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语言艺术

时间:2022-11-14 10:25:25

浅谈小学数学语言艺术

一、教学语言的科学缜密性——基于数学原理

以苏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数一数》《比一比》《分一分》这几个单元为例,这几个知识点是要教会学生树立“数数”“比较”“归类”这几个数学概念和认知,尽管是非常基础的概念认知,但教师在语言上应当落到实处。比如,教师带领学生数一数火柴盒里有多少根火柴,最后的结果应该是确切到数量,5根、7根、9根等,而不是“大概”有5根,5根左右。同样的,在比较物体大小、轻重时,如果没有测得具体的数据,可以借助参照物。比如,要比较物体A和物体B,可以借助第三个物体C来辅助比较,先比较A和C,再比较B和C,然后借助C来比较A和B,无论怎样,最后的结果应该是确切到A比B更大、更重、更多……而不是凭空目测,感觉后说出类似于差不多一样大、一样重、一样多……实际上,任何一个数学概念,无论是简单的,还是复杂的,它背后都有严谨的数学原理,因此,科学缜密的课堂教学语言对数学来讲至关重要。

二、教学语言的形象具体性——基于形象思维

以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角的初步认识》为例,这个单元主要让学生掌握与“角”有关的相关概念,比如角的顶点、角的两条边、角的大小等,这些理论知识,教师在讲解时,可以更多地借助具体的实物来令语言实物化。比如,拿一个时钟,通过拨动时钟上的分针和时针来讲解角,在这个角里面,分针和时针就分别是角的两条边,我把分针和时针分别拨动,构成的角也发生变化,这是角的大小变化。当教师将自己的课堂教学语言变得更加形象具体时,原本抽象的知识,也因此而变得更容易被学生理解,这也符合了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思维特征。

三、教学语言的鼓励启发性——基于引导思考

以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混合计算》为例,教师在课堂中,可以用情境案例法开展教学。比如,创设一个新学期父母带子女去文具店选购文具的情境,学生需要买笔记本、铅笔、橡皮擦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算一算,买这几样东西需要多少钱?待学生算出来,再引导学生,大家能不能把这几样东西的计算式,合并写成一条。待学生写成一条后,再引导学生,大家思考下,在一条综合了几种运算方式的算式里,先后的计算顺序是什么。通过这种基于引导思考的教学语言,学生得以自主思考,大大提高了学习主动性。

四、教学语言的心理暗示性——基于意会默契

以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用计算器计算》为例,这一堂课的内容是教会学生用计算器来处理相对位数较多的数据运算。当课堂上引入了计算器后,很多学生都会因为好奇、兴奋而表现得兴趣十足。但与此同时,也会因为摆弄计算器而分神,甚至把用计算器来计算当成“玩游戏”一样。比如,学生全然不顾教师的讲解或作业要求,而是自顾自地摆弄计算器,或是与周围的同学就计算器的使用进行交流等,这个时候,教师就要善于运用肢体动作和面部表情来暗示学生。比如,先用眼神示意学生,教师“有话要对你说”,然后“微笑着摇摇头”暗示学生说“现在不能玩”“不能这样做”等,这种基于意会默契的心理暗示比教师直接用口头语言来表示责罚、提醒、规劝等更加有效,因为这样既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又避免给学生过大的心理压力。从学科的角度上看,数学本身是一门科学性、逻辑性非常强的学科,它要求教师的课堂语言是一丝不苟的。与此同时,从受众的角度上看,小学阶段的学生仍以感性思维为主,思维的条理性整体上比较差。教师在设计自己的课堂教学语言时,必须平衡好这一关系。基于此,教师应当从数学原理、形象思维、引导思考、意会默契这几个方面入手,重视自身课堂语言的科学缜密性、形象具体性、鼓励启发性、心理暗示性,在不断提高课堂语言艺术性的过程中,打造高效的数学课堂。

作者:杨锦花 单位:江苏省启东市长江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