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银行拨备监管的有效性

时间:2022-01-25 03:57:50

小议银行拨备监管的有效性

本文作者:巴曙松张晓龙朱元倩工作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拨备及其监管标准的国际比较

世界各国在关于贷款损失准备的计提方式及标准方面具有较大的差别,如美国、日本以及欧盟等分别建立了自身独特的拨备监管体系,且主要是基于不同的贷款分类给出相应的最低计提标准。从贷款拨备率指标来看(见表1),目前大部分国家尚未设定贷款拨备率的最低计提比例,各国之间的差异较大,其中欧洲地区商业银行拨备计提水平要显著低于美国(王鹏程、刘明华等,2011)。[1]数据来源:各银行网站。美国:专项准备的最低计提比例美国商业银行在贷款损失准备的计提方面较为灵活,美联储并不对各商业银行的贷款拨备率制定最低要求,其贷款损失准备主要由专项贷款损失准备构成,而一般准备的计提完全由商业银行根据自身情况及未来信用环境预期决定。在专项准备的计提过程中,将贷款细分为四大类型:正常类、批评类、问题类、损失类,最低计提比例分别为0%、20%、50%和100%。在计提数量上,贷款损失准备近年来波动较大。据美联储统计,2000年以来美国银行业贷款拨备率于2006年降至最低值1.22%。伴随着次贷危机问题的日趋严重,之后该指标迅速上升,于2010年上升至3.55%的历史性高位。但是,随着美国经济从次贷危机中的复苏,2011年贷款拨备率又降为2.93%(见图1)。从贷款拨备率与GDP的关系可以看出,贷款损失准备与GDP也呈现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具有一定的顺周期性(F.L.Delgado,M.Meza,2012)。欧洲:各地差异明显与美国不同,目前欧洲大部分国家都计提了一定数量的一般准备,其计提比例由政府金融监管部门掌握,除意大利(1%)、葡萄牙(1%)之外,其他各国并没有设立最低值;但关于一般准备资本属性的划分却出现了较大不同,如荷兰、西班牙等国并不承认一般准备二级资本的属性,而意大利、德国等国家则将一般准备划入二级资本并参与资本充足率的运算。欧洲地区在专项准备计提方面差距较大,主要体现在对贷款的分类及计提方法等方面。英国监管当局没有制定统一的贷款分类标准,商业银行经监管当局批准后可以自行制定分类法则;监管当局也希望银行有适当的风险管理程序,包括定期更新的谨慎贷款评估。荷兰监管当局对贷款分类没有监管要求,由银行管理人员自行设计分类方法,监管当局定期检查。法国只规定了损失类贷款的最低计提要求(100%),没有针对正常和损失类贷款分类的法规性指引,各银行自行制定内部贷款分类方法。德国要求银行将贷款分类划分为四级:没有明显风险贷款、潜在风险增加贷款、不良贷款和呆账,但并没有对各类贷款的拨备计提最低比例作出要求。葡萄牙将贷款分为三类:无抵押担保贷款、个人担保贷款、机构担保贷款,并根据逾期还款时间的不同,分别计提10%~100%比例的贷款损失准备。在贷款拨备率指标方面,欧美发达国家都没有作出最低要求。整体上看,欧洲国家之间贷款拨备率差异较大(见图2)。以德国为例,2010年国内主要商业银行平均贷款拨备率均不足0.7%;2011年虽然有所提升,但仍不足0.9%。而匈牙利2011年商业银行平均贷款拨备率约为5.8%。根据2012年欧洲央行对欧洲主要银行公布的数据,截至2012年第一季度,欧洲商业银行平均贷款损失准备资产比为0.32%,较之2011年第四季度的0.39%有较大的下降。从图3可知,2009年欧洲市场准备资产比达到0.42%,为历史最高值;随后迅速下降,2010年准备资产比为0.26%。伴随希腊债务危机的严重及蔓延,2011年欧洲各银行纷纷计提大量拨备,年度平均准备资产比达到0.31%。因此从整体上看,欧洲市场目前正在经历着2009年拨备计提浪潮之后的另一个计提高峰。希腊问题、金融危机的缓慢恢复等问题的综合影响,将导致2012年拨备计提水平持续上升。日本:紧跟国际规则早在2000年日本金融厅便要求金融机构紧跟国际会计准则,采用巴塞尔资本协议要求的信用风险管理技术处理不良贷款、测算信用风险等,同时将超额的一般损失准备计入二级资本。日本银行业的贷款损失准备也分为两种:一般准备和专项准备。所不同的是,一般准备的计提主要依据过去会计年度实际贷款损失与贷款余额之比;但一般准备计提比例的高低,甚至计提与否,完全由商业银行自主确定,日本银行业基本不计提此类拨备。在专项准备的计提方面,目前日本银行业与其他国家类似,仍是通过对不同风险类型的贷款进行分类计提拨备。日本银行业将贷款分为四类:正常类、需要关注类、即将破产类、破产类,同时依据贷款是否有抵押作出如下计提标准:关注类贷款(又细分为需要关注类和特别关注类,特别关注类贷款无担保部分按15%比例计提,需要关注类贷款按照以往此类贷款的引致损失比率计提贷款损失准备)、即将破产类贷款(无担保部分按70%的比例计提)、破产类贷款(无担保部分按100%比例计提)。在拨备覆盖率的监管方面,根据日本银行的统计数据,大型商业银行②与区域性银行③拨备覆盖率具有显著性差别(如图4)。日本区域性银行的拨备覆盖水平在2005年以来一直稳定维持在65%~70%之间,而日本大型商业银行的拨备覆盖率则出现一定的顺周期波动。从整体上来看,日本银行业西班牙:动态拨备监管西班牙银行业拨备监管指标中,一般准备的计提较为特殊,具有显著的逆周期特点。其一般准备主要分为两个方面:动态准备和一般性准备。一般性准备的计提主要是依据过去会计年度贷款的引致损失而进行的拨备计提;而动态准备的计提主要是依据贷款的预期违约率、预期损失率等权宜性判断,在经济繁荣时期增加计提,在经济衰退时期减少计提,以确保商业银行业绩上的“旱涝保收”。对于不同贷款种类应计提的拨备比例,西班牙作出了明确规定,即根据贷款的不同风险类型(如普通贷款、按揭贷款等)及其违约时间进行计提(如表2)。在贷款准备率和拨备覆盖率这两项监管指标最低值方面,西班牙银行监管当局并没有作出明确要求。除非监管当局有明令规定,商业银行可根据其自身预期贷款损失的数量自行确定贷款损失准备的整体计提水平。从图5可以看出,在西班牙的商业银行贷款准备体系中,一般准备与专项准备呈显著的反方向变动。2008年时两者数量相等,约为250亿欧元;之后伴随国内信贷环境的持续衰退,专项准备计提迅速上升,截止2010年底,已经高达61亿欧元。而为抵消因专项准备迅速上升给商业银行利润带来的负面影响,西班牙商业银行一般准备也逐渐下降,从2007年高达265亿欧元到2010年已降为100亿欧元。可以预见,在信贷环境持续不良的情况下,西班牙这种通过降低一般准备维持银行收益的行为无法长期进行。受次贷危机的影响,西班牙银行业正在面临着严重的银行危机。截止2011年底,西班牙银行业不良贷款1785亿美元,不良贷款率高达8%。房地产市场泡沫的爆发是银行不良贷款增高的主要原因。从图5中可以看出,2007年以来西班牙商业银行专项拨备的计提数量急速上升。仅仅在贷款损失准备计提数量方面,Alberola基于当前信贷环境及西班牙拨备政策进行分析,得出在2013年西班牙银行体系一般准备将降为零(E.Alberola,2011)。[3]大量的专项拨备的顺周期计提使得银行业面临着更中国:双管齐下中国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的分类方式主要有两类。按照财政部2004年公布的《金融企业呆账准备提取管理办法》,将呆账拨备划分为一般风险准备金和相关减值准备;后者又分为坏账准备、贷款损失准备、长期投资减值准备。一般风险准备金的计提是按照期末风险资产余额的1%从净利润中提取,用于弥补银行亏损,为核心一级资本。贷款损失准备包含专项准备与特种准备。特种准备的计提是由银行根据不同类别贷款的特殊风险情况、风险损失率及历史经验自行确定。根据2002年颁布的《银行贷款损失准备计提指引》,中国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包括一般准备、专项准备和特种准备。其中一般准备为商业银行按季度提取,年末余额不应低于贷款余额的1%,用于弥补贷款损失,计入二级资本;专项准备的计提遵循五级贷款分类法:正常类(商业银行自主设定计提比例、是否计提)、关注类(计提比例2%)、次级类(计提比例25%)、可疑类(计提比例50%)、损失类(计提比例100%)。中国商业银行采取的是拨备覆盖率(最低要求150%)与贷款拨备率(最低要求2.5%)两项指标相互配合的拨备监管方针,以及两者孰高的标准进行。虽然中国商业银行平均贷款违约率目前位于历史低位(2012年第二季度为0.9%),但是在贷款损失准备的计提方面却并没有因此而降低。从图6中可以看出,自2009年中国商业银行引入拨备监管体系以来,平均贷款拨备率一直稳定在2.5%,尤其是2011年底以来,平均贷款拨备率为2.6%(2011年正式将贷款拨备率引入拨备监管体系,规定最低要求为2.5%)。但是拨备覆盖率的变化则较为剧烈,自2009年开始,中国商业银行平均拨备覆盖率呈现单边上升的趋势;截止2012年第二季度,行业平均拨备覆盖率为290.2%,几乎是欧美大部分国家拨备覆盖率的2倍。国际比较:发展中国家严于发达国家综合世界各国在拨备监管的实施进展来看,欧洲各国商业银行的平均贷款损失拨备率要显著低于中国、美国等,且各国关于一般准备的计提标准及方法等方面具有较大的差别;同时在构建动态逆周期拨备监管体系方面,欧美发达国家的进展,整体上也落后于发展中国家(如表3)。印度银行业在过去十年来一直采用国际最新的会计分类标准。为了更好地发挥贷款拨备缓冲垫的作用,2005年印度便将一般准备计提比例由0.25%提升至0.4%;之后又将银行贷款类别进行细化,将个人贷款、房地产贷款等计提比例提升至1%,对于系统重要性银行的非吸储类放贷拨备计提比例由0.4%提升为2%。其他发展中国家如秘鲁、尼日利亚、泰国等都紧密实施GAAP制定的最新会计分类标准(IFRS),在对放贷抽取一定比例的一般准备的同时,分别对次贷、住房抵押贷款等制定了专项准备计提比例;在最低计提标准方面,整体上也要高于发达地区(BIS,2012)。[4]从整体上看,由于发展中国家在银行业监管方面一直采取较为审慎保守的策略,而且商业银行整体资产规模不大,监管当局通过较少的资本支持即可大幅缓解银行业的资本监管压力,因此,大部分发展中国家的拨备计提水平较高,在一般准备的计提比例方面都设有最低值。纵观发达国家,在贷款损失准备计提方面要显著低于发展中国家。除美国外,其他国家如德国、瑞士等,2011年贷款损失贷款拨备率不足2%,低于中国银行业要求的最低标准2.5%,其计提比例只是相当于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的一般准备计提水平。同时在发达国家中,只有意大利设定了一般准备的最低提取值1%,其他国家对具有一定逆周期特点的一般准备的计提完全取决于商业银行,这样导致大部分商业银行不愿意消耗资本去提取一般准备。造成欧美发达国家与亚非发展中国家拨备监管体系显著区别的原因,除各国自身信贷环境的不同之外,贷款种类划分方式、超额一般准备的资本属性划分也是主要原因。目前亚洲地区主要国家如中国、新加坡等,在专项准备计提的过程中主要采用五类贷款分类法:正常、关注、次级、可疑、损失;西班牙采取将贷款划分为普通贷款和按揭贷款两大类,同时根据贷款的还款逾期时间将两大类贷款又分别划分为六类、五类,总计十一类贷款种类方式;德国要求银行将贷款分类划分为四级:没有明显风险贷款、潜在风险增加贷款、不良贷款和呆账;英国、荷兰商业银行经监管当局批准可以自行确定贷款分类制度。监管当局也希望银行有适当的风险管理程序,包括定期更新的谨慎贷款评估。法国只规定了损失(可疑)类贷款的最低要求,没有针对正常和损失类贷款分类的法规性指引,各银行自行制定内部贷款分类方法。各国在贷款种类划分方式上的不同造成了在计提贷款损失准备,尤其是专项贷款损失准备中将面临巨大差异。同一笔贷款可能因为贷款分类的不同在计提贷款损失准备中给予不同的计提比例,造成在一些国家拨备计提过度,而在另一些国家计提缺失的局面。巴塞尔新资本协议规定,一般准备中超出最低要求的部分可以计入二级资本,但总量不能超过风险加权资产的1.25%。由于各国资本定义上的差异性,因此,一般准备是否应当划入资本范畴以及计入资本监管工具核算体系一直没能达成共识,使得各国在计提一般准备时面临的来自资本充足率的监管压力差距加大(S.Leventis,2011)。[5]如当前美国、意大利等国家承认贷款拨备的资本地位,计入二级资本范畴,但却不参与核心资本充足率的运算;而在西班牙、荷兰、巴西等国家,一般准备则不能计入二级资本。同时各国在巴塞尔II和巴塞尔III的实施进程方面快慢不一,各国实施进程的差异将导致现阶段面临的资本监管压力有较大不同。从整体上看,受次贷危机的影响,欧美发达国家的资本监管压力要显著大于亚非发展中国家。在动态逆周期拨备监管体系的构建方面,发展中国家也要显著领先于发达国家,这与发达国家不良贷款率近年来出现逆周期攀升有较大关系。不良贷款率的提升令专项准备水涨船高,资本计提压力增大,同时也降低了构建逆周期动态拨备监管体系的动力。如图7,从发达国家十年来尤其是金融危机后的市场不良贷款率的波动上看,其信用风险的顺周期效应有所减弱,甚至开始呈现一定的逆周期特点。

拨备监管体系存在的严重问题

目前世界各国关于拨备的计提方式以及标准差距较大,影响了现行拨备监管体系的有效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不同拨备指标之间缺乏协调性目前世界上不少国家都采用拨备覆盖率与贷款拨备率协调监管的方式以确保商业银行的拨备计提水平,既能够保证对不良贷款的损失抵消能力,也能够同时确保商业银行对整体贷款损失的弥补水平。这与巴塞尔协议III的宏观审慎监管观念一致(巴曙松、朱元倩等,2011)。[6]然而,多种监管指标的运用在一定条件下会降低拨备监管体系的整体有效性。以最为常用的拨备覆盖率与贷款拨备率为例。在指标的计算方面,拨备覆盖率、贷款拨备率、不良贷款率存在如下关系:不良贷款率×拨备覆盖率=贷款拨备率。这样就会导致在商业银行监管上的重复性、矛盾性。如在市场信用环境基本没有发生变化的情况下,不良贷款率一般维持相对稳定的水平,这样商业银行拨备覆盖率的提高就必然会造成贷款拨备率的提升,指标监管上出现了显著的重复性;若在市场信用环境下行的情况下,不良贷款率上升1%,商业银行拨备覆盖率每提升1%,则贷款拨备率需要同时提升2.01%。同时,若贷款拨备率维持相对稳定,则拨备覆盖率与不良贷款率呈反向变化,即迫使拨备覆盖率具备较显著的逆周期效应,这对尚未建立逆周期动态拨备监管体系的全球大部分国家来说是严峻的挑战。考虑到不同国家在信用风险核算方法、贷款种类划分、计提标准、监管环境等方面的不同,国家间出现类似的拨备上的矛盾便容易理解。然而,指标多重监管的问题不仅体现在跨国之间,而且在相同国家的不同商业银行间也会出现类似问题。如2010年花旗银行的贷款拨备率为6.27%、拨备覆盖率为113.13%;摩根大通银行的两项指标分别为4.66%和148.63%。商业银行由于自身资产结构问题,两大监管指标存在较显著的差异性。因此,采用不同的监管指标作为标准将导致两家银行拨备计提水平孰高孰低的不同判断(如表4)。同时,这些指标在使用上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即使对于同一监管指标,其作为拨备计提水平的检测功能也具有较大的局限性。贷款分类的划分、信用计量模型上的构造、计提的最低标准等任何一方面的改动,都会显著降低监管指标的可比性。拨备计提:何为适度?整体上看,拨备计提不宜过高,否则会降低财务报告的有用性、可靠性及透明性,同时使得股东无法知道股票的真正价值,掩盖经济衰退的真实情况,不利于监管部门及时采取行动加以纠正;但也不宜过低,否则将影响银行财务状况和资本的稳定,损害金融体系的稳健性、安全性。次贷危机的爆发,使得各国银行监管部门对于构建权宜性准备⑥计提方案愈加重视。从目前各国的具体实施情况看,首先在权宜性准备计提方面缺乏统一的客观依据,主观因素比较多,容易导致银行操控现金流的行为;其次贷款组合计量难度大,如现行大多数银行采用滚动率或历史损失率等历史经验法来对未来贷款损失率、违约率进行约束,这样导致商业银行在平均贷款损失率上具有较大的选择权,进而操纵拨备,降低了拨备信息的透明度;再次各国证券监管机构及银行监管机构在贷款损失准备计提方面存在较大争议,证券监管部门希望降低贷款损失准备的计提,提高会计透明度,使得公司的真正价值能够在证券市场上得以体现,而银行监管部门则希望银行能够通过保守的计量来保留强大的贷款损失准备,增加银行的安全性与稳健性。因此,银行监管部门对银行稳健经营的要求不应以损害会计透明度为前提,否则将会导致股票市场的失灵,无法反映出公司的真实价值;同时各国应当制定高质量的贷款拨备会计准则,尽可能降低计提过程中的主观性与不精确性。拨备、资本及盈利能力贷款损失准备的计提会对商业银行的盈利水平造成显著影响。由于银行管理者能够在一个会计年度中随意决定贷款损失准备的计提时间,因此商业银行可以通过贷款损失准备平滑各时期收入情况(C.Liu,S.G.Ryan,1995)。[7]结合对国际主要商业银行会计账目研究,发现在拨备计提之前,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金越高,其营业收入就越高,即贷款损失准备具备显著的收益平滑功能。因此,当银行管理者在本会计年度中发现营业收入低于预期时,便会故意低估潜在贷款损失等权宜性准备项目的计提,以提高盈利水平;反之,管理者会采取增加本会计年度贷款损失准备的计提,提高拨备准备金,从而间接提高下一会计年度的盈利水平。从长期来看,银行管理者倾向于提高权益性贷款损失准备,以提高资产质量,降低未来不良贷款率的比例,便于对利润进行平滑处理(R.D.Chang,2008)。[8]因此,当公司本会计年度的收入无法达标时,管理者便会通过大量计提权宜性准备以换取下一会计年度利润的增长。但从短期来看,本期业绩的低迷使得管理者面临较大的失业风险和佣金损失,因此管理者将会尽可能降低贷款损失准备,以换取本期收入水平的提升(李宇嘉、陆军,2007)。[9]因此,权宜性准备在短期内甚至会被严重压缩。虽然从指标计算公式上看,资本充足率与贷款拨备率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但是从实证研究角度可以发现,低资本水平的商业银行往往选择降低权宜性贷款损失准备的方法,以增加资本(J.H.Collins,1995)。[10]同时还可以发现,权宜性准备的计提能够对商业银行收益率、不良贷款率等重要监管指标造成显著影响。但是在不同情况下,影响的程度有所不同:会计年度内,若扣除贷款损失准备后营业收入为正,则权宜性准备的增加将会同时降低收入水平和不良贷款率;若扣除贷款损失准备后营业收入为负,则会导致资本及风险加权资本的同时下降。当风险加权资本的下降幅度高于资本的下降幅度,以及贷款损失准备的计提最终导致收入水平、不良贷款率下降的同时,还会提高资本充足率;反之,将导致资本充足率的下降。

提高拨备监管有效性的政策性建议

从目前各国在拨备监管的实施情况来看,发展中国家的监管要求比发达国家相对严格,国际银行业的整体拨备计提水平较之危机前有了较大提升;但不同地区间出现了显著的差别,同时监管指标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一定的矛盾性、局限性。整体上看,贷款损失准备的计提有利于增强金融的稳健度,但会降低银行的资本、收入水平。那么,如何提高国际银行业拨备监管的有效性呢?第一,提高拨备监管指标的可比性,为银行业提供更为公平的竞争环境。一是尽量统一监管指标和监测指标。目前部分发展中国家不仅对拨备覆盖率、贷款损失准备充足率设定了最低标准,同时对贷款拨备率等指标也给出了明确的要求。过高的拨备要求可能会降低银行的盈利能力,也无法真实反映银行的盈利能力和市场价值,带来国际银行业竞争的不公平性。二是统一贷款分类方法。目前亚洲地区主要国家基本采用五级贷款分类方法,各国专项准备也具有较大的对比价值;而欧美、非洲、拉美等地区根据贷款的违约风险高低、有无抵押等情况将贷款分为3-9种。因此,在对比各国贷款损失准备,尤其是专项贷款损失准备计提水平时就缺乏一定的跨国对比意义。贷款分类的不同导致商业银行在计提贷款损失准备中造成显著的差距,所以统一贷款种类的划分方法有助于提高拨备监管体系的有效性。第二,建立动态的拨备计提机制。在拨备计提方面,目前国际上各国经济恢复步伐不统一,尤其是欧美发达地区恢复速度较为缓慢,2011年不良贷款率达到4.7%(为2000年以来的最高水平),不少国家上调了专项准备的计提标准,因此商业银行不得不大量计提专项准备金。由于该项拨备计提上的滞后性(依据引致损失,而非预期损失),没有充分考虑到随着经济的复苏,不良贷款比例将逐渐下降的趋势,使得目前在专项准备的计提方面存在显著的顺周期性。减少拨备的计提不仅能够有助于缓解目前低迷的信贷市场信心,暂时调节巨大的资本监管压力,而且还有助于降低贷款损失准备显著的顺周期性。第三,建立统一的一般准备计提方案。相对专项准备的顺周期性,一般准备具有一定的逆周期特点。在目前的市场信贷环境下,根据逆周期拨备的计提特点,应当适度降低一般准备的计提标准。但是对于不少国家如美国、德国来说,详细的一般准备计提体系尚未构建,监管当局应当将资金从专项准备转入一般准备,这样在未改变行业整体拨备计提水平的情况下,增加了贷款拨备的逆周期特性,有利于平稳银行业发展的波动性。第四,统一贷款损失准备的资本属性。由于当前各经济体对超额贷款损失准备、一般贷款损失准备等的资本属性认可度不同,因此各国对巴塞尔资本协议的实施进度和自由裁量权选择的力度有所不同;而这种在金融工具的定义及政策法规上的模糊,使得各国面临的监管压力有显著区别。第五,完善监管指标,调高指标的有效性。目前通用的贷款拨备率、拨备覆盖率两大监管指标都存在显著的指标适用范围狭隘的问题(两类指标都是基于商业银行内部信用模型、区域贷款分类标准等核算拨备计提水平),造成了不同区域甚至不同时期指标间对比的不适用性。因此,构建类似于杠杆率一样的计算简单、适用范围广的拨备监管指标,将成为拨备监管的重要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