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德彪西艺术歌曲风格形成

时间:2022-09-10 11:13:17

浅谈德彪西艺术歌曲风格形成

摘要:德彪西的艺术歌曲是以法国诗歌为原型,在欧洲传统音乐中融合了东方传统音乐。德彪西开创了以诗歌和散文诗谱曲的新音乐形式。本文分析了德彪西同时代艺术家对其艺术创作产生的影响,以及德彪西音乐被称为“印象主义”的原因。

关键词:德彪西;艺术歌曲;东方音乐;中国回旋曲

德彪西音乐作品已是法国音乐文化的荣耀象征,更被公认为人类音乐历史中最为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一。在作曲家作品目录表中,第一个确定日期的作品是1879年底创作的声乐小品《马德里》(Madrid),最后一个作品则是1917年创作的钢琴曲《炉火照亮的夜晚》(lesSoirsillumines)。1879年至1917年,德彪西音乐创造历程约可分成四个十年,贯穿十九至二十世纪。在美国作家汤普森的《德彪西-一个人与一位艺术家》一书中写道:“如果没有《佩利亚斯与梅里桑德》《牧神午后》《夜曲》《大海》《弦乐四重奏》和钢琴作品,德彪西依然是音乐史上超群绝伦、独树一帜的人物。德彪西音乐特征的精华在于他的歌曲里。”德彪西第一个十年里创作的70多个作品中只有11个不是歌曲,这些歌曲的取材大多源于同时代诗人的诗歌。笔者认为,用音乐表达诗词的意境,要求作曲家与诗人的创作目的达成一致,找到灵感的契合点,这些创作正是德彪西与同时代诗人密切往来、相互理解而产生的。德彪西最具代表性的作品《牧神午后》(Preludeal`apres-midid`unfaune1891年),正是取材于当时著名象征派诗人斯特凡-马拉美(StephaneMallarme)的同名诗作。《牧神午后》首演后,评论界给予了很多负面评价,马拉美却写信给德彪西,称其乐曲与自己的诗文珠联璧合。当作曲家遇上诗人,诗词变成了歌曲。当欧洲作曲家遇上东方传统音乐,创作的灵感变成全新的音乐风格。

一、德彪西艺术歌曲的诗歌来源

1.德彪西与同时代艺术家的交往。“夜猫”(ChatNoir)是一位漫画家开的咖啡馆,在这里会定期举办“文学星期五”的活动,参加的人有画家,更多的是诗人。据说希腊国王和比利时王子都是这家店的常客,咖啡店曾以店的名义公开为猫捐赠,德彪西对安哥拉猫的迷恋注定让他成为常来“夜猫”咖啡店的名人之一。“劳顿咖啡店”“韦柏咖啡店”“扑赛啤酒屋”都是都是德彪西经常消磨时间的地方,在这些地方与德彪西一起的诗人有卡蒂尔-孟戴斯(CatulleMendes德彪西未完成歌剧《罗德里格与西梅娜》词作者)、保罗-约翰-图莱(Paul-JeanToulet德彪西计划合作的歌剧《如你所爱》的词作者)。而使德彪西的创作第一次蜕变的人是“独立艺术书店”老板兼书商埃德蒙-贝利(EdmondBailly),正是这位文学出版者出版了德彪西的早期作品《中选的少女》(LaDamoiselleElue1887-1888年)。这家书店也是象征派诗人与青年作家经常光顾的地方,象征派诗人中的一位杰出代表人物斯特凡-马拉美(StephaneMallarme)对德彪西产生了巨大影响。德彪西最具代表性的作品《牧神午后》正是取材于斯特凡-马拉美的同名诗作,这部作品颠覆了欧洲传统音乐。作曲家也在马拉美主持的“星期二聚会”遇到了同为象征派诗人的保罗-魏尔伦(PaulVerlaine),以及后来成为德彪西一生挚友的皮埃尔-路易斯(PierreLouis)。德彪西的声乐作品《曼陀林》(Mandoline1880-1883年),哑剧(Pantomime1882-1884),月光(Clairdelune1882-1884年),被遗忘的小咏叹调(ARIETTESOUBLIEES1888年),华宴集Ⅰ-Ⅱ(FETESGALANTES1892年第一集,1904年第二集),三支旋律(TROISMELODIES1891年),均根据魏尔伦的诗谱曲。作品《比利蒂斯之歌》(CHANSONSDEBILITIS1897年)则是根据路易斯的散文诗而作。德彪西崇拜过瓦格纳,钟爱巴赫,肖邦,和舒曼,受过强力集团的影响,改编过柴可夫斯基的《天鹅湖》,拜访过威尔第,也学习和借鉴过李斯特对钢琴踏板的理解与运用技法。但德彪西的作品之所以被人称之为“印象主义”,正是因为他与同时代的艺术家与文学家的交往多过于音乐家,他的创作题材很多都是来自于同时代象征派诗人、文学家与印象派画家的作品。有人把德彪西的音乐归为“印象主义”;也有人称德彪西是印象派的“音乐画家”与象征主义的“音乐诗人”。无论是印象派还是象征派,实则为人们对同时代艺术家习惯性的归类。2.德彪西艺术歌曲目录(创作的第一个十年与最后一个十年)。标志着德彪西音乐作品从早期到成熟期的是声乐组曲《波德莱尔诗歌五首》(CinqPoemesdeBaudelaire1887-1889年)。在此之前作曲家创作了50首melodie(法国艺术歌曲,如同德国的lied,俄罗斯的романс):2首取材阿尔弗雷德-德-缪塞德(AlfreddeMusset)的诗歌,其中有《回旋曲》Pondeau1882年;4首取材来自勒贡特-德-列尔(LecontedeLisle),其中有《亚麻色头发的少女》LaFilleauxcheveuxdelin1880-1884年;8首取材保罗-布尔热(PaulBoueget),其中有《浪漫曲》Romance1880-1884年;11首取材保尔-魏尔伦,其中有《被遗忘的小咏叹调》ARIETTESOUBLIEES1888年;13首取材西奥多-德-班维尔(TheodoredeBanville),其中有《星光灿烂的夜晚》Nuitd`etoiles1876年左右;另外12首不同作者的诗歌,其中有《中国回旋曲》和马拉美的《幽灵》(Apparition)。在德彪西创作的最后十年里,有22首声乐艺术作品:组曲《比利蒂斯之歌》根据路易斯的散文诗而作;组曲《白夜》(Nuitsblaches1898年)是德彪西本人作词;《在花园里》(Danslejardin1903年)取材保罗-格拉韦洛的诗词;组曲《华宴集Ⅱ》(Fetesgalantes,deuxiemeserie1904年)取材保尔-魏尔伦的诗词;《三首法国歌曲》(TroisChansonsdeFrance1904年)中两首取材夏尔-奥尔良的诗歌和一首特里斯坦-莱阿密德诗词;组曲《一对恋人的游戏场》(LePromenoirdesdeuxamants1904-1910年)取材诗歌特里斯坦-莱阿密德;《维龙的三首叙事曲》(TroisBalladesdeFrancoisVillon1910年);《马拉美的三首叙事曲》(TroispoemesdeStephaneMallarme1913年)取材于斯特凡-马拉美的诗作;《圣诞节无家可归的孩子们》(Noeldesenfantsquin`ontplusdemaison1915年)德彪西自己作词。

二、德彪西的东方音乐之缘

1.《中国回旋曲》。1881年,德彪西在冯-梅克(Фон-Мекк)夫人家中工作、生活期间,创作了声乐作品《中国回旋曲》(RondelChinois)。他根据一位不知名作者写的一首法文诗歌谱曲而成。诗歌描绘了一个充满东方文化魅力的梦幻场景:在一片静谧的湖面,被杜鹃花、百合花与竹林围绕着,一位美丽的中国女子沉睡在柳蓬船上……歌词大意:啊-----/在如梦般的芦苇荡里/蜻蜓静立在花丛中/像是睡着了/隐约听到桨儿划动水面的沙沙声响/有位窈窕淑女/身着华贵的丝绦/在如梦的芦苇荡里/蜻蜓静立在花丛中/像是睡着了/在枝繁叶茂的柳树下/一位中国古代士人/正端坐着手捋长髯/树上一只猫头鹰/深深凝视着那位沉睡的美人这样的画面感正是19世纪印象主义音乐的特征:给人以梦幻、印象、暗示的感觉。作品把人带进似梦非梦,虚无缥缈,一带而过,令人无限遐想的空间!德彪西在作品中大胆采用了中国传统五声调式,在作品开始、高潮与结尾均采用华丽的旋律来表达声音技巧,音区跨度较大(最低音小字一组d到最高音小字三组c),音调高亢、辽阔,装饰变化音较多(见图谱)。从这些旋律中使人联想到蒙古的长调、藏族的山歌、金鼓击节的高腔。(1)歌曲开始部分:(2)歌曲高潮部分:(3)歌曲结尾部分:2.1889年巴黎世界博览会。思想无国界,音乐无朝代。德彪西在出生之时已经与东方音乐结下不解之缘,他父亲在他出生之前在巴黎近郊一个风景如画的历史名镇圣日耳曼-昂-莱(Saint-German-en-Laye)经营一家中国陶瓷小店。作曲家在年幼之时就接触到了中国文化,在各种瓷器上见识过带有中国元素的图画,有史文记载,欧洲艺术史上“洛可可”风格中线条丰富,色调灰淡,崇尚自然天成的特点,是受中国建筑、绘画、瓷器、漆器等艺术的影响。中国与法国的官方交流起源较早,1878(光绪四年)中国便开始派外交官员出使法国。1889年,巴黎世界博览会开幕,博览会共有30多个国家参加。德彪西在博览会上听到了与欧洲学院派迥异的东方音乐。在音乐学院12年学习期间,德彪西一直试图改变欧洲传统音乐教学模式,不断尝试新的和声与创作手法,以释放自己的灵感。在巴黎世界博览会上,他听到了俄罗斯作曲家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数场音乐会,远东的民间传统音乐,特别是印尼爪哇的木琴乐队和安南的音乐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913年,德彪西写下了这段话:“爪哇音乐体现了高超的对位法,在它面前,帕莱斯特里纳的对位法成了小孩子的游戏…….聆听爪哇打击乐器不带欧洲偏见的话,与之相比,欧洲的打击乐声如同马戏团的粗野叫声……在安南,你能看到一种受中国影响的抒情戏剧的雏形……它是一种本能需要的艺术,是一项自娱自乐的新奇发明”。也许正是美兰乐队(Gamelang)的演奏、五声音阶的音响效果以及东方定鼓音多样化节奏和热烈情绪的表现,让作曲家找到了新的创作灵感。这也正是有中国文化背景的人在欣赏德彪西音乐时总有似曾相识的原因吧。德彪西在一次采访中说:“我愿意完全彻底超脱自我,来谱写我的音乐幻梦。我愿以稚童的天真,来歌唱我内心的美景”。德彪西的音乐如他所愿:带人走进超脱现实的梦境,又令人有似曾相识的亲近。读过德彪西的“诗歌”,你就会看见作曲家描绘的“大海”。音乐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产,中国人在德彪西的音乐里看见了巴黎,法国人在德彪西的音乐里看见了东方。

参考文献:

[1]朱秋华.德彪西[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7.

[2](法)让-巴拉凯.储围围,白沄,宋杭译.德彪西画传[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3](美)汤普森.朱晓蓉,张洪模译.德彪西-一个人和一个艺术家[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

[4](法)德彪西.张裕禾译.论音乐艺术[M].北京:燕山出版社,2012.

[5](英)保罗-霍尔姆斯.杨敦惠译.德彪西[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

作者:李情 单位:乌克兰国立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