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公民宪法意识的保障

时间:2022-11-08 05:50:57

小议公民宪法意识的保障

本文作者:蒋淑波工作单位:大庆师范学院

一、公民意识是民主意识的基础,宪法意识是公民意识的核心

用宪法意识来审视公共权力是公民主动政治参与的前提。宪法意识是人们关于宪法的知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统一体,其中价值观居于核心地位。我国当代的宪法意识的灵魂是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统一起来,这一意识的精辟表述就是总书记所提出的,“三个至上”。2007年12月25日,总书记在全国政法工作会议代表和全国大法官、大检察官座谈会上提出了坚持“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宪法法律至上”的要求。“三个至上”是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和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必然要求,国体和政体是宪法的核心内容,因而“三个至上”正是当代中国宪法意识的灵魂。“三个至上”的政治性、人民性、法律性是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基本理念。党的利益至上,坚持党的领导,是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政治保障;人民利益至上,坚持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统一,是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基本价值准则;宪法和法律至上,宪法和法律是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法律制度保障。我国的国家机关是人民意志的执行者、人民利益的捍卫者。明确这一思想,才能解决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积极主动性不高的问题。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的重要保障是宪法、法律的有效实施,民众的宪法意识是宪法实施的社会基础。梁启超曾谓“:然立宪之动机起自政府而不起自人民,则其结果必无可观者,此不可不熟查也。”孙中山先生在回顾制定《临时约法》时的政治局面与思想潮流的状况时说过一段意味深长的话,他指出:一国之趋势,为万众之心理所造成;若其势已成,则断非一二因利乘便之人之智力可转移也。他认为,我国数千年专制之毒,深中乎人心,这是中国缺恨之点。故改造中国,就必须把民主共和国精神明确地用法律固定下来,才能使帝统为之斩绝,专制为之推翻。我国社会主义宪法的确立,意味着一种广泛的、真实的民主权利制度的确立,意味着公民广泛有序的政治参与获得了制度的保障,但这种有序参与的实现程度的提高还需要当代宪法意识的不断提高。从世界的宪政发展史看,法治发达国家非常重视提高公民的宪法意识。一些国家专门设有宪法节,有的国家把宪法的颁布日作为纪念日,有的国家定期举办纪念活动。通过宣传,使人们认识到宪法是保护自己权利的一种最有力的武器。现在我国每年的12月4日被确定为“全国法制宣传日”。其中,宣传的重点就是宪法。我们要通过切实有效的形式使人们形成关于宪法方面的有明确观念的思想体系,形成正确的关于宪法方面的心理感觉和态度、评价。

二、强化公民的宪法意识,提高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积极性

宪法意识不强,是影响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积极性的重要因素。表现在对宪法的了解少、兴趣低,宪法权利意识差,没有形成宪法至上的理念。这导致着目前在我国社会现实中,还存在着一些不符合公民要求的现象,主要表现为参与社会政治生活的热情有待提高,缺乏应有的公共关怀、法治意识比较淡漠。首先,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政协会议的关注热情不高。“两会”是中国民主政治的盛事,对“两会”的关注,集中体现了公民的民主热情。但在一项对大学生的探查中发现,43.4%的大学生表示对此并不关注,民主热情并不是很高。其次,选举的热情不高,对选举制度不了解。当被问及是否愿意参加人大代表选举时,10%的人表示不愿意参加,另有28%的人表示无所谓,两者达到了总数的2/5。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作为最基本的宪法权利,一旦遭到漠视,对整个民主制度的影响是巨大的。另外,64.9%的人对选举程序比较陌生,他们只是零星地从新闻媒体上得知一些有关选举的知识,真正通过阅读《宪法》、《选举法》来了解选举的人少之又少。再次,对某些民主制度的改革方向比较茫然。比如,对人大代表专职化这一问题,41.3%的大学生表示反对,另有24.3%的人对此表示“清楚”,真正持支持态度的人不多。这说明大学生对这一问题缺乏深入的思考。传统的官本位思想难以产生现代的宪法意识。我国传统的“出世”“入世”说使许多人认为政治参与是为官者的专利,儒家思想追求一种“学而优则仕”“,仕”就是去做官,同时也是积极地参与政治活动。传统官本位思想束缚人民参与的热情。我国历史上民主实践的滞后也严重制约着公民的宪法意识的强化。我国历史上长期的封建专制统治使得顺从型政治文化在我国特定领域内占据主要地位,在我国民众的心理上积淀了“权威崇拜”、“清官思想”等复杂的政治意识和政治思想,使人们在政治生活中丧失了独立个性和政治自主意识,处于附庸的地位,表现出普遍的非参与现象。而人们对清官越是向往和依赖,其政治自主意识和独立人格也就越发萎缩。从而导致公民参与政治多体现为被动性。

三、推进基层的民主实践,增强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能力

经过改革开放的实践,我国的宪法意识所依托的社会存在已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公民的民主意识、有序政治参与的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当代中国基层民主建设在改革开放30多年中已结出丰硕的果实。目前,我们已经建立起了以农村村民委员会、城市居民委员会和企业职工代表大会为主要内容的基层民主自治体系。人民群众在城乡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中,依法直接行使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权利,对所在基层组织的公共事务实行民主自治。这一当代中国最直接、最广泛的民主实践,为我国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提供了诸多启示。基层民主建设为锻炼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提供了实践的机会。基层民主实践的薄弱环节是我国的基础教育环节。提高我国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是一场社会的重大变革,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教育应该在民主参与的意识、民主参与的技能、参与社区实践活动方面有更大的作为,更应在班级管理等具体涉及学生切身利益的问题上强化。坚决摒弃与现代民主与法制不和谐的做法。强化现代宪法意识,提高公民的有效政治参与意识与能力,需要从娃娃抓起。

四、实现宪法的司法化,为公民的有序政治参与提供根本保障

为保障公民的有序政治参与,实施对公民政治权利的积极救助,宪法规范在找不到其他可做操作性法律规范支持时,应根据宪法的理念,经过司法解释的途径,为公民的政治权利提供积极的司法救助。尽管宪法的司法化目前仍存在着分歧,但现实需要我们必须在对之规范的基础上加以积极的推进,并且一些宪法条款的直接适用,在世界上一些国家早有实践。在我国的宪法理论上,一直存在着宪法效力的直接性与间接性的分歧。长期以来,传统的观念认为:宪法的效力是间接的,宪法的规范具有原则性,且无制裁性规定,宪法只能通过具体立法实现,不能直接适用。据此,宪法的基本权利只能通过具体立法才能实现,不具有直接的法律效力,这也是一些人认为宪法不是法的根本原因。但是,随着社会发展,公民法治意识提高,社会生活和国家生活中产生的宪法问题和宪法纠纷日益增多,普通法律尚不完善,理论和实践都需要肯定宪法基本权利条款具有直接的法律效力,司法实践中已经出现了法院直接援引宪法基本权利条款判决民事案件的“宪法司法化”现象。在英美法系,宪法基本权利条款从来就有直接效力,二战以后,大陆法系国家也都逐步确立了宪法也是法律,宪法具有直接的司法效力的体制。我国的法律制度尚不完善,相当一部分宪法权利未能在有关制度中被明确化、具体化,因而在诉讼的司法实践中遭遇尴尬。在英国,虽无宪法典,但法院可以直接适用宪法性法律。基本权利大多表现为宪法判例。宪法判例本身就是司法判决的产物,并作为先例拘束司法。在大陆法系国家,宪法直接效力的确定晚于英美法系。但在二战以后,也都逐步承认宪法也是法律,确立了宪法具有直接的司法效力的体制。司法解释工作的加强和规范,是宪法关于公民基本权利条款司法化的制度通道。根据程序化实施的基本法理,直接适用缺少技术性保障的宪法条款,要坚决避免司法权的不正当扩张。根据积极救助的原则,建议根据我国的司法制度,通过司法解释使有关条款适应经济和社会不断发展的需要。《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组织法》第33条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对于在审判过程中如何具体应用法律、法令的问题,进行解释。”公民的基本权利保障的范围广泛,在政治文明的建设中必然会遇到许多新问题、新情况。同时,全球化的发展将使得这一问题更加复杂。所以保护公民的基本政治权利,促进公民的有序政治参与,必须根据司法实践,推进法制的创新。加强与规范司法解释,就是要求司法机关要按照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要求,积极主动地推进公民的有序政治参与的法律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