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格斯在论战对马克思主义的完善

时间:2022-03-12 10:35:15

恩格斯在论战对马克思主义的完善

一、从哲学领域对资本主义科学理解的系统总结和阐发——与杜林的论战

19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德国柏林大学的讲师杜林陆续发表《国民经济学和社会主义批判史》《国民经济学和社会经济学教程》《哲学教程——严密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等文,在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社会主义理论领域攻击马克思主义。1878年,恩格斯写成发表了《反杜林论》,在反对杜林哲学思想,指斥杜林的哲学观点是唯心主义,是“把事物完全头足倒置”的同时,勾勒出唯物辩证法哲学的清晰图景,指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不是自然界和人类去适应原则,而是原则只有在符合自然界和历史的情况下才是正确的”,思维和意识“都是人脑的产物,而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1]初步认识到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重要标志。接着,恩格斯反驳了杜林从思维的统一性推导出存在的统一性,指出“世界的统一性并不在于它的存在,尽管世界的存在是它的统一性的前提,因为世界必须先存在,然后才能够是统一的”[1],提出了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由此奠定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石。作为一部论战式的巨著,《反杜林论》所批判的杜林的体系涉及哲学、政治经济学等广泛的理论领域,使得恩格斯不能不“跟着杜林先生进入一个广阔的领域中”[1],论战也转变成对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辩证方法和共产主义世界观的比较连贯的阐述,使恩格斯的思想得到了比先前更加清晰的阐述,从而完善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体系,系统总结了科学社会主义这种工人阶级的完整世界观。

二、在政治经济学领域对劳动价值理论的捍卫——回击

洛贝尔斯图及阿基尔•洛里亚“马克思恩格斯对于价值理论的分析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分析的内在结果,也是全面理解资本主义的逻辑起点”[2],尤其是剩余价值理论,更是切中了资本主义分析的关键,也因此遭到了一些经济学家的攻击。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洛贝尔图斯有关剩余价值之争和阿基尔•洛里亚有关生产价格理论与劳动价值理论矛盾的指责。为此,晚年的恩格斯在花费大量的时间编辑出版《资本论》第2、第3卷的同时,通过对以洛贝尔图斯和洛里亚为代表的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家的攻击进行的回击,对剩余价值的来源、价值规律的客观性、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的过程和平均利润率的形成等问题进行了论证,从根本上捍卫了马克思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批判的基本原则和理论框架。1.对洛贝尔图斯的回击马克思逝世后,洛贝尔图斯和他的徒弟们攻击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剽窃”了洛贝尔图斯的思想。对此,恩格斯在《资本论》序言和《马克思和洛贝尔图斯》中给予了坚决的回击。通过对洛贝尔图斯的价值论和货币论的研究,恩格斯指出,洛贝尔图斯利用李嘉图的价值理论,“产生了李嘉图望尘莫及的对于剩余价值的起源和本质的认识”,但这并不是洛贝尔图斯的首创。实际上,早在19世纪30年代,人们就已经根据李嘉图的两个原理,确定了剩余价值的存在,也有人已经明确论证过剩余价值的构成。遗憾的是,人们的研究到了这里就止步不前了。洛贝尔图斯的理论是“对李嘉图价值理论的继续发展,在一个方向上是颇有希望的开端”,但洛贝尔图斯还是“把劳动、资本、价值等等经济学范畴,按经济学家们传授给他的那种粗糙的、只看表面现象的样子盲目地接受下来,而不研究它们的内容”,这就使他的研究无法再继续正确前行,反而“为自己开辟了通向乌托邦的大道”[3]。马克思则不同,“在前人认为已有答案的地方,他却认为只是问题所在”[4],马克思根据古典经济学家和社会主义者曾指出的经济事实,研究了价值、商品、货币、资本等全部既有的经济范畴,详尽地阐述了剩余价值形成的实际过程,为理解经济学上最复杂的问题提供了一把钥匙。通过对剩余价值的研究,马克思发现了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证明了它们在资本主义生产中所起的作用,并据此出发,阐明了合理的工资理论,明确指出资本主义积累的各个基本特征。马克思的上述研究,是他关于剩余价值说的新东西,是洛贝尔图朗和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始终没有理解和作出的研究。因此,把洛贝尔图斯同马克思对比,他们俩人的“全部共同点,不过是‘平均主义地应用李嘉图的理论’”。[5]洛贝尔图斯的剩余价值理论只是重新发现了一种陈词滥调,而马克思则不屑于说是他最早发现了剩余价值存在的事实。马克思早在《哲学的贫困》中已经无意中批判了洛贝尔因斯把剩余价值摘成乌托邦的做法,同时命中了他的神灵。所以,马克思独自从李嘉图的理论中引出自己的理论,绝不可能剽窃洛贝尔图斯的思想。2.对洛里亚等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家的反击《资本论》第3卷出版后,马克思恩格斯有关资本主义的批判又遭到了新的理论攻击。这些攻击主要围绕着所谓《资本论》第1卷和第3卷之间的矛盾展开。尤其是第3卷“生产价格”的分析,遭到了相当尖锐和集中的批评,洛里亚更是断言这是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重大理论破产。为回应攻讦,恩格斯写了《价值法则和利润率》,并将其增补进《资本论》第3卷中。恩格斯依据大量有关商品交换和生产发展的历史资料,具体分析了远古时代价值随交换的出现而逐步产生的过程。强调商品的价值是基础,指出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只是剩余价值的分配,由此引起的是商品价值的量变,不是质变;就社会整体来说,商品总价值既没有质变,也没有量变,因此,造成价格形成的变革丝毫也不会改变价值决定和价值规律。在此,恩格斯真正解决了价值规律和利润率之间的表面上的矛盾,是符合历史过程的,是对这个历史过程的内部联系的逻辑研究的精辟结论,也是恩格斯为此耗费了最后的心血换来的丰硕成果。晚年的恩格斯在整理出版《资本论》第2、第3卷的过程中,通过对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家的回应和反击,澄清了当时西方经济学界的一些思想混乱,真实地再现人类经济思想史演进的基本脉络,从而维护了马克思经济学理论的科学性和纯洁性,再次展现了马克思的经济学上的科学革命的重大意义的历史地位。

三、对历史唯物主义阐释——直面“经济唯物主义”

19世纪80年代,恩格斯又开始直面社会历史理论领域出现的新挑战,即来自经济唯物主义的挑战。这种经济唯物主义将人类社会的结构演变和历史发展诠释成为一种由经济决定的线性进化的过程,是对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庸俗理解。这种经济唯物主义的挑战有两种:一种来自以保尔•巴尔特为代表的资产阶级学者。他们将历史唯物主义歪曲为“经济唯物主义”“技术经济史观”。攻击历史唯物主义只承认经济是唯一决定因素,是一种“社会静力学”。污蔑“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则是“任意的历史编造”,指责历史唯物主义只是几个“天才的煽动家”的“任意的编造”和“空洞的公式”。另一种挑战来自德国社会内“青年派”。他们将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庸俗化为单方面的经济决定论,否认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从而陷入了机械决定论和社会宿命论中,幻想资本主义“和平长入社会主义。”恩格斯指出:“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到底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但是,对历史进程发生影响的,还有上层建筑的各种因素,它们互相交织发展,对历史的进程发生着各种影响。在阐明决定历史的发展是各个方面的复杂而辩证的因素交互作用时,恩格斯批驳了将作为唯一因素的庸俗的经济决定论,指出在所有决定历史进程的决定因素中,经济运行是归根到底起决定性作用的,“它构成一条贯穿始终的、唯一有助于理解的红线”。对这一基本原则必须坚持,否则就背离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6]恩格斯还指出,在社会历史中,上层建筑的各因素也在不同方面影响着历史的发展进程,并对经济运行起着反作用。恩格斯指出,国家权力对社会发展有三种作用,“它可以沿着同一方向起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就会发展得比较快;它可以沿着相反方向起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像现在每个大民族的情况那样,它经过一定的时期都要崩溃;或者是它可以阻止经济发展沿着既定的方向走,而给它规定另外的方向——这种情况归根到底还是归结为前两种情况中的一种。但是很明显,在第二和第三种情况下,政治权力会给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损害,并造成人力和物力的大量浪费。”同样的,作为意识形态的法律、宗教、哲学等的上层建筑,“只不过是经济的反映”,它们“又对经济基础发生反作用,并且能在某种限度内改变经济基础”。[6]在此,恩格斯批判了经济唯物主义者所缺少的东西就是辩证法,他们看不到历史发展是在相互作用的形式中进行的。巴尔特对于马克思的批评,是荒唐可笑的,他“把某些不正确的东西强加给了马克思,相反,却说马克思自相矛盾,不会运用自己的理论”。[6]恩格斯晚年书信关于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的论述充分表明,马克思主义是全面的、科学的,坚持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的高度统一。同时也表明马克思和恩格斯从来没把经济因素看做唯一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历史唯物主义不是“经济唯物主义”,那种把马克思“唯物主义”当作一个套语,当作标签到处套用,认为只要研究经济,其他一切问题就都解决了,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庸俗理解。晚年的恩格斯,针对当时一些人对马克思主义的攻击和误读,结合变化的形势,以论战的方式充实、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但是应注意,首先,晚年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的捍卫,往往是通过论战性的文章来表现,由于这些文章的论战性质,使恩格斯不能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面面俱到。其次,在恩格斯晚年对马克思主义进行发展和阐述时,由于恩格斯本人的研究思路和研究兴趣同马克思有差异,因而他的分析也呈现出了自身的一些特点,但这并不足以成为晚年恩格斯“反对”或者说是“修正”了马克思之类论调的理论依据。在解读晚年恩格斯思想时,必须还原到当时的具体情况,还原到原著的具体内容。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张一兵,周嘉昕.资本主义理解史[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

[4]资本论:第2卷[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3.

[5]恩格斯致考茨基(1884-7-11)[M]//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作者:曾小林 单位: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