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会在发展和谐劳动关系的角色认知

时间:2022-03-20 10:22:20

工会在发展和谐劳动关系的角色认知

工会在发展高校和谐劳动关系中的价值目标

劳动关系价值目标的社会愿景来自于高校外部社会和高校自身的期盼。杜春华认为,高校劳动关系的价值目标,是一个由多层次价值构成的价值目标体系,是劳动关系的一般价值、社会价值、民族价值、国家价值和普世价值目标的统一。[6]笔者认为,高校劳动关系的价值目标,可以概括为两种:一种是高校外部的价值目标,即社会价值目标;另一种是高校内部的价值目标,即高校自身的价值目标。(一)社会价值目标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清晰的概括出和谐社会的特征: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社会和谐是一项复杂艰巨的社会工程,而劳动关系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严重不均衡的劳动关系状况会影响国家的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力,甚至影响国家的政治稳定和社会发展。高校是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在高校办学过程中,高校的价值系统并非是独立的不受外部影响的,高校劳动关系也并非是不受社会影响的独立关系。因此,高校和谐劳动关系价值不仅在于劳动者自身的需要,更重要的在于其社会价值。高校和谐劳动关系的社会价值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满足社会和国家对更好的高等教育和相关优秀成果(包括人才、智力成果和科技服务等)的需要,促进国家的政治稳定和经济社会发展。第二,高校系统的劳动关系主体与不同社会系统的劳动者形成相对一致的社会共同理想,能在不同利益角逐中追求共同的价值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高校是传播知识、培育人才、服务社会的重要阵地,汇集了大量高素质的人才精英,理应成为建设和谐社会的示范区。高校内部劳动关系是否和谐,不仅直接影响学校各项工作的正常开展,影响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影响和制约着高等教育机构形成办学的正确目标指向,影响国家教育方针的有效贯彻和国家教育目标的有效实现。(二)高校自身价值目标和谐劳动关系是实现高校发展、教职工受益共赢的基本前提。高校和谐劳动关系自身价值目标可以概括为一句话:和谐校园建设。具体说来,有三个方面,第一,实现育人目标。在高校的整个育人活动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学是中心,科技是先导,设施是基础,管理是保障。健康和谐的劳动关系能够避免和排除学校成员之间个体内心的矛盾和冲突,同时使教职工和师生之间在思想、情绪和态度等方面彼此接近、趋同,增强信息沟通,形成良好的育人环境氛围,从而提高管理效率和教育水平,实现育人目标。第二,实现学校和谐发展。高校和谐的劳动关系应该是:学校与广大教职工齐心协力、共谋发展的关系;学校与广大教职工相互尊重、和谐相处的关系;学校与广大教职工利益相容、协调一致的关系;学校与广大教职工共同创造、共享成果的关系。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应坚持“以人为本”,营造“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校园劳动关系氛围。第三,满足劳动关系主体的心理发展需要。充分发挥教职员工潜在的社会价值,实现高校与高校教师、教学管理者、教学辅助人员、后勤服务人员等成员和谐的劳动关系学校成员个体心理发展的基本条件,学校里的每个成员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交往来实现其心理发展。

工会在发展高校和谐劳动关系中的自身建设

(一)修正工会的角色认知综上所述,高校工会的主体资格、基本属性、基本职责以及价值目标已然清楚,但长期以来,人们对工会角色认知有偏差,对工会工作有认识上的误区,对工会的社会方位定位不准。一段时间以来,社会舆论对工会的诟病责难已经出现,而工会组织架构内部的回馈却鲜有耳闻。由于角色偏差与错位,工会自身的性质已经鲜有体现,应有的特殊地位和作用也形同乌有。因此,我们要修正工会的角色认知,包括社会认知和自我认知。首先在社会认知上,应克服那种极端的非此即彼的偏见,即群众团体与政党不分,要么以党代之,包办一切;要么与党对立,形同水火,势不两立。应认识到,在利益构成日趋多元化的社会形态下,党的领导体现的是“三个代表”所要求的整体和全局的至高利益,同时并不能完全事无巨细地平衡各具体利益群体间的利益,还需要各利益群体拥有自己的代言者、维护者作为补充。两者间不存在彼此否定的利害关系,相反,后者是对前者的必要的有益的补充。其次是关于工会自我认知。工会自我认知应是最具自觉性主动性的,因为,即使是社会认知,都需要工会去鼓励或争取,尤其在现阶段,这一点显得尤其重要。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深刻领会十七届五中全会的精神,从更有效地发挥工会作为执政党的执政资源的角度出发,对工会自身的角色修正不断地加以探索,以适应社会发展形势和工会自身发展的需要。[7]高校工会要正确认识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并对此给予正确的诠释。高校工会作为学校党委联系教职工的桥梁和纽带,要认真履行基本职责,把发展和谐劳动关系作为新时期高校工会工作的着力点,发挥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中的参与促进作用、监督维护作用、协调沟通作用和激励引导作用。(二)正确认识和把握当前高校劳动关系的特点当前高校劳动关系特点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劳动关系主体的多层次性。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办学主体和办学形式的多元化,高校在用人形式方面出现了事业编制、聘用制、合同制、人事、人才派遣及事实劳动关系、双重劳动关系、临时劳务关系等多种用人形式及与之相联系的劳动关系。第二,劳动关系主体利益的多元化。首先,教学科研人员、管理人员、后勤教辅人员三支队伍之间由于岗位劳动数量、繁简程度、技术难度、成长周期差异大,他们在工作和薪酬上存在着较大的认识偏差,需求和价值取向多元化,使得不同群体之间的交流互动可能性小,彼此间不容易建立起平等和谐的劳动关系。其次,高校教职员工基于职务、职称等方面的分化日益形成不同地位的亚群体,利益多元化的内部利益格局日益明显,不同亚群体之间的利益分歧显性化。[8]同时,随着按需设岗、定岗定编、竞聘上岗、按岗取酬、优胜劣汰等新的用人模式的出现,高校教职工队伍内部结构及其薪酬形式更加多样,不同利益群体的劳动经济利益、民主政治权利和精神文化权益实现程度差异较大,劳动关系主体之间的各种矛盾会更加凸现,更加复杂和多元,主要表现为聘用纠纷、职务职称评定纠纷、劳动报酬纠纷等的劳动争议也呈现出增长趋势。这些现实问题对建立高校和谐劳动关系提出了预警。(三)找准推进和谐劳动关系构建的切入点第一,开展创建劳动关系和谐活动开展创建劳动关系和谐活动,是落实劳动保障法律法规,规范用工行为,保持劳动关系和谐稳定,依法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有效载体和平台。目前,开展创建劳动关系和谐活动主要是在企业进行,笔者认为,此项活动可以推广到高等教育系统,关键是在于开展活动要遵循教育规律,针对高等学校当前的情况,以健全完善协调劳动关系机制为主要任务,围绕学校民主管理、岗位聘任、绩效工资、社会保障、生活福利、教职工权益等问题确定不同时期创建活动的重点,重点是解决教职工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收入分配问题、对涉及自身利益的知情权问题。高校开展创建劳动关系和谐活动要遵循三条原则:一是坚持以实现学校发展和教职工满意的“双赢”为目标;二是坚持依法治校、注重实效、逐步完善;三是坚持与规范人力资源管理、提高学校民主管理水平相结合。第二,加强协调劳动关系机制建设高校工会要通过加强协调劳动关系机制建设保障教职工的合法权益。一是健全教职工权益保障机制。针对教师、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这三部分教职工群体特点,建立学校内部各部分教职工利益整合机制,如对话机制、劳动争议预警机制、利益分配共决机制等。针对高校内部一种是由正式教职工组成的学校永久成员体系,另一种是由外聘人员和农民工构成的学校临时成员体系的两个相对独立的体系,建立教职工队伍协调整合机制,努力创建面向全体教职工的平等的“教工之家”平台,使大家在学校这个大家庭中都有相应的话语权。二是健全代表教职工权益的宏观诉求表达机制,建立健全各种宏观参与制度和运行程序,保证教职工在学校政策制定中得到充分的意思表达和参与。三是健全和完善基层民主参与制度和程序。学校的政务公开和教职工代表大会是各院系基本的民主形式,是院系最重要的民主决策、民主监督机制,同时也是教职工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纠纷处理机制。第三,做好劳动争议预防、预警和调处工作劳动争议调处工作,是调整劳动关系的重要方式。加强劳动争议预防和预警工作,则是劳动争议调处机制的重要内容,实践证明,劳动争议的发生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劳动争议可防可控,关键是要源头预防。随着事业单位的各项改革步入关键阶段,在高校的改革发展中,教职工的利益必然重新分配、责任必然重新划分,原有的利益格局面临调整,统一维护教职工队伍的一致利益变得越来越困难,带来的不确定因素日趋增多,给高校的和谐稳定工作增加了难度,这就要求高校工会在发展和谐劳动关系工作中要更加凸显劳动争议预防、预警的基础性、前瞻性作用。有学者指出,对以往一些群体性事件分析表明,大多数事件的起始阶段属于社会群体表达利益诉求,具有合理性。但由于问题的久拖不决,导致这些诉求引起社会共鸣,并且和其他问题相交织,致使事件不断反复和升级,最终酿成一定规模的群体性事件。因此,高校工会要做好劳动争议预防、预警和调处工作。一方面高校工会要会同有关部门定期研究分析本校劳动关系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发现争议苗头,及时采取措施,防止发生争议。另一方面要建立高校劳动争议信息员制度、信息收集制度和分析评估制度,通过劳动争议信息收集、分析、评估,及时预警、预报劳动关系不稳定因素,最大限度地防止突发性集体劳动争议的发生。对重大劳动关系不稳定因素,要联合调解组织高度关注、主动介入、及时协调化解,争取把矛盾和问题化解在萌芽状态,把发展和谐劳动关系的关口前移。

全国总工会十五届五次执委会工作报告指出,发展和谐劳动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是推动科学发展、实现‘十二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必然要求,是维护职工合法权益、促进职工队伍稳定与社会和谐的重要途径。”[9]当前,中国的高等教育正处于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正视高校工会的主体资格,承认高校工会是劳动关系矛盾中教职工代表的一方这一客观事实,正确认识当前高校劳动关系的性质特点,准确把握高校劳动关系的变化规律,妥善处理高校工会面临的新问题,积极履行工会法定职责,强化工会独立的地位和调解劳资关系的能力,有效维护广大教职工的合法权益,是发展高校和谐劳动关系必由之路。

本文作者:谢攀峰吴雪华工作单位:广西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