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文化外宣英译现状及对策

时间:2022-05-22 10:50:00

旅游文化外宣英译现状及对策

[摘要]旅游文化的外宣翻译是城市文化对外推介和宣传的重要渠道,在城市国际形象的构建中意义重大。旅游文化外宣英译,能够最大限度地让众多的国际友人领略到中国城市地方特色文化的魅力。然而结合实地调研和文献梳理发现,池州旅游文化外宣翻译呈现出总量稀少,进程滞后和合作欠缺的问题。基于此,文章探求池州旅游文化英译的对策,主要是内外兼顾,提炼城市特色文化;知行结合,探求文化英译的适用策略;校区联动,提升文化英译的质与量。

[关键词]池州;旅游文化;外宣英译

“旅游文化翻译是一项典型的跨文化交际活动,其目的一方面是为来华的国际旅游者提供语言服务,向游客传递、介绍景点信息和吸引游客;另一方面则是要将中国的优秀文化传播出去,让外国游客通过翻译了解中国文化”[1]。文化翻译不仅仅是两种语言之间的语码转换,更能促成异质文化交流、实现本土文化的再创造。英语作为国际第一通用语言,在全球范围内使用人数众多,也是我国外语中使用数量最多的语言。故通过旅游外宣英译,能够最大限度地让众多的国际友人领略到中国城市地方特色文化的魅力。池州市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和人文历史文化资源,有部级自然保护区牯牛降,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九华山,特色历史文化名村杏花村等各类景区、景点300多个,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池州市立足自身资源禀赋优势,制定“旅游兴市”发展战略,开拓旅游资源,做活旅游市场,经过“十二五”的大力建设,池州市旅游业已具备了良好的发展基础和成长潜力,成为池州市的支柱产业。随着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全球跨文化交往愈加频繁,中国各内陆省份地方城市的对外开放程度也日益增大。2014年,池州市正式纳入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致力打造美丽中国建设先行区、世界一流旅游目的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区。在这样的背景下,借由旅游文化的外宣英译促进池州城市文化的对外推介和宣传,塑造优秀的城市国际形象,不仅有利于池州国际旅游市场的开拓,更能激活池州丰富的人文自然文化,增强城市文化软实力,推动池州旅游经济可持续、强劲发展。

1池州市旅游文化外宣英译现状

近年来,池州市吸引了愈来愈多的世界各地人士来池州旅游观光,并承办了诸如首届中国国际健身气功交流比赛大会、第六届世界传统武术锦标赛以及池州国际马拉松等多项国际重大赛事,城市地域文化的国际交流越来越频繁。但是笔者通过上海外国语大学图书馆电子资源平台以“池州旅游翻译”为关键词,进行全部类型文献检索,跳转“超星发现”客户端共得到1998-2018年间共26篇文献,其中期刊文章24篇,硕士论文2篇,无著作书籍。笔者再次以“池州旅游翻译”在中国知网分别进行主题、关键词、篇名以及全文检索,时间跨度为1998年8月31日至2018年8月31日,得到的相关文献均包含于“超星发现”的结果,反映出该26篇文献可以基本涵盖20年间池州旅游翻译的研究情况。基于实地调研并梳理池州旅游文化外宣翻译文献,发现目前池州市的旅游外宣英译相对滞后,以下问题比较突出。1.1旅游文化外宣英译总量稀少。虽然目前池州市的主要景区都有汉英双语旅游标识,但与旅游联系紧密的餐饮、住宿以及交通等公共服务领域基本还没有英汉双语公示语和介绍。2013年11月由池州旅游委员会编著的中文版《池州旅游大全》才面世,还未有英文版城市旅游手册或指南。主要景区特色文化的外宣资料匮乏,旅游景点的导游词也基本没有对应的英语版本,关于池州地域特色文化的英文推介作品更是少之又少。王超在其2017年硕士论文《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池州旅游文本汉英翻译实践报告》[2]中就提到池州旅游景点的英译文本稀少,所以只得先通过网络和实地考查的方式收集池州旅游景点的汉语介绍文本,将其作为英译研究文本,在翻译实践中以功能对等理论为指导探讨对汉语源语文本中的文化负载词、景点地名,四字结构和汉语短句翻译所应采取的翻译策略。1.2旅游文化外宣英译进程滞后。旅游文化外宣英译进程滞后主要体现为理论探讨多,实践翻译少,理论指导实践不够。目前为止,池州市旅游外宣翻译多侧重标牌和景点名称的英译,少有对池州地域特色文化的英译。致力于地方旅游文化英译研究的学者们主要还停留在对池州景区标牌翻译的纠错上,或以某种翻译理论为指导探讨适当的旅游公示语文化信息翻译策略。仅有部分学者开始思考池州地域特色文化英译的路径,但还未有学者对具体地域文化进行文化提炼、文本搜集和英译实践。早期池州旅游翻译研究主要集中关注池州旅游景区标牌、景点名称的翻译失误和方法探讨。余义兵在2011年对池州市主要旅游景区双语标识进行了调研,随后基于公共标识语文体的分析,提出了准确性、规范性和审美性的翻译原则[3-4]。同年,刘翠萍对九华山风景区内公示语翻译进行了分类,以模因论为基础,提出采用引入目的语模因、复制源语模因及化用目的语模因的翻译策略[5]。叶春玲于2012年再次对池州旅游公示语进行调研,结合池州旅游公示语具有的特点提出归化、异化翻译策略及直译、意译和音译的具体翻译方法[6-7]。丁小凤[8]、唐小爱[9]随后对池州部分旅游景点公示语的翻译进行了提取,用以举例论证具体的翻译方法。基于文献梳理,池州旅游景点公示语的英译失误可归纳为语言失误、语用失误和标识制作失误三大类。其中语言失误具体包括拼写混乱,译名不一致,词语错译和句法失误;语用失误具体包括中式英语、内容冗长、语气不当和篇章失误等。值得注意的是多数学者在讨论公示语翻译语用失误方面还提及了文化因素的影响。其中叶春玲在其2012年的硕士论文归纳池州标牌翻译错误时就提到了“文化失误”“其表现为公示语在翻译过程中因翻译方法错误未能正确传递文化信息,导致外国游客无法理解池州特色文化”[6]。由此,学者们开始关注并侧重公示语翻译中文化信息的表达。其中基于吕和发、蒋璐[10]提出的“创意翻译”概念,从跨文化传播的角度出发,李奕华提出了创译法[11],强调在文化信息翻译时不要过于强调字面含义,用较艺术的方法进行创造,让外国游客乐于接受和体验城市特色文化。而霍雨佳以《安徽省黄梅戏剧院史志(1953-2003)》部分内容为文本案例分析对象,对翻译过程中遇到的重点难点问题尤其是有关黄梅戏艺术和历史文化信息的词汇以及长句复杂句的翻译上,尝试在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的关照下,运用音译、意译、增补法、省略法等翻译策略解决问题[12]。2015年开始,少数学者转向池州地域特色文化翻译路径的探讨,其中以余义兵、李奕华研究最为活跃。他们以民俗旅游文化翻译为起点,结合民俗文化中的空缺现象,从信息性和可接受性方面提出空缺保留+注释,空缺释义和空缺置换三种文化翻译策略[13]。同时以最大程度满足游客的求知、求美、求新的文化和心理需求为目标,又提出变译法,以弥补文化缺失,释放语言外的信息[14]。此外,李奕华还运用了语料库分析手段,提出在汉英翻译时,对过多的涉及历史典故、神话传说等丰富的文化信息可以采用缩减法,使得英语译文更简洁,更直接,更易于游客接受[15]。值得注意的是其研究中的汉译英旅游文本语料是2013至2014年间收取北京、西安、安徽等地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介绍文本,并未对池州地区的旅游文本进行系统收集与梳理。其他学者在近两年开始对池州地域特色文化的翻译有所观照,但还远未形成一定规模。刘军、鲁萍基于国际传播学视角,提出诸如增补法、省略法、借译法的文化翻译策略[16]。王昌俐又从目的论视角,提出仿译与意译的文化翻译方法[17]。在寻求最优化的文化信息翻译策略方面,众多学者做出了努力。但在池州旅游文化的英译中究竟采取怎样的策略,还需要在具体实践中予以考量才能探索出最适合池州特色文化传播的翻译路径。这需要当地政府联合专业研究者们进行有效的实践翻译与理论探讨。1.3旅游文化外宣英译合作欠缺。池州旅游文化外宣英译合作欠缺主要体现在学者之间团队合作以及与政府相关部门联系欠缺。通过文献梳理发现,对池州旅游翻译进行研究的基本是来自池州市地方高校的外语教师。这些教师学者彼此地理距离近,甚至来自同一单位,研究关切相近甚至相同,但仅两三位教师联合发表了数篇研究论文。大多数学者未能开展联合研究,对于部分景区标牌英译纠错或公示语文化信息英译策略的探讨发生了部分重合,团体研究优势未能发挥。此外,学者们未能与相关政府部门产生积极联动,学者们的学术研究并未有效地指导旅游翻译实践。多数学者指出池州旅游景区标牌翻译的错误并给予正确翻译参考,但并未引起相关景区管理部门的重视,甚至相关部门毫不知情。所以截至目前,学者对池州景区公示语的翻译研究并未实质性推动池州旅游景区公示语英译的规范化。早在2011年,余义兵在其论文中就呼吁地方政府制定旅游标识语的统一标准:“双语标识的制作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和准入制度……政府相关部门,如旅游部门、外事部门、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等应积极参与,并出台标准,加强监督、管理。制定池州市旅游景点标识语使用统一规范标准”[3]102。然而至今,在《公共服务领域英文译写规范》系列国家标准(GB/T30240)于2017年12月1日正式全面实施后,池州市还未与国家标准接轨进行地方公共服务领域英译的规范和标准制定,与时俱进探讨地方文化翻译的新路径更未在池州兴起。

2池州旅游文化外宣英译对策

随着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国际友人来到池州旅游观光,旅游文化外宣英译在树立池州良好国际形象方面的重要性凸显。2.1内外兼顾,提炼城市特色文化。池州有着1400多年的历史,自然风光秀丽,历史人文底蕴深厚,有着“千载诗人地,佛茶傩腔戏”的美誉。从内而言,即立足于池州自然风光的优势,着力挖掘、提炼池州地方特色传统文化。在城市概览、景点介绍等英文翻译中可以多方位、多角度地运用诸如文学、戏曲、佛教、历史、民俗等池州地方特色文化,尽可能传播本土文化,说中国故事,保护文化的多元性。从外而言,即在现今旅游数据大背景下,通过旅游目的地形象感知研究来了解游客对池州整体形象的感知,从而使提炼池州特色文化变得便利可行而意义非凡。通过网络(如同程网、携程网、美团网、糯米网、池州人网等)和新媒体客户端(新浪、微博、微信等)就游客对池州景点旅游及酒店住宿后的相关点评进行汇总,利用文本挖掘与分析的方法进行高频特征词和情感分析,了解游客对池州的整体形象感知,进而帮助提炼池州特色文化。2.2知行结合,探求文化英译适用策略。文化翻译承载着文化交流的重任,且汉语的旅游文本除了对景点的信息性介绍外,还包含了大量的神话传说、历史典故、风土人情,故文化翻译对于译者来说是一项巨大的挑战。基于文献梳理可以看出,学者们基本达成一致认识的是:旅游文化的英译中,考虑到汉语文化与实际受众间文化心理的差异,很难以对等的语言风格和目的语进行处理,对材料的改写或译写的再创造尤为重要。那么究竟要采取怎样的标准改写或如何再创造来英译池州的特色文化?这必须要从具体的池州文化翻译实践中去探索。池州历史文化景点众多,但大多数都还没有基本的英文梗概介绍,这无疑使得池州在日益频繁的国际交往中错失了良好的自我展现机会。专业研究者们先投身具体的文化英译实践,既能弥补池州多数旅游文化英译文本的空白,又能进一步检验、探求最适合池州特色文化英译的策略。经过大量英译实践与策略摸索,在文化英译文本积累到一定数量时,再联合众多研究者进行系统梳理和探讨,寻求适用于池州特色文化英译的理论及策略,这将是一条行之有效的路径。2.3校区联动,提升文化英译的质与量。池州文化英译的校区联动主要体现在学科内外合作与学校、政府联动两个方面。皖南人文底蕴深厚,文学、史学、哲学、艺术、旅游等相关学科专家学者,长期以来积极从事皖南历史文化和旅游发展研究。2015年成立的池州学院皖南民俗文化与旅游发展研究院更是团聚校内外专家学者,致力于皖南民间风俗、戏曲和宗教文化的研究,开展皖南历史文化资源的发掘与整理、保护与传承及旅游开发利用研究,成果斐然。这无疑为池州特色文化英译提供了强大的文化背景和学科支持。加强与这些学科专家学者的交流合作,不仅有助于文化英译者准确理解池州特色文化内涵,更为特色文化英译的质量提供了保证。文化英译最终要服务于池州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和良好国际形象的建设,加之众多翻译研究者均来自池州本地高校,加强学者、学校与政府的联动尤为重要。池州学院与池州市文化和旅游局共同成立的“旅游发展研究中心”为池州旅游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这也为文化英译的校区联动提供了良好的样例。目前池州市外事侨务办公室翻译人才库的建立就是一次有益的尝试。池州市委宣传部、池州市文化和旅游局、各景区管理部门以及相关企业单位可以与专业学者、学校积极开展合作研究,以池州文化英译的研究为池州旅游、文化的外宣和推介提供智力支持,切实推动池州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的建设。

3结语

城市的形象是城市文化的集中体现,世界上形象良好、文化活力强的城市,无不具有特定的传统文化特色和良好的城市形象。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借助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和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推进的契机,提炼、打造池州地方特色文化,借由旅游文化的外宣英译搭建多元文化交流合作的桥梁,既可以促发池州文化传统之根的发展和更新,又能极大推动池州的综合发展,对池州良好的国际形象的构建具有重大意义。

作者:吴丽莹 余义兵 单位:池州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