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东欧国家创新投资机遇与挑战

时间:2022-09-29 03:00:00

中东欧国家创新投资机遇与挑战

摘要:近年来,中东欧国家面临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问题,实施创新战略成为引领发展的动力。在中东欧国家开展创新投资,既有机遇,又有挑战。机遇包括中东欧国家自身具有转型积极性、人力资本存在优势以及欧盟对中东欧发展带来的支持;存在的挑战包括当地创新基础较薄弱、吸引人才有难度以及政策连续性不够带来的政策风险等。为此,本文提出丰富投资方式,“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扩大合作对象,建立共同利益;加强民心相通,打造长期友好等建议。

关键词:创新投资;中东欧;产业转型;一带一路;投资审查

中东欧地区是我国“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16+1”合作机制已显示出良好的成效。这些国家的总体经济水平在欧盟并不领先,但增速较快,普遍具有一定的工业基础。近年来,中东欧国家的发展动力有所下降,也面临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问题。为防止跌入或跌回“中等收入陷阱”,实施创新战略成为引领发展的新动力。我国的对外投资领域除基础设施外,也包括创新投资。本文将简要分析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对中东欧国家开展创新投资的机遇、挑战及建议。

一、新增长点带来的机遇

(一)经济发展较快,具有转型积极性。中东欧国家在历史上拥有一定的工业基础。在转型后,随着欧洲经济交融程度逐渐增强,中东欧国家的发展也进入了快车道。2005年,中东欧国家的人均GDP为8150欧元,约为当时欧盟平均水平的43%;到了2017年,人均GDP升至17550欧元,约为欧盟平均水平的66%。但在这一过程中,劳动生产率水平仍低于欧盟平均水平,特别是捷克等劳动生产率曾经较高的国家,其增速也变得缓慢。而中东欧国家的全要素生产率(TFP)增速缓慢甚至出现了负增长的局面。这些国家以往的高增长,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外部资本的流入,拉动投资与消费,但目前这种直接投资规模已经减少。高收入国家的TFP增长与创新能力高度相关。中东欧国家的人均GDP已经接近或达到中高收入水平,那么这些国家如果想保持TFP的增长,就需要引入对创新的投资。事实上,创新对经济发展转型的促进作用已经充分激发了政府吸引投资的积极性,一系列支持政策也相应出台。与此同时,作为西欧制造业的配套生产地,中东欧国家虽然可以将一些技术引入国内,但对提高自身研发创新能力的需求也十分迫切。对于创新投资这种风险投资来说,政府的动力和支持是进入该市场的重要因素之一。(二)人力资本优势渐显。相对于西欧国家来说,中东欧国家具有更大比重的劳动年龄人口,如斯洛伐克、波兰的劳动年龄人口在2017年均达到约70%,远高于西欧国家。而且这些地区的劳动力不仅具有量的优势,更有质的优势。在冷战时期,中东欧国家的高等教育在数学、工程等方面具有较高水平。20世纪90年代起,在得到欧盟及世行、IMF等组织的支持后,该地区的高等教育水平得以巩固。2015年起,中东欧国家每年培养近百万受过高等教育的毕业生。这些劳动力具有较好的英语交流能力,不少还会西欧国家的语言。从薪资水平来说,中东欧国家普遍较低,其中波兰和捷克相对较高,其平均值也只有英国的三分之一。这些高质量、低薪酬的劳动力,构成了中东欧国家吸引创新投资的人才基础。(三)欧盟对中东欧发展更为关注。近年来,欧元区经济增长遇到一定困难,增长降速较为明显。这一方面同国际形势有关,另一方面也归因于欧盟内部发展不均衡、不协调。金融危机爆发后,中东欧国家得到的外国投资减少,产业结构固化,新兴技术使用程度较低,改良进度较慢。这些因素导致其与西欧国家发展差距拉大,国内消费市场与投资增长缓慢。近年来,欧盟减少了对中东欧国家的投资与拨款,此举虽然减轻了西欧国家的经济负担,却造成了其消费市场的相对萎缩。在欧盟面临外部经贸压力时,也难以利用内部市场消化产能。对此欧盟也计划开始采取相应的措施予以解决。一方面,欧盟提出了《欧亚互联互通计划设想》。该设想对投资中东欧国家着墨甚多,表示要进一步提升这些国家的创新能力,开发新的经济增长点,从而促进他们的可持续发展以及长期繁荣,并提出以欧盟资金为启动资金,以撬动私营资本和国际资本共同开发。另一方面,欧洲投资银行也了对中东欧国家科技创新能力及投资环境的评估报告,认为有必要在中东欧国家加大投资,同时鼓励除了欧盟公共资金支持之外,增加私人投资及商业银行贷款。总之,为了维护欧盟的团结稳定,以及为西欧发达国家升级消费市场,欧盟对中东欧将更加重视。这将推动该地区各方面的建设发展,也为欧盟外的投资者提供政策便利。

二、投资过程仍存挑战

尽管我国对中东欧国家投资具有较为明显的优势,但在投资研发具有长期性、有风险的项目时,仍存在有可能带来风险的一些不确定性因素,所以需要考虑并注意规避。(一)创新基础不足,短板较为明显。当前是经济与数字技术紧密结合的时代,数字技术日益成为创新的驱动力,为传统经济赋能。在这方面,中东欧国家还面临一些短板,也可能对外部的创新投资构成一定挑战。一是数字技术就绪性不足,仅有少数国家高于欧盟平均水平,多数国家的数字基础设施比西欧国家薄弱,互联网带宽、无线基站等设施仍嫌不足。二是各国的数字化应用水平差异较大。根据欧盟对区域内各国及主要城市智能化水平的评估分析结果,中东欧国家中获得最高得分的是斯洛文尼亚、捷克和爱沙尼亚。即便如此,与西欧各国相比,无论是国家范围还是城市范围都有很大差距。三是各国以往的研发投入不足。欧盟2016年的研发投入占GDP比重的平均值约为2%,2020年的目标值为3%。中东欧各国除了斯洛文尼亚外,相应年份的研发投入占比都低于欧盟平均水平。研发投入强度长期不足,限制了各国自身创新能力的发展,这也是在对中东欧国家开展创新投资时需要考虑的因素。(二)吸引创新人才存在难度。尽管每年中东欧国家都有相当数量的适龄人口进入劳动力市场,但在吸引和留住人才方面却存在不小的问题。一是创新人才的流失。欧盟各国之间不存在硬边界,人财物的流动非常便利,这就形成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间的“虹吸效应”以及“马太效应”。中东欧各国创新人才的流失,一方面是经济发展差异带来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是由于科技发展水平导致的,特别是数字技术等前沿科技发展的差异,令创新人才在中东欧国家无法发展自己的专业技能,因此只能选择前往西欧或美国发展。二是相比于西欧,受过高等教育的毕业生在年轻人中所占的比例出现下滑。在过去十年中,中东欧国家这一比例接近于欧盟平均水平,但近几年却出现了下滑。这种下滑拉大了该地区同西欧国家在技术人才规模和水平的差距,从而也难以为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孵化提供人才基础。三是年轻人的大学入学率下滑。2013年至2017年期间,中东欧国家的大学生入学率始终低于欧盟平均水平。薄弱的高科技创新产业,使年轻人对大学毕业后的就业前景产生忧虑,进而削弱了继续求学的积极性;而高学历高技能人才的流失,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国内人口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从而加剧了该地区创新人才的缺口。(三)中东欧国家内外部政策风险。政策风险同样是在中东欧国家投资创新产业时面临的挑战。一是各国国情存在差异。中东欧各国对外资投资创新的态度存在差异,支持力度上也有差别。此外,各国的法律法规也有区别,可能影响研发成功后的专利权属和利益的划分。二是各国国内政策的延续性不强。中东欧国家经济发展状况波动性较大,受欧盟总体经济发展影响较大,选民对执政党的支持率也随之波动。创新投资周期跨度长、见效慢,相关支持政策在经济发展不理想时容易让位于其他议题,甚至在政府换届期间,可能出现推翻原有政策的情况。三是欧盟对外资投资态度趋紧。近期以来,西欧国家对中东欧国家发展的关注程度明显提高,尤其是国外对中东欧国家的投资情况。一方面,欧盟出台了“外资投资审查”等管制条例;另一方面,欧盟金融机构加强对中东欧国家的投资,试图在与外资投资创新的竞争中尽可能占据先机。

三、对中东欧国家创新投资的建议

可以看出,中东欧国家有加强创新产业发展的意愿,也具有值得投资的优势。然而在投资过程中,对于可能出现的挑战也需提前考虑,化被动为主动,变挑战为机遇。(一)丰富投资方式,“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我国的企业或个人在投资中东欧国家的创新产业时,有必要丰富投资方式,将“走出去”与“引进来”的方式相结合。一是直接投资创新项目及初创企业。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具有巨大的统一市场,可以快速验证初创企业的产品或服务,并可能创造巨大的效益。这将是我国投资这些国家创新产业的优势之一。二是有选择地引进高技能人才。我国经济发展迅速,科技投入增速显著,很多机构的科研条件处于国际前沿水平,这也为科研人才创新提供了良好的环境。通过有选择地引进人才,可以让我方快速积累经验,也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对方的能力,为创新投资提供新的活力。(二)扩大合作对象,建立共同利益。欧盟对我国开展“16+1”合作以及在中东欧的投资表示疑虑,认为可能影响欧盟的统一。因此有必要扩大合作对象,构建利益共同体,表明我国的投资是以共同发展为目的,愿意与其他国家的企业通过合作共享成果。一是将融资渠道纳入欧洲相关金融机构。有时会认为我国企业的投资贷款来自国有金融机构,进而导致投资项目被染上政治色彩。引入欧洲金融机构共同投资,以让出部分收益的代价,换取机构及所在国的支持,降低项目被质疑和延宕的风险。二是同其他国家企业合作开发。例如,我国企业与西欧国家企业分属一个产业的上下游,在原本就开展了合作或有意开展合作的情况下,可以在中东欧具备相应技术的地区共建研发、创新实验室等。三是合作投资中东欧国家市场。中外同一行业内的企业,在都涉足中东欧国家时,如果都在当地大量投资,有可能产生较大负担,可以以合资公司的形式,在当地开展业务,降低成本,获得更大的收益。以上种种方式,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投资管制政策造成的影响,以部分收益换取更多的创新成果,以及随后产生的效益。(三)加强民心相通,打造长期友好。“16+1”机制成功打造了一个中国与中东欧各国政府间投资合作的平台。我国凭借强大的基建能力,优秀的执行力,为被投资国打造效果很好的“设施联通”。在此基础上,除了直接的商业投资外,也有必要加强“民心相通”的建设,促进两国民间交往,从而在我国企业开展创新投资业务时,能够有懂当地国情、民情和团队情况的人员和机构帮助对接双方的需求。一是发挥我国在当地企业的作用。鼓励有条件的企业,积极开展面向当地公众的宣传活动。一方面体现企业的先进技术和社会责任感;另一方面降低当地民众对中国的陌生感,拉近双方心理距离,减少因当地人不了解情况而出现阻碍投资的事件。二是加强双方留学生交流。在当前国际贸易紧张的局面下,采取措施,鼓励中国和中东欧国家的留学生到对方国家学习、访问,增进了解。在未来,这些留学生一方面可以在创新项目方面加强联系,另一方面也可以成为了解双方情况的中间人,帮助双方共同发展。

总体看来,中东欧国家作为欧洲的一块价值洼地,其创新投资价值在逐渐显现,当然投资行为都避免不了面临一些挑战。我国与中东欧国家已经建立起较为成熟的合作机制。在我国加大对当地基础设施投资的基础上,也可推进企业、金融机构对中东欧国家创新产业的投资。鼓励他们在利用好中东欧国家现有优势的情况下,采取措施将挑战转化为新的机遇,从而在赢得创新项目、团队、人才的过程中脱颖而出,获得更大的收益。

参考文献:

[1]林学军.全球创新链视角下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研究[J].东南学术,2018(4):132-140.

[2]孙艳.新形势下中欧经贸关系发展及制约因素分析[J].当代世界,2018(12):59-63.

[3]王桂军,卢潇潇.“一带一路”倡议与中国企业升级[J].中国工业经济,2019(3):43-61.

[4]王灏晨,李喆.“一带一路”倡议下中东欧投资环境分析[J].宏观经济管理,2018(1):31-35+48.

[5]卫平东,孙瑾.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直接投资的风险监管体系研究[J].国际贸易,2018(11):28-36.

[6]张令娟.“一带一路”背景下的中国与欧盟经贸关系研究[J].价格月刊,2018(7):59-63.

作者:王灏晨 单位: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