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藤编的保护与传承研究

时间:2022-09-01 03:11:08

南海藤编的保护与传承研究

摘要:在尊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真实性、整体性、传承性的总体框架下,本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南海藤编的历史演变和现状进行整理。通过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分析,吸收国内外相关研究经验,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南海藤编的保护与传承研究为导入,针对性地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南海藤编的保护与传承策略,以期让更多的人们了解南海藤编。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南海藤编;保护;传承

2018年,国务院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提出:“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工程,实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南海传统藤编手工技艺作为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鲜明的本土特色,已传承上千年。在地理位置上,地处珠江岸边的南海,是重要的对外通商口岸,内外贸易促进了文化的交融。南海藤编技艺得到快速改进和提高,花色品种也越来越多。到近现代,黄岐的陈溪、涌口、泌冲、白沙编织用品因做工精致而深受当地人们的喜爱,声名远扬,黄岐八乡更被誉为“藤乡”。由于现代生活方式的快速转变,原有材料和编织工艺局限,产品款式老旧,南海藤编产业市场进一步萎缩。大量技术师傅不得不转行、退休,藤编传统手工技艺受到严重冲击,传承和保护面临困境。因此,对南海藤编的保护与传承需要对其文化内涵抽丝剥茧,层层分析,明确各层级对应的措施方向和目标。根据轻重缓急逐步实施,放管结合,政企研共同推进,有序开展。

1国内外研究现状

1.1国内研究现状。近年来,在国家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及振兴传统文化的指导下,国内针对藤编的传承与创新研究也逐渐增多。张婉萍在《传统藤编,创新发展——广东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藤编)分析》一文中首次对南海藤编的历史发展进行了梳理,探索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的现状和保护措施;刘肖建在《工业化背景下的竹藤编织产品的风格变迁》中分析了竹藤编织产品从手工业时代到工业化时代的价值观变迁;王媛在《线形线义——陕南民间竹藤编结图式研究》中对竹藤编结图式的线形线义、纹案形态、设计价值进行了理论挖掘;袁哲在《藤家具研究》中对藤材的材料与技术方面进行了全面的描述。总体来说,国内虽然有众多关于传统编织方面的研究,但着眼于南海藤编方面的研究还是稍有不足。1.2国外研究现状。国际上关于藤编应用的资料和研究较为丰富。《设计和制造竹藤家具》从生态学的角度对藤材的培育、保护等进行讲解,并详细分析了藤编家具的造型和结构设计、加工工艺以及生产管控等方面的内容;《竹藤家具制作》介绍了东南亚藤编家具制作的工艺流程,从藤材的预处理技术、编织工艺到表面涂饰等。此外,在国际竹藤组织网站的相关信息和家具类相关网络及刊物上,可以全面了解国际编织类产品的工艺水平、设计创新、技术应用等方面的内容,覆盖面较广。综上所述,欧美以及东南亚一些国家在藤编家具的研究成果较国内更加丰富,市场发展更加成熟,从设计、生产、销售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善的体系,有效支撑着藤编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而国内大多数研究仍停留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或是从工艺美术的角度进行分析与总结。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理论研究较多,创新实践研究并不多见,有市场影响力的成果更是凤毛麟角。对南海藤编而言,一方面可以借鉴国内外相关编织艺术的保护与传承经验,立足区域发展,明确定位;另一方面,还可以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各个层面重新确定方向,创新方式方法,面向世界,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

2非物质文化遗产南海藤编保护和传承面临的困境

2.1发展定位难。中国近现代社会变革剧烈,文化传承中原有的适应性传承,逐渐被打乱,大量外来冲击和技术革新使原有技艺不是中断就是被迫加速转型。在很长的时间内,传统工艺处于生存的边缘,无法获得足够的资源进行改良创新。基于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传统文化的传承也必须基于现实的社会环境。如何合理定位,在生存得到保障的前提下如何良性的发展,是南海藤编的保护与传承将面临的问题。2.2传承手段少。政府主导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实性、整体性传承,主要通过建设线上、线下博物馆、鼓励传承活动、扶持传承人等方式展开。但是现有保护和传承的手段仍然偏少,没有创新出新的传承手段。2.3评价体系弱。国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提出了众多的方式方法,都显示出了一定的示范意义和价值,但大多数集中于保护层面。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至关重要的活化方面,虽然有很多作品,但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体传承作用如何,传承深度、力度如何没有对应的评价指标。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如何评价其有效性,是强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内生发展的基石。

3非物质文化遗产南海藤编保护与传承策略

南海藤编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研究当地人民物质精神生活演变的“活化石”,更是具有极强文化和经济价值的现代产业。对其进行传承和创新的意义不仅在于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更在于传承地域文化,复活广府文化特征,避免区域发展“同质化”等。通过在家具设计中的创新,赋予南海藤编新的生命力和更广阔的市场空间。在此提出以人为本,以传承研究为基础,以开发性保护为路径,以设计创新和市场营销为手段,满足当代生产生活方式为要求的“3+2”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3.1通过文献还原其历史文化本质。南海藤编是岭南编织艺术的代表,反映了千百年来地域、历史、人文、宗教、民风、民俗等的演变,在中国藤编艺术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在社会、经济、文化领域都着有极其重要的研究价值。从南海藤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角度,探讨南海藤编技艺保护与传承的历史与现实意义,首先需要通过大量文献,考证南海藤编的起源及历史。通过实地的考查、访谈,与手工艺人一起对南海藤编的历史演变和现状进行记录和整理,最大化还原其历史文化本质。3.2利用数字化手段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技术的快速发展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有了更直接有效的手段和方式。运用数字化保护的理念,利用互联网传播途径,采用虚拟现实技术(VR)推动传承的多样性、互动性,以适应互联网时代新媒体传播的需要,突破原有时空、技艺限制,让更多人熟悉这项古老的传统手工艺。将原生态的素材进行数码优化,予以分类:(1)对应编织历史,建立网上虚拟展览馆,动态展示其历史沿革的过程;(2)对应编织工艺,通过3D全方位、动态演示工艺过程、材料特性,文、图、影对应;(3)同种编织纹样切入不同形态、不同质感纹理的材质可获得更多的编织效果,增加了互动性,也为今后的活化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考虑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在口传心授过程中的不确定性,数字化的传承方式将提供科学而准确的信息,有效扩展传承的广度和深度。3.3依据精神层面进行传承和活化保护。根据现代物质精神生活的发展需要,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活化的具体内容从内涵到表现形式分层、分类,明确各层级实施主体,同时开展生产性保护研究,确立总体定位和目标。结合各层级保护的基本要求提出传承和创新的方法和路径:从“人(高校人才培养)、研(与高校或政府合作成立产业技术研究中心)、产(产业化、市场化)”三个方面进行编织、设计、策划人才的培养,注重藤编人才的培养和应用创新,使其劳有所得,使南海藤编焕发出新的活力,为藤编的活化发展提供充足的后备力量,有效提升产业竞争力和区域就业质量。3.4结合地域特色和产业优势。一方面强化文化传承的归类整理、分析;另一方面,鼓励产业创新,激发市场活力,打通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的经脉。承前启后、开拓创新,避免低层次的重复与竞争。从“展(国内国际展览)、赛(国内外各大设计竞赛)”两个方面进一步推动藤编产品的市场创新与开发,激发藤编这一古老技艺的自身活力。一方面通过产业调研,对藤编产业的需求现状、产品现状、营销方式等进行详细的调研和分析,找出南海藤编产业存在的根本性问题;另一方面分析国内外藤编家具的成功案例、经验、潮流与设计手法,探讨藤编工艺的创新应用。

4总结

通过对南海藤编的数字化保护,发掘传统工艺技术。从理论层面上,通过互联网进行推广,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社会价值,以新的弘扬形式,为本领域研究提供新的理论支撑;从精神层面上,生活方式的变革会带来消费的进一步升级;从可持续发展层面上,在传承的基础上开展应用创新,可以促进藤编技艺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优化阵地、搭建平台、深化机制、推广品牌,同时形成一套以促进藤编家具艺术传承、打通国际国内市场、搭建销售渠道的完整体系。

参考文献

[1]方科可.可拆装藤编家具创新设计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6.

[2]袁哲.藤家具的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6.[3]林颖凡,孙涛,胡娜.藤家具的材料组合表现研究[J].广西轻工业,2011,27(04):84-85.

[4]何源源.藤编家具商业化设计问题与应对策略[J].现代装饰(理论),2015(05):255.

[5]张婉萍.传统藤编,创新发展——广东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藤编)分析[A].广东省民俗文化研究会,2015(12下).

[6]舒斌.藤编家具创新设计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7.

[7]刘肖健,徐瑶,吴艳燕.工业化背景下的竹藤编织产品的风格变迁[J].包装工程,2013,34(16):79-81+94.

[8]王媛.线形线义——陕南民间竹藤编结图式研究[D].西安美术学院,2013.

[9]周悦.作为风格载体的竹藤编织家居产品设计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1.

作者:谭杉 黄侃 单位: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