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缓刑考验期制度

时间:2022-02-16 11:36:48

解析缓刑考验期制度

摘要:缓刑考验期是缓刑考察制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缓刑考验期的设置直接关系到缓刑适用的目的和作用。本文通过对考验期分类的比较分析及对刑法理论界关于我国缓刑考验期是否可以延长或者缩短的三种观点的观察,提出缓刑考验期延长或缩短的方法,以此更好的促进缓刑目的的实现和缓刑作用的发挥。

关键词:缓刑考验期;分类;延长缩短

一、缓刑考验期的分类

综合比较国外刑法关于缓刑考验期的立法规定,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一)绝对确定型

这种分类对缓刑考验期的期限作出明确具体规定,不允许法官有自由裁量权。司法机关在对被宣告缓刑的犯罪人适用缓刑时,只能判决刑法规定好的某一具体考验期。如现行《法国刑法典》第132-35条规定:因重罪或轻罪被判缓刑的人,缓刑考验期为5年,因违警罪被判缓刑的人,缓刑考验期为2年。

(二)相对确定型

这种分类对缓刑考验期最长和最短期限做了要求,即允许法官有一定的自由裁量权。司法机关在对被宣告缓刑的犯罪人适用缓刑时,可以在刑法规定最短和最长区间内确定一个具体考验期。如现行《德国刑法典》第59条a第1项规定:由法院确定保留刑罚的警告的考验期限,该期限不允许多于3年和少于1年。

(三)可变型

这种分类不但规定缓刑考验期的具体期限或者最长最短期限,且规定根据缓刑考察的不同情况可缩短或者延长考验期,使考验期处于可变动状态。比如现行《俄罗斯联邦刑法典》第74条第2款规定:如果缓刑犯逃避履行法院责令他履行的义务或者又破坏社会秩序,并因此受到行政处罚,法院可以根据该条第1款所规定机关的报告延长考验期,但延长的部分不得超过1年。

二、对国外缓刑考验期立法规定的评析

(一)缓刑考验期的长短的确定应该与犯罪人人身危险性大小相适应

绝对确定型考验期没考虑到不同犯罪人人身危险性大小的不同而一律规定相同考验期。这种做法过于机械,对那些犯轻罪反而被判较长缓刑考验期的人有失公平,不利于犯罪人改过自新和缓刑目的实现。相对确定型的考验期,法官有一定自由裁量权,在考验期的最长和最短区间内选择宣告一个具体确定期限,虽然考虑到了犯罪人人身危险性大小,但该考验期一旦确定,其后果与绝对确定型考验期无异,没有考虑到犯罪人在考验期内个人表现情况和其人身危险性大小变化情况,同样不利于缓刑目的实现。

(二)缓刑考验期的长短应该随犯罪人人身危险性的变化而变化

每个犯罪人在缓刑考验期表现不同。有的犯罪人积极履行义务,认真遵守相关规定,尽力弥补其给国家、社会或个人造成的损害,说明他积极改过自新,主观恶性减小甚至消除,因此应适当缩减其缓刑考验期,以调动其改过自新的积极性,尽早正常参与社会生活。有的犯罪人消极怠慢其应履行的义务或者屡次违反其应遵守的相关规定,甚至再次犯罪,说明其人身危险性不仅没有消除,反而更大,因此应适当延长其缓刑考验期,以促使其接受考察和改造,防止其没有被改造好就回归社会,再次危害社会。综上,只有“可变型”考验期同时做到以上两点,最有利于缓刑目的实现。

三、关于我国缓刑考验期及其是否可以延长或缩短的问题

(一)我国缓刑考验期立法规定

我国采取相对确定型考验期立法规定,刑法第73条规定:“拘役的缓刑考验期限为原判刑期以上一年以下,但是不能少于二个月。有期徒刑的缓刑考验期限为原判刑期以上五年以下,但是不能少于一年。”它以原判刑期为基础,区别对待拘役和有期徒刑两种不同的刑种,规定了考验期的最长和最短期限,既充分考虑了罪刑相适应原则又符合刑罚个别化要求。总体合理,但正如上述对三种类型考验期比较分析,从缓刑适用目的出发,笔者认为,我国亦应采取第三种“可变型”考验期立法规定。

(二)我国缓刑考验期是否可以延长或缩短的观点简介

我国刑法没有明确规定缓刑考验期是否可以延长或者缩短。刑法理论界对此有三种观点:第一观点认为,对缓刑考验期不得延长或者缩短。理由是:(1)缓刑考验期是法官根据犯罪分子人身危险性作出具体且固定的期限,不得于法无据随意更改。(2)在缓刑考验期内缓刑人不实际服刑,延长或缩短其考验期的实际意义不大。(3)在考验期内,如果缓刑人确实认真改造表现良好,可由法院裁定减刑,然后相应缩短考验期;如果缓刑人不认真改造,可给予行政拘留、撤销缓刑等相应处罚。由此可见,此观点认为缓刑考验期虽然不能直接缩短或延长,但可以通过对犯罪人减刑,然后相应缩短其考验期。第二种观点认为,对缓刑人既不能减刑,也不能缩短其考验期。理由是,缓刑考验期的直接作用是考验犯罪分子是否再次危害社会犯罪。在考验期未满之前,缓刑人是否表现良好还不能最后定论,因此缓刑考验期间不能减刑,也不能缩短考验期。至于是否可延长考验期,此观点并未论及。第三种观点认为,对缓刑人考察一段时间后,应据其表现采取不同措施,对考验期内有立功表现的,可以单独缩短缓刑考验期,以示奖励;对缓刑考验期内严重违法,屡教不改者,应延长其考验期,以示惩罚。

四、缓刑考验期延长或缩短的方法问题

通过对上述分析笔者认为,根据缓刑人在考验期间不同表现适当缩短或延长缓刑考验期的做法是必要的。这就涉及到关于缓刑考验期延长或缩短方法问题。由于缓刑考验期的延长问题理论争议不大,考验期期间严重违法甚至犯罪,也有行政拘留、撤销缓刑等相应的处罚措施。所以在此笔者着重论述关于缩短缓刑考验期的方法问题。笔者赞同上述第三种直接缩短缓刑人缓刑考验期的做法,理由是:第一,对缓刑犯减刑本身就有其不合理之处。首先我国刑罚没有明确规定对缓刑犯可以适用减刑,2012年7月1日起实施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办理减刑、假释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第13条第2款规定对缓刑考验期内有重大立功表现的罪犯可以参照《刑法》关于减刑的规定,对原判刑罚予以减刑,同时依法缩减其缓刑考验期的规定本身就是一个越权的司法解释。再者,对缓刑人设置缓刑考验期就是为了考验其是否已经确实不需要执行原判刑罚,而我们判断一个人是否已经改过自新,并不是看他的一时表现,而是看他在较长时间内的一贯表现。如果他被撤销缓刑,就说明其没有经受得住缓刑考验,辜负了国家和社会对他的待遇和信任,本来就应当执行原判刑罚。而不能因其在缓刑考验期间的某一段时间甚至某一次的良好表现就轻易对其适用减刑。第二,减刑是对正在执行刑罚的犯罪人缩短其原判刑期的一种制度,它以刑罚的实际执行为适用前提,而缓刑人的刑罚在考验期内并没有实际被执行,缺乏适用减刑的前提条件。第三,由于缓刑人的原判刑罚在缓刑被撤销之前并没有实际执行,所以减不减刑对其不会产生实际影响。缓刑人在考验期间必须履行一定义务,遵守相关规定,其人身自由受到一定限制,所以缩短其考验期,使其能够尽早回归正常的社会生活,获得完全自由,才是对缓刑人真正有价值的奖励。第四,对缓刑人减刑可能会带来无法解决的问题。比如,如果对在缓刑考验期间表现良好的缓刑人适用减刑后,缓刑人在缓刑考验期间又犯新罪而被撤销缓刑执行原判刑罚。既然犯罪人已经被减刑,应该执行的又只能是减刑后剩余的刑罚。这样,执行原判刑罚与执行减刑后剩余的刑罚就出现了难以选择的矛盾局面。所以,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对缓刑人根据其在缓刑考验期间的良好表现直接适当缩短其考验期,而不缩减其原判刑罚的做法较为妥当。

五、结语

用正确合理的方法,根据缓刑人在缓刑考验期内的不同表现适当缩短或延长其考验期,与缓刑适用的目的相吻合,对于促进缓刑人改过自新、维护社会秩序以及节约社会资源均具有积极意义。

作者:史银胜 单位:四川大学法学院

[参考文献]

[1]左坚卫.缓刑制度比较研究[D].中国人民公安大学,2004.

[2]左坚卫.缓刑制度的理论与实务[D].中国人民公安大学,2012.

[3]肖斌.缓刑考察制度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1.

[4]温久远.缓刑考察制度比较研究[D].吉林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