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档案在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

时间:2022-11-24 03:55:50

口述档案在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

出于编史修志或校庆工作的需要,口述档案工作在高校日渐盛行。口述档案不仅能填补现有文献记录空白,推进校史研究,还可以守护大学集体记忆,传承历史文化精髓。随着口述档案工作持续推进,口述档案资源的文化和教育价值日益显现,其呈现形式更具生动性、内容主题更具多样性、传播效果更具感染力,成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独具特色的新资源。

1对口述档案的基本认识

1.1口述档案的概念和属性。口述档案目前在我国仍没有统一明确的学术定义,因为学者以不同的研究背景、研究方式来考量研究对象,必然造成研究结论的差异性。笔者认为理解口述档案,关键是要把握住主体、内容、过程、形态、价值几个核心要素。从产生主体来看,口述档案的采集对象是与历史事件相关的个人,包括身临其境的当事人,或者耳闻目睹的知情人。从反映内容来看,口述档案记录的是受访者亲历、亲见或亲闻的内容,是其依据个人回忆来再现历史,迄今尚未得到但具有保存价值的历史资料。从形成过程来看,通过有准备、有计划地对历史事件当事人或知情人进行采访,并对访谈内容进行整理、校核、考证而形成口述档案。从载体形态来看,口述档案以语言信息(声音、图像)为原始形态,并借助录音机、录像机等工具记录、记载的形式将其物化,最终表现为录音、录像或其逐字记录形式。从价值功能来看,口述档案以抢救和保护历史记忆为目的而存在,是受访者凭借个人记忆来还原历史,能够填补历史空白和重构社会记忆,具有其他形式文献资料不可替代的独特价值。传统意义上的档案其形成过程与实践活动是同步发生的,是随社会组织或个人在社会活动中直接形成的伴生物。口述档案是将过去发生却未能记录下来的历史事件通过受访者回忆的方式再现,这些内容以大脑为载体保存,经过口述后转化为更具稳定性的载体即录音或文字,并固化在磁带或纸张上。较传统意义上的档案来说,口述档案有形成时间滞后、载体形式特殊、产生主体间接相关的明显特殊性,但都不影响其蕴含的参考价值。在传统档案文献缺失的情况下,口述档案就可以作为第一手参考资料来使用,是档案文献的必要补充,可以与档案记录互相印证,共同构成真实的历史存在。1.2口述档案的特点分析。口述档案形成过程的独特性,使其不同于一般档案,具有个体性、主观性、动态性的特点。个体性。口述档案是受访者在事后甚至事后很长时间回忆整理形成的,区别于记录国家、社会、行业、民族等一个整体历史的档案大事记[1],它是个体经历的回忆录,恰好弥补大事记对个体经历的记录缺陷。这种记录角度的差异更凸显出鲜活个体的所见、所闻、所感,让口述档案成为“小民历史”“个体历史”。主观性。口述档案是在采访过程中产生的,其形成必然受到访谈者与受访者双方主观因素的影响。访谈者在前期选择人物、拟定选题,中期现场提问与交流,后期整理文字录音等过程中都会表现出个人的价值取向与偏好。而受访者在被采访过程中的主观性体现得更为强烈,且不论生活环境、过往经历等隐性因素的影响,就每个人的知识水平、思维方式的差异,也会使得受访者在回忆往事过程中夹杂个人主观倾向,从而直接影响其表述的内容和方式。这些问题都是不可避免的,也正是因为口述档案存在这样的差异性与特殊性,才更有吸引力,让更多专家学者肯花时间与精力去研究“平民化历史”。动态性。口述档案记录了访谈者与受访者双方的对话交流,也是对历史的一种重新认知。这种事后再认识过程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如社会环境、政治氛围、个人经历、记忆衰退程度、访谈者与受访者之间的特殊关系等,它们对历史回忆描述的客观性与准确性起决定性作用。除此之外,受访者的身体状况、表达能力、生活境况、心态境遇等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影响。因而口述档案存在着相当的不确定性,即动态性。

2口述档案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价值体现

2.1丰富特色馆藏,助力档案信息资源建设。诸多因素影响高校档案馆现有馆藏未必能完整地记载和反映学校发展历程,校史记录存在一定历史空白。口述档案有针对性的采访见证学校历史发展变迁的人物,通过录音、录像等形式将各个时期的办学理念、办学途径、办学效果以及重大活动与事件记录下来[2],填补校史中的空白盲点,既能够还原学校发展的历史面貌,又拓展了传统档案的内容范围。与此同时,收集到的实物档案、照片档案也使得馆藏档案载体形态更加多样。口述档案内容生动化、形式多样化、发展科学化,有助于高校建立特色馆藏,更好地推进档案信息资源建设。2.2展现集体记忆,传承发扬优良学风教风。表面看口述档案关注点是个体记忆和感受的独特性,实则上是通过这种独特性来探寻和重构集体记忆。以口述档案的形式深入挖掘、总结、展现大学历史事件,构建高校的集体记忆,有助于形成稳定独特的文化意识形态,强化师生的集体认同感,增强凝聚力。口述档案对老教师、老校友或是有突出成就的现任教师、中青年校友进行采访,他们能讲述很多事件细节或是鲜为人知的情况,这其中就包含着个人的情感和评价,展现了独特的教风和学风,再以人物专访、人物传记的方式成文推广,进一步发扬优良校风和传承人文精神。2.3推进校史研究,弘扬大学历史文化精髓。校史之于学校,如同国史之于国家,是兴替之镜、正身之基、致远之源[3]。对校史的研究,不仅可以鉴往知来,还能起到“存史、资政、育人”的作用。口述档案以其生动的形式、丰富的内容和浓厚的人文气息助推着高校校史的深度编研,是传承校园文化过程中不可替代的“活档案”,它浓缩了社会历史,见证了学校的风风雨雨。校史研究的重点和亮点之一是学校各个时期涌现出来的杰出师生校友以及关于他们的众多故事。这些前辈在求学时代的往事与奋斗成长的轨迹,是现今在校青年学生饶有兴趣、渴慕学习的“生动教材”,也能潜移默化地聚积起百年校园文化与传统。2.4感染启迪师生,利于开展爱国爱校教育。口述档案可以多层次、多角度、多侧面地展现高校的文化底蕴和人文精神,是高校进行爱国爱校教育的重要资源。对口述档案进行内容挖掘和形式创新,如围绕某一主题配以文字说明、照片图像等形式在校报、校园新闻网等,或是将口述档案形成的音视频资料编辑成专题纪录片在校园媒体上宣传播放,有助于师生更深入更全面地了解学校历史和发展历程,这种集声、画、像于一体的口述档案更具生动性和真实性,容易引起师生的共鸣,增强对学校的自豪感,从而提升师生爱校情怀。

3口述档案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应用路径

一所历史悠久的大学,必然会积淀下丰厚的精神遗产,其中所涵盖的办学理念和教学传统是一代代师生不懈努力的结果。口述档案以其后叙性、多层性、丰富性、矫正性弥补了现有校史记录的不足,将这些蕴藏在以往记忆中的人文故事和大学精神以更生动、更具象的方式提炼呈现,凝聚着学校发展的历史人文元素。通过多样化的手段对口述档案进行深度挖掘与有效整合,将口述档案以不同层次、不同形式应用于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发挥口述档案借古鉴今的现实价值和传承大学精神的长远价值。高校口述档案应用于校园文化建设主要有编研、展览、座谈会、校内媒体专栏、制作专题片、“三微一端”推广等路径。3.1开展口述档案编研。口述档案编研不仅能够对现有校史文献记录中的空白、盲点进行补充和完善,也能够深入挖掘丰富多彩、有血有肉的校园人物,通过细节凸显学校的人文精神。高校的口述档案编研成果从公开形式和利用范围来看,可分为正式出版物和内部资料汇编两种。正式出版物以文化性和研究性为导向,图文并茂,可读性强。内部资料汇编只限在学校内部发行,供校内人员参考阅览。例如北京语言大学开展“北语名师对外汉语教学名师口述史”活动,并根据口述访谈内容整理出版了《北京语言大学对外汉语教学名师访谈录》系列丛书。3.2举办口述档案展览。展览即利用口述档案资源举办专题展览或建设主题展馆。前者围绕某一内容选取相关口述档案进行科学组织与合理编排,以临时布展或长期陈展的方式举办,内容具有针对性和时效性。后者相较前者来说展览规模更宏大、内容更翔实、手段更多样,其文化辐射范围更广、影响力更深远。如重庆大学依托口述档案工作所收集到的珍贵口述史料和实物资料建立“立德树人”专题展览馆,集中展示和呈现历代重大人献身教育事业、潜心治学治教的传统和精神。3.3举办口述档案座谈会邀请口述者为在校师生举办座谈会。这些学校发展变迁的亲历者、见证人现场为师生讲述其当年的所闻、所见、所想,更能够激发师生的爱校情怀,增强集体认同感和凝聚力。河海大学举办了“我与河海”校友讲堂,邀请口述校史工作中受访的老校友来校讲座,与在校大学生分享自己的求学故事,回忆难忘的师生情谊,传承河海水利精神。3.4开设校内媒体专栏。开设校内媒体专栏,即在校报、校刊或校内新闻网开辟专栏连载口述档案工作相关文章,具有直观形象、传播速度快、受众面广的特点。华中师范大学在110周年校庆时在网上开辟“口述校史”专栏,邀请学校的教师、校友和工作人员等讲述学校历史。3.5制作专题片。利用口述档案中的音视频资料拍摄专题片或宣传片。如央视曾在2014年教师节期间播出系列节目《校训是什么》,展现了一批国内知名高校德高望重老教师的口述资料。3.6利用“三微一端”推广。借助“三微一端”(即微博、微信、微视频和客户端)新媒介形态展示口述档案资源。利用校内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微视短视频、移动客户端等多渠道、多角度展现口述档案资源,可以用动态图片、视频短片方式报道口述档案工作进展、推送口述人物专访等。“三微一端”在信息宣传推广上具有普及范围广、传播速度快的优势。如招生宣传时期,可以选取口述档案中涉及学校历史、教学成就、科研成果等里程碑事件的精华部分剪辑制作,放置于官网或微信公众号上,相比单纯枯燥的文字更能吸引考生和家长快速了解学校。

参考文献

[1]毛清英,王正媛.历史的见证永恒的记录——关于“口述档案”档案属性的探讨[J].黑龙江档案,2015(4):52-53.

[2]陈敏.高校口述档案工作探析[J].办公室业务,2015(3):64-65.

[3]褚振江.抗大精神致远之源——国防大学“抗大足迹行”实践锻炼活动侧记[J].中华魂,2016(12):46-47.

作者:王玮 单位:河海大学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