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高校教育人性化

时间:2022-07-06 07:19:00

剖析高校教育人性化

摘要: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存在人性化的错位,没有意识到只有建立在人的基础上,思想政治教育才能朝着健康的轨道向前发展。实现人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就是要建立人性化的德育机制,促进人的潜能的发挥,培育良好的文化环境。人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人自身发展的呼唤,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人性化;措施

思想政治教育旨在育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通篇体现了“以人为本”的重要思想。进入新世纪,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着市场化、全球化、信息化等诸多方面的挑战,受教育者思想意识的转变,思维模式的更新,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迫切需要思想政治教育能在提高受教育者思想道德素质、健康心理水平、健全人格塑造等方面做出相应的调整。因此,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增强实效性,保持和发扬其优势作用,就必须要优化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引入人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性化的内涵及意义

所谓人性化表示的是人们的实践活动向合乎人性要求的性质或状态的转变,就是以人为中心,依据人性发展的需要,以人性的和谐和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的发展过程。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灌输“人性化”育人理念,就是要把人性的要求渗透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目的、方法、手段和途径中去。它的本质是“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把调动人的的主观能动性放在首位,以促进人的人格完善和全面发展为特定目标,体现了对人的尊重和信任。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将大学生放在主人公的地位,发挥其主体作用,唤醒大学生身上特有的青春蓬勃的活力,真正体现出当代当代大学生与时俱进的时代信息。

实行人性化的教育理念,可以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本身更体现出亲和力,看到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让每个学生找到属于自己的合适的位置,从而使师生关系更加和谐融洽,创造良好的人性化学习环境。此外,还可以为大学生提供一个张扬个性、挥洒青春、放飞梦想的神奇殿堂,可以打破传统陈旧的教育模式,体贴并理解学生的各种追求,使教育落到实处。

二、高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目前,在我国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一度只重视国家主流意识的“瀑布式”灌输,而忽视了通过个体的自主性、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喷泉式”交互探求来培养“价值共识”和一致目标趋向,把受教育者当做是被动的接受物,而忽视了个体的主观能动性,使大学生变成了课堂的奴隶,思维僵化、缺乏自主思维的习惯和独立人格,以致丧失了自我。主要表现在:

(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缺乏“人性化”意识

海德格尔在审视当代社会处境时曾这样说过:“任何一个时代都没有像当代这样对人拥有这么多的知识,但任何一个时代也没有像今天这样更少地懂得人。”[2]现今,在市场经济的主导下,实用主义、功利主义思想在教育实践中越来越突出,从而使我们的教育走上了一条重科技技能与专业知识教育,轻人文素质和思想品德教育的道路,导致了思想政治教育中缺乏“人性化”的意识,其根本原因在于“人”的缺失。一直以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什么,是“人”还是“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并没有足够的认识,不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习惯于凭经验、凭感觉办事,将学生视为客体,作为施加影响的对象。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往往停留在规范学生“必须怎样”、“禁止怎样”的管理层面,学生成了被训斥、管束和驯服的“物”,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由此自然地从“人”转到“事”,对人的精神感化也转到了对人的行为的规范和约束,整个教育过程忽略了人与人之间生命交往,忽略了人的情感需要。

(二)单一的教育模式,忽视了人的潜能的发挥

当前,在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下,教育者在培养受教育者时,强调教育对象的社会适应性,忽视其个体适应性,没有注意到社会与个体、社会与价值的内在统一性,没有从他们的现实需求出发,忽略其主观能动性,没有积极地与他们进行对话和信息交流,了解他们的想法,而是以社会的规范和要求来确定德育的目标。受教育者大多缺乏挑战权威的意识和勇气,缺乏独立的探索精神,处于被动、服从的地位。这种陈旧的德育观念扼杀了教育对象的能动性,教育对象被简单地看做是道德知识的接收器,没有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来创造新的知识。这种忽视教育对象个性的统一标准的规范化教育,使个体失去了丰富性和多样性,抹杀了个体生命的创造力和潜能,严重束缚了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造成人性的扭曲。

(三)忽视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环境“发育不良”

荀子认为“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一般而言,优良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能激发人对真、善、美的追求,形成优秀的品德和人格;恶劣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则以消极腐朽的因素影响人的思想,造成丑的人格,把人推向错误的方向。这就说明了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和效果。当前,许多高校管理者在经济利益分化显性化、政治民主不健全、文化日趋“多元化”、价值碰撞直接化的大背景下,为了追求入学率和高就业率,而忽视了校园文化建设,没有给学生提供发挥自身才能,展现自身风采,认识自身优势的平台,没有形成良好的舆论导向和校园风气,校园文化建设停滞不前,从而使一部分大学生缺乏责任心和自觉性,没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不珍惜在校学习的大好时光,混文凭、重分数、挣奖学金,急功近利,把眼前利益放在第一位,对自己的未来发展缺乏长远的打算,没有解决好自己的精神支柱问题,这种作风严重影响了校园文化环境的“发育”,助长了不良风气和行为的滋长。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性化措施

“未来的学校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这个人自己的教育”。人性化是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方向和最终趋势。

(一)思想政治工作中要建立人性化的德育机制

“社会主义教育学是人道主义教育学的最高峰”,所以,应该把人道主义原则,简单说,也就是人性化意识作为我们思想政治教育人性化应坚持的首要原则。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心是人,这是出发点,也是归宿,是基础也是根本。瑞士著名教育学家裴斯泰洛奇说:“从早到晚我一直生活在他们中间,我的手牵着他们的手,我的眼睛注视着他们的眼睛,我随他们流泪而流泪,我随他们微笑而微笑”。因此,要在感情上尊重学生、关心学生;在认识上理解学生、信任学生、赏识学生;在行为上鼓励学生、帮助学生,使教育方法具有人情味。爱是教育的核心,情是教育的生命,教育需要爱,更需要情。没有爱的教育是死亡的教育,不能培养情的教育是失败的教育。所以,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应把学生视为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参与者,考虑他们的需要,充分尊重他们的意见,保护他们的利益,调整教师在教学中的教学观和学生观,树立平等意识,因材施教,提供高水平的教学服务。

(二)改革教育模式,重视人的潜能的发挥

发展人的个性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每个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生物体的自我保存和自我更新依靠对外部事物的摄取和交换,因而客观的存在一个需要及其满足的问题。”[6]思想政治教育人性化在注重“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同时,还要从人的需要出发,要做到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内在统一,这种统一的价值观要求国家和社会尊重和兼顾个人发展的内在需要。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尊重人、理解人、肯定人的价值、开掘人的潜能、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给人以更多选择和创造机会的人性哲学”。人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从人性出发,尊重人的需要,激发人的潜能,要尊重人的个性差异,发展人的独立性、自主性、独特性和创造性。所以,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要改变单一的教育模式,设置多层次、多维度、多样化的教育目标和任务,建立平等和相互尊重的师生关系,发现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树立学生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信念,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愿望、兴趣、爱好等条件,选择适合自身的教育,实现自身的个性、主体能动性的发展,使教育外在的强制转化为学生主体的主动追求,尽最大可能为每个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和创造条件,以促进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协调发展。

(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培育良好的文化环境

加拿大教授斯蒂芬.YD.利考克在《我见之牛津》一书中深有感触地说:“对大学生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是他周围的生活环境。”[7]大学环境的好坏对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着最直接、最深入、最重要的影响,也是当前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环节。人性化的教育强调环境对人的熏陶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借助外界环境(自然条件、社会条件),促成人的良好品格的形成。因此,大学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为他们营造人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氛围,加强校风建设。校风是学校长期育人实践所积淀的共同心理定势。积极健康的校风,对大学生起着凝聚人心、振奋精神的作用,能使学生从中陶冶情操、感染心灵、得到启示。为此,应在大学中建设现代化、人性化开放性的图书馆,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及科技创新活动,把这些活动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寓教于乐,寓教于学,带动积极向上的舆论氛围的营造,锻炼其能力,培养其创新,加强其竞争意识,最终促进学习,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形成适合人才健康成长的环境氛围。

总之,人的教育不丧失人的本性,才是教育的真谛。教育的人性化是社会发展与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思想政治教育人性化适应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立体、多维、全方位、系统化发展趋势,是时展的要求。要在新的新形势下,根据大学生的特点,使思想政治教育不断朝着人性化的方向发展,更加符合“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富有人文精神,更好地服务于人才培养和社会发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