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公共艺术的设计特征

时间:2022-06-05 03:25:42

生态公共艺术的设计特征

一、生态公共艺术的时代背景

频发的自然灾害让人类意识到对自然破坏的消极影响。各种污染以及快速增长的人类不断透支着地球上资源,而直接引发生态危机。纵观历史,以破坏生态为代价的建设是不可能持续发展的,而且必然无法逃过大自然的惩罚和洗礼。生态觉悟以成为本世纪人类文明最深刻的觉悟之一。生态公共艺术既是伴随着生态美学概念的产生而出现的一类注重生态环境的公共艺术。生态公共艺术的设计在于重视自然环境并与之和谐共生。生态公共艺术的设计并不是在公共场域内多些绿色植物那样流于表面,而是将人与自然的平衡互动作为基准点,从“以人为本”到“天人合一”。

二、生态公共艺术的设计特征

1.贴近自然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演进,自然元素在居于城市的居民生活中逐渐淡化。城市居民对大自然的渴望,对自然生存环境的迫切要求成为对公共艺术的强烈诉求。为身居嘈杂现代都市的人们创造一种可以令其身心贴近自然的创作理念普遍成为世界各国公共艺术的创作主旨。完成于1983年的美国公共艺术作品《九个空间九棵树》,是在美国西雅图公共安全大楼广场进行的项目改造作品。是设计者罗伯特•欧文(RobertIrwin)为美国西雅图公共安全大楼广场创作的一个公共艺术作品。用蓝色铁丝网组成9个“房间”,每个房间有个开放的“门”,通向一棵李子树。观看作品时,光透过丝网形成丰富的运动变化。人们从作品中穿越,置身于都市环境中难得的自然氛围之中。

2.对参与者的关爱

公共艺术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它的创作从本质上是一种社会行为,其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不断满足居于城市人群的生理、心理、情感和文化的需要。人作为公共艺术的审美主体,既是物质本体也是精神本体。公共艺术的生态观念贯穿于人的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生态公共艺术应大力引入人体工程学原理,对人的生理特点进行体贴地关照,使公共艺术符合人的生态特征进而充分体现人性化特征,细微严谨地考虑公共场域中人们的欣赏方式及参与活动,这就要求公共艺术创作者要深入认识、把握并尊重公共场域中的生态空间环境,关照人的参与方式对公共艺术的尺度的适应。尤其是细微处的设计,更要体现出对参与者的生理和心理的关怀,体现公共艺术与人的互动、沟通。例如:创作者米罗位于芝加哥的公共艺术作品设有设有专为盲人解读作品的作品小样和盲文,显示出对不同观看人群的关爱。

3.增强人与自然的互动

生态公共艺术作品不仅应具有生态性,更应让参与者感知到自身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生态公共艺术在材质、色泽、质感、功能等方面应既有自然生态特点,又要适于观赏者在参与其中时感知到自身活动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和影响。在欣赏作品的同时,得到来自自然感召与震撼,进而增强对人与自然、人与环境、人与生态之间的认知。位于日本箱根雕塑之森美术馆的公共艺术作品《星形的庭院》,创作者在大地上创作了一个星状的迷宫,上面是草坪和花坛。人们行走在作品间,头顶一线蓝天,仿佛置身于无限的自然中,久久不愿离去。

4.与自然“共生”

对于生态公共艺术的设计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是一种动态思维观念,这就要求生态公共艺术的设计应具有与自然共同发展的特性。也就是说,生态公共艺术的设计不是一种固态的、静止的设计,而是不断发展的、开放而又行进式的设计,它的呈现过程是自然生长的过程。并赋予作品以生命一般的内涵。1987年7月12日,第8届卡塞尔文献展开幕,博伊斯的儿子在母亲的陪同下,完成了博伊斯的作品《7000棵橡树》。7000棵具有800年树龄的橡树将与城市肌理共同生长,并赋予此件公共艺术作品以巨大的生命能量。社会大众正是在这种无尽的生态公共艺术作用下,得以更多地参与到这个多元化的社会公共空间。

5.对城市文化和时代精神的表现

城市生态系统分为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公共艺术的生态化不仅表现在自然层面的重视和关怀,更应在文化层面上体现一个城市的独特内涵和文化历史底蕴。因此就要求设计者从城市本身出发,在提高公共艺术的艺术性和大众参与性的同时反映属于该城市的独特文化气质。增强公共艺术的历史文化和思想内涵,汇聚人文思想,展现地域特色,将城市历史与城市现代文化相结合。在公共艺术的规划和设计初始进行大量的地域考察及文化发掘以展现城市特有魅力,营造浓郁人文气息。

三、结束语

本文对生态公共艺术的设计特征进行了梳理和总结。可以认为生态公共艺术的设计具有亲近自然、关爱观者、与自然互动、与自然共生以及展现城市文化和时代精神的特征。这些特点是生态公共艺术的共性。应该注意的是我们不能只看到其设计特点的共性,更应该注重它的个性体现。生态公共艺术真正要求创作者发现本地区的生态特色进行创作。本文对生态公共艺术的设计特征进行了论述,总结其要点和规律,以期对以后的生态公共艺术设计工作和生态公共艺术的创作工作带来一定的启发。

作者:梁琳琳 单位:浙江传媒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