力量,使各方在旅游市场开发中,既使各方的利益得到照顾,又使旅游景区或景点在开发过程中得到应有的保护,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二、通过内容分析,解决文化传播讯息内容的问题

旅游市场的文化传播不可能是对旅游景区或景点的镜像似的全面反映,而是经过了一定选择的结果。这也是传播的重要作用的体现。“当一个信息被‘放大’时,就意味着它引起了共鸣,即无意识的认同,它因此产生了~种新的意义:成为大众心理归宿的符号。”怛是。旅游市场的文化传播的选择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必须在以下几个方面引起高度重视,才能使文化传播达到应有的效果。

1.要注意内容选择的真实性

内容的真实性是传播学的最基本原则旅游市场的文化传播也不例外。旅游市场的发展,对文化传播带来了机会也带来了挑战。机会是带来对旅游文化的重视,危机是为了追求商业价值,可能为了迎合游客的口味,不惜扭曲和改革原有的文化面貌,使其向某个方面或方向极端发展。如许多旅游景区或景点与历史遗迹、神话传说、宗教寺庙等联系在一起的。如果不注意引导,就可能成了宣传和扩散封建迷信内容。一些地方为迎合旅游者的需要,不惜歪曲历史或虚构历史,大量制造“文化赝品”。一些地方以保持和恢复传统文化的本原面目的名义,不顾当地社会文明进化的事实现实发达的状态,硬是保留甚至制造一些原始部落来,还煞有介事地标上正宗传统文化的标签,冠以“人类学的活博物馆”的美名供人观赏。

2.要注意内容选择的层次性

旅游市场的传播不能仅仅停留在“新”、“奇”、“怪”等表面层次,必须要注意深层次的文化传播。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文化素质的提高,文化遗产旅游将成为一个热点,文化内涵深厚的旅游项目和产品将受到青睐。高层的旅游活动应该“是一种主要以获得心理上的快感为目的的审美过程和自娱过程。”仅仅只限于直接的感观刺激,带给旅游者的是低层次的浅薄的审美体验,只有通过文化因素的加入,才能不断提高旅游者的审美情趣和审美意识,才能使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真正达到赏心悦目的审美境界。所以,对于旅游市场深层次的文化传播一定要引起我们高度重视。要加大对旅游景区或景点中的佛教文化、道教文化、伊斯兰文化、儒家文化、建筑文化、茶文化、酒文化、性文化、民俗文化等等的宣传和传播,以提高旅游的档次和水平。打造出叫得响的旅游品牌,增强其旅游业的竞争力。

3.要注意内容选择的认同性。

从内容上讲.旅游文化具有极强的地域性,其接受面往往会受到区域文化、民族传统的限制,在甲地非常受欢迎的文化可能在乙地无人问津。这种文化上的差异性,一方面可能对旅游者产生强大的吸引力,另一方面也可能导致使旅游者在感知和经历这种差异时感到无所更从。难以接受。因此,我们应该通过有效的文化传播去寻求传播者与受信者之间的含义认同,即传播者与受信者对含义的共同感受。

“旅游也是一种文化认同的过程。没有文化认同,旅游就失去了意义。旅游文化是文化求异和文化认同之间的平衡,是不同文化的冲突交流所以发展旅游既不能不求民族和地域特色.又不能片面强调民族、地域特色,而是要慎重考虑古今中外文化所包含的文化要素之间相容与不相容的关系。只有这样,旅游业才能得到健康、快速地发展。”

三、通过媒介分析,解决文化传播实施渠道的问题

文化传播是需要一定的物质载体的,这个载体就是我们常说的媒介。从现有的媒介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既有纸质媒介(报纸、期刊、书籍等),又有电子媒介(广播、电视、电影等),还有新型媒介(互联网、手机短信等),这些媒介在文化传播中所起的作用是不一样的,效果也是不一样的。因此,在旅游市场开发的文化传播中,要根据媒介的特点来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媒介的优势,选择正确的媒介形式,来促进旅游市场开发过程中的文化传播。

1.要根据不同的受众选择媒介

受众作为受信者是为了达到某种满足和需求而使用媒介的,而受信者的这种选择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个人需求和兴趣来决定的。受信者受其民族习惯、文化水平、职业、经济水平等因素的影响,使他们对不同媒介的形式喜爱程度不同,对不同媒介内容的理解也不同,因此不同媒介在进行文化传播中其讯息所能送达的顾客类型必然是不同的。电视、广播、报纸及其各节目时段或栏目通常都有其相对固定的一部分观众、听众和读者。因此,旅游文化传播要针对不同需求和兴趣的受信者,有针对性地选择媒介。使文化传播达到应有的效果。试想:如果用互联网去传播旅游文化,有几个农民能够知晓。在中国农村,电视具有巨大的影响力.人们更多的是通过电视来获得讯息的,因而,在农村通过电视加强对旅游的文化传播应该是更有效。更能获得这些居住区的人大多数人的接受、承认和信赖。

2.要根据不同的特性选择媒介

各类媒介的特性是很明显的,都有其优点和不足。而任何景区或景点的文化内容和样式也是不尽相同的。所以,在旅游市场的文化传播中,应该把某景区或景点的文化特和媒介特性结合起来,有目的地选择媒介。需要展示其文化样式的形状或动态,就尽量不采用普通黑白报纸和广播来作为传播媒介,而是尽量使用电视或网络媒介乃至电影。电影《少林寺》生动形象去展示了少林丰富多彩的武术文化,让人们知道了“十八罗汉”、“梅花桩”、“易筋经”、“双节棍”等少林武术文化的精化,促进了中岳嵩山的旅游业的兴旺和发展。需要展示其深刻的文化理念,在使用电子媒介的基础上,还应加上一些纸质媒介,更能增加其效果。如对中医文化的宣传,在其电子媒介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纸质媒介(特别是医学报纸、期刊)更能增加受众的理性认识。

3.要根据技术的发展选择媒介

互联网的兴起,使传播媒介有了革命性的变化。互联网对于旅游市场的文化传播同样具有巨大的作用。一方面,旅游景区或景点的文化传播其内容是非常丰富的.互联网的超大容量,使旅游文化的传播有了广阔的空间:另一方面,互联网在传播过程中构建起的立体的互动性强的感知环境,营造出的融合性强的文化氛围,可以使旅游文化的传播取得更好的传播效果。

四、通过对象分析,解决文化传播向谁传播的问题

确定了传播组织者,弄清了传播的内容,选择了传播的渠道,就是要进一步明确向谁传播的问题。也就是要明确旅游文化的传播面临的对象是谁?这里可以确定的回答.就是旅游者。旅游市场的文化传播与一般的文化传播是有区别的,它在进行普通人群传播文化的同时,更侧重于对特定受众一旅游者的传播。从这个角度讲,在旅游市场文化传播对象的选择过程中,选择哪些人比简单地选择人数多少更为重要,也即使是说,选择哪些人最终可能成为旅游产品和服务的消费者才是最重要。

第一,以提高旅游者素质为目的,确定对象。

旅游市场的文化传播对象就是旅游者,通过加大旅游文化的传播,提高旅游者的素质,提升对旅游景区或景点的文化内涵的认识,不仅可以提高旅游参与的人数,而且有利于旅游品质的提高。文化内涵深厚的、文化特色越突出、鲜明的旅游项目和产品将受到青睐。公务员之家

第二,以细分客源市场为目标,确定对象。

旅游文化的传播要针对不同文化背景和文化经历下的旅游细分市场,确定对象,传播不同特色的旅游文化。从地域角度出发可以把旅游的客源市场分为国内市场和海外市场。海外客源又可细分为以日本、台湾、港澳、东南亚、韩国等东方文化圈客源市场和美国、欧洲等西方文化圈客源市场。因此,在进行旅游市场文化传播时,对于东方文化圈市场的游客可以进行一些具有深厚的东方文化内涵的文化内容和样式的宣传和传播,而对于西方文化圈市场的游客就以介绍一些简单的东方文化内容和样式的宣传和传播。就国内市场而言可以以年龄把文化传播的对象分为处于不断成长的青年人市场、数量日益增加的老年人市场、活跃在经济社会舞台的中年人市场,文化传播要根据这三个市场客源的不同文化经历,分析他们的旅游消费心理,分别针对层次、不同年龄乃至不同国籍的人、因时、因地。灵活的的需要,传播不同特色的旅游文化,推出不同的旅游产品和服务。

第三,以客源组成形式为目标,确定对象。

从游客在旅游活动中的组织形式来看,我们一般把它分为团体市场和散客市场。对于团队市场,旅游文化传播的对象重点是它的组织者一旅行商。旅游文化的传播要通过各种传播渠道影响旅游商,由他们去对游客进行再传播。对于散客市场,旅游文化传播的复点就是有可能接受某种旅游产品或服务的潜在游客受众。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交通基本设施的改善,自备交通工具的普及.旅游市场越来越向个性化发展,旅游者开始由团队组织方式向自助组织方式转化,自助方式已成为一种时尚。所以在旅游文化的传播过程中,应该更加重点观注散客市场,针对散客市场,组织和开展有效的旅游文化传播,开发散客旅游市场。

五、通过效果分析,解决文化传播完成好坏的问题

拉斯韦尔模型主要注重对传播过程的描述和控制。拉斯韦尔认为传播是一种目的行为。因此,拉斯韦尔模型对其传播效果非常重视。对于旅游市场的文化传播而言.“成功的旅游市场的意识传播,就是对传播进行有效的控制、对文化进行全方位的传播、利用各种媒体优势、针对不同兴趣的受信者、以统一鲜明的形象、积极主动的文化旅游文化传播,达到长期的效果,促进旅游业良性发展。”它所取得的效果主要看以下几方面:

第一,旅游市场文化传播的组织者是否明确。

第二,旅游市场文化传播的内容是否在真实的情况下吸引受众。

第三,旅游市场文化传播的传播媒介是否充分利用了各种媒介的优势。

第四,旅游市场文化传播的传播对象是否明确和具有针对性。

第五,旅游市场文化传播的是否提高了旅游者的素质。对旅游文化的认识是否有提高。

旅游开发论文范文篇10

1.重庆是原国民政府二战时的首都,还是二战时期盟军司令部在远东战区的指挥中心。因此,重庆抗战陪都旅游文化的开发,不仅能弘扬中华民族气节和民族精神,彰显中国融入世界主流、影响世界历史进程的国际地位,还有利于两岸达成共识,推动祖国统一大业。

2.抗战陪都文化是重庆人民宝贵的历史和精神财富,应该倍加珍惜,好好加以挖掘、保护和弘扬,警醒后世。旅游开发始终与资源保护联系在一起的,统一的。重庆抗战陪都文化旅游开发的启动,才能有效地保护重庆的抗战遗迹和陪都遗迹,才能保护和弘扬抗战陪都文化。

3.抗日战争时期的重庆,同美国的华盛顿、英国的伦敦、苏联的莫斯科一起被列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四大历史文化名城,为人类和平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对抗战陪都文物遗址遗迹加以保护,并将这些独特的资源开发成为旅游景点,建成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把抗战文化做成全国、世界都叫得响的旅游品牌,能够构建独特的重庆旅游形象,提升重庆的城市地位。

4.发展重庆抗战陪都文化旅游可以加快当地基础设施建设和资源的开发,优化该地区产业结构,进一步提高经济发展的活力和动力。

二、重庆的抗战陪都文化旅游开发的资源基础

据统计,重庆大大小小的抗战陪都遗迹有近400处之多,这是重庆抗战陪都文化旅游开发的资源基础。因种类和分布不同概括如下:

1.国民政府及国民党中央机关旧址:中华民国政府总统府遗址行政院旧址、立法院和司法院旧址、考试院旧址、监察院旧址、国民参政会旧址、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旧址、军事委员会礼堂旧址等。从地理分布上看,国民政府的行政、军事等权力机关大多集中于市区,立法、司法、监察等民意机构多分散在郊区。

2.中共南方局及八路军驻渝办事处等革命遗址:重庆不但成为最高当局所在之地,也成为国共两党保持联系之地。最初中共南方局和八路军办事处分别设在市内机房街和棉花街30号,但在1939年均被日机炸毁,遂迁至红岩村;《新华日报》的营业部也由西王街迁至渝中区民主路208号(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中共领袖、董必武、、邓颖超、秦邦宪等人工作和生活的遗址较为集中地分布于上清寺及附近地区,其中大部分是“红岩革命纪念馆”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受到了较好的保护与保存。

3.抗战遗址:重庆在抗战时期谱写了最为悲壮和光辉的篇章,留下了许多为挽救祖国危亡、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可歌可泣的遗址,如“六·五”大隧道惨案遗址、抗建堂旧址、抗战胜利纪念碑、跳伞塔、苏军烈士墓、张自忠将军墓,分布较为零散。

4.名人旧居:抗战时期的重庆,党、政、军、学、商等各界名人云集于此,留下了众多的生活、工作和居住地,被保存至今的多达几十处,占现存重庆陪都文化遗址的50%以上,是陪都文化遗址的重要组成部分,广布于重庆市区及北碚区、巴南区,如林森别墅“林园”、孔祥熙官邸“孔园”、“二陈”别墅、马歇尔寓所、宋子文公馆、张治中私邸、宋庆龄旧居、白崇禧的旧居、冯玉祥旧居、杨森公馆、郭沫若故居、老舍故居、陈独秀旧居等等。

5.驻重庆使馆及通讯机关旧址:抗战时期,苏、美、英、法等30多个国家在重庆设有使馆或通讯机关,如苏联大使馆和塔斯社旧址、美国大使馆旧址、英国大使馆旧址、土耳其大使馆和澳大利亚大使馆、法国领事馆、加拿大使馆、韩国临时政府旧址;这些使馆集中分布在市区内。

三、重庆抗战陪都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

重庆抗战陪都旅游开发,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1.缺乏重庆抗战陪都文化旅游开发规划。《重庆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第一次明确将重庆陪都遗址纳入规划,列出了重庆抗战陪都遗址重点项目72项;由世界复兴与开发银行制定的中国重庆城市环境项目《重庆文化遗产战略总体规划》,也有关于重庆抗战陪都遗址遗迹的保护规划。此外,重庆市有关部门对抗日战争陪都博物馆、黄山陪都遗址等项目进行过总体规划,制定了红岩革命纪念馆保护建设规划,在对重庆抗战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方面迈出了可喜的一步。但是,已有的规划无论是在规划的指导思想和科学性方面,还是在规划的可操作方面,都存在着严重的不足。在开发规划方面,《重庆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虽然涉及部分抗战遗址,但并没有实质性的开发内容。重庆的抗战文化资源,无论是它的文物价值,还是它的经济价值,在重庆市的所有文化资源中均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但是,至今为止,重庆市还没有一个全面对重庆抗战陪都文化资源进行保护、开发的专题规划,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也是重庆抗战陪都文化旅游开发滞后的一个重要原因。

2.对抗战文化资源的破坏相当严重。一般而言,对历史文化资源的破坏主要有三种情况:一是“建设性”破坏,在城市开发与发展的过程中,不顾历史文化资源与名城保护的审批程序,擅自拆除或改建历史文化资源,破坏原有文物环境的传统风貌。如“中国民主同盟总部旧址”、“战时儿童保育会旧址”、“国民政府大门”等的拆除就是突出的例子,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二是“保护性”破坏,由于对文物价值的认识不够,对文物修复保护的法定程序不了解,往往在保护文物的过程中,好心办坏事,甚至有的建筑不按原貌修复,面目全非。如梁实秋旧居“雅舍”的保护就是保护性破坏的一个代表;三是“开发性”破坏,特别是在大力发展旅游业的今天,在对一些文物资源进行旅游开发的过程中,某些部门目光短浅,为了适应旅游者的所谓“需要”,在短期内获取较高的经济效益,对文物遗址进行掠夺性的开发利用,甚至随心所欲地“改造”文物,名为开发,实为破坏,造成文物被破坏的悲剧。

3.保护与开发的数量不多、范围过窄,类型单一,保护与开发的重点局限于革命遗址遗迹。据《陪都遗址寻踪》一书不完全统计,重庆比较重要的抗战遗址遗迹266处,保存完好的仅有中共中央南方局和八路军驻渝办事处、宋庆龄旧居、旧居、马歇尔旧居等5处,保存基本完好的有178处,部分残存的81处,已拆毁的54处。在266处遗址中,需要维修的达210处,大量抗战历史遗址遗迹失管失修的情况严重。除极少数革命历史文物外,其他遗址遗迹资源的保护与开发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历史文化的陈列展示部门馆厅建筑破旧不堪,陈列设施陈旧,展示手段落后。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建成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只有1处(红岩村革命纪念馆),建成旅游景点对外开放的也仅有红岩村革命纪念馆、黄山官邸、林园、孔公馆、宋庆龄故居、大韩民国临时政府驻址、张自忠将军墓等几处。四、重庆抗战陪都文化旅游开发构想

1.重庆抗战陪都文化旅游开发要重视资源的挖掘和保护。旅游资源是旅游开发的基础。过去,在旅游开发中,强调旅游资源开发,这是一种错误的观念。旅游资源只有“保护”观念,不应该有“开发”之说法。资源有物质形态的,有非物质形态的。对于物质形态的资源,如遗址、遗迹、文物,要保护;对非物质形态的资源,文学、艺术、精神等,要挖掘、弘扬。重庆抗战陪都文化旅游资源,不止有如前所述的大量物质形态遗产,而且有大量的非物质形态遗产(如文学、戏剧)。在这种观念下,作旅游开发,才能展开视野,才能增加抗战陪都文化旅游的文化内涵,不至于形成“空壳”开发。

2.重庆抗战陪都文化旅游开发要实施综合开发。旅游开发包括旅游景区开发、旅游线路开发。旅游景区开发不仅包括资源、市场、形象开发,还包括旅游环境的塑造和建设;旅游线路的开发涉及到吃住行游娱购诸多方面。这意味作旅游开发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多学科、多兵种协同作战,进行综合研究、综合规划、综合设计,以系统观的思想和方法来开发设计旅游项目,才能创造出最佳的旅游价值。重庆抗战陪都文化旅游开发,同其他旅游开发一样,必须实施综合开发、整体开发,不能象目前这种“打一枪换一个地方”,或者“脚痛医脚,手痛医手”的单兵作战的办法的进行开发。

3.重庆抗战陪都文化旅游开发要统一规划管理。重庆抗战陪都文化旅游资源丰富,种类多,分布广,其旅游资源主要分布在渝中区、南岸区、沙坪坝区、北碚区等地。必须由市旅游局、文化局组建专门机构,统一管理,统一规划。建议除红岩精品景区和线路外,实行分区管理规划,区际实行合作方式管理。也可借鉴“红岩革命纪念馆”成功模式,由市统一成立跨区系列专题旅游开发公司,如“国民党机关旧址管理公司”“抗战遗址管理公司”“名人旧居管理公司”“二战使馆遗迹管理公司”等。实行公司管理,负责保护文物和挖掘文化、旅游开发工作,在市抗战陪都文化旅游开发局的直接领导下,责权利统一。

4.旅游开发要重视旅游活动策划创意。旅游开发离不开旅游策划。旅游策划包括公关策划、旅游产品策划、旅游活动策划、旅游项目策划、旅游广告策划等。其中旅游活动影响大、最具轰动效应,常引起媒体的关注,通过公关宣传,容易形成热点,可以塑造一地的旅游形象。一个好的旅游项目策划又往往给旅游企业带来丰厚的经济效益。在去年,业界有志之士为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提出了一个很好的创意设想:邀请华盛顿、莫斯科、伦敦、重庆四大城市市长来重庆参加纪念会,把纪念会办成一次具有国际影响的“和平高层论坛”;举办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并在具有历史意义的解放碑(抗战胜利纪功碑)广场举行反法西斯战争经典歌曲万人合唱、联唱会;邀请全球千名二战老兵来渝聚会,以及万名二战老兵游重庆,同时邀请包括台、港、澳在内的千名二战老兵参加纪念活动,接受重庆人民的致敬。另外,拍摄反映重庆抗战历史的电视专题片和抗战重庆题材的电视剧;举办二战经典历史影片汇展,在电视台、电影院集中放映反映二战历史或著名战役、重大事件和活动的经典影片。60周年纪念活动已经过去,策划最终没有实施。但如果在每年的反法西斯胜利纪念日四城轮流主办成世界和平年会,这还是可行的。如果在使馆遗址的基础上,开展一些该国的民风民俗表演活动等,还可达到文化交流的作用。

[摘要]重庆是抗战时期的陪都,是二战期间作为盟军远东反法西斯司令部所在地,留下了丰富的抗战文化遗迹和陪都文化遗迹。重庆的抗战陪都文化在重庆历史文化名城中占据特殊重要的地位,是重庆都市文化旅游开发的核心内容之一。本文分析了重庆抗战陪都文化旅游开发的社会经济意义和开发现状,提出了重庆抗战陪都旅游开发的具体对策和措施。

[关键词]重庆抗战文化陪都文化旅游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