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庆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时间:2022-09-29 08:32:59

节庆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摘要】中国传统节日以及其他节日庆典(下面简称“中国节庆”)的文化内涵特别深厚。其不仅涵盖着中国千百年来民族文化心理特性和国民的审美情趣;承载着人民对于忠孝等国家民族意识、仁善伦理道德等方面的追求和向往;而且蕴含着丰富的价值理念,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富的和独特的资源。因此,将中国节庆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融合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

【关键词】中国节庆;文化内涵;思想政治教育

1中国节庆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融合的背景

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大环境下,有些中国节庆不仅文化气息空虚、商业化氛围浓厚,而且流于形式。特别是大学生当中存在的淡漠中国节庆盲目跟风过西方节日,无知于中国节庆文化,不了解中国节庆内涵等实际状况不得不令国人深思。因此,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势在必行。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利用中秋节等传统节日对大学生进行民族文化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文件精神,以及关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通过挖掘中国节庆文化内涵,整合思政课教学内容,再将二者与有关节庆活动相融合,这不仅可以为青年学生筑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根”、铸造理想信念之“魂”,而且对于提升学校思政工作水平,推动思政课改进程,增强学生的获得感无疑是一副良方和一场及时雨。

2中国节庆的内涵与其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由于中国节庆较多,本文将以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为例阐述其内涵与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2.1春节文化内涵与其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2.1.1春节文化内涵。农历正月初一是春节,又称阴历(农历)年,老百姓俗称“过年”。这是中国最悠久、最隆重、最热闹的传统节日,也是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共同节日。“年”作为一个节日的称呼是从周朝开始的,西汉武帝颁行《太初历》,以正月初一为岁首,正式把新年定在正月初一,沿袭至今。几千年来,人们以各种方式庆祝春节,形成了相应的风俗活动。如:洁净卫生、装饰门户、团年守岁、燃放爆竹、做享美食、祭拜祖先、穿戴新衣、拜访亲朋好友等活动。每一项活动都包含着相应的礼仪与优秀丰富的传统文化,特别是为大学生了解和学习我国传统文化,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也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资源。2.1.2春节文化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1)春节友好祥和的气氛有利于对大学生进行中华传统美德的教育。培植和谐意识。春节在时间的选择上取正月正,这反映了中国文化中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和谐的和谐思想。这对当今大学生为人处世有积极的价值导向作用。厚植人文关怀。春节习俗如迎春、对联、水饺、花糕这些习俗活动都是古代的中国人希望上天能保佑世间人们的平安和幸福,都蕴含着对人文的终极关怀精神特征。培养良好心态。春节以吉庆丰收,祝贺人畜两旺,平安幸福为主题,蕴含着辞旧迎新,对新一年生活积极展望的乐观自信心。春节时的各种甜食表达了人们希望生活甜甜蜜蜜的乐观自信心。这对大学生自信乐观心态的培养也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树立历史意识。大年三十或初一的祭祖活动,是寄托对逝去亲人以及先人的怀念与追思之情,这与中华民族尊重历史,敬仰先人的传统密切相连。2)春节礼尚往来的活动,有助于培育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为人处事好教材。春节期间,人们从平日繁忙的工作中走了出来,人们在亲朋好友的团聚中寻找到了亲情和友情。大学生从中可以学会如何与他人沟通和理解,如何去关爱他人与人温馨相处等人文理念。3)春节传统风俗活动,有利于增强大学生对民族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强大亲和力增强民族认同感。春节期间,人们互相之间的馈赠和祝福形成了“共同体”意识,通过各种传统的风俗活动,增进了彼此间的交流,促进了“共同体”的发展。在融合的“共同体”中,人们体会到家、村、地方以及国家的存在,这使漂流他乡的人们从精神上得到了归属和亲情、友情的关爱。尤其是对于海内外侨胞,在春节的时候他们就会升起认祖归宗和民族认同感。2.2清明节文化内涵与其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2.2.1清明节文化内涵。清明节在中国岁时节日中占据着特殊的地位,它是传承至今的民俗节日中唯一一个节气兼节日的民俗大节。从节气来说,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季节。民间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等谚语,指导和服务着农民的生产活动。从节日来说,它与寒食节有着密切关系,是两相融合的结果。汉魏以前,清明主要是自然节气,它的节日功能由寒食节承担。汉魏以后,两者因相距较近,逐渐融合,两者的区别逐渐消失。唐宋之后,清明节真正成为了民俗节日。一千多年以来,人们以各种方式度过清明节,形成了一些风俗活动。如:上坟扫墓、祭祀、冷食、踏青插柳、拔河、荡秋千等活动。每一项活动都包含着相应的礼仪与优秀丰富的传统文化,特别是为大学生了解和学习我国传统文化,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也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资源。2.2.2清明节文化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弘扬传统“孝”美德。清明节当天,人们怀着沉重的心情去扫墓,祭祀先人。这不仅是人们缅怀先人,慎终追远的表现,而且体现了中国人感恩与不忘本的道德意识。这不仅可以使大学生了解和学习我国的“孝”文化,而且帮助学生们增强他们的亲情观念、感恩意识和努力奋进的斗志。传承中华“和”文化。清明时节,正值春回大地,生机勃勃,正是人们结伴踏青郊游、亲近自然和催护新生的大好时光。这体现出人们不仅践行着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天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与人和谐相处的理念,而且也体现了人们期盼未来、享受春光、珍惜生命。大学生从中不仅可以感觉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而且会激励他们努力奋进,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珍惜生命。同时还使他们在了解和学习中华“和”文化中逐步树立起对中华文化的文化自信。辞旧迎新,继往开来。寒食之后重生新火不仅是一种辞旧迎新的的过渡仪式,透露的是季节交换的信息,而且象征着新季节、新希望、新生命、新循环的开始。这激励着新时代的青年一代推陈出新与努力奋进。2.3端午节文化内涵与其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2.3.1端午节文化内涵。每年农历五月初五的端午节是我国十分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今天广为流传的主要有三类:一是纪念人物(伍子胥、越王勾践或曹娥),二是源于节气(三代夏至节和五月恶日趋避),三是图腾节日(古越民族图腾祭)。在两千多年的演变中,不同地区、不同时代的人民创造了缤彩纷呈的民俗活动。从节气的角度看,端午处在仲夏之月,恰遇季节面临重大更替,为了顺应大自然时序的变化,人们采集草药,缠五色线,吃粽子,喝雄黄酒,出游,龙舟竞赛等等,主题在于依靠大自然的力量消除引发疾病的神秘邪气,加之传奇的历史故事,后来发展为纪念古代圣贤,发扬他们的高贵情操和高尚品格。2.3.2端午节文化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品味传奇故事,传承爱国情感。“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是楚国忠臣屈原一生的写照,相传他因为担忧国家之兴衰,愤而抱石头投汨罗江自尽,老百姓不约而同地来到江边找寻,无果。为了保护屈原的尸身,人们划着龙舟,敲锣打鼓赶鱼虾,并向江里丢准备好的粽子、鸡蛋等食物喂给鱼虾,更有老医师把雄黄酒倒进江里,药晕了蛟龙,据说屈原投江的那天正是五月五日,每年的次日为了纪念他,同时警示那些当政的人要能区分奸臣小人与忠贞志士,人们都要划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践行中药生活理念,宣示中华文化主权。五月五日接近夏至,这一时期,毒蛇、蚊虫等有害动物开始繁衍滋生,瘟疫也开始流行。为了应对时节的变化,古人采用“以大自然的正气克大自然的邪气”之策,其中,中草药的利用遍及生活的方方面面。了解节日风俗,弘扬传统美德。归宁是端午节的古代俗称之一,据记载:自五月一日至五日,大人们把五色线、虎头鞋、香囊、五毒服、涂雄黄都用在儿童身上,祁望孩子们免遭病邪健康成长。已出嫁的女儿此期间归宁——回娘家,带上精心打扮的孩子拿上礼物拜见久违的父母,返程时从娘家捎回夏令衣服、草帽等送给婆家表达对婆家人的孝心,归宁习俗体现了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树立和谐发展理念,助力和谐社会建设。古人认为端午时节是一年中阴阳起伏、天气渐热,蛆蝎滋生的“百毒月”,人们倡导赛龙舟等轻松愉快强身健体的活动增强免疫力,还积极采集中草药、踏青等亲近大自然的方式来抵御病害,这些风俗本身体现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共生共赢的和谐发展理念。青年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应该认识与理解此理念,践行此理念,并为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添砖加瓦。

3中国节庆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融合的原则与策略

3.1原则。中国节庆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融合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断发展的要求。然而,融合不是简单叠加,而是应当选择恰当的立足点,使二者有机融合。因此,二者融合应坚持以下原则。第一、坚持正确方向的原则。二者融合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方向,必须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尤其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的接班人。第二、坚持批判继承的原则。客观来讲,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包含一些与时代不适应的因素。因此,在融合过程中必须加以区分,不能盲目融合,否则会影响融合的效果与前期的努力。第三、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原则。创新是民族文化发展的动力,对于中国节庆文化而言亦不例外。在二者融合过程中,一方面要对节庆文化进行传承与弘扬,一方面应该结合新时代的实际对之进行创新。如此才能保证中国节庆文化永葆活力,与时代同步伐。3.2策略。3.2.1开设中国节庆文化专题讲座。大学生实现传统节日传承的主要方式就是民族传统节日。目前全国高校没有设置关于中国节庆文化的课程。对此,学校的学工部门应在节庆期间请校内外专家作专题讲座,普及节庆文化知识。3.2.2创办系列节庆活动。每学年学校应以2-3个节庆为代表,营造良好的节庆氛围,实施内容不同,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陶冶大学生思想情感,提高大学生的文化境界。3.2.3将中国节庆文化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相融合。学校应制定和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将节庆文化知识进教案进课堂进头脑的体制机制,将节庆文化的德育功能充实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内容当中去。3.2.4创建网络平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网站,广播站,微信公众平台等媒介,精准选择满足学生特点的节日文化知识和经典名著上传至网站上。同时,根据上传内容设置一些有奖答题趣味性环节,使大学生在浏览网站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传统节日文化的魅力。

参考文献

[1]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2]黄山,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融合[J].现代交际,2019(4).

作者:水宏单位:山西林业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研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