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戏语言艺术论文

时间:2022-07-29 05:31:16

黄梅戏语言艺术论文

黄梅戏最先来自于湖北黄梅县的采茶调,与京剧、豫剧、越剧等并称我国的五大剧种。黄梅戏的唱腔非常流畅、淳朴,有着抒情、明快的特点,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活动力,黄梅戏的表演非常质朴,以真实著称,而其语言更是通俗易懂,具有很强的艺术性。

一、触物兴词的比兴

比兴是《诗经》中最为常见的一种修辞手法,目的就是托物言志,借景或借物抒情。例如“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就是比兴的一个典型的运用。诗人通过描写桃花来引出女子的贤惠,这能够自然而然地让读者将桃花的美丽与女子的贤德联系在一起,让读者能够感受轻快活泼的语言环境。而在黄梅戏演唱过程中,也能够常常看到比兴手法的运用。例如在黄梅戏《天仙配》中,“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作者就是利用了成双成对的鸟儿与绿水青山进行比兴。又如“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田。”同样展现出了人间日常美好生活。这一段景色看似信手拈来,其实恰到好处,完全没有一丝修饰的痕迹,将淳朴的乡村生活与自然的美好景色结合在一起。再比如《春香传》中有这样一句“山可移,海可填,一心能把金石开。”这种磅礴的气势,也能够使得整首黄梅戏曲变得更富有情感,语句虽然非常简短,但是富有强大的力量。在《小辞店》中也有这样的手法运用:“花开花放,花花世界,艳阳天春光好百鸟飞来。”这一句话看似描写的就是大自然中花开花落,小鸟飞来飞去的自然景色,但是将文中人物的美好心情完美结合在了一起,将所有优美的东西都一起体现了出来。用黄梅戏的唱腔配合这样的词,能够很好地演绎出生活百态。

二、错落有致的押韵

韵脚,就是指每一句诗词句末押韵的字。一般来说,一篇韵文中某一些句子的最后一个字,采用了韵腹和韵尾相同的字,这样就叫作押韵。而押韵的字一般都是每一句的最后一个,因此也被称之为韵脚,这些字的韵母都非常相似,甚至是完全相同的。在黄梅戏中有很多的唱词都带有韵脚,这些韵脚压的都是方言中的韵,富有浓烈的乡土色彩,因此读起来朗朗上口,增强了音乐性,更方便于黄梅戏的传唱。例如在《天仙配》中,七仙女的唱词“今日回家身有喜,笑在眉头喜心里。焦儿生下两眼迷,董郎欢喜我也喜。”每一句的最后都压了韵母i。再比如《桃花扇》中蔡鸣凤的唱词:“一见店姐心如刀绞,尊称店姐细听根苗。”“指望回乡夫妻和好,谁知回家反把祸招。冤无头债无主难分晓,店姐报仇把恨消。”这两句都压了韵母ao。类似的,还有《牛郎织女》中的织女唱词:“牵牛星在天为人直爽,到人间心肠越发纯良。”同样也是压了韵母ao。押韵作为我国诗词文化中的一种优秀的传统文化,在黄梅戏中也显露出了其魅力。用这些错落有致的韵脚进一步加强了唱词的情感色彩和冲击力,就像点缀在夜空中的繁星,拥有着闪耀的光芒,表现出黄梅戏的精致与典雅。

三、挥洒自如的用典

用典就是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也就是用古生的事情来比喻现今,借古抒怀。采取用典的修辞手法时,不仅要明确它的含义,还需要推陈出新,将旧的故事与新的事件很好地结合在一起,不能勉强套用,而要不露痕迹。在黄梅戏中应用用典的手法也非常常见,用典常常能够使得唱词更加富有韵味,别具一格。在《桃花扇》中有很多的用典:“我也曾抚瑶琴低吟凤求凰,我也曾嘤嘤鸣兮求良友,我也曾深巷愁听卖花忙。”其中的“凤求凰”就是用典于《凤求凰》,借用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爱情故事,表明了君王和朝宗之间的伟大爱情。而“卖花忙”则是借用了南宋诗人陆游的诗句“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再比如“江上琵琶行,谁解其中味,寻声不见人,独湿青衫泪。”这一句来源于唐代诗人白居易《琵琶行》中的诗句:“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以及最后一句“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这种用典在黄梅戏的唱词中比比皆是,借用古人的情感、古人的言语,表达人物角色与古人相同的情感。这样的手法虽然不如古人的作品那么有冲击力,但是更加符合黄梅戏的特点,观众不需要进行过多深入的分析和探究,能够很好地明确人物角色的情感和思想,便于黄梅戏的传唱。

总之,黄梅戏的语言艺术中展现出了非常强的文学性,这也是黄梅戏的艺术魅力所在,将这种古典性的文学与黄梅的方言结合在一起,能够在传递曲谱的同时,增添一丝高雅和古典,真正实现了雅俗统一。

参考文献:

[1]吴国文.浅谈黄梅戏表演艺术的特色[J].戏剧之家,2016,(15):71.

[2]周辰.浅谈黄梅戏唱词音声的地域性音乐价值[J].黄梅戏艺术,2013,(4):24-27.

作者:杨永青 单位:安徽省铜陵市艺术剧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